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马
祥
林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邮编742200 电话***
摘 要:《左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开我国战争文学的先河。它对战争理性的思考、独特的写法、以及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引起了军事学界、文学界、社会学界等广泛的关注,具有很高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其战争描写的价值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战争哲学
辞约义丰
椽笔写意
追溯历史,自远古的民族部落时代开始,被先哲一致认同的“战争、死亡、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学主旋律就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尤其是战争,它作为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美味佳肴”,永远有滋有味;“滋”:把真实历史、人生世界、社会态势、人性生命融为一体,鲜活了文学;“味”:寓勇敢正义、善良仁慈、机敏睿智、凶恶残酷于其中。它们咏叹社会人性,弘扬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
《左传》开我国战争文学之先河,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全篇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然而,更令《左传》身价百倍的是它的社会思想的文化内涵,它以折射战争哲学,体现仁德思想,运用椽笔写意的手法独占鳌头,非其他领域所比拟。要想识尽《左传》精华,只有深入《左传》 的文化腹地,才能以《左传》之石,攻战争描写之玉玺。
一、透析因果,折射战争哲学
通读《左传》战争描写,着实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他没有后世军事小说或演义小说的铺排那样的宏阔、也没有过分渲染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简洁精练的叙说着一次次人为谋划。作者着意把重点安排在战争的起因和酝酿、战争所引起的后果和影响,并对它们作了理性的分析,折射出一种《左传》的战争哲学。
齐楚争霸、吴越之争、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宋郑大棘之战、秦晋对抗,这些战争都局限在分封的诸侯之间。孟子稍晚于左丘明,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① 似乎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详加品味揣摩,透过社会表层现象,结合时代主旋律,就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动向。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以“齐师伐我”四字点出齐国“兴”战要旨。“伐”本属不义之举,损人利己归入“失道”;大敌当前,曹刿请战,“未卑未敢忘忧国”,合情合理。曹刿一经出场,作者就从各个角度照映出他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人物出场的特点是交融在他的性格表现里面的。曹刿见到鲁庄公,不是直接去献谋划策,而是间接地询问“何以战”,这就是通常所说曹刿论战的总帽,它是情节展开的核心。在考虑到政治准备上,庄公首先注意的是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求神保佑。曹刿直率地加以驳难,这反映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初步地、朴素地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 候,并没有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人心向背上。在从战争的经过和战后的分析看,曹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且能把握时机,不知不觉地将有利的形式转换给自己,舍弃蝇头小利,以大局为重,具备一种跨越千古的战略眼光。齐鲁长勺之战的“道”利于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是真理;对齐而言,本身是“非道”。从曹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观点,从他从容请战到沉着应战,再到慎重求战,都以“道义”为主,有“远谋”,先求“道义”,再求“计谋”,这说明作者的战争观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如果说齐鲁长勺之战中鲁的胜利是“得道”(和民心)的范例。那么,秦晋崤之战中的秦和晋楚邲之战中的晋便是“失道”而败的很好佐证。崤之战中秦穆公利令智昏,偏信杞子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的误导,而进行跨国界军事行动,发动不义之战,对蹇叔“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的谏诤置若罔闻,且在行军的过程中“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千乘”、“轻而无礼”,这样的“失道”之师能打胜仗吗?晋国从晋灵公到晋成公的十几年中,十分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国内统治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邲之战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辞约义丰,呈现时代特征
《左传》本例属历史散文,详实明了,叙事简洁有力,以战争为线索,勾勒了春秋社会政治、历史、生活多种生活场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宛如一面透视社会的多棱镜。从中呈现错春秋的时代 特征。最让人折服的莫过于通过战争对社会习俗人情世故的描绘,其作用与价值是同时期的其他历史散文无法与之相媲美的。<一>礼崩乐坏,惟德是依
春秋时期,“礼”“孝”是当时王公贵族最主要的合乎统治秩序的行为道德规范。但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礼”“孝”的权威,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制、嫡长制逐渐动摇滑坡。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而且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聚散离合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着“没有共同的敌人,也没有共同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一铁的契约。“仁德”这一新的社会道德理念,此时便应运而生,且渐入民心。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虞公在大敌当前,不明事理,缺乏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宫之奇的苦谏据“礼”相争,振振有词:“吾享杞丰洁,神必据我。晋,吾尊也,岂害我哉?”结果亡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晋灭虞之后,堂而皇之地大修虞祠,“且归其职贡于王”。一前一后,都是祭祀虞庙;前者以子孙身份祭祀宗庙,名正言顺;后者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有故弄玄虚、作秀之感。也是在该文中,宫之奇面对虞公的辩词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徳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獒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依” ②。再如《王孙满对楚子》中王孙满面对楚庄王“鼎之大小重焉”③咄咄逼人的宣耀与卖弄,回答得有礼有理,“在德不在鼎” ④。可见当时人们已重徳轻鼎(这种周人当作王权的象征物)。在《左传》中多次提到“德”这 一新的思想理念,那种固有的价值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动摇。“惟德是依”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亲统治基础的一把“法尺”。<二>巫神渐衰,民本初兴
在人类发展初期的原始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除图腾信仰之外,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西周初期,社会生产力已逐渐发展,社会形态也有所变更;《左传》是春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特的视角,窥《左传》战争之“斑”,即可见春秋社会政治精神思想文化生活得变迁和更替这一全“豹”,巫神礼仪是当时主要的精神生活。
“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比物质生产劳动更为重要和直接。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产生。⑤”
这种远古的祭祀活动,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调一致,而且还是天人关系的协调统一。然而,这样一种非常隆重的精神文化必修礼节,也随时势所所趋,逐渐衰弱,民本思想渐入人心。《左传》以“不隐恶,不扬善”之词概括了当时形势下的这种具体精神文化变迁方向。
在《季梁谏追楚师》中:楚国大兵压境,对汉水以东的随国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随侯不明事理,蠢蠢欲动。在楚国设计诱随时,随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季梁出面谏止,并提出战胜敌国和保持政权的策略。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 后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⑥。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初露端倪。再如在《曹刿论战》中,我们从曹刿和鲁庄公的一段层层驳难中可以发现,人民对神由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已经过渡到半信半疑。也就是说,人民的主体性的自觉性已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日渐增强。<三>礼俗发端,雏形始具
古代悠远的历史,往往是后代社会习俗之源,它给中华民族悠久的风俗留下了宝贵的一页,勾勒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影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丰富了中国民俗史,对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特征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寻求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缩影”。作为历史散文的《左传》,其中有许多习俗至今一直延袭,并有所完善、充实。例如在《郑庄公克段于鄢》中,“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郑武公谥号;姜,妇人姓氏。妇人嫁后,称谓有所变化,即随丈夫姓。一般为“夫(姓)妇(姓)氏”,所以上文也就称为“武姜氏”。可见,春秋时期“男尊女卑”现象就已存在,而非一日之久。出师祭祖、祷告神灵;以示诚信、祈求庇佑;战前擂鼓,以壮军威,助长将士胆气,我们从《左传》的许多篇目中可以看出。如《曹刿论战》中“三鼓”之说,《崤之战》中“蹇叔之论”。婚嫁迎娶更是详实备尽,《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晋文公可谓是政治婚姻的集大成者。中国大部分地方凡 遇丧事,着黑衣以示沉痛哀悼,这种“丧”礼始见于《崤之战》。“冬,晋文公卒”,“晋于是始墨”。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剧《乔家大院》,该剧通过乔致庸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观众塑造了一位融义、信、利于一身的儒商形象。我们要追溯爱国儒商的源头,那非弦高莫属,关键时刻,他“以乘为先,牛十二,犒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机智”瓦解了秦军的斗志,辞令委婉谦恭,绵里藏针可谓是千古一绝(“寡君闻吾子将涉师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 ⑦)。可见“唯利是图”并不全是商人共有的品质;“奸商”的“奸”除了奸诈外还应理解为机智、灵活、敏锐。弦高算得上爱国商人,高风亮节的风范!因为他,我国历朝历代都出现想乔致庸一样的义商、儒商。
三、椽笔写意,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大致以形求神似、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左传》作为历史散文,其叙事语言简洁含蕴,辞约义丰。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笔法描绘战争,其精髓与深蕴,波及深远,且哺育着一代代的名家、大师。正如刘知几所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一>开言行动态塑人之先河
《左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广泛的塑造了各色人物。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逐步展现其丰姿。如对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子?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⑧。
郤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通过三人的对话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宋郑大棘之战中,羊斟临阵倒戈,其原委是“华元杀羊食土,其御羊斟不与”,于是就有了羊斟上的一番自为得意的言论“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⑨,作者并没有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羊斟未受犒赏的气愤与不满,而是把这些怒气在关键时刻,用语言与行动表现出来。《左传》的作者并没有忘记对这件事以简洁概括的评价:“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呈。⑩”
在《左传》中围绕战争,通过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他们的言辞无不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机勃勃。正如刘知几所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二>拟记重写主叙战之蓝本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且以各自的特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世的史传文学、军事小说和演义小说。
例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重在写战前的酝酿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争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之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一直写到晋文公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锋,而双方交战仅仅是“已巳”一天的事,作者并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秦晋崤之战是自冬至春,历时三个月而败于一日的一次战争,作者着重描述了战前、战后的情形:秦三帅出征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和文嬴说情,先轸暴怒喝阳父追赶的经过;而秦师在崤二陵被截去、三帅如何被擒的情景则一概略而不记;这次战争的影响一直联写到二十年后的彭衙之役和其后的王官之役。再如平阳之役,晋率诸侯伐齐。这是《左传》中双方交战时日较长的一次战役,作者及详细地记录了交战过程中各方的军事进程,按时间的顺序如实“刻”录。这次战争齐国的失败是齐顷公指挥的节节失误造成的。
由于他的怯懦和优柔寡断,使得齐军一再殆误战机,致使晋军步步进逼,所以作者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战事的进程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同的记叙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每一次战役成败原因的分析。战争在哪一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一个阶段上获胜,这阶段往往是作者记 写的中点。城濮之战的胜利只要是晋文公与诸将帅谋划的结果,因此作者自然对战前酝酿过程浓墨重彩;崤之战的失策并非在秦军经过两崤的时候,所以作者略而不记,而是着重描写了蹇叔、王孙满对败局的预见。
<三>启以形求神写意之传统
《左传》往往通过片言只说,粗线条勾勒足现战争全貌。《左传》结构大多开门见山,字如珠玉;结尾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站,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杞子自郑使告子曰:‘郑人使人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崤之战》)
三言两语,便点明了战争契机,真有点惜墨如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结尾只用三字“亦去之”,来对应秦军“乃还”。秦军既退,晋军退亦在情理之中,勿复多言,只需这三字便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战果嵌入其中。免一场灾难于字里行间,使险象环生、剑拨弩张局面为之缓和,字字如千金!这种笔法为后世文学史家所借鉴,甚至波及其他领域。其中“不隐恶,不扬善”被后世史学家效仿,左氏笔法成为中国史学界刚直不阿性格的典型写照。后世绘画讲白描、浓墨重彩、简笔勾勒等技法都由此而生。近观《左传》战争描写,犹观徐悲鸿画中马态,笔法何其相似,让人留恋忘返。可谁又会洞察到兵戈铁马式的乱世纷争、唇枪舌剑中的针锋相对呢?可谁又会理解左丘明的身残志坚、热切渴望和平的一片苦心呢?
总而言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其 精华所在。上述有关战争描写价值的探微,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权当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
注释:①引自《孟子二章》
②③④引自《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⑤引自《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安徽文艺出版社.⑥⑧引自《左传》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⑦⑨⑩引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参考书目:
1.《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宋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3.《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出版.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7.《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版.8.《古代散文鉴赏》朱士钊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版.9.《左传》三秦出版社出版 2008年版
《中国通史》 同上.11
第二篇:《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汤婷婷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展。关键词:《左传》;《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80-02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它善于叙事,在叙述战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体小说,以战争描写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1](p27)。由此可见,战争在《左传》和《三国演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左传》和《三国演义》二书成书年代相差千余年之久,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三国演义》也有着《左传》所无法比拟的特色。因而我们可以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寻找中国文化继承和发展。
一、二者战争描写成就
朱自清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的《<春秋>三传?第六》中提到:“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的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的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里偷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能。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2](p644)《左传》善于用精炼、形象表现力强的语言描写战争,它叙述战争时注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还注重使各次战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绝不雷同,因而它所描述的战争既情节曲折又生动逼真。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很多人都称赞《左传》的战争描写,很多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一方面,它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它成功的战争描写艺术,也为后世文学提供模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以一系列大小战役为主要情节,中心内容也是贯穿始终的绵延不断的战争。《三国演义》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为读者呈现一幕幕激励的战斗场面,而是把战争作为叙述对象,把战争、政治还有人物紧密结合,在斗争中体味历史的变迁。
《三国演义》同时还是一部继承和发展了《左传》战争描写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继承了《左传》诸多战争描写艺术手法,同时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三国演义》是在历史框架中,运用虚构、夸张等文学艺术手法来进行战争描写的,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被高度艺术化了的,文学成就要远远大于史实成就。
二、相同点 1.主次分明
《左传》和《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并非是随意的,二者在描写的过程中都有合理的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在上百次的的战役中以描写几次大战为主。在每一次战役中,以战事的前因、过程或结果中的任一或任几项为详。作者如此记述就显得行文张弛有度,详略更加得体。
据朱宝庆《左氏兵法》一书统计,《左传》全书中共计记录了四百九十二起战争。但在这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事中,其中写得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著名的有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左传》对每一次战争的记叙一般注重完整地叙述整个战争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作者为了探寻人们行为的得失,对前因和后果往往比过程记述更加详尽。“《左传》写战争,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及其结果。”[3](p77)如桓公五年繻葛之战,着重交待了双方的布阵,及郑国子元的攻打战略、郑庄公战后“劳王”,而对交战过程只是一笔带过。《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的笔墨安排上与《左传》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国演义》全书共描写了上百个战斗场面,在上百个战斗场面中主要突出四十多次战役,在四十次战役中又主要叙述了三次重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国演义》在对各次战役的描写上,描写重点又有所不同。以官渡、赤壁战役为例,在官渡之战中,着重说明粮草所起的作用。赤壁之战中,作者则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战前的准备上。周瑜夜探曹兵水寨,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受连环计等一系列前奏的铺开,终于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2.绝少雷同
战争描写作为《左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将战争描写得各具特色。《三国演义》作为后世作品,在这方面对《左传》有很好的继承。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战争种类众多,涉及面广,但极少雷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战争也能运用独特的描写手法使其独具个性。因此,各战役各具特色是两部作品的叙述亮点。
在《左传》中,同样是写大战,作者也有意变换手法,使“篇篇换局,各各争新”。把邲之战和鄢陵之战进行对比,二者都是大战,前者叙述线索重在地理上,“及河”—“以中军佐济”—“师遂济”—“闻晋师既济”,这是一条由河北而济河南的线路,又由河南济河北:“先具船于河,故败而先济”—“宵济,亦终夜有声”—“祀于河”。而后者线索重在时间上,文中表时间的语句有:“五月,晋师济河”;“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及战”;“旦而战,见星未已”等。二者虽同为大战,但却以不同的线索构思记述。
《三国演义》中亦有这样的例子。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例,官渡之战曹操兵少,粮草匮乏,最终曹操劫乌巢烧粮草,以少胜多,全歼袁军主力;彝陵之战又是另一种情况,吴军采用以逸待劳的办法,最终取得了胜利。3.在战争中塑造人物
《左传》以记事为主,但有的除描述了战争过程外,还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左传》鞌之战中塑造了解张、郑丘缓二人的生动形象。他们二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 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主帅郤克身负重伤,是他们在死亡的威胁下也不让军鼓停下来,并勉励郤克坚持下去。若非二人的坚持,晋军在此战中恐怕会以失败告终。在此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张、郑丘缓二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万难,争取胜利的军人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在战争中被塑造出来的。以赤壁之战中的人物为例,诸葛亮“舌战群儒”,交锋中,展现了的诸葛亮机智、能言善辩;相反,周瑜的气量狭窄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不同点 1.真实度不同
《左传》是一部史传文学,其记载的人物、事件都基本符合史实。而《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迥异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故事情节也多经过艺术加工。
《左传》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年间以鲁国为中心的各国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因此,《左传》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所谓“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演义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因而真实度不高。以空城计为例,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空城计用的人很多,但是用的最妙的人物当属曹操,而诸葛亮根本就没用过空城计。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移植到诸葛亮身上的,此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已不再是历史原貌了。2.叙战线索有所不同
《左传》记述明显是以时间为标志,并按照自然的时间为推移,时间是串连作品事件的基本线索。以整部作品来说,《左传》是一部编年史,所述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主要是按照鲁国历史时间推移的顺序来记录的,因而各次战争也都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的。
《三国演义》中也有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叙述的部分,但并非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其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叙战的主要线索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其间又穿插各种大大小小的线索。因而《三国演义》叙战的线索是纷繁复杂的,不再是《左传》中单一的时间线索。
四、《三国演义》对《左传》战争描写继承和发展 1.虚笔的继承和发展
《左传》是一部编年史,主要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记叙的过程中也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称为虚笔。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继承了《左传》的虚笔手法,把战争描写的惊心动魄。但《三国演义》的虚笔已不再似《左传》那般简单,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章学诚的评价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4](p26)。《三国演义》对虚笔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量的增多,还有对质的提高。主要是,描写大的战役时用实笔,描写小战役用虚笔。另外还有战事用实笔,计谋则用虚笔。
2.战争叙事系统性的发展
《左传》叙述战争注重时间顺序,在布局上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演进,局部则采取预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叙述方式,叙事手段越发丰富。但是《左传》所记述的每一次战役大多都是相互独立的,系统性不是很强。而《三国演义》在继承了《左传》的叙战系统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使各种线索相互关联,大小战争彼此相联系,有很强的系统性。把战争分等级的话,官渡、赤壁、彝陵等为一级之战,18路诸侯讨董卓、破冀州和定辽东即为二级之战,另还有其他一些小战役。一级战争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反之,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地积累,才促成了一级战争的爆发,由此构成了《三国演义》的叙战层次。
第三篇:《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宏大、精深、洗练、典雅--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特点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王庆民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War Description Art in Zuo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ngpu Battle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黎文丽 , LI Wen-li “城濮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刍论 Argue on Campaign of Cheng-Pu with less and weaker defeat much and stronger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刘锡娥
试论“齐晋鞍之战”--兼及《左传》的战争描写 On the Battle of An Between Qi and Jin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邹庆浩
由《殽之战》的记叙看“春秋三传”的叙事艺术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陶运清
《左传·秦晋殽之战》章法分析 [甘肃高师学报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武砺兴
历史的视点——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看史书的叙事角度 Views of History——The Narrative Angle from Zuozhuan · Zhengbo beat Duan at Yan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熊晓平
大学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A Study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History: A College Textbook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董立章
慎待“败将” Treating Subordinates Having Made a Mistake with Caution [领导科学 Leadership Science] 黄家忠
《战国策》“以写人为主长篇叙事文”的艺术独创--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其文学价值 The Creative Writing of “ Long Narratives Centring Characters” in the Warring StatesTactics——Comments on the Literary Value by Comparing the Narrative Style [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裴登峰
百步穿杨千米杀敌 [课堂内外(初中版A版)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胡不归
《左传》的叙事特色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吴美卿
从“支遁传”的成书看传奇体制在唐前的确立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yle of Tales of the Marvelou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Zhidunzhua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凌宏发 论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 On Narrating Structure Artistry In Chinese Ethic Story Film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何春耕
论《左传》的叙事时间艺术 Interprete the Art of Narrative Time of Zuozhuan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lege] 周和军
第四篇:小论《左传》的战争
小论《左传》的战争
摘要:
《左传》是我国影响深远的编年体史书,它在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基础上,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左传》以儒家独特的思想去剖析战争,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战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财富。它记录了公元722到453年间多达483次大大小小战争,为后世呈现了“春秋五霸”你方唱吧我登台、大国吞并小国等精彩纷呈的争霸、兼并战争场面。因此,本人认为战争描写是整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关键词:
战争描写
人物
思想
价值
一.《左转》中的战争描写
《左传》一书中,记录了大大小小的几百次战争,例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鞌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写战争有其不同于其他史书的特点:《左传》描写战争,不仅仅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还深入发掘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结果及战后影响。如在“僖公二十八年”爆发的城濮之战,作者先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交待,然后在行文中对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队,慎守诺言,倾听群臣意见,上下齐心协力等做了细致的描写。反观楚方主帅骄兵,轻敌冒进,君臣意见混乱,军令不一。这样通过战前敌对双方的描写,暗示了整个战争的走势与结果:晋必胜、楚必败。作者还详细描写了此战后的影响:晋文公战后积极争霸中原,迅速取代齐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第二霸,而楚国国力大衰,直至楚庄王的崛起。
《左传》往往通过细节描写把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在战场上的心里状态呈现出来。如在鞍之战中,这样写到:“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暌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其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病败君之大事也,环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欲克的受伤,解张,郑邱缓等仍然鼓励他坚持战斗,可见齐晋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同时,三人在战争中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也在他们的对话行动中得以体现。
又如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有这样一句描写:“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鞠也”,看似简短的一句描写,却把晋军溃败,为争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的狼狈、惨烈之像表现出来。
《左传》认为诸多细节能决定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如同古龙武侠小说中两大高手的对决,环境、温度、心态等众多细节能决定生死胜负。如齐鲁长勺之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充分认识到两军对垒,气势最为重要,因此,曹刿在阵前主张待齐军三声鼓声之后方能出击。次战之后,“一气,二衰,三竭”成为了历代兵家用兵的典范。
二、通过战争表现人物
《左转》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写得个性鲜明,这些个性鲜明的人大多是通过战争表现出来。如在鞍之战中,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其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病败君之大事也,环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此战欲克虽受箭伤,血流于屦,却继续英勇作战,其勇猛、顽强、豪迈的个性展露无一。如在晋楚邲之战后的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由于天气的影响,将士“多寒”,于是“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的体恤,将士之心犹如披上了棉衣。这句话反映了楚王是一个善于鼓动军心、工于心计的君主。
又如宋楚泓之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此战中,宋军本有战胜楚军的两次机会:第一次,在楚军渡过泓水期间,此时宋军已排好战阵,但宋襄公却并没下令宋军主动出击。第二次,楚军虽然已渡过泓水,但并未展开阵势,此时但宋襄公依旧按兵不动,放弃了击败楚军的最后机会。身为三军统帅,宋襄公如此昏庸,为何?《左转》在此战后道出了原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是个顽固,食而不化的本位主义者,如三国中的马谡,只是根据古代的兵法瞎指挥,根本不从实际出发但又不接受部下的合理化建议,刚愎自用,失败的结局必不可免的。难怪子鱼批评道:“君未知战。勃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苟,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通过此战前前后后的描写,充分展现宋襄公昏庸无道,愚蠢无知,陷人民于战争之苦中,却满口仁义道德,活脱脱的一个岳不群,一个伪君子。
再如城濮之战,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此战说明文公能如唐太宗般广纳意见,又能像成吉思汗般的正确认识到意见的本实质。把一代霸主的霸气、豪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春秋五霸中最能“霸”的一个。
三、《左转》战争中表现的思想
《左转》在对整个战争的因果关系的描写中,常带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思想色彩。如在对城濮之战的总结时,写到:“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师出有名,进行正义之战,占领道德制高点,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左转》在叙述战争过程中还常带有礼、义、德等道德因素,并作为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在叙述中还带有一些预兆,这些预兆大都具有道德化的倾向:符合道德、宗法、礼仪的,则为吉兆;悖于道德、宗法、礼仪的,则为凶兆。如秦晋之战,此战虽然发生在僖公十五年,但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 僖公十四年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慧公不从占卜之失。通过战前预兆的叙述,晋军必败无疑。
《左转》在战争表现的思想大多与儒家思想相近,或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如齐鲁长勺之战: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在这段对话中,鲁庄公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自己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但曹刿尖锐指出:受惠的不过是身边近臣,未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鲁庄公的。这与儒家所倡导“民本”思想如出一辙,“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一句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写照,想要赢得战争,先获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
四、《左转》战争反映的价值
《左转》在战争描写中反映的价值主要是军事价值。如在公元前575年春,发生的鄢陵之战,以晋厉公为首的晋国军队以及齐鲁卫等国联军(事实上鲁卫两国未出兵,齐国军队战后才赶来)与楚共王为首的楚郑联军对垒于鄢陵。楚军采取以往利用黑夜突袭的战法借助黑夜进逼以齐军为首的联军大营,使晋军等阵脚大乱,处于被动地位。这时,从楚国叛逃晋国的苗贲觐见晋厉公,向晋厉公分析了楚郑联军的部署:中军为楚军主力,战斗力最强;左军为郑军,战斗力次之;右军主要为从南方蛮荒地带纠集来的蛮兵,战斗力最弱。分析完楚郑联军的部署之后,贲觐向晋厉公建议:先诱使敌军两翼进攻晋中军,后以晋军主力主动出击并合围敌军两翼,待消灭敌军两翼之后,晋军呈三角之势进攻并包抄楚军中军主力。晋厉公采纳了贲觐的建议。最后,晋军大败楚军。鄢陵之战晋楚双方展现出来的战术战法被后世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如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在进行土地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多次使用近战、夜战战术,并且屡试不爽。最典型的当属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指挥的一二九师夜袭日军的阳明堡机场,大部分日军死去时都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如此多的八路军。同样的事例也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中朝边境上,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像幽灵般的出现在美国佬面前时,他们都还不敢相信中国会出兵,且出兵那么快!“先集中兵力攻打敌军弱侧两翼,再聚歼敌人中军”的战法更是被后来的成吉思汗发挥到淋漓尽致。如蒙古骑兵早期与金兵的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正是运用此战术以十万蒙军打败四十万金兵。后来,成吉思汗凭此战法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上世纪九十年代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也采用此战术,避开伊拉克重兵防守的北部和南部,以特种部队为主力空降伊拉克中部,一举切断伊军南北联系,打垮伊军的防线。《左转》在对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描写时突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只有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或者三者具其一或其二,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在每次战争前,交战双方都要祈神祷告、占卜问卦,向上天表示虔诚,其目的是为了占据“天时”。如在城濮之战之战前秦军占卜为吉兆,这就坚定了秦军打败晋军的信心,结果也如吉卦所预兆的结局。把“地利”与“人和”充分结合起来取得胜利的当属长勺之战,在长勺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庄公采纳曹刿的计谋,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占据地势之利。在这次战争中,还着重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三问三答,解决了“人和”的问题,这样鲁军就占据了“地利”、“人和”,取得胜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后世的许多战争也以《左转》的战争为典范,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如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曹操师出无名,而孙刘联军出于自卫,军心稳固,占有人和之利;曹操水师驻扎在赤壁的西北岸,地形为外宽内窄的“喇叭口”地形,如果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曹军则很难防守,这样曹军在地势上处于劣势,孙刘联军则占据地势之利。这时,孙刘联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可偏偏存在一个懂得天文地理的诸葛亮,算准了哪一天要刮东北风,这样孙刘联军可真正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周公瑾才能得以在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鲁庄公能在长勺之战中获得胜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听取了曹刿对敌我双方心里、气势的分析: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待敌军三声鼓响之后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此时,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后世的用兵家也吸取此战的经验和教训,重视军队在战场上的心里与气势。如抗日战争前期的台儿庄战役,张自忠将军指挥的第五集团军与日军血战几个昼夜,有士兵向张自忠将军报告说我军快要抵不住了,张自忠将军则告诉众将士:我们快要抵不住了,但日军也比我们更抵不住了。这样全体将士在张自忠将军的激励下气势高涨,最终取得台儿庄大捷,获得了抗战以来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打破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总结:
《左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史料和宝贵的财富:通过《左转》我们可以了解春秋之前的社会状况,通过《左转》我们可以知道春秋之前的历史背景,通过《左转》我们可以发现春秋之前的文化,通过《左转》我们可以获取古人的战争智慧,通过《左转》我们可以吸收古人的战争思想。总之,《左转》是我国重要的国学、史料、文化宝典。
参考文献:
1、何九盈、田瑞娟等著《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等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左丘明著,《左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五篇:《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摘要
《左传》是中国首部规模宏大的叙事作品,在历史学和文学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以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本文从现代叙述学理论入手研究,对《左传》的战争篇章叙述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左传》的战争叙述特征主要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叙述手法的多样化、叙述语言的独特性三个方面,这些特征成为历代叙述文学的学习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视角、叙述手法、叙述语言
《左传》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作者以精妙的笔墨叙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间波澜壮阔地春秋历史。这其中以战争的叙述最为出彩,《左传》共记载大小战争四百八十七次,详细记述了一百余次战争,而对于一些重要的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则极尽叙事之工巧,将战事描写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为后世学者一再盛赞。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 ;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1]
《左传》的叙述艺术不仅可以从传统叙述概念进行研究,用现代叙述学的理论考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察也会有新的发现。《左传》战争的叙述特征比较显著的体现在叙述视角、叙述手法以及叙述语言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些特征分而论之。
一、《左传》的战争叙述视角
现代叙述学家托多罗夫说:“视角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尽管当时人们没有自觉意识,但是,却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作为具有表现力和暗示力的叙事谋略了。”[2]
《左传》的战争叙述研究不可回避地涉及到视角问题,《左传》的战争叙述以全知视角为主,限知视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适当转换,从而描绘出多彩的画卷,展现出战争的复杂性、丰富性。
(一)、全知视角的充分运用
自郑樵在《六经奥论》中对《史记》所载的《左传》作者左丘明提出质疑以来,关于《左传》作者多有异议。有左丘明说、左氏说、吴起说、曾申说、刘歆说等多种说法。《左传》作者究竟是谁,由于没有充足证据到如今仍旧莫衷一是。但是,作者的史官身份为多数人所认同。《左传》作者的史官身份才可能有条件博览当时的各种文献资料、熟谙各国的历史事实,并有能力结合诸国各种记载,汇成一家之言。正是由于史官身份《左传》的作者作为整个文本的叙述者才能够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地以全知视角有条不紊地叙述春秋时代纷乱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学研究中没有直接提出全知视角这一概念,但它却是中国历史著作惯用的叙述模式。全知视角是叙述者对其叙述的人物、事件、语言、心态的无所不知。全知视角“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以高高在上的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它任何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 全知视角的充分运用使叙述者在记录、书写历史时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描绘历史进程的转承起合,《左传》的战争叙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全知视角下的春秋战争画卷
《左传》叙述战争上起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下至哀公二十七年的“晋荀瑶帅师围郑”,跨越二百五十五年,历经春秋十二公,记载大小战争487起。从战争发生的空间上看,叙述者的视角以鲁中为中心,延伸到周王朝、郑、宋,北写戎狄、南记楚地,东言吴越及齐,西绘秦国,除此之外还有如罗、芮等小国,《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几乎囊括了春秋时代已经开垦的整个古老华夏大地。对于《左传》记述的战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城濮之战为代表的十几次重大战争,叙述者的全知视角甚至从数年之前就开始提前伏线,并浓墨重彩记述战争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场景。第二类是中型战争,叙述者仍旧使用全知视角,在百字左右或者几十字内用简洁的语言交代出战争的相关要素。如僖公十五年记载: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寻葵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遂灭若敖氏。再如宣公四年: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焚射王,汰辀,及鼓跗,著于丁宁。又射汰辀,以贯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焚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第三类是小型战争。叙述者将全知视角缩小到极简的范围之中,常常是以三言两语就叙述完一场战争。如僖公八年: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僖公十五年:伐厉,以救徐也。定公十二年:十二年夏,卫公孟驱伐曹克郊。哀公五年:夏,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哀公六年:六年春,晋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
如例所示,《左传》叙述者针对不同的战争需要采用各种手法,有详有略地将二百五十五年间次战争四百八十七次战争一一记录在书。这正是灵活的运用了总揽全局、海纳百川、知根详底的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以全知视角为武器既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重重阻碍、置身事外、鸟瞰全局,也可深入其里、探究各个战争的前因后果,体会当事者的心态、情绪,从而为读者展现纵横捭阖、风云突变的春秋战争画卷。
2、全知视角在重大战争中的巧妙运用
《左传》叙述者不仅以全知视角宏观把握了春秋时代的各色战争,而且在记述重大战争时的全知视角运用犹显得炉火纯青。《左传》的重要战争如郑戎之战、周郑繻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韩之战、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之殽战、秦晋河曲之战、楚灭庸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齐晋平阴之战、吴楚白举之战、齐鲁清之战和齐吴艾陵之战。叙述者极尽叙述之妙,充分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等等,把《左传》中的这些战争写的篇篇精彩、各具特色、跌宕起伏,在千百年后仍为人们所称道。
试以城濮之战为例。城濮之战是《左传》战争描写中的精彩篇章之一。齐桓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公死后,齐国势力渐衰,失去霸主地位。晋楚两国势力逐渐增强。楚国自南崛起,极力向中原扩张,兼并众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一度成为春秋时代领土最大的国家。晋国在晋文公即位后先平定了国内的不安局势,后举兵勤王,示他国以仁义,提高了国际威望。晋楚两国实力的提升,促使了矛盾的升级。叙述者在叙述其他事件时对两国的相关情况做了看似不并经意的全知全能介绍,但实际与随后开始的城濮之战紧密相连。最鲜明的体现是在僖公二十三年,当时身为逃亡公子的重耳在回答楚王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将何以报”时,他回答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迂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此处叙述者已经为城濮之战埋下伏笔。到战争拉开序幕时,叙述者提到了子玉的骄横张狂,晋国君臣对楚及诸侯围宋的讨论,记录下先轸及孤偃对战争意义及策略的阐发。通过叙述者概括全局、重点明确的全知叙述。双方尚未交战,胜负已经了预示。四月城濮之战进入蓄势待发阶段。叙述者充分运用全知视角,一时写楚一时说晋一时记卫、宋,记述了“楚子加紧围宋,晋候侵曹伐卫以救”、“宋人室门伊般入晋师告急”、“子玉使伯棼请战”、“子玉计策及晋变被动为主动”等一系列事件,推进事件发展过程,进一步暗示结果。战争正式开始时,叙述者于晋记述了晋军退避三舍,晋候临事而惧、从谏如流等,于楚写子玉骄傲轻敌,斗伯狂妄请战,军队萎靡不振。在战事的最高潮部分,叙述者将全知视角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在不满百字的范围中既写楚又写晋,写侧面也写反面,时右时左,时进时退,直至最后以晋师败绩而告终,写尽战事。
城濮之战自埋下伏笔到僖公二十八年晋国胜利以及战后子玉负罪自杀、晋文公成就霸业,可谓曲折起伏、波澜壮阔。叙述者有条不紊、清晰精彩的叙述这场战争,同时勾勒出参与其中人物的性格状态,且于叙述中褒贬自现。这与作者采用既可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又可以洞悉事件细节及始末的全知视角有密切关系。叙述者采用的全知视角叙述以城濮之战为代表的一系列战争,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早期叙述文学的代表之作,为后世叙述作品的发展如《史记》等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模式。
需要提到的是,全知视角在《左传》战争叙述中作用巨大,但是全知视角也是相对的。它不便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左传》中叙述者借用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描写心理,以弥补全知视角的不足。此处仍以城濮之战为例。写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到楚子加紧围宋,晋候侵曹伐卫以救时有一个小插曲。晋候为报僖负羁在他逃亡时馈食置璧的恩惠“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犫、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怒、爇两个字就写出了两个人心中的愤愤不平,意气用事的性格。又如,崤之战中的秦伯之哭:“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秦伯出征前不听蹇叔的卓有远见的劝谏,贸然东征袭晋,导致三帅被俘、全军惨败。在全知视角下叙述者难以对秦伯的内心活动做深入的刻画,而是通过秦伯自己的痛哭自语展示出他的后悔不已的心理活动。
全知视角在心理描写上的这种局限,与中国早期文史不分以及叙述者的史官身份有莫大的关系。史官追求“实录”不注重心理描写,这使得《左传》中的全知视角不同西方作品的全知视角那般无所不知,不过由于叙述者的灵活运用,成就自己的叙述特点。
(二)、限制视角的恰当运用
全知视角是《左传》叙述的重要手段,但是全知视角并非万能。为了使战争的叙述更加丰富、真实、耐人寻味,叙述者适当转换叙述视角,在某些战争的局部描写中引入限知视角。限知视角,是指作者借故事中人物之口、人物眼光来观察事物、表现动态、推动情节进展。这时,叙述者的视野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完全重合。不同的叙述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左传》中正是限制视角在一些精彩片断中的运用才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含蓄或者使文本更加真实和丰富。鲁庄公十年鲁齐长勺之战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限制视角贯穿了长勺之战的整体叙述中,叙述者仅以曹刿的视角和言行推进整个战争。文本直入主题,写曹刿力排众议,入见庄公,问何以战,对答如流,思路清晰。战时有谋有略、应时而动,战后论战、直抒战争理论。文本简洁精练,长勺之战也打的干净利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文本之中并未提及曹刿的相关资料以及齐鲁双方的军队如何具体备战。但是通过曹刿的言行可以感知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可以推知曹刿出生贫寒、有勇有谋,叙述者的叙述使他成为春秋时代谋士的代表。
二、《左传》的战争叙述手法
《左传》战争的叙述精彩纷呈与叙述者采用多种多样的叙述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叙述者灵活搭配使用顺叙、倒叙、预叙、补叙、侧叙、插叙等叙述手法,让《左传》中的战争篇章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顺叙
顺叙,是指叙述者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它能使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贯通。
以隐公九年郑戎之战为例。战争的起因是北戎侵郑。对于突如其来的侵略者,郑伯有他的担心:“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 此时,公子突根据“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而不相让,败不相救”的特点积极献策。战争即按照公子突地建议进行,最终顺利在十一月甲寅大败戎师。这里正是采用了顺序的方法,作者从容不迫、有条有理的交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顺述是左传战争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法,特别在对那些中型和小型战争尤为常见,也是最符合史官“实录”的一种叙述方式。
(二)、倒叙
倒叙,是指叙述者首先告知把整个故事的结果,然后再从头按故事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使读者知其结果而极想探知原由。
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箕之战,本篇中的第一段先写了箕之战的晋败狄的结局,“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 箕。郤缺获白狄子。” 第二段则叙写了晋国之所以能打败 狄的原因:先轸死战——“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而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第三段再追写产生结局的另一原因,“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 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 即有才却又是罪犯之子的郤缺经臼季举荐,为晋重用。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战争的结果,再点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以此吸引读者。
(三)、预述
预叙,是指叙述者在故事开始时就暗示故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局,使读者关心最终结局的实际发展和形成。
秦晋崤之战开始前就运用预叙的手法。“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 其入也!„„”蹇叔的痛哭是因为他已经明确预测到秦师必败的结局,是战前对战争结果的明确预测。蹇叔从征途遥远、士气衰弱、对方御备、伏击地点等几个方面预言秦师有出无归,起到引起悬念的效果,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等待战争拉开后的最后验证。
其他如僖公二十二年鲁邾升陉之战藏文仲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蜂虿有毒,而况国乎?”言鲁国无备而必败于邾。楚宋泓之战宋大司马马固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宋乃,殷商之遗民,殷商为周所灭已经有很久,如今想重振昔日功业,已经没有机会,只不过自取欺辱,后来宋果然失败。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柩中之声和卜偃之语就暗示出八个月之后崤之战的秦师败局。鄢陵之战,早在战争开始前的前四年,楚文子就预言楚王:“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战前一年,晋韩献子又断言说“使重其(楚)罪,民将叛之,无民孰战”两次预叙都昭示出晋胜楚败的战争趋势,而结果确实如此。
(四)、补叙
补叙,是指叙述者在叙述完故事的基本情况后,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文字对前边提到的人物或事情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已达到文本丰盈的效果。
晋楚城濮之战结束后,叙述者还叙述了另外一件事情,楚令尹子玉的被迫自杀事件就采用补叙手法。城濮之战开始之前令尹子玉曾梦见河神以战胜晋国为条件求“琼玉”、“子婴”而子玉不与,结果战败。这个异梦看似荒诞有趣,但是叙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述者又借荣季之口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补叙实际上是通过梦境和他人评论来揭示子玉战败的根本原因,并对子玉进行批判,同时也阐释了叙述者的战争思想。
(五)、侧叙
侧叙,即侧面叙述,叙述者以旁观者,也就是异叙述者的立场叙述故事,发表评论。或者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故事及场景。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秦晋崤之战中的一个片断是侧叙的典型
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叙述者从王孙满的视角侧面写出了秦师的傲慢无礼,预示了战争的失败。鄢陵之战中,战争正式开始前,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军中矣!’曰:合谋也。’张幕也。’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 甚嚣,且尘 上矣!’曰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 执兵而 下矣!’曰: 听誓也。’ 战乎?曰 :未可知矣。’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叙述者选取楚王和伯州犁之间关于晋军军情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的侧面烘托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两军军事活动进展的紧张严肃气氛。
(六)、插叙
插叙,是指叙述者在叙述主要故事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需要,暂时把中断一下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段故事进行叙述,使叙写内容更加完整丰富,也可以让读者知晓产生一些特殊情况的特殊原因。
《左传》战争叙述中的插叙是“又或一事之中,斗出一人,此人为全篇之关键,而偏不得其出处,乃于间中补入数行,即位其人之小传,却穿插在恰当好地步,如天意无缝。”[4] 在鲁定公四年的吴楚柏举之战中在申包胥哭秦庭之前插叙就是如此: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子,我必能兴之。”
这段插叙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它同时也写出了申包胥坚定的救国之心和对自己信心,也交代了申包胥不顾一切哭秦庭求援兵的原因。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叙述手法的多样化和相互配合、交替使用让《左传》的战争叙述更增风采,摇曳多姿,奇谲变幻、使人目不暇接,这一点为后代诸多评论家所认识,得到极高的评价,如清代文论家刘熙载称赞之曰:“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5]
三、《左传》的战争叙述语言
语言作为文本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叙述文本的成败。《左传》的语言,备受历代研究者的推崇。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言近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一句,反三隅而句升。”[6] 《左传》的战争篇章作为书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其叙述语言更是可圈可点。《左传》战争的叙述语言可以分为叙述者和人物语言,其特点和成就下面分别叙述。
(一)、叙述者语言的特点
《左传》战争的叙述者语言是叙述战争进程,交代相关人物,构成战争场面以及表达叙述者意见的语言。没有叙述者的语言,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就难以交代,战争中的相关人物就不能出场谋略无计施展,行动言谈难以表现。《左传》超越了当时简单记言、纯粹记事的语录体和编年体著作而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史书,就是得益于叙述者熟练地运用语言。
首先,《左传》战争的叙述者语言特点一是精炼生动、含蓄丰润
爆发于宣公十二年的邲之战是五大战中的一场颇具代表性的战争,是晋楚争霸的又一关键之战。此次战争晋国由著名将帅领上中下三军出征,可惜由于统帅之间离心离德、意识混乱,晋军几乎是不战自溃,叙述者记述了这样的逃窜场面:“桓子不知所为,鼓与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中夜有声。”仅仅“舟中指可掬”六字就勾画出晋军抱头鼠窜,争相奔命的惨烈场景,后面再跟一句“宵济,亦中夜有声。”就更加增添了晋军大败奔逃的紧张气氛。
宣公十二年冬,楚伐殽之战,天气寒冷“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一语就道出楚王对将士的关爱之情,含蓄委婉、恰如其分。
其次,《左传》战争的叙述者语言特点是准确到位。襄公十八年平阴之战中晋军攻打齐国都城“州绰门于东闾,左骖迫。还于门中,以枚数阖。”此句写州绰因道路被堵在城下寻觅机会时细数门钉。看似简单的一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涵。它既贴切地反应州急于进攻的心态,也暗示出晋国齐集十二诸侯国军队讨齐的浩荡阵势。
春秋之时,国之大事,在祀和戎。故而为了更确切、恰当的表述《左传》中的战争,叙述者使用了许多丰富、精当的词汇。仅就出战而言就有战、伐、讨、侵、入、取、袭、围、灭等词汇,它们差别细微,却各有内涵和其特殊的使用范围。还有如致师、挑战、横击、覆、克、要等专门的军事用语更是不胜枚举。这既是对《春秋》微言大义的直接继承也是词汇的一次大创新和大发展。
(二)、人物语言的特征
《左传》战争中的人物语言,是《左传》的作者精心选取材料或记录加工而成,它们反映了不同人物的特征,推进了整个叙述的进程,因此也应当归纳为叙述语言的范畴。人物语言是《左传》战争叙述语言的重镇,较之叙述者语言,人物语言特色鲜明、丰富多样,战争篇章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就通过这些语言脱颖而出、心术性情、音容笑貌,千载若活。
《左传》战争的人物语言,概括可以分为个性语言及行人辞令两部分。个性语言指人物在整个战争篇章中行为的独白或者一般性对话。这些语言或轻狂或诙谐或厚重或平实,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左氏每叙一人,必宛肖一人之口吻。”[7]
成公二年鞍之战,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写出了齐倾公的狂妄轻敌、求胜心切的特征。定公五年柏举之战中,申包胥乞秦师,功成不受赏仅留一语“吾为君也,非为身也。”由此可见申包胥以国家利益为重,轻已身所得,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定公九年夷仪之役中所叙述的东郭书、黎弥两位勇士的形象就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显露出来。
“东郭书让登,黎弥从之,曰:‘子让而左,我让而右,使登者绝而右下。’书左,弥先下。书与王猛息,猛曰:‘我先登。’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犹骖之有靳。’”两人约定一左一右先后登城,等到登者尽而齐下,东郭书按约左行,黎弥(即王猛)因此得以先下却夸口说自己先登上城。当东郭书要与他相斗时又和解说我与你比,就如同骖马永远在服马后。此处可见东郭书之勇敢有谋,率性耿直,黎弥的争强好胜幽默。《左传》战争中篇章中行人辞令指战争相关人物的外交辞令、谏说、议论等等。这是《左传》语言中的闪光之处。刘知几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辞令,行人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立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8]下面仅录成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所赐矣;许君焦、瑕,朝级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是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是《左传》战争中最奇特的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用机辩智慧、唇枪舌战结束的战争。烛之武临危受命,不卑不亢,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有理有据进行分化,逐陈利弊,终于说服秦伯放弃联晋灭秦的图谋,而且还派兵戌郑,晋军也因此撤退。烛之武是国家存亡之秋的关键转折人物,也成为了《左传》所叙述的战争篇章中典型谋士。
在《左传》的战争篇章中还有不少充满智慧、令人倾倒、决定战争胜负的片段。如桓公六年季梁谏追楚师、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僖公五年的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十三年的子鱼论战、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秦师、宣公三年的王孙满论鼎之轻重;成公十三年的吕相绝秦等等,用词恰如其分、逻辑合理严密,是历代文人谋士学习的榜样。
另外,综合研究《左传》中这些战争篇章的叙述语言可以发现,其中运用许多比喻手法,较为广泛的引用了当时的谚语、民谣、俗语入内,为后世创造了不少佳句、警语,其中一些至今流传。如齐桓公伐楚中的“风马牛步相及”;长勺之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晋假道虞以伐虢中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鞍之战中的“馀勇可贾”等等。
《左传》的战争叙述初探
“左氏工于叙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9]
《左传》战争的叙述特征远非本文中所粗略阐述的这几个方面。单单就叙事而言,《左传》的叙事不仅为随后的司马迁等人奉为圭臬,不断学习发挥,而且对后来的唐传奇、话本以及明清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也都有过深刻的影响。《左传》作为我国文学、史学上的一座里程碑,有着典范性意义和重大的研究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清·刘熙载《文概·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1 [2]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P65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326 [4] 林纡《左传撷华·自序》商务印书馆.1921.P2 [5] 清·刘熙载《文概·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1 [6]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112 [7] 林纡《左传撷华·哀公十四年》商务印书馆.1921.P231 [8] 唐·刘知几《史通·申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235 [9] 清·冯李骅《左绣·读左卮言》康熙聚文堂刻本.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