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1: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

第一篇:《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

《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

班级:10建2姓名:江永源学号:101311200

4《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一书的作者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和国际形式建筑的主要代表。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他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极有远见卓识。

柯布西耶认识到,将工厂和其他产业布置在城市内部,导致了西方城市的毁灭。这些工厂使得城镇中现有的服务设施不堪重负,抑制它们的增长,并带来拥挤、交通和污染的问题。他发现在印度,尤其是旁遮普,尚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可以从西方的错误历程中吸取教训,将工业布置于自给自足的社区之外,而不是现有城镇内部,以避免重滔覆辙。在本书中,作者解释了人类三大聚居地——城市、乡村和工业——如何能够并肩共存,并相互支持。

1.基本陈述

1.1聚居地和城镇的沙漠

使用木材、石头或砖块,向下开挖地下室,反复使用两堵承重墙支撑起各层楼板,这种传统的建房原则一直被沿用不息。

工业的兴起几乎掏空了各地乡村,同时伴之以城镇的巨大发展(巴黎地区的居民人数从1851年的250万增长到今天的750万;在纽约,人口从1920年的12.5万增长到今天的800万,加上郊区人口达到1300万)。

出现了汽车的城市已经变成了喧闹嘈杂、单调乏味的荒漠,到处充斥着石头和沥青。自然环境被完全毁坏,为人们所遗忘。

1.2郊区、花园城市和触须状的大城市

坐落于自然环境中的每处住宅的门前,将有地铁、公共汽车贺小汽车通过。这个在英国和美国被称为“田园城市”的理论,导致了城市现象的脱节。城镇周边的乡村从此成为郊区,这一广阔的地区四处蔓延,缺乏规划,在工作区和居住区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可靠地联系。

为了克服郊区的这些严重问题,人们找到了一个带有欺骗性的逃避借口:被称为“卫星城”的城镇。

1.3交通规则和地面的利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在1948年确立的“7V原则”,形成了类似人体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现代交通层级管理规则:

规则1:洲际、跨国或跨省的通道。

规则2:市级建制,对聚居区重要的主干道类型。

规则3:专为机动车交通保留的通道,没有步行道,不与任何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大门相连。

规则4:分区中的商业街。

规则5:深入分区内部的道路,使机动车和行人能借助规则6到达住宅门口。

规则7:贯穿于绿带中的道路,绿带中设有学校和体育场所。

规则8:因而产生自行车分流。

2.工作中的一个道德伦理

1.1物质环境

为了实现恢复和素质提升的目的,我们需要承认一些重要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不在把居住区置于城镇郊区,或是被拆毁的地段,而置于选好的绿化区,那是阳光充足,景观宜人,靠近水域、田野和森林,哪里的场地适合于体育运动。

(2)在绿带中,而不是城镇或其郊区地带布置工业(这里是指加工制造业,而不是矿产采业),保证建筑拥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最重要的是与道路交通紧密相连(包括现有的、拟建设的或拟对接的水路、陆路和铁路交通),以便于原材料的运输。

(3)居住和工作场所,包括住宅和工厂的布局应保证相互间的关联性,使得人们的通勤出行不再依赖于机械化的交通方式;精心设置的道路确保巨大的人流以每小时4公里的不行速度往返于住宅与工作地点之间。

(4)科学设计的运动场所,以及住宅附近的体育设施,为工业城市的所有居民提供服务。

(5)工厂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工厂”。所谓绿色工厂,我们理解为一种崭新概念的工作场所,它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渴望,尽管今天受到人们的嘲笑。总之,它就是能使工人身心安全,健康、明亮、干净而和谐的环境。

(6)工业聚居区必须避免采用单中心反射状的城市形态,郊区、生产车间和小块开发用地的重复交替分布,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协调的交通问题,都将是灾难性的和难以缓和的。

3.人类三大聚居地

3.1地面的利用

不断扩张的城镇,标志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其外围环绕着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墙,如同城镇的胸廊。但是这一围合体承受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限定出聚居区的地域范围:这些压力有的来自场地环境(平原、斜坡、山谷、海洋、河流),并且通过地区的作用被进一步加强;有的体现为由遥远地区延伸至此的主要道路带来的腹地的潜能。

“人类聚居地”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机器的时代早期的100年间,因其肆意的无序蔓延,而导致危机。这些聚居地的建设应选择在明确指定的地点,它们的形式应该体现内在价值,并采取一种可靠地、生态的建设模式。

由此,我们建议采用一种“农业开发”单元,让其成为食物产生的方式。

对于工业而言,采用一种与其自身需求相呼应的形式——“线性的工业城市”,作为制造业生产的方式。

在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设置单中心交换型城市。这些城市可以或重新独立布置,或者共同布置,包括作为商业中心、思想中心或行政管理中心的城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基本形式中有一个是全新的:“工业转型的线性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3.2农业开发单元

3.2.1 乡村单元

乡村地区被人们所遗弃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重新回归大地的怀抱中呢?

回答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有一种补救措施,答案就是通过在平整的地面上修建机械化的交通联系,首先是铁路系统,然后是道路系统,从而启动乡村地区内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在历史的早期阶段分配给乡村社区个户家庭的土地,是依据人的步距和播种方式进行丈量划分的,因而在机器面前尤显狭小。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组合,然后重新分配这些可耕的、公认为有利用与合并成大单元的土地。

至于农业开发单元的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柯布西耶和让纳累在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新精神馆”中展示的研究成果。

这里有两个前提假设:

(1)当前或不远的未来

各种机机械装置、拖拉机、运土机等设备,在每一个农场种一年的实际工作时间极其短暂,因此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Roupnel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说是一种跟好的协作

方式。

村庄单元基本上以土地为生,它是从单个农民向集体转变的耕作主体。

对于那些数个相邻城镇共享的合作中心而言,这一假设也是适用的。

(2)长远的未来

自从史前社会以来,各种各样的土地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产出丰富:包括如森林、牧地、葡萄园、果园、草地、块根和块茎类作物,以及各类作物的轮流耕种。但是如果能实现耕地与机械化生产车间和仓库的良好布局和相互间的便利联系,那么,今天认为无法接受的距离都将变得十分普通。

具体地说:住宅将继续保留在原地,只要其他习俗没有强加上新的规定,也就是说仍然布置在村庄内部【原有的或翻新的住宅,另有部分附属空间供自家的农业用途:菜园、养殖鸡和兔子等】。教堂和墓地仍然得到保留。

学校如何设置呢?通过道路相互联系,路上允许自行车和校车等交通工具的通行。一旦地方道路网络的翻修完成,形成平坦、坚实的道路平面,“俱乐部”将成为农民生活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中心。

现代化速度最神奇的化身当然是电力,它通过空气中的电波或金属线传导至各地方,而这些场所看上去似乎本应当已经逃离了现代生活的渗透。

需要的能量、电力和照明——通过一个简单的开光控制——到达地域的各个尽头。由此,“合作中心”体现为一种技术装置,为农民的世界孕育安全和希望。

3.2.2合作村庄

尽管有人对此心存怀疑,但我们仍然应该为我们所特有的村庄赋予这个美丽的名字“光辉的村庄”,因为它真实展现出我们乡村地区复兴的光辉景象。

俱乐部:面向年轻人的地方

俱乐部这种设置,无论用什么名称,对于村庄而言都不可缺少。一处能把村里的居民聚集一起的设施,这里能提供足够的场所举办企业联合会议、集会、农业展览、地方性露天市集。

俱乐部,作为一个真实的教育和管理单元,超越了所有团体和宗教信仰的范畴,它面向不同年龄的人群敞开怀抱,成为社区居住中心。

公社组织和合作粮仓

公社组织的作用就是合作粮仓,在这里被赋予了十分广泛的内涵和真实的象征功能。实际上,合作粮仓是一个建筑体,一种工具,从更广泛意义上而言,也是一个管理组织:作为一种有形的符号表征了农业合作体的存在;又如同村庄的肚子,发挥合作商店的功能;或是农业联合组织的商业化工具,储藏谷物、水果、蔬菜、肥料等的储藏室。

联合车间

车间和粮仓如同孪生兄弟,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这里的所有功能都得到精心的布置,场地和流通系统都经过深入研究,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生态的场所。

3.3线性工业城市

3.3.1工业单元

考虑到单中心放射状工业城市形态的破灭,取而代之的应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工业城市的生态形式。因而,去认识、设计和保留那些容纳原材料和制成品通过的场所,成为首要的产出行动。

工业的称谓只能安排在一个标题之下。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1:“基础工业”通过原材料的开发或提炼,再经由加工制造业变为有用之物,从而成为现代工业的基础。特别指采矿,采石业。

类型2:“重点工业”,加工制造业,将成型的产品运送到所有行业部门实现完工。类型3:“精饰工业”,通过生产、加工完成的产品能够直接被使用。特指制造业。类型4:“辅助或服务型工业”,包括维护和修理产品和服务设施。这里指技术型行业。

最后,这一决定性的改革的所有重要性都体现在线性城市中的每一个工业机构都可以也应该被设想和建设成一个“绿色工厂”。

这意味着交通通道周边地区或者仍然保留着乡村特色,或者已经被改造;高速公路应学习“公园道路”的形式,即保证有良好的乡村景色;或是绿树草地装点下的城市景观。

上述的是线性工业城市的机构形式。它将依托巨大的工作轨道,致力于服务城市规划的三大基本功能:居住、工作,及身心的培养。

3.3.2绿色工厂

我们机器文明下的工厂是一个庞大的产品制造机构。在这里一级和二级原材料被加工和转化。金属、纤维、液体、气体被加以处理。噪音,甚至是喧闹,振动、尘埃、气味或恶臭,有时再加上火焰、高温、烟雾和蒸汽,共同营造出一个恶魔般的环境。

为了实现关于工作权利和职责,建构者应该立刻着手生产场地的布置,包括土地的利用、乡村地区的保护、工业城市的布局。

特别要用“绿色工厂”取代那些早期的机器“黑色工厂”的工厂建筑。

这样讲工作场所周围重新构建“自然的环境”。阳光、空间和草地,将为这片区域,同样也包括住宅区,对于呼吸的回应、新鲜的空气,以及所有这些自然环境的包围,它们共同时刻支配着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历程。

4.现实情况

4.1飞机

飞机的飞行完全不管地面上的所有路径,它从高空掠过,而不用为斜坡、裂缝或距离所困扰。

天空中可以布满飞机,通过地面信号灯和现代化的电信手段进行指挥。无论白天黑夜,天气晴朗或雷雨交加,没1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从机场中起飞降落。

这个时期必然将是国际化的:美洲、欧洲、欧亚大陆、欧非共同体将共同组成一个大陆。两地之间准确无误的直航,不停顿穿越“蛙塘”,即现金的“海洋”。

我们已有研究显示,以上三大人类聚居地能够为这个机械化的世界带来和谐。线性工业城市将变得闪耀、热情和乐观。生机勃勃的地球将重新恢复光彩;基础性的人类聚居地和农业群体,都不会消失。

5.总结

经过阅读《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我深深体会到城市、乡村和工业之间是如何并存,如何对此进行规划。对乡村以合作村庄的形式,通过在平整的地面上修建机械化的交通联系,首先是铁路系统,然后是道路系统,从而启动乡村地区内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俱乐部的形成来救活乡村的脱节。工业上就以“绿色工厂”为主题,对工作场所周围重新构建“自然的环境”。阳光、空间和草地,将为这片区域进行整顿和改变。乡村的规划也就是现代城市的开始。我们人类绝不可以脱离这三大聚居地。

第二篇: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王敏霞

指导教师:高志刚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 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 “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 ①什么叫聚落?

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幻灯片 学生讨论:

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幻灯片“图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学生口头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等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

4. 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讨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有哪些差异?

活动3: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学生回答)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3.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 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根据P83页的活动,动脑筋?

1.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为什么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2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是为什么?

(教师)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发生变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应不应该拆除古建筑?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思路:

1. 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第三篇:聚落——人类的聚居地_教案1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 3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并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 3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知识,板书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 3

第四篇:“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荆门龙泉中学北校 陈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宜昌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㈠ 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1:开展知识抢答,让学生对聚落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活动2:争先恐后话差异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3、不同大洲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㈡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 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2 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生:略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㈢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世界四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四种不同的传统民居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生:各抒己见。(略)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㈣ 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生:七嘴八舌议论宜昌发展情况 展示:宜昌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图片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㈤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展示:收获平台

板书设计:

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保护传统聚落

(六)反馈练习:回顾知识,小试身手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竹楼

D、宜昌地区——土墙平顶房

二、综合分析题

分别写出材料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水源、地形、交通、资源等)。

1、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很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2、我国大庆地区原来荒草丛生,自从开采了石油之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城市。()

3、宜昌地区扼守着长江三峡的门户,上连巴蜀云贵青藏,下引荆襄赣皖苏杭,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坐拥中国经济圈的圆心,发展迅速。()

4、新疆地区聚落多分布在绿洲上,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

三、拓展题

对于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P83活动题2,请你广泛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五篇:《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罗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作者:罗蕾

单位:新疆乌市12中 学科:地理

职位:中学地理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手机:*** 邮箱:1017655211@qq.com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仓房沟中路97号乌市第12中学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 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 完善。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三、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型及其差异;

2、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

3、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类别、差异以及演变过程;

2、通过教师引导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3、欣赏世界文化遗产,感受世界的美,感悟传统聚落是最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宝贵文化遗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2、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 1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五、教学方法

1、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设计

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一组图片(典型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

师: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理论依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

教学环节二:何为聚落

1、聚落的概念——初识聚落

师: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2、聚落的分类及其差异?

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图片分类、观察、表格归纳等形式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察、归纳等形式进一步说明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

第 2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因而聚落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犹如地球表面绽放的文明之花,记录着千百年来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互选择、和谐共处的结晶。

教学环节三:落在何处

(一)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学习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历史追溯:穿越到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吃着野果,喝着山泉水,整日东奔西走,可是仍然食不果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了许多年,慢慢他们发现了一些大自然的神秘规律——春华秋实。大自然教会他们在一个地方等待收获。慢慢地,他们开始定居下来,也就形成了最初的聚落。

究竟该定居在何处,通过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来一起探究。

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人定居下来,寻找定居地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作出解释?

学生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人定居下来,寻找定居地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对其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聚落为何会定居下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

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设计该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历史验证: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的分布。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教师补充:探究活动主要分析出几个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补充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补充因素1:交通

(1)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

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第 3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联系乡土:乌鲁木齐

位于天山中段,是沟通南北疆的重要城市,它也是世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从未来发展的前景看,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关口,因而它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潜力!

补充因素2:自然资源

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补充因素3:旅游

有人说,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它曾得到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而有众多人前去,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黄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补充因素4:宗教

有的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只为一睹那神圣的布达拉宫,做一次最虔诚的朝拜,摸一摸那刻着经文的转经筒,这就是誉为“净化心灵”的佛教圣地——拉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感悟到聚落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聚落形成的自然背景。结合学生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聚落影响因素的探究之中,归纳出早期形成聚落的几个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初中地理旨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分析补充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聚落的形态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落,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当我们从高空俯视大地的时候,会发现聚落的形态原来是如此丰富多姿。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有的是簇成一团,有的拉成长条,各式各样,形态万千,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聚落形态呢?

联系乡土:我们住在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这个城市聚落又有怎样的形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聚落形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聚落的不同,为之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埋下伏笔。

教学环节四:落地为家

学生活动:“我当小小建筑师”

展示自己设计的房屋,介绍房屋设计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 4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我们镜头近,走进聚落之中,会发现不同形态的聚落内部也是各具特色的。形象的说来,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自的文化理念。因此,任何聚落不论多么简单或复杂,民居都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民居的认识之中,将地理生活化。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激发了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将绘画之美与地理之美的有效结合,将现代科技元素和自我创新意识的完美融入,让学生的能力有了综合的发展。教师补充之后,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环节五:品味聚落

教学活动: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都市中很多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因而不论你是去上海,还是北京,亦或南京、武汉,市中心都是钢筋水泥所筑的城市森林,看到的是一座座写字大楼,摩天大楼而已。引入案例北京四合院和写字大楼?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谈谈传统民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温馨提示:可以从历史、地理、市民、房地产开发等多角度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克林顿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如果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我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引用名人语录,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的中地位得以升华,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情感升华:请欣赏一段自己制作的《世界文化遗产视频》,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探讨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之中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认识到民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了解了聚落的定义、类型及其差异,着重分析了影响聚落的因素和形态,深入地分析了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通过欣赏世界文化遗产讨论分析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第 5 页

共 6 页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其它:交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保护传承乡村聚落聚落城市聚落旅游、宗教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设计学生活动、制作文化遗产视频的基础之上,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探究、学生作品展示与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融入到课堂,才能够解放学生的眼、脑、手、嘴,才能使学生真正独立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育理念。

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读书笔记[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花了两天时间拜读了最近超热的一本书《人类简史》。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时我是比较排斥的,用这么薄的一本书来描述人类的......

    读书笔记——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书笔记通海实验中学雷金波在大学读书期间就一直被人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一个以色列历史学家写的风靡全球的著作。种种原因,当时仅粗粗翻阅......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此书的部分以前上学时大致也熟悉了些,小时候懵懂好奇的关注点是自己的由来,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而如今考虑的确是我们如何与这个社会友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1 茨威格很会讲述一个故事,在他的笔下,《人类群星闪耀时》只怕是最经典的著作。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十几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每一个事件被茨威格记述后......

    人类不变的追求 读书笔记

    人类不变的追求--------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题记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或者说自亚当造出人以后,民主自由就从没有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不管是在原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篇1作者是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了解这本书的开始是中学时期(七年级下册)的出自这本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充满文学气息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文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