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0: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

第一篇: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应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军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这个主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

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牵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军校教育将原先单一的任职教育、学术性教育,发展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生长军官的教育,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辅之以创新性学习。

中高级培训或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性学习,辅之以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推进受教育者知识的创新、拓展和深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根据学员的学习实际,因人而异地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衔接,以教学内容的创新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把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导。二是给学员主动权。多提供一些自学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员独立地进行综合、分析活动;帮助学员用创新的精神学习知识,使其敢于、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断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增强学员探索求新的欲望。四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书本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贵锁.军事思想教学法概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2]方江.军校教员教法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第二篇:试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论文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养成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学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入手。本文着重论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原则、策略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创新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杠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未来社会变化的高度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

首先,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整体实力的反应。如果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能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应该专业或学校主体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及素质要求,那么,其毕业生的质量就高,竞争能力就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适应性就强。这就是说,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该专业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犹如大学针对社会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具有不同营养的“菜谱”,每一位学生可以据此选择喜欢的菜单并品尝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适合实现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获得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其三,以往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课程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对课程总体结构缺乏系统研究,致使课程门数增多,以理论为中心构建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原则

一是拓宽知识基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培养人才的发展后劲,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关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地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时刻站立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视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应保证基本原理、原则和知识在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有的教学内容只讲静态的、分散的具体知识,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无法掌握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无法达到创新性发展的高度。

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理论教学中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在实践过程中“串联”起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的把握。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原则也能够使人才较早地对“创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素养的积累。

五是个性化。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学校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学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传统,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进行“特色”教育,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能够为各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策略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进一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所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就是指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反映当今知识或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打破文理工互不相通的局面,使文理相互渗透、专业知识与普通知识相结合。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之所以会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当代重大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学科协作攻关使然。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囿于过去那种狭窄的知识面,而必须代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过程中,综合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1)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互渗透。怀特海说过:“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①从世界范围看,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的大学都采用了这一途径,其基本做法就是让修习某一学科领域的学生选习其他领域的课程。有些国家的大学甚至把这一途径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旨在使学生有较宽广的视野和较宽厚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在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适度引入,扩宽专业口径,使单一的适用于培养专才的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合于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通才教育。

(2)设置综合性专业。因校制宜地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新专业,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如清华大学将原来分设的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合并,设置了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有利于培养全面掌握材料科学和工程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所设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打破了过去机电分离的状况,有利于培养既懂机、又懂电和自动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在综合性专业建设方面,应注意开发与扩展应用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整合专业与国际化专业。

此外,还可以设立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的综合研究中心,组织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共同研究;实行主辅修制;开辟第二专业;实行学分等值与交换;设置双学士学位课程;加强综合实验、实践课程;重视第二课堂课程;提倡开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课程;引进新编课程、原版外文教材及国内外高水平课程、主讲教师授课等等也是实施大学课程综合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进一步多样化

(1)开设大量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开设大量选秀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志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有力条件,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促使人的兴趣、爱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而且能方便地实现大学课程目标的多样化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选修课的比例都很高。美国大学的选修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1/3;法国大学本科课程的选修课占所有本科课程的比例高达40%—60%;英国大学各科系也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并有逐步增加选修课程比重的趋势。在我国,为增强学生社会职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发展个性,也应该允许学生在校内跨院系、专业选课,甚至允许跨院校选课,并承认所得学分,还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的比例,发展多样化的课程体系。(2)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自由研究课程过去只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大学教学与科研、生产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国家的大学在本科阶段也陆续开设了这类课程,而且比例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亟待逐步加强。也就是说,在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的科研训练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充分的事实依据,如何预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如何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如何真实地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等等。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考虑实践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部门的要求,导致了注重实际、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大学不能再封闭于“象牙之塔”中,必须应对社会需求。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方面。在西方,如1993年德国科学审议会就指出,大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都要正视一个事实,即绝大多数学生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感兴趣,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努力实现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结合。1988年,由法国教育界知名人士与工商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教育与经济高级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调查报告《教育与经济——2000年的教育体制》中,强调高等教育要围绕未来五大热门职业进行,即侧重于培养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及国家公务员、商业人员、医生和教师。在我国,对于一些应用型、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普遍加强了实践与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的学科,各高校也重视了与实际的联系,运用该学科的理论观点分析解决当前重大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朝灵活化方向发展

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尽量使其弹性化、灵活化,努力构建一种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因此,改革、重建专业课程,加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便成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孜孜以求的目标。纵观世界各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虽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高教传统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建立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即将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或模块,并且授予学分。这种课程体系包括横向与纵向两大部分。横向部分分为普通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特色课程模块等等;纵向部分分为必须与选修两个系列。这种课程体系的安排,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便于不同专业、不同系、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甚至可以在大学和非大学机构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流动。如日本为促进教育的开放化,短期大学实行与其他高等院校学分互换制度,承认学生在对方院校学习所取得的学分。在我国,也有许多大学相互之间与国外一些大学之间实行学生交流、学分互换制度。这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打破了地方和国家的限制,为世界各国大学之间的校际合作和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四、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大学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反映,只要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变,只要高等复杂的专门化职业领域还存在,专业教育的合理性就不容置疑,它主要给了学生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不容抹杀。同时,应该认识到加强通识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品味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应当使人养成善于求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视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公民,应塑造与其知识水平、智能水平相匹配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应当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构架起人文课程与职业工作之间的桥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众所周知,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则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必修课分量过重,学生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受到压抑。因此,增加选修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在于,选修课并非设置得越多越好。在那些教师与课程资源部很充裕、学术水平不高、课程管理欠佳的院校选修课的比例就不宜过大。高校选修课的设置必须掌握好以下原则:广博性,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平衡性,实现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必修课、限定性选秀课、任意性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平衡;相关性,各种知识与课程之间应有机互补,避免给学生以片段、零散的知识;适应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个人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等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向,或让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部门,以丰富社会经验,学习并应用实际知识,或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科研活动,加深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在我国,实践教学长期受到忽视。怀特海说得很妙:“事实上应用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因为所知事物的意义在于超出它们自身的各种关系中。因此,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小心翼翼地保护一种大学,使其独立于周围世界各种活动之外,是扼杀兴趣、阻碍进步的最有效途径。独身不适于大学,它必须与行动结为伴侣。”②怀特海的论述当然已经超出了实践与理论关系这一范畴,但对我们正确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仍然大有启发。

总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中受益。

注释:

①博耶.美国大学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29.②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3,931.

第三篇:浅谈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对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也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化成为了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重要。面对社会信息化潮流,对在校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初,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下简称“文献检索课”)。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检索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了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本文拟对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献检索课自身存在的问题

1.教学层次不明朗,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能、信息心理等多方面,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知识结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信息需求程度有差别,因此应该对他们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但是当前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层,不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更不利于达到全面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及体验过程;只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普遍热情不高,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教学内容空洞,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大多缺乏针对性,内容上偏重学科资源的获取,用的多是经典的数据库,学术性强而目的性弱,导致学生不太介意检索的结果,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学内容中,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阐述,以及学科文献信息获取的讲述,本课程的实用性没有很好地体现。

三、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的对策

1.明确教学层次,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对象和需要,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划分为多个层次,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来说,针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进行图书馆基础能力教育和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重点加强学生对网络工具以及软件的使用能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的使用等等。针对除新生外的其他各年级学生,需要进行通用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源的特点,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源,以及使用检索方法和策略,并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合法地检索与利用信息。针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毕业生,则要进行基于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信息的类型、常用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

2.引入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适当地模糊专业界限,并凸显文献检索在日常生活及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参加学生的专业论文综述指导,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收集和组织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另外,还可以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出发,如可以帮助学生准备一次旅行,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导航工具、BBS等工具来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为出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总之,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引入情境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巧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才能使学生重视信息检索课程,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型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学习意识

研究型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通过“讲解——接受式”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一方面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学习,另一方面还强调个体从探索性的研究学习活动中,获取对个体成长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学习经验”或“直接经验”。比如进行检索策略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亲自使用扩检、缩检等方法来不断地调整检索策略,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检索结果的多少,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和不断尝试,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献检索的兴趣。这样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实际操作达成共识,可以使问题在演示过程中得以有效解决。

四、结语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与现代信息环境的接轨,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具备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梦丽,杜慰纯.信息检索与网络利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2]秦殿启.网络泛化与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J].现代情报,2009(3).[3]张静.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实行研究性学习的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

第四篇:军队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实践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员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军队院校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院校教育系统改革中,构建并着力推行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加强实践性,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向按需施教、开发技能、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了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素质教育呼唤实践性教学

为造就和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总参谋部1996年下发《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三个面向”,搞好“三个瞄准”(瞄准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瞄准世界军事教育先进水平,瞄准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增强学员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培养跨世纪高素质建军人才。

部队院校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现象。虽然近年来开始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并着力倡导“学导式”、“发现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以教员为主、课堂以教员讲授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现象仍较严重。教员课前准备主要是讲授内容、讲授艺术、讲授手段的准备,学员的学习精力也主要集中于听课、整理课堂笔记以及按讲授要点应付考试。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多侧重于教员的讲授水平,而对应如何学,怎样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教”与“学”两方面都关注甚少。以致于有的教员越讲越细,有的学员也希望教员讲全讲细讲深,个别学员甚至忙于翻印教员讲稿和投影片。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严重阻碍了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想

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着眼点是:为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着眼,构建并着力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员学会实践,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教学全过程中,遵循创新教育思想,始终把学员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员自觉能动地实践,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途径,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本着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思想,依据军队院校教育的特点,设想在部队院校教学中可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和内容是:

一是结合课堂授课,搞好随课实践。课堂授课坚持精讲多练,突出现地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加大示教、示范作业的比重,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适当加大野外综合演练。尤其是院校要在学员的最后一个学期,把野外综合演练中部队的组织指挥、行政管理、思想工作、文书拟制、群众工作、后勤保障、通信联络等有机地串起来,集走、打、吃、住、藏、管为一体,进行实兵、实装、实弹野外综合演练,时间不能少于20天,铁路输送不能少于1000公里,徒步行军不能少于100公里。对电子对抗、通信、防化、医学等专业的学员,要按照专业教学要求组织野外训练,全面锻炼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通常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体能复训,向学员介绍部队最新动态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学员提前进入角色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结合模拟代职,搞好随队实践。坚持开展技术指导代职活动,创造近似连队的环境,让学员提前进人干部角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指挥院校大专学员代职实习应不少于9周,本科学员不少于12周;指挥专业的学员,要组建模拟连队,轮流担任连排干部。从地方接收的本科学员,要利用暑假安排4周时间下部队当兵;做到有计划安排,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指导,有考核验收,把实习的过程变成提高落实“五句话”能力的过程。

三是搞好开门办学,建立学员教学、实习基地,搞好现地实践。为配合课堂教学,建立按纲建连教学基地、勤务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和后勤保障教学基地。各院校可与就近部队挂钩,在与部队建设关系紧密科目教学上,实现开门办学增强教学实效。把课堂教学与基地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吸收部队按纲建连新鲜经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结合重大任务,搞好随机实践。充分发挥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是处置突发事件预备队的特殊职能,利用执行重大任务比较多的条件,把教学与完成重大任务结合起来,让学员在执行实际任务中学方法、练指挥、受锻炼。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确实更新观念,摆正位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运用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创新教育观,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实际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为主的转变。

二要注意学导结合,提高教“学”艺术。“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员的具体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教员必须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要注重研究实践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研究“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进行“教”的和“学”的两方面设计的准备;讨论题的拟定必须有利于激发学员的思维,符合练一疑一问一思的规律;实践必须严密组织、抓住中心,及时抓住争论的焦点,把实践、讨论引向深人;要培养良好的研究气氛,教员与学员之间进行平等的讨论,提倡求异思维,提倡争辩;不仅要帮助学员总结“学”的收获,也要总结自己教“学”的体会。

三要逐步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把课终考试与平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并提高实践考核的比重;改变过分强求解答问题统一性和标准化做法,奖励在方法和思路上有创见的答卷;改变单一闭卷笔试考试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检验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上避免单纯以讲授水平论高低的现象,以教学全过程实践性教学、以创新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

四要重视创造相应的条件,改善学习环境。首先要有一套与实践性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体系。不仅要适合教员自己“教”,更要满足学员的“学”。制定计划时,要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性、有序性和整体性。其次,要下大力搞好教学保障,为学员自主实践提供充实的“材料”和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防止和克服院校培养的学员“高分低能”现象,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加大实习、实验、操作、演练的时间比例,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员按纲建连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和部队特色的教学体系,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意志坚强,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具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指挥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瑛,付玲玲。浅谈如何提高高校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J]。创新教育,2009。5。

[2] 柳清修,关红辉。高校课堂实践课教学新模式及其特点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3] 孙越胜。军校学员基本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J]。江西科学,2005。10。

[4] 肖海鹏,张增印。现代军校管理学[M]。海潮出版社,2002。4。

第五篇:“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浅析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浅析

摘 要 网络营销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属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硬性学科,其中包含各类营销技能和营销方式,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专业,为保障学生掌握更多的商务技能,高职院校需对网络营销课堂实行教学改革的内容创新。其途径是:挖掘网络营销中具备实践价值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案例;深化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重点;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 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网络营销,由于内容和技能方面并不成熟,导致其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存在片面化或表面化的指导,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既降低了学习效果,又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无疑是一种资源上的损失,由此可见:必须利用有效的手段,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营销能力。

1解析电子商务专业中网络营销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1注重理论轻实践

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教科书进行研究,其中大部分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存在较小部分的实践内容,但是教师未能在课堂中实现实践教学。教师在网络营销课堂中,一味讲述课本上的文字知识,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分析,其更加注重实践,对动手操作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网络营销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偏重于理论,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而且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结业考试中,网络营销只设置理论考试,缺乏实践考试,更是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淡化。

1.2始终以教科书为例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中,高校教学内容应该跟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更新,保障与社会行业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电子商务专业中的网络营销教学内容未出现改革,往届与应届应用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其中的教学案例没有出现新面孔,由此,教师在讲解时,一直重复地讲述相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教师会逐渐丧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教学内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精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创新的思想。

1.3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网络营销中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案例基本已成为网络营销发展中的历史,网络营销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引进现代化的内容,导致其始终停留在原始层面,不追求推陈出新,影响到网络营销课程的发展,目前信息网络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教学内容应该跟上时代的速度,不论是在网络方面还是在营销方面,都应该遵循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而不是保持传统的姿势。

2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内容创新性的途径选项

通过对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研究可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创新,为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对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中的教学内容提出创新的改革策略。

2.1挖掘网络营销中具备实践价值的教学内容

挖掘具备实践价值的教学内容是网络营销教学内容创新的核心,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网络化的营销过程展开,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具备时代性的专业,网络营销属于其中的核心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需重点讲解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创新。

2.2拓展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营销教科书中的教学案例非常有限,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仅限于教科书中,可以教科书中的案例为主,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盛大游戏的发展是网络营销中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案例,盛大游戏在网络营销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非常高,教师除将盛大游戏的发展讲解清楚外,应重点开发教科书以外的相关教学案例,如国内比较知名的游戏网站网易游戏、搜狐畅游以及梦工厂,而且,目前其仍然处于高效率的运营状态,因为学生对此类型的教学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保障创新性,教师布置课堂作业,鼓励学生利用上机操作的时间搜索与网络营销相关的游戏网站,对游戏网站的发展以及网络营销的利用进行整理,以网络作业的形式汇总,在保障教学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价值。

2.3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电子商务专业提供发展的环境,同时也为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带来有效途径。在网络营销教学内容方面,需优化传统教学内容,使其朝向信息化的领域进展,教师将网络营销课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帮助学生熟悉网络营销信息化的内容,另一部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学习网络营销中的教学内容。

3网络营销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

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创新具备实际教学意义嘲。(1)创新化的教学内容可保障网络营销教学处于与时俱进的地位,时刻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保持同步状态,避免网络营销教学内容落后;(2)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创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形象,还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途径,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保障学生各项能力到位,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更好的在社会中发挥自身优势。

4结语

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营销教学,与市场营销专业中的营销教学存在较大的异同点,网络营销专业主要是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网络技能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目前网络营销的方式,深化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地探索应有之道。而且网络营销中涉及较多成功的企业案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就业、创业的动力,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发展方向。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为素质教育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 杨熙玲.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周岩.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训》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下载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我想,在新一轮课改下,教......

    军队院校入党申请书

    军校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2015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是一名在校军校大学生,毕业后也就是真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了,这是我非......

    2013年军队院校(范文)

    2013年军队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政审、面试和体检时间 作者:信息管理张 来源:未知 日期:2013/6/16 16:52:22 人气:1152013年报考军队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要做好......

    创新论文

    民族崛起——创新造就成功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民法总论》教学内容的优化论文

    摘 要:优化《民法总论》的教学内容,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基本目标,以“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全景式“学科知识地图”为架构,以理论、实践、学生这三者为基点,以合......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课程属于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基于高校转型改革的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应该仅仅围绕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此满足社会对物理专业人才的......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