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网络学习日志
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里,学生收获了哪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直白地说,老师和学生在这一节课40分钟里,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时一节课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而有时却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所以,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每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如何提高呢?我认为: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本课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本课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
5、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节课要把握的三个“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宽度”,要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这需要我们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因为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学生会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提问过少,会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二、“深度”,要挖掘课堂的深度。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深度,它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是否有效,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中来。
三、“长度”,要延伸课堂的长度。这需要我们老师在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
2012年10月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其次,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再者,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作为老师的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多利用这些原有的素材,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一、巧用生活实例,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感受学习的乐趣,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学中我有意把数学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动手等活动中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学生能利用七巧板,拼出简单的图形,拼出有趣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各种鸟兽,人型等,再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学校的小花园修好了,我们要为花园的走道上铺上漂亮的地砖,要供选择的材料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地砖。请问我们应怎样选择材料,才能将走道地面无缝隙地铺好,达到美观大方的要求?请至少画出两个方案草图,并说明所供材料是否都能用上?再如:学习到全等三角形及相似三角形时,可具体运用到测量河的宽度,烟囱及大树、楼房等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高度。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观察去探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拓展教学环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都能找到数学的原形。正如新课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中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有比0小的数吗?数字有什么用途?等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数学不再是那么抽象的、乏味的,学生真正的感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也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为让学生在数学上登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也使学生自然地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我们身边数学充满无限生机。
第二篇:网络学习日志
收获很大,感触很深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学习,在物理教学各环节开阔了眼界,专家老师们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通过作业,日志,主题研修,论坛发帖和回复贴等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得以展现。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并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
课程拓展的学习领域为课堂带来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同时也要求课堂必须具有吸引孩子学习兴趣的推动力。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三、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与、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物理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研修就会大有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与网络研修同行!
第三篇:小学数学网络研修日志 原创首发
小学数学网络研修日志 原创首发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班内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网上研修来的很及时,网上研修内容很深刻,网上研修的效果将影响深远。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主要有以下诸多方面: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等。
认真探讨内在联系我们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仔细关注能力要求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其中,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能力;专业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2、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并发展思维能力。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①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人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②积极开展小组间质疑解疑。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第四篇: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学习日志1
通过这段时间的远程研修学习,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体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对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止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2、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会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中。
新教材在编写上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以前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调动教材的使用性。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等形式出现,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从而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例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3、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程的及时推出,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d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等。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提供帮助、提供服务,扮演着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
4、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想:我能通过这次学习,进行实践反思,学以致用,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一次次聆听了优秀教师们精辟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在教育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作为我,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不成熟的,更清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以前我是在黑暗中摸索着朝前走,那么现在我眼前有了星星点点的萤光,在指引着我;在召唤着我。
通过培训,我结合自己情况,明白,如果要做一个老师,要做一个好教师,就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练好“内功”。一个教师,即使你水平再高,但你不能把它通过合理的途径传授给学生,那么你也不能算一位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要经常认真反思每天的教学得失:课堂导语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活动有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提供有没有恰倒好处??.好的坚持并改进;不好的甚至是错的坚决舍弃。还要走科研之路,做复合型教师。
教学档案]
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参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曾经写过名为《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自主学习”模式初探》的文章,此文在2002年5月发表于教育类核心期刊《全球教育展望》。在文章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思考:
2.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在计算机技术给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它能将数学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些帮助,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在数学课上经常有不同于常规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也经常会产生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这些都是计算机一时所解决不了的。这时就要依赖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了。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计算机的出现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交流、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气氛、教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再者,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有时教师一句话或者用一个实物就能让学生看明白的道理,就不必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些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如书写、计算等技能就必须让学生亲自用纸和笔来练习„„总之,只有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计算机手段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观点还是基本正确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元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有力的倡导,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个性得以张扬,他们敢于探究和实践,敢于表达和质疑,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但是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越深究就越让人难以把握的领域,有些东西说说容易,但是把握起“度”来,却很难操控。因此,在这期间的许多课堂现象也反映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的误区,表面上比以往热闹了许多的课堂究竟给每一位学生带来的收获有多少?形式上的丰富活泼是否意味着教学效果的优良?类似制作课件、教具、学具的高成本投入是否有教学效果的高产出?于是在2006年我撰写了文章《数学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里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及了三方面的思考:“思考之一:由情境的滥化走向情境的优化”;“思考之二:由探究的泛化走向活动的内化”;“思考之三:由双基的淡化走向双基的活化”。现选取文章的第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思考之一:由情境的滥化走向情境的优化
情境创设低效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怎样的情境才算是一个好的情境?数学问题本身可不可以看作一个特定的情境?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学校数学组内进行了专题的教研,同时还请教了杭州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他认为,推动数学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数学内部本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更可以尝试从数学内部本身的问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内部零散的、矛盾的地方进行整理,使数学体系更加和谐与完美。因此,好的情境不应该仅仅起到“敲门砖”或仅仅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而更应当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功能。一句话来概括,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游离于数学的本质之外。
在对教学情境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教研组要求全体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对数
学情境的优化:
(1)认识情境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需要的情境不一定都必须是生活情境,有时,从数学本身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这一点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所以,一些诸如“计算”等属于“规则教学”范畴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要从生活原型中入手,数学问题本身就可以视作一个特定的情境,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巧妙地处理。
(2)明确情境的目的,及早进入主题:情境的呈现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点缀。因此,及早让学生明白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是情境导入的一大要素,如果为了形式的漂亮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就有可能会冲淡主题。延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时机。
(3)创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数学情境: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而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本身呈现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要靠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在接受了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洗礼并付诸实践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跟进。同时,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一些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教学方式有值得再一次被重视和关注的必要,它们应该与当前的新观点、新思想有机结合,使数学教学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9月,我参加了苏州市教学“六认真”工作会议,在会上,苏州市教育局长鲍寅初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体教师以“六认真”的教学工作把素质教育的宗旨落到实处,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和育人效益。这次讲话,是在课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后教育主管部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规律而提出的重要观点,无疑带有“返璞归真”的色彩,也呼唤着教育研究的重心要下移。是啊,不管变化如何的繁复。教育总有恒定的规律贯穿于其中,只有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我们才能把握整个课改的节奏。于是我和同伴们一起又一次地沉下心来,思考着如何关注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环节——教学“六认真”。2008年,我撰写了论文《画龙还需点睛——也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在文中提出了“在作业设计的质量上着力提升、“在作业布置的时机上灵活调控”“在作业评价的方式上不断完善”等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现摘录其中第二部分:
二、在作业布置的时机上灵活调控
1.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突破。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双基,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2.在学生的需求点上着力。
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建立在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值得他们去做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灵活将作业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及时来完成。课内的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讲解在前,练习在后,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先练后讲。比如,在处理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迁移性的预习作业,在形成新知时可以穿插巩固性作业,在授后加强时可以布置提高性作业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作业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安排作业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积极探索和思考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去,他们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在教学的延伸处拓展。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设计精当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延伸处适时地切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实现知识与方法、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成为一堂课的灵魂。
这类作业的适时介入和运用,使作业的目的更加多元,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走向深刻。当然,这类作业布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布置得过早,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作业的要求还不吻合,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布置得过晚,则会降低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奋度,削弱了作业的功能。另外,这种作业还应该见缝插针地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在与其他数学教师交流过程中这些观点也引发了大家对“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这个环节的讨论。在翻阅自己近年来所写的文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的选题范围逐渐变小,越来越贴近实际操作的层面,也许,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自己在教研方向上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把握整体,立足细节,打造教学的精致,这将是我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
近日,我学习了《人民教育》杂志2008第21期上刊登的史宁中与孔凡哲两位先生关于“数学教师素养”的对话,其中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
是啊,已经过去的16年,丰厚了我的教育人生;即将到来的16年,我将用心创造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第五篇:小学英语网络研修日志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收获,同时有了许多困惑,我很想参加一个研修来解决这些问题。正好今年的远程研修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谢谢远程研修专家们的指导。
以前存在或者困惑的问题:
1.有关对认读能力的理解方面:以前我认为,在低年级认读能力就是认读单词、认读课文的能力;在高年级,认读能力就是朗读,甚至于认为认读能力的培养就认为是培养阅读能力。
2.有关认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方面:不否认听说的重要性,可是在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下,认为只有培养认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取得好成绩。
3.有关认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方面:以前要求学生能认读出一节课刚刚学习的生词。
4.有关语法方面:受以前老教育思路的影响,认为语法就是和学生先说明白语法结构,然后再练习一下就行了。
5.有关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实效性,一直是我所困惑的。
6.有关形成性评价方面:以前认为只要纪律好了就行。
7.有关终结性评价方面:以前认为终结性评价就是考试,唯考试分数而已。通过这次研修,现在我明白了:认读不仅仅指认读一个单词,它还有认读意群,然后逐步过渡到认识这个句子,能够把句子连起来,然后才过渡到对语篇的理解。认读单词,更多是要求孩子们懂得意思,还有懂得它的发音。背单词,更多的是看孩子是否能写出这个单词,而且还要能够知道它的意思。认读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应该是一个更高级的一个层次,更高级的一种能力,而认读是初步的一种识别单词以及单词意思的一种能力,识别句子意群的一种能力。培养认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运用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阅读获取信息。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认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放到高年级去做了,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坚持培养孩子的认读能力。老师在呈现单词或者检测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或者认读等等方面的能力的时候,要想清楚这个活动到底是检测哪个能力。在语境中认读单词比独立的认读单词,如死记硬背单词效果会更好。语法最好是先隐性,即先列好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总结,再让学生应用练习。所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实效性,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课堂上和课后。课堂上积极进行评价,课后让小组长进行评价,都进行记录。终结性评价不只是考试分数,它要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想说的话真是很多很多,但我明白,只有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自我前进的内驱力,我才会在教学中有所成。今后,我会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我也相信在倾听,记录,反思,沉淀,实践中,我的英语教学之路会愈趋于成熟。把所学应用到平日教学中,把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都大幅提高,促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