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一、导入要简洁,且具吸引力
好的导入要像电影的片头一样,能一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的情景中来,让他们有一种探索的欲望。我本以为用买房时采光的话题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没给同学们补充光照的重要性,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反应冷淡,兴趣不浓,甚至有同学觉得采不到光还凉快。在导入新课这方面我还要继续改进。
二、问题设计不能太大要有梯度性
有一个老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设计问题不断地下套子,挖陷阱,引诱学生去钻,去跳。给学生设计问题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但在我这次课上,提出的好几个问题都太大,指向不明,容易“ 误导”学生。学生要么找不出答案,要么答案千奇百怪,并且有时还超出了我自己的掌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并且问题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三、要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次课上,同学们的活动时间估计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学生活动量太少,整节课表现的死气沉沉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上课前老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过多的多媒体演示,不仅起不到好作用,反而使学生只陶醉于ppt的欣赏之中,根本无心思考问题,也抓不住重点。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板画和板书展现出来的过程和方法是无法单用几张ppt就能代替的。例如,我在讲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时,直接用ppt给同学们展示出了结果,然后让同学们照着画北纬3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结果班上估计只有几个同学能画。所以,在后面的几个班里,我都是让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我纠正。
五、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整堂课我就用了一个语调讲完了,完全没有抑扬顿挫和节奏感,让学生听起来很难受,上课时怎能不睡觉,不分心。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讨厌这样的老师,没想到我却成了这样的老师。不过也不是无药可救,我还可以通过听广播和不断的锻炼提高我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有就是,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不到位,比如喜欢在课堂上问“ 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急需要改正。
总之,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还有很多的不足,要学习的东西还非常的多。万丈高楼平地起,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我能够当好一名教师。
第二篇: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一)﹞下图为谷歌地球提供的我国北方某城市居民区(40°N,117°E)卫星遥感影像,拍摄日期为某年的9月23日。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该图拍摄的当地时间可能为
A.5:30
B.9:30
C.13:30
D.17:30
2.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小区居民计划在楼顶铺设光伏发电设备,若光伏发电板可通过前后转动调节来提高发电效率,则发电板和水平地面的夹角最小约为
A.13.5°
B.16.5°
C.23.5°
D.26.5°
【参考答案】1.B
2.B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如下图。
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学*科网
(2018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琼
B.新
C.苏
D.赣
(2018届江西省高三六校联考)某太阳能设备生产公司,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据图回答3—5题。
3.为更好的开发销售市场,对主要销售目标城市进行测试,下列城市不适合作为测试地的城市是
A.海口
B.上海
C.成都
D.乌鲁木齐
4.在各城市中,经一年测试,下列测试结论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大
B.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小
C.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化幅度越大
D.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化幅度越小
5.在北京测试时,聚热板追日旋转时,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
B.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
C.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
D.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
【答案】1.D
2.B
【答案】3.D
4.C
5.C
【解析】3.由材料分析可知,该设备主要是增加太阳能的利用率,测试的场地多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即多为能源缺乏、且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由于需求量较小,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因此不适合作为测试地。故选D。
4.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太阳能设备为“追日型”,聚热板的水平方向转动主要与太阳的转动有关系,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太阳在天空中划过的弧度变化越大,水平旋转角度的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的弧度越小,水平旋转角度的化幅度越小,C正确。故选C。
第三篇:《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第一个问题。在引入新课时,首先出示某一小区照片,然后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目的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课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的要求。
这节课基本上使学生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但是同样有很多方面值得深思。首先是这节课虽然有创新但是还是一堂传统意义的地理课,没有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其次感觉自己的语言丰富性不够,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没有真正地有的放矢。最后是细节处理有待提高,比如板书板画的规范性,这个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地理教学基本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以教给学生们终身发展受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方法为己任,同时要变革教学方式,在教法上要坚决摒弃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好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 “要我学” 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其产生兴趣,再深入讲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进而到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境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调控,教师成功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太阳高度及应用教学设计
太阳高度及应用教学设计(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4.能用太阳高度的变化,处理楼间距问题,处理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课前检测:
1.地球上哪里的昼夜永远等长?该地的昼长几小时? 2.全球各地何时昼夜等长?此日晨昏线与经线有何关系? 3.夏至日地球上哪里出现极昼现象?
4.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此期间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5.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的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导入】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院内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原因吗?
【新课讲解】
【自主学习】
一、太阳高度角
(1)概念: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用h表示),如右图所示。(2)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变化:何时最大,何时最小?
二、正午太阳高度
【活动探究】 学生读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地方时是12点的太阳高度。
2、指导学生在光照图上绘制地球上某一天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生读图,归纳总结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A、夏至日
达到全年最小达到全年最大90 °S 23°26′S 0° 23°26 ′N 90°NB、冬至日
°S 23°26′S 0° 23°26 ′N 90°N达到全年最大达到全年最小C、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3)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距)
第五篇:高中地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学反思解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一、拓展思路、寻找生活中的地理常识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利用动画演示、教具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自己影长变化,生动的展示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同时也提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二、动起手来,让抽象知识找到载体。
虽然使用导学案、教具制作、模拟等一系列活动,但是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总体较少,课堂设计过于紧凑,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