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我不要你了散文
初一时,你转学来到我的学校。你不喜欢讲话,还会害羞;长得也不高,瘦瘦的;学习也一塌糊涂,还有着你们家乡的口音。可是很奇怪,我对这样的你竟有着说不出的好感。
初中,真的太懵懂了。十三四岁的年纪,总是把好感就当成爱,成天说着永远,看着青春疼痛系列小说,听着网络歌手的流行音乐,想着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学校是军事化管理,我们全都住宿。初二的时候我们宿舍和初一女生有些矛盾,就想着没有一场架解决不了的事情。后来想起,根本不是单纯,是头脑简单,简单地说就是傻。
后来记得他们找初三的男生在水房围着我们,然后你们一群男生就特别生气,回宿舍拆了床板下来和他们打架。说实话我当时一点都没害怕,还觉得你们很厉害,你对我也好。再后来就是事情解决之后你生气了,我手足无措,就是怕你不再对我好了。你生气地语气其实一点儿都不吓人,我站在你面前,看着你嘴唇一张一合,心底竟有莫名的欣喜。那时候你肯定很担心我对不对?
初三我们换校区,也可以走读了。某天中午,我站在窗前,看着操场上你走过来的方向。浅绿色条纹短袖衬衫,淡蓝色牛仔短裤,白色的运动鞋,逆着光,前行。好像就是那时,就莫名心动了。后来再从书上面看见主人公逆光前行的描述时脑中总会不经意出现那天的情形,虽然很俗,却真的动心了。
初三那年我想是我们到现在或许包含以后相处的最融洽也最快乐的日子。我的座位在老师讲桌旁边,自己一个人坐。所以每个我们不午休不回家的日子,你都会来找我问数学题或者聊聊天。有时候还会掰手腕,一支棒棒糖的奖励。不知道是不是你总让着我,赢得人永远是我,虽然我两只手。那时候掰手腕我们手之间永远会有一张纸,尽管那样,和你握起手的时候,好像手上的温度还是会上升。
如果说初中是青涩懵懂,但我想后来的日子里你一定能感受到我有多喜欢你,可是你没有。
我们高中不在一个学校,你去了内蒙古。
你和我说你去问你们老师数学题,你们老师说高考不会考这么难的题,所以你们根本就不讲题;你说你们同学写作文写爱因斯坦发明了电灯,老师居然还没有发现问题;你说你们英语老师读的课文你永远都听不懂。
然后就是我给你讲题,打电话讲,qq上面讲,给你复印我们的笔记然后给你邮寄过去。
高三,你和我说你有了女朋友。你和我吐槽她脾气有多不好,你说她很强势,你说她和别的男生走的近。我安慰着你,和你讲述我们这个年纪女孩的心理。可是你从来没想过我们之间,关于我对你。联系越来越少,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我们都越来越忙。
高三快结束的时候,你告诉我你和她分手了。我说不上来是什么感受,好像还是窃喜多一点儿。我给你写了一封信,对,是告白。
我小心翼翼斟酌里面的每一个字,一笔一划都是情意。后来无疾而终。
《圣经》里面说:别惊动我的爱人,等他自己说愿意。
对,我一直在等你,可是你始终没有开口。
后来我删掉了你所有的联系方式,想过上不会牵肠挂肚的日子,却还是不争气的处处留意你的消息。
你的好朋友同样和我也特别好。他告诉我你的学校,你现在的状况。他问我为什么还不交男朋友;为什么要喜欢你一个人那么久;为什么总是放不下你。他告诉我再试一次吧。
他说:可能你觉得我太优秀了你配不上我。我告诉他:在你面前我从来都是先低头的那一个。
后来加上了你的微信,继续演绎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我像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人,处处小心翼翼。很累。
你告诉我,你喜欢性格活泼一点的,而我太喜静,我们不合适。其实就是你太不了解我。在我们相处的这些日子里,我把自己给弄丢了,在你面前总是小心翼翼。
时间真的是个伟大的事物,能治愈所有的不甘心和难过。
现在在微信里看见你的头像,我真的不会有一丝触动了。
对,就是我不要你了!
我一个人就可以貌美如花,凭什么跑去给你当妈?凭什么我这么优秀的一个小姑娘,在你面前却小心翼翼?
我喜欢你的时候你可以为所欲为,你就是宝贝,可是现在我不要你了,愿你以后的日子,万事胜意。
我也要骄傲的往前走了,去变成更好的自己。
第二篇:《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书评
又是一部描述历史事件与时代主题的书,不同以往的是,这是一个经历了战火硝烟,从瓦砾碎片中挺拔而出的真实经历之树。这棵树也许没有《灿烂千阳》那么跌宕起伏,充满玄妙;行文言辞也不像花一样绚丽流畅。这棵树给人感觉苍老、几近磨难举步维艰,但它却仍能让读者的心伴随着作者一起,看国家政权瓦解、内战迭起、民不聊生;看凄美的爱情之花在断壁残垣的夹缝中坚强萌芽,最终又黯然消逝;看一个最卑微的“可怜女孩儿”如何在一次次痛失亲人的打击后,顽强拼搏,接受生活和真主对她的考验,终于直面塔利班镇压的残忍淬炼……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都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可以失去家,但我不能失去祖国!
最近,我们总是在看到听到和经历了国家各层级啼笑不得的事情之后,戏谑的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总觉得,也许我们只是不想尴尬的承认对祖国的爱有多么沉重多么真挚而已,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又对她寄予无限遥不可及的期望,这份爱让我们对她无奈、恨却无法割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便这片土地已经满目苍夷!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对国家的要求就像一个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种优秀品格之后对自己的孩子指指点点,然而每一个父母又深深明白,人无完人,自己的孩子终归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如何教训都不为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他半分言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不能割舍对祖国的爱,哪怕它曾一而再再而三的伤透了我们的心。
法齐娅出生于阿富汗,也许在我们看来阿富汗既落后又贫穷,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一夫多妻制,而虐打妻子竟然是公认的普遍现象,在那里女孩儿的命运猪狗不如,更别提上学接受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就被家庭强迫进行婚配行为……这种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在那里无情的剥夺和扭曲了人们的自由和心态。《简爱》说:“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法齐娅注定不是懦弱和愚蠢的,在经历多次生死危机,她坚信自己是被真主赋予了使命的存在。法齐娅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向我们宣告着她的勇敢和不屈:父亲离世的悲痛犹在心间,就又要被迫接收流离失所的厄运,紧接着兄弟姐妹失散离世,母亲最终也抵抗不了命运的袭击,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没有剥夺她对光明的向往,相反的,面对被恐怖势力笼罩和压榨的国家,她内心中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就像苏醒的火山一般喷薄而发。
这是我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战火纷飞中最容易滋生刻骨铭心的爱情。法齐娅作为一个阿富汗妇女,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幸运,因为她在这样一个狼藉的国家却拥有最闪光的爱情。就像法齐娅在书中说的,阿富汗妇女的存在只是为了繁殖后代,在她们的生命长河中不存在“爱情”这两个字。但是法齐娅却拥有了,她和哈米德之间几度离合的奔波式爱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一个国家已经伤痕累累,即便恐怖组织的压迫如乌云般压顶,但爱情力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会给你带来可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也正是因为法齐娅和哈米德两人彼此的依赖,使得两个人互相理解支持。然而,哈米德最终却没能打败疾病这场战役,最终带着遗憾离开法齐娅。看到这里,我不禁开始相信法齐娅的那句话,真主让你活着,是有使命的。就像她即便已经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顽强的怀揣着活下去的希望,她那么爱哈米德,有了哈米德的人生如获至宝。相信哈米德的离世对她来说无异于挖走她胸口炙热跳动的心,她完全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从此不再谈论感情。因为她知道,哈米德是她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作为一个“卑微的女性”,残喘于一个失控的国家,法齐娅知道光是忍受远远不够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愤怒,因为爱得深沉,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两个女儿像她一样要被迫接受不公正的命运。为了祖国,为了女儿,更为了广大的阿富汗妇女,她血液中那股强悍的斗志被点燃,像熊熊烈火席卷整个阿富汗,更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第三篇:《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读书笔记
读《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有感
这是一部描述历史事件与时代主题的书,不同以往的是,这是一个经历了战火硝烟,从瓦砾碎片中挺拔而出的真实经历之树。这棵树也许没有《灿烂千阳》那么跌宕起伏,充满玄妙;行文言辞也不像花一样绚丽流畅。这棵树给人感觉苍老、几近磨难举步维艰,但它却仍能让读者的心伴随着作者一起,看国家政权瓦解、内战迭起、民不聊生;看凄美的爱情之花在断壁残垣的夹缝中坚强萌芽,最终又黯然消逝;看一个最卑微的“可怜女孩儿”如何在一次次痛失亲人的打击后,顽强拼搏,接受生活和真主对她的考验,终于直面塔利班镇压的残忍淬炼„„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都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可以失去家,但我不能失去祖国!
最近,我们总是在看到听到和经历了国家各层级啼笑不得的事情之后,戏谑的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总觉得,也许我们只是不想尴尬的承认对祖国的爱有多么沉重多么真挚而已,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又对她寄予无限遥不可及的期望,这份爱让我们对她无奈、恨却无法割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便这片土地已经满目苍夷!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对国家的要求就像一个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种优秀品格之后对自己的孩子指指点点,然而每一个父母又深深明白,人无完人,自己的孩子终归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如何教训都不为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他半分言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不能割舍对祖国的爱,哪怕它曾一而再再而三的伤透了我们的心。
法齐娅出生于阿富汗,也许在我们看来阿富汗既落后又贫穷,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一夫多妻制,而虐打妻子竟然是公认的普遍现象,在那里女孩儿的命运猪狗不如,更别提上学接受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就被家庭强迫进行婚配行为„„这种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在那里无情的剥夺和扭曲了人们的自由和心态。《简爱》说:“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法齐娅注定不是懦弱和愚蠢的,在经历多次生死危机,她坚信自己是被真主赋予了使命的存在。法齐娅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向我们宣告着她的勇敢和不屈:父亲离世的悲痛犹在心间,就又要被迫接收流离失所的厄运,紧接着兄弟姐妹失散离世,母亲最终也抵抗不了命运的袭击,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没有剥夺她对光明的向往,相反的,面对被恐怖势力笼罩和压榨的国家,她内心中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就像苏醒的火山一般喷薄而刻骨铭心的爱情。
法齐娅作为一个阿富汗妇女,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幸运,因为她在这样一个狼藉的国家却拥有最闪光的爱情。就像法齐娅在书中说的,阿富汗妇女的存在只是为了繁殖后代,在她们的生命长河中不存在“爱情”这两个字。但是法齐娅却拥有了,她和哈米德之间几度离合的奔波式爱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一个国家已经伤痕累累,即便恐怖组织的压迫如乌云般压顶,但爱情力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会给你带来可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也正是因为法齐娅和哈米德两人彼此的依赖,使得两个人互相理解支持。然而,哈米德最终却没能打败疾病这场战役,最终带着遗憾离开法齐娅。
看到这里,我不禁开始相信法齐娅的那句话,真主让你活着,是有使命的。就像她即便已经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顽强的怀揣着活下去的希望,她那么爱哈米德,有了哈米德的人生如获至宝。相信哈米德的离世对她来说无异于挖走她胸口炙热跳动的心,她完全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从此不再谈论感情。因为她知道,哈米德是她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作为一个“卑微的女性”,残喘于一个失控的国家,法齐娅知道光是忍受远远不够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愤怒,因为爱得深沉,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两个女儿像她一样要被迫接受不公正的命运。为了祖国,为了女儿,更为了广大的阿富汗妇女,她血液中那股强悍的斗志被点燃,像熊熊烈火席卷整个阿富汗,更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第四篇:《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篇一:《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虽然是手机式的碎片化阅读,但是感触还是很深的。战争,家庭,爱情,友情。这些大概是人一生情感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影响我们。取决于环境,甚至是自我对于生命追求的志愿是否强烈。生活能击败的,永远是弱者。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书是阿富汗唯一的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齐娅库菲。她自幼生活富足,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却经历了战争,民族争端,宗教争端。她见证过阿富汗人民由与世无争再到卷入无辜的战争,她深刻的理解阿富汗人民的痛苦,而这种对于苦难最真实的记录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曾经对于中东,我的偏见很深,常年战乱让我觉得那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空中,因此我萌生了很多怜悯他们的想法。可是,悲悯于身陷痛苦的人们是最无用的情感。在书中,法齐娅在记述自己年少时光时,虽然也表达了对于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但是她轻快的笔调告诉我们,年少的那一段经历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存在。
不是没有过美好的童年,不是没有过富足的生活,不是没有享受过淡然与安定。只是阿富汗那些无辜的人民不得不承受所谓强者之争带给自己的痛苦。都是平等的人类,而我却总是用一种优渥的姿态去审视他们,是无用,也是一种不真诚。
法齐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幼年,成人再到身为人母的经历与过程。经历,是悲喜交加的混合。而过程是她凤凰涅盘的重生。书中的“我”所代的是阿富汗所有曾见证过美好但却又不得不被动接受苦难的所有人民,他们被卷入所谓强权的利益纠纷之中,谁不想和平,时局所限而已。
所以《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中作者对于这个阶段的生活和自己的心理状态描写的非常细腻。当敌国侵略被击退时,国内却又发生内乱,这时女性的地位再次遭到打击。国内的士兵可以随便侵犯年轻的女子,但却是那个女子遭到众人的唾弃。
所以书中法齐娅的母亲强迫年轻的她带那厚厚的面罩后才允许她出门,这既是宗教传承,但更是是一种保护。不难看出作者对这段经历的愤恨,她渴望知识,但却不得不偷偷摸摸的接受教育,怕被侵犯,然后毁了自己的一生。阿富汗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她发奋图强,力争改变的动力之一。
法齐娅的母亲是伟大的。她经历过丧夫丧子之痛,但这一切都没有击败她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和对子女的热爱。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善良,要对生活有希望。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来自阿富汗的长跑运动员就曾说过,自己能来到奥运会这个竞技场就已经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死掉,然后再也不能跑,但是他还是在坚持,这就与荣誉无关,这是对生命的渴望。
这种阿富汗人民特有的坚韧触动了我。法齐娅写下这部书,其实可以称之为家书,是写给自己的孩子看的,但这部书却激励了阿富汗的人民,全世界的人。没有什么敌得过我们的希望。法齐娅的母亲将这种美好的品质传给了她,而她又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是一部励志的书籍,它教会我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没有什么敌得过自我的意志与希望。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我不要死于一事无成。
篇二: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讲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女政治家的故事。这个不是我要说的内容。
大学时光匆匆结束,有时候会莫名的惶恐,总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到了尽头,而我还没有做些什么呢……觉得自己没有进步。身边的人也有一些人考过了雅思,托福等等,也有人去玩儿过了很多的地方,有人看过了很多的书,那我呢?我做了些什么?
每天的重复,看似安逸,其实躁动内心充满了恐慌。有些时候觉得自己真懒惰。突然惊醒于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还记得一句话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她就是个死人。觉得现在的自己与以前相比越来越害怕生活突然出现些许的变动。安逸的生活腐蚀了我,它锁住了我的勇气,呆滞了我的思想,让我看不到残酷的竞争,甚至让我害怕竞争……但是重复的日子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现在我在剖析自己,选择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在逃避吧。听人说,公务员稳定,也考虑过去考公务员,当然这考上之前的竞争也很残酷。但是我竟然会贪恋它的稳定。而我的内心,其实向往这完全不同的职场生活。有没有勇气去尝试呢?是什么夺走了那份闯劲儿,是整个社会的枷锁,还是自己的懦弱?我理想的工作氛围,积极向上。
曾跟王叔描述过,我喜欢的给别人“上课”,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想法带给别人快乐。想象中的自己是优雅的,至少是明媚快乐的。可以感染别人。可以让别人在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生活的美好,让人的心灵不空虚。我喜欢文字性的东西,我喜欢和别人进行交流。那我问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意志,走一条明知不是自己想要的,却在别人他眼中稳定的好工作呢。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别人的一句夸赞,要牺牲自己唯一的一次人生经历么?什么才是所谓好的前程?什么才是所谓好的工作?为了老了以后的稳定,为了好的福利,我们宁愿选择不快乐。我们是有责任要负,有父母要孝顺,要结婚,要养家。我也会考虑这些,但是难道我们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能孝顺父母,不能养家了么?这些与其在写,不如说是我在说给自己听。
你完全可以活得快乐的多们精彩的多。为什么要做为了一个安逸的生活承受那么多的一成不变带来的空虚和落寞。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那种渴望逃跑的感觉,渴望撕破这张网的捆绑。因为你也知道,这种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你也不应该这么过。
你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去喜欢的地方旅行,可以学习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但是一直喜欢的乐器,可以让自己变得优雅大方,智慧。为什么不呢?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篇三: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作文
今天读完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蒋方舟评论说,这本书远远超越了《灿烂千阳》。胡塞尼是我极为推崇的作家,我不吝言辞的在各个场合向我的朋友们推荐他的书。《灿烂千阳》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是近些年我阅读的书籍中最为深远的。所以,如果有人抛出了这样的评价,我是不能不一窥究竟的。
但是,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发现这两本书是根本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一本是纪实传记,一本是文学创作,作为同是描写阿富汗的书,《我》当然更真实直接。但坦白讲,我更喜欢《灿烂千阳》,仅单单从文笔和讲故事的能力上,胡塞尼就胜出太多。而《我》则更像一部奋斗史。但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是一个母亲的拳拳爱女之心,这是一个女人的悲欢离合,这是一个政治家的百折不挠视死如归。
我感动于阿富汗人民的纯真善良,也再一次惊讶于塔li班豪无底线的邪恶。我很高兴现在的阿富汗在恢复宁静和朝气。我祝福他们!
篇四:《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时隔一年多,在这个假期我重新拾起了那本看了一半却从未遗忘的书。这是一本让我看完忍不住用文字记录心中感想的书;这是一本有时读来令人残忍,有时令人震惊却鼓舞人心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坚定理想、肩负使命的书。
法齐娅·库菲,该书的作者,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塔li班政府统治下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在经历了亲人遇害、丈夫被捕、女性权利日渐丧失等残酷的现状后她看见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立誓投身政治,她要挽救这个国家。
面对质疑、诬陷、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人民的利益,代表正义的力量。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而这可能就是最后的遗书。她的人生是一次次的劫难,可她在劫难后收获的是勇气。她的民族经历着一遍遍的暴虐,可她在断壁残垣中仍要寻找正义。她是一位把最高的抱负献给国家,把最深的爱留给女儿的坚强不屈的传奇女性。
读罢此书,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人,我不禁想问: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有多少人被困难和现实打击的全身而退?有多少人舍不得付出所有去追求梦想?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传统道路上失去激情,麻木不仁?有多少人早就放弃梦想,亦步亦趋?我经常与周围人谈及理想,而我收到的却经常是大家对理想茫然的态度。在幼年时期、少年时期被问到理想时,我想大家一定都会是滔滔不绝,而在如今这个最需要有远大理想的时刻大家却在现实的压力下、挫折的打击下渐趋模糊了自己的理想。在我看来,所谓的压力、打击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辩解堂而皇之拿来的借口罢了,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这代人缺乏使命感的体现。这又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如今大家都把过错指向教育体制的问题,却不曾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在钱学森生活的年代难道有好的教育体制吗?钱学森所取得的成就难道仅仅只因为他的兴趣与勤奋吗?没有人会因为兴趣而冒着生命危险搞科研,也没有人会因为勤奋的个性而去背大量的天文般的数据。他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爱他的国家,他具备高度的使命感。
我曾不止一次的跟同学朋友谈及我的理想,我说我要研究理论物理、我要远赴大西北治理沙漠化问题……所有这些我说过的理想对我而言毫无意义,因为我从来不曾为之努力、奋斗。我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毫无疑问同样是一个缺乏使命感的人,虽然在思想尚未完整形成的幼年时代我就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但是懒惰这个强大的病毒侵害了一切,使命感从未在我的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过。读过此书,我不断地反省着自己的内心。
尽管生命充满痛苦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篇五:读《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有感
最初在书店只那麽一眼我就看上了这本书,几次来回的放下,在买与不买间,我斗争了许久。因为买了很多书我还没有看,看过一两遍往哪随便一扔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这是阿富汗史上第一位女议员著的书,在不认同女性政治地位的阿富汗,她作为女议员身边总是有很多潜在的危险,于是写下此书(其中包含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以前的我一听到阿富汗,就想起恐怖分zi,正如法齐娅说的那样,恐怖分zi在此诞生并不是阿富汗的错,世界不因如此误解他们。相反地,无论是阿富汗的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奉的宗教。
法齐娅·库菲从小就热爱学习,有著与众不同的思想,以她母亲为例,他看到了许多对女性不平等的条例,她用知识改变著自己同时也希望改变整个国家。
曾经也有人对我说过,知识是改变我命运的唯一办法。法齐娅用她自己的信念为是富含人们谋取利益,可以说她已经小有成就,但是我至今为止并没有认为读书改变了我什么。我曾经幻想像韩寒一样,但是我忘了天才就是天才,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天才。每一次看王小波、韩寒、陈丹青的书我总以为我会和以前不同,可是我看不到书本给我带来的变化在哪裡。
法齐娅的今天不是偶然,早期她并不想从政,父亲死于政治让她有点恐惧,实际上从他丈夫入狱她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当英语老师,在她所代表的省里有一定的声誉为她以后的竞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父亲的声望也为她的政途铺了些路,从政一直就是他们家族的核心,她的骨子裡就有政治血液,所以说,条件就是一切。
要说法齐娅接受了很多教育也不对,我获得的教育应该比她更多,她甚至没有进入大学,小时的学习也因战乱断断续续的,但是她的人生至今为止是很成功的,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育了二女的她在阿富汗没日没夜的工作,为孩子的教育,妇女的权利和医疗制度奋斗著。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我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更别说人生定位了,对于未来的一切我都是迷茫的。
很多事物我们只看见了表面,坏人的脸上永远写著“我是好人,别怕”,我们根本无法判断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到底什么是真什么事假,就算是万恶的塔li班中也有善良的邻居,有时都让我怀疑我所在世界是不是虚拟的。
我想法齐娅的经历和环境成就了她的今天,出生议员家庭,从小经历数次逃亡,深深瞭解下层人民的痛苦,远大的理想支撑她走到今天。我以前总是有许多远大的理想,我希望回到封建社会,我想在武则天之前当上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我想成为权力很大的纪检,可是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不可能,在不可能之前从来没有人鼓励过我,更多的是嘲笑,我不希望我的人生全都浪费在挣钱吃饭上面,但是生活却必须如此,如果我的一声被生活踩在脚下,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人生的价值都哪裡去了,我们课堂上的理想、文学又到哪裡去了,我们的课堂在社会间换不回其应有的价值,一切都是虚幻。
就如法齐娅对女儿说的,“自由的过你想要的生活,实现你们所有的梦想”,现实是我过的不是我想有的生活,梦想不是那麽轻易的实现的,我的众多梦想中我什么都没有实现,对很多事我都无能为力。这时,还不能哭,所有人都会嘲笑的的无知和无能,仿佛你与生俱来就应该很强大。他们将鸟儿捆绑的自己身边多年后,突然打开笼子就将它赶走,使他们丧失飞行能力的人也狠狠将他们推向深渊。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法齐娅成就了她的现在,古语云,时势造英雄也不无道理,若没有这些局势,她说不定也和她的母亲一般找个男人嫁了,不会去为民主。妇女权利奋斗。在政治面前她也无助过,一如我在社会中的迷茫般,她凭藉自己接受的教育能在阿富汗找到自己的事业能独自工作养家,而我接受的所谓的教育在大范围里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阿富汗的知识分子少,而中国受教育的人很多,所以竞争太大了。
我从不相信自己以后会多有钱,但是我相信我以后会过的充实,当慢慢要自己生活时才知道天真真是坑害人,它纵容我的无知和任性,助长我无厘头的气焰。就目前来看,我正在为以后的未来担忧,我不像法齐娅那样在阿富汗是个突出的人物,在中国,我只是个很平凡的人,平凡到一无是处,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优点,与别人相比我就是一张白纸,或许还有些犯黄,却都不增加我的优势。
篇六: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面对每日新闻联播中的选择性叙事,对于阿富汗这个与我们接壤的国家,除过战火、恐怖分zi、贫穷意外,你到底了解多少?
没有细节的历史都是伪历史,选择性的报道就是对新闻和听众耍流氓。而法齐娅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无疑为我们从女性视角对于阿富汗的进行了一次微距透视,尽管这个微距镜头中也有战火、强qiangjian和塔li班,但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振奋人心的事情。
法齐娅经理苏联、阿富汗内战、以及塔li班统治三个历史阶段,如果用中国史观来说,也算三朝元老了,不同的是,经过历史变革的阵痛中,她失去父亲,丈夫,但获得了女儿和事业,或者说还有志业。
苏联内战时候,作者还小,所以更多的记忆是父亲。但令人惊讶的是,妻妾成群的父亲虽然钟爱法齐娅的妈妈,但也经常遭到毒打,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们视此为爱。父亲死于一次谈判,一次与游击队的谈判。
而游击队这个词,是我多次停留而充满疑惑和反思的一个词。在阿富汗,游击队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词,但在贵国,这个词从来都是充满光荣历史的一个词。世界上,凡是以游击队命名的无组织军队中,又有几个不是劣迹斑斑。古巴格瓦拉的游击队命令人们免费劳役和肆意鞭打,我们的游击队高大全的脸谱什么时候才能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呢?
我们难道没有反思过过,正是我们的游击队,将无辜的民众强行的纳入了那场根本不情愿的战争,让他们也成为一另一种暴民,去当战争的炮灰。现在这些民众,要么死去,要门一无所有。
更让人惊讶的是,法齐娅对于美国驻军的撤退问题的控诉,她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是未完成使命的一次撤退,这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想想,因为新闻的屏蔽,还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次侵略,为美国深陷阿富汗的ren肉炸弹而窃喜。想想美国人给阿富汗带来什么吧?让民众和教徒闻风丧胆的塔li班已经不再是一个拥有合法统治权的暴政组织,更重要的是,在战火和苦难中活下来的法齐娅们,获得了选票,成为新阿富汗的建设者和民主推动者!这难道还不够有震撼吗?
想想吧,世界上,到底是哪个角落的公民没有自己的选票而依然在笑话和怜悯那个充满创伤的邻国。
读完整本书,书名虽然充满时下成功学的几眼秋波,但是大量的细节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篇七:《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虽然是手机式的碎片化阅读,但是感触还是很深的。战争,家庭,爱情,友情。这些大概是人一生情感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影响我们。取决于环境,甚至是自我对于生命追求的志愿是否强烈。生活能击败的,永远是弱者。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书是阿富汗唯一的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齐娅库菲。她自幼生活富足,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却经历了战争,民族争端,宗教争端。她见证过阿富汗人民由与世无争再到卷入无辜的战争,她深刻的理解阿富汗人民的痛苦,而这种对于苦难最真实的记录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曾经对于中东,我的偏见很深,常年战乱让我觉得那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空中,因此我萌生了很多怜悯他们的想法。可是,悲悯于身陷痛苦的人们是最无用的情感。在书中,法齐娅在记述自己年少时光时,虽然也表达了对于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但是她轻快的笔调告诉我们,年少的那一段经历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存在。
不是没有过美好的童年,不是没有过富足的生活,不是没有享受过淡然与安定。只是阿富汗那些无辜的人民不得不承受所谓强者之争带给自己的痛苦。都是平等的人类,而我却总是用一种优渥的姿态去审视他们,是无用,也是一种不真诚。
法齐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幼年,成人再到身为人母的经历与过程。经历,是悲喜交加的混合。而过程是她凤凰涅盘的重生。书中的“我”所代的是阿富汗所有曾见证过美好但却又不得不被动接受苦难的所有人民,他们被卷入所谓强权的利益纠纷之中,谁不想和平,时局所限而已。
所以《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中作者对于这个阶段的生活和自己的心理状态描写的非常细腻。当敌国侵略被击退时,国内却又发生内乱,这时女性的地位再次遭到打击。国内的士兵可以随便侵犯年轻的女子,但却是那个女子遭到众人的唾弃。
所以书中法齐娅的母亲强迫年轻的她带那厚厚的面罩后才允许她出门,这既是宗教传承,但更是是一种保护。不难看出作者对这段经历的愤恨,她渴望知识,但却不得不偷偷摸摸的接受教育,怕被侵犯,然后毁了自己的一生。阿富汗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她发奋图强,力争改变的动力之一。
法齐娅的母亲是伟大的。她经历过丧夫丧子之痛,但这一切都没有击败她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和对子女的热爱。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善良,要对生活有希望。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来自阿富汗的长跑运动员就曾说过,自己能来到奥运会这个竞技场就已经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死掉,然后再也不能跑,但是他还是在坚持,这就与荣誉无关,这是对生命的渴望。
这种阿富汗人民特有的坚韧触动了我。法齐娅写下这部书,其实可以称之为家书,是写给自己的孩子看的,但这部书却激励了阿富汗的人民,全世界的人。没有什么敌得过我们的希望。法齐娅的母亲将这种美好的品质传给了她,而她又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是一部励志的书籍,它教会我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没有什么敌得过自我的意志与希望。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我不要死于一事无成。
篇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在选择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就没想到本书的作者会带给我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原本我只是将其期望为一本励志书,但每读到一处我都会感受到除感动之外的另一种悲惨——不公平。为什么女性在阿富汗的地位如此卑微,以至于诸多权利甚至生命被无情剥夺;为什么那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暴徒之举,以至于整个国家民不聊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打着真主的名义四处烧杀抢掠,不顾平民的愤怒为少数人谋取暴利,以至于整个国家一片混乱;又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有激情有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塔li班,从事着暴力活动,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为之胆颤。无数的阿富汗人民既是暴徒,又是受害者,这一度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不明白,原本如此纯洁的阿富汗人民竟然变得如此暴力,在面对亲人、朋友,特别是妻儿,那种表现出来的暴行,是任何有良知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这是一部描述历史事件与时代主题的书,不同以往的是,这是一个经历了战火硝烟,从瓦砾碎片中挺拔而出的真实经历之树。这棵树也许没有《灿烂千阳》那么跌宕起伏,充满玄妙;行文言辞也不像花一样绚丽流畅。这棵树给人感觉苍老、几近磨难举步维艰,但它却仍能让读者的心伴随着作者一起,看国家政权瓦解、内战迭起、民不聊生;看凄美的爱情之花在断壁残垣的夹缝中坚强萌芽,最终又黯然消逝;看一个最卑微的“可怜女孩儿”如何在一次次痛失亲人的打击后,顽强拼搏,接受生活和真主对她的考验,终于直面塔li班镇压的残忍淬炼……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都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可以失去家,但我不能失去祖国!
最近,我们总是在看到听到和经历了国家各层级啼笑不得的事情之后,戏谑的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总觉得,也许我们只是不想尴尬的承认对祖国的爱有多么沉重多么真挚而已,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又对她寄予无限遥不可及的期望,这份爱让我们对她无奈、恨却无法割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便这片土地已经满目苍夷!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对国家的要求就像一个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种优秀品格之后对自己的孩子指指点点,然而每一个父母又深深明白,人无完人,自己的孩子终归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如何教训都不为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他半分言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不能割舍对祖国的爱,哪怕它曾一而再再而三的伤透了我们的心。法齐娅出生于阿富汗,也许在我们看来阿富汗既落后又贫穷,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一夫多妻制,而虐打妻子竟然是公认的普遍现象,在那里女孩儿的命运猪狗不如,更别提上学接受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就被家庭强迫进行婚配行为……这种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在那里无情的剥夺和扭曲了人们的自由和心态。《简爱》说:“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法齐娅注定不是懦弱和愚蠢的,在经历多次生死危机,她坚信自己是被真主赋予了使命的存在。法齐娅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向我们宣告着她的勇敢和不屈:父亲离世的悲痛犹在心间,就又要被迫接收流离失所的厄运,紧接着兄弟姐妹失散离世,母亲最终也抵抗不了命运的袭击,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没有剥夺她对光明的向往,相反的,面对被恐怖势力笼罩和压榨的国家,她内心中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就像苏醒的火山一般喷薄而发。这是我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战火纷飞中最容易滋生刻骨铭心的爱情。法齐娅作为一个阿富汗妇女,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幸运,因为她在这样一个狼藉的国家却拥有最闪光的爱情。就像法齐娅在书中说的,阿富汗妇女的存在只是为了繁殖后代,在她们的生命长河中不存在“爱情”这两个字。但是法齐娅却拥有了,她和哈米德之间几度离合的奔波式爱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一个国家已经伤痕累累,即便恐怖组织的压迫如乌云般压顶,但爱情力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会给你带来可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也正是因为法齐娅和哈米德两人彼此的依赖,使得两个人互相理解支持。然而,哈米德最终却没能打败疾病这场战役,最终带着遗憾离开法齐娅。看到这里,我不禁开始相信法齐娅的那句话,真主让你活着,是有使命的。就像她即便已经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顽强的怀揣着活下去的希望,她那么爱哈米德,有了哈米德的人生如获至宝。相信哈米德的离世对她来说无异于挖走她胸口炙热跳动的心,她完全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从此不再谈论感情。因为她知道,哈米德是她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作为一个“卑微的女性”,残喘于一个失控的国家,法齐娅知道光是忍受远远不够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愤怒,因为爱得深沉,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两个女儿像她一样要被迫接受不公正的命运。为了祖国,为了女儿,更为了广大的阿富汗妇女,她血液中那股强悍的斗志被点燃,像熊熊烈火席卷整个阿富汗,更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作文
篇九:《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之前写过一点点,存在草稿箱找不到了,重头再写!
战争的出现,最受伤的总是母亲。因为她们的孩子,丈夫不得不走上战场;而死去的消息总是伤害着母亲的心理。即便是最温柔的母亲,也会在战争里面不断的煎熬。
最初打算看这本书,是因为宣传语说,这是一本诀别书——里面的信件都是母亲出门前写给孩子的。母亲出门后,也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带着对死亡的好奇,开始阅读这本书。
不是想象中的大书特书死亡与生存,而是一部回忆的美好。
作者一点点去回味自己的生活,从童年一点点展开。
最初,是关于父亲的回忆。迎娶新的妻子,而作者的母亲,忧伤而又忙碌着。看着自己的丈夫迎娶新的新娘,而自己依然忙碌在厨房,为宾客们准备着食物。即便如此,还会因为食物的可口度被丈夫毒打。即便被打晕过去,醒来后还要接着做饭。
仿佛是个不好的父亲,对待自己母亲不好,还总在迎娶新的姑娘。
而在作者父亲死后,忽然生活变了样。家庭的安全没了保障,杀死父亲的人,不断来家里破坏,毒打,破坏家里的东西。原来那个很凶的父亲,维持着家里的存在。当他死去,家就没了保障;生活,也就没了尊严。毒打家里人与破坏家里的物品,是一种家的毁灭。而作者和母亲为了活着,在身上倒满粪便,以此躲避那些人。真心觉得噩梦连连。
逃离故乡,只为活着。
来到新的地方,作者开始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之前觉得这像一句口号,现在看来,名不虚传。
通过读书,作者的人生因此而发生改变。特别是作者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要路过炮火不断的地方;而作者的母亲,总会在住处的楼下等着作者。
在战争的**里,作者的母亲死了。未能等到作者结婚与工作的时候,就离开了那个硝烟四起的阿富汗。然而作者的母亲又是厉害的,保护了自己的女儿;让她学了知识,能够顺利出嫁。
在作者和母亲在路上逃离时,遇到了一个伤心绝望的母亲。她的女儿被一个坏人拉起qiangjian,而且有其他坏人拉着这个无助的母亲,让她听着女儿在房子里面呼喊她的声音。之后,她就一人在路上走着走着,没有了存在的感觉。书里不曾讲诉那个女儿的结局,但是估计,死了吧!
本来觉得作者是个很勇敢的女性,冒着生命的危险出门。然而看完《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后,却被作者的母亲打动。战争的伤害,承受最重的,是母亲!
篇十: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买这书,决定看这书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吸引我买下它是缘于第一眼的冲动——这是一本我不看,会极度后悔的书。
“活着,是有使命的。”封面上这小小的几个字,我一眼就看到了。我是一个有着很强宿命感的人,我相信世上每一个偶然,都有属于它的必然。
看到书名,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第一印象差,认为这又是一本励志的,教人大道理的书,本本上的,充满劝教味道。
其实不然。
这书确实能教给你道理,但绝对是深度纵深的。
这是一本差不多自传形式的,讲述阿富汗这个既陌生,又不陌生国度的,战乱、动荡、惨痛历史的。
这本书的作者,法齐娅。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如果没有看过书中内容,乍一听,我只会认为,嗯,这是一个能干的女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想,但……还是引用蒋方舟说的一段话来表达好了——“她的人生是一次次劫难,可她在劫难后收获的是勇气。她的民族经历一次次暴虐,可她在断壁残垣中仍要寻找正义。这不只是一本自传,也是从泪水和战火中淬炼出的至诚、至善的声音。”如果你没有亲自拜读,只言片语无法表达这本书对你的震撼。
这是一由法齐娅自传+她写给女儿的17封绝笔信相间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自传,没有繁琐的每日记录,而是存在于她记忆深处,灵魂深处的她所经历的经历。父亲遭暗杀,兄长遇害,母亲去世,丈夫病死,房子遭到洗劫。她一路走来,信仰支撑她走过一次次劫难,而后收获勇气,愈来愈强。
就像她在书中说的一句话——“世界上那么多人对阿富汗以及阿富汗文化有负面的看法,这叫我们大为伤心。许多人认为阿富汗人不是恐怖分zi就是宗教激进主义者。”我也是“世界上那么多人”中的一个。在我心里,阿富汗就是战乱和落后的代名词,我知道这样很不公平,而之前我也没法体会这个贫穷、落后而又战乱频繁的国家的人民会有怎样水深火热的生活,因为这对于一个生长于远离战火,和平稳定,幸福和谐的社会中的人来说,的确只是书本上,电视剧上才能接触到的情景,尽管新闻报纸上有报道,但我直言对我的冲击只是又有多少多少人死了,这个国家又直接损失了多少多少GDP。没有了。
我不能想象的是,这些官方数字的背后,受害人民的真实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我不相信我在这里写的只言片语能把这些惨况描述出来,而如果我这么做了,那也是对他们所受苦难的一个亵渎。真正的苦难不在于我用多骇人的词语,多煽情的句子去形容。真正的苦难,见证于作者书中的字里行间,平实而又最真切的转述。
没错,是转述而不是描述。她只是把她身边的见闻,她所真实经历的,同过文字转述给我们知道,而没有“描述”,因为不带修饰和夸张的成分。
她总共写了17封绝笔书,因为她不能确保自己每一次外出之后仍能再次回到女儿的身边,她在一次次的暗杀中活了下来,而她始终相信,真主没有让她死去,就一定有她必然要完成而且只能由她来完成的使命。信仰的力量是真的很强大。
我从真正直言不畏的阿富汗人的说话中了解到了塔li班,了解到了即使在如此恶劣阴霾的社会生存环境下,阿富汗人民那种因为伊斯兰教义而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在灾难中,他们没有自私自利,没有互相出卖残害,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能因为共同遭受的苦难而竭力帮助,赌上家财,赌上性命。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把后座拆了,然后一个人,在炮弹乱飞,子弹淋漓的情况下,把一具具陌生受害者的尸体,搬上车,以求尽快让他们得到安葬——因为这是他们的教义。
到最后,法齐娅直言她有当总统的决心,作为阿富汗这个国度里的一个女人,这真是了不起的坦诚,即使她已经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而我相信,她肯定能如愿地当上这个她深爱的国家的总统,为这个千仓百孔,饱受暴虐的过家,带来改变,带来希望,因为这是一直支持她走下去的信仰,坚持了30年,忘却了生死。当权是为了能更好的效命于这个国家,效命于深信并支持她的民众。这个遥远国度里,一直用生命来践行她的信仰的,令人折服,令人尊重,令人崇拜的女人。我相信在她的领导下,阿富汗一定会坚强的站起来,发展起来的,衷心的祝福。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人,我深信都是带着使命的。即使你病痛缠身整日不离床榻,即使你穷困非常饱食不得。你都是带着使命的。或许你的使命就是来感受这样的煎熬,但或许,你的使命就是要你挣脱这些煎熬,站起来,来迎接你的真正人生意义。一念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你屈服,那你的人生就是来感受病痛感受穷困的;你勇敢作为,那你的使命,就是创造人生中的无限个可能,并鼓励身后无数的后来者,给他们生命以希望的人。
人只要不死,一生就存在无限多种可能。
第五篇:其实我不爱你了优美散文欣赏
其实,我不爱你了
你说:“那我们不要再联系了……”我轻笑:“好啊……”
其实早该知道,没办法再做朋友的……可我总不想承认……他们说i,想和曾经一起走过的人做朋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还爱他,想要挽回……二是从来没真正的爱过,所以无所谓……我想挽回吗?no 也许最最开始天真的想过,因为我是典型不甘心输的女子……什么事都不允许别人先开口……
一年多了,我的心也早就静若止水,就算偶尔想念,偶尔伤感……也不是因为那个人,只是单纯的因为那些事……不是你,还会有别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出现那么几个人,教会你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再从你生命里撤离,继续去教别人……
亲爱的,其实我不爱你了……在你离开之后……其实说句心里话,我曾经是真的想和你做朋友,回到未曾相爱之前……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也许人生本就如此……陌生→相遇→相知→相爱→相离→再回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