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08: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

第一篇: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

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心得

5月24日晚上听了于老师的“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讲座,感触颇深,对人文精神我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何谓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我们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重要性。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对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中,使得各项改革更加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还体现在政府努力满足百姓需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上,各级政府在为百姓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法治建设。

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出了四点观点,一是要大力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是要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要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我们还要重科学理性,轻人文精神,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单一技能培养,轻综合能力培养。文辅相——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

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第二篇: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oc

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相关,则表明可以互通、互补,区别,则表明应该互动、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功能上的互补性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谐的协调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现实的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

现实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物质生活作基础,而物质需求的满足则要靠人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创造和索取,即人是靠一定的物质创造能力与物质享受来维持其自身自然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人的物质创造能力与享受能力,是指人认识物质世界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物质成果发展自身的能力。它包括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类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上,或者说,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是人类物质创造与享受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人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另一个基本需要,即精神需要。满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样需要人具备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和幸福享受。人的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关系的基础上,去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把这些观念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以及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中,用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导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追求向着合乎道德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能创造美好生活又能正确享受生活的人。一个人若只知科技而不知人文将是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在当今,不懂科技而侈谈人文将是游离于时代的“边缘人”。“空心人”、“边缘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对生活的理解,有善于调节人生酸甜苦辣的人文修养。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能将物质化为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总之,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高情感的平衡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科技与物质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对人生酸甜苦辣的调节。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功能的互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

从教育规律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存在着功能上的互补性。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能根据社

用心爱心专心

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要求,主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内化,以学生的外显行为综合表现出来,并含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有交叉,且交叉渗透的成分愈来愈多。科学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方法,又受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制约;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科学知识有人文精神,将会更加自觉,人文知识有了科学内容,将会更加完善。再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相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侧重人的理性和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侧重人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陶冶,两者最终目的都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的完美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地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能用人文教育去代替科学教育,也不能用科学教育去排斥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理论方法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及科学品质的熏陶与培养。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我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社会实践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中求实、理性和创造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主要包括道德的人文精神、美感的人文精神、日新的人文精神和与自然协调的人文精神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道德的完善、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昂扬、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臻美。杨叔子就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性这一雷池半步。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时代精神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全方位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又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三、和谐的协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生活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使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增长,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较为充分享用闲暇时间,扩大受教育的时间与机会,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成果,也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然而,在现时代,人们在充分享用着科技所赐予的丰硕成果时,却也感受到了种种科技异化的恶果。如它曾被滥用于军事与战争,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达到毁灭性的程度;当它被当做一种资本为少数人所掌握时就成了一种牟取私利、剥削他人的工具,成了剥夺他人自由发展的手段,使人为科学技术所奴役,导致人的异化;当它被滥用于征服自然时,它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危害人自身的生存以

用心爱心专心

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当人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把握世界的唯一准则,它也就成了一种“宗教”,从而排除了反映人类精神需要的文明成果——人文文化,导致人的发展的缺失,社会精神层面的失落,人在精神上变得“无家可归”。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施加全面的科学文化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获得科学的知识,获得科学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精神的熏陶。美国哈佛大学实行的核心课程,我国台湾省各大学实行的通识教育,我国大陆大学尝试的人文素质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的实行既满足了人们对职业追求的需要,又满足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需求。当然,这种协调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客观上的对立。比如,为了迎合社会分工,增强学生的职业造就性,不得不开设一定的专业性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专、深、精;为完善学生人格,又不得不开设一定的人文社会综合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广、博、厚。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既要专、深、精,又要广、博、厚,这对于生活在社会分工盛行的当今时代的任何个人来讲,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而且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协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而收“鱼和熊掌兼得”的双赢效果。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半人教育”性质的专才教育,实现科学技术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走进教育的“全人时代”。从上世纪末发展至今,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让科学文化纳入人文因素,也让人文文化接纳科学精神,创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或新的人文主义。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内涵……科学,求真,一定有求真的责任感;人文,求善,一定有求善的责任感。两者交融,无疑会形成坚不可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用心爱心专心

第三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第四篇:科学、人文精神 论文(精选)

一位工科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想法

科研过程需要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这种思考建立在理性、思辨、实证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便具有了科学精神,且赋予了这种思考理论的意义;当作出超越个人功利价值的探究时,又具有了人文的精神,并赋予了这种思考现实的意义。在西电这所理工科大学里,我们不仅要防范过于偏重科学文化,还要有人文情怀。

回首过去,在我国还是农业大国时期,人们做事一般凭借经验,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进而发展为科学。像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唐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的指南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由于这些科学技术大多是对生产的直接记载,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使得我国的生产进程发展缓慢。一直到到了近代,人们的做事方式才有了变化,变成了首先在实验室里完成对对象的研究,然后运用所得结论进行发明创造。由于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开放性,人类社会的发张迅速,并迎来了现代文明时期。

得益于科学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于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维观念,既科学精神。它是科学研究得出成果的保障,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如果没有它来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准绳,科研所指向的道路必然是盲目的,错误的。

当国家进人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前老百姓普遍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是那时的人们所不曾能想象得出来的。于是人们便随之产生了科学万能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对科学的崇拜,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幸福感是极易饱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列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日趋严重;有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伪造实验数据,违背了科学精神,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更甚者有还假冒伪劣食品也冠以高科技而欺骗社会,带来“舌尖上的危机”。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科学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人类的福祉而言则是中性的,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比如原子能可以发电、治疗疾病,但是它也能制造成原子弹毁灭全人类。现在的人类是地球出现过的成千上万物种中惟一能毁灭地球的物种,人类尽管拥有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科学技术,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这个能力就将毁灭人类自身。那么,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她有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文史哲词上,人文知识底蕴厚实。对人的关怀,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人的关心、关爱的仁爱精神,从小的来说,是对周边的人,从大的来说是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有联系的。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科学精神是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科学指导;而人文精神的对象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去用科学精神探知构建世界图景时,人文精神就像引导这些探知活动的灵魂,时刻影响着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就像我们把代码烧录到芯片中,代码实现对芯片的控制,而芯片则按固有的逻辑去完成相应的活动。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人文精神则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两者都是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兼具这两者,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才更全面,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来看,两者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今天,人们过于弘扬科学精神,而淡化了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引导和匡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诸如腐败、造假、欺诈等现象,这都与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人甚至利用人文精神为某些人的抄袭现象辩护。一个有科学技术的人,他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指的是拥有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及人文关怀。“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得也被提上了日程。结合当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相信未来计算机化、机器人、通信、纳米技术、医药和空间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仍会令我们欣喜,不过,要让这些进步技术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应当加上管理教育和艺术,着力培养懂科技、擅管理、通艺术的新一代人才。我们要培养思维缜密的未来世界各行业的领导者。倘若没有具备人文素养的领导者发挥再多的实践智慧,科技方面卓越成就,也难以在未来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无知、信仰和政治冲突等。影视著作《极乐世界》中所描绘的未来“极乐世界”高官严格执行禁止移民的法律,迫使穷人世代生存在地球上,不得翻身的残暴统治,与前段时间叙利亚难民被多国拒绝入境避难,所导致的小艾兰的溺亡。这些问题都亟需人文精神参与进来。

再者,如果未来医药科技发展到能够延长人类的现今寿命的两倍,实现200岁,癌症,艾滋等夺命疾病得以医治,摩尔定律不断被验证,电子科技时代以指数发展,相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不以霍金和比尔盖茨的主观意识而转移了。人工智能的到来,将让我们无所适从,尤其是考虑到超人工智能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面对。当一个人工智能出生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般,但这个神会对我们人类仁慈嘛?结合近期影视《复仇者联盟2》,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以“奥创”为代表的终结人类,还是“幻视”所遵从的生命是变革?这个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现在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为了在超级智能的世界里保全人类的尊严,我们也需要在相关领域取得迅速的发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必须提高伦理决策能力、同情心和创造力,与智力相结合,深入理解人类对联结、陪伴和意义的需求。人类不是机器,神经元不是数字交换机。倘若超级智能计算机对我们抛出的尖锐问题做出答复,我们将从何处理解?何以认识并建立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东西?答案就是人文精神。我们要设计一个核心的人工智能代码,让它深层次的明白人类的价值,让它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相仿,给人工智能设定一个我们人类的发展目标,让我们得以不被干扰得持续进化,让我们知道的更多,思考的更快。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系统跑起来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我们对代码进行更改和完善。

人类谋求发展,如果超人工智能真的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而造成的影响真的如大部分世界名人专家所以预测的那样极端,我们这代人所要面对的将极具挑战,任重而道远。想到此,我内心就很沉重。我们现在就要树立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相协调的观念,在面对新的问题,给予其足够的思考和前瞻,立足当下,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Superintelligence:Paths:Dangers,Strategies.Nick Bostrom;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电子科大报,第二版:第575期; 3.《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缺一不可》,刘瑜,深圳商报,2007.04.30; 4.《既要坚持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胡华军,第02版:新闻·评论,2011.11.01;

5.《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欧阳康,光明日报,1999.10.29;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陈勇,中国矿冶大学; 7.《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万长松,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8《大学要保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俞吾金。

第五篇: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光电研究所周龙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在研究生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每当人们谈论起它们都会无限感慨,通常都是抱怨它们中某一项的缺失,这十分值得我们关注。也许多数人会认为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立足于科学精神。其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最宝贵的精神。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可以说,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环节都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通常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具体地,科学精神主要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其讲求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它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精神要素。科学精神产生于对自然界合理性的追问或对其进行理性探询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因此它是理性的产物。科学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到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作用及其价值,推崇物质手段和物质力量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现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我们人类坚持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发展,毫无疑问地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深切的关系。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除“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一般来说,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规范、指导和约束各项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集中表现为诸如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善良、健康、高尚的精神。换而言之,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人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当然,它必然还会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制约。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概括地说,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总的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各自具下述的一些特点: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无禁区,推崇理性至上;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认识有禁忌,推崇的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这些特点使得它们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两个重要维度。世界本身就是多种属性、多种关系、多向互为作用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当人们的视野投入到这种内在的复杂性时,不知不觉会有所侧重。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认识与观察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然而,从历史上看,人类在步入近代工业文明之后,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提倡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必得以放弃人文精神为代价;提倡人文精神,必然妨碍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之发扬。例如,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之后,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西方社会在科学振兴的旗帜下,其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推进着。在难以胜数的巨大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尽情地沐浴着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恩泽,从而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对科学技术推

崇备至乃至顶礼膜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这样的过程中逐步被人们割裂开来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彼此都取代不了对方的地位和角色。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出现了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情况,那是危害极大的。设想下,如果只注重人文学识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十分无知,那么就会因为缺乏科学精神轻而易举迷信伪科学或者接受某些神秘主义的传教。反过来如果科学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降低,背离了正确地价值观,甚至利用科学技术胡作非为,那么这些人的危害就会远远超过普通人对社会的危害。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两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渗透着科学技术,而且这个过程在加速进行中。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可偏不巧的是由于我们长期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以及科学与道德的分离,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成为分离的了。但实际上,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

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科学在近现代社会中一直突飞猛进,其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广,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并没使人们能够舒心,反而额外产生了许多令人倍感忧虑的危机。20世纪以来,科技发现一个紧接着一个,间隔也越来越短,各个国家在高新科技方面的竞争越演越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盲目增长,导致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和过度消费;自然界不断受到人类的毁坏,以致产生生态危机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并未从科技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安慰和幸福感。相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解决这些危机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当务之急。究其根本,并不在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人们科学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关注的下降。科学不能保证其自身的正确使用,它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健康走向。由此也可以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彼此互补、融合的,将其割裂开来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它们的共同基础均在于社会实践。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总是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在揭示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人的生命意识、精神文化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此基础产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文精神虽不如科学精神那样可以实现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和精确化,保持价值的中立,但在以经验事实为基本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标准来体现客观性和真理性这一点上,它与科学精神别无二致。二者的不同性决定了它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两种精神的共同性又决定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科技与人文分不开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是人类真正全面合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础。我们要尽力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点的选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世界发展成一个既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时代又充满科学精神的人文时代。这样的结果恰恰又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所乐见的。

下载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作业理实0902班司浩楠4096003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司浩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天津工业大学世界科技文化史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姓名:王 大 海学号:0910310915专班级:机自099学校:天津工业大学2010年12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张志超(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摘 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

    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结合中国目前的现状阐述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答:科学精神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摘 要 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出发,探讨了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当下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看法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看法本学期抱着观望的态度选修了“科学的精神启示”这门课程,我的初衷就是熏陶一下自己,提升一下个人的文化素质,我发现这无论是我们社会还是当前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