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

时间:2019-05-15 10:1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

第一篇: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

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吴卫新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阅读与作文都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急功近利,违背作文之要义,把作文当作只有简单技术的文字行为,形成新的“八股文”。在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立体的人,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体,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只有文字呈现,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最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教书育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上撰文提出“红色作文概念”,其要义就是取红色火焰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动笔之前的表达欲望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火焰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在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和激情,从而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的目的。

本文在介绍“红色作文”的产生背景和诠释红色作文要义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红色课题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 红色作文 生命意识

精神生成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的、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①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挤兑,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观念化的生活,是没有血肉的生活,是缺乏生命感和自我精神的生活。”②其笔下的生活是游离于真实的生活、游

用心

爱心

专心

离真实的自我、游离于人格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胡里花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使文章只有文字建构,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文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勿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那些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胡里花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用心

爱心

专心

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

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里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馈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搭建魅力平台,以兴趣吸引学生。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搭建一个有足够魅力、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平台来吸引吸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兴趣,然后再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起学生的动笔的冲动和欲望。你想,要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事情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与叫他喝一杯苦药有何区别?那么凭什么来吸引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足够的呈现让学生有试试看的念头,形成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二是让学生有切实可以感受到的成功感,否则每天写啊写,不见进展,不见成果,你说怎么维持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的作文受到表扬或者能公开发表。

这就牵涉到一个兴趣平台问题。幸好我们学校的“红色作文”课题和红焰文学社,应该说都搞得有声有色,自课题成立以来,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除了核心期刊推出相关的十多篇论文外,还很荣幸地得到陈金明、程红兵、黄孟轲等专家的指点和肯定,《语文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新作文》《阅读与写作》等近二十家作文刊物的主编和社长为文学社和校刊《红焰》题词鼓励,上述报刊同时还开辟专栏和封页宣传文学社并发表社员的文章,随着文章不断发表,即增强了社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吸引非社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校刊《红焰》上也投入不少的物力,使刊物从内容到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都很考究,在中学校园刊物里面应该是比较有档次的。这些都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有力平台。

为了让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文章见诸报刊,形成良好的带动圈,我们开展“双定实验”,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定额完成10篇发表指标,同时还规定每个双休日学生回去要在电脑上写一篇作文,但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修改,让自己都认为有发表可能了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修改再向报刊发送。“双定实验”开始后,从学生这一面反馈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要比纸上来得喜欢,一则因为电脑上容易修改,替换复制粘贴多少省力,多少方便!而且容易改出好句子和段篇;二则特别是字写不好的同学,打印出来清清楚楚,有赏心悦目之感;三是如果能发表了,那出来的效益不就仅仅是一篇文章发表这么简单了;四是学生普遍会有成就感,哪怕发表不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开辟专栏或者择优发表在校刊上,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办法。自文学社成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有200多篇作文章公开发表,有80多篇文章被收编书中。

作文教学要的是实效,如果能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的优势(如电脑)有创意地改进教学方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不是围着那几个“凤头”“立意”概念转可以完事的。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无须引经据典,也不要太玄奥的理论支撑,检验的标准无非是学生喜欢作文了没有?真的能写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些好文章了没有?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后,那个鼓励是相当大的,就会形成一个“兴趣——发表——愉悦——更兴趣——更愉悦——再发表”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良好带动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那么进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世界、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整合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一个仅有300亩的狭窄空间里,一呆就是半个月,学生的社会阅读空间确实狭窄了许多。但是话说回来,那些不是寄宿的同学,他们的阅读积累就多了,作文就写好多了呢?事实证明,也不见得。看来关键是在老师如何引领去解读我们这个万象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与外界联系很方便,电视电脑都已经进了教室,世界的的各端距离已经在逐渐缩短了,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去感知,去思考。所以我们学校每天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课上链接网络,打破空间的视线阻隔;很多班级建立自己的小书屋,阅读经典与时文,拓宽阅读界面;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访,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厂区工地,实地感受是最深刻,也是最有启悟性的。

学生对时事的鲜活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围绕一些热点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林妹妹”陈晓旭为何要抛弃过亿资产而毅然出家;25岁东阳姑娘吴英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数以十亿计的民间资本骗进她的本色集团;贫穷地区为何六合彩也如此热火朝天;看陈水扁狗急跳墙、中国足球见谁输谁;看伊拉克拿炸弹的孩子、看宾馆门前卖花的女孩等等。因为鲜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贴近,学生愿意说。把讨论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学生视野拓宽了,作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提高了。

在关注热点焦点同时,也要求同学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寻常百事。尽管大多时候,学生还是在狭小的校园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和思考了。像以下这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哪个不是身边小事:《瞧,我们的2004》(写寝室趣事)《忙忙忙》(写各老师忙碌身影)《老班生日记》(写学生给班主任过生日)《尴尬》(写的是上体育课时突然内急和之后引发的系列尴尬)《飘落的文明》(写的是学生公然踩踏草坪)《被风吹过的夏天》(写的是夏日校园刮起阵阵流行之风)等等。一群抬食的蚂蚁、一丛飘零的落叶;商场门口的一张告示,月下老师的一席教诲;起跑线上一个姿势,走廊尽头的一抹斜阳;哪个不能成为笔端的素材?只要你着力观察、着力思考,就真的能“财源滚滚”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生。这里的精彩当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和愉悦,带给你思考的、启迪的,不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收获和愉悦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资源,让生活“站”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枯涸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一习习清新的良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头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叫学生以“春节随想”为话题,其中有个学生就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受尽凌辱,只有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他们面前,他们无须低头哈腰,他们无须遭受白眼呵斥。这样的文章多有深度啊!

文章要再现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比如当你看到那些高档商场里在门口写着“衣冠不整免入”的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文字?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副吃人的字眼?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张忘恩负义的嘴脸?也不想想看,当初每天爬上爬下、吃尽了灰尘的是谁?难道衣着有些寒酸的他们来这里看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们不能不思考。当我们面对卖花女孩、闹市乞讨的孩子,然后再看看自己,动辄几百上千,但是只要一遇到作业多一点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呼天抢地、叫苦不迭,真的非常汗颜!

文章要“站”起来,就必须有其骨架,作为支撑骨架的生命和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漠视生活,缺乏激情的人是无法将这个世界法去将它读透,读出新意来的。生命与精神不深奥,但是也绝不是描写几个生龙活虎人像就可以了事的,真正的生命与精神是非功利的,是客观世界与自己心灵情感世界碰撞后的结果呈现。它需要写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个人的喜好与情感是毫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顾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死的文字,希望看到的立体的赋予了生命的文字。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由于物质水平提高,消费社会唯美主义的时尚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阴柔之美、娇媚之美、雅秀之美肆意横行,韩剧和韩国层出不穷的偶像在中学生的市场就足以说明。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都能看到“这种柔靡文风所折射出来的心灵的委靡与疲惫都俯拾皆是。”③看不到应有的生命律动和生命张力,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尽可能杜绝萎靡文风的形成,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重“技巧”,忽视作文是靠学生来完成这一事实,效果往往与对牛弹琴无异。我们不否认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视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大谈特谈写作方法,是徒劳的,就像一个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却没有钢筋水泥砖块一样,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漂亮房子的,技巧充其量也仅仅是个技巧,而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可不是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写作主体首先要有表达激情与欲望,先让激情感染自己,然后再来带动起读者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五彩绚丽的同时;也能看到满富张力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在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文字间就一点也看不到其及其周遭的影迹呢?为什么缤纷五彩的生活都是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呢?不能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所困,但是那些积累和能力都相当不错的同学为什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就有个张力问题。生命的张力应该是鲜活的,是个性化的,是能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是能给人收获满满的。它需要斐然的文采,需要敏捷的才思,需要富有穿刺的阅读生活能力。只有将生命与精神融入,才能避免那些柔靡的文风,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文风。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

用心

爱心

专心

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让红色作文搭建起生命与精神的平台,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让花季孩子的作文精神不再荒芜,并且展现应有的勃勃生命。

参考文献:

① 黄孟轲《构建中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意识》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第107页。

② 林茶居《学生作文中“奴性”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1期。③ 吴平安《中学生的精神缺钙》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第5版

附个人简介:吴卫新 男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语文教师,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全国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中心会员。已经在《中国教师》《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现代教育报》《语文世界》《中小学管理》《教师之友》《民办教育研究》《陕西教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同学少年》《辽宁教育》《语文天地》《语文报》等100多家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编或者参与编辑教学或学生辅导用书11种。并担任《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多家刊物特约编辑和撰稿。有《构建磁性语文课堂》、《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刊物《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先后作为《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初中生优秀作文》等杂志作为封面、封底人物予以介绍。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大道南端慈吉中学 邮编:315300 信箱:WEX-818@163.COM 电话:(0)***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阅读与作文都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急功近利,违背作文之要义,把作文当作只有简单技术的文字行为,形成新的“八股文”。在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立体的人,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体,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只有文字呈现,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最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教书育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上撰文提出“红色作文概念”,其要义就是取红色火焰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动笔之前的表达欲望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火焰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在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和激情,从而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的目的。

本文在介绍“红色作文”的产生背景和诠释红色作文要义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红色课题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 红色作文 生命意识

精神生成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的、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①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挤兑,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观念化的生活,是没有血肉的生活,是缺乏生命感和自我精神的生活。”②其笔下的生活是游离于真实的生活、游离真实的自我、游离于人格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胡里花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使文章只有文字建构,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文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勿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那些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胡里花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

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里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馈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搭建魅力平台,以兴趣吸引学生。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搭建一个有足够魅力、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平台来吸引吸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兴趣,然后再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起学生的动笔的冲动和欲望。你想,要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事情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与叫他喝一杯苦药有何区别?那么凭什么来吸引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足够的呈现让学生有试试看的念头,形成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二是让学生有切实可以感受到的成功感,否则每天写啊写,不见进展,不见成果,你说怎么维持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的作文受到表扬或者能公开发表。

这就牵涉到一个兴趣平台问题。幸好我们学校的“红色作文”课题和红焰文学社,应该说都搞得有声有色,自课题成立以来,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除了核心期刊推出相关的十多篇论文外,还很荣幸地得到陈金明、程红兵、黄孟轲等专家的指点和肯定,《语文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新作文》《阅读与写作》等近二十家作文刊物的主编和社长为文学社和校刊《红焰》题词鼓励,上述报刊同时还开辟专栏和封页宣传文学社并发表社员的文章,随着文章不断发表,即增强了社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吸引非社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校刊《红焰》上也投入不少的物力,使刊物从内容到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都很考究,在中学校园刊物里面应该是比较有档次的。这些都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有力平台。

为了让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文章见诸报刊,形成良好的带动圈,我们开展“双定实验”,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定额完成10篇发表指标,同时还规定每个双休日学生回去要在电脑上写一篇作文,但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修改,让自己都认为有发表可能了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修改再向报刊发送。“双定实验”开始后,从学生这一面反馈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要比纸上来得喜欢,一则因为电脑上容易修改,替换复制粘贴多少省力,多少方便!而且容易改出好句子和段篇;二则特别是字写不好的同学,打印出来清清楚楚,有赏心悦目之感;三是如果能发表了,那出来的效益不就仅仅是一篇文章发表这么简单了;四是学生普遍会有成就感,哪怕发表不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开辟专栏或者择优发表在校刊上,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办法。自文学社成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有200多篇作文章公开发表,有80多篇文章被收编书中。

作文教学要的是实效,如果能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的优势(如电脑)有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创意地改进教学方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不是围着那几个“凤头”“立意”概念转可以完事的。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无须引经据典,也不要太玄奥的理论支撑,检验的标准无非是学生喜欢作文了没有?真的能写出一些好文章了没有?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后,那个鼓励是相当大的,就会形成一个“兴趣——发表——愉悦——更兴趣——更愉悦——再发表”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良好带动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那么进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世界、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整合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一个仅有300亩的狭窄空间里,一呆就是半个月,学生的社会阅读空间确实狭窄了许多。但是话说回来,那些不是寄宿的同学,他们的阅读积累就多了,作文就写好多了呢?事实证明,也不见得。看来关键是在老师如何引领去解读我们这个万象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与外界联系很方便,电视电脑都已经进了教室,世界的的各端距离已经在逐渐缩短了,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去感知,去思考。所以我们学校每天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课上链接网络,打破空间的视线阻隔;很多班级建立自己的小书屋,阅读经典与时文,拓宽阅读界面;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访,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厂区工地,实地感受是最深刻,也是最有启悟性的。

学生对时事的鲜活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围绕一些热点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林妹妹”陈晓旭为何要抛弃过亿资产而毅然出家;25岁东阳姑娘吴英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数以十亿计的民间资本骗进她的本色集团;贫穷地区为何六合彩也如此热火朝天;看陈水扁狗急跳墙、中国足球见谁输谁;看伊拉克拿炸弹的孩子、看宾馆门前卖花的女孩等等。因为鲜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贴近,学生愿意说。把讨论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学生视野拓宽了,作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提高了。

在关注热点焦点同时,也要求同学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寻常百事。尽管大多时候,学生还是在狭小的校园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和思考了。像以下这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哪个不是身边小事:《瞧,我们的2004》(写寝室趣事)《忙忙忙》(写各老师忙碌身影)《老班生日记》(写学生给班主任过生日)《尴尬》(写的是上体育课时突然内急和之后引发的系列尴尬)《飘落的文明》(写的是学生公然踩踏草坪)《被风吹过的夏天》(写的是夏日校园刮起阵阵流行之风)等等。一群抬食的蚂蚁、一丛飘零的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落叶;商场门口的一张告示,月下老师的一席教诲;起跑线上一个姿势,走廊尽头的一抹斜阳;哪个不能成为笔端的素材?只要你着力观察、着力思考,就真的能“财源滚滚”了。

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生。这里的精彩当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和愉悦,带给你思考的、启迪的,不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收获和愉悦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资源,让生活“站”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枯涸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一习习清新的良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头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叫学生以“春节随想”为话题,其中有个学生就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受尽凌辱,只有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他们面前,他们无须低头哈腰,他们无须遭受白眼呵斥。这样的文章多有深度啊!

文章要再现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比如当你看到那些高档商场里在门口写着“衣冠不整免入”的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文字?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副吃人的字眼?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张忘恩负义的嘴脸?也不想想看,当初每天爬上爬下、吃尽了灰尘的是谁?难道衣着有些寒酸的他们来这里看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们不能不思考。当我们面对卖花女孩、闹市乞讨的孩子,然后再看看自己,动辄几百上千,但是只要一遇到作业多一点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呼天抢地、叫苦不迭,真的非常汗颜!

文章要“站”起来,就必须有其骨架,作为支撑骨架的生命和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漠视生活,缺乏激情的人是无法将这个世界法去将它读透,读出新意来的。生命与精神不深奥,但是也绝不是描写几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个生龙活虎人像就可以了事的,真正的生命与精神是非功利的,是客观世界与自己心灵情感世界碰撞后的结果呈现。它需要写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个人的喜好与情感是毫无顾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死的文字,希望看到的立体的赋予了生命的文字。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由于物质水平提高,消费社会唯美主义的时尚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阴柔之美、娇媚之美、雅秀之美肆意横行,韩剧和韩国层出不穷的偶像在中学生的市场就足以说明。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都能看到“这种柔靡文风所折射出来的心灵的委靡与疲惫都俯拾皆是。”③看不到应有的生命律动和生命张力,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尽可能杜绝萎靡文风的形成,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重“技巧”,忽视作文是靠学生来完成这一事实,效果往往与对牛弹琴无异。我们不否认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视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大谈特谈写作方法,是徒劳的,就像一个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却没有钢筋水泥砖块一样,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漂亮房子的,技巧充其量也仅仅是个技巧,而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可不是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写作主体首先要有表达激情与欲望,先让激情感染自己,然后再来带动起读者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五彩绚丽的同时;也能看到满富张力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在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文字间就一点也看不到其及其周遭的影迹呢?为什么缤纷五彩的生活都是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呢?不能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所困,但是那些积累和能力都相当不错的同学为什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就有个张力问题。生命的张力应该是鲜活的,是个性化的,是能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是能给人收获满满的。它需要斐然的文采,需要敏捷的才思,需要富有穿刺的阅读生活能力。只有将生命与精神融入,才能避免那些柔靡的文风,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文风。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让红色作文搭建起生命与精神的平台,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让花季孩子的作文精神不再荒芜,并且展现应有的勃勃生命。

第三篇: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

红色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清明之时,正是花儿盛开的季节,烈士陵园里的花格外的红、格外的艳,它们一定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布满青苔的石壁长满了杂草,四周插满了崭新而鲜艳的五星红旗。烈士的雕像是那么庄重与肃穆,他们的眼神显得深情而坚定,仿佛正向我诉说英雄背后的不朽故事……

《红岩》是中国比较著名的一部红色小说,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是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的。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的故事: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我佩服江姐的坚贞不屈、许云峰的临危不惧,我喜欢视死如归、佯装疯癫、机智深沉的“疯老头”华子良……我更喜欢书里瘦小聪明的“小萝卜头”,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仍然顽强的活着,并利用自己孩子的身份帮助大人们完成了许多工作,我放下这本书后心情依然无比激动,闭上眼睛一幅幅让我感到崇敬、悲愤和感叹的画面闪现在我脑海里。“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对新中国诞生后“天将破晓”时的憧憬,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中!

我认为“红色”这个光荣称号同样也属于像烈士一样层林尽染的枫叶。它没有像花那样选择肥沃的土壤,却把根深扎在山上,大山赋予了它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在所有植物即将枯黄的时候,它为大山披上了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裳。秋风吹过她婆娑的树冠,显得更加婀娜多姿;秋雨飘洒将它火红的叶片冲刷的更加艳丽。在寒流面前,她挺直的树干,没有低头。醉人的红叶,红的那样热烈、那样迷人。它有火一般的激情,旭日一般的艳丽。它没有芳香却胜过千万朵玫瑰;它没有温度却像火一般的灼热。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徒然而起。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献一份力。

停下笔,我对红色又多了几分了解。让我们“留意寻常小事,寻访红色足迹”。

第四篇:红色察哈尔精神

红色察哈尔之吉鸿昌精神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抗日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汉族,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家父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便投到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

抗日同盟军会合,建立苏区。但遭到国民党军队拦截,苏区无法建立。吉鸿昌无奈之下找到了方振武,准备一同进攻由国民革命军驻守的北平城。9月21日,行进到日军和国军交界的非武装区。日军飞机投放传单,要求吉鸿昌部队3日内离开,不然派兵剿灭,吉鸿昌在3日内离开了。10月10日,吉鸿昌部队在进攻到北平附近的昌平被中央军,晋军,西北军包围,军队哗变崩溃。

随后,日军主力在察边境集结,并驱使败退伪军准备重新进攻。苏联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之下也停止了对同盟军的支援。国民政府中央也派出要员去说服同盟军领袖冯玉祥放弃独立割据的念头,将部队交给中央指挥。而中共则在同盟军内部开始宣传策反,准备将抗日同盟军发展成红军,在河北山西建立苏区。内忧外患之时,同盟军内部的东北义勇军部首先表示归附中央。冯玉祥也发表声明取消了同盟军司令的头衔。8月15日,伪军重新进攻多伦。分崩离析的同盟军不敢正面对抗。在15日夜连夜不战放弃多伦,全军转移。转移之后,剩下的5万抗日同盟军彻底瓦解。

吉鸿昌战至10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为了保存抗日实力,吉鸿昌与方振武到国民党第32军驻地同商震谈判。不料,蒋介石却电令商震把吉鸿昌和方振武押送北平审问。途中,吉鸿昌用计使方振武脱身。车行至北平城外,押送人员在吉鸿昌感化下,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吉鸿昌。

天津吉鸿昌旧居1934年5月,吉鸿昌回到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为主任委员,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他家三楼一角,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报。他的住宅也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因而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高树勋共产党员等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1927年4月,吉鸿昌所部扩编为第19师,升任师长,归属冯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所辖。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巩县,又强渡黄河,占领豫北重镇新乡,奉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他整饬了军队和吏治,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从宁夏出潼关,参加讨蒋大战。9月,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

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在国外,吉鸿昌利用记者的采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并斥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在德国,吉鸿昌曾多次要求到苏联参观访问,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闻讯立即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环球视察记》,借以抒发他忧国报国的热情。同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按照党的指示,到湖北黄陂、宋埠一带召集旧部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赴泰山动员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吉鸿昌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武器,积极联络各地抗日零散武装,作起兵抗日准备。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依靠苏联的武器支援和集合东北义勇军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败退的热河军,蒙古族武装,察哈尔当地民团和一些当地的土匪武装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伪军进击,在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城池后,吉鸿昌又指挥部队向多伦进攻。经过五昼夜血战,7月12日终于收复多伦。察北四城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然而,蒋介石却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

1933年8月26日宣侠父1921年,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5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省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十几年里,吉鸿昌虽不断升官,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时刻铭记着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兴办公益事业。他严于律己,也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吉鸿昌结识,吉鸿昌率领3000多人试图去商都同暗杀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特务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在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声中,英勇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吉鸿昌壮烈地牺牲了,年仅39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周恩来总理在1971年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1984年,在吉鸿昌烈士牺牲50周年前夕,扶沟人民在烈士陵园吉鸿昌烈士陈列馆前,为烈士塑了铜像。邓小平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写了书名。聂荣臻亲笔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

1995年,在吉鸿昌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张爱萍、迟浩田、程思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吉鸿昌烈士题了词。

红色察哈尔之晋察冀精神

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晋察冀中央局书记聂荣臻的带领下,英勇抗击外来侵略,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抗日烈士、英雄模范,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在晋察冀边区那段峥嵘岁月里,凝聚了把民族大义担在肩头,慷慨以赴,甘于牺牲的气概;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勇于进取,敢于开创的精神;把党的形象铭记心间,与百姓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深情;把群众利益高举头顶,植根于民,永葆本色的品质的“晋察冀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聂荣臻元帅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吴滩镇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幼时入私塾,辛亥革命后入新式学校就读。“五四”运动中,他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聂荣臻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参加了长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党中央于8月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上,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1937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任命聂荣臻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村成立了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中的晋是山西省;察是察哈尔省,旧省名,首府是张家口;冀是河北省。晋察冀,就是三省交界的一大片区域。这个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的核心区域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直接威胁敌人侵占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张家口等战略要点。有了它,就可以拖住敌人。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大大振奋了这一地区军民的抗战精神。

聂荣臻是一位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革命家、军事家,他脚踏实地,敢于开拓。在首先解决一批燃眉之急问题的同时,聂荣臻坚决按照中共中央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三省边界地区,从军事上、政治上抓紧部署。他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山村的家家户户,广泛发动群众起来保家卫国,减租减息,踊跃支援前线,参加八路军和游击队,并注重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吸收一部分有代表性、有爱国心的开明地主参加抗日工作,动员他们带头实行合理负担,协助政府筹措抗日经费等。在初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青救会、妇救会、农会、工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

聂荣臻说:“要深入到每一条山沟里去”,“山沟里的工作是很重要的。要想站稳脚跟,没有群众的支持,不用说别的,进山出山都十分困难。一定要下功夫把七沟八梁发动群众的工作做扎实”。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全区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了统一,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开始稳定。有了政府,人民群众就有了靠山,同时,也使晋察冀军区在华北坚持敌后抗战,有了一个坚强的依靠。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群众又千方百计地支持八路军,使八路军得以克服各种困难,形成了鱼水关系。

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根据中央指示,晋察冀边区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同时,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克服了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在此基础上,为迎接战略反攻,全区部队于1944年11月又掀起了大练兵运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晋察冀军区部队根据党中央的预定方针,收复了华北大片失地,向敌人占领的大中城市展开了猛烈进攻。

解放张家口市,是军区部队此次反攻作战的一个重大胜利。张家口市是伪“蒙疆自治政府”所在地,驻有日军“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和第2独立混成旅团。

8月20日,我部队向张家口的敌人展开进攻。驻张家口的日军与由大同撤退的日军汇合一起,拼命向我反扑。激战两昼夜后,我各路部队勇猛插入市区,分割包围了敌人。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官兵大部投降。8月23日拂晓,张家口宣告解放。我军乘胜解放了察哈尔全境。

经过3个多月的反攻作战,到11月份,晋察冀军区共歼灭日伪军7万多人,解放了察哈尔、热河两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辽宁、山西、绥远的部分地区,收复了张家口、山海关等70多座城市。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0多万人。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纵横数干里,人口达4000万的战略基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经过8年英勇卓绝的斗争,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同时也丰富了我党开创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晋察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地区,锻炼了广大军民,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在辽阔无际的冀中平原,在塞外重镇张家口,聂荣臻在烽火连天岁月所创立的赫赫战功,深深印烙在千万群众的心头。晋察冀抗战时期,聂荣臻元帅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名称———“人民子弟兵”,这是在晋察冀首先提出来的,这本身就是鱼水关系,它深层次地体现了我们的党群关系,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连的生动写照。事实证明,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胜利保证。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这对于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红色察哈尔之“怀涿土改工作队精神”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1946年7月底,作家丁玲和陈明、赵珂、赵路等4人到达张家口怀来县、涿鹿县一带,参加农村土改工作。在辛庄和东八里逗留了几天后,丁玲四人于8月初渡过洋河和桑干河来到了涿鹿县温泉屯。在这里,丁玲以土改工作队队员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住了下来,参加村里的土地改革。

在当时的形势下,土改任务十分艰巨。工作组进村后,从把握全村的阶级状况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思想发动。丁玲说:“我工作上虽然本领不大,却有一点能耐,无论什么人,我都能和他聊天„„都能说到一块,我和那些老大娘睡在炕上,两人睡一头,聊她们的家常,我可以和老头子一起聊,也可以和小伙子一齐聊„„”丁玲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紧密融合在一起。在灶膛边、饭桌前、油灯下,她以拉家常的方式,挨家挨户耐心地向乡亲们宣传土改政策,细致地开展工作调研。被村民们誉为“穷苦农民的开‘枷’人”。

丁玲亲切的态度,朴实的作风,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在亲切随便的聊天中,一个一个地去认识、去熟悉,了解村里各类人物的家庭、生活和土地财产状况。逢到老乡分浮财时,有的老太太不知拿哪样好,丁玲总是去帮忙挑选。村里分房子,往往一下子分不合适,她在旁边马上就能说出来,某处还有几间什么样的房子,分给什么人住合适。村里的干部都为她如此熟悉情况感到惊奇。

在调查中,丁玲还发现,虽然贫苦农民对将要开始的土改抱有很高的热情,但依然心存疑虑,怕地主、国民党反攻倒算。这一切,更使丁玲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把工作组成员召集在一起,严肃地说: “如果我们把土改只看作是党和民主政府对农民的恩赐,而不是在提高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形成农民的自觉行动,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毫无结果。”听了丁玲的分析,大家决定通过召开贫雇农会、中农会、妇女会等,进一步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启发农民觉悟。

丁玲耐心地、一次次地给乡亲们讲政策、讲道理,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认识 “谁是土地的主人”、“到底谁养活谁”等道理,使农民逐渐提高了认识。随着贫苦农民认识的提高,丁玲和工作队队员组织他们展开了土改斗争。一个接一个斗争的胜利,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激发了他们投身土改的勇气,温泉屯的土改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丁玲和工作队队员更加注意把握斗争的大方向,及时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了土改斗争的健康发展。

一天晚上,丁玲发现评地委员会房内还亮着灯,就走了进去。只见十几个人还争论着什么。原来,这些土改中的贫雇农觉醒之后,把满腔仇恨全部集中到几个地主身上。对此,丁玲又详尽地向他们讲解了党的土改政策。指出,土改的目的,重要的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打击的对象是作恶多端的恶霸地主。一番深入浅出的道理,让在场的人心服口服。

丁玲对工作队队员说,“分地主的浮财可以解决贫雇农的暂时温饱,但根本问题是要融化一颗颗冻结的心,使他们觉醒,心向共产党,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丁玲认为土改不仅是农民物质上的翻身,做土地的主人,更重要的是翻心,翻身不翻心,土改成果就不会巩固。在给贫下中农物质利益的同时,更要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丁玲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让人们觉得她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土改工作干部。

当丁玲从张家口撤退时,一幅土地革命的壮丽画卷已经在她的头脑中描绘出来。她说: “由于我们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

1948年,丁玲以温泉屯村的土改工作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通过对暖水屯贫苦农民参加土改激烈斗争过程的展示,反映了农村土改的艰巨性,生动说明了中国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求得翻身解放,踏上光明、幸福前程的伟大真理。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表现了作家敏锐的政治眼光 “独特的发现”,也显示了丁玲非凡的艺术才华,是丁玲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的重要收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了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丁玲不仅用笔创作了描写土改斗争的文学经典,更以她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走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丁玲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亲身实践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在具体工作中的如果发生失误和偏差,要坚持 “实践第一”的思想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时刻注意体察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使群众中越来越多的人觉悟起来,以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学习丁玲工作做到老百姓的炕头、地头,真正走进老百姓心头的工作方法,学习她依靠群众,造福群众,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完成好各自的工作任务。(谢 岩整理)1946年7月丁玲在桑干河畔温泉屯。

第五篇:沂蒙红色精神

沂蒙精神绽辉煌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曾几何时,便有一首歌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那熟悉的旋律,高亢的音符响彻在沂蒙的街街巷巷,这首歌便是沂蒙山小调,仿佛回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全体将士听到这首动听歌曲而鼓起斗志,与敌人奋勇抗击的景象。,“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作为沂蒙的一份子,我深深的为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倍感自豪,犹以蒙山和马陵山景色最为迷人,兼有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如此美丽的土地上必将孕育出许多不平凡的人,因为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沂蒙之光,民族之魂在沂蒙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颜真卿、被誉为“算圣”的刘洪、被誉为“孝圣”的王祥、被誉为“宗圣”的曾子、孔子老师郯子、大秦砥柱名将蒙恬、东晋名相王导。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同样,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作为他们的后人,我没怎能不为所动,又怎能 不奋起,为沂蒙,为家乡!秋催落叶红,遥看夕阳坠.如今的的沂蒙,行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浸润在时代的主旋律里,大步向前,因为沂蒙人民有责任也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明天,就像江泽民主席所提到的: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经济。或许在不久的明天,愿望就会实现!祝福吧,我亲爱的沂蒙!

沂蒙的山山水水犹如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响彻心扉,沂蒙的父老乡亲淳朴比若茗茶沁人心脾!借用词作家苗淼的话:沂蒙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烈士的英灵,每一棵松柏都是烈士的身影,沂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烈士的心动,每一个涟漪都呈现着烈士的面容。《沂蒙》这部电视剧恍如拉开了历史的画卷,又使人回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了当年的火热与英勇,让我们在平静中感受波澜,在轻松中体会到厚重,使我们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下载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于精神的血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精神 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精神 不忘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

    红色精神读后感

    《红色精神》读后感 藉着此次“党在我心中”主题读书活动的东风,我有幸品读了《红色精神》这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创造的井冈山精神......

    《红色精神》读后感

    最难走的路是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最艰苦的岁月,是共产党抵抗国民党、日本人的岁月;最圣洁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红色精神!最近,我有幸读了《红色精神》这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红色......

    《红色精神》读后感

    心中的红色精神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小学三(5)班 潘正阳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最让我难懂的是《红色精神》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是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红色精神 演讲稿

    在工作中落实红色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的工作心得和学习体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自从县委县政府开展“立足岗位抓落实,......

    感受红色精神

    感受红色精神,发扬革命传统摘要:2011年8月22号学院求真学会前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的革命圣西柏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实践的同学在中共中央旧址做义务讲解员期间,......

    弘扬红色精神

    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

    西柏坡红色精神

    西柏坡学习感想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主题活动 为了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3月29日,集团组织副科段级以上干部到红色革命根据地——西柏坡进行 “继承革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