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河散文
万物有了苏醒的迹象。一只布谷鸟像是发情了,野鸽子用翅膀的声音表达着她的欢快,一条小黑狗在我面前拼命地摇着尾巴,用萌得不能再萌的表情告诉我春天和我并排站着呢。
我的心情也好起来,抑郁阴霾了一个冬天的恐惧随着温暖烟消云散,就象今早的大雾,早已被阳光照没了那份朦胧和神秘。
我望着面前的河在出神,黑狗伸着爪子和我没招惹他的鞋子玩着游戏。一人一狗足以让这河边的早春变得活泼起来。
慷慨地扔给狗狗一根香肠,是因为春天总是让人心生感激。死去的休眠的大自然最能用她靓丽的外衣换醒内心沉睡的念头。黑狗的快乐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他舔了舔香肠,用那种我们亲吻情人的温柔。他放开四蹄向远处狂奔,又如箭一般射回。他的嘴里响起“哼哼”的声音,他在笑,在撒娇……
我看着小黑狗吃掉了一半的香肠,另一半他叼在了嘴里,绕着我转圈圈。胆小的鸟被这天气挑逗得胆大包天起来。不然,她为什么要唱情歌?不然,她为什么敢去吃狗狗咬碎的香肠残渣?不然,她为什么一跳一跳地翘起尾巴上羽毛东张西望?
小黑狗跑去河边低矮的尚未活过来的草丛,回来的时候他嘴里的香肠不见了,怕是藏起来了吧?怕是连鸟儿也找不见了吧?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想知道狗狗储藏食物的地方。这是这暖暖的天气催生了我这样的念头吗?还是从来,我内心深处就隐藏着想要窥视大自然背囊的欲望。
河边的几棵树小心翼翼地伸出他的几根枝丫,伸进水里。微风吹来时,他是在试探水的温度,他是想把自己当成帆,从这岸划到彼岸。就如我,从来都只是在路上,从来都不知道彼岸有怎样的风景等着我。狗狗储藏食物的地方终是让我找到了,狗狗坐在远处的地上仰着脖子望着我。他的眼神有被人发现秘密的羞涩,还有一丝无奈。我蹲下身来拨开草丛想知道他藏些什么的时候,他摇着尾巴小跑着来到我身边,蹭着我的裤腿乞求着。三个骨头,半截香肠,我微笑起来。额!树上那只叫不出名的鸟也笑起来,而且还很大声,只有小黑狗尴尬地摇着他的尾巴……
我在河边坐了下来,又躺了下来,狗狗嗅了嗅我的额头,也趴在了我身边。阳光叫我闭上眼,听听小鸟倾吐她的心事,风把大地的味道分成若干块,一块一块地送入我的口鼻。在我饱了的时候,春天也躺在了我身边。
第二篇:归春河散记散文
归春河不大,也不长,宽不过百米,长度从其发源地靖西到其注入黑水河,也就几十公里。而就是这条小河,却很有名,这不但因为它是一条中国与越南的界河,还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有一处著名景点,即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跨国大瀑布——德天大瀑布。归春河发源于广西靖西县境内,流经广西大新县,至该县溯隆镇后,因地貌的原因,归春河遇上断崖,于是形成一处瀑布群,即中国一侧的德天瀑布与越南一侧的板约瀑布。中国境内的德天瀑布人气很旺,每天游人如潮,而对面越南的板约瀑布则显得冷清许多。
德天瀑布气势磅礴,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跨国大瀑布,与其所在的归春河,是个值得观赏旅游的好去处。归春河为中越交界的界河,处在山谷之中,河两岸是高大的群山,高山沿河逶迤,一座连着一座,因而归春河水也就在山谷间随着地势的变化而时急时缓。为大山夹裹的归春河,两岸多高山,山上多森林,沿河多草地,归春河之水势则因山谷地势而变化。虽然归春河因德天瀑布的名望而出名,但游赏归春河,不应该仅只看德天瀑布,还得到瀑布的上游去,沿河而下慢慢地玩赏,才能领略到归春河沿岸变化的景色。沿河探访,但见时而参天古木,人有身处“空山不见人,但闻鸣语鸟”的境地,时而又花草掩映,顿感身处桃源仙境之中。如果不怕劳累,就应当离开人工修建的旅游大道,到河边小径去玩赏探幽,才能领略到归春河的变幻多姿,德天瀑布的雄奇瑰丽。
沿河探幽,才真正明白,归春河不大,宽处也不过百十来米,窄处也就几十米,但它碧水长流,从不枯竭。之所以如此,应得益于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南方充沛的降雨量让它能长期得到水量的补充,因而河流虽小,却永不干涸。从上游的界碑处沿河而下,随着河流的曲折迂回一路观光,但见归春河水一路欢歌流畅,悠哉悠哉地于山谷间穿行,一路到达大新县的溯隆镇,正流得高兴欢畅,却忽然遇到断崖,于是那忘情的河水来不及止住脚步,便一头悬空栽下断崖。突遇陷阱的归春河愤怒非常,于是狂怒咆哮,将巨大的洪流倾泻而下,那狂怒的咆哮声在山谷中汇成巨大的轰鸣,洪流冲击岩石发出巨大的声响传出数里之外,让游人远远就领略到了它的雄壮。
于归春河观赏德天瀑布的雄景奇观,应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初进景区,于远处眺望,便看到归春河连着德天瀑布仿佛一幅银色巨帘,悬于峡谷之中,那流动的河水和倾泻的瀑流,就如风吹帘动,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如此旖旎的景观,这是远望归春河德天瀑布的全景。从近处看到的归春河,当然只能是德天瀑布被推近的镜头制成特写。瀑流下泻,击起满天的雾霰空濛一片,如遇晴天,瀑流下泻击起的满天雾霰在阳光的照射下,于空中形成一条彩虹横跨瀑布上空,于雄奇之中又显现出几分瑰丽。
而要真正感受德天瀑布雄奇之气势,还得到瀑布之下方去。沿着湿滑的河边小径,小心翼翼地摸到瀑布的下游,早有旅游竹筏在那里等待。登上竹筏,让筏工将你送到河的中间瀑布下方,就可站在那里向上仰视德天瀑布的雄奇景象,与高处远处看到的景象又别有一番风味。在那里可见头上水汽蒸腾,雾霰冲天,游人仿佛处在云里雾中。抬头观看,汹涌的瀑流泼泻而下,飞溅薄发,又拆而复聚,其势如排山倒海,其声如雷霆万钧,震荡于群山峡谷之间。如此气势,由不得游人不叫绝:雄哉,德天瀑布!
第三篇:盐河春韵散文
一、盐河的春雨
如果你想看春雨,就来盐河吧。盐河的春雨温润绵长,沁人心脾。
猴年开局,气温似乎有点不大寻常,像猴子的脾性,忽冷忽热,从零下15°c的极度严寒,快速上升到摄氏26°c的暴热,打乱了节气的正常变化,也打乱了人们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刚刚把所有能御寒的衣服裹在身上,一转眼,又迫不及待地褪去全部的臃肿,只穿单衣薄衫甩着膀子,连一个简单的过度都没有。
这样急遽变化的气候,惊险刺激,如同坐过山车,但兴奋之后,是疲倦,是无所适从,是身体的种种不适。
幸亏,有了这场及时调和的春雨。
雨是半夜开始下的,落在房顶的瓦片上,“噗噗”有声。想起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这场春雨虽然也在夜里来,却没有风的陪伴。好像一个人轻手轻脚,宛若小猫的脚掂过瓦片;像是温文儒雅的君子轻扣门环,想告诉有心的人:今夜,我来了。
很想去看看春雨中盐河的样子,于是,就起了个大早,撑着伞,顶着春雨奔向盐河去了。
清晨,烟雨蒙蒙的盐河静默得像是一幅水墨画,立在河边,有那么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生在何时,这幅山水画好像在哪里见过,似曾相识,是居然的《溪山兰若》?是赵孟頫的《水村图》?是郭熙的《早春》?以前只能在画册上欣赏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现在真真切切地就呈现在眼前。
沿着盐河边的甬道走,雨点不离不弃地跟着,在伞顶上啪啪哒哒响着,旁边的河面像是一块偌大的显示屏,无数个雨点在欢快地跳跃,像诗,一行一行,你静心去读,总也读不完,那河面有多长,那诗就有多长。甬道边的树林比平时更加幽静,幽静得只有春雨滴落的声响。早几天还裸露的地面已经是青草茸茸,有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鲜艳漂亮。多情的春雨是不会忘记它们的,雨水挨过抚摸它们的头,淅淅沥沥的。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芭蕉雨》的诗,是描写秋雨触打芭蕉的:“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诗写得形象生动,只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增添了诗人无限的落寞,恨不能西风能把雨停住,它没有这春雨敲打春天的清脆悦耳声音,像少男少女的郎朗笑声,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雨声始终陪伴在身边,雨水洗过的盐河,比以前更靓丽了,甬道、护栏、路灯一尘不染。河边的树是人工栽植的各种景观树,虽然高低不同,但都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半人高的石蜡树叶上沾着点点雨滴,欲滴未滴。这些树仿佛还没有从春梦中醒来,睡眼惺忪的样子。
抬望眼去,盐河那边,是一大片青郁郁的麦野,因为离得远,看不清细细的雨线,那细雨已经幻化成迷蒙的雾岚,烟雨迷蒙中有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要趁这知时节的好雨,要把追青的化肥撒下去。人勤春早,他们立在轻蒙细笼的春雨里,立在碧绿无际的田野里,播撒着汗水,播撒着希望。
“春雨贵如油。”这场春雨如甘霖,滋养了久旱的大地,对盐河畔的农人来说实在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二、张店老盐河
到张店镇采风,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盐河。
4月29日,县内的文友应张店小学高校长之邀,组织14人赴张店镇采风。张店是历史古镇,又是革命老区,境内河流纵横,民风淳朴,景色怡人,早就向往了,今承校长相邀,又有主席领队,焉有不去之理?
那天下午,春和景明,阳光煦暖,文友们步履轻松、神清气爽。这样的春光春色,最适宜滋养干涸的心田,也最让人记得这景色的好、这群文友的好、这日子的好。
还没走近张店小学,就传来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高校长、宋主任早就在校门口迎接了,大家轻手轻脚,生怕打搅用心苦读的孩子,悄悄来到二层办公楼上,坐下,听高校长、宋主任介绍张店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张店的盐河。说到激动处,高校长突然站起来,说我们学校就紧贴盐河边。果然,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西望,盐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飘在眼前,一座东西走向的彩虹桥,横卧盐河之上。大桥取名“便民桥”,虽没有诗情画意,却暖人心扉。
接着,大家随高校长、宋主任走上了大桥,看盐河里来来往往忙碌的货船,看河两边葱郁的树木,纷纷拿出手机取景拍照。高校长说,这是新盐河,时间不长,是适应现代繁忙货物运输后开挖的,西边还有一段老盐河,是原先的河道,现在很少走运输船了,还保留原汁原味的景色。为让大家玩得尽兴,细心的高校长还专门找来一只渡船带大家去游览。
在新盐河和老盐河之间,是一条长50多米的张店老街。高校长说,老街原来比较长,开挖新盐河时,大部分人家都搬迁到河东去了,只留下这一截承载着古镇的记忆。老街两边房屋一律泥墙灰瓦,只有几户有人居住,余者皆屋门紧锁、墙体斑驳,有几家屋墙已经倾塌,草从坍塌的砖瓦间钻出,疯疯地覆盖着。一河之隔,两种景象,仿佛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着古镇的今天和昨日。
一条渡船静静地泊在老盐河码头,大家鱼贯上船。马达声声,载着我们向老盐河更深处漫溯。和新盐河船来船往相比,老盐河显得宁静、安详,像一位经历太多世事沧桑的老人,平和地度着日月时光。机船“突突”地响起来划开墨绿的水面,激起层层白白的浪花涌向岸边,心头也随之泛起浪花朵朵。
目光所触,皆是绿色,水草是探头探脑的绿,芦苇是尖尖细细的绿,树木是枝枝桠桠的绿,河堤是满坡满坎的绿,河水是泼来洒来的绿。绿的世界里,就生了一份清静,就有了一份舒缓,最宜将一颗骚动的心安放。水鸟不声不响地在河边觅食,蜻蜓安安静静停留在芦苇叶上,岸边的老人不疾不徐忙着农活,树影后的农舍,依着老盐河,散散落落,若隐若现。看着这静美如画的景色,我的心里似乎也贮着一片纯净的绿。
此刻,耳边似乎响起黄耀明的歌声:“滴翠飞红香风扑面,醉春色冉冉露笑颜,山光水影万化千变,无限情悄悄落人间,良辰美景似水流年,想无限旖旎风光,怕荡在水中央......”眼前这景、这水、这人家、这原生态的美,是大自然无偿赐予人类的,可我心中隐隐有一丝愧疚感,我们的纷纷扰攘,以及带来的俗世的尘埃,对这纯净的老盐河,有没有一种亵渎?
还好,老盐河并不太长,弯了几道弯,就是高高大大的河闸,就是熙熙攘攘等待过闸的船民。他们从新开的盐河那边来,是否知道这边还有一条老盐河,以及老盐河的静和美?
我们是知道的,但也不敢多来。
第四篇:春钓卧牛河散文
五月的黑龙江畔,是暮春初夏季节,也是那些在江里越过寒冷冬天的鱼类,即将进入河里去产卵的时候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卧牛河也是潮流涌动,变幻无常。河水三天一小落,五天一大涨。我和两个朋友驱车来到距离场部80多里地以外的卧牛河边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
暮春的卧牛河两岸,一片青翠,绿得醉人。见前面有个渔窝棚,赶紧驱车过去,打探鱼情。看守渔亮子的人姓李,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他对我们说,今天河水又涨了不少,立水足有半尺多,早起遛网时,刚捕获了几条一斤多重的“牛尾巴”。
前些年,江里的“牛尾巴”还很多,也没人把这种鱼当成什么好东西,钓上几斤或十几斤拎回家,小的剁吧剁吧喂鸡或鸭子,只有超过一斤重的才留下食用。只是这几年,黑龙江里的鱼逐渐稀少了,“牛尾巴”也变得稀罕起来,看见超过一斤八两重的“牛尾巴”,都当成了宝贝,稀罕得不行。听看渔亮子的老李说,这种鱼也是才洄游进卧牛河里的,刚开江时还一条都见不到。
听说河里有了“牛尾巴”,我们都很兴奋,赶紧告别老李,来到了河边,各自找好了钓位,迫不及待的抛杆甩钩垂钓。那天,我们用的鱼饵是在草炭地里挖的大红蚯蚓,是“牛尾巴”和鲶鱼、嘎牙子最喜欢的饵食,对它们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第一把鱼竿甩进河里不久,杆上的小铃铛便有了动静,收杆上来,是条二三两重的小嘎牙子。尽管其小,也聊胜其无,把鱼从钩上摘下来,挂好蚯蚓,再次将竿抛入水中。不久,铃铛又响了,收杆时觉得份量较重,挣的力度也较大,估计肯定比先钓上来的那条嘎牙子鱼要大些。把钩收到岸边,果然是一条金黄色的牛尾巴鱼,足有半斤。
到卧牛河边就是想钓“牛尾巴”和鲇鱼,如今已经钓到了想钓之鱼,顿时信心倍增,准备好好钓上一场。
“涨水钓鱼,澈水钓虾”,这句渔谚确实不假,每次抛下杆不久,都有鱼前来问津,渔铃也跟着“哗哗”响个不停。我们每个人钓上来十几条鱼后,那把甩得最远的钓竿终于有了动静,只见杆梢轻微地上下点了几下,随后铃声大振,知道上大鱼了,激动得心也随着“扑通扑通”直跳。我赶紧跑到咬钩的鱼竿跟前,抓紧鱼竿,开始收线。
绕线轮很重,吱吱地响。我不敢掉以轻心,不停地朝上摇。把钓线收到岸边一看,原来是条近一尺长的金黄色大“牛尾巴”。这会儿,鱼已经到了靠近岸边的浅水里,鱼尾巴仍扭成弯弯的镰刀状,企图增加水的阻力,它还不时的扭转身子,企图拧断鱼钩或钓线,好趁机逃脱。它绝对想不到,那点阴谋早被人识破了,再无法得逞,被我直接拽到岸上。
看着刚拽到岸边的大“牛尾巴”,至少也在1公斤以上。像这样大的“牛尾巴”,在鱼最爱咬钩的夏天时都很难碰到几条,而在暮春时节钓到这样大的“牛尾巴”,实属瞎猫碰到了死耗子,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欣喜之余,仔细地欣赏刚刚钓上来的这条“牛尾巴”,只见它修长的身体,披一身金黄色,支棱起来的腹刺和背刺,发出咯咯声音,像一位身穿金色凯甲,手持三叉枪的将军在阵前发威叫阵的样子。
见我钓到这样大一条“牛尾巴”,一起来钓鱼的朋友都赶紧围过来看稀罕。正当几个人看鱼的时候,另一把竿上的铃铛又响了。听到渔铃声,我赶紧上前收杆,想不到一竿钓上来一对:一条花鲶鱼,还有一条嘎牙子。那条花鲶鱼足有一斤左右,白白的肚皮,淡黄的身上布满了褐黄色的斑点,腹鳍和背鳍上着一圈黄黑相间的花纹,很漂亮。在它的旁边,趴着一条黄肚皮、身上长满虎皮般花纹的大嘎牙子。
钓到下午六点多钟,个个又渴又饿又累了,都不想再钓鱼了,赶紧收拾好钓具,随后将鱼护从水里拎出来,放在一起看了看,不过三个多小时,每人都有五六的收获,钓绩真的很不错!
等我们披着一身水腥走进渔窝棚,饭菜已经端上桌了。饭是柴火焖的大米饭,菜是铁锅炖的鲜鱼,还有新挖的野菜沾酱。有这么好的饭菜,当然少不了酒。这酒是我们来时带的地产小烧,绝对的二锅头,足有六十度,喝一口,从喉咙一直热到肚子里。
几个人坐在渔窝棚里,品尝着鲜美的鱼,说着垂钓的乐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不知不觉中,天已黑了下来。本准备吃完饭后,到河边再去上钓几小时鱼。可一旦坐上了酒桌,掀起来的阵阵热情再也冷却不下来了,等到吃饱喝足,赶紧上车回家,明天还得上班呢!
第五篇:朱自清散文春
篇一: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婷婷lisa21 提供篇二: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篇三: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3.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 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4.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