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立项为盐城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课题成果。现就本课题研究工作,从课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实施过程、研究内容及操作措施、课题成效和问题反思七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1.自主学习与创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施自主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验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创新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就一定意义上说,自主创新学习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途径、基础方式和基础保证。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显而易见,不仅自主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目标与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十分一致,而且自主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实施,其实质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等新一轮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的实证性研究,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思和实践价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语文教研组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为了加大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学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确定《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应该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应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关键问题上“点拨”,引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通过初期的调查研究、课堂实验,确定了课堂教学“四步式”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自主学习——自主初学感知环节 第二步:寻问探疑——积极参与探究环节 第三步:互动研究——互动交流讨论环节 第四步:揭示规律——获新知求创新环节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教育传统,改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语文教育与自主教学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让学生达到以下七方面的合理发展:
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2.培养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语文的意识。
3.体会语文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的价值,增进对语文的理解和学好语文的信心。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5.提高常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6.提高常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7.提高常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加强组织,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课题组全体教师召开课题筹备会议,认真学习、解读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主要内容,制定了研究的计划。根据课题组成员任教的班级和个人的特点,确定了每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学校领导很关心课题研究的展开,树立了“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的理念,专门召开了课题工作会议,通过会议统一教科研工作的要求,明确语文教研组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要全力协助做好研究工作,课题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对各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出详细布置。这些措施,为课题的启动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方式学习,为课题开展提供保障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学习。学习时主要采取多方式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网络探讨与沙龙交流相结合。我们搜集了有关自主教学、教学模式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师学习,也提倡大家在课后自己在网络上学习,定期还组织相关主题的沙龙交流、教学观摩等使大家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通 4
过系列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为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开展活动,为课题实施营造氛围。
搞课题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学年要开设一节公开课,听20节课以上,写好读书心得、撰写论文、参与沙龙交流活动。
“反思促教学”活动。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重视预设与反思,教学前充分研究教材、学生,教学时重视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后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反思。从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效率、教学优缺点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引导教师从写反思开始课题研究,从写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老师每学年至少开一节公开课,同时也要求每一位前去听课的老师,根据《南翔实小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课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指出上课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将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还利用沙龙交流会作集中性的讨论交流,帮助每一位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掌握,优化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了各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向校内外同行展示我校教师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把握,落实了“让课堂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课改精神,受到上级领导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课题研究报告会”。每学期结束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所有老师会集中在一起,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作小结,汇总,并明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得到了提高,通过他们把研究成果物化成文字,向全校推广,也使全校的老师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魅力,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操作措施
进行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必须以教学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前期的研究摸索,交流总结,我们归纳出教学模式带规律性的成分,提出了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导阵地。于是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四步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四步式”模式是一个主体的教学模式。
1.自主初学感知环节:指预习或初学过程,把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依靠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来构建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对初学结果进行检查。
2.积极参与探究环节:自主创新性地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是新时期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本环节当中,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自发自觉、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3.互动交流讨论环节: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善于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获新知求创新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积极参与问题的研讨,新的知识将得到揭示,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而学生创新能 6
力在新知识构建当中,新能力形成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环节重在形成知识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本研究以在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着眼点,从教学模式的确定与改进着手,一方面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如何转变;一方面研究如何通过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各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引导学习
要想学生能主动学习,首先需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阅读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我们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巧妙地设置悬念,通过恰当好处地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他们体验角色的特点,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充分利用各班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阅览室,向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儿童书籍,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出课本,进行适量的拓展,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好场所,我们会根据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置身到“话题情境”中,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另外小学生爱表演,爱参与,我们在课上更多的设置表演环节,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习作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变“要我写” 7
为“我要写”,很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愿意写作,有东西可写,我们引导他们课外阅读,组织他们举行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写作范例,让他们有事可写,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
2.指导方法,引导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尝试、提炼、总结得出的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低年级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低年级孩子们喜欢学习,我们主要采用“激趣学习法”。“激趣学习法”是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注重赏识激励,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趣味中认知。
它在不同的课中落实情况又大不相同。阅读课上主要采取“读演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先在课文中标出生字词,然后充分地读。具体可以分三步走:借助拼音读,了解课文大意;看着字读,读通句子;带着问题读,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识字写字课上,要采用有趣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字形的方法。例如学习“尖、笔”等字,可以用实物演示如何加强记忆;学习“马、牛、羊”等字时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习“日、白、旦”等形近字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忆,此外还有讲字谜法,讲故事法等。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会识记生字,起到很好的作用。
(2)中年级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中年级是学生练习作文的起始年级,根据厚积薄发的原理,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注意积累,做好摘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写摘抄笔记,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摘录好词佳句,再辅之以写读后感、说话、8
演讲等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3)高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们通过提供预习作业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作业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一读二圈三思四注五问六查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了解内容,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一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二圈,圈画出生字词并记忆读法写法;三思,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四注,试着把自己阅读的感悟写下来;五问,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提醒自己课上注意听,或者询问老师同学;六查,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相关内容。长此以往地做预习作业,学生读书时不再是毫无指向地读,而是有步骤有目的地阅读,逐步培养起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面向学生,立足课堂,着眼发展。通过一堂堂的自主教学实验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沙龙,一次次肯定成绩、放眼未来的总结交流活动,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倡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采用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体验到身边处处有语文的存在,获得用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有效地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真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发挥主体作用,感知、学习、讨论、交流,最终构建自有知识体系的过程。一次次地练习、巩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开阔无比。除了课堂中的学习,学生们在课外的学习也越来越自主。读书、写心得、观察、写日记等。每学期都会有许多同学的作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过程。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探究性学习,还是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成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绕正在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也经常会拿一些疑难问题来请教老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中,学生的合作信息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养,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1.促进老师更新教育观念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在大家的心目中,学生的地位变了。教师不再只是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而是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主观愿望;其次是教师自身的课程观也变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积极整合教材,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的教学观变了,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2.增强教师教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广泛地学习各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尝试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课后反思改进,不断的用实践检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操作性。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前提,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大家把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撰写了很多有质量的案例、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实践成果 1.课题类成果
2016蒋延华主持了大丰区小学语文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顺利结题。2.论文类成果 期刊发表论文: 王俊斌
2014.3《情境,让语文课堂向更深处漫溯》发表于《新课程导学》 2014.11《读写结合,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发表于《考试与评价》 陈中娟
2014年《明辨真伪,实效引领创新》发表于《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2015年《语文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发表于《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刍议生态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
2016.3《小学高年级段作文教学刍议》发表于《作文成功之路》。2017.9《巧用策略,潜移默化炼语感》发表于《E教中国》 朱翠芳
2015.5《把握散文教学的“三美”意境》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 《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有效提升识字效果》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 《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三活”》 发表于《新课程导学》
肖 燕
2014《在孩子的世界里房屋忘情飞舞》发表于《江苏教育报》 《在“小课题研究”中幸福成长》发表于《青年教师》 《让孩童诗意地长大》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
《幸福密码》发表于《新德育》 蒋延华
2014《让学生在尝试中提高创新能力》发表于《考试周刊》 陈 林
2016《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发表于《华夏教师》 省级获奖论文: 陈中娟
2014年《让妙笔生花离孩子更近一点》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 《培养修改习惯,体验习作之乐》获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2015年《巧辟蹊径,蓄源头活水》获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朱翠芳
2016年《寓教于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江苏省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贰等奖
2017年《“让学引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大赛贰等奖 陈 林
2014《准确切入 引爆课堂思维》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二等奖 蒋延华
2014《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润滑剂》获得“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江苏省教师论文二等奖;
2015《借助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第十届江苏省园丁杯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
市级获奖论文: 王俊斌
2014年论文《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获盐城市教育学会二等奖。
论文《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等奖。朱翠芳
2014年论文《从补白谈语言训练》获盐城市教科院二等奖 论文《快乐写字,快乐成长》获盐城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2015年论文《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盐城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论文《准确切入 激发课堂思维》盐城市教育学会贰等奖 蒋延华
2014年《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获得盐城市暑期阅读随笔大赛教师组二等奖
《从口语交际课出发,让孩子们敢于说话》获得盐城市论文一等奖; 2015年《以史为鉴,快乐读书》获得盐城市暑期阅读随笔大赛三等奖;
3.教学设计类成果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陈中娟老师撰写的《赶海》《轮椅上的霍金》《花瓣飘香》,蒋延华老师撰写的《桂花雨》、《三顾茅庐》等。
蒋延华、陈中娟撰写的教案获得盐城市法制教案评比二等奖。4.学生指导类成果
王俊斌 2015年10月指导学生卢卉参加“美丽大丰港”征文比赛获三等奖。
指导学生王倩、潘晨曦参加 “纪念抗战70周年”2015年青少年语言文化活动中获大丰区一等奖、盐城市二等奖。
2016年6月指导卢卉参加“荷兰花海”杯“我为美丽盐城+1度”盐城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比赛获优秀奖。
2017年、2016年、2015年盐城市暑期师生共读阅读随笔大赛,陈中娟、蒋延华、朱翠芳等老师指导的学生习作都有获奖。5.教学比赛类成果
2015年陈中娟执教的《石头书》上传“一师一优课”平台被评盐城市优课。
2017年陈中娟参加大丰区小学语文“让学引思”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
七、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当然,课题研究的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学校所处环境限制以及参与研究老师的能力问题,我们搜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不够丰富,尤其对国外的关于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状况了解不够,导致研究过程中没能真正做到旁征博引,以史为鉴。
其次,从研究方法看,前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观察法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意在增强真实性。但是由于自制的调查问卷不够科学,课堂观察班级较少,记录比较粗糙,所以后续的统计分析有一定的误差。研究期间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主要以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为实验班级展开研究,对于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总结的一些策略还不够完善,尤其在凸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色上还做得不够。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已初步告一段落,但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不会停止。针对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领导专家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努力。我们要继续查找、搜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成功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教法,接受新的理念的熏陶,提高自身有关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修养。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功能,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一个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探索出如下教学摸式:①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②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③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④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关建词】自主、探究、摸式、特征、操作
一、研究目标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表现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外部调控轻内部转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单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他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变,学校教育的目标由知识领域拓展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上,将个性的健全与儿童的未来联系起来,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课题为学习的载体,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期间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课题指导。
二、具体操作摸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质疑、猜想、探究、推理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解难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萨奇曼(Suchman)发展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们感到疑难时自然会去探究;(2)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并学会分析这些策略;(3)新的策略可以教给学生;(4)合作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模式利用学生先天的探索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通过以情激学、设难激学、创疑激学、信心激学(即让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信)、魅力激学(教师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
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再如,“分数的基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激发学生探性质”数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情景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们吃。(投影或实物出示)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在教师讲到这之后,做出很苦恼的样子,猴王很为难,它既想满足后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这时候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充当猴王来解决这个大难题。随之,教师布置操作任务,用桌上的圆片进行“分饼练习”。学生在想学探究秘密的氛围中,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3、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①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③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合作谈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也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
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三、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四、操作注意事项
1、体现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和应用,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欢乐与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和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
2、提倡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着眼点、着重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师一定要珍视、要尊重并大加鼓舞。
3、展现交流的真实。学生的课堂交流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因此在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认识理解无论正确与否,只要真实地展示学情,就会促进其发展。
4、重视与人合作。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需要合作,如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学具的操作、实验的完成,探讨规律和设计方案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将来走向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学法个性化。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数学、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的时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左秀兰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
丁证霖编译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课堂教学策略》
王维城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指导老师:刘云章
南京大学教授
赵东金
南京晓庄学院讲师
孙建国,男,1966年2月生,江苏南通,通州市五总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校语文教研组建立的“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三个以”作为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能产生实效。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学生的学情(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以发展为主旨。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方法定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增效益。
二、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趣导入。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2、自主学习、合作参与
(1)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得共识。在这一环节中,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①小组学习,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学生分工进行学习,然后组内交流,形成结论;②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两人、四人、六人一组,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获取共识;
(3)质疑问难,师生互动。在学生小组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 体会,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由教师点拨或学生互相启发。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等信息的多向 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活动的形式以常规性的问答以及学生之间的议论、争论为主。
3、总结拓展。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第四篇: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实践是相当有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解读
模式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总结评价 巩固应用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提出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5、总结评价、加深体验
评价,既有学生小组间的互评,又有组际的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考方法的评价,重点是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二是对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
6、巩固应用
7、拓展引伸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
二、尝试实践
1、问题来源
有问才能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分数,老师很快判断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然后再让学生验证。“如何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既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鼓励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③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如学习比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在球类比赛中会经常出现“2:0”、“3:0”?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在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
如学习圆锥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5)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课本中有许多结论,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无疑是无益的。为此,我们经常把课本中的结论改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种结论,改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再引导学生找理由,探究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研究(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转变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并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形成自主、探索、发现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正确运用语文工具去思维、去创新的习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需要的人才。
本课题中的“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把注入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2、研究动因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火花。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以基础性、工具性为特征的语文学科教育,更要求改革创新,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重动脑轻动手,重学习轻应用。在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冲突对立;另外,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创新教育的理论,有助于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途径,有助于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3、指导性理论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创新性的学科。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而创新是思想的智慧之花。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创新的课堂。从历史来看,语文教育史也是一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历史。叶圣陶、吕叔湘等一批老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指导和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
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来看,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培养。可是,语文教育被许多干扰因素左右着。语文是应试教育中受害最大的学科。基础教育成为机械、死板的纯技术训练,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研究、运用现代教育原理,探索语文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方式。
2、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过程,完善教学目标,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
3、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
三、研究的原则及构建假说。
1、课题研究的原则:
1)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一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代之以“应需”教育,着力于学习方式的指导。
2)整体性原则。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克服重书面语言的倾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发展的评价原则。不以书面的考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着重考察语文素质是否真正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潜能是否被充分挖掘。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发挥,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第一标准。
本课题的构建假设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创造之空间,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之过程,使学生成为创造之才。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要求:
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改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实现学生这一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儿童知识面广,个性更突出,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以学生为主体,做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人道、平等、民主、和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蔼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理解应该是双向的。顾名思义,“双向”是指教师理解
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良好的品德,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前提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要具有一颗善良真诚的爱事业、爱学生的心灵,要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品学取决于教师的德才,要想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2、新颖的授课方式,是获得学生尊敬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叶圣陶语)的观念,去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使语文课成为“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语文课的新颖是它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学语文,从而获得学生的尊敬。方式有很多,比如:
(1)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课前三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吸收,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进行收心教育。况且,学生为了这三分钟的演讲,在课外会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能引起别人兴趣而又少有人知道的资料,练表情、练语调、练语态……以期在台上展示一个完美的自我,这不是可以一举多得吗?长期坚持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还可以促进课堂片段教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2)定期召开辩论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课堂必须面向社会生活。定期召开辩论会,可以调动学生的社会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知识积累,可以提供一个广阔而自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化妆和伪装,只有实感与真情。论题由学生提供,师生共同商议,真正达到了教学做的合一。学生感谢教师的别出心裁,教师感谢学生的新颖独到,师生感情其乐融融。
(3)适当开设“汇报课”
汇报课是指学生在个体自学的基础上,在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交流所得的内容,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汇报自学所得。汇报课前的自学过程,探讨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的过程。而自主学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灵魂,也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这样做,既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变传统的“说教式”为“交流式”。
(4)适时开展语文竞赛活动课:
一说到要开展什么竞赛,学生总是激动万分,此时此刻好胜心胜过一切,哪怕失败了,也一定会再接再厉,下一次一定要赢回来。这样,他们就一定会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开展这些语文竞赛活动,如诵读竞赛、写作竞赛、听说竞赛以及综合竞赛等。诵读竞赛,包括读和诵两个方面。读有读的比赛,比如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红领巾读书大赛等;诵有诵的比赛,比如普通话朗诵赛、诗文朗诵赛,赛诗会等。写作竞赛的种类主要有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改错字比赛等。
(二)完善教学目标:
1、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一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
2、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上,新课程不仅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而且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项目标之中。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努力体现课程性质,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变革学习方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疑问,在读书时体会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在讨论时能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做到主动质疑、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根据人的感官到思维上产生内在的连动,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采用多种连动方式调动各种器官,做到手脑并用。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凡是能通过互动学习完成任务的,我们应该设计安排互动,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异议,课堂上都可以讨论和争辩。教师应大度、有内涵,对不同意见不横加指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学生
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能促进语文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改革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自主创新学习”课堂评价强调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的参与,因而评价教学应以学生参与为主要依据:
1、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上要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师生间要民主,做到双向交流,教学共振。
2、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应人人参与,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要关注不善发表意见的学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率应达90%以上。
3、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课堂上自己活动的时间(读、写、议、算、操作、演示、板演)不少于2/3。
4、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成功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式多样地参与。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的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5、学生参与的品质。培养训练学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学生要有提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普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6、学生参与的效果。在掌握知识方面,当堂课的合格率应达到9O%以上,优秀率达到7O%以上。同时每节课要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研究过程中,既要站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广泛地吸收学科理论,又要善于从国内外各种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提炼。理论研究和学习应贯穿课题研究始终。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1、课题研究分成以下一步几个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 课题设计、论证,学习有关理论、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3月 营造研究氛围,探究语文学科创新教学方式。
第三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 总结提高阶段,组织结题鉴定。
2、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课题活动制度,坚持每月、每周开展研究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科研方法,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材料。
3)积累各种资料,及时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