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录像、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
1、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前布置的“辽阳旧城现状”的调查,只有两个学生进行,其他学生没有实践;辽阳旧城的照片准备的也不充分。
2、“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3、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并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的背景材料,真正达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1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敏锐,抽象思维则相当薄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多运用景观图,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过渡到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才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本节教材第一部分介绍的“什么是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型”这两个问题,与其让学生看书回答,不如利用景观图引导学生回答。利用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两种聚落的主要差异。关于“不同地方的乡村景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均可直接运用景观图,调动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内容相对容易,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生活经验,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就能让学生掌握,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即可,不宜讲得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第二部分内容则应创造一些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多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并作适当的对比、分析、讲解和归纳,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能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点。
设计课件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特点,选择清晰、明白的图片,文字与背景色彩对比鲜明,问题设计及内容呈现宜简单具体,过渡链接自然有序。通过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及教学实践,证明了我设计课件时,只要做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2
“聚落”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给人“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感,实际上就在生活场景中,只是因熟知具体的细节而忽略了主题,因而应把所有的话题围绕学生身边的生活空间开始,延伸到生活经历,延伸到相关案例,延伸到具体事例,感知聚落、认识聚落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此次活动的课题是比较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和居民生活内容分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主题是要达到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呈现。所以对此我认为应做到教学围绕课标,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广度,从学生实际出发。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和图片,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再结合表格给予展示。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表格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且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过于太长,而且两者之间间隔不是很长?
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考虑不周。例如对有些材料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是否和本课题有关.
3、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精读精研,克服自己的缺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上好每一堂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同题教学大比武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实现学校“三段六步”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由“入格”到“出格”和升华。通过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深深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
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5
本教材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本身难度适中,学生较容易掌握。教学设计的重点设定为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设计中,本人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大量图片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设计大赛等活动,有效地将教学重难点融汇其中,同时拓宽了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渠道,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精心准备了《动感都会——南昌》视频导入、乡村与城市图片比较、用所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过渡、“酋长,靠你了”以及后面的“青少杯建筑设计大赛”等教学环节,将教学重点与难点融汇在各个环节之中,突出了本堂课要求学生能比较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及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教学目标。在安排课堂各环节的衔接和顺序上,还是比较清晰流畅的,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步骤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后作业。步骤清晰明了,围绕教学重难点,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导入阶段通过运用南昌市的视频,高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新课讲授阶段,教者设计了几个课堂活动,例如寻找理想家园、建筑设计大赛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在最后的作业布置阶段,教者充份利用身边的实例,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当中要求“乡土地理”这一理念。
在教案中出现了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例如:快速抢答的活动后,教者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给予热烈掌声。青少杯设计大赛活动开展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有效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和掌声,还评选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设计师奖”等。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在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比较得当,但是如果在教学时语速能再放缓一点,课件与课堂教学环节衔接再流畅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也能有一个吸收转化的过程。执教者本人若能精心雕琢一下课堂语言,省去过多的琐碎语言,课堂的侧重将更加明显,学生学习过程中将更加轻松高效。此外,在最后课堂小结时,若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录像、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
1、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前布 置的“辽阳旧城现状”的调查,只有两个学生进行,其他学生没有实践;辽阳旧城的照片准备的也不充分。
2、“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3、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并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的背景材料,真正达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7
这节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利用PPT展示了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后说出人类的居住地大致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从而引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我怕会用较多的时间就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两种景观的差别,我也没有给与很好的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3.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4.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5.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6.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精读精研,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上好每一节课。
第三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
周立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 这座美丽的城市是哪里?
对,这就是咱们美丽的家乡---龙口,它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龙口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多媒体展示:课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学习:
师: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多媒体展示,感受城乡差异。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 学生回答,师点评。
师: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接: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多媒体展示三种乡村聚落图片
师:仔细观察,能说出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
动吗?
学生:图1:从事的是种植业。师:从事种植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农村)
学生:图2:以放牧为主。师:从事畜牧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牧村)
学生:图3:以捕鱼为主。师:从事捕鱼业的乡村,我们称之它为?(渔村)
师小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过渡: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A、B、C、三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
师: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多媒体展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其中有三处在亚
洲。
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等。
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师: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多媒体展示:株洲、东营
师:这两个城市的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师:株洲是靠发达的铁路运输发展起来的。东营则是自身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
师小结: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
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以东南亚热带的高脚屋为例:民居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屋顶坡度陡,上层凉爽、防潮,适于住人住人。观察一下建筑材料是什么?(木材)为什么?(就地取材)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以北非的房子为例: 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小窗小的房屋,白天防晒,夜晚保温,又可防风沙。
观察一下房子的屋顶有什么特点?(平顶)为什么?(全年降水少,不考虑排水)
师: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组传统民居,邮票上的民居,思考:这些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什么影响? 活动四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
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板书设计:
第四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课件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课件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课件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
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新教师:王敏霞 指导教师:高志刚
这节内容是星球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五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
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实”,生活中地理的 “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利用PPT展示了乡村和城市的两张图片,让学生比较后说出人类的居住地大致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从而引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过于太长,而且两者之间间隔不是很长
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考虑不周。例如对有些材料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是否和本课题有关
3、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精读精研,克服自己的缺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