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忘致谢读后感
《莫忘致谢》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致谢很重要。
书中写了“我”为了让我的孩子们写谢柬,带他们出去给别人买礼物,使他们知道了别人给他礼物需要多少时间。
送礼与收礼对我们这代的孩子们来说再也熟悉不过了,但写谢柬就没那么常见了,像我,从未写过谢柬,收到礼物时连打个电话说声“谢谢”有时都会忘记。当读完这个故事时,我十分惭愧。因为今年我生日的那天,安安送了我一个大香蕉绵玩具,我虽然觉得有点幼稚,但心里还是很喜欢这个玩具的,可是我却仅仅含糊地说:“谢了。”便开始顶在头上装“猴子王”,背在背上扮“”香蕉龟王,更不要说去写谢柬了。直到我读完这个故事,我才发觉致谢是那么重要,谢柬也不是废纸,因为谢柬还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是一种礼仪的表现,使我深感惭愧。不止那一次,我几乎每年的生日、圣诞节、儿童节、春节时对同学、朋友、亲人、父母的朋友也都是这样道谢的。
致谢很重要,我以后也需要开始写谢柬,因为读了这个故事,我已经明白,我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的致谢,我必须改正,否则怎么会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呢?致谢真的很重要!
第二篇:莫忘致谢的美文
依琳娜、莎拉和德鲁还小的时候,每当他们要向人家致谢,就口述感谢词句由我笔记。
但是到孩子长大一些,有能力自己写谢柬了,却必须我三催四请才肯动笔。
我会问:“你写了信给爷爷,谢谢他送你那本书没有?”或问:“陶乐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线衫,你可有向她道谢?”他们的回应总是含糊其辞,或耸耸肩膀。
有一年,我在圣诞节过后催促了几天,儿女竟一直毫无反应,我大为气恼,便宣布:谢柬写妥投邮之前,谁也不准玩新玩具或穿新衣。他们依旧拖延,还出言抱怨。
我忽然灵机一动,就说:“大家上车。”
“要去哪里?”莎拉问,觉得好奇怪。
“去买圣诞礼物。”
“圣诞节已经过去了,”她反驳。
“不要啰嗦,”我斩钉截铁地说。
待孩子都上了车,我说:“我要让你们知道,人家为了送你们礼物,要花多少时间。”
我对德鲁说:“麻烦你记下我们离家的时间。”
来到镇里,德鲁记下抵达的时刻。三个孩子随我走进一家商店,帮我选购礼物送给我的姊妹。然后我们回家。
三个孩子一下车便向雪橇走过去。我说:“不许玩,还要包礼物。”孩子们垂头丧气回到屋里。
“德鲁,记下到家的时间没有?”他点点头。
“好,请你记录包礼物的时间。”
孩子包礼物时,我替他们冲泡可可。终于最后一个蝶形结也系好了。“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我问德鲁。
他说:“到镇上去,用了28分钟,买礼物花了15分钟,回家用了38分钟。”
“包这几个盒子用了多少时间?”依琳娜问。
“你们两人都是两分钟包一个,”德鲁说。
“把礼物拿去邮寄,要花多少时间?”我问。
德鲁计算了一下,答道:“一来一去56分钟,加上在邮局排队的时间,要71分钟。”
“那么,送别人一件礼物总共花多少时间?”
德鲁又计算了一阵。“2小时34分钟。”
我在每个孩子的可可杯旁放一页信纸、一个信封和一支笔。“现在请写谢柬。写明礼物是什么,说已经拿来用了,用得很开心。”
他们沉默构思,接着响起了笔尖在纸面上的声音。
“花了我们3分钟,”德鲁一面说一面把信封封好。
“人家选购一件情意浓厚的礼物,然后邮寄给你,所花时间也许超过两个半小时,我要你们花3分钟时间道谢,这难道是过分要求吗?”我问。三人低头望着桌面,摇摇头。
“你们最好现在就养成这习惯。早晚你们要为很多事情写谢柬的。”
“你小时候也写这东西吗?”德鲁问。
“当然。”
我想起了亚瑟老爷爷。他是我曾祖父最小的弟弟,家住马萨诸塞州,我从没见过他,可是每年圣诞节他都送我一份礼物。他双目失明,由住在隔壁的侄女贝嘉过来帮他开出一批5美元的支票,分别寄给每一个曾侄孙和玄侄孙。我每次都回信致谢,并且告诉他这5美元是怎么用的。
后来我去马萨诸塞州就学,这才有机会探望亚瑟老爷爷。闲谈间,他说很欣赏我写的谢柬。
我告诉三个孩子,亚瑟老爷爷每年都送我礼物,我也每年都给他写谢柬。
“那时你漂亮不漂亮?”莎拉问。
“我的男朋友说我漂亮。”我说着就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照片簿翻开。在照片中,我站在自己家里的壁炉前面,身穿黑丝绒晚礼服,头发绾成精致的法国贵妇髻。旁边有个英俊青年。
“原来是爸爸!”依琳娜有点惊讶。
我微笑点头。三个孩子坐下来继续写谢柬。今年圣诞节,我丈夫和我庆祝了结婚36周年。谢谢你,亚瑟老爷爷。
第三篇:莫忘记为官
莫忘记为官是“为了谁”
近日,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纪委书记李成富和亲友到该市人民医院看病时,因与医护人员发生小摩擦而大打出手,造成急诊科医生多处受伤。李还口出狂言“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目前,李已被停职。(据10月11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官员的“雷人”、“雷语”见得多了,人们也就腻歪了。正当官员的“雷人”、“雷语”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时候,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纪委书记的一句“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的狂言,又迅速蹿红网络。
我们不难想像,只知道“我怕谁”而不知道“为了谁”的纪委书记很难视人民如父母,把百姓当亲人的。因为他首先忘记了为官的根本就是为了人民。他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成自己作威作福的“杀威棒”,只要达不到自己的“小目的”,就挥舞“杀威棒”大打出手,这哪还像个人民公仆?其次他忘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这句话。这是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当群众的贴心人”不是要平时说说而已,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三是他忘记了恪守“官德”。“官德”就是官员的职业道德。他虽然只是个科级干部,但也应守“官德”。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没有修为政之德,他没有律己之心,更没想为民之事,焉能不口无遮拦,大放厥词,以致丢官丢人。四是他不注重修身。不修身,不养心,导致他全然没有为官的样子,全然忘记了当官是“为了谁”。
领导干部是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为了个人的威信或私欲,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但愿“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 这类狂言不再有。
第四篇:莫忘微笑美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看到这样一幅风景:一位长者,须发皆白,面对无限美好的夕阳,他静静地微笑,神情是那么专注,神态是那么安详。我不知道人世间还有没有一种风景,比这更温馨、更动人。迟暮之年,静静地微笑,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晚年。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人到暮年,不忘微笑,能拥有健康快乐的老年心态,又怎么可能不延年益寿,怡养天年。
微笑如丹。有资料表明,那些长命百岁的长者,绝大多数都是深知快乐之道的人。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无论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困苦,他们也不忘让微笑来为他们挡风遮雨,让微笑来为他们披荆斩棘,让微笑来为他们驱病强身,延缓衰老。对于烦恼,微笑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它无需成本,却可创造许多价值,也难怪有人会说:微笑是人的半条生命。
微笑如花。人生天地间,不可能事事如意,件件快心。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与磨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达观、快乐,笑对人生。我们要学会用微笑去化解隔阂、消除误会,也要学会用微笑去浇灌生命、滋养心田。要用微笑去沉沉暮气,获勃勃生机。要知道微笑是生命的太阳,只要太阳永不落,就一定会有云开雾散、春暖花开的那一天。要学会笑看花开花落,要学会静观云卷云舒。
微笑如歌。要知道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人生必老,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希望。人到老年,视野更开阔,阅历更丰富,思想更成熟,心灵更纯净。就像一首老歌,博大、雄浑、深厚、绵长,绝非一般浅薄的流行歌曲可比。这是资本,也是财富,更是我们笑对人生的法宝。
微笑不应只是青年人的专利,也应该是建造老年人健康精神大厦的基础。作为一个仁厚长者,我们千万别让忧郁的芽儿在我们的心田找到生存的空间,而是要让垂老之心绽放快乐的花朵。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尽情地微笑,要让生命的晚秋在笑声中变得更辉煌、更灿烂、更温馨。
第五篇: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我曾经到一所名校参观讲学,不由我不嗟叹:真阔气,不愧为名校呀!
不知诸君有无与我同样的感受:时下参观国内名校,犹如观光朝圣。去名校参观,最能提起我兴趣的不是豪华气派的楼堂馆舍,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不是争奇斗艳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东西有钱就可以买来,谁有钱谁都可以买来。我最感兴趣的去处是为一般人所不怎么待见的校史室(馆),从这里最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内涵底蕴,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历史传承,能看出这所名校之名是沽名钓誉,还是名副其实;是假冒伪劣,还是货真价实。
这所名校的校史(档案)馆在装饰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颇费了一些银两。有那么一瞬间,我曾自问:把这么多钱堆到这上面,值吗?也只是一瞬间就释然了,国人历来好面子,校史馆就是学校的脸面,有粉往脸上擦,有金往脸上贴,这也算擦得、贴得是个地方了。
在介绍该校校史沿革的陈列橱窗前驻足,在一串炫目的灯光下,我发现“学校首任校长”一栏竟然空着,一时好奇心起,便忍不住要向管理员教师请教一番了。这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细声细语地对我说:“是这样的,由于年代久远,学校又经过多次重组整合,虽经多方查证,但最终无果。”“只过了几十年,也算年代久远吗?”这是我心中的疑问,并没有真的说出来。“我想借阅一下贵校历任教师的名册,不知可否?”“真对不起!我校校史(档案)馆尚在不断完善当中,现在无法向您提供。”这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依然细声细语地答道,这么看来,我夸她“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是把人家给看低了,还应该加上“训练有素,久经考验”才妥帖,其机敏程度简直可以做“新闻发言人”了。
我不是有意要难为人家姑娘,何况人家对我并无半点失礼之处,而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对一所学校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学校是什么?只是楼堂馆舍、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吗?当然不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闻名天下,虽然说的是大学,但在我看来,对中小学校同样适用。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晓得,学校是靠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支撑起来的。名校之名不能靠吹和捧,吹出来、捧起来的“名”犹如魔术师手里的七彩肥皂泡,看起来很大、很美,但升不高、走不远,更活不长;归根到底是由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凭汗水、心血与智慧培育、浇灌出来的,而这一切必然惠及莘莘学子并通过他们充分地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其功不可没。
校史是什么?就是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一茬又一茬的教师,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共同承续的学校教育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文”与“献”。二者是有区别的,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文”包括文字(图片)记载的纸质档案、视(音)频影(音)像电子档案、各种实物档案等;“献”一般是指还健在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或知情人,如历任老领导、老教师,历届老校友、毕业生等。可见,“献”是人而不是物,这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口述历史、自传、回忆录等是对校史的重要补充和最有价值的佐证,这又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
校史具有教育及文化意义,自不待说。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为学子们所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华章;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值得学子们终生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组成部分,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缩影也不为过。
校史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是客观的,不容许被篡改的,尤其是不能被强制遗忘的。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这两位大文豪,一老一少,来自不同国度,好像是站在中国的春晚舞台上同台给中国观众表演相声,就是不知道国人能否听出其中的幽默来。现如今国内中小学校撤并已成家常便饭,在这股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该撤并的与不该撤并的统统撤并掉了,这跟旧城改造式的“强拆”不是一个路数吗?拆掉的、撤掉的是什么?只是看起来有些破旧寒酸的校舍吗?只是被某些人当成包袱累赘的学校吗?不!表面上看,拆掉的是一座座校舍,撤掉的是一所所学校,实际上割裂了历史传承,斩断了文化脐带,碾碎了许多人的梦想。如果老帅彭德怀仍健在,定会顿足捶胸,重复他那句名言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撤并”的本义是“撤”与“并”,不能只强调“撤”而忽略了“并”,在我看来,一个“并”字足矣。“并”的意思是“合”,是“汇聚”,而不是消灭、消亡。一所由几所学校合并成的新学校,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即便用的是原来某所学校的名字,这所新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所学校了,截止到眼下这所新学校的校史就是原来每一所学校校史的合集,少了谁都是残缺的,少了谁都不行。一所老校的校史犹如一条大河,正因汇聚了数条涓涓细流才成浩荡之势,流淌的是岁月沧桑,是不朽的教育传说。个中道理,作为合并后新学校的校长必须明了,嫌贫爱富之心不可有,厚此薄彼之为不可取,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懂得珍惜这一笔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这也许正是再造学校的难得一遇的契机。我们看到有的校长对于并入学校和教师畏惧如虎,整天如防贼一般加以防范,想方设法欲抹掉一切痕迹和影响,要么只字不提,要么极尽贬损之能事。这样的心胸能办好学校吗?这种作为能算得上明智吗?“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这样一所连首任校长的名字都能忘记的名校,又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名校呢?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我在中学任校长的11年间,责成有关部门把学校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及成员、教师名册及岗位(工作分工及变动情况)、毕业班学生名册、毕业合影及去向等,按学详细登记造册,作为校史存档备案。即使许多年以后,要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毫不费力,手到擒来。不幸的是,我原来任职的学校,在我调离以后也“被撤并”,不知道那些被我当成宝贝的校史资料如今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