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与健康教学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思考论文
【摘 要】针对过去体育教学“重科学、轻人文”的问题,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人文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到拓宽的各个知识领域,都倾注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了“健身第一”体育思想,人文与科学融合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善和变革自身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重新构建教学方法,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科学素养 人文精神 价值观念 体育 健康教学
新一轮体育改革改变了偏重于知识、技术、技能、教法和体质等“物化”层面,在此基础上注重了加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方面的深层次,从而使学校体育呈现出健身、健心并举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的原则,深入研究中学学生健康特点,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善和变革,是实现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关键
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首先涉及的都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成“才”,而且要使学生先成“人”。在当代,各国为使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都在更新教育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正是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9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以往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使中国的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树立“健康第一”、“健身育人”的教育观念,确立人文教育的思想认识。从五个“基本目标”中我们能将其高度概括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改指导思想,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时刻记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这样,我们才会关心学生的感受、关心学生对我们的教育的接受程度、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同时我们也会去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要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否则,离开这种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很可能时常陷入麻木的、机械的原有的教学泥潭。
此外,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要巩固与发展自己的一专多能中的专项优势,因为现在中学改革是以项目模块进行教学的,如果没有精深的专项教学能力,是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适应时代潮流体育项目,使之成为自己的专项优势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使自己精通文体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先进的理论等。
二、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导下,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把有形物化的锻炼和无形的人性修炼进行整合,即体育生物学的“科学”与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体育“人文”的融合,改变教学方法,坚持以育人为本,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强调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去发现知识获取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充满温情的学习氛围,形成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温馨融洽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由“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懂得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源,以满腔的热情支爱护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学生。
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人文精神”充分体现。授课时灵活地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身分去指导,主要通过自主、自主探究,在不能用自主进行完成时进行合作、合作探究,营造适合学生的宽松温馨而又不失严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要说,敢于与教师讨论、争辩,培养他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将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究与创新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技能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充分挖掘和合理建构体育课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内容
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统一,反映出一种对人的文化、素质、人格的完整性要求,从本质上说,与新课标的目标是一致的。体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其次,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要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最后,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方法。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却具有其他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自主、竞争、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有目的地组织活动,把人文精神有意识、有计划、有措施地渗入到体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须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同时,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明确正义、邪恶、高尚、卑劣等,从而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此外,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系列开展,把握学校社会实践的多环节,拓展人文素质的培养时空,让学生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亲身体验“人文”与“科学”,这些融通科学与人文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倡导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是中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体育课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振梁.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学,1997,(1).[2]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运动的灵魂[J].天津体院学报,1996.[3]韩丹.赞美奥运,竞争中的超越[J].天津体院学报,1996,(4).
第二篇: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题
目:
课 学 专 学 姓 班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程:
自然辨证法
院: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业:
理论物理
号:
2012010614
名:
徐越
级:
14班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1科学文化与人文的概念
1.1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结构层次中最基础的部分。这个结构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 :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1.2人文的概念
“人文”一词来自《周易》。《周易·贲卦·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人文”还指人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还与“人道”相通,而人道是与“天道”相对应的概念,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人文”在中国古代意指那些不是以自然为对象的文明文化现象,如诗、书、礼、乐等。
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人文”与源自拉丁文“humanitas”的英文词“humanity”相对应,其意思有四个:(1)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2)人性,人的属性;(3)人类;(4)人文学(又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的研究。
“人文主义”(humanism),由“人文”(humanity)衍生而来,其主要含义包括:对人文科学的热衷,如对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的强调等;
人文主义,特别指欧洲16至17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的对古典文学、个人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复兴,以及对于具有文艺复兴特点的非宗教内容的强调,后来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态度,即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到了现代还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体系;
人道主义,重视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把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所以人文主义有时也被称作“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即是人文主义的升华,其内涵主要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珍视与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1.3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the humanities),亦译“人文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与内容:
15世纪末,意大利学校中的古典语言、文学和法律课程被统称为“studia humanitatis”,英语翻译为“the humanities”。而“humanitatis”又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
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世俗学校中增设了以自然和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其中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语言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自然科学形成并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时候。
到19世纪,在欧洲的传统学校中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只是已不再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了。
在西方,一般认为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科学,它通常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
科学与人文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系。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
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抻动力,也是具有刨荔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
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
2.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公元前5至4世纪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所发生的重大转变,即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也就是格思里(W.K.C.Guthrie)在《希腊哲学史》中指出的:从智者和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研究的兴趣“从宇宙转向人,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有吸引力的理性问题转向更迫切的人生事务和行为的问题。”
古典时期被称为智者的哲学家很多,现在知道的就有二十多人,主要代表有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等。如普罗泰戈拉喊出的响亮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它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也即理性的觉醒;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则把人的理性进一步提升为“理念”,认为善、公正、正义是第一类的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理性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从理论上将这种分立进一步强化并固化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的这种分立在大学的教育中也表现了出来。大学就成了文科(人文科学)和理科(自然科学)之间持续紧张的主要场所;
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首先明确提出来的。1959年5月7日,他在剑桥大学的里德演讲(The Rede Lecture)《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分歧与冲突,并且,“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仅在英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还存在于整个西方社会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转化为反科学”
2.2 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经验主义哲学渊源;科学主义形成之后,它反过来成为推动科学的重要力量;由于科学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竞相模仿、移值、借鉴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 ;科学主义的“统一科学”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
而引发的“反科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求相冲突。“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科学大战是发生于20世纪末科学怀疑论的激进形式对现代科学得以立足的合理性、客观性、真理性的全盘否定而引发的一场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大论战。它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的。
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几乎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的介入,而且这场论战已经进入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场科学大战的深层诱因来自于当代科学的表述危机,即作为现代文明支柱的现代科学遭受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判。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
在现代性的历史征途中,科学似乎成为了架构外在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唯一主角。然而,现代性异化的结果打破了科学的美梦,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主宰一切的深刻反思。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就是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同时,也奴役了自身。科技发展背离了人文关怀、超越了自然界的承受度而陷入世俗和片面的泥潭。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片面强调主体性,人的外在征服欲恶性膨胀,从而导致工具至上、科技失控,最终使人在物化世界中沦为科技统治下的工具。“这种技术对人伦智慧的漠视、工具对人文关怀的阻隔,必然出现只有欲望没有精神、只有物质需求没有人道情怀、只有剥夺狂热没有礼仪廉耻等可怕的人本异化现象,它所造成的将是人类良知系统的沦丧,引发社会的道德失范,人的信仰失灵和个性的扭曲和萎缩。”需要强调的是,反思科学在现代性异化中所带来的危机,旨在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反思,意在激发人们积极寻求合理的人文理念重建当代科技理性,进而将科技引入人性化发展轨道,消除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从而使得科学与人文在面对思想的产物如何可能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哲学根本问题上,能够最好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数学理性精神探索与实现世界秩序形态的“真”,以人文的关怀与反思精神审视探究与实现过程的“善”与“美”,由此使得科学与人文在探究实现人类社会的合理而美好的秩序形态的过程中起到互补相成的作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行方案
4.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现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根本原因。萨顿认为,科学与人
文已显现出三种分裂特征:(1)所谓的人文主义者或者说“那样一些古典学者和文人墨客”沉浸于自己研究的范围之内,对科学不闻不问。虽然科学已经而且正在他们身边展现出改变世界的伟大魅力,他们却视而不见,并以保护文化自居。甚至有些人文主义者鄙视科学家的作用,宣称自己起的作用更重要,因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生命中永恒的要素,而科学家们关注的是瞬间即逝的事务。(2)科学家只关注纯技术,醉心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进。他们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技术专家。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来改变世界,认为人文主义者都是梦想家。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偏离科学固有的精神,偏离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典型的事件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科学家被发动起来毁灭人类。(3)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没有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科学。
萨顿说,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结果非常可怕,它将社会带入歧途。“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而且越来越抽象,从而似乎失去了它们的人性。这种表面现象是骗不了任何人的,除非他是一个只关心结果或逻辑程序的冷酷无情的科学家。”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院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4.2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途径
在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就出现了相互结合的趋势。而在今天,不仅存在着从自然科学奔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潮流,同时也存在着从人文、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努力促进“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 之间的对话、沟通,达到相互理解; 通过两种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 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 倡导“新人文主义”,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起来的有益尝试;
5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
早在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学科。”时至今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以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并碰撞出新的火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类不同的学科 ,它们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和方法。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理解 ,但不可能相互融合或取代。”实际上,虽然人文学科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而自然科学的命题也不能完全解释人文科学的论据。但是两种科学的方法可以相互关联并且相互融合。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交叉学科,正如名画《蒙娜丽莎》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解读她背后的秘密,而心理意识又可以使用科学手段进行某方面的测量一样。实际上,两种教
育之间在其定义方面还是有狭义上的区分,但是当教育问题提升为传递人类信息时,这种广义的程度,所谓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区分就变得非常狭隘。当然,人的思想是随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时代的进步也有其相应的过程。所以我们期待两种文化、两种育人的方法,在某个时代可以共同开放出美丽的花。诚如杨叔子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先进技术 ,就会落后 ,一打就垮 ,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 ,没有人文文化 ,就会异化 ,不打自垮 ,甘愿受人奴役。” 结论
从辩证的观点看,科学与人文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是无差别的统一。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起来的这种科学观是与科学的整体性特征相背离的。科学文化并非万能,它需要人文文化的弥补。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创造所必需的。
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人的视域探讨科学的人文本质,即从科学内涵的人文因素或人性因素,探寻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有其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诺 纪树立译 两种文化【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4 【2】李奋生 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
【3】张光跃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重庆市工业学校 重庆.【4】郭昊龙.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科学与人文矛盾的统一[J].现代大学教育,2008 年第 1 期,30.【5】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23.【6】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7.【7】张礼建《“索卡尔时间”:“科玄论战”之续曲——关于“两种文化”的探讨》重庆大学
【8】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N].中国教育报,200410
第三篇: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这个问题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祖国的未来学生来说,更是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家还是学校,学生对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选择,是否坚持参与活动和形成锻炼习惯都与学生的归属感有关。一旦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关心和支持的环境,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提高,并将自愿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但是,学校体育之所以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缺少对生活与自然的消解,学生的学习内容长期注重知识化,技能化,而忽视了精神化,情感化;而老师的教学方法偏向灌输化,忽视了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注重课堂化,忽视了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体育的学习背离了生活世界和精神需求。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让学生走进体育,从中体验,理解,感悟生活,学生在尊重与友爱,充满竞争与合作,安全与冒险的过程中接触世界和生命,进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情感得意升华。
一方面体育教学得得实践性特征要求体育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空间,不能只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应该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天性的回归,使得学生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激情,成功与喜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的情感与人格。通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学习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让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充分展示出来。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才能让学校体育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呢?通过看的一些论文和关于体育与健康的一些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构想。
(一)转变老师的教学行为,由“传统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本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模仿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主角。老师的主要就是把构思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老师的动作不断地模仿练习。这样的过程有些像知识的简单搬运过程,老师和学生之前的沟通比较少,缺乏交往和互动,自然就少了对话,这对学生的整体性发展非常不利。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提倡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这要注意三点,第一,实现老师与教材直接的对话;第二,实现学生与教材学习内容之间的对话;第三,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老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1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向老师和其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智慧与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的生命在交往中实现提升。
(二)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转变,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做一个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首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支配主体向教学设计引导和促进主体转变。其次,老师具备多元化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保持在微观和宏观上对教学具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健体与建心的结合,让学生从苦学到乐学转变,由机械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学习转变,由他主性学习到自我性学习转变。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做到,一是把学生看做唯一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潜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理论和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行为。那么作为课堂上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学生又要有哪些要求呢?一是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二是自觉主动的在课堂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要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学习。
第四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论文
摘要:高中體育与健康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密不可分,其作用意义也非常巨大。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高中学习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高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学生要想保证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支撑,即学生必须要重视健康问题。近些年,很多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情况都与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过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高中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决定学生未来人生命运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作用意义十分巨大。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关系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更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教学手段,体育锻炼意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而健康教学意在教会学生养成自主保健的习惯,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全面的促进学生身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灵活的学习思维,达到身体与学习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视度非常低,使得学生的身体状况达不到最佳状态,造成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1、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分配不均衡。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过去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项目,结合学生的锻炼和测试来评定体育成绩,只是一种应试性的教育,而如今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的教学,却更为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加以学生发育为基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体育教学。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学却没有实现平衡教学状态,即有的教师仍是偏重体育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主张学生多运动,增强身体,而忽略了健康知识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盲目锻炼,没有顾及到物极必反的规律,使得学生健康知识匮乏,运动知识却过度丰富化。
2、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知度较低。在很多高中学校,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认知存在较低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偏低造成的,更是由于教师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带来的教学弊端,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能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更加不能为学生带来强健的体魄。有的教师过度的认为体育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运动锻炼,只有运动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忽略了运动方式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排斥体育运动,对健康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低下,学生运动能力降低,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双双失去兴趣。
三、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学生要想实现成绩的提升,就必须先提升健康水平,即重视体育锻炼,掌握健康知识,结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全面的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体育论文提高学习能力。
1、均衡分配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得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体育运动方面的技能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育和成长。教师可以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女同学喜欢的瑜伽运动,男同学喜欢的跆拳道运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开设不同的科目,使得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放松,既可以释放学生心理的压力,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体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结合学生们平时开展的体育运动,使得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运动,适当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迎接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2、提升教师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提升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认知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技能,拓宽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面,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看待体育运动,改变过去单一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收获更多有益身心的运动技能;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增添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运动姿势,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从而保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升认知度,开始重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通过教师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使得学生在身体方面获得良好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常的学习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
高中学生要想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首先做到的就是保障身体健康,即学校要重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加深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养成学生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全面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学习,实现学习水平的提高,获得身体和学习的双重成长,从而才能更好的迎接高考,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于飞.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2] 孟锋.西宁市(四区)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3] 肖尔盾.吉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10-114.
第五篇: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近年来的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学习紧张,课业繁重,导致寝室、食堂、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常使大学生忽视体育锻炼,不注意营养调配,不注意劳逸结合,使机体内外平衡失调,抵抗力下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增强体质。强健的体质能帮我们抵御疾病的侵袭。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创造辉煌的业绩也是大有裨益的。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主要的锻炼渠道,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有: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体育可以“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增知识”。因此,加强健康教育,经常并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我们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注重体育,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