第一篇:九语下课外古诗词课10首
九语下课外古诗词10首
1、从军行(杨炯)
2、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3、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4、登楼(杜甫)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7、望月有感(白居易)
8、雁门太守行(李贺)
9、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10、别云间(夏完淳)、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一、【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五十。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言律诗,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2.烽火照西京: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长安。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边塞筑有烽火台,备柴草,遇有敌情,即举火告警,各台递相传报。
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意思是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统率强悍的骑兵包围了龙城。牙璋,古代发兵时所用的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凤阙,在汉代建章宫外,上有金风,这里泛指皇宫。龙城,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地方,为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4.雪暗凋旗画:意思是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暗淡了。
5.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二、【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三、【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2、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一、【注释】
1、选自《李太白全集》。独酌:独自饮酒。
2、月将影:月亮和身影。将,和。
3、及春:趁着美好的春光。
4、无情游:忘情游,摆脱世俗、不计利害得失的交往。
5、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会。期,约定。邈,高远。云汉,天河,泛指天空。
二、【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高远的云天。
三、【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3、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一、【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羌村在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公元756年夏,安史叛军迫近长安,杜甫将妻儿安顿在羌村,只身去投奔迁出长安的朝廷。至757年闰八月才得回家探问。
2、驱鸡上树木:赶鸡上树。当地习惯,鸡在树上过夜。
3、叩柴荆:敲院门。柴荆,指用树枝、荆条编成的门。
4、问:慰问。
5、倾榼浊复清: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浊,有的清。
6、兵戈:指战争。
7、儿童:长辈对年轻人的称呼。以上四句是父老们说的话。
8、艰难愧深情: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愧,惭愧,这里有“感谢”的意思。
二、【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因为田地没有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天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三、【赏析】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4、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一、【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
2、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3、锦江:发源于四川都江堰市,流经成都西南入岷江。杜甫草堂在锦江附近。
4、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行万象,变幻不定。
5、北极:北极星,居北天正中,众星拱卫,比喻大唐朝廷。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陷长安,曾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改年号,置百官,终以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还朝而结束。此句近指此事,远涉安史之乱。
6、西山寇盗:指唐帝国西面强敌吐蕃,在现在西藏、青海一带。广德元年一度攻陷长安,后又连续占领现在的四川西北部许多州县。
7、可怜后主还祠庙:可怜后主刘禅那样无能的君主,竟还在庙中享受祭祀。成都市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庙,祀刘备;庙西武侯祠,祀诸葛亮:庙东后主祠,祀刘禅(后被废除)。这里以刘禅隐喻唐代宗李豫。李豫当政许多地方极像刘禅,“万方多难”的责任在他。
8、《梁父吟》:汉乐府诗篇名,史载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常吟此诗。梁父,又名“梁甫”,山名。
二、【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二、【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一、【注释】
1、选自《岑参集校注》。岑参(约715—770),唐荆州江陵(现在湖北荆州江陵区)人,唐代诗人。玄宗天宝进士,授兵曹参军。做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走马川,地名。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封常清受封为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这首诗是为送大将封常清出师西征而作。
2、轮台:地名,现在新疆米泉境内。封常青将军府驻在这里。
3、匈奴:借指达奚部族。《新唐书•封常青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4、金山:指天山主峰。
5、汉家大将:指封常青,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7、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8、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短兵不敢接:不敢短兵相接。意思是敌军不敢交锋而败逃。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车师西门伫献捷:在车师西门外伫立等待大军报捷。车师,古西域国名。
二、【译文】
1、【韵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2、【直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三、【赏析】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注释】
1、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蓝田关,又叫峣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2、封:这里指谏书。当时皇帝派人迎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社会上也随之出现奢侈敬佛的迷信风气。韩愈上《谏迎佛骨表》旨在劝阻这一活动。
3、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4、潮阳:现在广东潮安。
5、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圣明,指皇帝。弊事,有害的事,这里指迎佛骨的事。肯,岂肯、哪能。
7、云横秦岭家何在:指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秦岭,指终南山。
8、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
9、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骨,尸骨。瘴江边,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二、【译文】
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三、【赏析】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7、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注释】
1、选自《白居易集》。“自河南---弟妹”为原题,这里用作小序。题目为编者所拟。
2、河南经乱: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汝南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争规模大,时间长,都在河南境内,白居易老家河南新郑,受到严重影响。
3、关内阻饥:关内,指现在的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地区。阻饥,道路不通和饥荒。当时长安一带连年干旱,灾情严重。
4、浮梁:今属江西。当时白居易长兄任浮梁主簿。
5、於潜:现在的浙江临安。当时白居易七兄任於潜县尉。
6、乌江:现在的安徽和县。当时白居易十五兄任乌江主簿。白居易长兄、七兄、十五兄,都是堂兄(同一祖父)。
7、符离:现在的安徽宿州,当时白居易正在符离探亲。
8、下邽:现在的陕西渭南,白氏祖坟所在地。
9、世业:祖先世代传下的产业。
10、羁旅:漂泊他乡。
11、干戈:两种古代兵器,指代战争。
12、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自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3、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4、九秋蓬:九秋,秋天。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二、【译文】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二、【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8、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注释】
1、选自《李贺诗歌集注》。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现在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2、摧:毁。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5、角:军中所吹的号角。
6、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7、易水:水名,现在河北易县境内。
8、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9、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10、玉龙:指剑。
二、【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三、【赏析】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注释】
1、选自《全宋词》。王观,字通叟(现在属江苏)人,宋代词人。有《冠柳集》,不传。卜算子,词牌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到、前往。
2、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水交汇的地方。
二、【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山水交汇处。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三、【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着重写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10、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注释】
1、选自《夏完淳集笺校》。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明永历元年(1647)年六月在家乡被捕,后就义于南京。别云间,意思是告别故乡。云间,松江的古称。
2、南冠:囚犯的代称,这里指被俘,成为囚徒。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3、毅魄:英雄。语出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4、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二、【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三、【赏析】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诗作首联叙事。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盟恢复之志。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第二篇:九语下说课标演讲稿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大家好!我是马兰峪镇满族中学语文教师魏春慧,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说课标 1.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的总体目标列为十个,概括而言有: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分为四个学段,七至九年级为第四学段,此学段的目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
(一)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写字姿势正确。
(二)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解决疑难问题。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有益启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能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材
1.说教材的编写特点:(1)按主题设置单元。
九年级下册是冀教版语文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仍以主题组织单元。各个单元主题不同,其目标也各有特点。
一单元“苦乐人生”,所选五篇文章表现了不同人物痛苦与欢乐相伴,欢乐与眼泪相随的人生历程。笑声里,孔乙己、刘姥姥展示了他们的困窘;音乐中,小杨科哭过了他短暂的一生;目睹破败的茅舍,杜甫呼吁“大庇天下寒士”„„他们的经历让我们品味出大千世界的酸甜苦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能展开联想,运用不同的人物
描写方法,写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二单元“戏剧”,共《三块钱国币》《宝莲灯(选场)》两篇文章,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积累,感受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感受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单元“感悟生命”,共四篇课文,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学生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物,影射一种社会现象,表达一种看法。
四单元“文学与艺术”,四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的密切关系,中国书法与诗歌对中国画的深远影响,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
五单元“纪实文学”,共5篇课文,通过学习,要掌握新闻文体、语言的特点,了解书信的格式,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六单元“友情”,要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语等,文言文要做到朗读自然流畅,掌握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感悟议论文中旁征博引对文章所起的作用,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经典性强。
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难易适度,适合学习。体现了编者对学生重视经典阅读的引导,也体现了这套教材的“厚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写作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培养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研究主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2.说教材的编写体例
冀教版语文由前言、目录、主题单元三部分组成。前言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总体上把握这本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录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内容,整理思路。主题单元是书的主体,语文目标将在单元学习中具体落实。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书6个单元, 主题不同,包含板块一样,有单元提示、主题阅读、写作实践、拓展链接或综合活动•口语交际、诗词诵读。
每个单元提示都以优美的语言概括本单元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题阅读的课文是单元主体,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下面附有本课的注释,对文章出处、作者情况、本课生字、生词等加以注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可以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正文后是“想一想 做一做”,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写一写 用一用”列出的字词,可使学生加深本课生字的印象,在练习中又掌握并能运用这些新学的字词,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主题单元后安排了与本单元课文主题联系密切的“写作实践”,在写作指导中联系本单元课文强调写作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有所悟,再在写一写中列出作文选题,选题共三个,学生自选,这样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说真话诉真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有水准的作文来。
写作实践之后,是拓展链接和综合实践口语交际,让学生徜徉在文学名著中,在品味生动、活泼、简洁和优美的文学片段中,使文学修养得以提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综合实践口语交际活动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
每单元的最后是诗词,使学生欣赏并积累优秀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与人教版进行比较:人教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河大版无精读略读之分,这样容易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此外,河大版每单元的后边还均匀分布两首诗词诵读,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热爱。能循序渐进。而人教版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便于集中处理,作为专题讲解,容易掌握赏析的要点和方法。二者各有特点和侧重
4.说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横向整合:本册书包括的文体比较广泛,有“小说” “戏剧” “纪实文学” “诗歌”等。学生既要了解“戏剧” “纪实文学”这新的文学样式,又要加深对以往学过的文体的认识。
纵向整合 七至九年级共六册语文书,从内容上说,符合孩子们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七年级时,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都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富于趣味性。如《童稚记趣》、《捡麦穗》等,有利于学生从小学语文过渡到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则开始大量选入名家名篇,如鲁迅的《故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难度明显加大,体现
了这个版本的语文高起点,重视“古典”的意图。九年级时,不但继续学习七、八年级学过的文体,加深对这些文体的认识,还增加了新的文体,如纪实文学、新闻等。使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文学作品有丰富性、含蓄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体验、感悟、生发,切忌灌输。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引导学生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不仅读单篇的文章,还要读整本的书。不仅读中国的,还要的外国的。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善查工具书、做卡片、文摘、读序与跋、字斟句酌、三遍读书法、仔细观察生活、为自己文章写评语等。
(4)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活动,如书法比赛、听写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5)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2.评价建议
(1)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评价工作中,听、说、读、写,几方面要有机联系,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2)注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下作业,手抄报,课堂表现积分表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而不是固定为期末考试,一锤定音,一考定英雄。
(3)课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
(2)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3)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九上·课外10首古诗词补充
【璐璐老师·独家整理·课外古诗10首理解性默写测试】
一 《观刈麦》 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悯农》 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 《月夜》 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 《商山早行》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 《卜算子.咏梅》 词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3 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诗词中有大量受人欢迎的有关“花”的名句,请写出你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
《渔歌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 《破阵子》 词中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的词句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词中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春景的词句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词中表现采桑女心情的词句是笑从双脸生。词中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意境相似的词句是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六 《浣溪沙》 词中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的词句是簌簌衣巾落枣花词中以由南到北的空间转换从宏观上描绘乡村繁忙、热闹景象的句子是村南村北响缲车词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牛衣古柳卖黄瓜 词中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本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
《归园田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过故人庄》
七 《醉花阴》 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的句子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词中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的句子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词中明写赏菊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的句子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除本词外,请再写出两句表达思念之苦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蒹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无题》 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词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九 《山坡羊〃骊山怀古》 1 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十 《朝天子〃咏喇叭》 曲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曲中运用夸张手法,对封建社会作了“灰飞烟灭,必然灭亡”的预测的语句是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曲中表现人们对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的句子是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第四篇:九上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
观刈麦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刈(yì):割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荷(hè):肩挑
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壶浆:壶盛的汤水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拿着 曾不:从未
岁晏(yàn):岁末 石(dàn):重量单位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作者】:白居易唐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体裁】:五古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月夜(刘方平)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偏知:才知。新:初。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温庭筠唐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体裁】:五言律诗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偏僻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下阕抒情,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注释:
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③巧笑:美好的笑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不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中千古流传的佳句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写作背景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简洁翻译: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萧疏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里头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磬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第五篇:课外古诗词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⑥写景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和怀念之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夜雨寄北》
① 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②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③ 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六《泊秦淮》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②鞭打统治者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①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 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兴尽晚回舟。
十《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②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⑦富有哲理的句子是:⑧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⑨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 ⑩表达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繁星》、《春水》
1.冰心原名(谢婉莹),是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繁星)、(春水),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五四”以后进行新诗创作取得较高成就的除冰心之外,还有(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天上的街市)、(再别康桥)等。
4.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5.冰心早年艺术上,追求“(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境界,她的诗也具有这些特点。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朝(苏轼)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 在廊下,书在膝上(拂面的微风里),(知道春来了)。”
7.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8.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9.冰心的诗中洋溢着(爱)的哲学。
10.冰心的早期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为主,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我们教材中学过冰心写于二十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小桔灯》。11.冰心的著名散文有《寄小读者》、《往事》、《笑》等。
12.冰心是(小诗)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短小)、(形式自由)、(富含哲理)。13.冰心是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14.作者以“冰心”为笔名,在《我的文学生活》一文中,作了说明:一来是(笔画简单好写);二来是(莹字的含义)。
15.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
16.《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副刊》。
17.冰心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冬儿姑娘》,散文集《冬儿姑娘》、《归来之后》、《冬儿姑娘》等。
18.《春水》收入诗人在(1922年3月)至(6月)所写的小诗(l82)首。
19.《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母爱)、(童真)、(自然)的见解。20.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繁星,代表着零星的思想;春水,是因为作者希望在不经意之时将思绪像春水一样流入读者心中。
2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人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22.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23.《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二《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故事),少部分以(受欺凌的下层平民)或(奴隶)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伊索寓言》在寓言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4.《伊索寓言》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5.你课外已经读过伊索寓言了,请你说说下列寓言的主要寓意:
(1)、《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告诉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2)、《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3)、《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遇事应多加思索,才不会受骗上当)。
(4)、《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5)、《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吹牛说大话)。(6)、《骆驼与宙斯》批评(贪得无厌)。
6.《伊索寓言》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