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时间:2019-05-15 10: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第一篇: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5000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短暂的统一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兄弟相残、母子反目、诸侯相争,它是一个天下失去秩序的时期,但也是中华文化在形成,在定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旧有的传统被颠覆,历史的中心在转移,新生的事物在萌芽。两百多年的春秋史,大事迭起,英雄辈出,激荡着血与火,交织着新与旧。回顾春秋这段历史,它在中华文明的坐标中,究竟有怎样的位置?我们又从何得知春秋这个乱世里所发生的一切?而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给了我们部分的答案。

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说,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它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冯李骅曾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左绣·读左卮言》)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并不是简单地记叙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而是为战争描写确定了一种基本的叙述模式:战争结果的预先告知,以预言的方式先期透露结局,然后展开对战争胜负原因的追究,包括着重分析战争的起因、集中叙述战争双方胜负的缘由以及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如此,战争过程就变得省略简洁,作者将重点落在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或以战前的谋划、或以战后的说明替代战争过程,给予读者思考和反思。

《左氏春秋》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极高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其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像一篇故事完整地向读者娓娓道来。《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如《城濮之战》中开篇充分说明了两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人才储备状况,显然晋文公与臣子齐心协力,意见一致。文公虚心听从意见,先轸才华横溢。而楚国君主与臣子意见不合,子玉更是为私利而失大义,心胸狭隘,没有远见。以及两国的军队状况,楚国军队人数极少,子玉对战争的态度又稍显轻浮。如“请与君之士戏。”而晋车七百乘,士兵少长有礼,且晋国对战争极其重视毫不轻狂。这些都为战争的结果做了铺垫。同时最后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第二,《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一定的戏剧性和神秘性。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其叙述中常常伴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如《城濮之战》中子玉不肯献出美丽的饰冠给神而战败。又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以及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记叙每战胜负必有预言或征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如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和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种预言和神秘色彩让读者更加反思其中的缘由。文中故事发展极具戏剧性,往往似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如《殽之战》中出师时的蹇叔大哭,以及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时的“不顾而唾”。第三,《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具有道德和礼的色彩。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更与政治的好坏、民心的向背与策略的得失有关,作者在叙写战事时往往以此为着眼点去取舍材料,谋篇布局。即使写一些较小的战事,也能体现出这种深切用心。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现鲁国采纳曹刿的建议,取信于民;至于战斗过程,则着墨不多,只是交代鲁国一方的正确战术;最后又让曹刿对胜利原因作了总结。这足以显示作者的用心,他希望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国家及臣民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总之,《左传》在战争描写上有很大的艺术成就。一能写出战争的始末,给人完整的印象。二着眼与政治,能写出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作者能把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写战场交锋多用略笔﹐战争之起因﹑战前的策划及战后的影响则详写﹐把战争的胜负与参战国的政局﹑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等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桐城派古文家方苞说:“夫记事之文﹐成体者莫如《左传》。” 而《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书中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而非平铺直叙,更加精彩生动。《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走进《左传》,走进春秋时期,走进一个大倾斜、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领悟当时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下各国的政治风云。

第二篇:《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

战争描写

各具特色

矛盾交织

重视战略

《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把战争写的各具特点、有声有色、绝不雷同。有时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有时从小处着手写细节;或者以少胜多弱克强,或以多胜少强凌弱;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交的速决;不但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而且有千百人出场小打;有先胜后败,也有转败为胜;有刀枪相向的疆场搏杀,更有幕后运筹出奇制胜;这样写充分展示出了各场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其中的三个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均为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均都运用了火攻,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各不相同。先以交战双方而言:官渡之战是曹操对袁绍,赤壁之战则是孙刘联军对曹操,彝陵之战则是陆逊对刘备;从战场环境而言也不尽相同,官渡之战主战场在黄河边的平原地带,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则在长江上,彝陵之战的主战场则在深山密林中;再从用火的目标来看也各不一样,官渡之战烧的是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烧的是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烧的是刘备的军营;最后从决定战一胜负的因素来看,也各不一般,官渡之战曹操胜在能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而袁绍则听不进去别人的忠言和劝告,一意孤行、错失良机导致战场惨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在东吴军队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周瑜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以及巧借东风等方面,而曹操则输在兵士不习水战、连船练兵及对黄盖诈降的轻信等因素;彝陵之战东吴则胜在陆逊的沉着冷静、对战局的准确洞察及其超凡卓越的军事才能、良好的军事素养;刘备则败在盲目自大、骄傲轻敌、对自己的对手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以及其在率兵打仗方面的才能平庸。作者能将有很大的共同之处的三场大战役写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且都有声有色,精彩绝伦,可见作者在这方面费了相当的心思,花了不少的气力,更可看出做作者写这些大场面方面的非凡造诣。

二、政治外交相交织,刀兵唇舌俱惊心。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既利于表现与战争相关的复杂形势,有利于突出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使战争局面更加复杂,使战争场面更加宏大,使战争气氛更加风起云涌,使读者觉得扑朔迷离、紧扣心弦,觉得刀兵未动,却已是杀机四伏、争斗激烈。如第四十四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曹操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下江南欲吞并东吴。此时此刻,东吴内部政治争斗已是非常激烈,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多想投降,以鲁肃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两派之争相当激烈,他们在孙权面前陈述观点,据理力争,各不相让,使孙权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决断,进退两难,这就是内部的政治争斗。而在东吴内部争执不断、孙权左右为难,形势极不明朗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身过江,来到东吴,与江南的文臣刚一照面,张昭等人便相继发难、唇枪舌剑、轮番攻击;诸葛亮则不慌不忙、沉着应战、针锋相对、据理力辩、言辞犀利、势孤而理不孤,尽挫江南一班文臣锋芒,或使其无言以对,或使其满面羞愧,还有后面的智激周瑜,这即为外交争斗,唇枪舌战,精彩绝伦。作者将这些内部政治争斗、外在外交之争,与后面的赤壁大战交织在一起写,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复杂形势,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以及相关集团的矛盾冲突,又生动的反映了结盟、共同拒曹的全过程,还为曹操兵败,孙权、刘备取胜埋了伏笔,下了注脚,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却激烈异常,更扣人心弦。又如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周瑜请刘备会面,设宴相待,并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衣壁中,抛杯为号,欲除刘备欲为国除去后患。饮宴

之时,周瑜起身把盏,待发现刘备身后一人按剑而立,到弄清此人为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时,吓得汗流浃背,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刘备安然返回,这在三江口之战前,此后,蒋干向曹操自荐: “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周瑜于群英会上设下圈套,使用反间计,让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除了蔡瑁和张允。这一着妙棋,无异于斩掉了曹操的左右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也是将各怀心事、暗藏杀机的外交斗争与短兵相接、战场争锋交织在一起来写,使的各方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既反映了孙吴联盟的不坚固,又为曹操连船练兵的原因作了解释。这足见作者的苦心经营,一番匠心,把战场明争与战场外暗斗结合起来写,使读者的心随之起伏,情随之波动。

三、运筹帷幄重决策,奇谋妙计定成败

《三国演义》写战争着重于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着重于战略决策及战术的应用,往往以奇谋妙计定成败,多出奇制胜,突出了统帅部、谋士团在战争的重要作用。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劫乌巢、烧粮草,以七万军胜袁绍七十余万众;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决定用火攻,施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接着又派庞统过江授曹操连环计,最后火烧赤壁,所以孙刘联军以数万之众胜曹操八十余万;在彝陵之战中,陆逊以十万兵敌刘备七十余万精兵,先坚壁不出,后火烧连营,转守为攻,迫使刘备败走白帝城。这三次重大战役,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都是用了火攻,都体现了统帅部或谋士团的正确决策、运筹帷幄、妙施巧计、连环用计、计中有计、重视战略、战术的应用,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才得以决胜千里。就穿插于这几场大战之中的小仗也是如此,不用说诸葛亮火烧博望、白河水淹、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葫芦峪,这些战例无不闪着智慧的光芒。更有苟攸献计劫粮车、许攸定计诀漳河、郭嘉遗计定辽东、徐庶用计袭樊城、庞统计取涪水关,等多谋善断、长于神机妙算的谋士;还有张辽将计就计战合淝、巧设伏兵逍遥津;黄忠巧计夺取黄天荡、以逸待劳占对山;赵云据汉水以寡胜众;关云长计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姜伯约背水破大敌、弃粮胜魏兵;这些有勇有谋、长于领兵作战的武将;就连勇猛过人、脾气暴躁的张飞也能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竟然也粗中有细、偶然用计。这么多的战例,或设伏、或劫营、或水淹、或火攻;或江上水战、或陆地车攻、或马上对阵;或声东击西、或围城打援、或调虎离山;形式多样、规模不

一、见仁见智、各显其能、兵法战策、多在其中,难怪人们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兵略。

四、情节事件显性格,战争之中写人物。

《三国演义》将人物置身于事件冲突之中、战争纷争之内,让人物去表现,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且不说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事件来突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特点;且不说于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战长沙等事件来表现关羽的神勇无敌、忠肝义胆;且不说于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凤鸣山力斩五将等事件来塑造赵云英勇盖世、一身是胆;且不说于立马长板桥、义释老严颜、葭萌关下战马超、智取瓦口隘来表现张飞的勇猛过人、粗中有细。单说以造箭欲除诸葛亮、遣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被三次气死等事件来反映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单说以不听诸葛亮的叮嘱、不听王平的劝谏,在山顶扎营,失掉街亭等来表现马谡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特点;单说以甘被杖责,书信诈降,放火烧船,冒火冲杀诸事件来表现黄盖的忠勇果敢、不计个人得失。《三国演义》于诸多战争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人物形象,他们或足

智多谋,或昏庸无能;或英雄盖世,或软弱无能;或是忠肝义胆的大丈夫,或为阴险奸诈的伪君子。那么多的人物在上演着一场场历史大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战争中把人物表现的各具特色、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生动鲜活。

五、轻松场面巧穿插,张弛有度写战争。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战争,即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样大的战争场面、少有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那样惨烈的场面描写往往却在大战在即、战云密布、刀出鞘、弓上弦的紧张气氛中插入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如赤壁之战前:周瑜不管曹操大兵压境,敌众我寡之势,在蒋干来做说客时,大摆筵席、群英会上舞剑作歌,这即为大将风度、英雄襟怀;诸葛亮草船借箭时,靠近曹军水寨,传令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劝其只顾饮酒取乐,置身如此凶险之地,诸葛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且明知周瑜要以此来加害自己,仍是沉着冷静、淡然置之;更有曹操大船设宴、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慨当以慷”,拥兵百万、心雄万夫、踌躇满志、志在一统江山、平定天下,真乃一时之雄也。更有马谡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西城危如累卵,诸葛亮却令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之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看毕,教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往北山路而退。这一着险棋,既使西城化险为夷,又为大军后撤赢得了时间,这轻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妙招真叫人拍案叫绝!这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穿插,将战争写得一波三折、有张有弛、如一首首英雄史诗,一曲曲疆场壮歌,曲折回环、跌宕起伏、极富节奏感。

总之,《三国演义》一书,人物众多、形势复杂、作者却组织得有条有理、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超的叙事才能,全书结构宏伟严整,看似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全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式军事文学作品。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写战争,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方法,把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各不相同、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将政治纷争、外交争斗与疆场搏杀互相交织;将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与实战效果相结合;将人物放在战争之中,让人物一个个登台亮相,于复杂的情节之中突显人物性格;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穿插于战争之中,把战争写的有张有弛、极富节奏感,这都是《三国演义》写战争的特色。全书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不光给人们生动的表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且将战争写得气势恢宏又极具情趣,难怪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对我国的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直至当今,人们还不断地从中得到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领域的启示,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5页—第33页。

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59页—第260页。

第三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关键字:《三国演义》 战争

谋略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

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谋略得当,策划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如果谋略失当,策划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能遭到失败。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是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的,同时特别重视谋略在战争中的应用。

战前展开政治外交,促使条件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几次著名的战役,一开始,交战双方总是采取一系列的外交和战争行为,促使条件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为战略决战扫除障碍。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军事天才,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过于单调、呆板,从而更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这方面,最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是曹操和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在曹操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基本上统一北方又在新野打败刘备的前提下进行的。曹操亲率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式似乎很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真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经发生了变化。早曹操未展开又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经过激烈争论,加之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刘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先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准备来日再战。刘备,孙权为了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蔡二人,周瑜巧设计谋,在群英会上使蒋干中计,借曹之手杀害张、蔡二人。诸葛亮以自己过人的智谋,从曹军那儿得到了大量的武器——箭,弥补了军需的不足,孙权双方达成了“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在蒋干第二次入吴之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得庞士元得以施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为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到此,决战的条件都以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于是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领导以及合理有效的部署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使曹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曹操由胜到败,孙刘由劣到胜,有其必然性。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先后诛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北方的割据军阀,逐渐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这集中体在“横槊赋诗”上,又加之他置诸多兵家大忌于不顾,妄想一举并吞江南,统一全国。这就使他慢慢地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孙刘方面由于君臣和睦,将帅同心,士气高昂,又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活动和军事部署,一步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举消灭了曹操的主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从而使“赤壁之战”在中国战争历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当然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先例。

二、毫不重复的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是把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却毫无重复。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也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流寇式的战争。任何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必然会有一种总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关键是一部小说,怎样将这两者巧妙地加以结合。《三国演义》实可称之为体现其方法的典范之作。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数十万渡江南下,孙刘联军抵御。两军隔江对峙,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巧用火攻,火烧连船,大败曹军。曹险被俘,后华容道遇关羽义释之,才得以重返中原。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馀阵之后,陆逊下令坚守不出,采用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以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馀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后火烧连营八百里,结果刘备全军覆没。《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战争描写最成功的的演义小说,在罗贯中的妙笔下,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战争场面也变得别开生面,作者采用恢弘的笔法,将战争描写与谋略的运用完美结合,不仅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战争现场的宏大场面,也可以领略到军事家的谋略运用的风采。

第四篇: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 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 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 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 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 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第五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 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小战争共四十多场,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战争描写 启示

B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Chinese and Cul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scribed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pirit emperor the even first year(184 years)to the Emperor Wudi of Jin dynasty Taikang first year(280 years)the altogether 97 years history.The novel described the size war altogether more than 40 fields, on hundred fight scenes, have demonstrated a curtain soul-stirring war scene.This article tries th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technique obtaining which describes from the war, analyze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war to describe art excellent with to give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 enlightenment.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The enlightenment.《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在小说中,共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作者笔下,这一幕幕战争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生动具体而又各具特点,作者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详尽地介绍了主将的性格、兵力的配备部署、双方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无不丰富多彩,各尽其妙。作者笔下的战争,有的写以弱胜强,有的写以强胜弱;有的写先胜后败,有的写先败后胜;有的写稳扎稳打,有的写出奇制胜;有的写火攻,有的写水淹;有的写强攻,有的写智取,变换无穷而又互不雷同,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深长。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

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都落入战场上武力较量的窠臼,多数写刀光剑影,蛮力拼杀,勇武有力而智谋不足,而《三国演义》却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1、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写出了政治军事斗争中的许多奇谋胜算,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关系全局,决定成败的。小说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备实行了这个战略,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关羽守荆州,诸葛亮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违背了这个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结果在与曹操大战时,被东吴吕蒙袭取荆州。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举全国之兵伐吴。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置若罔闻,孤掷一注,没有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感情用事,导致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使刘备集团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成为泡影。赤壁之战时,孙权采用鲁肃、周瑜提出的政策方针,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但孙权眼光不够远大,有时急功近利,于是有偷袭荆州之举,以致在与刘备的抗争中,双方力量都有削弱。司马懿父子在曹丕死后,掌握魏国大权,他们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战略,灭蜀吞吴,终于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只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才能决定全局的成败。

2、把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战争的全局,而战术运用是否得当,则影响战争的局部。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亲率大军南下,又收编荆州马步水军二十八万人,共计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力一两万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抗曹。强大的曹军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和熟于水战的先天优势,巧设反间计,使生性多疑的曹操轻易中计,杀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曹操所使诈降计又被识破,反而中了周瑜的诈降计;又依庞统之计用铁索把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曹操只得率领少数人马溃逃北方。整个战略决策写得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并和战术应用相结合,把战争描写得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3、把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魁伟动人”的“武勇智术”,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作品从四十二回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就战争写战争,也不是平铺直叙地写两军对垒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冲杀场面,而是有机地把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智斗勇结合起来,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组织在一场彼此你死我活、攻城夺地的大战争中。作品以斗智为核心,着重表现作战三方战略战术,权谋心计的较量,而且智上有智,谋上有谋,从而演出了一场高峰迭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活剧。

(二)立体式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1、既写战争,又写政治;既写战争生活,又写外交活动,使小说通过战争描写,气势磅礴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历史画卷。比如光照全书的诸葛亮这个人物,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博望坡的出奇制胜,便树立起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赤壁之战,他孤身入吴,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和东吴上下各方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落实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都显示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不凡见识及才能。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的过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后来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失荆州死于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危白帝城,都是由于没听他的劝告。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立支撑了整个危难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平定后方,打击敌人。那种排除万难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结合叠加在一起,就成为封建时代人民所幻想的“贤相”的典型。

2、描写了三国历史时期许多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既写规模宏大的战役,又写了具体的战斗;既有战役的全景鸟瞰图,又有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既有火攻,又有水淹;既有设伏劫营,又有围攻城寨;既有水上交战,又有陆地交锋;既有车战、马战,又有徒手搏斗。可以说《三国演义》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所写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形式之完备,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所少见的。

3、它很有魄力地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总司令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既写了曹操、刘备、孙权等最高统帅,又写了诸葛亮、周瑜等前线总指挥;既写了荀彧、郭嘉、马良、满宠、田丰、贾诩等诸多谋士,又写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甘宁、周泰等数十员大将,还描写了数以百计的将校和士兵,将古代战争的复杂场面移到纸上。表现战争全景,描写最高统帅部的雄伟气魄,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最可贵之处。

(三)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

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战术解决不同的战役。《三国演义》写战争,不是千篇一律地写双方对阵,在作者笔下,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都千变万化,各有特色,没有雷同之感。“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一是火攻,一是水攻,虽采取不同战术,但都是根据天时、地形和特定的具体的战争条件决定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达到“知已知彼”,才能作出比较正确地判断,进而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就是一个例子。曹丕发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攻打蜀汉,引起全国震惊。由于诸葛亮善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了解每一路将领的才能、特点、地形的险要,以及他们内部的矛盾关系等等,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终于化险为夷。

2、描写战争的复杂性。作者从史实、实际出发,不把战争做简单地模式化描写而是写出战争的复杂性。《三国演义》写战争的复杂性,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写了他用人不当的街亭之失;对智勇双全的关云长,也写了他被东吴偏将马忠活捉。在战役描写中,不回避胜利一方的某些失误,失败一方的某些胜利,所以胜利一方常常是大局取胜,局部失败,而失败一方却是局部取胜而全局失败。作者还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既有庞德抬棺材的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情景;在烽火连天的赤壁之战中,更有像蒋干中计的闹剧出现。这种有张有弛的写法,把战争描写得十分精彩。

(四)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写战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多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如街亭之战,司马懿出场之前,作者作了精心的布置。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然后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第一次兵出祁山,所向无敌时,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就是通过上述的心情变化,衬托出司马懿之才未可轻视,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然后司马懿正式登场,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孟达的叛乱,使诸葛亮措手不及。正由于经过这样的重笔烘托,司马懿这个人物就在读者心目中站立起来了。再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首先通过几员大将鲍忠、潘凤、俞涉等人被华雄所斩,孙坚虽未斩,但头盔却成了华雄的战利品,这样就显示出华雄占尽了优势。然后通过袁绍、袁术、曹操对关羽的不同态度,为关羽出阵渲染了特殊的恶劣环境,使他处在不利地位,遭受巨大的环境压力。曹操为关羽送上一杯热酒,关羽能否取胜,成为读者心中的悬念。接着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关羽与华雄的厮杀,全部从听觉中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最后关羽提着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种神来之笔,把流逝的时间具体化了,显示出战斗的神速,而关羽的神勇也更突出地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在战争描写中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小说写袁曹官渡之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客观条件优劣差别很大:袁绍兵马七十万,粮草充足,又具有地理上的优势;曹军只有七万兵马,粮草将尽,地利上又不占任何优势。但由于曹军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时机,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相反,袁绍主观指导错误,完全丧失原本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遭受失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体现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更充分体现了在客观物质基础之上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辩证法的重要原因。

二、《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一)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

1.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这一“奸雄”形象。官渡之战,曹操军中粮草告竭。袁绍的谋士许攸在捕获曹军信使,在完全了解曹军虚实的情况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大喜,认为这是掌握袁军内部机密的好时机,迫切地希望许攸“教以破袁之计。”所以“喜”是真心的。故有来不及穿鞋而跣足出迎的行动,可谓求贤若渴。但一牵涉到军中机密,对待旧友提出的问题却谎话连篇。直到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装出一副及其亲密的样子,“附耳低语”,说出来的仍是一个弥天大谎。作品就是如此在生死攸关、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而人物的性格也在这战争的旋涡中得到了最突出而又充分的表现。

2.通过多种角度和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关云长性格的塑造,既写了他的“勇冠三军,”又写了他的“义”,同时也写了他的自负。这就写出了一个人性格的复杂性,给人以立体感。关云长是个“气挟风霜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的豪杰。刮骨疗毒时,别人要蒙被于头,捆臂于环,他却拒绝了。他一边喝酒食肉,一边与马良下棋谈笑,接受华佗的手术。充分显示了他的英雄本色。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他相信自己的力量,才敢“温酒斩华雄”,才视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才敢“单刀赴会”,也才敢“千里走单骑”。但这种自信一过头,就造成了“大意失荆州”的错误,造成了他听不进部下的谋略而“败走麦城”,最后竟落的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也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使他不忍心在别人落难,不堪一击的时候使用自己非凡的武力。“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是如此。尽管他的“错误”给刘备集团带来了很大损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却使他的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内在的必然逻辑性。

(二)“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还运用了“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手法,把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写得有张有弛,松紧相宜。第七回叙写袁绍、公孙赞、孙坚、刘表紧张激烈的混战,到第八回却插进了貂禅的故事。第九十五回写的“武候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人的诸葛亮却潇洒地“焚香操琴”。赤壁之战中酒醉的曹操“横槊赋诗”等,都是在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中,用抒情的笔调,插入轻松描写,把战争表现得既紧张生动而又摇曳多姿。在作者笔下,赤壁之战中的庞士元挑灯夜读一段,写得非常有情趣;是夜星露满天,独步出庵后,只听得读书之声。信步寻去,见山岩畔有草屋数椽,内射灯光。于往窥之,只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在战火即将,长江两岸已是一派杀气之时,却有人在山间草屋中挑灯夜读。这忙中偷闲,有急有缓的描写,将战争场面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曲折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启示

(一)珍惜人才,善于鉴别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1、珍惜人才。刘备非常珍惜人才,不仅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视如手足,而且重用几经波折仍一心追随自己的赵云。他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出山,给刘备的事业带来转机,从而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证明了善用人才的重要。刘备不仅能“贤亮”,而且能“尽亮”,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依靠诸葛亮,“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使诸葛亮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至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以自为成都之王。”这就不只是托孤,而且托之以天下。刘备这些肺腑之言,表明了他与孔明有肝胆相照之谊,所以他把自己与孔明的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互知心的。另外,曹操也是一位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的人,无论是自来投奔,还是被伏的降将,他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2、鉴别人才。作为政治集团的领袖,鉴别人才也极为重要。“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中除了表现刘备的机智外,还表现了曹操的慧眼识英雄。在曹操看来,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非英雄,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后来刘备成为蜀将创业之主,正如曹操所预料。作者在鉴别人才方面,指出要善于量才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否则就会贻误事业。如蜀汉把虽有一技之长,出过不少好主意的谋士马谡提拔到前军主帅的地位,但仍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具有军帅才能的庞统,只因其貌不扬,就让他去当县官,“屈待大贤”,几乎埋没了人才。

3、作者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方面,也写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温酒斩华雄”一回说明不应以出身贵贱作为划分人才的标准;“火烧连营八百里”一回,老谋深算的刘备被“黄口孺子”陆逊打败,说明“但当论其才与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曹操唯才是举,从卒伍中提拔乐进、于禁,通过招降,重用张辽、徐晃、张郃、庞德等名将;对使自己惨败的谋士贾珝,对起草檄文辱骂曹氏祖宗的陈琳,他都宽大为怀,加以委用。孙权坐镇江东之后,通过征聘、荐举、招募等途径起用了鲁肃、诸葛瑾、陆逊等许多人才。同时,他又不计旧仇,重用归顺之人。他们为东吴转战沙场,出生入死。

以上种种事例证明,只有珍惜人才,鉴别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事业的成功。由此我就想到,在如今的社会中,真应该多一些像刘备、曹操等这样的“伯乐”,与时俱进,发现人才,珍惜人才,让我们的国家以更快速发展起来,立于强国之林。

(二)《三国演义》凝结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及政治智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谋略的重要性。如谋略得当,会反败为胜,取得决定胜利。《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奇谋胜算,给读者以惊喜和启迪。作者多次写了力量对比分析的例子,最著名的便是袁绍与曹操争夺中原时,袁绍势力十分强大,能否战胜袁绍,曹操和他的谋士心存疑虑,先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后有荀彧对袁绍集团力量的精细分析,这才使曹操坚定了信心,后来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如谋略不当,会延误战机,导致必然失败。如蜀将孟达在荆州失守时降魏,后来为曹丕重用,任新城太守,曹丕死后,朝中不少人忌恨他,他就想配合诸葛亮出兵祁山的行动,在上庸、新城起兵,发动叛乱。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怕延误时间,不向皇帝报告,立刻起兵,“一日要行二日之路”,迅速赶到上庸,孟达闻知大兵已临城下,才如梦初醒,只好束手就擒了。如此看来,无论是发动叛乱,还是扑灭叛乱,必须极为机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消灭,否则会招致失败。古代这样,在通讯设备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更应该这样。公安机关要捣毁一个走私集团,必须周密计划,谨慎行事,如谋略不当,延误战机,擒不住罪犯不说,还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2、描写了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与外交斗争。在描写激烈的军事对抗中,作者常插入对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描写。如刘备集团前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后有邓伯苗说服孙权,都是在对方气势汹汹的威胁下,义正辞严,巧妙辩驳,既保持了自身尊严,又做到了以理服人,取得外交胜利。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总之该书在描写战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战争有价值的宝贵资料之一,为后人提供了描写战争的范例,也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它囊括了中国自阶级社会以来至明代成书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它。但也应该看到作者鲜明的倾向:写帝王将相血肉丰满,写下层老百姓则苍白无力;将帅决定一切,兵士几乎虚设,人民更无地位。这种颠倒历史的现象,是“英雄”史观的典型表现,有些情节,则反映出作者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当然,这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元末明初大**)不无关系,我们不能用二十一世纪人的眼光来要求六百多年前的作者这样或那样,而应该站在历史角度客观、公正的来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齐裕琨.中国古代小说演义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李献芳.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

(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信息化战争

    论信息化战争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狼烟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

    论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影响

    食品科技学院 包装工程1402 王文铭 2014244030206 论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影响 一、信息化战争带来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将更高,围绕信息资源......

    论现代科技对战争样式的影响

    论现代科技对战争样式的影响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飞速,当今世界的科技不仅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慢慢的在改变现在的军事装备,导致现在的军事走向了技术......

    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论国际法对国际战争的约束力 一、国际法对战争行为约束进程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宏大、精深、洗练、典雅--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特点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五篇范例]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毕业论文doc)资料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年级:2014级专业: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姓名:冯梦龙 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我申请学位 学生......

    论《货币战争》读后感

    今日闲来无事,偷得自在,不觉《货币战争》一书于浏览完毕,论《货币战争》读后感。又徘徊于2B与文艺之间,对博客甚爱有加,受她人所启,特写一感想于此,聊以宽心。 哈哈,真TM太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