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国理政坚持问题导向
治国理政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法论内容很丰富,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总书记对此作了重要论述:“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实事求是。治国理政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看坚持问题导向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评价汉景帝的后代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实事求是”最早的出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成果,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鲜明概括。
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左倾、右倾机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思想路线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脱离。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从教条出发。所以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的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有一段经典的表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把实事求是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讲得再透彻不过了。这样,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转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事业。我们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述也不断完善。十八大新修订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完整、权威的表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一)问题导向是客观导向
问题是什么?问题首先来自于客观实际,那么问题导向首先就是客观导向,是从客观中来的。我们所说的问题不是主观臆想、猜测出来的,而是对实际存在着的问题的反映,所以,坚持问题导向实质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提出一个尖锐的、鲜明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社会主义,还需要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吗?邓小平提出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贫困。面对人民群众普遍贫困的现状,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我们要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的是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
(二)问题导向是矛盾导向
我们讲问题来自于客观实际。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客观实际是存在着大量矛盾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讲就是从矛盾出发。有一句名言叫做“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可以说“问题是矛盾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包含着重大的矛盾,在回应和解决这个重大矛盾的过程中,这个时代就向前推进发展。
关于问题导向就是矛盾导向,总书记也有一段重要的论述。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就讲了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当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以问题的形式阐述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有革命对象,也有依靠力量,那么在革命对象和依靠力量之间就构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矛盾。我们通过分析找出矛盾,实际上也就是抓住了问题,也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三)问题导向是求是导向 我们并不是以提出问题为目的,提出问题是为了寻找答案,寻找答案就是探索规律,就是求是。所以我们说问题导向是求是导向。
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军事学领域、历史学领域、政治学领域,包括很多的社会群众,都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同时,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军队为什么会失败。北洋水师的装备和水兵的素质,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强大的。但是为什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惨遭失败,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围绕这个问题,我们要着眼于120年后的今天,思索我们能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国家安全规律,思考军队建设规律,思考战争制胜规律,思考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问题导向是实践导向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规律,都是解释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提出问题是要解决问题,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来说,就是要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建立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实践导向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我们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因为总书记看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还很严重,比如“四风”问题、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引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要谨防我们党出现“霸王别姬”时刻,防止我们党最终失去执政地位,走向亡党亡国的道路。所以,我们开始了全面从严治党。从全面整治作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等,正风肃纪、惩治腐败,重构政治生态,党的风气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从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的关联性来讲这个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贯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要通过分析,看问题导向是如何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的。
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这叫做问题倒逼。同时,问题不断出现,解决问题没有终点,所以要不断地解决问题,使改革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决策、方针都是针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最近,党中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也是针对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些积弊提出来的对策。
下面我们从几方面来分析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怎样坚持问题导向的。
(一)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我们党回应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问题,明确提出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2年十八大结束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展览过程中,总书记发表了即席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一代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民族复兴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给我们的民族提供了奋斗的方向,提供了发展前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走什么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确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呢?这也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着的问题。我们党中央的回答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也谈到三个“不要”: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这就是老干部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殷勤期望和嘱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能改变。
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我们要阻止中东北非“颜色革命”的冲击波,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坚持“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为了谁、依靠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个方面,治国理政为了谁、依靠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治国理政是有国家以来,任何统治集团都要从事的行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推广郡县制,都是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是一种国家行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治国理政有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是我们治国理政要回答和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
所以,2016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再次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说:“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小康不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小康,而是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西看望干部群众时再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到“一个贫困家庭都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丢下”,这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上,我们党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强调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提出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24字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反映了全体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反映13亿多中国人民最普遍、最深层的价值追求。要用这样的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激励人民群众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信心和信念,激励我国公民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五)怎样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自然而然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回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矛盾。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列入了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次,着力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前行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一些利益固化藩篱,使发展遇到障碍、阻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怎么解决矛盾?就是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解决矛盾的动力。再次,着力解决治理方式不相适应的现实矛盾,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理方式。国家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人治的传统根植很深,这样的治理方式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必须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最后,着力解决政治生态存在的严重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突破关键。十八大以来,在加强作风建设、惩治腐败过程中披露出来的问题说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迫切性、重要性。在党的建设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对我们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对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威信,都有极大的损害。因此,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政治生态存在的严重问题。
(六)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什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我们讲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党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和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党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速度变化。我国经济增长过去是两位数发展,现在是7%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了中高速。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第三是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要素转向创新驱动。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规模驱动、资源驱动、要素驱动,随着出口市场的变化、要素成本的提高和一些资源供给的不足,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经济增长动力要转向创新驱动。要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七)怎样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五大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纲领。这五大发展理念都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第一,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们刚才讲了,发展动力要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来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提出创新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
第二,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刚才讲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发展结构上的不平衡。同时,也存在着发展阶段的不平衡。就是说,一些地区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污染严重,形成了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生态破坏、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对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的食品,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第四,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在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运用国内国际两套规则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够的,如何更好地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把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更好地融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提高我们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第五,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公共资源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这是共享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八)怎样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证——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和领域来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证:第一,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第二,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国际关系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国家发展提供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首先,国防和军队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家感受很深。无论是2015年的“9·3”大阅兵,军队精气神的展现,还是从2015年年底到今年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动作,成立和组建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军委总部由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四总部格局调整为15个职能部门,七大军区调整为五个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这些都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展开实施的重大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提高我军打胜仗的能力。一旦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军队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其次,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要保持一种和平的状态。2015年“习马会”历史性握手,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岸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就是在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再次,国际关系。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大国外交亮点纷呈。推进大国外交,说到底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辞中也讲了:“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随着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治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全球治理变革的大形势下,作为大国,我们要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来,提升我们的大国地位,增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我们的国际战略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九)治国理政要求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能力
治国理政对执政党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中国人口多、环境和形势复杂、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显示和运用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能力。
第一,治国理政要求战略思维。大国大党面临大的格局,我们治国理政视野要开阔,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
第二,治国理政要求历史思维。也就是洞察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脉络。要通过了解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知道历史是怎样发生的,这就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第三,治国理政要求辩证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当中,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两个方面都要照顾到。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或者为了一个方面损害另外一个方面,都是不符合辩证思维要求的。
第四,治国理政要求创新思维。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是创新思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都表明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五,治国理政要求底线思维。就是说我们治国理政要凡事从坏处准备,设置一条底线,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但底线不能突破。我们讲和平发展道路,与各个国家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国家的领土、主权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这就是底线思维。
第六,治国理政要求精准思维。精准和粗放是相对应的。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式很多都属于粗放,随着我们治国理政水平的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发展方式开始从粗放式的向精准式转变。比如,党中央强调要打赢扶贫攻坚战,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就是说,我们扶贫、脱贫不是大面积的、灌溉式的水浇地,而是要精准到每一块地、每一株苗,一对一地扶贫,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精准培训。在实现发展目标上,一些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有这样那样的弱项,要针对能力弱项来实施精准培训。所以说,我们治国理政的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精准化的要求,精准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以上九个方面,我们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表现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充分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是坚持问题导向的。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方法论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军已经起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靠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一)准确把握关系发展全局的难题
我们讲问题导向决胜全面小康,关系到决胜全面小康发展全局的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增强创新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来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理论上讲,创新会产生更多的效益、利润和财富。但是怎样增强创新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让创新成为各个企业、各个组织、各个劳动者一种自觉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是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二,如何协调利益关系。发展不平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协调利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减少,协调利益关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和障碍。如何协调利益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第三,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清洁的空气,有一个晴朗的天空,有一个干净的河流、水库。但是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我们能不能自觉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来做,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
(二)着力解决制约发展进程的短板
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高。我们讲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各个领域要协调发展,这样就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进程的短板。对我国来说,最突出的短板还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根据现在的标准和统计数据,我国还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们要在五年内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分批解决这七千万人口的脱贫问题。这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和考验。实现全面小康,要着力解决七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三)努力防控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怎么样来认识风险、把握风险、控制风险、防范风险?这是对我们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检验。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防范风险。习近平同志提到:“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风险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内国际都有。
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这就谈到了防控风险的重要性。缺乏风险意识、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手段不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重大威胁。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做一个重大的治国理政要求——防控风险。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讲了五点意见。
第一,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在小风险处于出芽露头状态的时候,就把它有效地遏制、控制住。
第二,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个别领域的风险不加以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发生一种全局效应,风险危害就会放大扩散。所以,个别风险要通过防控来不使它成为综合风险。
第三,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
第四,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经济矛盾有时候会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所以经济方面的风险要从政治的角度、高度来重视、防范。
第五,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在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传播很快,一些国际事件能够迅速甚至同步传递到国内,在国内引起一些反应和动荡。如何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通过努力防控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使我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使我们的问题导向有鲜明的指向,使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和长进,决胜全面小康才能稳操胜券,才能有足够的把握、更大的信心。
第二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为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目录】
内容简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为帮助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本书作了必要注释。本书还收入了总书记各个时期的照片45幅,帮助读者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详细】 作者简介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图书信息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编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页数:488页
定价:80.00元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阅读全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阅读全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阅读全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是健康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所加剧。阅读全部
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五、建设法治中国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就是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阅读全部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阅读全部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阅读全部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八、建设生态文明
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阅读全部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九、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要认真总结胡主席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创造的宝贵经验,把胡主席确定的军队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阅读全部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十、丰富 “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关于港澳工作的大政方针,同中央长期以来对港澳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关键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切实尊重和维护基本法权威。阅读全部
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十一、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阅读全部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十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俄罗斯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这次访问俄罗斯,是我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出访,是这次出访的第一站,也是时隔3年再次来到你们美丽富饶的国家。昨天,我同普京总统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并共同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阅读全部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十三、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阅读全部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十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非洲有句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阅读全部
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
十五、积极参与多边事务
我们要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金砖国家都热爱和平、珍视和平。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是我们的共同愿望。阅读全部
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
十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
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阅读全部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
十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阅读全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十八、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阅读全部
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治大国若烹小鲜”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第三篇: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念,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构筑起坚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信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人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大家的期盼,也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努力,消除成见与隔阂、求同成异,团结一致为之奋斗。
第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把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四,提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和符合发展规律性的要求。他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的发展理念,摒弃了多年来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纠正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行了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行政管理的重大观念转变。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五,习近平不仅高度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涵,把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支撑。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正确定位军队的国防职能,矫正了过去军队偏重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严格治军,军队必须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他关于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治军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屈服外来压力,有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和平外交建设道路。
第八,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治党的原则,特别强调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整顿党内不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得民心。
第九,坚持强硬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重从细致小事入手,以小治大,以近治远的长期反腐机制建设,纯洁党的队伍,重塑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战略前瞻、全面系统、辩证哲理的特点,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好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为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强大的国家、我们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治国理政学习心得1
严以修身,做道德上的“引领者”
作为共产党员中的领导干部,我们没有理由不严以修身、锤炼品德,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该乃至必须做一个道德上的“引领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配得上共产党员的身份、领导干部的职位。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就强调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就是德乃为官之要。习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强调,治国先治吏,官清民自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总书记在谈《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中明确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
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修炼为官之德,这不仅关系个人荣辱,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政权的民心向背,关系事业的成败。一名品德高尚的好干部,犹如高山景行,让人仰止,即使政声人去后,仍获得百姓的口碑。比如,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援藏干部孔繁森等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他们当官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为官之德。再比如,去年超级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文昌市,机关各部门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深入基层一线,奋不顾身忘我救灾。这种忘我的抗风救灾精神也是一种为官之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修为官之德时,必须首先淡化和消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服务对象本位意识。用心涵养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情怀,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明政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政、以德服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有一篇文章《清清白白做人》谈到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家风也是需要大家引起重视的,家风是个人道德养成的源头,家风纯,也有利于作风正、党风清。我个人以为大家应重视家庭建设,以身作则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教家风修身正行。这里引用林则徐的一副教子联,与大家共勉:“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值得深思啊!
第五篇: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总书记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受益颇深。学习此书,体会有以下四点:
一、要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
二、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好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解决问题的新对策,敢于担当的新胆识。
三、感受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更加贴近群众
总书记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品格。通过学习,联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感受到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坚定了执政为民的信念,工作作风上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福祉。
四、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我要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武装思想,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
201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