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对策论文(范文)
教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老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张扬个性,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必须把握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数字教学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数量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一、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的不断深入,研讨式、案例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推广运用,但由于受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部分教学互动形式化,互动效果差,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单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是互动中心,是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绝大多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占很少一部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是单一性的。
二是点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的目的是为了锦上添花,没有互动实质。多数停留在“是否”型的简单问答上或是对数量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的记忆背诵。
三是模糊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为听课而设计的,是为课程改革而安排的,完全不考虑数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教学因素。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教学互动问题。要实现教学互动,必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选择好互动题目。数学互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讲授内容中最富有启发性、争议性、批判性、创新性的内容中选择;二是从以往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疑点、难点、重点中选择;三是从课前教学准备会上,了解到学生相关问题中选择;四是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中选择。总之,选择的数学互动题目要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三)强化教学互动过程控制。数学教学互动应加强三个环节的控制:一是把握开讲时的巧妙提问。
巧妙提问是开展互动的前提。没有问题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动,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这种互动深入到思维之中,是“假互动真作秀”。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提问题要紧扣数学特点、紧扣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二是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是开展互动的关键。对于互动过程中的困难和疑虑,老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于过程中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互动过程出现的偏差要积极调控,准确把握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
三、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充分体现老师在数学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老师在主导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善教”。老师的“善教”是实施数学互动的的基本前提,“善教”要求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理清知识点,找准兴趣点。理清知识点,是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数学互动的载体;找准兴趣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为此,老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要有效发挥学生在数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生的“乐学”,是实施数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基础之一。“乐学”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集中表现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应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
(三)妥善处理教、学关系,提高数学互动效果。教、学双方融洽的关系,是实现数学互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在展开互动教学中应倡导建立三个关系:一是平等关系,二是合作关系,三是交流关系。在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关系的过程中,老师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以良师益友的形象感召学生,以风趣的语言折服学生,以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状况和解决策略
宕昌县八力九年制学校教师:李建斌
随作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想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要合乎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太做作”,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我是夹石中学数学教研组长,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呢?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让学生精点地动起来。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和严密的组织性。
我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4”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取新老教学法的精华。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2、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3、不作业。我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我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多媒体的引进是主要原因。“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好像看电影一样。如我曾听过“直棱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了直棱柱的侧面沿一条侧棱剪开铺平的动态过程,课前教师为这个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认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制作一个直棱柱的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有关直棱柱的侧面积的性质,这位教师的设计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嫌疑;再有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有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地演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进而得到椭圆的定义,事实上教师用一根细线,两颗图钉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践,分享成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的效果还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邮编:211100)黄秀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怎样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建立新课程所期盼的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教学更有效,这无疑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的界定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颇为重视互动,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 2.理论支撑
现代教学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2)内容。(3)深度。(4)互动作用失衡度。2.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成因。3.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本质和内涵,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2.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下旬—5月上旬)
完善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2)实施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10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2006年5月——6月:A)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教师的问卷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内容及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问卷为《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B)深入课堂,调查研究;C)与老师交流;D)与学生交流;E)请专家指点。
2006年7月——8月:A)整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B)初步提出应对策略。
第二阶段(2006年9月——10月)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A)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课题总结报告;B)整理课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上交课题研究成果。
A)市教科所的安排上交课题研究成果;B)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向全校老师汇报课题研究感想;C)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认识的研究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 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数学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因而师生互动显示也它的无穷魅力,它更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想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就得要求“当事人”处于“平等的网络”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
另一方面,《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让学生充当“主人”。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的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3)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4)有利于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往往是从“(引发)问题”开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结束,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得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这样新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互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师生互动的内容的特征(1)探究性
师生的有效互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话题”,“话题”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话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因为课堂中的很多“一问一答”都是在“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是被动的,而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的话题,好的话题是促进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因此,“话题”的探究性就能激发学生的互动,并且可使互动不断深入,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互动热情。(2)开放性
为了能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不同的同学都能获得的发展,这就要求互动的话题具有开放性。
(3)生成性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因为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产生的知识。而且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创生”、“动态生成”、“改造”了课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研究
1.互动按照事先设计的路线推进,忽视了“动态生成”。
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与“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只能按照老师机预定的轨迹运转,整个教学是一个封闭的、机械的、缺乏活力的过程。2.互动的形式上是热热闹闹,忽视了互动的价值。
有的数学课热热闹闹,温度骤升,学生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等到下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管他有无必要,先来个讨论;见课堂冷了场,也来个同桌互说;一个问题不管有否探究的价值,四人小组先合作了再说。新课标 的确提出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殊不知,合作交流也是需要教师教给方法,提出建议,合理分工,讲求实效的,光搭起了虚架子是不行的。
3.互动更多的是语言上,忽视了互动应该是多元的。
互动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的交互. 问卷调查中学生说“课堂上可用眼神交流;课后可用留言条的方式;在作业里‚聊天‛等,有的学生甚至还提议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件;家访‚等。
有的学者按照师生互动的内容把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4.互动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对策的研究
1.树立学生意识,即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知识赋有情趣和意义。这还包括教师要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期盼的是“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是朋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问题的探求者和学习者‛、‚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 心声,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朋友‛。(这些是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
2.创设有利于激发师生互动的情境,注重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 5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在“师生互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老师常常担心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深度不够,多是浅层次的互动,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回答是“主要在于互动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
3.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互动的动力。
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即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互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矛盾论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得以发生、发展的。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矛盾中掌握知识、升华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中进行,最后还能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力激发学生更多地使用探究性对话。在很多课堂当中,两种类型的师生对话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们分别是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当教师运用探究性对话时,他们并没有就某一问题下最后结论,而是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这种探究性对话的特征就是较多的试探性的语言和较少确定性的语气。探究性对话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表现在教师面对学生时似乎犹豫不决,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评价。而形成性对话却遵循的是从他(她)启发、提问,然后学生回应、作答,最后他(她)再加以评价,这往往暗示了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权威性,这样会在“含蓄地贬低学生的知识、贬低学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对此,学生也有他们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改变一些教学方式,让同学的思维更灵活,也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幽默风趣些‛。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4.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还课堂教学的真面目。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每一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这段历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的,它不是教师一个人事先就能写成的。因此说它是“相互交往,动态生成”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的准备、设想,当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们的预设发生了冲突,甚至有了碰撞,教师就再也不能一味地自顾自走下去,要知道,此时此刻你应该和学生一路同行。
5.加强师生互动的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师生互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 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
● 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 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 ● 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 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 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 ● 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 ● 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 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 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 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值得强调的是,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在问卷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分组学习,我们小组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得出了结论,后来,我们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此时,我的心中很甜,不仅仅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更因为我尝到了合作的快乐”。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马斯洛的心理层次学说指出:每个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鼓励、快乐和成功的热切盼望,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这一份天性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和单一,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的不是自己所想要的鼓励、快乐和成功,而是永无止境的讽刺、挖苦的失败。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打击;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怒气;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谩骂,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6.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引导他们积极互动。
首先,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有的学生坦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除非问题简单,自己早就会了,才敢发表观点)怕出现错误,丢面子’、‘意见与他人不同,不好意思说’、‘有时想与老师交流,但没有勇气,害怕说错了,有时也由于没有与老师沟通惯’、‘有一次老师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我在心里是明白的,可一说出来就不对了’。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坦言“不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会提出新的问题‛、‚不善于积极发言,不勇于积极发言‛。并向同伴提出‚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和他人交流合作,放开胆子,勇于向老师提问。‛所以引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断要渗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P36~54(5)黄忠敬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7期
(6)余艳 译《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李海杰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方面的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环境过于枯燥无味,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致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不愿意去思考,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构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地位,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做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才能,学生能够自己安排课堂内容,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灵活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路,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的合作中得到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某种生活情境的模拟,将数学问题融贯其中,与学生展开思想的沟通,引导学生自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共同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学习。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成熟的互动式教学的能力,每一节课都根据教课内容,有效地、恰当地结合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充分,能够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并设法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多媒体为载体,展开课堂互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理论灌输,且数学知识点教学是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开展的,甚至会让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与不讲一个样,反正都是按照教材顺序讲授的,只需看教材中关于知识点的定义与例题即可,导致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课。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追求个性化,崇尚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互动的主体。为了更好开展互动教学,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以多媒体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互动,借助多媒体中的趣味性图片、视频来辅助教学,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时,教师应先设定一个一次函数,如y=2x,根据该函数来绘制图像,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函数图像进行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就一次函数中“2”的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自主意识,然后要求学生对任意数字进行调换,并绘制出相应的图像,从中寻找规律。
(二)设置游戏情境,强调师生互动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营造更为活跃的课堂,注重设置游戏化情境,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数学知识点的灌输与教学,定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指日可待。在设定游戏情境时,应让师生充分融入其中,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小组合作,实现集体互动
为了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需求,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强化小组合作,开展集体互动,让课堂中的师生、生生间展开频繁的互动,在互相沟通与分享之中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采用分层式教学,将一些生活实例分享到课堂之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谈论与探究,利于实现集体的互动与沟通。
二、互动教学的策略
(一)创?O适宜环境,使学生愿意进行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特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激发的“添加剂”。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指挥者”的角色,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低下身子,转变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通过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为难怕苦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敢于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实现在学习中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中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知识性、生活性和广泛应用性等特点,认真研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特性和趣味特性,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互动特性和欲望的养成和激发。
(二)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让学生会动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谈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因此,教师的作用就不应当只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授业”“解惑”的专制型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表现,长期下来这种教学手段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学过程中,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维性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身为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要清楚地意识到师生互动的实质目的及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需求、增加情感交流、改变学习方式等方法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打造高效率课堂。
作者简介:
李昕燕,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瓮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