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

时间:2019-05-14 13: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

第一篇:《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

郭凤宇,刘香莲

(大同大学 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摘 要:《大学》在儒家成圣成贤的理论体系中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位官方教材而获得统治地位,但也没有阻断后世对《大学》版本的再研究。本文以宋代大儒对《大学》的诠释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大学》在传统儒学发展过程中曾体现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大学》;理学;心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020-02 《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东汉郑玄、唐代孔颖达都给《大学》做过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从汉而至唐中期以前都没有引起过人们足够的注意。只有唐代韩愈、李翱在文献中简略地提及《大学》一书。在宋之后,《大学》开始受到空前的重视。至司马光著《大学广义》,《大学》作为单行本开始流传。二程兄弟,极力表彰《大学》,以为《大学》是“孔氏遗书,为孔门相传教法”。南宋时,朱熹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这样《大学》的地位被最终确立了。

一、《大学》于古代大儒之价值

阳明先生生活在朱子学极盛的时代,朱子的格物说对当时的儒学士人具有重大影响。阳明先生早年笃信朱子之学,有格竹故事。但是“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①后来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②阳明先生立学正是对朱子说的反省而来,而格物问题正是阳明先生对朱子反对的切入口。阳明先生从格物说开始反省朱子说之非,从而确立自己对大学的解释基本方向。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一书既无阙文,也无错简,悉从旧本。所谓旧本即是原本。他说:“《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辑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③

在阳明先生的成学历程中可以看出,他从信朱子格物说开始,继而反省朱子之非,坚信《大学》古本,他在《大学问》、《大学古本旁释》、《大学古本序》和散落在《传习录》的语录中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的与朱子不同的诠释方向。

朱子认为《大学》有错简和阙文,阳明认为《大学》本身自足,二者都立足于认定《大学》这一文本本身有着自己完整的意义。朱子的改订是在修复《大学》这个文本,使其恢复原来的意义。而阳明先生则认为《大学》本身意义具足,所以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朱子和阳明的目的都是指向《大学》的原始的客观的意义,但是二者所达到的意义方向却完全不同。

(一)《大学》与朱熹之理学

朱子对《大学》原本的改订,陈来老师的研究已作细致辨析。④朱子的改订从“大学之道„„未之有也”为经一章。把随之在后的“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为第五章,并且做了《补格物致知传》。在原文之后的“所谓诚其意者„„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为第六章,诚意章。从“诗云:澹彼淇澳„„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段进行了大幅度的顺序调整。“康诰:‘克明德’„„皆谓自明也”为传第一章,明明德。“汤之盘铭„„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为第二章,新民章。而“诗云:澹彼淇澳„„没世不忘”与“诗云:邦畿千里„„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两个部分倒换顺序后合成一章,为止于至善章。“子曰:听讼,吾尤人也„„此谓知本”为第四章,知本章。后面的诚意章,正心修身章,修身齐家章,齐家治国章,治国平天下章,则顺序正确,只需分章即可。

朱子对《大学》的改订主要指向还是格物致知为问题,所以朱子特别做了《补格物致知传》。从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可以看出朱子为学的基本思路是,在物上穷理以认识自己心中之理即性,也即“性即理”。但是朱子认为须“即物穷理”才能达到对心体的认识,主张“主敬涵养”。这种方法是照顾到只即物穷理的弊端,所以在即物时需要“持敬”以收敛身心。可见,朱子的诠释立足于自己的理学根据,认为个人为学有一个固定的次序,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依次递进。

阳明先生对朱熹的格物说持批评态度,认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⑤他认为,“心即理也”,良知现成,时时觉醒只要复其心之本体,就自然可以做到大人之学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大学》与阳明之心学

阳明先生尊《大学》古本,认为不存在错简和阙文的问题,认为《大学》本身具足。这种看法主要是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为诚意之学。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言:“大学只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则备矣。”⑥在《大学》古本中诚意在“知本”之后,占有很大的分量,但是朱子所改订的大学不仅调整了顺序而且是诚意的部分大为减少,阳明先生重提古本以诚意为纲领解释这个大学,也是为自己的学说找到文献上的根据。阳明认为恢复人之明德就是诚意,格物致知都是诚意。如果在事物上穷理,反而不在心体上用工夫,就会失去归宿,不是孔门教法。

阳明先生对《大学》的诠释见于《大学问》、《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旁注》、《传习录》等。阳明先生对“大学”之意的解释仍然依照朱子为“大人之学”,但是阳明认为“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尤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仁之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⑦阳明解释的“大人之学”与朱子性比更加突出其境界和道德意涵,这里与小人相对举更凸显出强烈的道德性。并且指出“大人之学”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这种一体“非意之也”,而是因其“心仁之本”,这道出了阳明的立学之基在于人性中之本体仁性,这样同时指点出为学的目标和根底。个人修养就是要把这个“心之本体”让其无私欲蔽障,时时醒觉。这样“明明德”和“亲民”就成了一件事情的两面,而“至于至善”就是另外一个更高的层次。“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⑧这里的至善阳明先生直接解释为良知。也就是阳明先生的为学之宗旨和基本立场就是这个灵昭不昧的良知。

在《大学古本序》中,阳明对《大学》之格物诚正诸说进行了一次整体的概括的说明。“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者,复其体也。修身者,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至于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其事也。至于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而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⑨阳明先生以良知为人人具有为根底,打通《大学》各条目,形成一个简易直接的工夫理路。对原来的词语和语句等材料,进行了有弹性的转换,使《大学》思想成为一个贯通的体系。

二、《大学》于传统儒学理论之价值

从朱子和阳明对《大学》的解释可以看出,二先生在为学的趋向上之不同。朱子“格物致知”,“居敬涵养”双向并进。而阳明先生极力表彰复良知之本体,以诚意工夫统帅格致诚正。阳明先生对《大学》思想的诠释渗透了他哲学思想中对德性知识的关注和“致良知”说强调。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反对朱子在物上穷理的支离工夫,要救时弊,所以以大气概对《大学》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以把《大学》文本纳入他的心学体系,同时也为自己的致良知说寻找儒家文献上的支持。明代中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问题严重,危及封建的伦理纲常。王阳明在批判性地吸收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孟子“良知说”和陆九渊“心即理”说,创造性地完成了阳明心学的提升,也达到了理学发展的高峰。

在阳明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观点。“心即理”是“知行合一”的基础。它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重视道德实践的现实作用,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求学精神。“致良知”是曾子《大学》的“致知”与孟子“良知说”兼容的结果。《大学》强调致知在于格物,阳明认为格物就是“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知心之物”。而良知说被阳明发挥为“心之本体”。“致良知”就是要将人的潜在的道德意识转化成现实的人生价值。

《大学》文本从自身来说,没有如此完整和成熟的意义体系,经过阳明的创造性解释和发挥,逐渐丰富了自身的意义,而且为阳明哲学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范畴和依据。在阳明晚年学问熟化之后,提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对阳明思想的总结,也是阳明对《大学》诠释的一次总结。在这里居统领性的还是那个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

阳明举良知说以纠世道之偏,彰儒学之社会功效,为后世士人所尊崇。

第二篇:《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左传》战争描写价值探微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邮编742200 电话***

摘 要:《左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开我国战争文学的先河。它对战争理性的思考、独特的写法、以及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引起了军事学界、文学界、社会学界等广泛的关注,具有很高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其战争描写的价值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战争哲学

辞约义丰

椽笔写意

追溯历史,自远古的民族部落时代开始,被先哲一致认同的“战争、死亡、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学主旋律就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尤其是战争,它作为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美味佳肴”,永远有滋有味;“滋”:把真实历史、人生世界、社会态势、人性生命融为一体,鲜活了文学;“味”:寓勇敢正义、善良仁慈、机敏睿智、凶恶残酷于其中。它们咏叹社会人性,弘扬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

《左传》开我国战争文学之先河,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全篇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然而,更令《左传》身价百倍的是它的社会思想的文化内涵,它以折射战争哲学,体现仁德思想,运用椽笔写意的手法独占鳌头,非其他领域所比拟。要想识尽《左传》精华,只有深入《左传》 的文化腹地,才能以《左传》之石,攻战争描写之玉玺。

一、透析因果,折射战争哲学

通读《左传》战争描写,着实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他没有后世军事小说或演义小说的铺排那样的宏阔、也没有过分渲染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简洁精练的叙说着一次次人为谋划。作者着意把重点安排在战争的起因和酝酿、战争所引起的后果和影响,并对它们作了理性的分析,折射出一种《左传》的战争哲学。

齐楚争霸、吴越之争、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宋郑大棘之战、秦晋对抗,这些战争都局限在分封的诸侯之间。孟子稍晚于左丘明,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① 似乎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详加品味揣摩,透过社会表层现象,结合时代主旋律,就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动向。如《曹刿论战》一文,开头以“齐师伐我”四字点出齐国“兴”战要旨。“伐”本属不义之举,损人利己归入“失道”;大敌当前,曹刿请战,“未卑未敢忘忧国”,合情合理。曹刿一经出场,作者就从各个角度照映出他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人物出场的特点是交融在他的性格表现里面的。曹刿见到鲁庄公,不是直接去献谋划策,而是间接地询问“何以战”,这就是通常所说曹刿论战的总帽,它是情节展开的核心。在考虑到政治准备上,庄公首先注意的是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求神保佑。曹刿直率地加以驳难,这反映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初步地、朴素地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 候,并没有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人心向背上。在从战争的经过和战后的分析看,曹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且能把握时机,不知不觉地将有利的形式转换给自己,舍弃蝇头小利,以大局为重,具备一种跨越千古的战略眼光。齐鲁长勺之战的“道”利于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是真理;对齐而言,本身是“非道”。从曹刿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观点,从他从容请战到沉着应战,再到慎重求战,都以“道义”为主,有“远谋”,先求“道义”,再求“计谋”,这说明作者的战争观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如果说齐鲁长勺之战中鲁的胜利是“得道”(和民心)的范例。那么,秦晋崤之战中的秦和晋楚邲之战中的晋便是“失道”而败的很好佐证。崤之战中秦穆公利令智昏,偏信杞子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的误导,而进行跨国界军事行动,发动不义之战,对蹇叔“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的谏诤置若罔闻,且在行军的过程中“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千乘”、“轻而无礼”,这样的“失道”之师能打胜仗吗?晋国从晋灵公到晋成公的十几年中,十分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国内统治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邲之战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辞约义丰,呈现时代特征

《左传》本例属历史散文,详实明了,叙事简洁有力,以战争为线索,勾勒了春秋社会政治、历史、生活多种生活场景,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宛如一面透视社会的多棱镜。从中呈现错春秋的时代 特征。最让人折服的莫过于通过战争对社会习俗人情世故的描绘,其作用与价值是同时期的其他历史散文无法与之相媲美的。<一>礼崩乐坏,惟德是依

春秋时期,“礼”“孝”是当时王公贵族最主要的合乎统治秩序的行为道德规范。但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礼”“孝”的权威,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制、嫡长制逐渐动摇滑坡。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而且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聚散离合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着“没有共同的敌人,也没有共同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一铁的契约。“仁德”这一新的社会道德理念,此时便应运而生,且渐入民心。在《宫之奇谏假道》中,虞公在大敌当前,不明事理,缺乏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宫之奇的苦谏据“礼”相争,振振有词:“吾享杞丰洁,神必据我。晋,吾尊也,岂害我哉?”结果亡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晋灭虞之后,堂而皇之地大修虞祠,“且归其职贡于王”。一前一后,都是祭祀虞庙;前者以子孙身份祭祀宗庙,名正言顺;后者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有故弄玄虚、作秀之感。也是在该文中,宫之奇面对虞公的辩词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徳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獒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依” ②。再如《王孙满对楚子》中王孙满面对楚庄王“鼎之大小重焉”③咄咄逼人的宣耀与卖弄,回答得有礼有理,“在德不在鼎” ④。可见当时人们已重徳轻鼎(这种周人当作王权的象征物)。在《左传》中多次提到“德”这 一新的思想理念,那种固有的价值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动摇。“惟德是依”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亲统治基础的一把“法尺”。<二>巫神渐衰,民本初兴

在人类发展初期的原始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除图腾信仰之外,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西周初期,社会生产力已逐渐发展,社会形态也有所变更;《左传》是春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特的视角,窥《左传》战争之“斑”,即可见春秋社会政治精神思想文化生活得变迁和更替这一全“豹”,巫神礼仪是当时主要的精神生活。

“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比物质生产劳动更为重要和直接。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产生。⑤”

这种远古的祭祀活动,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调一致,而且还是天人关系的协调统一。然而,这样一种非常隆重的精神文化必修礼节,也随时势所所趋,逐渐衰弱,民本思想渐入人心。《左传》以“不隐恶,不扬善”之词概括了当时形势下的这种具体精神文化变迁方向。

在《季梁谏追楚师》中:楚国大兵压境,对汉水以东的随国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随侯不明事理,蠢蠢欲动。在楚国设计诱随时,随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季梁出面谏止,并提出战胜敌国和保持政权的策略。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 后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⑥。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初露端倪。再如在《曹刿论战》中,我们从曹刿和鲁庄公的一段层层驳难中可以发现,人民对神由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已经过渡到半信半疑。也就是说,人民的主体性的自觉性已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日渐增强。<三>礼俗发端,雏形始具

古代悠远的历史,往往是后代社会习俗之源,它给中华民族悠久的风俗留下了宝贵的一页,勾勒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影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丰富了中国民俗史,对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特征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寻求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缩影”。作为历史散文的《左传》,其中有许多习俗至今一直延袭,并有所完善、充实。例如在《郑庄公克段于鄢》中,“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郑武公谥号;姜,妇人姓氏。妇人嫁后,称谓有所变化,即随丈夫姓。一般为“夫(姓)妇(姓)氏”,所以上文也就称为“武姜氏”。可见,春秋时期“男尊女卑”现象就已存在,而非一日之久。出师祭祖、祷告神灵;以示诚信、祈求庇佑;战前擂鼓,以壮军威,助长将士胆气,我们从《左传》的许多篇目中可以看出。如《曹刿论战》中“三鼓”之说,《崤之战》中“蹇叔之论”。婚嫁迎娶更是详实备尽,《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晋文公可谓是政治婚姻的集大成者。中国大部分地方凡 遇丧事,着黑衣以示沉痛哀悼,这种“丧”礼始见于《崤之战》。“冬,晋文公卒”,“晋于是始墨”。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剧《乔家大院》,该剧通过乔致庸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观众塑造了一位融义、信、利于一身的儒商形象。我们要追溯爱国儒商的源头,那非弦高莫属,关键时刻,他“以乘为先,牛十二,犒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机智”瓦解了秦军的斗志,辞令委婉谦恭,绵里藏针可谓是千古一绝(“寡君闻吾子将涉师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 ⑦)。可见“唯利是图”并不全是商人共有的品质;“奸商”的“奸”除了奸诈外还应理解为机智、灵活、敏锐。弦高算得上爱国商人,高风亮节的风范!因为他,我国历朝历代都出现想乔致庸一样的义商、儒商。

三、椽笔写意,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大致以形求神似、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左传》作为历史散文,其叙事语言简洁含蕴,辞约义丰。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笔法描绘战争,其精髓与深蕴,波及深远,且哺育着一代代的名家、大师。正如刘知几所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一>开言行动态塑人之先河

《左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广泛的塑造了各色人物。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逐步展现其丰姿。如对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子?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⑧。

郤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通过三人的对话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宋郑大棘之战中,羊斟临阵倒戈,其原委是“华元杀羊食土,其御羊斟不与”,于是就有了羊斟上的一番自为得意的言论“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⑨,作者并没有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羊斟未受犒赏的气愤与不满,而是把这些怒气在关键时刻,用语言与行动表现出来。《左传》的作者并没有忘记对这件事以简洁概括的评价:“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呈。⑩”

在《左传》中围绕战争,通过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他们的言辞无不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机勃勃。正如刘知几所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二>拟记重写主叙战之蓝本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且以各自的特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世的史传文学、军事小说和演义小说。

例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重在写战前的酝酿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争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之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一直写到晋文公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锋,而双方交战仅仅是“已巳”一天的事,作者并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秦晋崤之战是自冬至春,历时三个月而败于一日的一次战争,作者着重描述了战前、战后的情形:秦三帅出征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和文嬴说情,先轸暴怒喝阳父追赶的经过;而秦师在崤二陵被截去、三帅如何被擒的情景则一概略而不记;这次战争的影响一直联写到二十年后的彭衙之役和其后的王官之役。再如平阳之役,晋率诸侯伐齐。这是《左传》中双方交战时日较长的一次战役,作者及详细地记录了交战过程中各方的军事进程,按时间的顺序如实“刻”录。这次战争齐国的失败是齐顷公指挥的节节失误造成的。

由于他的怯懦和优柔寡断,使得齐军一再殆误战机,致使晋军步步进逼,所以作者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战事的进程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同的记叙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每一次战役成败原因的分析。战争在哪一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一个阶段上获胜,这阶段往往是作者记 写的中点。城濮之战的胜利只要是晋文公与诸将帅谋划的结果,因此作者自然对战前酝酿过程浓墨重彩;崤之战的失策并非在秦军经过两崤的时候,所以作者略而不记,而是着重描写了蹇叔、王孙满对败局的预见。

<三>启以形求神写意之传统

《左传》往往通过片言只说,粗线条勾勒足现战争全貌。《左传》结构大多开门见山,字如珠玉;结尾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站,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杞子自郑使告子曰:‘郑人使人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崤之战》)

三言两语,便点明了战争契机,真有点惜墨如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结尾只用三字“亦去之”,来对应秦军“乃还”。秦军既退,晋军退亦在情理之中,勿复多言,只需这三字便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战果嵌入其中。免一场灾难于字里行间,使险象环生、剑拨弩张局面为之缓和,字字如千金!这种笔法为后世文学史家所借鉴,甚至波及其他领域。其中“不隐恶,不扬善”被后世史学家效仿,左氏笔法成为中国史学界刚直不阿性格的典型写照。后世绘画讲白描、浓墨重彩、简笔勾勒等技法都由此而生。近观《左传》战争描写,犹观徐悲鸿画中马态,笔法何其相似,让人留恋忘返。可谁又会洞察到兵戈铁马式的乱世纷争、唇枪舌剑中的针锋相对呢?可谁又会理解左丘明的身残志坚、热切渴望和平的一片苦心呢?

总而言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其 精华所在。上述有关战争描写价值的探微,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权当引玉之砖。不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

注释:①引自《孟子二章》

②③④引自《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⑤引自《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安徽文艺出版社.⑥⑧引自《左传》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⑦⑨⑩引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参考书目:

1.《古文观止》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宋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3.《李译厚十年集》(1979-1989)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出版.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7.《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版.8.《古代散文鉴赏》朱士钊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版.9.《左传》三秦出版社出版 2008年版

《中国通史》 同上.11

第三篇:“微作文”之探微(推荐)

文/陈红秀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对于大作训练的耗时低效而言,选择片段训练进行“微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微作文”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更具优势。而且语文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教材、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关键词】微作文;片段训练;时效性;实效性;智慧训练 随着“微博”肆无忌惮地铺天盖而来,前几年出现了“微电影”,继而又有了“微作文”一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文学领域中,早就有了“微型小说”,所以“微作文”对我们已然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姑且借用这个微妙的说法来创新地定义我们语文教师口头上相对于“大作”而言的“小作”吧,通俗地讲,也就是片段练习。而片段训练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一、“微作文”之必要性

一般地,初中作文教学任务中,规定每两周左右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习作,每学期至少完成8篇。对于这种规定,教师总是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但学生却总是疲于应付,常常是“苦不堪言”。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不定期的多写几次二三百字的片段,哪怕总体写作字数远远超过4800字。当然我们不是因为学生写作的字数更多,而选择运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微作文”、“微日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兴趣”的因素之外,我们更要追求作文训练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1.“大作文”常常耗时低效

事实上,每个语文老师训练“大作”都有这样的过程和体验:首先,单独写一篇大作,之前要进行作前指导,常常会审题、立意、构思等对学生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而且,基本是每“写作”必“轰炸”,但是,学生往往厌烦这些个老生常谈的理论和老师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假设”,因而总不得要领;然后,学生苦思冥想,百般煎熬,花一个多小时写完;再然后,老师收齐作文之后也就会“收藏”起来了,因为往往还有阅读教学、考试、背诵默写等等其他语文老师必做的琐碎工作,一耽误,学生的大作便搁置一边,等手头琐事忙完;接着,批改可能已在一周之后,焦头烂额改完又是一周之后;最后,进行评讲,此时教师已忘记本次训练的初衷,学生也忘记当时为什么就这样写了,评讲便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的互不认同,缺少了心意相通,搞得大家身心俱疲,而收效甚微。

而且,大作写完,常常会发现,学生无非是选材不够新颖了,或者描写不够细腻了,或者首尾没有点题了等等,这些每次都有而且是写了大作还没有改得了的通病。假如再次训练,可能还会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就是不会描写人物,他就是不会渲染环境,他就是不会首尾照应。教师只是笼而统之的训练学生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学生并不能很在意自己的个性问题,他会下意识的注意:我的作文偏题吗,完整吗,字数够了吗„„每次这样的游离于训练重点之外的写作,真是浪费时间啊。而一个学期又有几个这样的周期呢,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便真的只能“顺其自然”了。2.“微作文”恰恰及时高效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除了语文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外,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写出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对于初中学生即便是初一的学生而言,也不算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只不过是写作质量不够高罢了。而事实上,就如同一个人不够健康一样,并不是全身需要治疗,只是某个局部需要对症下药而已。各个学生在作文上所缺失的能力并不会有很多,有的只是不会进行细致的描写,有的只是没有环境渲染的意识,有的只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所以,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妨“以点带面,各个击破”,而“微作文”训练,正好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靶向”攻击。发现学生不会描写人物,可以分别训练肖像描写片段、心理描写片段;发现学生不会进行环境描写,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写景片段,可以写风雨,可以写日月,可静可动,可以时间为线可以空间为索;觉得需要训练点题,可以给出主题情景只写开头或结尾;认为要训练结构谋篇,可以只写开头结尾中心句过渡句„„

没有字数的硬性规定,用时科学;也可以三番五次的反复训练同一写点,以达到实效为终极目标。而且课上、课后都可完成,学生在第一时间自主展示,班级里互相取长补短,教师随即、随机批改,不拖拉。这些就是微作文的及时与高效,对于学生作文训练而言何愁没有时效与实效呢?

二、“微作文”之训练智慧

如果把那些耗时低效的整篇大作训练化作针对性强的片段写作训练的话,用于一次大作训练的所有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四五次不同训练目的、多种训练形式的片段写作练习,时间的充裕往往可以给我们教师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微作文的智慧训练。1.以读导写,水到渠成

比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大多不能很好的抓住人物特征,不能耐心的进行细节刻画,我们可以在学习了阿累《一面》中关于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之后,及时指导训练学生完成一篇人物肖像描写的片段,10分钟左右的时间,并及时进行展示评比,一堂课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个训练任务,课后可以继续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亲人,再完成一篇小练笔,第二天就可以择优在班级展板上展示,学生因为会写、有内容写而产生写作兴趣,有的时候有些学生还会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自发再写第三、第四次,进而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并主动交过来批改,老师可以及时评点,这样“短平快”的训练方式可以一下子将学生写作中的一个难点在不经意间给突破了,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某个专题的“微作文”在班级里形成“大汇聚”,更会给所有学生提供很多的写作素材和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潜质,既训练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见缝插针的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资源: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和于漪的《往事依依》,可以训练对于学校生活和关于老师的片段描写;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可以训练环境描写及运用修辞表达的能力;学习了《阿里山纪行》和《美丽的西双版纳》,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导游词;学习了《背影》、《故乡》,可以训练学生写出点题式的开头„„而学生往往能在其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作文教学哪有举步维艰的窘境,各种必需的写作技巧便水到渠成了。2.因地制宜,瓜熟蒂落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除了在专门的作文课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写作和在语文阅读中相机训练之外,平时的班会课,包括课间的交流,我们都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来一段“微作文”。班会课上,关于“节俭”、“感恩”、“宽容”等话题的探讨、辩论、演讲,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很多的事实和理论素材,有的学生出口成章就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学校举行运动会、重阳节去敬老院、参加校外实践野营活动等等,这些时候肯定少不了孩子的“微作文”训练,然后及时提醒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进行加工锤炼,一篇篇鲜活的作文还需要“榨”出来吗?

而周末假日,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投身到自然的怀抱,走上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将不同的体验写作各种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小短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作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元宵节赶集、清明节上坟、钓龙虾包粽子、播种与收获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每当孩子们有机会“体验生活”,便会满载清新醇香的“微作文”而归。

我们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还可以相时而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进行练笔,当孩子们有了足够数量的文字训练之后,600字的大作字数便不再是他们心头的一道坎儿了,很多孩子会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将一些“千字文”写在自己的“片段练习”本子上,每天办公桌上总有那些富有个性的文字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就看完并欣慰着,哪有死板完成大作时的机械与憋闷呢? 正因为“微作文”训练的灵活与智慧,学生不必兼顾了结构而忽略了选材,不必斟酌着语言而忘记了主旨,甚至满足于字数而拖拉着结尾„„学生能够消除写成篇作文的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反而更容易在随性的文字中表达出真情实感,于不着痕迹之中将各种生硬的写作套路应用得游刃有余。

第四篇: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引言

在声乐训练中,我们自身追求的是统一的声区状态。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声乐经验,发现声区的协和统一和换声区训练这一难题已困扰了诸多声乐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男高音在进行换声训练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高音上不去,或者唱到一定的音高,脖子就会变紧,发出的声音完全就是挤出来的,十分刺耳,而且如果这样唱下去嗓子就会容易变哑。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在换声区过度到高声区的时候真声突然变成了假声,从而造成声区的不协和统一,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得科学的换声区的换声方法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换声区的转换,就能达到声区的统一。

1.男高音换声区之界定

1.1 男高音声区分类

在歌唱领域内,把声音进行系统的区域划分叫做声区。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般都会把声区分为三个声区,即自然声区、换声区和高声区。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声区”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早在1814年,欧洲著名声乐教师M·加西亚(1805—1906)在做嗓音声区定义中就已经注意到“声区”。他认为“声区是由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一系列同质的音”。[1]提出了将人的声区分为胸声和头声两个声区,后来,随着对声乐更深的认识和经验,他又在原有的声乐基础上加了一个声区——即混声区。这一说法通过声乐界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所以至今除了一些少数的声乐家不认同,其余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同这一观点。

自然声区就是我们平常说话所用的声区,而换声区最难理解,它主要是真声和假声混合而成的,高声区相对于其它两个声区而言音高比较高,一般是由假声 或者真假混合组成的。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一个统一的声区,那么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科学合理的换声区唱法,从而才能获得宽广的音域和流畅舒服的声音。

1.2 换声区的定义

换声区是每个歌唱者在面临腔体统一之前所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它是自然

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声区进入高声区的一个过度声区,声音由原来的收放自如而变得吃力起来,甚至出现了挤、卡、喊的现象,还有的没有气息的支持。从生理特性方面来看,当歌者在练声时达到一定的音高,声带的闭合就会变得困难,声带就会出现拉扯从而影响气息的正常流动,歌者的嗓子会变得用不上力,连声音都会变散,甚至出现岔音,而这种由某一声区的边音转入相邻声区的边音,叫做换声区。[2]不同嗓音类型的声音,它的换声区也是不同的,而男高音的换声区是在E2区域内。

1.3 换声点的定义

在我们平常的声乐训练中,从低音到高音或者从高音到低音进行演唱的时候,音域就会扩张,在唱到一定的音高的时候声音就会变的尖细,喉头也会上提,就像遇到一个“坎儿”在那里堵着,十分难受,而且经常会容易唱破。这个所谓的“坎儿”被称为换声点。

2.男高音换声区的训练

男高音在换声训练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歌者必须要有科学的练声方法和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换声区训练,在换声区训练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换声过渡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我们能顺利完成换声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心理准备

声乐学习者在平常的换声训练中,有许多能影响演唱者心理的因素,比如个人的生理条件,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如果演唱者总是背负这样的心理包袱,那么就会对歌唱有种恐惧感,从而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想要学好声乐,就应该摒弃这一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歌唱者在声乐训练中应当端正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笔者还发现诸多初学者刚开始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大多数都是由于难以解决换声区所出现的问题,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一 问题,导致越学越糟,出现很多毛病,所以,初学者应当端正好自己的心态,认识这一难点,是每个声乐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并且通过认真的学习,科学的训练,一定能解决好演唱心态问题。

2.2生理准备

2.2.1 适度的气息支持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笔者认为良好的呼吸状态对我们练声或者歌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我们歌唱时,需要呼吸,发声和共鸣有机的统一结合,可以这样说没有呼吸就没有发声和共鸣,呼吸是基础,尤其是在换声区训练中,呼吸就更显得重要了,如果呼吸不好的话,在过度到高声区的时候没有呼吸的支持,就会发出喊叫的声音。声乐大师沈湘曾说过:“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3]帕瓦洛蒂也说过:“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4]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呼吸对于我们歌唱发声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用错误的呼吸方法去歌唱,那么发出的声音肯定是硬挤压出来的,这样的声音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来说实在是难等大雅之堂。因此“在气息支持下歌唱”是歌唱发声中的首要原则。

在进行换声区训练的时候,由于音高突然变高而声带逐渐变的短而薄,气息对声带的支持变小,而气息量也必然越来越少,随即气息的压缩力要越来越强,不能随着音高的变化而波动,而且起音和收音的力量都必须要获得气息的支持,以做到声音不挤不漏。想要顺利过度到高声区起音非常重要,良好的呼吸带动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优美的音质,而音量也就就会随之而来,这些说明了良好的呼吸对于歌唱发声有着重要的意义。2.2.2歌唱器官和腔体空间的调节

我们如果想要进行歌唱器官和腔体空间的调节,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声带和周边发声器官的构造。下面笔者介绍对我们歌唱比较重要的三种软骨组织:第一个是环形软骨,它的形状有点类似戒指,前细厚宽,在气管的上部;第二种叫作甲状软骨,它在环形软骨的上方,离得较近,它的形状有点类似盾甲,前合后开;而在环形软骨的两侧上缘,有两块形状类似勺子的软骨,我们称它为构状软骨。(见图1—1)

图1—1喉部软骨的背面(左)与侧面(右)分布图

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软骨,它会对我们发声训练有很大的帮助,笔者针对我们的发声器官和腔体调节有三点小建议:

①张开嘴巴,上下牙齿分开,舌头放平,下巴放松向里收,口型呈圆翘状,以便于吐字的时候歌唱器官不能影响喉头的稳定。

②喉头要稳定保持不变。口、咽、喉等腔体空间应该积极调配,以保证腔体的充分扩张,加强软腭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保证声道的畅通。

③用横膈膜的力量推出气息,想着声音以及音高质量和它的位置,想着位置的同时必须气息要畅通,口腔打开良好,使整个身体像一个通畅的管道。

2.3 发声练习

一个适合的练习曲对我们平常的发声练习特别有帮助,特别是针对换声区的练习,曲子更应该简单易唱,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思想集中练习。

练声曲五度音域五度音程跳进练习,如谱例:

a a(o)o

打开喉咙,推舌根,在咽腔里形成一个大的空间,发出一个集中而饱满的a母音,从F2开始a母音变圆,a变o 总之,从换声点F2到高音A2,一个音一个感觉,腔体是靠母音的变换去调节。从中低声曲一直到A2要有胸腔共鸣,唱到B2以后要甩掉胸腔,这样可获得一个轻松的“C3”。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练习,唱出的高音让别人听起就是一个方法、一个感觉。

八度音程跳进连接练习,如谱例:

这首练习曲是针对于混声练习的,我们都知道要想唱好换声区必须要不露换声痕迹,那么怎样才能使声音过渡不流痕迹呢?就是要做好混声的练习,本曲音域跨度比较大,更容易形成混声,并且唱到高音的时候a母音里面要带有一点o母音,这样会使声音更容易关闭进入掩盖状态,对男高音训练高音特别有帮助。

2.4 声乐作品的选择

我们在选择声乐作品的时候要与练声曲有关联,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一些带有母音比较多的歌曲来进行演唱。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4.1 多母音歌词的歌曲

首先可以从作品歌词上来选择,应选择含a、o和u母音多一些的歌曲。实践证明意大利歌曲已被整个声乐界广泛采用作为声乐学习的基本功训练教材,尤其是古典艺术歌曲更是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必唱歌曲作品,连发声练习都是选择意大利语言中的五个母音(a、e、i、o、u)。理由在于意大利语言有清晰的母音、明朗的音色和饱满的音响,它的发音比较单纯,拼音规律简单、明了,语音变化不多,因此容易学习、便于掌握。另一方面,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音域不宽,一般在C1到小字二组G2;旋律优美好听,曲调简单易唱。例如意大利歌曲《Amarilli》:A rilla, non credi, o del mio cor dol ser tu......l'amor mi--o?

Cremor t'as-sa bile.Ato e vedrai scritto_in co--re:

A-mali è_il mio_a-mo-

-re.Cremor t'as-sa bile.Ato e vedrai scritto_in co--re:

Amali è_il mio_a-mo-

-re,A-ma--rilmo-

-re.从整首歌词来看,a、o、u母音含量较多;练习此曲能进一步巩固母音变形和母音连接。再如由刘大白作词,赵元任作曲的中国艺术歌曲《卖布谣》,歌词:“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小弟弟裤破,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是谁买布?前村财主。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从这首歌词看,a、o、u母音占整首歌词一大半。从曲调看,原调为降E调,以中声区为主,过渡声区音不多,旋律以三度音程为主,级进音为辅,曲调简单易唱,比较适合训练a与。母音连接。可从歌曲作品旋律上进行选择,看过渡声区音的含量的多少选择歌曲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过渡声区。

2.4.2.男高音换声区训练适合的歌曲

举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此曲原调是F调。①谱例如下:

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此曲旋律优美舒缓,曲风浪漫,温柔抒情,便于学唱。歌曲里面三连音比较多,所以在节奏的把握上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三连音唱的均匀。它的音域跨度比较大,特别是在第二句从A1直接过渡到F2,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呼吸积极,喉咙打开,脖子要放松,如果心里害怕或者稍微一紧张就会唱破或者发出喊叫的声音,然后在第二段副歌部分,高音比较多,主要以过渡声区为主,中声区为辅,在演唱这段的时候比较有一定的难度,它大部分音都是在过渡声区里徘徊,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个良好的换声区方法的话,就很难去完成这首歌曲。从男高音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对训练换声区比较有帮助的一首上乘作品,它可以帮助男高音加强巩固过渡声区。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换声区方法上,下面笔者将介绍有关男高音换声区训练的几种方法。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5 男高音换声训练的方法

关于男高音换声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大部分与流派唱法、艺术风格和歌唱技术规范密切相关。笔者整理和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2.5.1 半声唱法

男高音在平常的歌唱中都会有犯一个通病,那就是一唱到高音就会把声音放的又响又大,最后导致气息不支撑,喉头上提,声音变的非常暗淡、干涩,甚至有时候还会发出喊叫的声音。殊不知唱高音不是靠音量,而是靠气息支持自然获得的。我们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进行半声训练。

用一半的、适中的音量来演唱作品的一种技巧称为半声。半声唱法具有亲切和富于共鸣的音质,这种唱法的基础是明显的“u”音喉头位置。运用半声唱法来训练过渡声区,可以使喉部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使声乐初学者认识到音量的增加是与气息的支撑相关的,而不是靠喉部的力量。早在17世纪开始,西方的声乐研究者就很重视在过度声区中音与音进行渐强、渐弱的训练,如果歌者能在过度声区音上抑扬自如的进行演唱,那么进入高声区就会变得特别简单。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半声训练呢?首先需要更多气息的支持,但是演唱的时候音量要比平常小一半,每个人在感觉上都会稍微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声音进入头腔,从而产生共鸣获得高位置,音色、音量、音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拓展。在基本上能掌握之后,就可以压缩气流,加大气压,从而使音量变大,当然气息要稳定均匀,用声要轻巧,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放松喉部肌肉,较好的去完成过渡换声区。

2.5.2 母音转换法

美声唱法解决“换声区”矛盾时,常运用称之为“母音变换”的技法,特别是男高音从中声区转入过渡声区的时候,通常都会用o和u母音来进行换声区训练。因为在换声训练中,母音的转换和咬字的动作会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受到破坏,那么声音就会变得不顺畅,音色也会受到影响变得不协和起来。所以我们在演唱技术上一定要把母音和辅音部的位置弄清楚,才能使母音演唱一致,从而达到声区的统一。我们要在口腔的深处形成良好的母音部位,而嘴的前半部要形成辅音的发声部位,形成一个由o、u母音为一体的共鸣管道,这样可以更大限度的解决嘴的前半部,更有助于使母音演唱一致从而达到上下声区的统一,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无论要求如何的咬字动作,都不会使声音在咬字的时候产生裂痕,嘴也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笔者认为在训练中声区的时候,应该多用a母音带其它的母音,因为发a母音时的口型和位置比较有利于发中声区,而到了过渡声区的时候,一定要带有o、u母音,因为在发o、u母音的时候,口腔里面的肌肉的力量是向下的,这两个母音还会使声音更容易竖起来,而且音色相对来说也比较暗,练习比较暗淡的母音,对喉头下压和声音的位置有很大的帮助。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嗓音,我们要练习不同的母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到良好的效果。总之只有把母音连接转换好,才能使声音不露痕迹,从而平稳的渡过换声区。2.5.3 假声拓展法

在我们的歌唱音域内,每个人真声和假声的比例是不同的,我们常说换声是真声到假声,或者假声到真声是错误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不同的声区是以真实为主还是假声为主相互主导而已,事实上,真声和假声的差异在于是甲杓肌还是环甲肌控制声带发声的。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发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①发音时两声带靠拢的情况是不同的,声带前后靠拢发出的是真声,而声带中间部分不靠拢是假声。

②喉部肌肉力量使用的不同,同样的音高,发假声时声带比较放松,而发真声时则比较紧。

许多男高音唱不好换声区都是在心理上很难认同假声,如果经常进行真假声的转换,会锻炼自己的声带轻机能。刚开始进行假声拓展的时候,音量会有点小,而且音色比较像女声,会有点小不适应,但如果真正练熟之后,会对克服换声这一问题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还能训练高音,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假以时日天天交替训练的话,会稳固自己的换声技术并十分有助于换声区的训练和完善。

3.男高音换声区训练的意义

我们训练换声区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声音差异,达到声区统一,而不是一味的去在理论上研究不同声区的客观存在,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下面笔者就男高音进行换声区训练带给我们的意义从心理、生理和歌唱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3.1 在心理上的意义

笔者认为男高音在换声的时候主要是害怕高音,当过渡声区到高声区的时候就会习惯的对高音有一种恐惧感,造成心理障碍,对学习声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果我们掌握了良好的换声方法,不露痕迹的过渡换声区,对高音的恐惧感就会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慢慢的消失,当然这当中还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高音心理。除此之外,歌者心中要对高音有一个正确的预感和充分的准备,并时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是我们歌者的意念,是通过多年的发声训练和丰富的舞台经验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任何其它事物所不能替代的,当然这需要建立在我们完成换声区训练的基础上的。

3.2在生理上的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要过分的去追求音高或哪一部分的表现,要注意整体配合和音高比例,以免会出现力不从心或者声嘶力竭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把小提琴,我们的声带是琴弦,气息是琴弓,共鸣是琴箱,三者缺一不可,琴弓带动琴弦从琴箱里面发出声音就像气息、声带和共鸣的关系,它们三个是一个完全的整体。我们顺利完成换声区训练后,自己的腔体和声带都会得到锻炼,从而音域扩大,音色转换优美,对消除换声痕迹和磨平换声点很有帮助,使声区更容易达到协和统一。

3.3在歌唱中的意义

掌握良好的换声技术,不仅直接影响嗓音的声音品质,影响歌唱音域的拓展。影响高音发声能力影响歌曲演唱的艺术质量,而且还会对嗓音生理的健康产生直接制约,进而影响歌唱者的演唱生命。然而,人们在初学换声时,却往往会觉得声音不自然,嗓音变暗、变闷了等,感觉到换声以后的声音与中、低声区的声音不一样、不统一了。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不统一、不自然,才能使整个声区在将来达到统一自然。

声区统一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细致的磨练。声区统一的真正难题是消除换声痕迹和磨平换声点。也就是消除因嗓音机能转换出现的音色变化和声音“裂隙”现象。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无论换声水平好与坏。人们都会在换声时留下一些痕迹。实际上,即便是真正的大歌唱家,也难免会在嗓音切换的瞬间留有相应的痕迹。问题是这样的痕迹是否真正破坏了嗓音过渡的协调与平衡,是否造成了声音的突变和音色的脱节。另一方面.任何已知的换声技术都难免会烙下演唱者的个性、学派、师承等不同印记。关于这一点,在我们欣赏卡鲁索、吉利、毕约林、帕瓦罗蒂等大师的演唱时.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都能从他们的歌唱状态中发现他们的换声痕迹。尽管他们的换声技术已经相当熟练了,但是在当今世界歌坛上,达到声情并茂的男高音歌唱家可谓寥

男高音换声区训练之探微

寥无几。因为除了天赋生理条件、音乐才能外,后天的专业训练不能另人满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总之学会换声区的转换即换声的技术对声乐学习者的嗓音及完成作品的统一、完整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总结

我们男高音进行换声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歌唱收放自如,使声音和谐优美不流一点换声痕迹,从而达到声区的统一。总之,在声乐训练中,男高音换声区过渡的技巧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先天条件,掌握好科学的换声方法,经常进行过渡声区的训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就能顺应歌唱换声的自然法则,更加规范的演唱,让己的声音浑厚结实且富有穿透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男高音”,最后祝愿天下所有的“男高音”不再成为“难高音”。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565.[2]彭沛:换声区的训练方法[J].学术期刊,艺海 2010:12.[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沈2010:57.[4]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J].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1999:43.[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8.[6]吕晓红:声音训练中如何使“换声点”过渡自然[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3.[7]符江南: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换声区训练”[J].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8]赵晓松:对声乐训练中声区概念的再认识[J].吉林艺术学院,2007,0501.[9]田发兴:论男高音声音训练过程中三要素问题的解决[J].湖南师范大学,2009,0401.[10]王军:《男高音换声问题探要 》,齐鲁艺苑,2009:1.图1-1:田发兴:论男高音声音训练过程中三要素问题的解决[J].湖南师范大学,2009,0401.

第五篇:立报效祖国之志

“立报效祖国之志”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四单元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4.1

1.教学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本课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构建知识,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升华情感。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第一课时。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报效祖国,既是学生将来成为建设祖国有用人才的思想基础,更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前三个单元之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也为学好后面两课内容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3.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受过挫折和磨难,加之受到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庸俗思想的影响,很少考虑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课的学习既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又有对学生今后健康成长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情感;自觉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树立报效祖国之大志,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懂得报效祖国是大志;通过分析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体验、感悟、探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2.立报效祖国之志。

四、教学难点

1.真正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确立报效祖国的志向。2.从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动。

五、教学准备

1.教法设计

①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在合作中生成,思想在对话中提高,情感在活动中升华。

②角色体验法:

通过情景设计和角色表演,再现重点、难点内容,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2.学法指导

①合作学习法:

报效祖国这一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目标较大,难免落入空泛、说教。所以课前精心选择材料,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尝试问题的解决。

②自我探究法:

学生对设计的问题主动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积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生成和智慧的火花。

3.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感悟、探究。

六、教学过程

导课 播放《我的中国心》视频导入课题。[设计意图] 在激昂的旋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一>、个人与祖国 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105年前的屈辱:清驻美武官谭锦镛遭辱自杀

 1903年8月13日傍晚,清政府驻美国公使馆武官谭锦镛,办理完外交事务回使馆, 路过旧金山市郊的一座大桥。他刚走上大桥,突然,一个美国警察冲到他的面前,先用生硬的中国话骂了一句:“中国人,黄猪!”随后一伸手把他的帽子打掉,嘴巴一撇,嘲笑道:“哈哈,长辫子,猪尾巴!”

谭锦镛拾起帽子,用英语说:“请先生自重,中国人也是人!”

“中国人也是人?”美国警察蛮横地托起谭锦镛的下巴,怪声怪气地说。

谭锦镛并不示弱,怒目圆睁,正色道:“是!中国人也是人!”

不等他的话音落地,“啪”的一声,那警察重重地扇了他一个大嘴巴!

谭锦镛愤怒的骤然出手,把那警察打出丈把远, 摔到地上,疼得哇哇乱叫。

谭锦镛转身要去,那可恶的警察吹响了警笛,一群美国警察像饿狼抢食一样扑上来。谭锦镛虽有武功在身,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敌不过群狼。不一会儿, 他就被打得遍体鳞伤。

可恶的美国警察打够了,打累了,又把谭锦镛双手铐在桥栏上, 百般戏弄侮辱。引得桥上桥下挤满了看热闹的美国人,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哈哈大笑,还有的朝他身上扔石头吐唾沫。谭锦镛面对侮辱,双目紧闭,嘴唇咬得鲜血直流。天黑了,美国警察将他押进警察局。谭锦镛出示使馆武官证件,美国警察狂叫:“凡是中国人都得挨打,谁也破不了例!”折腾到深夜,在一位华侨商人花钱疏通下,谭锦镛才被释放。

堂堂大清朝的外交官,竟无力捍卫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甚至连个人的尊严也捍卫不了,他的心碎了。还有何颜面再见祖国父老!被折腾大半夜的谭锦镛羞愤难当,朝着祖国的方向大呼一声:“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强盛起来?中国人何时才能不受气?”随后“扑通”一声,跳下桥栏溺水自杀了!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尊严,落后挨打。中国要强盛,中国人才有尊严! 材料二:

 11月26日,泰国反政府人员占领泰国首都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大量乘客滞留。

 11月29日,在泰国乌塔堡临时国际机场,中国驻泰国大使张九桓向滞留的中国游客介绍情况。

 11月29日,中国特别航班客机抵达泰国乌塔堡临时国际机场。 11月30日,从泰国返回北京的中国公民黄忠走出机场。 心 声

1、“我们感谢政府,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听到了祖国来救援我们的声音,”来自上海的刘女士说。

2、“说实话,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的第一感受就是想念祖国,想念家人,希望尽快回到家乡。” 来自湖南的母先生说。

3、“现在政府派出‘特别航班客机’来接我们,我们打心眼儿里称赞我们的政府。这趟旅游虽有遗憾,但也有收获,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不一般的温暖,看见祖

国的班机让我们自豪不已!” 思考

 对照两则材料,我们有什么感想?个人与祖国有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国家衰败,人民受辱;国家富强,人民权益得保障。

2、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3、启发:我们必须树立“国兴为荣,国衰我耻”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文字等材料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形成强烈对比,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只有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反之国家衰败,人民受辱,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相约伟人,感触伟大

 [过渡]

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血肉相连。因此,盼望祖国繁荣昌盛,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强烈的愿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兴旺强盛又要靠各族儿女的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

 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立志报效祖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与他们的灵魂交谈吧!

 范仲淹

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统帅,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 顾炎武

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他在《日知录》中写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鲁迅

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在《自题小照》中写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以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 周恩来

 在沈阳读书时,一天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年他才13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毕生的目标。 邓小平

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这句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是邓小平一生人格情怀的真实写照。

 温家宝

 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 我们了解了这些伟人,你还能列举其他具有崇高志向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1、同学们分组讨论 

2、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 [设计意图]通过对伟人的了解,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增强树立报效祖国之志的决心。

<三>、我思我辩------ 真理越辩越明

1、同学甲说:爱国是成年人的事,我现在年龄还小,爱国与我无关。

同学乙说:爱国是有条件的,目前祖国还不富裕、强大,等别人建设好了我再回来爱国。

你如何评价这些同学的观点?

2、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中国政府推迟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此事也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不少网民甚至呼吁抵制法国商品。

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件事,如何理解党和政府的做法,如果你是网民,你会在网上签名抵制法货吗?

1、同学们分组辩论 

2、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此举旨在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明白报效祖国不分年龄大小、不论形式,只要是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维护国家的尊严都是爱国的表现。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明白道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畅想未来

 爱我中华,我们该怎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报效祖国?

1、同学们分组谈论各自的理想 

2、各组选举代表发言 

3、教师启发总结:

爱国不分先后,报国不论形式。只要踏踏实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都是爱国的表现。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受到榜样的感染,油然而生报国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爱国不分先后,报国不论形式。只要踏踏实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都是爱国的表现。该环节让学生思想高度统一,认识再上一个台阶,再掀课堂高潮。

点拨: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更要将理想付诸实践。

<五>、同一首歌:《歌唱祖国》

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唱这首歌,祝福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吧!(播放《歌唱祖国》视频)

 在深情歌唱中结束课程。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报效祖国,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前三个单元之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升华,在思想和行动上进行指导。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内容,由于受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及学生个人经历的限制,学生往往会认为老师在灌输“大道理”,从而形成说起来重要实际上并不重要的错误想法。所以教师在教授本课时,须结合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下载《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于儒士立学之价值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信于己才能取信于人

    立信于己才能取信于人事实的分量越来越重,正在压垮蓬佩奥等美国政客散布的弥天大谎。当地时间*月*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官网发布了该中心首席副主任安妮·舒沙特等人撰写......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于立明5篇范文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文/于立明老师就叫我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时的我,只会照本宣唱,根本不会去体会歌词中的含义,对雷锋叔叔的一些事迹只是大致的翻一翻,根本就没有从本质上去......

    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

    【摘要】:格式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合同法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与特征,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

    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

    【摘要】:格式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合同法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与特征,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

    莱芜战役之战役价值

    莱芜战役之战役价值 古今中外、世界诸国。战争不论发生在任何国家。它的社会运筹表现形式都明确向人类揭示: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战斗进行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场战役的成败;一......

    自强不息,立报国之志

    自强不息,立报国之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某某学校某某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强不息,立报国之志》。《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

    立青春报国之志[精选合集]

    第一节立青春报国之志导入:诗歌《献给亲爱的祖国》作引子,渲染气氛:祖国,您五千年的岁月,写满了数不清的纷争。一次次的不屈,一次次的战胜,勾勒出不变的中华精神。我们,在您的胸怀中......

    习惯之破与立

    论习惯的立与破 习惯可以使人成功,走上康庄大道,亦可以使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作为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学习中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打破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