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换位思考,你会看到问题的真相美文
问题藏得太深,便会迷惑我们的双眼,以为看懂的人或事却又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于是,很容易扭曲事实真相。所以,认识一个人,需要一天;看懂一个人,需要一年;吃透一个人,需要一辈子。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因兵荒马乱,大家已断炊七日。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们把干净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这锅饭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我抓起来吃了。”孔子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没有火眼金睛,谁都不可能一眼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察事物,对各种现象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否则,就是圣人也会看走眼的。
一个女子搬了家,晚上忽然停电,她焦急万分。忽听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想:“天哪,刚来就借东西,以后更没完没了了。”于是她冷冰冰地说:“没有!”小孩笑了,还带着一丝得意:“我就知道你家没有。妈妈怕你害怕,让我给你送蜡烛来了。”凭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处世态度来推断别人的行为,未免太武断了,小孩的好心被女子当成了驴肝肺。所以,角度不同,看问题就不同,结果也就千差万别。
潍坊产妇的“纱布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媒体的负面报道使该事件迅速发酵,随后形成燎原之势,医患关系看似已经针尖对麦芒。但随着专家、相关部门的澄清,现在已经“雄鸡一唱天下白”,问题貌似已经解决。然而,远没到“万方乐奏”的地步,相反,家属的不理解和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或加剧医生手术方案在以后更趋保守。
昨晚,跟家人一块吃饭时,儿子突然用手把嘴捂住,见状,我眉头一皱,向他吵嚷起来:“跟你说好几次了,吃饭时若想放屁,到外面,一方面省得一桌人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你的有礼貌、有修养。”谁知儿子也皱起眉头,说:“说什么呢,爸爸,我牙疼。”这时我才意识到:屎盆子扣到儿子头上。我赶忙向儿子道歉,获得儿子的谅解后心里才舒服了些。
这样的事岂止这些。公司员工迟到20分钟,老板不容分辩就扣奖金,事实却是员工在路上见义勇为;周末作业没做完,老师不由分说就对学生大发雷霆,岂不知学生周末发烧到40摄氏度,周一坚持到校已实属不易;妻子跟陌生男子谈笑风生,丈夫上来就给妻子一记耳光,但这男子却是妻子久未谋面的远房表哥……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说:“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何处,便想何事。正如以上的事情,他们的出发点都是自身,而未考虑到对方的真实情况便妄下断语,结果落得个双方都灰头土脸。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则,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更不要站在己方向别人发号施令,认为别人的想法都是错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对错的评价标准,所以,请不要对别人的做法妄加评论、品头论足,因为你没处在别人的位置,别人做事的初衷、想法你无从知晓,所以你的“指教”只能算是指手画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苏东坡也说:“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先哲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处变不惊的心,做真正的自己,做光明正大的自己,做对得起良心的自己,时间会还当事者一个清白。长此以往,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便不攻自破了。
从今天开始,换位思考吧,因为你会看到问题的真相。
第二篇:你看到的不是真相感人故事
阳光明媚,喧闹的大街上,一位婆婆由于走的太急,摔倒在街边。
街上人来人往,各自演绎着世间百态。有看笑话的,有摇头感叹发微博的,有猜疑彷徨的,还有一大部分人在观望,就是没有一个上前扶一把的。
就在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穿着一身蓝色运动服的阳光少年。少年上前一把将地上痛苦呻吟的婆婆服了起来,并搀扶到街边的长椅上坐下来。
婆婆并没有像人们心中想向的那样抓着少年的衣服不放,也没有诬陷少年将她撞倒,而是感激的看着少年,说了声“谢谢你,孩子!”
周围的人们,看到了这让人感动的一幕。纷纷有些惭愧。有的则是向少年竖起了大拇指,有的则是为少年鼓起了掌。渐渐的,掌声响成了一片……
原本,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少年就真的是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天真善良吗?
街边的长椅上,少年坐在婆婆的身旁。小心的帮助婆婆检查着伤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一时间的疼痛,让得婆婆有些站不起来。
揉了揉膝盖,婆婆笑着挥别了少年。坐在长椅上等着回来的公交车的到来。
少年道别了婆婆,在众人敬佩的目光中,渐渐走远。
转过街角,少年向身后瞄了一眼。发现并没人跟上,脚步突然变得急切起来。少年走的越来越快,到得后来,直接变成了飞跑。
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少年拿出刚刚在婆婆兜里偷来的淡黄色的钱包。看着里面十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
公车缓缓开了过来,坐在街边长椅上的婆婆。伸手摸了摸衣兜里的钱包,触手之间,空空如野。婆婆当时如遭雷击。
早上出来溜弯的时候,一直也没用过钱,不可能落在哪里。唯一的可能……想到这里。婆婆的脑中想起来刚刚分手的少年,在扶他的时候,手正 好扶在他的衣兜处。
想到这里,婆婆真的不知到说什么好,本以为好心扶自己的好少年。竟然是为了偷自己的钱包。想到这里,婆婆不由得心情沮丧。
一个善良好少年的美好形象,就这样的被破坏了。转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偷,可是,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婆婆真的是受害者吗?
就在婆婆摔倒之前,街边的监控录像记录下来这样一组画面。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人流中行走,忽然不小心她的淡黄色的钱包,从她的衣兜中滑落出来,掉在地上。
就在这时,刚好身后一位婆婆发现了地上的钱包。婆婆毫不 犹豫的将钱包捡了起来,飞快的跑过街道,转过街角,消失在监控画面里。
正因为跑的太急,没注意到脚下,所以才在街角那里摔倒了,才有了刚刚的一幕。
另一条街的一个巷子深处的一个民房中。一个一身粉红色长裙的小姑娘正躲在房间里哭。
因为他妈妈辛辛苦苦捡破烂,为她攒的下半年的学费,被她在上学的路上给弄丢了。到现在,还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甚至都有的轻生的念头。
原来有时侯一个贪念,就有可能将另一个人逼上绝路……
可怜的婆婆,转眼间变成了一个贪念十足的坏人,甚至于刚刚 摔倒都是她咎由自取。可是,之前的少年,真的是个十恶不赦的小偷吗?
监控录像有的时候其实记录的也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像,其实少年和少女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
少年暗恋少女,上学的时候偷偷的跟在她的身后。正好看到了少女钱包掉落的一幕。
少年由于离的比较远,正当上前想要告诉少女的时候,少女已经走远,而这个时候,一个老婆婆捡起钱包飞快的跑了。
少年想也没想,直接追了上去。直到街角婆婆摔倒,少年才追上婆婆。可是看周围那么多人围观,少年实在不忍心将婆婆贪心别人钱包 的事情说出来,想给婆婆留点面子。所以少年才偷偷的帮少女拿回了钱包。并为自己能帮到少女而心中暗暗高兴。所以在角落里少年才暗暗高兴。其实他并不是为了偷到钱而高兴,而是因为帮到了少女而高兴。
暗恋是美好的,少年的心也又再次变得纯净。可是刚刚的贪心婆婆,就真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吗?
失落的婆婆回到家中,看着床上还没睡醒的孙子。心中的不快,也少了一些。就在这时,婆婆的目光突然紧紧的锁定在了柜子上的一个淡黄色的钱包。
“怎么回事?”婆婆疑惑着……“啊!对了!”突 然间,婆婆想起,是自己早上走的匆忙。忘了带钱包。“那刚刚那个钱包是谁的?”婆婆心中充满了不解。
原来,早上婆婆急着回去给孙子做早饭,溜完弯就匆匆往回走。走到街边,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淡黄色的钱包。
由于颜色和款式一样。婆婆以为是自己的钱包掉了。捡起钱包放进兜里,可能是这一班公交车马就要到了,婆婆就又快跑了几步。
由于着急,再加上年岁大了耳朵有些背,所以婆婆跟本就没有听到身后少年的喊声。所以到了街角,才摔了跟头。
婆婆还是那个善良的老人,可少年真的就是那么 天真无邪吗?
少年暗恋少女己久,但一直也没得到少女的芳心。可少年真的不甘心。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接近少女。
但少女一直专心学习,和少年保持着距离。少年十分郁闷,有一天,在电影里,看到了男主人公,为女主角做了一件大件,让女主角十分的感动。最终成功的捕获了她的芳心。
少年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由于和少女家是邻居,又是一个班级。所以少年十分熟悉少女的喜好。他知到少女经常喜欢穿着一件粉红色的长裙。
就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正好少女的裙子洗完了晾在院子里。少年 夜里偷偷的跳进少女家的院子,用小刀将少女的裙子上的兜,划了个小口子。
少年知到今天交学费,少女一定会带着学费去学校,所以少年像往常一样,一路跟在少女的后面。想要等少女的钱包滑落时。偷偷捡起。事后交还,好让少女欠他一个大大的人情,那样就可以和少女的关系更加进一步了。
但于由跟的太远,而不巧的是,钱包掉是掉了,但被一个婆婆捡了去。这才发生了这一切。所有事情的起因。完全都是少年自私的想法,才导致的。
少年顽劣!可是婆婆真的就是一个被误会的善良的老人吗?
就 在公安局的档案库里,电脑屏幕上正显视的是,十年前的一个案子。这是一宗拐卖人口案。档案上被拐走的儿童只有三四岁的样子。被拐儿童的父母伤心欲绝。
若是细细观看,这儿童的样貌,竟有几分和婆婆的小孙子相像。婆婆终身未嫁,哪来的孙子?
对外人婆婆也从未提起过孩子的身世。原来,这婆婆的孙子,正是十年前被拐儿童中的一名。
善良的老人?可恶的人贩子?……顽劣少年?少年真的顽劣吗?
少女和他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捡破烂,维持着母女二人的生计。
做为他们的邻 居,少年家境也并不富裕。但少年经常偷偷的把一些自己利用放假时间捡到来的矿泉水瓶,废铁,废铜,扔进她家的院子。因为他怕她们非得给他钱。所以少年只能偷偷的做着一切。
最近要开学了,少年还把假期里打工赚来的几百快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了她们。因为少年知到少女的妈妈正为拿不起学费发愁。
这一切,他都没有想过告诉少女。因为他怕少女的自尊心会受不了。
所以他才想出了上面的那个有些蹩脚的主意。
看到这,你还认为少年是一个顽劣的少年吗?婆婆真的是人贩子吗?
婆婆年轻的时候,因为战争四起,流落他乡。后来又赶上挨饿的年代。在快要饿死在他乡之时,一个四五岁的少孩,给了她半个窝头。才让她不至于饿死。
后来婆婆碾转回到家乡,有一次出门,在一个垃圾箱里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她扒开垃圾一看,发现是一个生了病所以被人贩子遗弃的婴儿。
好心的婆婆,她的命,是一个小孩子救的,她怎么能忍心看着这个婴儿就这样死在这里。
婆婆将婴儿带回家细心照顾。后来花钱为婴儿请医生治好的病。她从来不当外人说起,就是怕孩子长大后知到自己的身世会伤心,会恨自己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父母真的那么狠心吗?
当然不会!
事情的真相,往往都深埋在重重的误会当中。
第三篇:换位思考看问题美文
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我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多年后,我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找来。她说,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当年,这位女士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
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解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女士说。
第四篇:说话的技巧,会换位思考
说话的技巧,会换位思考
人和人的差距,你不去仔细琢磨,是没法发现的。
你以为大家智商差不多,你只是缺个机会,但有些时候,可能真的不是这样子。假期我就遇见这么一件事儿。
孩子一岁半了,一直是由岳母照顾,国庆节我岳母回老家休息,她电话问我们孩子照顾得怎样,我们如实相告。通话的过程信号不好,电话断了。这时候,在旁边来找我玩的同学提醒我们说,你电话里别说照顾得好,也别说照顾得差,要说你快回来吧,孩子不如平时好。我心说,和家人说话干嘛还不照实际说呢,于是礼貌性地问了一句为啥,她接下来的话让我很震惊。
她说:“你说好,她除了为孩子高兴外,会有挫败感,因为她照顾得不如你们好啊。你说差,她会为这孩子着急,觉得我这回家真不是时候。你说不如平时,一来表示孩子没事,二来表示你们不如她,这样她来给你们带孩子会很高兴,很有主人翁的感觉。”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我岳母是属于那种真心爱孩子的老人,所以这个方法不能照搬,也不适合我们。但是这不到30秒钟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下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你别管别人是不是有心机,同学这个意识就是很牛逼。
在我们看来,这事儿很小,都不会想怎么说,说什么,但是她的即时反应就跟我们不一样。这其实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典范,通常我们用这种换位思考产生同情心和理解别人,但是在这里,我同学比这个理解别人又递进了一步,她利用了这点。强化这个思维方法的首要的好处在于,一旦你有这种意识,就会有意识管住自己的嘴。
比如说,我自己说话直来直去,绕弯子比较少,这个算优点也算缺点。当你不是出于坦诚而是因为想得少的时候,这就是缺点。说话不从听的人的反应出发,那就会毁掉很多交流的契机。换句话说,我自己并没有把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工具来频繁使用。那么意识到这一点,下一次讲话的时候,我就要想一下我说的话会对听的人产生何种影响,这个影响会不会带来别人不好的反应,比如情绪变坏,或者由于语义的不明晰令人产生误解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当你说话不再只是图自己嘴巴的一时痛快,那用佛教徒的语言来说,不知道少造多少口业。我记得很久以前,听人讲佛教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困惑。那时候听说一些高僧大德会神通,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东西是非常神奇的,因此我总是会问一些比我更了解佛教的人关于神通的问题。可是这种东西太超出一般人的经验范畴了,因此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听众之中必然会有人因为觉得这些事情离谱,从而对佛教徒产生误解,甚至排斥和嘲笑。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谈论了这种我没有见识过的东西。我因为好奇而说话,反而可能使一部分人对一个宗教产生误解,这罪过算是大了。
我们普通人虽然没必要凡事都这么谨慎地考虑,但是说话前过过脑子总是没有错。我们常听一些前辈说“少说话,多做事”,更老的前辈还说“三思而后行”,都在告诉你要“慎言谨行”。
慎言的更高一层是巧言。虽然《论语》里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可能我要表达的和这个还不太一样。论语关于如何说话,还有另外半句话叫“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说跟长辈们说话,也是要看人脸色,不然和瞎子有啥区别,我认为这种察言观色就是巧言。你电话里虽然看不到对方脸色,但是讲一点好听话,还是没错。曾国藩也说了,“事亲以媚字为要。”从世俗的角度看,这样说他们高兴,干嘛不这样说呢?
所以,到生活和工作上,你稍微在语言上注意下,听的人立马产生不一样的反应,那快快乐乐让自己获益,让别人感觉开心,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同学这种意识,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每一句话都不落空,人家不牛逼才怪啊。
而且当换位思考变成一种能力,你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也许会由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不那么自私的人。这点转变也许就让你多被别人喜欢一点点,积少成多,最后真的会如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耶,是以成其私”。你想一下,当你总是让人感觉愉快的时候,谁还会给你不愉快呢?找工作,谈朋友,做事情,几乎无一例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大家共勉。
第五篇:总有一天你会看到美丽的前景
总有一天你会看到美丽的前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事迹
编者按:人生的精彩在于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榜样作为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反对。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便是这样一个光芒四射却又谦逊低调的榜样。一场和医学生的对话,让我们领略到医学大家王振义的风采,感受到他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做人一定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和梦想,但对名利要看得很淡”。87岁高龄的王振义教授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用心学医、用爱行医,这才是医生的境界。
工作牵涉到每个人的生活,而且是一辈子的。怎样正确看待医生这份工作?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一个最能体现爱心的职业。医生每天都接触病人,要看好他的病,要对他有同情心、爱心,还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有爱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没有爱心,可能还会害病人。所以这二者缺一不可。在医生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这两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你们走上护理岗位后,大量的工作就是直接护理病人。有些病人的分泌物很脏,而你每天要给他护理,如果没有爱心的话,那不可能做好这些工作。学检验的学生也是如此,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临床检验结果。一个疏忽就可能影响医生的判断,发生医疗差错。
每个医务人员都要有爱心,有责任心,这样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病人真诚的回报。我举一个例子,曾经我还在急诊科时,有一个患过敏性紫癜而重度昏迷的患儿,经过治疗化险为夷。孩子的父母心存感激,一直找了我30年,去年我们才第一次见面。这个孩子现在在一家袜厂工作,他送给我几双袜子。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至今也舍不得穿。
要解决困难,只有念书充实自己的知识,早晚有一天能用上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第一次用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了一名5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当时,这个孩子出血、高热非常严重,依据当时的医疗水平,很多医生都感觉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们却把她救活了。治疗成功后,有人问我,当时为什么有这个胆子?其实在病人身上用药是非常慎重的,我们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总结出这个治疗方法
开始研究时,困难重重。我的研究生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上海各个医院,找这种类型的白血病病人,结果一年中找到24个。那个时候我还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当校长,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我家里讨论。我们就是这样日日夜夜扑在研究工作上,24个病人中有23个治好了,只有一个病人是用其他方法治好的。看到这样的治疗效果,我们非常高兴,在国外的权威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反响很大。因为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新方法。过去的治疗方法都是杀掉肿瘤细胞,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化学药物不仅会把肿瘤细胞杀死,也会使正常细胞受到损害。而我们的治疗方法叫做诱导分化,就是让肿瘤细胞“改邪归正”。
当时全反式维甲酸这个药曾经被上海市卫生局批准用于皮肤病,我们知道它的毒性反应、可用的剂量。有人笑话我们:治疗皮肤病的药怎么能用来治疗白血病呢?但是我们有科学依据,因为体外培养证明这个药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变正常。我们不是拿病人做试验,皮肤病病人可以用,我们怎么不能用它治疗白血病呢?好比抗生素,用在这个地方是抗生素,用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是抗生素,都是可以杀菌的。在治疗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个病人,用药以后白血病细胞非但不减少,反而大量增加,从几千个增加到二十几万个。主治医生问我是否还继续用。我问他用了多少时间、效果怎样。他说用了两周了,细胞曾经在往好的方向变了。我就让他继续用,结果又用了一周,病情就缓解了。
每一个药物用于临床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怎么去克服这个风险呢?首先是要思想端正,这是我们做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出发点。我不是拿病人做试验,而是为了治好他的病。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功后,我们得到了国际肿瘤医学研究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有外国记者问我,你当时有没有申请专利?我说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申请特别的奖励。因为申请专利的目的就是要赚钱,我没有考虑过赚钱的事情,只是从病人的需要出发。然后我们很快把这个药推广到全国,甚至国外。第二,用药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不能乱用。没有科学依据,只有好心,肯定不行。我们曾犯过一个很大、很可笑的错误。在大跃进时期,遍地是“几年攻克什么疾病”的口号,我们医院也提出“三年攻克白血病”。领导一听,你有这么大的决心,好,就给你一个病房,病房里大概50多个病人。可是过了半年以后,这50多个病人都跟你“再见”了。第三,给病人用了药,我们就得负责任,一定要密切观察。就像上面说的,用药过程中看到肿瘤细胞在向好的方面变,那就坚持用药,最后就成功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你们在学习、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事情,更会碰到不少困难。你们知道我学过多少专业吗?我毕业以后,第二年就当老师,带着一批年轻的医生为解放军治疗血吸虫病。当时我们的医疗环境可能比你们现在要好一些。那个时候医生少,病人多,接触病人的机会就多。我毕业的第一年管48个床,现在病房里面一个医生大概是管8个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实践,你才能接触病人,才会理解你学的东西。
我毕业后的第五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分在一个会诊小组。让你去会诊就是去解决人家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5年的医生能有多少经验?我们就硬着头皮去了。那个地方解放军发病的症状是咳嗽、咯血,还得脑膜炎。当地医生就问我怎么办。我当时带了一本书,就是现在最好的一本内科参考书,叫《实用内科学》。我晚上看书的时候,刚巧看的内容就是他们患的病,叫肺吸虫病,是由小龙虾(北方叫蝲蛄)引起的,在湖南省和东北山区有这种东西。我说这是肺吸虫病,他们不相信,我说你们化验一下病人的痰,果然发现了大量的虫卵。这件事情让我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得到一个二等功。我认为一个年轻的医生只要学习就可以做这个诊断。要解决困难,只有念书充实自己的知识,早晚有一天能用上。
医学上的创新就是在人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多问一个为什么
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你怎么一直坚持在学习呢?”因为我感觉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是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情操和爱心,其次就是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困难,但是你们要看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前途、社会的进步。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要看到光明的一头,社会发展的一头,人类进步的一头,这个势头是没有谁可以阻挡的。作为医生,我们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想,或许就可以想一些平时想不到的事情。我举个例子,在两千年以前中国就有两个神话人物,顺风耳、千里眼。现在不是实现了吗?我们可以听到千里以外的声音,可以看到外星球上的东西。你们有没有想过,将来在动脑的时候,你们脑中的电波也有可能被收集,可以进行分析。你们相信这一点吗?这不是相信,这是想象。很多东西都要靠想象,在想象中就有创新。
青霉素的发现者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细菌培养皿上有一块地方怎么没有细菌了,换成别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他却不这样想,结果发现这个地方的霉菌就是青霉素。所以每一个异常现象的出现,都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说现在我们给病人看病,用药后80%的病人好了,还有20%的没好。有的医生看见没好的病人,就放着不管了。那我反过来问你,为什么不好?有的医生说,不要去研究这个病人了,很少见的。我说不对,少见就要研究,研究以后就可以知道到底为什么少见了。
要创新也很简单,但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我记得小时候也乱想过,但那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医学上的创新就是在人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多问一个为什么,没准就能发现新的理论。我在查房的时候,实习生喜欢听我的评论。很多疑难病症,你怎样来解决?有哪些思路?从哪几方面去考虑?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一种肿瘤干细胞,它可以生出肿瘤。如果你把这个干细胞搞清楚,把变为肿瘤的干细胞杀死,肿瘤也就治好了,这不就是一个方向吗?这也是一个想象。
所以我说一个科学家要会科学地思考和想象,这样才能创新。我感觉我们维甲酸治疗的创新就在这个地方。诱导分化疗法的思路是怎么来的呢?也不是我们凭空想出来的。以色列人奥雷·萨克斯发现肿瘤细胞在某种化学物质作用下可以变成一种成熟的非肿瘤细胞,他的研究1978年就率先发表在顶级杂志《Nature》上。我们看到人家的研究工作,就知道这条路可以走。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研究出的这个药多少钱吗?30颗药物,可以吃10天,费用是人民币10多块钱,非常便宜。在外国,他们研究出的几种药物,一个疗程2万块、5万块、10万块„„病人生病了,想要来治病,但他没有钱,作为医生该怎么办?这就促使我们产生两种动力,一种动力是我们自己研究,研制出一些比较好的药;第二种就是考虑有没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我们要面对现实,整个国家13亿人口,大部分人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面对困难应该自己研究、自力更生,找出新的途径。
做医生不要只做一个医匠,知识面要广,要触类旁通
另外我讲一下基础医学和临床结合的问题。基础打好了,临床上的思路自然就广了。做医生不要只做一个医匠,就好像修鞋子的皮鞋匠,鞋子坏了我就给你修一下,这样不行。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生命科学要比一般的科学复杂得多。比如说诱导分化治疗的基本医学理论,不是只看病就能明白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先看到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体外研究,这个就是基础研究。你们肯定也听说过“靶向疗法”这个名词。什么叫靶向疗法呢?看到一个靶点打靶子。医学上也是一样的,一个病的发生,它在某一个部位的基础变化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蛋白质,也可能是一个基因。那么我针对这个靶点用药,这就是靶向疗法。没有基础研究就不知道什么是靶点。没有很好的基础理论,想要在临床上做得好,这是不行的。讲到一个病就要想到基因、蛋白质。你如果说不清楚这些问题,就不会知道这个病的发生机理。就好比没有基础理论的话,我就只会修理这只皮鞋,其他的皮鞋就修不来。我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在学校里面念完基础医学后做医生,做医生以后,又回到病理生理做基础研究。做了基础研究以后,又回到临床上,现在还在学基础医学,不断地看基础医学的书。有的内容我还要查找从前的文献。因为有的时候你发现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从哪发现的?它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知道这些基础医学知识,我就不清楚这个病是怎么发生的,不可能有创新,所以要有一定的知识累积以后,才可以创新,才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基础和临床其实没有什么界限。现在有一个叫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名词很时髦,它就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从临床研究到基础。我们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实际上就是转化医学的典范,因为我们从基础研究中知道这个药可以使肿瘤细胞往好的方向分化,然后应用于临床,得到证实了,再回过来研究它的作用规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医学非常复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不可能有一把万能钥匙。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有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只想混过考试就算了,只是把一块流动的内容背下来,认为就能做医生了。有一次我在查房时看到一个病人,他的病种并不在教学大纲里面,我于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时,旁边一个老师好心地提醒我:“王老师,我们的教学大纲里边没有这种病。”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想法是错的,肯定教不好学生。因为不可能会有病人跑过来问医生,我这个病是不是在你们的大纲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做这种蠢事,大纲叫我看这张纸,我就看这张,旁边有字的纸不看。要在职业上有所成就,知识面一定要广,要触类旁通。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方法”的科学家。检验方法的改进是我们医学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CR测定就是一个检验方法的改进。我在做校长期间有过这样的主张,我说检验也要分检验员、主管检验员、检验副主任、主任检验师,而且做检验员也要学好外语。这无非就是要他们阅读国外文献,有了广阔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
我得了很多奖,我更希望把这些奖给年轻人,鼓励一下年轻人
还有一个令你们困惑的事情,就是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医患关系。医生不可能在工作中什么缺点都没有,难免会有一些疏忽的事情,而且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病人的病都治好。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治病是医患双方的事情,医生这方面应该尽己所能,抱着爱心为病人服务,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为病人治病。另一方面,医生也要跟病人及其家属讲清楚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可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多医患纠纷的出现都是因为医生没有耐心跟家属、病人讲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有很多意见。如果你耐心一些,让他们理解这个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为什么治不好,病人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很多纠纷就可以避免。
此外,社会舆论应该正确进行引导,因为有些事情就是社会舆论的误导引起的。上海一个医院发生过一件事,有一个病人在接受脏器移植手术后死了。病人家属就把医院告了,说你没有给我讲清楚这个手术的死亡率很高,你也没有跟我讲清楚这个手术要花这么多钱。医生说我讲过的,现在医院里都有制度,跟病人讲的话都要记下来,病人家属要签字。但这个单子却被家属拿走了。这下医生没有理了,至少医院没有保存好这个单子。好在后来还是理性占上风,证明这件事情不是医生的责任。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工作中要非常仔细,要按照法律办事,保存好依据。另一方面我们要和病患做好沟通。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应该善于保护自己,因为社会上的确存在一部分人动机不良。国外处理这个问题很简单,每个医生要交保险费,发生纠纷以后,就由保险公司跟病人家属谈,曾经形成一个制度了,所以没有病人跟医生吵、闹、打的事情。我们国家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打医生的事情还时有发生。但是据我所知,这些纠纷正在逐步减少。
医生真正出了医疗事故,那就要根据法律赔偿。拿我来说,在治疗上面也发生过错误。记得有一次,我看门诊时没有仔细看处方,结果开了10倍的剂量。这下子我急得不得了,马上跑到病人家里去,一看还好他还没有吃药。所以要随时注意自己所做的工作。我们从前念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我现在还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会经常检查一下自己工作中有什么不足,及时改正。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每个人都要注意自我修养。我有时候忍不住也要骂一下我的下级医生,后来一想我这样的做法不对,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好处,我应该引导他,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对。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应该经常注意的事情。你的修养、你的行为都是在不断磨炼、不断修改。做学问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累积、不断思考的过程。
有学生问我,“医生如果不为名,不为利,那为什么呢?”我认为医生追求的是崇高的境界,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不计较名利。你要做医生,就一定要有这样的境界。有的人喜欢赚钱,我并不反对,但做医生要发财是比较困难的。医生是人,所以会追求名利,喜欢得奖,但对奖要有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我得了很多奖,我更希望把这些奖给年轻人,鼓励一下年轻人。如果我追求名利,反而得不到人家对我客观的评价。我常常讲一个笑话,我有一次在美国华盛顿领奖,一个美国人问我:“你得了凯特林奖,你为什么不考虑自己的名利?你没有申请过专利,否则你可以赚到很多钱。”我回答说,那时
中国没有专利权的规定,无从申请。中国有一句话叫“吃小亏,占大便宜”。我是“吃小亏”,因为我没想申请专利赚钱。但我占了“大便宜”,得到美国凯特林奖不正是大便宜吗?当然以后的奖越来越多了,最大的一个奖是我国的“求是科学家奖”,奖金100万人民币。这个奖金是不是应该我自己拿呢?我想不是,因为得到这个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机会,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起工作的结果,不能归功于我一个人。
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这才是你胜过人家的地方
你们现在处于一个很好的时期,学习条件比从前不知好了多少,要抓住机会努力充实自己。我没有想过一定要成为院士,我是靠不断学习和累积知识,才得到院士的称号。
谈谈看书学习充实自己的问题。我现在每个礼拜要进行一次“开卷考试”,让年轻医生给我出一个题,比如一个白血病病人用最强的药物治疗没有效,该怎么办?我首先就从网上查为什么没有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再看看还有什么好的新东西。现在信息这么多,每天去看都看不完,而且没有目的地看,更记不住。我看书是有目的地去看,所以容易记住,每次都有PPT,也不会忘掉,累积的知识当然越来越多。
现在学校规定你们看什么书,你们就看什么书,但是书本之外的知识也要看一下,学一些。我知道医学院念书是非常忙的,你们千万不要受到教学大纲的约束。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这才是你胜过人家的地方。比如说一本《内科学》的某个章节讲30个病,现在教你25个病,还有5个病也要看一下。拿血液病来讲,教的大概只有五六种,但是病有十多种,你都要看一下。这就是你比人家强的地方,也是拓宽思路的方法。
我不要求你们像我那样看书,因为我现在的定位跟你们不一样,我要回答的是这些医生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将自己本学科的内容很好地消化,在适当的范围内扩大。学识没有止境,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要结合实际,遇到问题就看书学习。我记得我做医生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白天看什么病,晚上就去看什么书,看一下我的诊断对不对,有没有漏掉什么。这样坚持几十年,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思路。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人一般都是70岁、80岁了,你们会叹息这么老才得这个奖。我说这个没有办法,因为这是知识积存的必经过程。我没有把拿国家最高科技奖作为最后的奋斗目标,但是过去我所做的工作是为拿到这个奖做准备。我认为,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有一天时机成熟了,就会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有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造假等手段都出来了。我第一篇文章送到美国去,他们审查了一年,感觉中国不可能有这种创新的成果。法国和美国的专家都到我这里来过,他们亲眼证实,最后才被接受。
中国现在在国外发表SCI论文数是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引证次数较低。哈佛大学发表的文章平均引证27次,中国科技大学引证7次,上海交通大学引证3.5次,大家要看到我们不足的地方,不断努力。
人生是一个磨炼、锻炼、学习的过程。记住这句话,学习一生,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改进。因为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看法都在不断成熟,尽管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应该鼓励自己,克服困难,总有一天你会看到美丽的前景。
(本文根据王振义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所作报告整理,文字由瑞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