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

第一篇: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

《中国与世界》读后感

一、开读《中国与世界》

根据2016年度读书计划,本月阅读《中国与世界》一书。和原先想想的不一样,《中国与世界》共分四辑,每辑中的板块以对话或者论文的方式展现,研究中国与世界。

二、关于《中国与世界》

《世界与中国》的作者刘德斌,现任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史学集刊》主编,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代国际政治》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际关系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世界历史)专家。

《世界与中国》共四辑,每辑中设置了高端对话、中国学研究、当代世界研究、双边关系研究、周边形势研究和博士论坛等板块。每个板块中,作者选取以往研究中的访谈、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关系、地位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

三、《中国与世界》的启发

《中国与世界》涵盖内容广泛,从国际关系史、外交史和世界史等方面。所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书本框架。

读完《中国与世界》一书,感觉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我对书中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比较感兴趣,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现总结如下: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转换的阶段。它是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领土问题;其次是解决宗教问题;第三是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持续达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不带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在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战争,最终确立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西班牙、荷兰、瑞典以及土耳其相继退出了欧洲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法国、奥匈与相继崛起的俄国和普鲁士成为主导欧洲政治秩序的五大强国。欧洲五强中的法国和俄国曾一度主宰欧洲大陆的政治,英国成为欧洲政治格局的平衡者,欧洲大国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权力关系。

2.雅尔塔体系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

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筹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194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由财政部长哈里·怀特提出的所谓“怀特计划”。怀特计划的核心是依靠美国当时黄金储备第一的有利地位,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美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6年07月29日

第二篇: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读后感

旧城改造这四个字,早已让人耳熟能详,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 读后感。所谓旧城改造,就是原来的规划不合理了,原有的建筑陈旧了,把原来的建筑拆掉,重新规划、设计和建设。旧城改造一直被各地作为推动GDP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而很少认识到其对财富的巨大消耗和浪费。等走出国门,我才知道,旧城改造是中国特有的,在西方世界很少有这种说法。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那么,就不妨从下水道说起吧。即使没有出过国,在西方的电影中也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人并排走在下水道里,不管是为了逃命,还是为了追凶,人家的下水道宽敞得令人瞠目。如果再深究一下,那些下水道是100多年前,甚至200多年前修建的。一次性投入,让后代子孙受益,世代发挥着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莫说钻人,一头猪如果不幸跑到了下水道,结局也恐怕会很悲惨。我们的下水道狭小不用说,施工质量也难有保障。于是,三天两头挖开修,疏通堵塞。下水道每修一次,GDP就增长一次,而财富却在悄无声息中被损耗,当然,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修下水道,一劳永逸,此后虽然再也不能在拉动GDP增长方面做贡献,却在悄无声息中,节约着巨额财富,提升着城市的运行效率,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看来,中国与世界之间其实隔着一条下水道。一条下水道,不仅体现着规划着眼点的远近差异,也体现着对GDP和财富态度的差异。走在西方古老街道上,有时候感觉到宛如行在梦境中,读后感《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 读后感》。旧城也是特色,丰富的文化沉淀和精神内涵,让旧城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严和美丽。那样的旧城需要的不是改造,甚至也不是保护,而是听任其顺其自然地存在,犹如对待阳光和空气的态度。这一点,恰是中国缺乏的。我们长期以来,重GDP增长而轻财富的积累,重短期的奢华而忽略长久的规划。虽然,旧城不断被新城取代,但人们的归宿感却在降低,因为,伴随着旧城的消失,原有的文化沉淀不复存在,原来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也灰飞烟灭。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百年的眼光来规划我们的城市呢?笔者不久前去的一个城市,曾经有过两次大的规划。第一任领导,作出了开发西区的宏大规划,西区建设过半,领导调走了,新来的领导大笔一挥,制定了一个开发东区的更宏大的规划。于是,西区被废弃,原有的投资成了泡影。越是每天忙着拆了建、建了拆的地方,GDP增长越快,干部的政绩越突出,当然,干部的个人财富增长也越快。一举多得。但这样的地方,百姓幸福指数往往很低。在西方,规划一旦制定,具有法律效力,不是谁想修改就修改得了的。因此,我们也应该在规划方面,多汲取研究机构和公众的意见、建议,作出一个真正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规划,一旦通过,即赋予其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那样的话,要不了多久,中国的下水道恐怕也能并排走几个人了,中国也能够静静地积累财富,并安享城市柔和的阳光了。我的一点感想:

(1)“下水道”是不是很好的表现了国家国民的浮躁呢;

(2)大量的我们纳税人的钱被浪费在这样的市政工程中,同时据说,至少有工程造价的十分之一进了腐败官员的腰包;

(3)国家“虚胖”与“通胀税”。单从外观看,我们国家的高楼大厦、机场、公路,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我们比肩,老外从这一点上发自内心的说中国发展快,国人出国后看到国外基础设施老旧,也感叹中国“富强了!”但是,看看“下水道”,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担心这种“富强”的可持续性。(为了就业、GDP、乌纱帽,穷尽当代及未来几代的财富,搞这些“豆腐渣”,缺德!)这些工程的资金来源是发行的上万亿元的国债,国债与工程质量寿命挂钩,可以看出国家从我们身上攫取了多少“通胀税。本来能使用30年的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由于偷工减料、质量低下,实际能用20年就相当不错!但国家建设这些工程发行的货币可是按照使用30年标准的物资价值量发行的啊!那缺失的10工程寿命,就是隐形的“通胀税”啊!而且税率远比我们熟识的CPI高啊!

第三篇:中国梦与世界梦

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世界梦”?

时事评论背景: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美国国务卿克里要推动太平洋之梦;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要把俄罗斯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繁荣复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要积极培育亚洲梦。而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演讲提出中非人民都在致力实现中国梦和非洲梦,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更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世界梦”?

在全球乱象纷呈、经济复苏乏力、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秩序调整加速的今天,世界的确需要梦想撑起希望的风帆。中国梦之所以能引发巨大震动,正因为它呼应了世界期盼、顺应了历史潮流。

中国梦是和平梦。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时代选择。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国致力于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为一系列热点问题的解决和降温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梦是发展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新引擎。IMF的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四年,中国以不到全球1/10 的经济总量贡献了近1/4的全球经济增长量。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干有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诠释了“发展”这个人类的共同梦想。正如《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说: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

中国梦是合作梦。

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只会两败俱伤,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共识。中国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始终将对话和谈判作为解决分歧的最优手段,致力于与守成大国开创一条新型大国共处之道。中国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并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认可。

中国梦更是和谐梦。

当今世界不太和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这是造成当下世界乱象和困局最重要的原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积极参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梦体现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更多的国家带来机会。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共通的,中国梦的所有外延性特点,都依存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实现以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和谐为先决条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梦也属于世界,在与世界各国的密切合作中,中国梦必将与世界梦共同成长。

第四篇:当中国统治世界 读后感

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跳出民族性看中国崛起

马丁•雅克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全球顶级学者,在《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中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了了中国发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根本异同。他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纪,随着非西方国家力量的迅速兴起,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也将多种多样。在这个充满“现代竞争性”的新时代里,中国将成为全球竞技场上的核心角色。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为国际社会津津乐道,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民族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同时也表明一个运用多种不同方式塑造的新型世界的崛起。

在这本的极具洞察力的著作中,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绝不会变成一个西方式社会,它将保持高度鲜明的本国特色;西方发达国家代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目前主导世界,但将受到中国所代表的“另类发展模式”的挑战,直到有一天“东风压倒西风”,中国模式主导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将丧失文明操纵权,世界将按照中国概念重新塑造„„

(书籍内容概述)

回顾过去近五百年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首先依赖于物质力量的快速积累与壮大,从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开拓海外殖民地、掠夺海外资源,到荷兰、英国建立全球贸易网络、垄断全球贸易,再到德国、日本、俄罗斯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建设、迅速壮大国家实力,最后到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国以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工业革命为契机,终成实力超群的世界一极。

(国家崛起的条件)

无论是赤裸裸的掠夺、富有创造性的体制改革、全民族的艰苦奋斗还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技术革新,带给正在崛起的国家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的空前增长。中国的崛起自然首先要经过以经济为核心的物质力量的积累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到去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正是基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西方人在惊讶的同时,也为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对世界格局的强烈冲击而感到深深的忧虑。因为,历史的经验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在经济上对世界具有支配力量的国家必然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对世界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对现有的政治格局发起持久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崛起)

与欧美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强大的民族国家不同,凝聚整个东亚地区民族意识与国家力量的核心并非是我们简简单单对于“同胞”的认同而是对于统一的文化形态的认同。

中国的文明历程绵延四千余年,其延续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文明良好的延续性带给一个国家的国民最重要的财富是持久而稳定的认同感。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一百多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直是联系整个民族的牢固纽带。这种文化形态的彼此认同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以下两个基本的文明特质。

一是文明的包容性。“天下一家”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绝非是一个高调而不实际的政治口号,相反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得以流传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种包容性。在中国人眼里,凡是认同我们所坚持的文化形态的人都可以不论肤色与种族相容为一体。有人讲汉族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甚至连自己的民族服装都没有。其实这种无知的嘲讽反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特点。凡是博大的东西都很难从细节上进行鉴别,这正说明了占中华民族总人口达92%的汉族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考方式都包容了历史上众多民族的特色。

第二则是文明的和谐性。其实第二个特点可以由第一点可以延伸出来,包容的结果是达到由内而外的一种和谐。清楚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在过去的东亚朝贡体系中长期处于具有绝对支配力量的地位,但是却很少出现那些西方民族国家在国家实力膨胀后常常出现的侵略性行为。江泽民主席在访问美国的时候曾经引用过“和而不同”四个字。“和而不同”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概括了整个中华文明追求内外和谐,尊重文化差异的开放的文化心态。

很显然,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上述两个文明特质肯定会对中国的发展与对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延续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必然会逐渐体现出来。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的世界,能够接受、愿意消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寻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且将长期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不称霸,不向他人强加自己的意志与价值观念。

所以,当马丁•雅克在研究中国崛起的问题时跳出西方所熟悉的民族性视角、而将中国视为一个独特的文明国家的时候就能够为世界认识中国和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相对全面和客观的描述。他以让人极其信服的观点预测到:“如果说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么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世界将由西方塑造走向更多的中国塑造。”

PS:(Martin Jacques一再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有一套独特的文明秩序。而不是中国一向对外宣称的“民族国家”)民族性大概指代的是“民族国家”

第五篇:《世界变化与中国》观后感

《世界变化与中国》观后感

看完我国前外交官吴建民关于《世界变化与中国》的生动形象的演讲后,我深深地敬佩这位“麻辣外交官”。

75高龄的他,站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的舞台上,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世界变了;强调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阐释 “嬉笑怒骂”皆外交,软和硬,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言谈之间无不彰显着其对世界,对时代和对中国外交的独到见解;举止之间无不展示着其身为外交官的睿智。

吴建民大使告诉我们,“信息分享,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一种资源”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世界最大的变化,其本质是“时代变了”。他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从以前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迈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战争已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在当今世界,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就走向衰落,只有举起和平发展的旗帜,才能走向富强。而影响时代变化的因素有五大,分别是:

一、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惨痛教训;

二、核武器的出现;

三、全球化的发展;

四、现今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严峻的挑战;

五、世界不断变化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回顾历史,吴大使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战争”影响着中国的内外政策。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党政策的重心从以前的“求生存”转化成“求发展”。今天中国的大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世界变了。第二是地利,什么意思,我们在亚洲。大家知道过去几百年这个全世界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在欧美呀,现在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重心在向亚太地方转移。为什么会向亚太地方转移,亚洲在起来呀,亚洲国家在崛起的过程当中是相互帮助的,不是相互排斥的。你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派了多少人到国外去学习,人家说不许你来?没有啊,所以这种状况,地利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对于这个地区我们要感恩。第三是人和,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天时地利都没有用。就是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我们三十多年是走得很好的。所以我讲了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世界,今天的中国人必须要看到世界的变化。世界在变化,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如果世界不变,中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第二个,看到我们中国,我们中国采取了比较

明智的行动,实行改革开放,赶上了这个浪潮,所以中国起来了。

在回答北大学子关于如何平衡“中国外交官”与“世界公民”两个身份的问题时,吴建民表示,作为一个外交官,肯定是要维护祖国的利益,但爱国主义是要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的。而如今祖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是繁荣与统一。走向繁荣,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对外开放。外交官应该找到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平衡点,始终高举“互利共赢”的旗帜。

在关于抵制日货和理性爱国的问题上,吴大使认为,只是强调爱国而破坏他人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政府的政策的错误和老百姓是无关的。爱国是具体的,是理性的。爱国应该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把他们打出去是爱国;而今天抵制日货不等于爱国,要 理性地爱国,就要把情况掌握的全面一点,世界变化了,时代变化了,我们爱国的方式也应该跟时代的步伐。在20年代,30年代日货完全是日本制造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产品95%是在中国生产的,抵制日货就相当于自己抵制自己,不是愚蠢吗?吴建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理智地看待我国的外交政策,不能受一些言论的蛊惑。他以当下的钓鱼岛事件问题为例,认为外交部以维持稳定为要义的外交立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有些人大肆叫嚣着认为我们的外交手段过于软弱是不正确的。吴建民大使认为,硬和软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交官的能力和智慧在于他能讲出道理来,让人信服。

在吴大使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的寄望中,希望年亲人在自己的中国梦中能够考虑到国家。人的追求太小,要为国家,甚至为这个世界做点事情。他希望有一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发明”。在谈到中国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收获了很多,但是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时代的产物,很多文化古迹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消失。他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要重新构建中国新的主流文化!

最后,主持人撒贝宁总结到,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融合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参与中国向外传播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代表中国的面孔和青年人。我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所以我们在看问题,时一定要牢记时代变了,要理性地爱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今天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的新办法!

下载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0729《中国与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摘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

    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 摘要:酒,如同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灼热似火,有时冷酷如冰;有时缠绵如梦影,有时狠毒似魔鬼;有时软如绸缎,有时利如剑刃。它能让人洒脱旷达,无拘无束,在......

    当中国统治世界第一章读后感

    当中国统治世界第一章读后感 从“西方的兴起”这一章中,我看到了西方兴起的原因以及给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带来的影响。它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西方兴起的过程。其中说到1800年,西......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所著,主要有所发表的八篇罗威尔讲演组成,研究了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

    《世界与你无关》读后感

    《世界与你无关》读后感 作者:【中】丁丁张 出版年份:2014年 字数:100000字 一句话感想:照顾好自己,你只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 / /这是一本小故事合集,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及所见......

    中国与美国读后感

    刘亚洲将军在昆明基地的一次震撼演讲!(信念与道德)刘亚洲将军在昆明基地的一次震撼演讲!(信念与道德)---(刘亚洲原系大陆军队作家,亦系原中共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女婿,其夫人李小琳......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解读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统计学院2班 学号:2014201566 手机*** 电子邮箱2890886931@qq.com 首先,我的坦诚地说,阅读这一本书的吃力程度并不亚......

    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热点问题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12—2013学年第1学期)025L06BTU课程名称: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热点问题任课教师:李智晔 学号:1160900×× 姓名:得分:中国教育的弊端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