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主要通过改变课堂结构、落实教学艺术、分时段互动等几个方面的师生互动实践达到目的,尤其是分时段互动中的课前决策互动、课堂角色互动和课外探究互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阅读教学课堂改革的一种新方式。
【关键词】创新 阅读教学 课堂创新
一、创新的背景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新,这个问题困扰教育界许多年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要继承和批判吸收。师生互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课程理论、吸取了时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改变学生的接受式思维与教师教学的疲劳战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
师生互动教学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对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某一语言现象,或某一文学形式,或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等)进行互动式的质疑、辩论、探究,最终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动态的互助的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学习是与学生被动学习、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相对的概念。在传统的课堂里,也会有互动,只是太过于局限在课堂、书本,学生自己自由学习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因此,开展互动教学并不是要排斥传统教学,而是让传统教学的经验为它所用,为它服务,并让其促使新课程改革被更多的教师接受、为更多的学生受益。
如今,社会分工的精细,学科渗透的多元,仅受文学知识灌输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有利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创新。阅读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走入新课程,实施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很值得尝试的一种新做法。
二、创新的几点尝试
1.改变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思维
改变课堂结构即继承阅读教学重视阅读、重视字词句理解落实的教学传统,找准互动创新的切入口,改变原来课堂的“垂直式”结构(教师一根线垂直到底)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即由一个问题向某一方向或角度发散出许多问题,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生发问题环或问题群,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然后与原有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成为新知识的一部分。互动的中心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更多的情况却从学生自己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提问的意识,并为学生提问的质量提供可供向上攀援的“支架”,教师要有大问题意识,要有从一篇课文中提炼出一个大问题的基本功,向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可供自主或合作学习探究的任务,并规范学生互动学习中的操作,改变原有的课堂垂直结构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由联想以激活原有的知识进行思维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展示灵性的舞台。
2.落实课堂艺术
(1)着眼个性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多角度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不应该回避,而是要设法化个体差异的劣势为课堂组织的优势,让个体差异的学生在阅读教学、师生互动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才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促使教师自我认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底下独特的唯一的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三维目标。
(2)学会等待,给学生机会
以往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把答案亮了出来,说出的问题不让学生思考或学习,就立即要求学生回答,特别是公开课更显而易见了,所以每每听完一节公开课后我们就会惊叹:“这班学生真神了!”可事后调查却发现并不是如此。
课堂上教师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往往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力求“圆满”。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学会等待,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回答、讨论、交流、挑战的机会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会有创新智慧的灵光闪现。
(3)俯身参与,学会倾听和求助
教师要做到:一是规范秩序,任其自由。如想象文章结局之类的讨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自由表达,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都是可以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求一个统一的答案;二是积极引导,禁止批判。对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荒唐的想法,严禁批判,在保护自尊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点拨,指出其中的问题,并由此生发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供全体学生思考讨论,以求达到互动的目的;三是质的提高,量的积累。以“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吗?”“谁来再扩展一下呢?”等引导学生思考;四是相互鼓励,合作创新。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人”,让学生也学着鼓励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优势展示,长短互补。如让学生在教师节的课堂上给教师送点有文化味的“礼”,结果全班56个人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一个重复。令当场听课的老师感到兴奋不已。量的积累促进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新课程教学互动创新的目的所在。
3.分时间段操作
(1)课前决策互动
目标: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教学的决策与筹划。
原则:师生商议,民主决策,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
形式:主要分课堂上在引入教学中心之前互动和课前利用课外时间互动两种。
① 课堂上在引入教学中心之前互动。
例1:同主题作品,如表现亲情及人与人之间真情的一组文学作品。我给出一组表达亲情乡情的题材的阅读文章:《我的母亲》《故乡的榕树》。在简单介绍了这些文章的作者后,我再让学生浏览整组阅读文章,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篇,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让他们乐意与别人一起学。
② 课前,利用课外时间互动
例2:在上《威尼斯商人》一课前,我联系他们在初中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设计了活动课“开庭审判鲁达”,课前互动安排课外时间。首先,我自己反复权衡作充分准备,预见效果,请示;与学生一道制订计划,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决定活动课形式。接着,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资料积累,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咨询和搜集。然后,师生明确分工,通过“竞争上岗”选定角色。次之,联系电视剧《大法官》,师生一起带着目的、带着角色观看,搜集相关的法律资料及其熟人关系所提供的信息等。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人民法院,旁听法庭审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此案件与课文鲁达打死镇关西案件的性质相似)的全过程。有了上面这些课前互动作准备,于是,法庭审判前的“调查取证”“核对证人证物”“现场踏勘”“诉讼词”准备、“辩护词”准备等一系列开庭前期工作就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确保了创新课堂教学的质量。(上接第81页)⑵ 课内角色互动
目标: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参与权,自主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原则:联系生活,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
方式:互相质疑、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等。
①以文章的中心问题带动师生互动。
②让师生进行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
角色反串或角色互换运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效果显著。但教师要掌握分寸,控制火候,切不可操之过急,让课堂变了语文味。它比较适用于比较浅显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戏剧等,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或后阶段。
例1:师生角色反串。
老师让学生来当,老师不站讲台,坐在学生席上做学生。如考试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的应一正、陈蕴韵等,一下就来了兴趣,认真地钻研起课文来,像模像样地备课、当老师、站讲台,尽管有许多是搬用别人的,但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基本方法,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例2:多角色尝试。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变成老师、主持人、记者、通讯员、辩论手、法官、律师甚至演说家等不同的角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增加体验、加深对文本及教学内容的感悟。
⑶ 课外探究互动
课外的世界很精彩。师生共同参与的阅读教学课外活动主要有:社会实践,课本剧场,课外阅读调查研究,课外专题讲座,课外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等,这些都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不排除师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师生座谈、师生竞赛等方式。
如“开庭审判”“教师节活动课”“记者采访”的大量课外准备工作、“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师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三、效果与思考
1.带来教学课堂的精彩纷呈
如“把自己的礼物献给老师”教师节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的特殊方式给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带来语文课堂的新气象,既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让教师感受教育教学的愉悦,浓浓的师生情感也深深地感染了现场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⒉ 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创新品质的发展
如“模拟法庭”等互动课堂,带给了学生永恒的动力,“用生命捍卫共和国的法律尊严”等理想初步形成,“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得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⒊ 继承是根本,互动创新是发展
在互动的课堂里,学生能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我深刻体会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谛,体验教学的喜悦。可是,灌输习惯与学生接受习惯根深蒂固,学生很少动手动脑,很少独立面对,学习上自觉的意识亟待加强。
⒋ 激发教师不断创新的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需扬鞭自奋蹄,机遇与挑战并存。愿我们在师生互动充分的课堂教学中磨砺和提高,愿尽绵薄之力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愈.唐.《韩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太原.2005.[2]《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版,2001年.[3]丹尼斯.沃克拉迪著.美.《美国教学创意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创新教学论文
创新教学论文
我用歌曲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袁金玉
运用歌曲优化课堂教学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音乐的旋律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砥砺人的情操和意志。在中学历史课中运用歌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借助音乐导入新课,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开了好头。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历来备受教师们的重视,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因为其独特的影响力而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效果。音乐是一条流淌的河,时而湍急,时而温情脉脉,永远都被赋予生命的意义。历史是一座山,伟岸而挺拔。山与水的结合才会生机盎然。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就是为历史教学插上生命的翅膀,引导学生用关注生命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惊奇地发现历史课也是可以活起来的。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欣赏音乐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音乐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音乐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就可以选用张寒辉的《松花江上》来导入。当歌声响起时,那如哭似泣的曲调充塞了整个空间,那亡国丧家的悲愤,那对亲人的深情呼唤,那重返家园的呐喊,立刻感染了学生。“九.一八”、“九.一八”的反复吟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那令国人蒙羞、令民族蒙难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由此顺理成章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在实验中发现,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选材要贴近教材,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不能牵强附会、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只赏不导,这就违背了初衷,失去了必要性。最后,新课的导入尽管很重要,但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序曲。所以,音乐导课要适可而止,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
二、用歌曲升华主题。
一节课内容讲完后,学生一般较为疲劳,此时,若能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不仅可
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而且可以激发、感召学生,使学生动情,促使学生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例如,讲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节课后,我播放了录音《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学生听了这首熟悉的坚定有力、气势磅礴、体现伟大的祖国像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的特有形象的歌曲,不禁陶醉在歌声中。以这首歌作为该课的结束曲,不仅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且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憾,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总之,把音乐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这仅仅是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种尝试,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三篇:略论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
摘 要:教学创新,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会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本文就教学方法创新实践中从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方法 创新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坚持进行创新教育的系列研究,在长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实践中体会到,紧密结合专业教育改革的精神,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的探讨是每位教师面临的课题之一。近来年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增强课堂教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提高,其重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把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重要培养目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途径之一,其本质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中心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搞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务实之举。
二、教师要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以新的理念来谈自己教学的体会,来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来讲教师和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反思自己上过的课。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到教师的平时交流,都较好地反映出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已初步确立。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所教课程上、教学方法上。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打破了学科本位主义观念,而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和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和核心,把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个性意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教书育人’理念,照顾不同学生的发展,努力为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如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在所教课程上,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讲授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讲解者、灌输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学习、新知识探索的合作。
在教学观上,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教育教学的需要。新的教育教学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教学相长)、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的现象多了。教师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中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海洋中必要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要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已开始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自身的角色逐渐明晰。如化以往的“一言堂”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让学生享有平等的课上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化课堂的“专制式”为“民主式”,让学生享有身心自由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化教学的“指令式”教师提问学生答为“对话式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享有自主建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权利;化“教材的执行者”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让学生享有广泛体验的权利;化教学评价的“判官式”为“鼓励式”,让学生享有快乐和发展的权利。
四、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的转变。
1、在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上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提倡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如教师在课堂就有关知识设下疑点或悬念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事后教师给予适当点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多元化的特点。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具的使用、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课堂课既活跃,又扎实,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3、是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知识水平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好事和好人,坏事与坏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处理人和事的方法。这种学生主动认识、主动构建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安排上的创新。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的中,突出体现了表现、活动、体验这一新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操作、讨论、探索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如增加实验教学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讨论,设计新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完善认知体验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加强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和探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广大教师都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和探索,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植根实验教学彰显创新课堂论文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而科学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较之其他学科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扎实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爱护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的浮》一课时,学生看着盆里浮着的塑料泡沫、木板、气球、小皮球等就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想玩。这时抓住学生急切投入的心理,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学们看盆里浮着什么?今天你们想不想玩一玩?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大家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后慢慢松手,这样反复做几次,体会手上的感觉。”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你们在玩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来:“这些东西往下按时要用力,当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这样每个学生都充分感知到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方向向上的力。不断地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启发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多媒体课件具有教学信息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的特征,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大大丰富了表现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适应个性差异,更容易落实科学学习中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科学课学生总爱问些奇特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人为什么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等等。为了满足他的这种求知欲望,我便灵活机动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动物趣闻》的有关片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及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们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学习科的极大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又如月相形成的原因始终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我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功能,进行逼真的模拟,将日、月、地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月相的关系,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使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些不可见因素呈现于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提供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送给学生一句话:“听说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领会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更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科学课占有独特的优势,而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亲自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冷水与热水》一课时,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我先让学生大胆假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之后引导学生: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让学生说出,如果说不出,同时当场演示如何操作。并组织讨论每一组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进行实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时时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汇报,从实验汇报到实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观察冷水与热水的过程,所以他们说出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实验评价,在这堂课上我将实验分工、合作、倾听作为一个个的指标,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很好地张扬,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有思维活动才有创新成果。而科学幻想是科学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失去思考的机会。没有想象力,没有异想天开就不会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时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过程。
如《玩具里的科学》一课,同学们在玩玩具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对现在的玩具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就在这时,我趁机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想象出了很多花样;有的小组讨论设计智能玩具,有的小组画出了设计图样,有的小组试着给玩具汽车上装螺旋浆,有的小组给机器人安装无线电接收天线,有的小组则将玩具汽车拆开,加上了润滑油,同时换上了功率大的马达……。
又如《科学在我们身边》一课中,科学家们的创造令我们赞叹不已,那么我也有一些大胆的设想,结合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物技术--克隆技术”、“能源技术--无污染能源”、“空间技术--太空移民”等对科学的未来进行畅想,展现给学生一幅美丽的科学画卷。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大胆的设想,我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对此,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画科学幻想画,有的编科学小故事,有的小组开起了科学故事会,有的小组在讨论进行一次以“畅想科学未来”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这样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科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象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留足学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自主--合作”的开放性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科学的真谛,才能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多元化交流合作。适时激发,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
第五篇:论文教学课堂智慧
家 校
无 缝 链 接 与 自 主 学蒲 城 县 第 三 高 级 中 学
刘 宇 清
二 零 一 二 年 四 月 十 六 日
习
题记: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希望。教育应该让孩子幸福,也要让父母幸福。从而让千家万户充满欢歌笑语。教师要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每个孩子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我校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家校无缝链接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我校打造特色实效家校无缝链接制度,办人民满意的学堂。
关键词:家校无缝链接
自主学习
家校合力
幸福 四环节
正文: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中学生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作用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依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扮演的不同角色,家校合作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家长以支持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子女教育;第二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第三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参与者参与学校的管理。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德洛尔认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家庭环境以
及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在家长眼中,孩子的分数代表一切。多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智力投资多,而对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的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智力和品德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如很多研究者所言,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只顾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品德和习惯培养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打造学校特色教育,有效实施家校无缝链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希望。教育应该让孩子幸福,也要让父母幸福。从而让千家万户充满欢歌笑语。教师要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每个孩子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
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我校是原师范学校改建的一所全日、寄宿制公办高级中学。位于县城东区迎宾路与尧山路十字,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拥有现代化的综合大楼,设施齐备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功能教室,高标准、清新雅致的学生公寓,满足2000人同时就餐的师生餐厅,符合国家标准的灯光球场、足球场等教学设施。学校布局“三区”分离,教学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铜塑玉雕、匠心独运;生活区假山异石、错落有致;阳光活动区场地宽敞、设施齐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和谐,是莘莘学子求学的一方乐土。走进我校,便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自然之气迎面扑来。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信息快速传递,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格局,进一步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更好实施家校交流无缝链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1、由学校办公室和课程管理处统一安排部署,形成以学部为单位,由班主任牵头,班级科任教师包干服务学生的管理体系。开学第一周,各班依学生的成绩和家庭住址把学生分成10—12个小组,由科任教师对所包干的学生进行在校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管理。
2、要求管理老师在一个月之内对每个所管理的学生做到知品行、知心理、知性格、知成绩、知家庭情况。要建立家校交流无缝链接专人专档。详细记录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家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方
面的情况。
3、各管理老师针对所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详细的交流方案,每周至少和学生交流一次,做好记录,并由学生签字。
4、每次交流后,管理老师根据所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电话家访方案和家长及时进行电话沟通,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及在校表现,同时也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等情况。每两周至少和学生家长沟通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
5、每学期期中、期末统考成绩揭晓后,由学校办公室和课程管理处统一安排,学部具体负责,各管理老师提前设计家访方案,进行登门家访,做好家访谈话记录,并由家长签字。
6、除以上规定的要求以外,各管理老师还应该不定期以各种形式(电话、电子邮件、请家长来校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做好记录。
7、各管理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身体等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为学生提供精细服务,给学生创造舒心的环境,并以家校交流无缝链接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体现三中的教育特色。
8、及时做好访后分析,并撰写访后随感,定期进行交流。
9、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确保家校交流无缝链接的实施。办公室、课程管理处,学部不定期对学生的管理档案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
三、无缝链接,服务学生和家长
1、家校联系档案,教师与家庭的心灵桥梁
“老瓶装新酒”,这是蒲城第三中学老师创造性地使用“家校交流无缝链接、学生跟踪管理档案”最贴切的比喻。诸如:“家校联系预约单”“家校沙龙邀请信”“家校学习活动单”“ 家校协同记录卡”„„ 众多的协同形式中尤以“ 家校联系档案”的应用最为便捷、有实效,因而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喜爱。家校档案主要分为“教师心语”“家长回音壁”“孩子悄悄话”三个版块。档案上老师们一律亲切地称呼孩子名字去掉姓,有时几句鼓励、有时一段悄悄话,有时捎点儿希望„„当家长、孩子读到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或问候时,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家校联系档案上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记录的在校表现,每两周或每一月写上一段鼓励的评价,或是善意的提出建议,家校联系档案成了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孩子,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良好载体。
2、事无巨细同参与 家校无缝对接
新源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倡导“学生、家长、学校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成立核心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让家长事无巨细的参与学校管理,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学校的各种大小型活动邀请全校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明确家长对学生、学校的各种责任。该校副校长冯国群告诉记者,通过家校的这种
家长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现在学校开展各种大小活动,家长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主动要求分担活动中的一些工作。良好有序的家校合作让新源中学实现了 “比昨天更好”。
3、家长学校 让学校尝到甜头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为了使两者配合好,三中在抓好“大课堂”及“小培训”的基础上部分班级将通过学生群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开辟家长频道,将设有“家教读物、家教文摘、家校星空和家校联系”四个栏目,刊登了大量教导孩子的文章,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请教老师解决家庭教育孩子棘手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家长对学校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直接提出来。“由于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我校的家长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条和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孩子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一些家长还主动宣传学校的发展成就,他们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开创家长学校工作新局面,我们将持续作好家校合作工作。”三中的老师愿将家校无缝链接进行到底,形成长效机制。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家长行为影响孩子
在家校合作方面,我校探索出了新型的家校合作的模式:开设家长与学校的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德育处主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
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由于受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不能为孩子解惑,为了更好的引领孩子成长,学校面向全体家长,结合学校心理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积极开通他们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定期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次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5、家校合作应界定好责权关系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中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究其原因,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教授认为:目前,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家校合作尚处于“混沌”的状态。
首先是合作模式单一。许多学校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基本上只是开家长会或者家访;其次是阶段性强,连续性差。许多家校合作的活动只在学期初和学期末或节假日进行,其他的时间和家长则基本上
没有任何交流,且小学和中学阶段缺乏连贯性,大学期间家校合作成空白。
张小元教授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正确界定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确保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保证,一些学校让家长承担了老师助教的职责,把家校合作中本来应该注重的孩子的一些兴趣、素质方面的东西弱化,对孩子的成绩加以强化,所以克服学校和家长的惯习思维,强化家校合作观念。平衡各个阶层参与家校合作的比例,尤其对特殊家庭,学校应采取积极灵活的家校合作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和教师要跳出学校场域的限制,摒弃以往只注重学生升学成绩和升学率的思想。让家校合作更科学、及时、畅通的为教育服务。营造出全社会参与教育的氛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家校合作实现教育力量的整合
通过交流沟通,整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科学、健康教育,这是美好的教育愿景。
1、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三种关系的和谐。通过培训、沟通,在促进学生发展这前提下,家长能够全面、快捷、及时地了解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各种信息,减少隔阂、误会,形成和谐的家校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显活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氛围,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活力自然增强。作为家长,能够热情、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作为教师,能够全身心地钻研教育教学,真诚对待和研究每一个孩子,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
3、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综合素养得以提高。主持“生本教育”实验的郭思乐教授曾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父母和教师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其实都要服务者,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个体的成长归根结底就是自我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发展意义,犹如大地给予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意识被唤醒,精神发展领域被打开,并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策划、实施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活动,朝气蓬勃地实现自我发展。
五、家校无缝链接制度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 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人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四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自学、交流、练习、反省
教师:方法指导、组织评析、组织变式、激励评价 家长:知情、反馈、交流、反思、评价、检测、亲子换位 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温暖,让师生关系充满温度,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和谐。
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要让每一位学
生和家长感受到我们真正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实现县局所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打造教育的品牌学校。
[1]《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
[4]《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终身教育引论》,(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6]《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7]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