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喜欢的味道散文
人有时候不适合认真做事,尤其是已经喜欢了而且还想更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很累。太过认真的喜欢,在政治上可以说喜欢的态度端正,服从大局观;在大人眼里可以说懂事的孩子才会认真的喜欢一个东西,但无论什么年纪,我们总是那个孩子;在传统文化里,你可以将认真的喜欢当做专一或踏实,不过这个代价是近乎严肃的认真。
当认真的喜欢在外界条件下或者内心中上升到严肃的喜欢,你会发现所有小小的欢喜都会变成小小的负担,在心里小小一点点长大,喜欢两字长胖了,变沉了;也许有一天你一转身才发现为什喜欢那么累,为什么你的喜欢已经分手了,现在有的也只有当初的傻喜,没有现在的心欢。
每一个黑色都不是一样的黑,每个喜欢也都不是一样的喜欢,当你往一种叫做喜欢的面团里面和一种叫颜富名誉的佐料,放的愈多,味道愈重,最终欢喜的面团已经变得难以下咽,而疲倦的自己仍要求顾客喜欢这费劲自己心血做出来的面团,这太过严肃的认真对于自己还是别人无异于一场灾难。
我们都是喜欢的糕点师,喜欢的味道终究要自己选择。
第二篇:过年味道散文
我过了五十几年,好像对过年还是那么向往,因为这里面有青春的记忆,还有那乡情亲情友情的过往。
回家过年,是人一年中最愉悦的时光。今年又要过年了,思乡的愁绪逐渐漫延开来,如施了肥的野草正在疯长。
据记载,过年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许最初它真正的意义并非如此,但过年的雏形已出现却毋庸置疑。历经几千年的延续,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
如果你走在街面上,人们都在攀谈着年气,诉说自己一年的生活。人们放肆的笑着,预示新年就要来了。在礼品店中人来人往,穿梭着。不时走过一个为了新年而来的外国友人,除了有一点点新奇外,感觉更多的是中国已走向了世界。不止我们为圣诞节而张灯结彩,外国人们也在体验着中国过年的氛围。
年轻时的我不了解乡愁,更没读懂过乡愁,只有那明媚,那灿烂,真是不知愁的滋味,留下的只是心中一点痕迹。“家”在高兴时或许会暂时被忘记,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
近一些日子朋友见面打招呼,总是要问你回家过年么?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回家如歌谣般亲切,每次回到家乡,总会踏着熟悉的小路,寻访那儿时的故事,寻觅那快乐而悠长的童年时光。
我的家乡被青山绿水呵护。站在悬崖之上,看家乡山水,看家乡炊烟。那袅袅的炊烟,从房顶上冒出来,飘了起来,如一幅美妙的写意画。那画里,有母亲甜甜的笑靥,也有鸡狗在撒欢。踩在那光溜溜,亮亮的石级之上,说不出的兴奋与欣喜。家乡的中间是一条弯弯的清江河,河的两边,是逶迤相连群山。群山对峙,山清水秀。孩子们早早的把牛羊赶到山上,然后在一起做游戏,特别是荡秋千忽高忽低,荡荡悠悠,像鹰临空飞翔。每每除夕,鞭炮声声,群山回应。当我们听得鞭炮声响,大群孩子,追赶牛羊,一路狂奔。洒下一路欢欣,留下一路烟尘。那喜悦,如今去哪里寻找!
有时静坐山崖边,头顶蓝蓝的天空,享受那暖暖的阳光。山野的风,趟过葱郁松林,轻抚我的脸颊。家乡的房屋,就躺在我的脚下,被那青青翠竹苍松罩着。层层梯田冬天已然失去了春的忙碌,夏的喧闹,秋的成熟,不过正在积蓄着能量。小时候,那贫瘠的乡村,只能吃饭时才点个煤油灯。每当夏夜来临,人们不约而同的端着凳子,聚集在门前打谷场的平地之上。在月光下,孩子们听长辈讲那神秘而古老的神话,还有那动人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到长城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牛郎织女的艳遇……听得我如痴如醉。夏夜的山野吹来清凉微风,融融泄泄的月光洒满山岗。山岗似乎也沉醉在那些凄迷、温婉的故事中。
乡下老人过年期间是不喜欢出远门的,有的跟着在城里儿女过一次春节后就再不愿意去了,因为他们过惯了美丽的田园生活,在别人的地盘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父老乡亲。另外不习惯是现在城里人过年就上馆子,而在乡下,老少一起动手,干的热火朝天,最后大家一起品尝劳动的成果,感觉那才是过年的味道。
每年我会带些家乡觉得稀罕的东西,欢欢喜喜回老家过年。一路上遇见乡亲、朋友或家乡人,那亲切的乡情乡音,漫溢在那弯弯的乡间小路上。亲切叫上几声,攀谈几句,把幸福劲儿藏在心里,喜悦绽放在脸庞。
回家过年,那是父母心中的等待,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回家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过年是一场时间跨度较长的家庭盛宴。如一首正在播放的循环渐进音乐,有柔婉也有高潮。
大年三十前的几天,远在他乡的人们无论工作如何的繁忙,都会选择暂时放下,买上一张车票往故乡驶去。再到小集市上买上一些小年货,它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名牌,一切都在熟悉的家门前口变得举足轻重。站在家门前迎接的父母亲更是刺激了我们的眼球,尽管我们早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心肝宝贝。
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送香、洗家具、杀鸡、洗菜、切肉、调好料、贴对联等等,从早晨到傍晚,年年如此,几千年的风俗吸引力,没有哪一个家庭表现出抱怨。
大年三十全家人轮流洗澡,洗掉一年来一切不幸,祈祷下一年的平安。再穿上新衣裳,有除旧迎新的意味。
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正式大团圆,一家人围着大方桌坐下,桌子中间放一炉木炭火锅。风趣的故事调节着席间的气氛,那是最温馨的时刻,一切的生活烦恼都消失在脑后。
或许我不知道年的故事,或年的精神,但传承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更新,中国节日与外来文化的水乳交融,让人自豪的是年味依旧。
过年是丰收的节日,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出现了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的照顾。或许人们今天才发现勤劳、智慧、胆识才是真正的财神。
过年是一个亲情流淌的日子。除夕,全家祀祖过后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先祖,给尊长拜年,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大年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从初二开始,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佳节平添了浓郁的喜气,直到正月十五过后大年才算真正结束。
过年是怀旧的节日,回家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寻找过去的渴望。回家是看望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看看珍藏有你记忆中的旧房子、旧桌子、旧柜子、旧照片。怀旧还包括有你的昔日的伙伴、左邻右舍,还有那老街老巷、乡土风物与小吃。岁月苍桑,人生如梦,只有回家过年,你才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触摸到昨天与前天。
第三篇:喜欢散文
有时,我便这样,喜欢 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看着窗外的云,窗外的树,还有那墙角的小草和花儿,那些云总是那么的悠闲自若;那些树总是那么的生机黯然;那些小草和花儿又总是那么的娇一艳快乐。
喜欢静静地坐在屏前,打开电脑,听着音乐,欣赏着图片,看着空间美文,那是一种宁静,安然;一种静谧;一种意境;一种享受。
享受独自的一点孤独和寂寞;享受喜悦和快乐;享受美好;享受温暖,友情;享受文字中的点点醇香。让思绪在指尖敲打,落墨晕染在心灵的家园。
喜欢就这样把自己的小情绪记录在小雅心园里,让心有份栖息的空间,或怡然自得,或惆怅伤感。
喜欢感动,感动于真诚,感动着每一个头像里的不同风景和故事。
岁月静好,在光于影的交错里,演绎一场时光的相逢。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岁月氲氤 着最美丽的相遇。
第四篇:散文《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离家多年,故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故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节才刚过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这个时候,个夏天的父亲送饭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早春的天气已经回暖,天空水洗过一样,树枝有了稍微的绿,向阳的山脚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开了。冬的残雪融化下渗,空气湿润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远方,土地发酵出的气息四处弥散,沁人心脾。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生命的气息。
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时候,我们一有空闲就得去野地里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视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给买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们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想起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己爬起来,随便扯几把草,一溜烟回家去,不久,田里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旁边种着一排树,杨树、柳树,还有几课这里不多见的竹叶青。秋风刮起时,黄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院子里经常是金灿灿的一层。傍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劳作回来,顺手拿起墙角的扫帚把落叶扫拢,点燃。青青的烟雾四散开来,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燃烧的味道,像太阳曝晒过的麦秸,干爽又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烧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间问到落叶燃烧的味道,我就会格外想念故乡的老屋,还有已逝多年的母亲。
故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长夜里,我们把炉子捅得旺旺的,拣几个小点儿的土豆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俩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土豆滚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那层烤焦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是香喷喷的烤土豆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里埋藏着多少难以忘怀的事,恐怕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可那里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我们每个人都忙着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为了一份希望,也为了一份骄傲和尊严,可又有谁能真正走出故乡,逃离感情的牵引呢?
1.本文的结构是
;②③④⑤自然段之间是
关系 2.为什么人们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气息似浓似淡,令人挥之不去? 答案:
1.总分总 并列
2.故乡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
第五篇:春的味道散文
还是老样子,闹钟一早便呼啦呼啦地唱着歌谣不断提醒我应该起床送孩子上学了。带着几分对床的眷恋,按灭唱得正欢的歌谣,磨磨蹭蹭地钻出温暖的被窝。倒是孩子爽快,一点也不含糊地起来洗涮穿戴齐整,神采奕奕,混身散发着含蓄待发的朝气。
不对吧,怎么天这么黑,天还没亮?我心存侥幸地去撩开窗帘。那灰沉沉的天呐,正如一颗饱满的泪珠在寻觅突破口,果不其然,天空传来一阵阵闷雷声,一条闪电如蛇一般迅速游过云层,紧接着哗啦哗啦的雨就汹涌而至。
“天气不好,我来送孩子上学。”想来先生是被这失礼的雨声吵醒。
我觉得自己总得说点什么才好,他却已一把将我推到床边上,兀自带上门出去了。
这种天气睡觉根本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乐滋滋地重新钻入被窝,听着那可恶的雷声,犹如多事的老者在那里嗡声嗡气地提醒着。春来啦!春来啦!说得笑盈满面,唾沫横飞。说得我心里痒痒地了无睡意。猫着脚去推开窗户,那种气势婉如有千万条瀑布横挂于眼前,如此气势磅礴,以势不可挡的魄力横劈下来。我怯怯地伸出手试着去接。那雨水如同孩时做错了事母亲打在手掌心上的藤。我赶紧收回手。好一个张横跋扈的春呐!我叹呼道,睡意全散,干脆搬来一张椅子就那样倚着窗看。听!这分明是一曲放纵的狂舞曲。我哼哼叽叽地伴着调,脚步亦不由自主地迈了开去。左三步,右三步,再倒退一步。感觉像拥着春在雨中自由自在地旋舞欢跳着。
你怎么还没睡?先生送完孩子后的突然折返令我一时窘得竟不知如何是好,唯有愣愣地站在原地对着他气喘吁吁地傻笑着。我想我必定灿若桃花,否则先生何以满眼温情地帮着我整理起凌乱的发丝?
走,我带你去捉鱼。先生似乎也对春来了兴趣,卷起衣袖挽起裤脚。跟我走。他说。
我听话地跟着他下楼,接过他递过来的手电筒和一只红色塑料桶,看着他像变魔术般搜出一只带柄的鱼网,如同一面大蚊帐。
走。他把鱼网柄往肩上一杠,空出一只大手来牵我。
我俩赤着脚丫子,穿着雨衣提着工具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打雷闪电的溪边,形同幻灵。
这种天气,水里缺氧,鱼都浮到水面上来呼吸空气,最容易捉了。先生仍然不忘记对我的循循教导,我则哦哦哦地应和着,一如乖巧的学生决不敢怠慢了老师。
溪边杂草丛生,泥土黏稠,我们尽量捡着石子路走,这个时节刚好是蛇出没的时候,保险些。先生说。
他安排我站在离岸边多出一些距离来的地方,自己则拿着塑料桶走近溪边,舀了半桶水提回来,放在我脚边,嘱咐我站在原处等着,自己再原路遁了回去。我看见他紧握着鱼网柄静静地盯着水面一动不动,突然迅速地一勾一提,眨眼间网里已安落了许多条小小的鱼儿。他转而笑容满面地朝我大阔步走来,我欣然地往他张开的网里张望。鱼虽小,可每条都大着肚子。先生把鱼网反过来,轻轻一抖,小鱼们便扑通扑通地全落入了桶里,我兴奋地惊呼道。怎么小小就怀春啦!
先生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我的头一下,说。“已经不小了!这种鱼最大也就只有这样。”他向我指了指一条在我看来仍属于很小很小的鱼,那条鱼最多也就六七厘米长的样子。我还在纳焖着,他已嘿嘿地笑着再折转回去重新换了一个位置继续勾鱼。
我俩围着溪边转了一圈,如此往返多次。先生说。已经勾过的地方鱼都预感到危险散开了,所以要换个地方才能勾到鱼。
想不到如此转转勾勾地,大概一小时下来竟也勾了不少的鱼。满载而归,我蹲在洗手间门口看着先生给小鱼们“洗澡”。要洗干净了才能下锅,否则会带泥土味,就不好吃了。
他边洗边自言自语着。
这叫什么鱼?我好奇地问。
淡水鱼。
我白了他一眼以示对此废话的抗议。
他哈哈地笑道。真的,现在这种鱼已经很少见了,我也不知它本名叫什么,我们这里的人都习惯叫它“淡水鱼”的。
我有点儿失望地低垂下眼睑。他趁我不注意往我脸上掸了几滴水,朗声叫了一声。小猪。
我蓄着笑往他肩上捶了一下后仍饶有兴致地围观着看。他给小鱼们换了三四次水后,再把它们全部勾起来掠干。可以下油锅啰!他提着小鱼们转战厨房,我急忙跟过去帮着递配料。
“蒜头”
“给”
“沙茶酱”
“来了”
……
没一会儿,一盆“夫妻牌”小酱鱼香喷喷地出锅了。先生匆匆地拿来筷子夹起一条小鱼给我吃。快试试,好吃不?
看着我慢吞吞地眯着眼含了下去,许久也不吐一句话,可把他给急坏了。味道怎样?好吃不?
我缓缓地张开双眼,对着他调皮地吐吐舌头,说。嗯,不错,是春的味道。
先生怔了怔,笑着往我的鼻子刮了下,说“小坏蛋”。
我抿着嘴贪婪地吸吮着这满口满屋充溢着的春的香味,喃喃自语着――春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