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时间:2019-05-12 22: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一篇: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王敏霞

指导教师:高志刚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 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 “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 ①什么叫聚落?

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幻灯片 学生讨论:

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幻灯片“图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学生口头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等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

4. 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讨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有哪些差异?

活动3: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学生回答)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3.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 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根据P83页的活动,动脑筋?

1.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为什么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2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是为什么?

(教师)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发生变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应不应该拆除古建筑?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思路:

1. 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第二篇:聚落——人类的聚居地_教案1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 3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并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 3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知识,板书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 3

第三篇:“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荆门龙泉中学北校 陈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宜昌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㈠ 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1:开展知识抢答,让学生对聚落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活动2:争先恐后话差异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3、不同大洲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㈡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 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2 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㈢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世界四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四种不同的传统民居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生:各抒己见。(略)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㈣ 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生:七嘴八舌议论宜昌发展情况 展示:宜昌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图片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㈤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展示:收获平台

板书设计:

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保护传统聚落

(六)反馈练习:回顾知识,小试身手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竹楼

D、宜昌地区——土墙平顶房

二、综合分析题

分别写出材料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水源、地形、交通、资源等)。

1、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很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2、我国大庆地区原来荒草丛生,自从开采了石油之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城市。()

3、宜昌地区扼守着长江三峡的门户,上连巴蜀云贵青藏,下引荆襄赣皖苏杭,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坐拥中国经济圈的圆心,发展迅速。()

4、新疆地区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

三、拓展题

对于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P83活动题2,请你广泛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篇:《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罗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作者:罗蕾

单位:新疆乌市12中 学科:地理

职位:中学地理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手机:*** 邮箱:1017655211@qq.com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仓房沟中路97号乌市第12中学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 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 完善。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三、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型及其差异;

2、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

3、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类别、差异以及演变过程;

2、通过教师引导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3、欣赏世界文化遗产,感受世界的美,感悟传统聚落是最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宝贵文化遗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2、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 1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五、教学方法

1、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设计

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一组图片(典型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

师: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理论依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

教学环节二:何为聚落

1、聚落的概念——初识聚落

师: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2、聚落的分类及其差异?

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图片分类、观察、表格归纳等形式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察、归纳等形式进一步说明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

第 2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因而聚落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犹如地球表面绽放的文明之花,记录着千百年来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互选择、和谐共处的结晶。

教学环节三:落在何处

(一)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学习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历史追溯:穿越到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吃着野果,喝着山泉水,整日东奔西走,可是仍然食不果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了许多年,慢慢他们发现了一些大自然的神秘规律——春华秋实。大自然教会他们在一个地方等待收获。慢慢地,他们开始定居下来,也就形成了最初的聚落。

究竟该定居在何处,通过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来一起探究。

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人定居下来,寻找定居地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作出解释?

学生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人定居下来,寻找定居地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对其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聚落为何会定居下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

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设计该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历史验证: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的分布。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教师补充:探究活动主要分析出几个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补充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补充因素1:交通

(1)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

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第 3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联系乡土:乌鲁木齐

位于天山中段,是沟通南北疆的重要城市,它也是世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从未来发展的前景看,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关口,因而它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潜力!

补充因素2:自然资源

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补充因素3:旅游

有人说,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它曾得到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而有众多人前去,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黄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补充因素4:宗教

有的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只为一睹那神圣的布达拉宫,做一次最虔诚的朝拜,摸一摸那刻着经文的转经筒,这就是誉为“净化心灵”的佛教圣地——拉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感悟到聚落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聚落形成的自然背景。结合学生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聚落影响因素的探究之中,归纳出早期形成聚落的几个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初中地理旨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分析补充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聚落的形态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落,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当我们从高空俯视大地的时候,会发现聚落的形态原来是如此丰富多姿。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有的是簇成一团,有的拉成长条,各式各样,形态万千,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聚落形态呢?

联系乡土:我们住在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这个城市聚落又有怎样的形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聚落形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聚落的不同,为之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埋下伏笔。

教学环节四:落地为家

学生活动:“我当小小建筑师”

展示自己设计的房屋,介绍房屋设计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 4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我们镜头近,走进聚落之中,会发现不同形态的聚落内部也是各具特色的。形象的说来,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自的文化理念。因此,任何聚落不论多么简单或复杂,民居都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民居的认识之中,将地理生活化。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激发了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将绘画之美与地理之美的有效结合,将现代科技元素和自我创新意识的完美融入,让学生的能力有了综合的发展。教师补充之后,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环节五:品味聚落

教学活动: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都市中很多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因而不论你是去上海,还是北京,亦或南京、武汉,市中心都是钢筋水泥所筑的城市森林,看到的是一座座写字大楼,摩天大楼而已。引入案例北京四合院和写字大楼?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谈谈传统民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温馨提示:可以从历史、地理、市民、房地产开发等多角度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克林顿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如果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我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引用名人语录,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的中地位得以升华,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情感升华:请欣赏一段自己制作的《世界文化遗产视频》,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探讨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之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认识到民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了解了聚落的定义、类型及其差异,着重分析了影响聚落的因素和形态,深入地分析了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通过欣赏世界文化遗产讨论分析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第 5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其它:交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保护传承乡村聚落聚落城市聚落旅游、宗教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设计学生活动、制作文化遗产视频的基础之上,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探究、学生作品展示与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融入到课堂,才能够解放学生的眼、脑、手、嘴,才能使学生真正独立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师引领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教师引领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领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 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活动四: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引领

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活动内容及形式多媒体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威尼斯水城

西递和宏村

丽江古城

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多座桥,100多条运河。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

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挑战

云南丽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

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只是要点: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其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本节重点与难点内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采取教师示范分析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有机结合,让点拨与放手相得益彰,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有利于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终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主动更广泛的发展。

下载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 班级:10建2姓名:江永源学号:1013112004《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一书的作者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和国际形式建筑的主要代表。柯布西耶在建筑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精选五篇]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聚落文化......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录像、图片等形象的......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 周立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1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敏锐,抽象思维则相当薄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多运用景观图,就可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