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时间:2019-05-15 10: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第一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关键字:《三国演义》 战争

谋略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

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谋略得当,策划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如果谋略失当,策划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能遭到失败。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是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的,同时特别重视谋略在战争中的应用。

战前展开政治外交,促使条件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几次著名的战役,一开始,交战双方总是采取一系列的外交和战争行为,促使条件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为战略决战扫除障碍。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军事天才,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过于单调、呆板,从而更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这方面,最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是曹操和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在曹操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基本上统一北方又在新野打败刘备的前提下进行的。曹操亲率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式似乎很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真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经发生了变化。早曹操未展开又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经过激烈争论,加之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刘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先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准备来日再战。刘备,孙权为了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蔡二人,周瑜巧设计谋,在群英会上使蒋干中计,借曹之手杀害张、蔡二人。诸葛亮以自己过人的智谋,从曹军那儿得到了大量的武器——箭,弥补了军需的不足,孙权双方达成了“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在蒋干第二次入吴之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得庞士元得以施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为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到此,决战的条件都以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于是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领导以及合理有效的部署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使曹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曹操由胜到败,孙刘由劣到胜,有其必然性。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先后诛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北方的割据军阀,逐渐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这集中体在“横槊赋诗”上,又加之他置诸多兵家大忌于不顾,妄想一举并吞江南,统一全国。这就使他慢慢地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孙刘方面由于君臣和睦,将帅同心,士气高昂,又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活动和军事部署,一步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举消灭了曹操的主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从而使“赤壁之战”在中国战争历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当然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先例。

二、毫不重复的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是把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却毫无重复。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也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流寇式的战争。任何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必然会有一种总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关键是一部小说,怎样将这两者巧妙地加以结合。《三国演义》实可称之为体现其方法的典范之作。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数十万渡江南下,孙刘联军抵御。两军隔江对峙,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巧用火攻,火烧连船,大败曹军。曹险被俘,后华容道遇关羽义释之,才得以重返中原。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馀阵之后,陆逊下令坚守不出,采用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以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馀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后火烧连营八百里,结果刘备全军覆没。《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战争描写最成功的的演义小说,在罗贯中的妙笔下,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战争场面也变得别开生面,作者采用恢弘的笔法,将战争描写与谋略的运用完美结合,不仅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战争现场的宏大场面,也可以领略到军事家的谋略运用的风采。

第二篇: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 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 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 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 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 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第三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摘 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小战争共四十多场,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战争描写 启示

B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Chinese and Cul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scribed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pirit emperor the even first year(184 years)to the Emperor Wudi of Jin dynasty Taikang first year(280 years)the altogether 97 years history.The novel described the size war altogether more than 40 fields, on hundred fight scenes, have demonstrated a curtain soul-stirring war scene.This article tries th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technique obtaining which describes from the war, analyze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war to describe art excellent with to give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 enlightenment.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r description

The enlightenment.《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在小说中,共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作者笔下,这一幕幕战争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生动具体而又各具特点,作者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详尽地介绍了主将的性格、兵力的配备部署、双方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无不丰富多彩,各尽其妙。作者笔下的战争,有的写以弱胜强,有的写以强胜弱;有的写先胜后败,有的写先败后胜;有的写稳扎稳打,有的写出奇制胜;有的写火攻,有的写水淹;有的写强攻,有的写智取,变换无穷而又互不雷同,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深长。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

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都落入战场上武力较量的窠臼,多数写刀光剑影,蛮力拼杀,勇武有力而智谋不足,而《三国演义》却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1、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写出了政治军事斗争中的许多奇谋胜算,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关系全局,决定成败的。小说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备实行了这个战略,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关羽守荆州,诸葛亮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违背了这个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结果在与曹操大战时,被东吴吕蒙袭取荆州。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举全国之兵伐吴。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置若罔闻,孤掷一注,没有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感情用事,导致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使刘备集团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成为泡影。赤壁之战时,孙权采用鲁肃、周瑜提出的政策方针,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但孙权眼光不够远大,有时急功近利,于是有偷袭荆州之举,以致在与刘备的抗争中,双方力量都有削弱。司马懿父子在曹丕死后,掌握魏国大权,他们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战略,灭蜀吞吴,终于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只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才能决定全局的成败。

2、把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战争的全局,而战术运用是否得当,则影响战争的局部。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亲率大军南下,又收编荆州马步水军二十八万人,共计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力一两万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抗曹。强大的曹军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和熟于水战的先天优势,巧设反间计,使生性多疑的曹操轻易中计,杀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曹操所使诈降计又被识破,反而中了周瑜的诈降计;又依庞统之计用铁索把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曹操只得率领少数人马溃逃北方。整个战略决策写得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并和战术应用相结合,把战争描写得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3、把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魁伟动人”的“武勇智术”,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作品从四十二回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就战争写战争,也不是平铺直叙地写两军对垒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冲杀场面,而是有机地把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智斗勇结合起来,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组织在一场彼此你死我活、攻城夺地的大战争中。作品以斗智为核心,着重表现作战三方战略战术,权谋心计的较量,而且智上有智,谋上有谋,从而演出了一场高峰迭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活剧。

(二)立体式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1、既写战争,又写政治;既写战争生活,又写外交活动,使小说通过战争描写,气势磅礴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历史画卷。比如光照全书的诸葛亮这个人物,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博望坡的出奇制胜,便树立起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赤壁之战,他孤身入吴,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和东吴上下各方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落实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都显示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不凡见识及才能。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的过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后来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失荆州死于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危白帝城,都是由于没听他的劝告。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立支撑了整个危难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平定后方,打击敌人。那种排除万难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结合叠加在一起,就成为封建时代人民所幻想的“贤相”的典型。

2、描写了三国历史时期许多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既写规模宏大的战役,又写了具体的战斗;既有战役的全景鸟瞰图,又有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既有火攻,又有水淹;既有设伏劫营,又有围攻城寨;既有水上交战,又有陆地交锋;既有车战、马战,又有徒手搏斗。可以说《三国演义》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所写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形式之完备,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所少见的。

3、它很有魄力地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总司令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既写了曹操、刘备、孙权等最高统帅,又写了诸葛亮、周瑜等前线总指挥;既写了荀彧、郭嘉、马良、满宠、田丰、贾诩等诸多谋士,又写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甘宁、周泰等数十员大将,还描写了数以百计的将校和士兵,将古代战争的复杂场面移到纸上。表现战争全景,描写最高统帅部的雄伟气魄,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最可贵之处。

(三)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

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战术解决不同的战役。《三国演义》写战争,不是千篇一律地写双方对阵,在作者笔下,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都千变万化,各有特色,没有雷同之感。“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一是火攻,一是水攻,虽采取不同战术,但都是根据天时、地形和特定的具体的战争条件决定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达到“知已知彼”,才能作出比较正确地判断,进而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就是一个例子。曹丕发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攻打蜀汉,引起全国震惊。由于诸葛亮善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了解每一路将领的才能、特点、地形的险要,以及他们内部的矛盾关系等等,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终于化险为夷。

2、描写战争的复杂性。作者从史实、实际出发,不把战争做简单地模式化描写而是写出战争的复杂性。《三国演义》写战争的复杂性,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写了他用人不当的街亭之失;对智勇双全的关云长,也写了他被东吴偏将马忠活捉。在战役描写中,不回避胜利一方的某些失误,失败一方的某些胜利,所以胜利一方常常是大局取胜,局部失败,而失败一方却是局部取胜而全局失败。作者还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既有庞德抬棺材的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情景;在烽火连天的赤壁之战中,更有像蒋干中计的闹剧出现。这种有张有弛的写法,把战争描写得十分精彩。

(四)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写战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多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如街亭之战,司马懿出场之前,作者作了精心的布置。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然后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第一次兵出祁山,所向无敌时,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就是通过上述的心情变化,衬托出司马懿之才未可轻视,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然后司马懿正式登场,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孟达的叛乱,使诸葛亮措手不及。正由于经过这样的重笔烘托,司马懿这个人物就在读者心目中站立起来了。再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首先通过几员大将鲍忠、潘凤、俞涉等人被华雄所斩,孙坚虽未斩,但头盔却成了华雄的战利品,这样就显示出华雄占尽了优势。然后通过袁绍、袁术、曹操对关羽的不同态度,为关羽出阵渲染了特殊的恶劣环境,使他处在不利地位,遭受巨大的环境压力。曹操为关羽送上一杯热酒,关羽能否取胜,成为读者心中的悬念。接着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关羽与华雄的厮杀,全部从听觉中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最后关羽提着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种神来之笔,把流逝的时间具体化了,显示出战斗的神速,而关羽的神勇也更突出地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在战争描写中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小说写袁曹官渡之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客观条件优劣差别很大:袁绍兵马七十万,粮草充足,又具有地理上的优势;曹军只有七万兵马,粮草将尽,地利上又不占任何优势。但由于曹军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时机,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相反,袁绍主观指导错误,完全丧失原本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遭受失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体现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更充分体现了在客观物质基础之上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辩证法的重要原因。

二、《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一)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

1.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这一“奸雄”形象。官渡之战,曹操军中粮草告竭。袁绍的谋士许攸在捕获曹军信使,在完全了解曹军虚实的情况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大喜,认为这是掌握袁军内部机密的好时机,迫切地希望许攸“教以破袁之计。”所以“喜”是真心的。故有来不及穿鞋而跣足出迎的行动,可谓求贤若渴。但一牵涉到军中机密,对待旧友提出的问题却谎话连篇。直到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装出一副及其亲密的样子,“附耳低语”,说出来的仍是一个弥天大谎。作品就是如此在生死攸关、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而人物的性格也在这战争的旋涡中得到了最突出而又充分的表现。

2.通过多种角度和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关云长性格的塑造,既写了他的“勇冠三军,”又写了他的“义”,同时也写了他的自负。这就写出了一个人性格的复杂性,给人以立体感。关云长是个“气挟风霜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的豪杰。刮骨疗毒时,别人要蒙被于头,捆臂于环,他却拒绝了。他一边喝酒食肉,一边与马良下棋谈笑,接受华佗的手术。充分显示了他的英雄本色。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他相信自己的力量,才敢“温酒斩华雄”,才视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才敢“单刀赴会”,也才敢“千里走单骑”。但这种自信一过头,就造成了“大意失荆州”的错误,造成了他听不进部下的谋略而“败走麦城”,最后竟落的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也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使他不忍心在别人落难,不堪一击的时候使用自己非凡的武力。“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是如此。尽管他的“错误”给刘备集团带来了很大损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却使他的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内在的必然逻辑性。

(二)“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还运用了“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手法,把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写得有张有弛,松紧相宜。第七回叙写袁绍、公孙赞、孙坚、刘表紧张激烈的混战,到第八回却插进了貂禅的故事。第九十五回写的“武候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人的诸葛亮却潇洒地“焚香操琴”。赤壁之战中酒醉的曹操“横槊赋诗”等,都是在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中,用抒情的笔调,插入轻松描写,把战争表现得既紧张生动而又摇曳多姿。在作者笔下,赤壁之战中的庞士元挑灯夜读一段,写得非常有情趣;是夜星露满天,独步出庵后,只听得读书之声。信步寻去,见山岩畔有草屋数椽,内射灯光。于往窥之,只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在战火即将,长江两岸已是一派杀气之时,却有人在山间草屋中挑灯夜读。这忙中偷闲,有急有缓的描写,将战争场面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曲折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启示

(一)珍惜人才,善于鉴别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1、珍惜人才。刘备非常珍惜人才,不仅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视如手足,而且重用几经波折仍一心追随自己的赵云。他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出山,给刘备的事业带来转机,从而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证明了善用人才的重要。刘备不仅能“贤亮”,而且能“尽亮”,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依靠诸葛亮,“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使诸葛亮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至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以自为成都之王。”这就不只是托孤,而且托之以天下。刘备这些肺腑之言,表明了他与孔明有肝胆相照之谊,所以他把自己与孔明的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互知心的。另外,曹操也是一位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的人,无论是自来投奔,还是被伏的降将,他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2、鉴别人才。作为政治集团的领袖,鉴别人才也极为重要。“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中除了表现刘备的机智外,还表现了曹操的慧眼识英雄。在曹操看来,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非英雄,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后来刘备成为蜀将创业之主,正如曹操所预料。作者在鉴别人才方面,指出要善于量才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否则就会贻误事业。如蜀汉把虽有一技之长,出过不少好主意的谋士马谡提拔到前军主帅的地位,但仍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具有军帅才能的庞统,只因其貌不扬,就让他去当县官,“屈待大贤”,几乎埋没了人才。

3、作者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方面,也写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温酒斩华雄”一回说明不应以出身贵贱作为划分人才的标准;“火烧连营八百里”一回,老谋深算的刘备被“黄口孺子”陆逊打败,说明“但当论其才与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曹操唯才是举,从卒伍中提拔乐进、于禁,通过招降,重用张辽、徐晃、张郃、庞德等名将;对使自己惨败的谋士贾珝,对起草檄文辱骂曹氏祖宗的陈琳,他都宽大为怀,加以委用。孙权坐镇江东之后,通过征聘、荐举、招募等途径起用了鲁肃、诸葛瑾、陆逊等许多人才。同时,他又不计旧仇,重用归顺之人。他们为东吴转战沙场,出生入死。

以上种种事例证明,只有珍惜人才,鉴别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事业的成功。由此我就想到,在如今的社会中,真应该多一些像刘备、曹操等这样的“伯乐”,与时俱进,发现人才,珍惜人才,让我们的国家以更快速发展起来,立于强国之林。

(二)《三国演义》凝结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及政治智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谋略的重要性。如谋略得当,会反败为胜,取得决定胜利。《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奇谋胜算,给读者以惊喜和启迪。作者多次写了力量对比分析的例子,最著名的便是袁绍与曹操争夺中原时,袁绍势力十分强大,能否战胜袁绍,曹操和他的谋士心存疑虑,先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后有荀彧对袁绍集团力量的精细分析,这才使曹操坚定了信心,后来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如谋略不当,会延误战机,导致必然失败。如蜀将孟达在荆州失守时降魏,后来为曹丕重用,任新城太守,曹丕死后,朝中不少人忌恨他,他就想配合诸葛亮出兵祁山的行动,在上庸、新城起兵,发动叛乱。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怕延误时间,不向皇帝报告,立刻起兵,“一日要行二日之路”,迅速赶到上庸,孟达闻知大兵已临城下,才如梦初醒,只好束手就擒了。如此看来,无论是发动叛乱,还是扑灭叛乱,必须极为机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消灭,否则会招致失败。古代这样,在通讯设备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更应该这样。公安机关要捣毁一个走私集团,必须周密计划,谨慎行事,如谋略不当,延误战机,擒不住罪犯不说,还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2、描写了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与外交斗争。在描写激烈的军事对抗中,作者常插入对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描写。如刘备集团前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后有邓伯苗说服孙权,都是在对方气势汹汹的威胁下,义正辞严,巧妙辩驳,既保持了自身尊严,又做到了以理服人,取得外交胜利。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总之该书在描写战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战争有价值的宝贵资料之一,为后人提供了描写战争的范例,也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它囊括了中国自阶级社会以来至明代成书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它。但也应该看到作者鲜明的倾向:写帝王将相血肉丰满,写下层老百姓则苍白无力;将帅决定一切,兵士几乎虚设,人民更无地位。这种颠倒历史的现象,是“英雄”史观的典型表现,有些情节,则反映出作者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当然,这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元末明初大**)不无关系,我们不能用二十一世纪人的眼光来要求六百多年前的作者这样或那样,而应该站在历史角度客观、公正的来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齐裕琨.中国古代小说演义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李献芳.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

(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年 月

论文题目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返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死守”。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而“绍大怒,欲斩韩猛。”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决策上双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别。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另一方面,许攸劫获曹操密报,劝袁绍趁虚攻击曹操,袁绍却不与理会,后因小事要斩许攸。许攸夜投曹操,曹操听从许攸建议,亲帅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思想

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东汉末,天下群雄并起。强者如官渡之战的袁绍拥有冀、青、幽、并。起70多万大军征战天下。勇者如虎牢关下的吕布英勇无敌,那怕傲气无双的关羽也不得不如张飞、刘备等联军首战吕布。贵者如刘表,正中的皇族。坐拥荆州,精兵强将以固守荆土等。以上种种三国时却只有北魏、蜀汉、东吴从中崛起。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诸侯没有总的战略思想。北魏、蜀汉、东吴的确立是因为都有各自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主要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

(一)北魏的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曹操在诸侯割据时以由东汉的寄人篱下的小官吏,逐渐地壮大实力,成为一个实力较大的诸侯。但还有许多敌对的诸侯如吕布、张绣、袁术、袁绍,特别是袁绍掌握了七八十万兵马,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大的诸侯,如果没有所转变只会如过眼烟云被其它诸侯所吞灭。但曹操迎来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献帝还驾洛阳。曹操与谋士商议奠定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迎献帝移驾于许都,由于掌握了汉献帝,曹操发动战争就可以借助皇上的“圣旨”,达到出师有名,指挥战斗得心应手,并依次战胜了与曹操敌对的诸侯,使曹操不断扩充实力来达到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随着实力的增强,敌人的减少。野心也大了起来,由原来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并屡次发动南征之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战略思想与另一方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的较量。

(二)蜀汉的崛起—联吴抗曹战略思想

刘备在诸侯割据中,虽有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诸侯中偏于弱小,在征战中败多胜少,多次投靠于其它诸侯。但屡败屡战得以在乱世中挣扎直到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在隆中决策出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联吴抗曹。诸葛亮先分析当时的两大势力,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 不可图也。”指出曹操以弱胜强是说明曹操雄才大略,现在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战胜是不可能的;东吴的孙权,从父兄开始经营了三世,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要战胜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作为盟友团结。接着明确指出刘备应以荆、益之地作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北据曹操的联吴扩曹的战略思想。刘备采纳后,实力逐渐扩大以至于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东吴的崛起—据天险以图天下。

《三国演义》中东吴是独特的。它的创立是由父、兄、弟经营所来。它不同于蜀汉的皇室正统、北魏的强大实力,始终处于不弱不强的状态。但它却又属于自己的精彩,三国中三大战役其中的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通过东吴所发起的。江东不被诸侯吞并始终稳定源于它独特的战略思想。孙权接手江东时根基未稳。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与鲁肃谈论,终日不。,一日,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北,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恒文之士,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父帝而不获昔,以项羽为 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恒之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血半。今乘北方多多,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部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 也后来江东的稳固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谋略战术的合理运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运用。三国统帅皆通兵学,在他们指挥的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战役中,“反间计、离间计、火攻、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连环计等各种军事奇计屡屡运用。特别是赤壁之战中、军事谋略和战术运用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等诸侯平定了北方,并且多次发起南征之战。当刘表病逝,荆州内部不稳,曹操挥师而下。刘琮惧怕曹操不敢应战。曹操在新野打败刘备后,一方面巩固攻下占领的荆州地盘,另一方面追杀刘备。败刘备于当阳。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战、江陵之资后。曹操亲帅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 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形式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孙权在战与降的问题犹豫不定,可谓是雪上加霜。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发生了变化。危机初现时,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采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又使同样方法获得了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权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军队不可水战的弱点,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曹操为了试探孙刘联军的情况,派蒋于去见周瑜。而周瑜为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祭二人。巧计计谋,在群英会上使将于中计,借曹操之手杀害张蔡二人。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使曹操的主动战局陷入极大被动。诸葛亮以天文知识和鲁肃相助。使曹操损失了水战军非常重要的十几万之箭,弥补了孙刘联军军需不足。使曹操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孙刘双方达到“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展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蒋干第二次入吴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庞士元得以实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决战的条件都已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于是孙刘联军在谋略与战术的合理运用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是曹操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四.战争描写的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战争的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是主帅、谋士和猛将的艺术。《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塑造了曹操、诸葛亮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是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放射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描写的既是主帅、谋士和猛将,这些人物的一切活动自然都与战争有关。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是相辅相成,分割不开的。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例子加以佐证。如吕布的“辕门射戟”、赵云的“单骑救幼主”、张飞的“威震长坂桥”、关羽的“温酒斩华雄”等等。

(一)描写人物的具体化、完整化。

这是《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优点。作者在描写正面人物的时候不能避其缺点,写反面人物的时候能不避其优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臣。一举一动都似隐藏着阴谋诡计。在他年幼时与叔父耍心眼可看出他的奸诈。作者借书中许劭的话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在刺杀董卓未遂逃跑到吕伯奢家时,误杀吕伯奢全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嫉贤妒能,随意乱杀下属,多疑成性等方面缺点。但作者并不应为他是反面人物而抹杀他过人的才能。并对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所描写也是相当生动。在作者笔下,曹操也有英雄的本色。曹操在政治上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胸怀大志,已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刘备暂投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跟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从内心想法说,是想杀刘备的。但在郭嘉以全局来劝谏曹操后,曹操果断了杀害刘备的考虑。这说明曹操是从长远看待问题的,是雄才大略的。在官渡时,善于纳谏。常常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渴求贤才,广泛地招贤纳士,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震山东”的胜利局面。

(二)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人物相关系,采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例如:诸葛亮

诸葛亮在作者笔下是智慧的化身,作者用大量的章节去塑造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战胜强大的对手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率十五万大军压进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在危急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司马懿见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楼上神情自若的弹琴后退兵而走。当司马昭向司马懿询问缘由时,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另一方面,诸葛亮见司马懿退兵后,拍掌大笑。笑司马懿无能并叙述使用空城计的原委。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说明诸葛亮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的高明,但诸葛亮棋高一着。作者把诸葛亮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在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五.战争描写的残酷性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是从作者的寥寥数语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窥战争的残酷和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例如: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的就是非常典型的描写。“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第四回中写到董卓的残暴“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下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又如曹操为报父仇,悉起大军,洗荡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第九十一回作者借当地土人和诸葛亮之口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嚎。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因此作祸,无人敢渡。”“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与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之一斑。这些描写即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反战思想,也是对我们的警示。

六.结束语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历史题材的典型代表,其对战争的描写具有横高得艺术性,值得细细研读。对于我来说,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要想写完一篇值得肯定的论文,就要大量的查阅资料,不懂得地方就得询问为什么。比如我在写战争的时候,不知道要写什么`,如何写的完整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查证找据,仔细研读《三国演义》原著是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三国。通过阅读作者的战争描写艺术,使我认识到,现实生活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虽没有战争的生死拼杀,也没有战争的谋略、战术。但一个人的好坏,生活质量的高低,人际关系的通融等等,都需要我认真、仔细地思考与运作,从而赢得人生的成功。当然,一部《三国演义》,囊括了百年的战争历史,非一言而能明细。还需要经过时间去慢慢品味这一段值得我们记忆传承的文化。

参考书目: 1 罗贯中 《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2 周先慎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演讲稿)2005.5.9 3 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 2005 8

第五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各色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穷形尽相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歌以咏志,霸气十足;赤壁惨败后他竟“三次大笑”。他在一场惨烈的杀戮中败下阵来仓皇而逃,却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攻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极尽凶残的一面。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与临危不惧。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群雄毫无畏惧,赞叹道“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够以寥寥数笔写出多层次的事件与人物。当阳之战,不但写出了曹操的形象与气质,更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他勃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背信弃义。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

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能够急中生智。他立马于桥上,三声怒喝,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渲染了他的勇猛。而吓退曹军后,又自作主张把桥梁拆断,从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显示了他的头脑简单。通过这次战争描写,使张飞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粗鲁勇猛、头脑简单而又憨厚可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而这一部分,才是整部书真正浓墨重彩的部分,是展现作者功力和时代特质的精神内涵。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而大败。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斗智达到了高潮。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却被蜀军截去。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让魏军多次成功劫得自己的粮草,使魏军上下都开始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他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这样一计接着一计,一计更比一计惟妙惟肖,一计更比一计精彩绝伦,令人读来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只有区区八万多人,在赤壁一带抵抗曹军。在战争开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精彩的斗智。先是孙刘联军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统帅曹军水军的蔡瑁张允使曹操从主动陷入被动,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继而曹操使诈降计被识破,反中周瑜的诈降计;曹操又依庞统之连环计,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狼狈退回北方。

从上述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多不着笔墨,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相互斗智的过程。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入情入理。体现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通过对典型环境描写,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

《三国演义》中,作者共写到了40多次战役、战争,决无雷同,这是因为作者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来描写这场艰苦卓绝举世无双的战争。

《三国演义》中最精妙战术的运用要属“火”攻,一百二十回中用火的地方有32回。但这些火攻战术的运用,并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写到火攻时,都结合当时的典型环境来进行描写。如在“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一回中,为了突现这次战争诸葛亮火烧曹军的特点,作者详细交代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博望坡地形是“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南道路狭,山川相通树林丛杂”,路两旁都是芦苇草,再加上当时是天色已晚,又无月色。突起大风,而且越来越大。这就为诸葛亮用火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正所谓是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再如“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于禁军屯兵于樊城外的山谷之中,地势低洼,而当时时令正值秋季,樊城一带是连日大雨连绵,再加上樊城毗邻襄江。这些都为关羽水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最终众望所归击溃于禁军。

对每次战争特定环境的交代,这不仅决定了双方的各自采取非同一般的战略战术,而且突出的表现了每场战争的独到之处,从而使作者所描写的历次战争各具特色。

四、《三国演义》在以写战争为主的同时,也展开其

他活动的描写。

作为战争的前奏或战争的辅助手段,同时又与战争的进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如“赤壁之战”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写了曹操月下横槊赋诗的情景。这不仅是对主要人物的特指性描写,更富有一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从此,酒文化便与曹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大战之际,曹操却在长江宴请部下,横槊赋诗,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给战争填上了文学色彩。这一富有诗情画意插曲,不但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也使节奏富于变化,更切合艺术欣赏的要求。

虽然《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也有些败笔,如作者关于战争的描写经常包含有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如赤壁之战,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了能呼风唤雨的神仙,说他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设祭坛,“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观瞻方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昂天暗祝”,硬是把东南风给“借”出来。诸葛亮既可以施展“空城计”运筹帷幄,又可施“连环计”决胜千里,无往而不胜。再如关羽“玉泉山显圣”、“诸葛亮五丈原馕星”、“将相王侯殉命”有征兆等都镶嵌着浓郁的迷信色彩。这些都宣扬了迷信思想,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绚丽多姿的古代战争画卷,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小说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载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毕业论文doc)资料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年级:2014级专业: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姓名:冯梦龙 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我申请学位 学生......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

    《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汤婷婷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摘 要:《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定稿)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05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李春生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共5篇)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黄凤燕(1020110138) 摘要:《三国演义》可以称它为一本审美的“兵书”,它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善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全书120回,共描......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5000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短暂的统一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春秋......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写写帮推荐)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西袁学区小学陈恒利郎玉香 邮编:251505 电子信箱:1524454128@qq.com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故事情节的分析,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