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10: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第一篇: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身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小学科学课产生浓郁的兴趣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目前,教师开始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点在课堂上提出来,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以及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兴趣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效结合的学科,教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科学课包含了许多生物内容与物理内容,就小学生来说,科学课具有无穷的乐趣,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例如,在小学生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树根、叶子静脉等,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构造,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世界变化规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观察过程中,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自主式提问,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可见,科学课源于学生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有利于树立较好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素养。

二、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提问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小学生对世界和一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以及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在课程中逐渐形成“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知识理论”的教学循环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得小学生将科学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行提问,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生的食物怎么才能加工成熟的食物?”有的学生提出“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温度差为多少”,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生吃的食物有哪些”等等相关问题。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哪些问题具有价值,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并将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与一些具有价值的内容相结合,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起到启发作用,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只有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与启发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由于一些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提出问题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遭受到教师的批评,即使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疑问,有问题也不敢于提出问题,只能将问题吞回肚子里,长久以来就会对科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引导,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作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出相应的正确答案。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有效培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且在科学课堂引领同学进行积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自问、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能够逐渐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发问,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第二篇: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小学科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三篇: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将有效提问法合理应用到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幼儿创造充足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机会,这对增强幼儿语言能力和拓展幼儿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老师应该坚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幼儿开展丰富的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采取有效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将有效提问法应用到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求老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知识,并将幼儿的个性特点有效结合起来,巧妙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有效拓宽幼儿语言的知识面,从根本上强化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下列几种心理准备:其一,全面把握幼儿的个性特定和认知能力,尽量提出答案灵活的问题;其二,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三,当幼儿一时难以回答出来时,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答案内容。

二、循序渐进式提问,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坚持从易到难。当所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时,都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反而会制约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进行分析,幼儿对于课堂上老师所提出问题的反馈和回应能力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老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合理分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了故事之后,老师根据故事内容直接提问“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从故事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难免让幼儿感到压力,甚至会让幼儿恐惧课堂提问的情形。但是,当老师遵循循序渐进式原则进行提问,如:“故事里主要有哪些人物呢?”“故事里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样的呢?”通过进行层层提问,步步深入,有利于帮助幼儿逐渐拓展思维,大幅度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再如:在小班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中,老师便可以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故事王国中。其中,老师如果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幼儿相互比较谁讲的故事新颖独特,小班幼儿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便难以畅所欲言地展开活动。因此,幼儿老师便可以开展“故事周”活动,让幼儿邀请爸爸妈妈为自己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这样每个小班幼儿都可以听到有趣的故事。当幼儿们沉浸在故事王国的情境中时,老师便可以利用《三只小猪》这个经典的故事设计科学合理的语言活动,并让幼儿扮演“三只小猪”,亲自动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房子,充分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此外,老师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问题:三只小猪在活动中搭建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故事中的猪大哥和猪二哥跑到猪小弟的家中呢,他们自己家的房子怎样呢?通过合理设计上述三个问题,让幼儿紧紧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房子进行深入讨论,能够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应用有效提问教学法时,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便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仿编《家》的课堂活动,当幼儿难以快速说出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时,老师便可以及时进行提示:密密的树林中住着哪些动物呢?这时幼儿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争着说“大狮子”、“大老虎”、“小松鼠”等。再如:在老师组织幼儿开展的一次区角活动中,当部分幼儿利用积木在区角组建了较高的一堵墙,而后来却不知道这堵墙用来干什么,这时老师便可以使用提示性的语言,围墙可以用来关动物,也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事物。顿时,幼儿的思维受到启发,说道:“我们这堵墙是用来关动物的。”老师再进一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们用来关哪些动物呢?”这时,部分幼儿争先恐后地说道:“关猴子、孔雀、长颈鹿等。”老师说,你们回答得真好,但是如果将这些动物全部关在一起,你们不怕他们打架吗?为了避免他们打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设置这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建立起了动物园,并且让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结语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新要求,便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紧密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有效提问方式,从而有效增强幼儿的语言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幼儿语言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中然.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4):45-46.[2]庄志玲.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中班故事活动“月亮的味道”为例[J].教育导刊月刊,2010(10):7-8.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模式名称: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 1.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功能,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一个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探索出如下教学摸式:①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②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③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④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关建词】自主、探究、摸式、特征、操作

一、研究目标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表现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外部调控轻内部转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单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他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变,学校教育的目标由知识领域拓展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上,将个性的健全与儿童的未来联系起来,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课题为学习的载体,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期间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课题指导。

二、具体操作摸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质疑、猜想、探究、推理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解难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萨奇曼(Suchman)发展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们感到疑难时自然会去探究;(2)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并学会分析这些策略;(3)新的策略可以教给学生;(4)合作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模式利用学生先天的探索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通过以情激学、设难激学、创疑激学、信心激学(即让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信)、魅力激学(教师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

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再如,“分数的基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激发学生探性质”数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情景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们吃。(投影或实物出示)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在教师讲到这之后,做出很苦恼的样子,猴王很为难,它既想满足后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这时候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充当猴王来解决这个大难题。随之,教师布置操作任务,用桌上的圆片进行“分饼练习”。学生在想学探究秘密的氛围中,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3、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①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③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合作谈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也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

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三、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四、操作注意事项

1、体现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和应用,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欢乐与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和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

2、提倡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着眼点、着重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师一定要珍视、要尊重并大加鼓舞。

3、展现交流的真实。学生的课堂交流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因此在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认识理解无论正确与否,只要真实地展示学情,就会促进其发展。

4、重视与人合作。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需要合作,如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学具的操作、实验的完成,探讨规律和设计方案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将来走向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学法个性化。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数学、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的时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左秀兰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

丁证霖编译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课堂教学策略》

王维城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指导老师:刘云章

南京大学教授

赵东金

南京晓庄学院讲师

孙建国,男,1966年2月生,江苏南通,通州市五总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主提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小学体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小学体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一、 课题的实现背景及意义 1、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变化,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育提出了重要......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立项为盐城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引言社会经过一段发展产生的产品就是职业教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产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品。职业教育与社会相互受益,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义务和职责。国家要走上新型......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

    一、以人本为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试想,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将学生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一不平等的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写科学日记的行动与研究 诸城市明诚学校---韩炳善 一、研究的问题 由于小学科学作业平时很少,有些学生上课很活跃但是科学成绩不理想,既是老师下了很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