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感散文:海棠美在桃花先
我自带笑迎春开,不问垂丝何由来。
只缘春光无限好,任凭东风染玉腮。
网络就是神奇,当海棠开始打朵时,片片就亮像博海。海棠的图文见了不少。印像最深刻的是千里姐姐的因一夜雨打海棠,面对落红而伤感。我说姐姐,花开花开落自有时,无风雨侵催也会淡去颜色,飘向凡尘终为泥。我们何不笑对落红,将无奈伤感转化为旷达知性,洒脱面对花开花落?
搜几次桃花图片,总见貌胜桃花的海棠夺人眼球。以至误将海棠当桃花,挑选时总是首选了海棠。原来海棠本开在桃花先,比桃花更知春啊!当海棠谢下盛装,桃花方欢喜登场,春天的舞台总是那么绚烂多姿。
每每想起海棠,总与红楼晴雯联想在一起,总以为海棠在秋天开放。皆因信了雪芹先生笔下薄命晴雯做了海棠司花神的原故,我虔诚的敬仰海棠。更多的是同情一位被封建制度推残的好女儿,好好的一个女儿,就因为长得标致些,因为没有家庭背景,美丽就成了夺命的罪证,此理何处诉!前文为桃花正名,此文算为海棠叫屈,也不枉搜桃花片片而误挑海棠了。
如此艳丽的海棠结果实吗?问询于百度,得知西府海棠是结果的。如果是秋海棠、玻璃海棠那就没有结果机会了,是因为寒冬马上就要来临的原故吧。
还是春海棠好,百度没告诉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是否结果,但西府海棠是一定能结果的,在海棠的家族里,也是值得欣慰的事。
附黛玉咏秋海棠诗与友共赏: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第二篇:她宛若海棠情感散文
这春色,有些扭捏。刚一立春,天空乍晴,春就迫不及待地来了。随后几天,又恍然没了音信。
本是三月明媚的日子,却迟迟不见花开灿烂。前几日,海棠还是含苞待放的骨朵儿,离开了一周回到家,骨朵比先前盛了许多,花儿也绽放了,只是还不够张扬。
海棠,一听都是娇滴滴的女子名。什么樱桃,海棠,娇杏,腊梅,活脱脱的古宅大院丫头名字,承认俗,却很水灵。一定是这样子:长长的辫子,一身花布衣服,年方十八九,替老爷太太端茶送水,替少爷打理行头。或者,还有一段暗恋的岁月属于她。一个人躲在闺房里,绣个荷包,不敢被人发现。倘若发现,势必命运很惨。
这样的女子,让人怜惜。好一点的,跟着少爷圆了房,顶多也只是个姨太太,贴身侍婢。某一日,可能还要遭受正房太太的压制和欺辱。唉!终究命苦。
因此,尽管海棠花开时节,繁茂旺盛,极尽风情,却容易凋谢。
我和众人一样,有着通俗的爱好,喜欢有香味的花儿。不看,嗅着也是一种芬芳。然而,对海棠却有着特别的爱。它无香,但是妖娆。我想它一定是把自己的香气藏起来了,在等一个人。只是那个人没来,它就一直不香。
宛若海棠一样的女子,或许不够绝美,但一定痴情。
今日晴朗,我行走于海棠树下,一簇一簇花开了,真的很繁茂。粉色的花瓣,在枝头张望,有蜜蜂嘤嘤嗡嗡飞过。然而你闻不到香味,似乎有香故意藏匿起来了。我不是摘花人,只是途中一个固执的看花人。所以,我嗅不到她的清香,只能触摸花枝,感受她的娇媚。
遥想千年前,那个叫李清照的才情女子,是不是也是如此喜欢着海棠。见她有词,对着卷帘人问:“海棠花怎么样?”却道海棠依旧。她有些不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骤雨疏风,怎么会海棠依旧?爱花惜花的人,她懂得花的命运亦如人的命运。旁人怎知她的心境?
隔着久远的时光我读她,读她伤春背后的婉约凄美,读她对爱人的思念……她如海棠,在见到他的时候盛开;他走了,她随着他的爱一起凋零了。不然,她那婉约的词风里为何藏着浓浓的哀愁?让我们在千年后跟着忧郁,跟着感伤。
“海棠花湘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红楼梦》里的湘云,总是和海棠有着关系。诗社上,使她夺魁的是海棠花;群芳抽花签时,她抽中的也是海棠花。然而,她的命运也如海棠,美丽大方,却最终是一场伤。“寒塘渡鹤影”,再身世显赫的富家小姐,也最终陷入淤泥沼泽,芬芳只一时。命运,不由自己掌控,一朵美丽的海棠花,凋谢了。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像湘云一样的女子何曾少过?看到每次出场时候,嘻嘻哈哈的笑声,多么清纯,多么动人,一句“二哥哥”天真无邪的精灵似的人儿。她醉酒睡在芍药花从中,恐怕大观园里的女子除了她再无人如此洒脱!
我喜爱她,有时候胜过黛玉。真想穿越文字去看她,看她无邪的笑脸,看她睡入花丛中的憨态……不敢触摸她的结局。
海棠不像梅那么孤傲,也不及桃花的妖艳,它开得明艳却也素色。素素地开,静静地亡,然后化作春泥,埋葬自己。我欣赏这种谦卑的品格,虽然不高贵,至少宁静。爱得烈也爱得静。
海棠如雪,在风儿的吹拂下纷纷飘落,就像是给春天跳完最后一支舞曲。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姑娘叫白吟霜,卖了家里的所有田地给表哥进京赶考凑盘缠,表哥高中却不见人归。后来,她又卖了房子来京城找他,以卖艺为生。当找到表哥的时候,他已经是太师府的女婿了。自己只要求给表哥再舞一曲。一人弹琴,一人舞蹈,众人以为是天女下凡。当舞完后,她瞬间倒地。因为她在跳舞之前喝了鹤顶红。当倾尽所有换之而来的爱情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候,她就开始了凋谢,因为她的春天已经不在了。
她宛若海棠,绽放得热烈,凋零得凄美。只是,没有人知道她心里的期盼。
我一直如此误解:大凡春天里开的花,都和爱情多多少少有些牵连。除了爱情,什么还可以和这些美丽的花儿媲美?谁能呢?
桃花,只不过太扎眼;杏花,太过清淡;惟有海棠一副苦命的样子,却爱得如此深刻,叫人由不得惋惜!
倘若一辈子真有一个人值得轰轰烈烈去爱一场,哪怕爱得辛苦也无妨。至少那些斑驳的岁月里,可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念想。念,念到老又何妨?
要爱就爱深刻,宛若海棠一样的去爱。把自己彻底洗礼一番,在春天绝美吧!
海棠呀,总算等到你开了……
知道吗?我一直等在春天里,等着盛开。
第三篇:桃花依旧送春风情感散文
麦场过后,骄阳似火,燥热的夏天说到就到。户外归来,抹一抹额角的汗水,忽然想起旮旯里的旧电扇,顾不上给蓬头垢面的它清理一番,拎起来接上电源:霎时阵阵凉风掠过面颊,沁入心脾。静下心来,细细端详锈迹斑斑的电扇:真想不到早就应该名正言顺退出岗位的它,竟能“老骥伏枥”,近三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扇动着,送来惬意的荫凉。这是一台“桃花”牌的电扇。生产它的厂家早已销声匿迹。但是它带给我的却是温馨而甜蜜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我们农村孩子带来命运的转机。八十年代中期,跳出“龙门”的我已做了四、五年的孩子王,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尽管那时经济是那样的拮据。家里两个姐姐先后出嫁,父母竭尽其能,有限的家底变现成了微薄的嫁妆。环顾四周,家徒四壁。而后的几年里,省吃俭用的我又渐渐攒下了“凤凰牌”自行车、“飞人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三转一响” 的四大件。要知道,“三转一响”可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青年男女婚嫁置办家居用品的重要标准之一。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有时不用说囊中羞涩,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你要的东西。不仅价格不菲,还需要凭票购买,托朋友、找关系、连夜排队购买家居用品是那个年代我们的一段难忘经历。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社会的角角落落,老“四大件”再也不会被人们趋之若鹜,取而代之的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的诞生。社会上流行的婚嫁彩礼“标准”就成了“四大件”。这可难倒了在土里刨食的父母和未来的岳父母:“四大件”一件也没有,太说不过去。至少也得有那么三两件吧。岳丈家还是通情达理的,两家合计了半天,终于提出一个面子上过得去的“方案”:黑白电视和洗衣机由女方负责购买;空调太贵,由电风扇取而代之,由男方负责采购;电冰箱农村里暂时用不着,也就婚后再说。尽管岳丈家显得那么善解人意,但还是让我抓耳挠腮:一台电风扇,要我不吃不喝三个月的工资,这还好说,勒紧腰带就是。问题是没有计划,没有票券,没有门子和路子,你有钱也买不到!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那时流行“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一连几天多方打听,排找线索,动用有限的“人脉”,终于得到“贵人”相助:姐夫的一个表兄的连襟在当时“桃花”电机厂所在地川港乡工业办公室工作。他赖在“桃花”厂的供销科长那儿不走,好不容易“蹭”到一张落地式电风扇的票券。关键时刻锦上添花的不仅仅这位亲戚的亲戚,一位在“桃花”厂附近小学工作的师范学友更是鼎力相助:他从那位“亲戚的亲戚”那里拿到票券,给我垫付了一百二十几元钱,并且在星期天起大早到销售门市部排了7个小时的队,终于买到一台落地式“豪华”电风扇,然后顾不上吃饭休息,一鼓作气地骑了4个小时的自行车,颠簸了五十几里土路,直接把它送到我所在的学校。面对汗流浃背的学友,抚摸着还未拆封的“宝贝”,我真的一时无语,直把学友的手握得生疼。赶紧请学友到附近小店,烫上两斤米酒,切了半斤牛肉,要了一盘炸花生、一盘芹菜炒茶干和一个三鲜汤,用尽了羞涩囊中的三元钱。不胜酒力的我们两个文弱书生面若桃花,相互搀扶着踉踉跄跄地走出小店。那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福的人;也没有比我和学友更“铁”的兄弟……
蓦然想起唐朝崔护的《人面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笺爱情诗稿,诉说的是故地寻情时怅然若失的情怀,我却从中体会到时过境迁的万千感慨。而今,望着憨憨地转动着的锈迹斑斑的电扇,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桃花”尚在,“人面何处”?三十年过去了,一切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也许,比起过去的青涩,我们现在更成熟;比起过去的寒酸,我们现在更富足;比起过去的寂寞,我们现在更热闹。但是,无可比拟的是,我们曾经拥有的青春、爱情、亲情、友情,在时间的锈蚀面前,该会怎样呢?
第四篇:描写海棠的散文
海棠花呈弯曲状,开着粉红的小花,在小花旁边掺杂着绿色的小叶子,令人产生乱枝纵横的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海棠的散文,欢迎阅读。
描写海棠的散文一:海棠依旧
三月下旬,安静了一冬的千枝万条一齐萌动。几天不留意,便是“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浅数点红”了。这时候的海棠,大约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清纯、娇羞,最合清晨的朝暾,柔媚的金芒一丝丝照来,枝桠的明暗之间,透着轻灵,透着朝气。看着她,宠着她,盼着她,一天天的,这心里头也是透亮的,鲜活的。
待到清明时节,海棠的世界也变了。头一天三两朵绽开如胭脂点点,楚楚有致;第二天起早,呵,已是一片缬晕明霞。眼睛亮了,眼神直了,心醉了。若是时间停驻多好,若是与海棠比邻而居多好,若是把灵魂化作海棠多好。“露章夜奏通明殿,迄借春阴护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时此刻,放翁的天真、东坡的痴狂,都是那般入情入理。
也是一个海棠的花季,一夜狂风细雨,早晨却阳光普照。我回老家扫墓,顺路拜访故人。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家院落。青灰色老砖垒起高高的院墙,墙头零零散散是去年的几株荒草,细看老砖上已经碱迹斑斑。在周遭邻居气派的红墙绿瓦包裹中,它更显沧桑,沧桑得有些不合时宜。大门楼也是多少年以前的,不高,依稀还能见到青砖上疏浅的雕痕。
过了影壁墙,我的目光一下子落到了那两棵高大的海棠树下。大约,她们昨夜也是着了风雨的,偌大的庭院里星星点点尽是落红。树下,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妪,佝偻着身子,手持笤帚,一下一下慢慢清扫着海棠花瓣。她,正是我15年未见的木家奶奶。
我出生的时候,木奶奶已经50多岁了。小脚,驼背,灰白的头发绾个纂儿,一年四季着一件斜襟毛蓝褂子。听娘说过,木家奶奶16岁从县城里嫁出来,美丽端庄,出门坐三套马拉的洋车。木爷爷的名字叫木棠,在外边读大学,被家里招回来成亲。兵荒马乱的,一走就没了音信。后来,木家奶奶生了木木叔叔,一直孤儿寡母。多亏木木的叔叔木棣,终身未娶,扶持着他们那个特别的家,风风雨雨熬着。木家的海棠由棣爷爷手植,那年木木叔叔出生。
棣爷爷很内向。他住耳房,农闲季节,有时闷在屋子里,戴着老花镜看那种发黄的线装书,有时什么也不干,就坐在海棠树下吸旱烟。他跟木家奶奶也不怎么说话,即使两个人都在院子里拾拾掇掇。
十五年不见,木奶奶收拾落花的样子,还是那么让我心动。一双浑浊的老眼,在绿肥红瘦之时,她看到的是怎样一种况味?遥想当年,海棠初长成,她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样子,一个美貌的大家闺秀,如同应季的一树羞花。一个男人走了,走得那么决绝;另一个男人却跟她一样留了下来,种下两株海棠,与她一同在花开花落间打发岁月,一同抚育幼子奔光景。然而留下来的两个人,始终是两个人,就像那台阶两旁的两棵海棠,或许根紧握在地,叶却永没有相触在云里。
一次电话中,木木叔叔告诉我,棣爷爷已经在头一年冬天走了。
曾经,我真希望木家奶奶和棣爷爷之间能发生一个故事,哪怕惹一村子的人耻笑。后来,我终于明白,没有故事,其实是最好的故事。
都说海棠是花中神仙。每驻足在街心公园的几株海棠旁,总会触发儿时的记忆,“摇摇墙头花,笑笑弄颜色”。
正是清明,想起刘克庄的《临江仙·种海棠》。那句“他年绛雪映红云,叮咛风与月,记取种花人”,正是此时的心境。
描写海棠的散文二:海棠花开
“海棠花开了?”
有一天,经常行走于自然之中的摄影爱好者小湛,把他拍到的一组“海棠花开,鸟鸣春浓”的照片发到了QQ群里,我才猛然惊觉:噢,海棠花开了。
周末,天气晴朗,决定去公园里看看海棠。
江之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早已裁剪出了一堤鹅黄般细细嫩嫩的叶子,柳条轻拂,婀娜多姿,看得人阵阵欢喜。封冻了一个冬天的激情,仿佛一江春水,微波荡漾。江畔的田垄上,菜蔬绿着,麦苗儿青着,油菜花一半儿铆着劲鼓着朵,一半儿却憋不住迎着阳光笑成了金黄……春天的画卷次第地向着春深处铺展。
看着、走着,很快便到了公园。公园里有一座塔叫“东塔”,绕过“流杯池”,走过薛涛塑像,沿山势拾阶而上,老远便能看到塔子,其下堆锦叠绣,一片绮霞,海棠花正繁盛地开着。
有人说,中文花名带海者,多为海外传入。实则不然,海棠纯属“国粹”,其产地在四川,故有“蜀海棠”之称。据《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所谓四品,即是指: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和木瓜海棠。后来海棠品种有所发展,又出现了秋海棠。
眼前这片海棠是贴梗海棠。一丛丛,铁干虬枝,枝上缀着一串串的蕾,一朵朵的花。含苞欲放的蓓蕾像待字闺中的少女,几分娇羞几分矜持。特别喜欢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其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海棠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质的赞扬,更表达出了自己如海棠一般的生活态度。
全开了的海棠,重葩叠萼,艳似红云,灿若锦霞。“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纱斜掩见红肤”,幽姿淑态,怎个不教人爱?海棠树下,游客络绎,醉不归。
“软渍红酥百媚生,嫣然一笑欲倾城。不须更乞春阴护,绿叶低遮倍有情。”花娇,人美,春天真好!
想起“海棠春睡”的典故,说唐明皇李隆基登沉香亭,召见杨贵妃。结果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此,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典故流传很广,并因此常被用来拟人寄情。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著名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也据此画就《海棠美人图》,并题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当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也画了一幅《海棠春睡图》,题诗云:“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其思乡之情,莫不落笔于海棠。
据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喜欢海棠,常到海棠树下散步。他所居住的中南海种有许多海棠树。1954年春,海棠花开。彼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出席日内瓦会议,赏不了花。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见到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又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后来,邓颖超便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起来,成为他们牵手一生的见证。直到今天,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我踯躅流连于海棠树下,看花、拍花。一朵、一枝、一树,久久不忍离去。我也想把“春心”托付海棠。
第五篇:描写桃花散文
春风带着暖阳的嘱托轻抚大地,那一坡的桃树倏地变红——桃花在春天的梦里绽放!
花瓣从苏醒的花骨朵中探出头,诱人的红缀满枝头,一串一串,一簇一簇,宛若一场红色的雪,偶而几株稀疏的,倒也凭添了几息灵动。伴着村头淡淡的炊烟,眼际的桃林,犹如一湾紫色的霞霭,朦胧了天地边界。
春日继续,桃花到了最妖娆烂漫的时刻,桃花精灵百家争鸣,摆出最诱人的舞姿,攀附最高的枝头接受人们的赞美和感叹。它们或正或斜,或仰或俯,有的如粉荷,有的如胭脂。这时候的桃花大都已开放,有几枝醒的晚的也是含苞待放。桃花朵小巧、娇嫩,动人心扉,让人不忍心用去触碰它,越发惹人爱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描绘了他最理想的世界,桃花仙、桃花庵、桃树、桃花是这个世界的永恒的主题。其实这美丽妖娆的桃花是酿酒的好材料。将最妖娆最新鲜的桃花从花枝头摘下,用淡盐水洗尽,在春日阳光下晾晒一天,让天气之灵气继续铺染,混以清酒、醪糟、白糖,静放六十天,当酒里沉浮舒展的桃花洗尽铅华,退去淡淡的红妆,就是开坛品酒之日。开坛,酒香浓郁,花香芬芳,未饮、闻其味已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