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鹳雀楼散文

时间:2019-05-15 10:3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出鹳雀楼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出鹳雀楼散文》。

第一篇:日出鹳雀楼散文

日出鹳雀楼

蒲州城的清晨,安静而祥和。夜色渐渐隐去,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泛着冬末春初特有的青白色。季凌轻轻松松地爬上三楼,回头招呼:“中胜,年纪轻轻,怎么如此不堪?”

薛用弱出了口粗气,用手扶住楼梯口的木栏杆,抬了头来,年少的脸上露出无奈:“季凌兄身强体壮,非常人能敌。小弟是佩服得紧。”

季凌“哈哈~”一笑,不理他,转过身来,正了一下头上的黑纱幞头,右手理顺刚爬楼褶皱起长袍下摆,屏声静气,立好马步,双手平推。心中臆想天地精气三花聚顶,从百会入身,行璇玑,落气海,下会阴,行个小周天之后,缓缓起身,感觉通体舒泰,眼中精光泛起,便抽出腰上宝剑,欲于清晨高楼中起舞。

“季凌兄,不可。”薛用弱连忙抢了过来,拦住他,“本就是偷偷爬上来的,怎地还打算闹个响动让人给拿了么?”

“怕什么!”季凌笑笑,不过倒没有继续,回剑入鞘,“谁让他们只做后半日生意,一天到晚来看夕阳,有什么意思?这顶楼不吃喝还不让上来。卖酒菜倒也罢了,这大清早不开门,可误了良辰美景。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夕阳纵有千般好,终归是萧条。”

“跑来看个日出,您还真当大事呢?”薛用弱笑了笑,递过一个胡人酒囊,“轻装简行,季凌兄将就着。”

“不喝。”季凌推辞过,沿着鹳雀楼上酒肆周边突出的木栏杆走廊走动起来。时天色渐渐泛白,两人爬上来的时候刚好过了黎明前的回天黑。从蒲州城丑时便出发,骑马行了将近半个时辰,挑开紧闭的大门,偷偷摸摸溜上楼,其实并不费什么体力。季凌想明白了,“你是怕,是吧?中胜。”

“我们又不偷东西。”薛用弱就着皮袋子喝了一口酒,“我是无所谓啦,我担心的是你这大诗人,名满天下这么些年了,让人抓住了岂不笑话?”

“名气有用?”季凌挺受用的,不过还是袖袍一挥,“他们会为我寅时开门?我们悄没声息,看了这日出便走,岂不快哉?”

两人便不再说话,站好个位置,往楼外望去,鹳雀楼远在蒲城之西,再去半里地就是黄河渡口。黄河波涛汹涌,转入蒲州湾,倒是缓和了下来,泥沙沉积,水道绕着城市跑了大半圈,居然沉淀出一些水的本色来,不再像上游那么浑浊滔天。既无激流,则无巨响,只是静静地往东流淌,河床两边的淤积越来越广,显出极其肥沃的黑灰色相间,因沉积了无数的水草虾蟹,大批的水鸟鹳雀四处起落,有些振翅跨河而去,有些就在淤泥中翻翻拣拣,不时叼出一只小鱼儿来,仰了脖子吞咽下去。它们吃饱了早餐,便展开灰色的翅膀,扑腾几下,或回巢穴去,或落在季凌他们头顶的木楼顶上,印证着鹳雀楼的名声。

季凌从栏杆处伸出上半身,回过头去看顶上鹳雀,却只听见翅膀扑棱的声音,忽见空中几点黑影袭来,连忙闪开,细看时却是鸟雀腌臜之物,摇头苦笑,却道:“得亏咱身手好啊。”

薛用弱也是笑了,两三声未毕,却忽然停住,“季凌兄,太阳出来了。”

季凌便回头往东看过去。远处的中条山绵延不绝,似一座墨玉雕成的笔架横亘在城市的东边,从鹳雀楼看过去,视野展不开山的尽头。山前面的蒲州城渐渐醒来了,好些房屋的屋顶升起了淡青色的炊烟,也有些蚂蚁般大小的人儿在四方城中走动起来,古老的城墙上有几个人正在鼙鼓周围做着准备,两人扶着大鼓,另外一人不断地张望,等着阳光直射到骑楼。太阳却不着急,只在远山后面露出小小一片,已是金光万丈地射了过来。照亮了黄河西岸,荒原千里,土聚石堆;照亮了黄河河湾,让沉淀出的水色也放出光泽,变成一条鎏金河,缓缓东流;照亮了鹳雀楼,照亮了季凌和薛用弱的眼睛。瞬间,王季凌的脑海炸了,让那无遮无拦的光剑给刺了个通透。薛用弱用手遮住眼眉,只是大声喘息:“日出太美了,真不枉黑夜起身,凌晨作贼!”

“边塞的,更美。”季凌回了一句,侧了下身,依旧看着那跳跃到远山之上金白色的太阳,“青山连绵尽,白日翘首出。”这时阳光已经照到了城头,那拿着鼓槌的汉子便挥舞起来,“咚~咚~咚~”,鼓声宛如惊雷,唤醒了整个城市,也惊飞了无数的飞鸟鹳雀,天地中的人间巨画,忽然活了起来。

季凌叹了一口气,“可叹青山看不尽,似这金河无处归。”

“季凌兄,”薛用弱笑了笑,“要不咱上屋顶?也许能看到黄河入海呢?”

“罢了。”季凌拿过酒袋子,大大地饮了一口,“主意甚好,可惜无梯。已然做贼,奈何变猴?”沉吟一下,行了两步,“你且听我这句子如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 ? ? ? 唐·王之涣? 字季凌

“好!好!好!”薛用弱大声称赞,“季凌兄今日诗会,可以此夺魁!”

“也许用不着呢。”季凌嘴角轻扬,脸上写满了自信,“我王之涣的诗,哪首不能夺魁?”

“服了,服了。”薛用弱说,“季凌兄的牛皮是真牛皮。”

“当你年少不懂事!不与你计较。”季凌满脸不在乎,“咱们是不是该走了?旗亭路途尚远,太阳虽然出得高,这倒春寒还是有点冻人的。”

“得,咱们赶快下去吧。”薛用弱笑了,“大诗人还是怕晨鼓惊起了这楼下酒肆的伙计,给拿住了丢人把?”

两人轻声说笑之间,踅出鹳雀楼,翻身上马,意气风发,沐朝阳而行。

今日鹳雀楼

注:世人皆道此诗写日落,不过按天时方位来说,日出更合理更具空间画面感。毕竟鹳雀楼西边无山,中条山在城东。黄河入海虽是想象,亦为东流。故取日出之说。

王之涣的诗虽只存世六首,实在太过经典,分作两篇,下篇为《空画旗亭壁》。

薛用弱,字中胜。记录了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

第二篇: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一,引

1、看图,介绍鹳雀楼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观察观察屏幕的图片,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生:一轮红红的太阳。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生:鹳——雀——楼;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2、介绍作者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知道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登——鹳雀楼。

3、板书课题。

4、出示目标

5、读目标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提示

2、检查自学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3、谁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学生字?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4、幻灯片讲解登、鹳、依三个字

5、砸金蛋、读词语

6、字词学会的真快!古诗会读吗?

(小手如林,老师指名三个小朋友读,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是节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7、合作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王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生跃跃欲试,师生一起读课题:登——鹳雀楼)师:白日——依——山——尽,生:黄河——入——海——流。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观众鼓掌)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大声):想!师:白日——依——山——尽,(较之上一次,间隔更长,声断气连,节奏明显夸张)

生:黄河——入——海——流。(学生模仿老师节奏,开始摇头晃脑)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

8、师: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玩?(生热烈响应。)

师: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师:(低声)白日——依——山——尽,生:(高声)黄河——入——海——流。师:(低声)欲穷——千里——目,生:(高声)更上——一层——楼。(此次合作,古诗的意境皆出。)

9、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男女声模仿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遍,很有韵味。)师:就像这样,大家一起来一遍吧。(学生集体朗读一次)

师:孩子们,我记得你们美文诵读的时候啊,总是领诵有合诵,咱们要不要来分角色朗诵一次呢?

10、(师指名两个学生担任领诵,在黑板上的古诗上写出领诵者的名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首古诗短了点,听起来不过瘾就结束了,老师把它加长点。师:明白怎样合作吗? 生:明白。

(学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角色参与的不一样,朗读的感情层层加浓,使整个朗诵充满了震撼。)

自学提示

师:现在你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景物,用诗歌中的词语在旁边写一写。(学生观察图画,写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找一个孩子到黑板上写)

师:你们都写了哪些词语呢?读出来吧,看谁写得多。生1:黄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师:孩子,海流是什么词语呢?我们一般说海洋或者河流,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板演的孩子讲解写的内容。问什么这样写。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再做个小游戏吧。猜一猜。

师:好厉害的小孩子啊。哪个愿意来当老师,让大家猜猜诗句。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啊,想说哪句就说哪句。

1、我说三句,你们猜。第一句:滚滚黄河向着大海奔腾而去。生:黄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拥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众笑)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2:我也说三句。夕阳靠着山边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尽。

生2:学习有进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层楼。

三、指导书写。

师:今天我是领教了二(2)班小朋友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让我心服口服。会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写下来呢?要想写正确啊,先要做做准备。请大家观察生字。

(学生认真观察登”和“依”字。)

师:请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笔顺,伸出小手在桌面上书空书空。

描红两个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写准确。(学生描红,老师巡视。)学生开始写。生生互评

五、课时目标检测

六、拓展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作业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随机采访学生)

2、轻松一下,唱唱古诗吧。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第三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姓名:靳燕霞

第四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五篇: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第二册

25、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会认字导课。

1、板书“登”

2、师: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这个字,发音上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一起来读两次。

3、谁能试着用“登”组词。

4、大家组得真好,这个字就表示从低处到高处。大家能试着用手做出“登”的动作来吗?(师跟生比划,用手向上)

5、师:边做动作边和我说“登高”“登山”

6、师:今天,就让我们去登鹳雀楼吧。(师补齐“鹳雀楼”)跟师读题目。

7、师:(指读“楼”)看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8、师:大家真会观察,古代的楼大多是木质结构,所以“楼”字用“木”做部首。大同著名的应县木塔就是我国保存最久的纯木质楼之一。

二、知诗文。

1、师:那我们今天要登的鹳雀楼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看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欣赏一下鹳雀楼。

2、课件播放鹳雀楼图片配乐。

3、师讲解:夕阳光芒映照下的这个剪影就是鹳雀楼,它在山西省的永济县。每当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就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就得了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这座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4、师: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大家想读读吗?(课件出示诗文)

5、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6、谁愿意站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师评:初读这首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令人佩服。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

三、读诗韵。

1、师:古诗要想读好,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老师来做个示范,听听我是怎么读第一句的?(白日/依山/尽)

2、师:你听得真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着屏幕读一次第一句。(课件:白日/依山/尽,)

3、大家能自己试着读一读后三句,标出后三句的节奏符号吗?(生自由练读加符号。)你们是怎么加的?谁来读出来?(生读)

4、师:你标得真准确,读得也清楚。老师在屏幕上也加出来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完整的诗。(师评:嗯,诗的节奏出来了。读得真有诗味。)请大家看着屏幕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悟诗情。

(一)分析前两句诗文。

1、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好像也和诗人王之涣一样来到了鹳雀楼上,站在鹳雀楼上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鹳雀楼图。)

2、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读读诗,从诗句中找找答案。(白日,山,黄河。)

3、师:你是从那句诗中找出来的?(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这两句,并提示,“看到的景物”)

4、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白日,山,黄河变红。)

5、师:学诗光读诗还不够,还要边读边想象。董老师现在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家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带手势读两遍“白日依山尽。”)

6、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师:说得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没有了,就是诗中哪个字告诉我们的啊?(生: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太阳落山了,没有了的意思。注意这个字是前鼻音,齐读两次。

B、师:谁再说说读第一句诗,你还看到了什么?(生: 靠着山落下去的。)师:你真会看风景,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C、师:现在我们把诗句表现的情景再黑板上表示出来。(师板画:连绵起伏的山)师:这是山西地区晋中南连绵不断的山。老师这儿还有一轮白日,谁上来贴一贴。它应该贴在哪儿呢?(一生贴)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你能抓住诗中的字来领会意思,真会读诗。(师板书“依”)师:“依”就是靠的意思,跟老师读“依”,读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依”是形声字。师:你真会发现。)

D、师:大家想想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是慢慢的)师:它为什么落得这么慢,它还想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它还想看美丽的风景……)E、师:你能通过读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表达出来吗?(个别生读,女生读,一起读。师评: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啊!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

7、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黄河。师板画黄河)谁来读读这一句。(生读)师:水流得慢了,大家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气势恢宏吧,想看看吗?

8、课件出示黄河图片配惊涛骇浪声。师解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如骏马般奔腾再中华土地上,流经九个省。因流经黄土丘陵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变黄而得名。流经我们山西省时,河谷骤然变窄,水流变急,气势宏伟壮观。让我们一起听听那滔天的海浪声。

9、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课件出“黄河入海流。”)(生读,师评:多有力啊!水流得多急啊!多么汹涌澎湃啊!)

10、听了大家的读,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澎湃啊!你们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课件出“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_______.”)

(二)课中操。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吧。听说最近大家刚学了一首歌唱祖国国旗的歌,让我们唱出那份自豪吧。(生表演唱)

(三)分析后两句诗文。

1、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啊。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多、更美、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能想个好办法吗?(生:再上一层楼。)

2、师:你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更”注音。红字标:想到的。)

3、师:原来想让自己眼睛看得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师:恭喜你,已经登上去了。你也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一层,第三层。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4、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鹳雀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我们一起登一登。(生齐读。)

5、师:哦,都登上去了。(课件出图。)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生:远处的山……)

6、师:你们怎么看到这么远,这么多的美景呢?(生说。)

7、师:这真是站得高,望得远啊!(板书:站得高,望得远。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字“”站得高,望得远。)

8、师:“站得高,望得远。”这也是诗人写下这千古名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看得更多、更远、更美的景色就得更上一层楼。那如果想再学习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我们要怎么做呢?(生说)

9、师:师啊,只要能按大家说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也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了。

五、熟读成诵。

1、师:老师这里有一位专业播音员的朗读,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播放动画。)

2、师:让我们也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课件播图,配乐)

3、现在能看图试着背下来吗?(生背)

六、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真好,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下课。(课件:祝同学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载日出鹳雀楼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出鹳雀楼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鹳雀楼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也很特别。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大方,每一个地方都......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肇庆市第十三小学 陈少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能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

    登鹳雀楼教案

    一年级校本邀请课 古诗配画 《登鹳雀楼》2012.3 晁春艳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

    登鹳雀楼公开课

    《登鹳雀楼》教学说明 执教者:谢仁君 《登鹳雀楼》是一年级上册的第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1 说教材《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王家河小学 黄红丽 一、说教材 古诗《登鹳雀楼》是鄂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古诗诵读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