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里的天堂(2013年高考作文参考)
中秋里的天堂(2013年高考作文参考)
月明星稀,笼罩岁月的浓烟,红尘里踏遍千山万水,只为求一个好的结局。然命运的枷锁扣住了我的双手,呃住了我的喉咙,锁住了我的灵魂。披星戴月的奔跑,看途中风景美如画,幻如诗,不禁停下来,掬一口甘甜的泉水喝下,闻一朵馨香的月季,梦一样的颜色,梦一样的迷幻,好想一直沉睡在花香鸟语中,奈何天涯海角,云天之端,那神圣的阳光在等待着我。
月色洒下清冷的光辉,庭院的角落,一下子亮堂起来。那些不知名的长得很高的树随着风儿婆娑而舞,轻绕而动,树顶迎接着月光,贪婪的迷醉在清辉的淋浴中。月光,如梦一样诗行,那些飘逸着芳香的花朵,期待着诗人将诱人的香气写进梦里,淡淡的缠绕着光洁如玉的月色,将带着浓浓忧愁的香气,随风游走、飘逝。
月色,清凉如秋的风,淡淡抚摸着肌肤,每个毛孔,都像灌入了金色的蜜,如痴如醉。在庭院的石桌上,摆上一盘水果,有清爽的柚子,甘甜的葡萄,冰爽的雪梨,香脆的苹果。隆重的放上一盒月饼,切成整齐的八块,有双黄莲容,伍仁,水果馅的。中秋之夜,所有的食品都上齐了,月是圆的,可心却是缺的,冰冰凉凉。
回想起小时候的中秋夜,大多都是愉快的。未到中秋,节日的气氛就十分浓烈。商场上,挤满了买月饼水果的人,东挑西捡,好不热闹。而小孩们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做功精细,各种形状,五彩缤纷的灯笼。记得每年中秋,我总提着飞机灯笼穿梭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吃着月饼,赏着月色,与朋友谈着家长里短。大草坪上,大学生们坐在报纸上,围成一个圈,中间放着红色的水桶,中间点燃蜡烛,唱着愉快动人的歌曲,玩着丢手绢的游戏。
可是,那场中秋月,却是我一生也挥不去的阴霾。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天空下起了雨,冷雨菲菲,看不见月亮,数不到星星,我倒在车祸的血泊中,那一刻,很痛,很痛,刹那间感觉失去了一切,看见的只有灰蒙蒙的天空,感觉到的只有那点滴打在脸上的冷雨,之后失去了知觉。醒来之后,恍如隔世,像做了一场恶梦。之后就是一日日的练习着走路,剧烈的疼痛感,艰难的行走,大汗淋漓,衣服被汗浸湿,换了一套又一套。
十年了,我的脚依然只能缓慢的行走,带伤残的右脚,我什么地方都不能去,每年的中秋之夜,我只能,默默坐在庭院里,看着月色照亮的方向,迷惘又迷惘……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依托我灵魂的地方。每年月圆之时,看着月色那样的美,那样的凄楚动人,不禁想起命运的无情与捉弄。在淡淡的忧愁中,一股情绪在心中积郁着,流淌在血脉中。12点过后,我难以入睡,捧着张海迪《轮椅上的梦》细细品阅。高位截瘫,下身不能动的痛楚;身上长着脓疮,溃烂的凄惨;不打麻醉的手术蚀骨的疼痛。长期病魔缠身,却没有击退她的意志。在乡下昏暗的油灯下,她学着给人治病,难学的针灸,她全神贯注,点滴领悟;长期心灵的荒芜,激发她对书本阅读的渴望。《轮椅上的梦》,是她人生磨难的记载,是她对病痛折磨不曲不挠的对抗,更是她对生命历程的领悟与情感的依托。
我深深为之动容,我的不幸,我的悲伤,我的领悟,不是也能如她一样寄托在文字的殿堂上吗?
慢慢的,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文字,将心之所想,情之所至,眼之所及,用最真诚的文字谱写喜怒哀乐!我的脚虽残疾,可是只要心灵上积极向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我坚信,身残,志不残!
自从爱上了文字,便觉得月色特别美,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天涯的光芒,它很普通,又很神圣,在那里,我回忆着人生的点点滴滴;感悟着生命朝阳的起起落落;想通了命运的造化弄人;明白了与其流连于过去的美好,不如做风景的过客,再寻一片心灵荒芜的田野,亲自种上美味的瓜果和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那里,我找了自己的梦想,属于自己的天堂,收获一月又月的中秋月光!我用真情,抒写我的人生,在指尖的跳跃里,弹奏出一首首灵魂之音。那里,就是文字的天堂,我的天堂……
第二篇:天堂里的妈妈
天堂里的妈妈
——为纪念好友母亲的生日而作
张春炎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妈妈!千言万语的祝福,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想移动信号联通天堂,却不知道您的电话号码。
啊,妈妈!祝您生日快乐!阴阳相隔那么久呀,您在天堂还好吗?
啊,妈妈!
烛光中摇曳着您的身影,我想挽留您在桌边坐下!您含辛茹苦把我养大,英年早逝留下许多牵挂。
如今我想见您呀,却不知道天堂究竟在哪?
如今我想报答呀,熬了一碗鸡汤,却不知道您是否能够喝下?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妈妈!千言万语的祝福,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想移动信号联通天堂,却不知道您的电话号码。
啊,妈妈!天堂里的妈妈。祝您生日快乐,您能听到我的祝福吗?
啊,妈妈!
望着您的遗像我眼里噙着泪花,梦萦魂牵我对您无限牵挂。您在人间吃了那么多的苦,到了天堂就歇歇手好吗? 当您孤单时请不要害怕,我会在梦里陪伴您老人家。当您寒冷的时候请记得照顾自己,因为我无法为您披上御寒的衣褂。
啊,妈妈,天堂里的妈妈,您知道吗?
发表于《歌词作家》
2010、12
第三篇:写给天堂里的妈妈
写给天堂里的妈妈
亲爱的妈妈:
您好吗?好久没有梦到您了,您在天堂里一定过得开心快乐!屈指算起来您离开我237天了,每每看到牵手走过的对对老人,我就会想起您,每每看到商场或街中挽着走路的母女,那时的我都会定睛地看上一会儿,想您了,想您离去得太快,想与您一起走过的不凡日子„„转眼又要到“母亲节”了。
前天在《新文化报》上看到明星发起的一个活动,叫做写给妈妈的信,当时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下来,我努力地忍住不让别人看到我的泪光。这个夜里,我独自一人在这静静的空间里给您写上一封信,我知道这也是一封再也无法传送的信。
刚刚在相册里翻看和您一起的照片,眼泪不停地流下来,这个“母亲节”我再也不能给您过了,您再也不能穿上我给你买的新衣,至此我们永世相隔。我也就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
人说,父母和子女都是前世的缘分,我成了您的女儿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没有您,我也许活不到现在,如果没有您的庇佑,我会成为一个残缺的孩子,那些点滴的岁月里我们相依相偎着,我难过的时候您会陪着我,我害怕的时候
您会陪着我,长大后,您还是一样地关心着我,晚班时您会打着手电来接我„„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您的呵护下度过。
想您了,亲爱的妈妈,您在天堂里一定要快乐!
第四篇:天堂里的小提琴读后感
天堂里的小提琴读后感 其一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的德国,从开始到结束它都笼罩着一层黑白的色调:落魄的小提琴家,残忍的纳粹,被压迫至行尸走肉的犹太囚徒。当无奈与悲惨相遇,罪恶与麻木并行,整个世界就像是落入暗无天日的炼狱。人性泯灭了,于是,那把演奏巴赫的小提琴成了救世唯一的金色光芒。
很多评论家都把文中的“小提琴”理解为“拷问与救赎”。因为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凯嘞尔突然被一位长官唤到犹太集中营,给几十个当做实验品的犹太人表演四场小提琴独奏,来测试古典音乐是否能够从新唤起这些麻木僵死灵魂的求生意识的故事。于是,“小提琴”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救赎”的象征。但是,我依旧固执的认为:“求助”才是小提琴真正的寓意。
先不论主人公凯嘞尔有着严重的求助心里(因为文中大段大段关于他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已经可以证明这一点)。仅仅从纳粹长官与犹太囚徒来说,也可以认证这点。他们是两个极端:残忍的极端和麻木的极端。而这两个极端却又殊途同归的因为那把小提琴表现出微弱的求助心里。
还记得那个司令官对小提琴家说的:“在这些日子里,什么才算得上是正常的举止行为?”我相信当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无奈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举起枪杀死几百名活人之后,他的心还能洁净如初。他只是被这一声声枪响吓的麻木了,当他为小提琴曲迟疑是否要杀死那些犹太人的时候,他一定在心底想上帝求助着,求助着毁掉那些可怕的阴霾。而狱中的犹太人大多数在读者眼里是麻木的,对死亡是毫无感觉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四天的演奏过后,当射杀他们的命令下来时,那个可怜的女囚格莱蕾的表情是平静的,哪怕被剥光衣服站在双手拿枪的纳粹中,她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表情甚至带着一点点安详,直到最后死尸炉打开了,她不顾一切的冲了进去。对于这种行为,我想是便是因为小提琴曲带给她一种求救心里“求求你们让我自由!”而当她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可能之后,她便转为自我的求助“如果在这里得不到自由,那么就让我去另外一个世界与家人相会吧!”
文中小提琴拉的最多的一首曲子是巴赫的《恰空舞曲》这首曲子在几个转高音的地方确实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救赎情绪,但它的基调一直是凄婉的,像无数人轻轻的低语与呻吟。曲子从琴面上缓缓的流出,夹着人们卑微的希望和苍白的信仰,向很远的未来发出轻微的呼唤。我想那便是那群人们微弱的求救信号—金色小提琴。
其二
天堂里的小提琴.......我该如何形容,这本书真的很好看,读着的时候仿佛感觉里面描绘的音符就跳动在我耳边,巴赫、欣德米特、帕格尼尼......而因为对巴赫的音乐的描写的最深入,所以自然而然的对《马太受难曲》等宗教音乐产生了喜好,不过以前也听过.......但是作者的描写是那样生动,简直音乐从书中奏响一般,伴随男主人公的过往与现在的交织,音符在集中营里穿梭,回荡在受难的犹太人们身边,俯瞰着纳粹所犯下的一切罪恶。男主角确实很天真,而且也很懦弱,战争前总以为纳粹得不了势,而后又不敢和自己的犹太女友奔向新生活,选择了逃避。现在站在集中营里,面对那一个个称不上是人的囚徒,内心的想法又该如何,是否再能举起小提琴,奏出巴赫的曲子?!这个实验,测试古典音乐是否能够重新唤起这些麻木僵死灵魂里的求生意识,实在是让我觉得悲哀又恶心,不过,正如书的封面的那句话所说:“在巴赫奏鸣曲的伴奏下,人性的邪恶究竟可以走多远?”男主人公尽管说着“音乐就是我的宗教”,但在这样一个战争时期,德国快战败的情况下,身为德国小提琴家的他,内心能否再回到原来那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代呢?只希望他能忏悔往事,在天堂中,为那些受尽了折磨的犹太人奏响天使的圣歌.......高三那年,周围的人大多埋头在高考用书筑起的围墙里,我也不例外,不过我喜欢在休息的时候看一些其他的书来调节一下。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同学的桌面有一本封面很干净漂亮的书,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天堂离得小提琴》。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我想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而且故事情节一定是温馨而让人品味幸福的。(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把她借来看。怀着轻松地心情,我翻开了第一页。
“我通常为那些受伤和垂死的士兵演奏。军方派遣我去那里,希望我能对他们的战事有所帮助。”
看到这一句话,我知道,也许,我想错了。不过,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下去。
接着,我看到一个别样的世界:这里不是什么天堂,没有幸福,只有永无止境的冰冷,没有笑,没有泪,只有麻木,每一个人都是!这里是二战末期的德国,主角是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他被传唤到犹太人集中营里,集中营的长官命令他在接下来的四天里,给几十个当作试验品的犹太人表演四场小提琴独奏,来测试古典音乐是否能重新唤起这些麻木僵死灵魂里求生意识。于是,在这一个“地狱”上空,优美的巴赫协奏曲缓缓响起。传入我的心上,故事从这里开始。
当主人公刚走进集中营时,是怀着忐忑不安,对未来迷茫的心,当他看到他的“听众”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他看到的仿佛是一具具死尸——死不瞑目的那种,眼中竟如此地空洞,都说人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此时仿佛他们的灵魂早已舍弃躯体而不知所往。随着越来越多暴行“坦诚”在主人公的面前,主人公迷茫了,心痛了,恐惧了,为他的音乐变成残酷的折磨,为犹太人从麻木到重燃希望最后绝望死去,为未来战争的持续。
残忍的纳粹分子竟拿活人完成这样一项实验:为他们带来来自天堂的巴赫和希望,却在他们双眼褪去灰色时安排一场早已准备好的屠杀,狠狠地将他们打入地狱。这是一场毫无人性的阴谋,不仅从身体上摧毁所谓敌人,更是不折手段的将其灵魂玩弄。其实,受虐者悲哀,何尝不是施虐者的可悲啊。为了道不明,理不清的目的,自己也麻木了,变成一部杀人机器,收割人命如稻草。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本书的。音乐的美好与屠杀的残酷,天堂与地狱,希望与绝望,这一切一切都不断渗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慢慢的体会,发人深思。
为在那时期受尽折磨的犹太人默哀,更为当时的统治者默哀,为纳粹的走狗们默哀,毕竟,他们虽是可恨亦是可怜啊。
第五篇:《天堂里的微笑》读后感
《天堂里的微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天堂里的微笑》的书,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关于父爱母爱的小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得了癌症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最后的鼓励,坚定地从医院搬回了家,最后导致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但是孩子仍相信,母亲一直看着他,看着他长大,在时间的尽头等着他。看到这里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位可敬的母亲,忍着痛苦,一边顽强了与病魔做斗争,还十分的关心她的孩子,让我们想她致敬!
许多孩子都被父母爱着,可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记得有一次,我去游泳,突然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和她的妈妈吵架,只见小女孩瞪起大眼睛,向她妈妈破口大骂,脏话不断从她的嘴里喷出,像一只不文明的大青蛙。而小女孩的妈妈却哭丧着脸,无奈的连连叹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想小女孩准是提了不合理的要求,而且还对妈妈说脏话,所以才令妈妈那么伤心。我觉得她这种行为一定要受到谴责,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对她有相应的惩罚,让小女孩知错就改。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一些关于爱的小故事吧,下面就让我告诉大家: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xiāo)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天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对,爱就是这样,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低头。父爱犹如大树为我们挡风遮雨,母爱就是太阳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以后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父亲或母亲,我想我们要给自己孩子的不是金钱,不是别墅,汽车,而是一个字爱。
说到这里,让我们争做一个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