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③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④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人的过程
第二篇: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顿的力学定律、开普勒的天体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追求真理的结果。求实即是追求实在。就科学上的“实在”而论,“实在”即是可验证其是事实存在的事和物。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实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实在的;在科学上可以实验得到的结果——电子、原子、中子,都是实在的;天文上可以观察的——行星、恒星、白矮星,也是实在的;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当然也是实在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那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通俗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生命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
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大学精神,不仅需要科学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理想的人文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我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却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能够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够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精神向科学人文阶段转变,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20年来,我国教育家龚育
之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重视的事——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他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就是“交融”。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为革除“文理分驰”之流弊而竭力倡导“融通文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但许多传统观念和作法的沿袭和束缚,给文理交融造成重重障碍。因此,破除文理之间的传统壁垒,充分认识文理交融的必要性,对于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知,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它往往给人就是追求的一种真,人文给人是追求一种爱,就是我们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规律核心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所共知,但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在以
后的学习中,不能再只重视科学精神了,而是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第三篇: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下面我来为大家解释下,什么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 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二人文科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个人的观点是,大学教育更该先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第四篇: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又必须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的统一起来。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而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
一、坚持和和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应该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与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以理性思维来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下,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展开的,一切科学的成果都是为了服务人类的。因此要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中心,从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充分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同时要以此为尺度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价值,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三、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践上的统一。
实践是一切事物的来源,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两种精神,要让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如果说科学精神给人以力量,那人文精神就给以人方向,我们不能将两者割裂.。要将这两种精神结合,既要崇尚理性又要调动感性,在坚持科学理性的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又要体现人的追求,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为标准来审视其合理性。
而对于我们作为大学生来说,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更应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五篇: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