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

时间:2019-05-15 08: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

第一篇: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

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

苏华东-201111014904

人类认知结构人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结构及功能的组织方式。人类的认知是一种自然信息加工系统,因此人类的认知具有和自然信息加工系统的5个本质特征(1)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让整个自然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2)通过在实体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从而使信息能够永久的储存;(3)信息储存库是在改变的,通过创造新的信息来应对环境中的变化;(4)信息储存库的改变并不会改变其有效性;(5)各种使信息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所以根据这5个特征来探讨人类的认知,从而做出有效教学设计也是本章所讨论的。

人类长时记忆人类的长时记忆相当于自然信息加工系统的五个特征之中的第一个,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这个储存库的改变意味着新的信息的产生,它是人类认知结构的核心。文章举出的国旗象棋大师和普通棋手的例子给以我们的教学几点相关的启示: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和领域相关的。这在今天我们习惯了各种专家了的世界里,这仿佛是不需要证据,大家都认同的,正如一个天才数学家,生病了得找医生,也得按医生说的做。这让我想起了行为主义,就像一个做了很多数学题的学生通常解数学题会很厉害,一个做ppt做了很多的人可以做出很漂亮的ppt。所以要具备熟练的技能必须拥有大量可用的知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理“不努力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尽管这句话已经不能打动我们个年纪的过来人了,但是并非每个人,甚至是

聪明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没学过数学,然后他居然会傅立叶级数和高等数学,这是荒谬的,这让我也想到了《心灵捕手》这部电影里的天才主人公。所谓聪明的人并不是那些不努力就成功的人,而是通过自身积累,能够和自己交流(建构主义的特点),并让自己的长时记忆产生变化。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行为主义是绝不能忽略的,尽管建构主义正如火如荼的被广大教学研究者提倡和推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习者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设计并合理做出教学安排和设计。

随机生成原理及知识创造当我们的信息储存库(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在面对一个完全新的来自环境的变化时,是无法确定性的将这个新的变化和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而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随机生成原理,也就是说所有的创造性的知识都是随机的,并且也只有有效的的知识才能得以存留维持。

借用原理和迁移知识简单来说,我们是通过模仿来高效的学习,并把相关的信息迁移到其他情景,所以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常常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一个搞传播的研究者,熟知各种传播的技巧,知道一系列的传播学原理,但她却不能上出一节很有感染力的课,学生也觉得这门课是很乏味的,这说明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专家,他们研究学习发生的各个环节,探索并深信发生有效学习的因子,但让他们去上课,他们上的课未必很有效。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并不像长久记忆一样能永远的维持保留,它不仅会消失,而且还是有容量限制的,而为了让工作记忆能成为长时记忆,在恰当的时间进行刺激反应是很必要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对做出有效地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

认知负荷轮认知负荷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论认为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它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外部认知负荷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的。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个体能承受的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提供了促进教学中央执行官能使用的结构化教学效应教学效应及其描述

1.目标自由效应 用目标自由的题目来代替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目标的传统题目

2.样例效应 用已经解决好的样例代替传统的问题,这些样例必须认真学习

3.完成问题效应 用待完成的问题来代替传统的问题,在问题中提供

部分解决方案,其余的由学习者来完成4.分散注意力效应 用一个整合的信息源来代替多种信息源(经常是图片并伴有文字)

5.形式效应 用口头的解释文本和视觉信息源(多种形式)代替书面文本和图表等视觉信息源(单一形式)

6.想象效应 让他们想象或心理练习材料来代替传统的附加学习

7.独立交互元素效应 在呈现元素高交互性的材料时,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独立的元素,然后再呈现完全的材料

8.元素交互效应 当使用低元素交互的材料时,想象效应等教学效应消失,而当使用高元素交互时,他们又重现

9.变式效应 在不同变量情况或增加可变性及任务呈现的方式、定义特征的显著性、任务操作的上下文情境等情况下

10.进行练习专业知识反效应 当对新学习者来说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者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时无效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11.指导隐退效应 随着基于知识的中央执行者的发展,基于教学的中央执行者逐步隐退(fade)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加,完整的样例可由部分完成的样例来代替:而随着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积累,部分完成的样例可由问题来代替

12.冗余效应 用一种信息源来代替多种自洽(即他们能被独立理解)的信息源

个人总结和感想

1.本来想在开始就吐槽(请原谅我的用词,几经思考,我实在找不了

另外一个更能描述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却又并没有不雅的词语)一下。结果还是留在最后的感想里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吧。我读的是中文版,整章书让我痛苦了一番,这本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实在是让我捶胸顿足一番,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都是英语句式的结构来写的,本来是很好理解的一句话,却以英语的形式结构写出来,就像是我遇到小明的哥哥,但我不知道他是谁,这时我问你他是谁,而你的回答却是他是小明爸爸的另一个儿子。暂且不讨论翻译得好坏的问题,我只是觉得既然是用中国字表达的知识,起码要适合中国人理解的思维方式呀。本来选了两章的,但阅读上的这个不可忽视的瑕疵让我放弃了,阅读不应该是忍受。

2.看完整个章节,我觉得了解人类的认知结构确实能为我们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合理的依据和方向,但是呢,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并不知道什么是人类的认知结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教学法,他们不懂怎样做了是符合哪些主义的,但是他们却总能上出吸引人,高效率,效果好的课。和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反面案例,我感悟一个道理,并慢慢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信仰——教学是门艺术,理论,主义,教学法,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该有的基础,但绝对不是按图索骥般照着主义,理论,教学法去进行教学,而是在上好一节课的时候,不自觉的就用好了这些该有的合理的理论等。

第二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花了两天时间拜读了最近超热的一本书《人类简史》。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时我是比较排斥的,用这么薄的一本书来描述人类的历史,有点异想天开。看完书之后,我路转粉了,不由得为作者宏大的思维所拜服。

这本书整体来说,是紧紧抓住了一点,就是“趋势”。

人类由动物发展为上帝,一共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趋势浪潮:

第一次趋势是“认识革命”,使得人从食物链的最底层走向了最高层。

第二次趋势是“农业革命”,使得人口极大的提升,占领了全世界。

第三次趋势是“科技革命”,正是我们现在所在经历的这个时代。

这里想着重谈一下科技革命的时代,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书中指出,科技革命时代的趋势是资本和科技的循环,资本投入科技,产生超额产出之后,再循环投入科技,从而产生了指数级爆炸式的增长速度。这个循环成立的关键就是不断涌现的科技发现,5来,科技也从来都没有辜负过我们。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列举了现今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我细细一数,居然发现一大半是科技公司。我也看到了身边很多的例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因为这个已经不是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刚需。

书中还提到了银行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社会关系中,如果A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然后拿着计划向B去借钱,B是不会借的'。但在科技革命的时代里这个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资本的高速循环,推动整个社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未来的乐观心理,在这种乐观心理的驱动下,B就有可能借钱给A,无数的机会就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社会也因此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个角色B往往就是银行。作为一名银行科技员工,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使命和责任感,原来我们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是可以和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而且这个基础的使命也能给职业发展以指引。

听说目前《人类简史》这本书的阅读主力是创业者们,因为创业本质上就是一个追赶趋势的过程,而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晰的理清这一点。我觉得对趋势的了解对每个人都是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一部分解答为何而工作这个关键的命题,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得到成长。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初看《人类简史》一书的副标题是从动物到上帝,不懂何意,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人类从猿类(动物)进化到了造物者(创造物质甚至快乐乃至一切,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与我脑海中朴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着某些异曲同工,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猿类,到智人,再到控制一切的人类,我们这个物种究竟是在哪里发生了类似于“惊险一跃”的变化?读完全书的感觉是,我们和这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为争夺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不停的.战斗、和解,最终胜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进化出来的想象能力——创建虚构故事。我们相信这些虚构故事,所以我们能够创造秩序、国家、民主、宗教、金融、信用体系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我们发自内心相信并有不少人为实现他们终身奋斗。在很多关键时刻,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可以团结到一起,也是这些因为我们共同相信某些集体想象。而且其他物种正好缺乏这种通过集体想象组建共同体的能力,所以在人员和资源整合上无法胜过我们,所以最终我们人类占领了地球。

称霸地球之后我们的这一特长或是优势通过我们的野心更是发展到极致。地球被我们划分成一个个叫做国家的小版块,我们在这颗星球上纵横捭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几近无所不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一次革命比一次革命时间短创造力大,金钱政治手拉手,一起迈向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吃不饱?转基因食品让亩产万斤差点成真;穿不暖?蒸汽推动的纺织机织出了消费主义买买买;治不好?基因序列重组五分钟仿生手臂听你摇摆甚至长生不老忧虑已经来了。虽然与其他物种的斗争以我们胜利终结,但同类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各种战争来一发,直到我们创造出了毁天灭地的原子弹相互制衡,直到我们发现和平成本更低,利润更高,我们才按捺住心中一直潜藏的战斗基因与冲动。说到底,人类的自私自利还是救了自己。

身外之物都解决了,身内之物呢?吃穿用度、健康财富都解决的差不多了,幸福、快乐这一永恒的主题提上日程。以前我们以为个人对幸福、快乐的主观感受与天生的遗传基因有关,但是现在人类再次发挥自己追根究底深入分析的科学精神,制造了让大脑产生快乐的物质。除了让自己由内到外想满足什么就得到什么,我们甚至在制造出了以前从未存在的物种——长耳朵的小白鼠、蓝蓝的小白鼠、未经怀胎而诞生的小羊......

我们还处在上帝创世纪神话笼罩大地的时代,然而我们已经快要创造了一切。但我们真的无敌了吗?我们真的越来越幸福了吗?我也不知道。如果一切都能被控制,那我们自己也终将会成为被控制的对象,就如同“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的阴阳相对,亦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盛极而衰,福祸相依。作者在最后提出了这个思考,行文最后匆匆结尾(但仍是高质量的结尾,只是讨论未深入而已),我个人也无法探明真意,但看标题“智人末日”仿佛能窥探到作者的悲观与警示(当然也只是个人揣测)。毋庸置疑,这些创造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但我们是不是也到了反思的时刻呢?前方的未知犹如一个个黑天鹅,谁知道下一刻来临的会不会是三体世界中的宇宙打击灭亡近在咫尺呢?不过我还是怀着乐观的心态,毕竟人类的自私自利曾经使自己免于同归于尽,应该会再次使自己免于归为灰烬吧。

最后,全书文笔流畅,幽默非常,除了作者功底深厚,译者的俏皮也为本书加持不少。本书确实是一本简史,简短概括了人类历史,适合周末翻阅的通俗读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首先这是一本能引人思考的好书。

读这本书,最好有一些历史和宗教的背景知识,读起来会有更多共鸣。从我的角度,作者讲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智人并没有比其他人种或者动物高贵或者特殊,我们只是遵循进化规律产生的产物,第二,我们社会进化过程中所笃信的上帝,君权神授,马克思主义或者经济学原理,都是人类自身想象出来的产物,它们都有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稳定的一面,同时作者告诉我们,并非只有它们不可,如果我是一个中世纪的人,信仰上帝还是信儒家,只取决于我出生在哪里,第三,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消耗过多资源的同时,会造成边际效应,市场经济的`痛点在于它的短视,无法对长期市场所发生的事情做合理预测,尤其是当大众掌握投票权的时候,这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第四,对于人类的未来,基因改造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对改造人已经在中国诞生,这种改造能否让人类生物到达一种新的进化速度,能否适应更严酷的环境,我们拭目以待。

对我的启发:对于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风气和习惯,想一想它的来源,它是不是还适应当前社会,下一个生产关系模式又会诞生在什么国家,是什么样的模式,以什么事情为契机?从这本书发散出去,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做,有趣的题目可以想。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读了一些之后,我发觉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第一章节认知革命

第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作者通过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种的区别,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规模的人类合作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人类最开始因为自然原因限制而处于孤立状态,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围内部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化,技能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密切。仅靠以前的沟通能力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群,这时候人类的智慧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虚构故事的方法,并使人们相信,从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产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心理,就得想办法回到那些狩猎采集的祖先头脑里面,看看他们的想法。可是我们还没能达到看到人思维的水平,但可以从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推测他们的想法,分析还原当初的生活习性。有专家说,那个时代是最初的富裕社会。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过得很贫乏,无聊的日子,可实际上是他们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少有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和现代的我们比起来,听起来生活质量很好。因为人内心的满足最重要。很多人发现如今虽然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虚,加班时间长,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水平发达,加上医疗设施技术进步,寿命也比他们的长,还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这些还是要看个人的心理。

人类社会终究向前发展,而且更新换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们还是要适当的时候慢下来,回想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我们真的能快乐和幸福吗?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某些少数人不正当的私欲,我们应该学会抵制,进步需要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二部分之农业革命

照我们常人理解,人类从过去的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种获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数量超过几千年前的总数。可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骗局,当人类的历史发展演变到这个地步,意味着人类离灭亡不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爆炸,产生一群养尊处优骄生惯养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只告诉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当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的数目,我们的记载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记录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着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记录,只能选择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记载。这也是无可奈何之据举,也难以用其他言语来反驳。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最开始因为生产资料的有限,人们只能采取等级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为牺牲品,为历史所淘汰。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倡导全世界的人平等,排除等级制,人人享受基本权利,然而还有一些权力无法让全体人得以实现。因为资源终究有限,但人的觉悟在不断提高,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历史背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那段时期。仅仅是单纯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加上各领域的主日益强大,为了利益纷争而大动干戈,如果一味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闯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径,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国和资本。帝国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断帝国的'一个标准,不仅仅包含一个民族,而是在广袤的领土上拥有多个民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领土一大,所需要管辖的范围变大,利益的维护变得重要,需要详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条文予以保障,还要依靠武器增加国防实力。这就需要资本进行支持,所以财富增长,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尽办法发财致富。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引发了万恶的资本积累。最后,还有文化因素的促进功能,宗教改革,也让人们的思想有所改变,放弃了过去的苦行,禁欲,而是解放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今天阅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是本书的副标题,可是作者并不认同这以观点,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为的,人类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将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动物一般的,而是他们的主宰,人就是万物的上帝。可作者却反对这一观念。本书他罗列了各种历史事件,看上去人类很伟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可是他仍然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观念。本书的重要意义就是思考人之为人,认识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作为分水岭,该作者的历史思路是讲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历史大事件。因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过去需要几千年才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短短几百年就做到了其发展量,还超出几千万倍。作者或许是参考了这一数据。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开启了工业革命,世界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纪的人穿越到14世纪或许没有不适应,环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纪的人来到20世纪,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这些科技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弊端的,特别是如今的智能时代,一旦人类发明出比自己还聪明的生物体,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们的快乐。他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的幸福满足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我们能发明这样那样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认为我们比过去的人更加不快乐。也许是现在的我们要求太多,物质欲望太强烈,一旦没有办法实现,终身抑郁。快乐的秘诀其实就那么简单:知足常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穷尽一生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践行,而饱受痛苦的折磨。

个人感悟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本书,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让我们可以思考什么,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西塞罗有句名言: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工作繁忙,但是坚持每天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仅手机版信息就让人应接不暇,看了头昏眼花。读一本好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学会系统性地认识和思考一些问题,释疑解惑,感知未来。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

以前阅读,有个习惯,一般是选择初版时间在、以上的经典书籍,很少阅读当代的作品!后来渐渐发觉,对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这个习惯尚可!但对于科技、经济及最新思想动态方面而言,就不适合了!在收听罗振宇节目的时候,多次听其推荐《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必然》之类的书籍,忍不住也想一睹为快,犹豫了好久,还是下单了!罗振宇推荐书目,现在都成了热门了,不过得承认,被推荐的书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不过,这些书籍,动辄大几十块,几百块,还是有点小贵的!

很多牛逼的书籍,都是中信出版集团最先出版的',碰到中信书籍,你就买了吧!不过价格贼贵,比如这本《人类简史》,全价68元,七折买的!转念一想:投资大脑才是最好的投资,况且出去喝酒打牌,浪费的钱,够买多少本好书了,不能让贫穷限制了自己前进的步伐!不过,没有购买这些书籍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哥会陆续整理一些读后感,把书中的精华提炼,陆续发布,关注哥的公众号就够用了!

告诉朋友们一个秘密,在汉口崇文路有家旧书店,所有旧书按斤称,真心便宜,不像其它旧书店,旧书卖的比新书还贵!喜欢阅读的朋友,购买时效性不强的书籍,可以考虑去那里淘宝,你会有惊喜发现!每天下午五点左右,会有新到的旧书,很多成色很新,抢到就是开心,哥在那里守候过很多次!!全副真心告诉你,绝对不是广告,哥只是觉得那家书店真心划算,是爱书人的一大福地!湾哥家没有大书房,买的旧书已经没有地方放了,计划把所购书籍阅读完之后,再去更新一批!

说回《人类简史》,关于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自行百度!鉴于这部书脑洞开的太大,作者学识太过渊博,哥才疏学浅加上时间有限,估计要分四次才能把读书笔记发完,今天就先写个总览!后续文章会尽可能的按照原文整理,是小伙伴们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精华内容!

作者把人类历史进程,以三大革命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使只知道这三点,足够出去吹牛逼了!:

1、认知革命:语言出现,智人过着群游群居的采集生活,采采果子,捡捡坚果,撵撵小动物,幸福无比,无压力无烦恼,与其它动物并无不同;

2、农业革命:驯服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家禽家畜等,大规模种植养殖,谁驯服了谁?

3、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智人摆脱了饥荒、疾病、瘟疫,但智人幸福吗?下一步的智人如何发展?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7

《人类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和未来。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我们如何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到现代的农业社会,以及科学和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赫拉利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他强调了农业革命对我们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他还讨论了我们对科技和自然的依赖,以及我们如何陷入了一种“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在书中,赫拉利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都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科技的态度,并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人类对食物的追求如何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扩张,以及这种扩张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环境。这种转变对人类的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分化。

书中还提到了现代社会的许多其他问题,如全球化和数字化等。赫拉利认为,这些变革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和公平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人类简史》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历史和未来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无论我们是学生、教师还是普通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启示。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8

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内容上,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不枯燥,脑洞大开,想法不一定正确,却非常有启发性,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至今,想得最多的,应该还是存在的意义这件事。还记得二三年级的时候,问老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老师惊呆了,然后笑笑不语。这确实是个不好回答,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最应该去问的',或许都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给出答案,可能穷极一生,我们都没有办法找到这个意义。或许没有意义就是生命本身。我们只是这历史长河里,不起眼的一粒尘埃,来去都是那么悄无声息,无足轻重,就像一朵花的开谢在我们眼里的样子,我们不会去想,这多花有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与自己而言的意义。

当用更宏观的角度和长度去看待生命,忽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重要。意义这个课题,这么多年来,纠结不出答案,答案出现的必要性,似乎也失去了,不再像以往那样揪着我的心,我只愿细水长流,静静的看着时光滴答滴答流逝,等待着生命的尽头,期待着那个尽头是不是另一个新的起点。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9

此书的部分以前上学时大致也熟悉了些,小时候懵懂好奇的关注点是自己的由来,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而如今考虑的确是我们如何与这个社会友好生存的问题,自己的前途在哪?怎么在这个进步的`社会上生存发展?不同的年龄段读此书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的想法也只某段稚气未干年纪的看法......

从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残杀、抢掠、争领土,以及人类私心对权利的迷恋慢慢开始进化,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到现今社会,人类的领导权也在不断扩大。

以前针对鬼神论的看法都会有莫名的恐惧并且无知的相信它的存在,现在才明白宗教的大肆宣扬只不过是政治权利下的产物,来教导人类弃恶扬善,倡导文明社会,改变以前从祖先辈们留下来的那点凶残习性。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行为模式慢慢开始被束缚,两点一线的生活慢慢演变成新的问题,以致于现在的人类开始思考怎么能让自己快乐,亦徒生自己行为下只对自然一味索取却无所回报的悔悟。但庆幸某些人的觉悟,有时候城市呆久了就想去自然界里舒展下祖辈们留下来的这点没被磨灭掉的自由自在,不愿被框缚的习性,好好珍惜还未我们破坏的自然,人类终将依赖它的存在。现在的人类,下至每个人都需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我也将善待我所拥有的一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

人类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狩猎为生,直到最近1万年开始从事农业。农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有了丰富的粮食,人类的生活开始迈向稳定,然而在作者看来,所谓的农业革命只不过是一个骗局罢了。

一、更辛苦的生活

采集狩猎时代,人类主要的时间都花于寻找食物,采集野果,捕猎动物,由于资源匮乏,出生率低下,人们也不必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照料婴儿或想更长远的事情,对于活着的那些智人来说,生活有很多闲暇,走到哪玩到哪。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家畜后,生活大为改观。人们开始花大量精力照顾农作物,人类的脊椎、膝盖、脖子开始出现毛病,由于食物变得充足,人口出生率开始提高,反过来又对粮食提高了需求。人类不得不终日与庄稼为伴,而放弃那绝美的原始景色。

二、习惯奢侈生活

前已述及,农业革命带来了丰富的`粮食。而人类吃饱喝足后又开始焦虑明天,因为这季的丰收不代表下季的丰收,虽然人们会通过发酵、熏蒸把丰收时多余的食物保存起来,以期在日子难过时作为不备之需。然而绝境时的处境似阴影般时不时出现在人们脑海。人类一旦习惯奢侈,就变得依赖,然后成为其奴隶。

三、暴力的诞生

由于农田能够产生粮食,人们开始放弃流浪四海为家的生活,在农田边上定居,同时对农田的所属权开始在意,于是开始出现暴力抢占土地财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在简单的农业社会中,人类暴力行为造成了15%的总死亡数,而在男性之间则是25%。

随着产权,暴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同时出现的还有阶级以及与之伴随的不平等。

四、物种的成功与个体的痛苦

评价物种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物种DNA的拷贝数,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革命最大的赢家则是小麦、稻米和马铃薯。1万年前完全没有小麦的身影,读后感。而如今小麦占据大约225万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积,人类终日为农作物抓虫、除草,搞得腰酸背疼。人类自以为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与此同时的赢家还有鸡牛猪羊等,1万年前,全球只有在几个特定的地点有绵羊、牛、山羊、野猪和鸡,总数大约几百万只,但如今全球大约有10亿只绵羊,10亿只猪,10亿只牛,更有超过250万只鸡,遍布全球各地。

但动物不同于植物,那些家畜的下场可比它们的祖先要惨很多,活着时被圈养在很小的地方,居住环境惨不忍睹,一般活不了多久就被宰杀,一命呜呼。虽然就演化而言,它们是成功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则是失败的。

看看人类呢?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居住环境的恶化,开始出现疾病与瘟疫。一个古代的人饿死了,他会说“虽然我很惨,但是未来的人是幸福的,所以我的死是值得的”这种话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1

本书由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写。开篇先介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并在其中穿插进科属种,人种类别等常识的简要讲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在作者的叙述中,人并非像现在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是生物界的主宰。相反,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供给导致史前人类不仅肌肉退化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200万年)史前人类只能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尴尬位置。好在用肌肉萎缩换来的大脑也不是那么没用,比如史前人会利用工具将狮子、鬣狗啃食之后留下来的骨架捡起来,用石头砸碎,吸食里面的骨髓。当然仅仅凭这点小聪明是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抗衡的,人类进化选择下来的大脑看上去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人的社交性和可塑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大脑发挥了其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类包括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多个人种,只有智人作为唯一人种幸存下来。智人在约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在约7万年前开始迁移至世界各地。关于智人吃鸡的原因其中有两种理论主张,一是“混种繁衍理论”,即杂交水稻,二是,替代理论,即胜者为王。第二种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符合政治界需要,即使有部分研究表明部分地区的人的DNA里某一非智人史前人基因较多,也无法替前一理论做出充分证明。

在这一设想下,智人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才会使得他们能够笑到最后。首先要说的是语言,不同于动物单纯发出信息提示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其灵活性、详述性,其社交八卦作用,以及其虚构事物的作用。灵活性、详述性,是说在描述事物时,人不仅能把事物主体告知对方,还能顺带描述一下那里风景如何,几头老虎,我们要怎样骗开那些笨老虎等等。社交八卦作用,在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大家一起吐槽过对面山头的丑原始丫头,我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大家也会离她远一些,离你近一些。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我觉得前两章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语言的虚构事物作用。虚构事物不单单是谎言,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相信的谎言。放在现在来看,所有的政权,公司,道德,法律,等一切没有自然实体又能将大家汇聚制约起来的事物,都是人们编织的“谎言”。史前人类固然没有我们这般聪明,但是编故事的虚构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而这也促使了智人的认知革命。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这种虚构能力,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事实真相撒谎,虚构者本人也对自己的虚构坚信不疑。这种虚构往往会汇聚起来更多的人,增加团队凝聚力,比如信仰共同神明的两方,当有外来人侵略同样信仰的人时,另一方往往会为了这种虚构的信仰而去战斗。这种虚构也推动了贸易,同样信仰的人往往会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放心与你做买卖,一来二往也促进了知识交流,加快了行为的创新。在今天,人们为了虚构出来的“国家”概念会不惜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可见这种虚构在当时的强大合作力。正是这一特性,使智人团体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团体有更强的战斗力,正是这一特性,使历史开始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人类开始成为“一种特别的动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2

20xx年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作者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作者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作者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者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3

《人类简史》;这本书开场就给我一个震撼,那就是其实人类发展史上分别存在着:东非直立智人、欧洲尼安德特人,亚洲鲁道夫人、印尼索罗人这几大类人群 (年代从220万到100万年前),其中从智力和体力最强大的是尼安德特人,但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智人用了十万年灭绝了其他几类人种,最终统治了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主要是智人的后来(在DNA中以智人为主,杂交着少量其他人种)!那么为什么是智人获得最后胜利呢?因为智人提前完成了认知革命,迅速从一个普通物种完成了智慧物种的飞跃(人类发展至今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10万年前开始、农业革命--1.2万年前开始、科学革命 --5前开始);那么什么是认知革命呢?认知革命就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当一个智人捕猎者看到“河边有个狮子”他能把这个图面转为一种抽象概念去传递给其他族人,族人们能理解他想表述“河边有一个狮子”概念后一起与他合作捕猎,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其实认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语言沟通;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用语言沟通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来赢得生存;最有趣的是,人类在完成语言沟通中使用最多是进行“八卦”,这种八卦能力传递了大量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从而把个体的人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比如说同学会),而团体如果加上某种共同约束力就成为组织了(同学一起开公司,有了投资人和股东),那么这种共同约束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虚构故事”或者叫“集体想象”--这在现代企业组织里就叫做(品牌故事或者愿景规划);智人社会能进化到部落就是通过八卦,而部落进化到原始王国就是靠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虚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所有现代组织的构建基础就是靠沟通和把沟通升级而来,但在书中还带出一个所有组织的规模限制--150人,这不由得想到罗辑思维也讲到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不能超过150人,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代表靠人际关系的管理会僵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机械化的'流程所约束;

当人类完成认知革命后继续生活了近两百万年,但在1.2万年突然发生了全然改革,就是从采集和狩猎食物改成操纵动植物的生命--驯化,这就是农业革命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种植(对植物),畜牧(对动物);但书中谈到最颠覆的观点就是,人类以为驯化动植物让自己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比如小麦、养羊等,但真实可能是处于演化弱势群体的小麦、羊反过来通过驯化了人类而获得生存并逐步灭绝其他物种;人类引以为豪的农业革命是一种进步,有可能是一个自然的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个阴谋;仔细思考一下,狩猎时代的人类更强壮、更敏捷、生存能力更强大、活动范围更广大,好像今天的猎豹;但农耕时代的人类更辛苦、更笨拙、生存能力脆弱、活动范围更狭小,好像今天的蚂蚁;因为人类被农作物、蓄养的动物束缚在某种状态中,某片区域中!在农耕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总量和寿命并不比狩猎社会的人数多,寿命长;也许,农业革命恰恰使人类弱化、退化(当然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4

人们阅读的目的有很多,比如丰富情感生活的小说,比如丰富阅历的游记,比如传播知识的科普文章,更不用说还有谁都不想看的教科书,谁都离不开的工具书。无论它文字风趣流畅,还是内容艰深晦涩,必有吸引你的地方让你完成这一次的阅读体验。

但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一本书,似乎是其中的一个另类。说它是科普,似乎不太说得上,说它是哲学,似乎离得更远,说它是历史,好像也不太靠谱。它似乎是在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得出的却又是类似于哲学的`结论。但就是这样一本书,吸引了无数的读者趋之若鹜,一度盘踞在热读排行榜的前几名很久。最近,终于有机会读到这本由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主做的《人类简史》。

在读书之前,不由得为自己知识储备量的匮乏感到担心,毕竟人类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命题啊,但是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这种担心并无必要,文字浅显易懂,而内容生动鲜活,虽然很多内容仍然缺乏现实证据,但分析推理丝丝入扣,引用的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让你一方面庆幸自己还跟得上作者的思路的同时,对他术中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广度感到惊叹。作者似乎正在带着你从人类发展的长廊中信步走来,从史前的历史、人类的演化、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经济、宗教、政治,无不涉及,让人眼花缭乱,却笃信无疑。

作者用类似进化论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发展历史,在自然选择的剃刀下,似乎一切发展的道路都是自然选择产生的,似乎是只要给定了初始条件和演化法则,就可以计算出来的一般。人类发展的浩瀚历史就这样被抽丝剥茧,提纲挈领的分成了短短的几个阶段,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虽不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某一时期的波澜壮阔,但这不正是简史所应有的态度嘛。

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一些我们平时注意不到或者习以为常的方面发现爆炸性的结论,开篇不久,作者就提出智人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语言描述虚构事物是我们在竞争中获胜,从而达到食物链顶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是构成我们人类现今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基石。乍一听似乎匪夷所思,但作者很好的把握了读者的内心,正是利用这种好奇,吸引着读者一步一步跟着他的思路进入了人类历史的迷宫之中。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做出了精彩评述之后,作者还对人类发展的未来或者说结果给出了大胆的预测,看了让人不寒而栗。至于究竟是什么,这里不便剧透,就期待大家读完之后有自己的看法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5

1、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

很显然,这是一部哲学书。只不过它囊括的不仅仅是“历史哲学”,而是包含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近38万字的体量看似挺唬人,不过套用下熊逸老师的语调,姑且侃一句,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在海量的知识中,全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智人“从动物到上帝”这个发展进程的原因、方向以及有待解决的终极难题。

(1)在万千物种中,为何是智人脱颖而出:“想象”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为动力源。

(2)几万年的发展进程中,智人的进化方向是什么:“解放生产力”为总方向,导出了3次关键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3)未解决的`终极难题:智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人类的语言最独特之处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功能,人类依靠“集体想象的虚构事物”为纽带,形成大规模的合作,而且这个规模没有上限。

3、“解放生产力”为总方向

(1)认知革命

依靠“想象”这种独特的能力,人类能将完全陌生的人联合在一起展开协作,这初步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大门。

不过,更关键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

(2)农业革命

植物驯化了智人。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由“想象”虚构的神灵、国家、法律......人类在几万年的历程中逐渐从部落发展到社群、到国家。

(3)人类的融合统一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宗教”使得人类跨越社群、跨越国界,进一步地融合统一。

(4)科学革命

人类发展到农业革命的末期,生产力水平受限,绝大部分人认为人类今后的日子最多不过维持现状,甚至会变得更糟。人类就这样在这种困境里困了几千年,读书笔记.结果就是经济冻结、无力成长。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一直要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才发展出一套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

然而,全球能源和原料这个蛋糕是否有限?这再一次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但是,又一次,靠着“想象”的力量,人类发明了“进步”这个概念。【所谓的“进步”,是在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研究,一切就能变得更好。】在过去的500年间,这种关于进步的概念,说服了全球的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未来。

4、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第三篇:读书笔记——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书笔记

通海实验中学

雷金波

在大学读书期间就一直被人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一个以色列历史学家写的风靡全球的著作。种种原因,当时仅粗粗翻阅作罢,今借此良机拜读,方知前日之憾也。该书讲的是人类的故事,从历史及哲学的角度,讲述人从生物学的起源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故事,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又有深沉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书,是要静下心来好好读完的一本好书。

我将自己感触最深以及作者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抽象出来,按照自己的理解的逻辑重新排序,在这里重塑成一个简化版的体系。在展开这个体系之前,我先说一下对于历史的看法,因为它会贯穿整个体系。

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是单行道,但是未来却又无数岔路可以走。而历史这个学科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明人类曾经有无数的选择,但事后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对某个时代了解的越透彻,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而不是其他事。然而,历史的铁则是,事后看起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起来总是毫不明显。同样的,那些在当代看起来最不可能的事,往往就是最后成真的事。所以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往往是马后炮式的论断,而真正的现实走向也无法单单靠历史知识去预测。

无法预测未来的原因很简单:预测的结果会使原本的行为改变,因而预测永远不对。因为大部分的未来事件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那么学习历史的意义不是预测未来,其意义又何在?答案是——学习历史将扩大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现在曾经发生的历史绝非必然,而未来的可能性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简而言之:学历史让我们更自由。

二:看清历史的真面目:

《人类简史》上将人类历史大块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给人类留下最重要的印记就是想象的力量,也形成了当代复杂人类社会的雏形。在第一章的讨论中作者得出结论: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拥有语言,而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我们语言的独特性在,他能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这种“虚构”的能力,奠定了人类得以从大范围的合作到建立帝国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社会。具体来说,想象可以构建秩序。正是因为每一个人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环绕在一个由种种虚构故事编制的网内,我们才得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秩序,进而维持特定的秩序。这种网可以称之为文化。而历史的另一铁则就是,任何一种想象出来的秩序,都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特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而古往今来,人们花费大量精力将这些虚构的网深深植入我们的现实世界,使我们无法分辨那些是事实那些使虚构。

1、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世界结合。(强调千真万确+教育贯彻=人人都信)

2、想象的秩序塑造我们的欲望。(例:资本主义与享乐主义,基督教与天堂)

3、想象的秩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事物划分除了“客观”,“主观”,还有多了“主体间”的事物。)

主体间事物即很多人意识之间链接起来的网络,只要人们相信,它的效力可以胜过坦克大炮,推动人类历史进程;只要人们不再相信,一切风云变色。以下提出书中几个关键的“主体间”事物,同样也是这些事物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一是金钱。

一张纸本身不能有任何用处,然而因为所有人相信它有价值,它就有“能使鬼推磨”的能力。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它基于“万物可换”和“万众相信”的原则,让千百万陌生人能够合作,进行各种贸易和生产。并且它突破了几乎全部限制的原因或者说它和任何一个宗教或者意识形态不相同的是,宗教信仰的重点在于我相信,而金钱的力量在于别人相信。

二是宗教。

宗教有三个特点:1、认为世界有一套超人类的秩序,即不是人类发明的道德准则。

2、有个许诺:只要遵守就会有什么好处。3、目的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同样信徒广大,这个宗教就有很强的生命力,而没有人相信,或者一个种族的灭绝,这个宗教也随之消失。

三是国家。

帝国的征服和统治虽然残酷,但客观上使得各个种族实现大融合,推动文化交流,使得世界从支离破碎的部分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四是公司。

同样的没有真正的实体,但因为人们相信,就有强大的效应。书中用“标志”公司举例,并说明它在法律中“法人”的作用,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依据之一。

想象的世界和现实深深镶嵌,不仅让人无法辨别,更可怕的是人们用想象出的标准去定义现实。倘若一味忽视现实,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同样,中国某个时期,上级一味求产量,人们就只看到大字报上虚无的数字,没有看现实的饥荒。

至此说明,所有社会背后都是由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然而之所以现世有不同的秩序和多样的文化(比如印度用种姓,美国用种族,土耳其用宗教区分阶级)是因为某个意外的历史事件使得某些人对于另一些人有偏见,继而制定相关制度限制这群人,而这些制度只继续会加深偏见直到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制度常规。从历史上看,很多社会秩序就是重复这种恶性循环,直到目前,某些国家阶级固化,性别歧视等问题仍然如此。

最后要说明的是,历史的真相不仅仅是它是基于它在不断编制一张又一张虚幻的网,还在于其目的性根本不是造福全人类。

农业革命就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农业革命使得粮食产量激增,人口爆炸式增长,但就个人而言,农民们一生辛劳照顾作物,最后在过度劳作带来的病痛折磨中死去。因此,农业革命不是人们驯服了小麦,而更像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其本质是: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人类在采集阶段的时候,能吃到小麦是很幸福的事,没想到为了追求这单方面的满足,却付出了如此的代价。同样,在现在,原有的奢侈品一定会变成必需品,人们舒服了还想更舒服,整个社会就变态式的不断运营下去,但没想到破坏了环境,人们最基本的健康反而不能受到保证,并且过快的社会节奏使得人们整天忙碌,焦躁不安,心理问题频出。相比农业时期的农民,我们现在的境遇又好在了那里?

实际上人类每一次重蹈覆辙的理由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结果。

更可怕的是,历史没有回头路,当人们已经意识到问题时,实际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而现代的解决措施是: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就需要更多,为了拥有更多,就生产更多。比如:塑料生产起初是为了节约木材纸张等,但没想到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只能想更多方法去消灭白色污染,而不是停止使用塑料。

三:秩序与力量的融合谈到近代历史,大部分人认为是科学和宗教关于真理之争,而本书作者则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理论上科学和宗教在都在追求真理,由于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所以势必会有所冲突。但实际上他们都并没有那么在乎真理,因为宗教在乎秩序,科学在乎力量,这二者之间并无矛盾,因此倘如二者能实现共赢,他们可以很轻易的妥协,共存甚至合作。近代史基本可以认定为是这个达成合作的过程。

首先真理往往存在于一些模糊的地带才能够引起争议,而由于每个人的网不同,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别人相信的就是“迷信”,实际上都是不同的网罢了。真正追寻真理的人是那些敢于挣脱自己网,抛弃世俗,看清事物面貌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又往往又是社会动荡的因素。

因而现在的社会,就是宗教和科学合力使得人们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这就是人类与现代的“契约”。

现代世界每个国家发展各不相同,但由于信息的流通,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主体思想和追求都相当接近,因而我们这一代人,被笼罩在一个巨大的虚构的网之下,这个网是由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人文主义所编制而成。

经济发展的教条:资本的诞生并不是指金钱的诞生,而是基于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一位很有钱的国王,他把钱用来建造宫殿,这不是资本家。而一个工人用银行贷款的钱自己开工厂,并用所得利润再投资扩大工厂这就是资本家。二者区别是,国王觉得钱就这么多,饼就这么大,我不自己享受了,钱就会落到别人手里。而银行和工人都基于对工厂未来会盈利的信任,认为工厂带来的利益不仅能还贷款,再投资还能挣更多,饼自己会变大实现共赢。

现代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一方面就是科技和经济的捆绑。科技研发新产品,获得巨大利润,资本家将所获利润再投入研发以获得更尖端的科技产品。实际上,当代的帝国之间的对抗,远远不再是曾经的掠夺资源,而是本国所拥有的尖端科技。科学促进资本发展,资本反过来哺乳科研教育。

当今世界,那个国家将这个循环做的越是好,那个国家就越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国家都执着于经济增长,使得这GPA成了整个世界疯狂追寻的指标。

正如之前提到的,想象的事物能够塑造我们的欲望,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人类从之前以克制节俭为美德,到现在以贪婪和享乐为美德。没有贪婪就没有投资,没有享乐就没有消费,经济就不会增长,社会就会停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因此人们眼中就只有利益,就会变得冷漠。那些贩卖黑人努里的农场主们,那些向中国兜售鸦片的英国人,他们不是和黑人和中国人有仇,他们只是贪婪又冷漠。这是人性,换做任何人是一样的,就像今天我们不是想杀死白鳍豚,我们只是眼中只有利益,没有其他罢了。

追求经济增长换来的不仅仅是重塑欲望和破坏自然,还有社会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变化。从前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家庭或者社群,就必死无疑。而现在资本的累积是的国家和市场的力量不断壮大,每一个社会机构都把人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一个人(无论男女),只要有经济独立性,完完全全可以脱离家庭,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国家市场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也许现在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么六亲不认,但真实情景可能由不得人选择。

例如你在一个阿里上班,一年50万,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接到父亲病危的噩耗,这时你会愿意牺牲工作,每日陪他,和他共度人生最后时光,还是雇花钱雇一个经验十足的保姆,自己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偶尔去看看他。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这样有人专心开发出更多产品,有人专业的照顾老人,各司其职,这就是科学的市场,而代价不过是牺牲你们的亲情罢了。如果这时候有人质疑,经济增长真的比家人感情更重要么?这就从科学跨界到了宗教。

宗教的接力棒——人文主义:尼采说:上帝已死。然而当代社会并没有沦为毫无道德、同理心的人间炼狱,是因为新的宗教革命——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认为人性在于每个人的自我特质,个人自由亦或说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正是每个人的内心让全世界有意义,如果遇到政治或者道德难题,就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使其不受外在的侵扰或伤害。

中国人更倾向于人文主义的一个分支社会人文主义,不再强调个人的感受,而是重视整个集体的利益,达成社会和谐。对于社会人文主义而言,各种权威和意义仍然来源于人的体验,但是个人必须听从政党和工会的决定,而不是自己的感觉。

当社会重视经济发展从而鼓动大众消费,加上人文主义重视自己的感受,这就不奇怪为什么现代世界会出现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扑天盖地让人享受的广告标语诱导出人的从众心理,成功将大家变成了相互攀比的消费者。任何节日都可以成为购物节,每块住宅区必不可少的商超。

总之,如果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需品,而稳定的秩序和消费欲望又是经济发展的保证,那么这时科学就可以和宗教联谊,世界就在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编制的大网下共舞。

第四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此书的部分以前上学时大致也熟悉了些,小时候懵懂好奇的关注点是自己的由来,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而如今考虑的确是我们如何与这个社会友好生存的问题,自己的前途在哪?怎么在这个进步的社会上生存发展?不同的年龄段读此书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的想法也只某段稚气未干年纪的看法......

从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残杀、抢掠、争领土,以及人类私心对权利的迷恋慢慢开始进化,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到现今社会,人类的`领导权也在不断扩大。

以前针对鬼神论的看法都会有莫名的恐惧并且无知的相信它的存在,现在才明白宗教的大肆宣扬只不过是政治权利下的产物,来教导人类弃恶扬善,倡导文明社会,改变以前从祖先辈们留下来的那点凶残习性。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行为模式慢慢开始被束缚,两点一线的生活慢慢演变成新的问题,以致于现在的人类开始思考怎么能让自己快乐,亦徒生自己行为下只对自然一味索取却无所回报的悔悟。但庆幸某些人的觉悟,有时候城市呆久了就想去自然界里舒展下祖辈们留下来的这点没被磨灭掉的自由自在,不愿被框缚的习性,好好珍惜还未我们破坏的自然,人类终将依赖它的存在。现在的人类,下至每个人都需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我也将善待我所拥有的一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之前一直有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时间拜读,直到去年年底罗胖在新年演讲中宣传此书的作者即将出版姊妹篇《未来简史》时,我终于意识到应该去看看这本奇书了。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真的改变了我太多的认知,让我对世界、对人类的起源及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学识渊博,从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用言简意赅、故事性极强的文笔,思维缜密且有条理地叙述了人类从250万年开始出现,历经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一直到现在的物种和文明演变过程,视角之广阔,想象之丰富,论证之详尽都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虽然我们从初中开始都在学习历史,但对真正的人类和世界历史却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现代人起源于东非,被称为智人,但实际上却只是人属中的一个物种,与我们同属的还有其他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还有生活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岛上的很多人种,可以说现代人在几百万年前并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只是后来逐渐由东非向外迁移才逐渐取代了其他人种,开始独霸地球。

但为何智人可以猎取大型动物,甚至取代其他人种,而导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成史前巨兽和其他人种的灭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智人内部产生了认知革命,这种革命使智人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能传达自然环境的信息,还能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事物让智人学会了如何协作,如何交流,以及建立自己部族的图腾等特征,由此逐渐孵化了宗教、秩序、文明……

可以说人类目前的社会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虚构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约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会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类天性。因为人的基因里还有动物的遗传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动物的天性,但现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生存,一旦偏离既定的生存路径,便会认为是异类。这种看法从古至今摧残了无数的自由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始学会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但是同时这种看似稳定的生活却让人口剧增,农民的收入不再仅仅只为了养活自己的'一家人,还养活着中上层所谓精英,由此这些精英脱离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建更多的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哲学体系、绘画音乐艺术,人类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别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便宣告着人类从此将自己禁锢,不再自由。

金钱概念造就了经济秩序,帝国的产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跃则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说人类发展的进程就是在不断完善整个社会机器稳定运转的秩序规则。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不断改变着整个地球秩序,地球中心开始由亚洲转移到欧洲,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未知区域开始被带入不属于他们的文化洪流中,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摧毁了玛雅等南美洲文明,发现了大洋洲,摧毁了地球仅剩的独立生态圈;也逐渐发现了遗落在文明之外的各个岛屿,摧毁了所谓的异类文明,从此,地球开始进入一个大文明时代,所有人类开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规则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异。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地球一体化。从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后的融合,这个过程起源于所谓的丛林法则,一个丛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个丛林后,便会产生好奇、恐惧、敌对各种心理,由此带来的要么是毁灭,要么是征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还会遇见各种问题。

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智慧设计可以让人类参与甚至是决定未来生物体的特征组合。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的智能机器体,由此所带来的道德和秩序又该如何界定和补充?

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幸福,真正影响人类快乐的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是达到期望的满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乐这个行为?由此带来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想必这也足够让我们去思索了。

真正的和平不是现在没有战争,而是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于依然民族林立、国家众多、文化分歧的如今,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带来毁灭的矛盾?

在7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经历了短短50的文明发展,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主宰地球,甚至开始进军宇宙,似乎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固然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飞跃进步,但与之而来的代价是除人类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却是前所未有的恶劣,我们拥有了看似无与伦比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则外,我们不再臣服于任何法则?如果在未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主义主宰者姿态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带来的估计只有自我毁灭了。

或许,我们该问自己的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固然我们无法去左右或者决定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开场就给我一个震撼,那就是其实人类发展史上分别存在着:东非直立智人、欧洲尼安德特人,亚洲鲁道夫人、印尼索罗人这几大类人群(年代从220万到100万年前),其中从智力和体力最强大的是尼安德特人,但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智人用了十万年灭绝了其他几类人种,最终统治了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主要是智人的后来(在DNA中以智人为主,杂交着少量其他人种)!那么为什么是智人获得最后胜利呢?因为智人提前完成了认知革命,迅速从一个普通物种完成了智慧物种的飞跃(人类发展至今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10万年前开始、农业革命--1.2万年前开始、科学革命--520xx年前开始);那么什么是认知革命呢?认知革命就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当一个智人捕猎者看到“河边有个狮子”他能把这个图面转为一种抽象概念去传递给其他族人,族人们能理解他想表述“河边有一个狮子”概念后一起与他合作捕猎,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其实认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语言沟通;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用语言沟通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来赢得生存;最有趣的是,人类在完成语言沟通中使用最多是进行“八卦”,这种八卦能力传递了大量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从而把个体的人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比如说同学会),而团体如果加上某种共同约束力就成为组织了(同学一起开公司,有了投资人和股东),那么这种共同约束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虚构故事”或者叫“集体想象”--这在现代企业组织里就叫做(品牌故事或者愿景规划);智人社会能进化到部落就是通过八卦,而部落进化到原始王国就是靠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虚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所有现代组织的构建基础就是靠沟通和把沟通升级而来,但在书中还带出一个所有组织的规模限制--150人,这不由得想到罗辑思维也讲到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不能超过150人,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代表靠人际关系的管理会僵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机械化的流程所约束;

当人类完成认知革命后继续生活了近两百万年,但在1.2万年突然发生了全然改革,就是从采集和狩猎食物改成操纵动植物的生命--驯化,这就是农业革命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种植(对植物),畜牧(对动物);但书中谈到最颠覆的观点就是,人类以为驯化动植物让自己获得稳定的食物,比如小麦、养羊等,但真实可能是处于演化弱势群体的小麦、羊反过来通过驯化了人类而获得生存并逐步灭绝其他物种;人类引以为豪的农业革命是一种进步,有可能是一个自然的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个阴谋;仔细思考一下,狩猎时代的人类更强壮、更敏捷、生存能力更强大、活动范围更广大,好像今天的猎豹;但农耕时代的人类更辛苦、更笨拙、生存能力脆弱、活动范围更狭小,好像今天的蚂蚁;因为人类被农作物、蓄养的动物束缚在某种状态中,某片区域中!在农耕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总量和寿命并不比狩猎社会的人数多,寿命长;也许,农业革命恰恰使人类弱化、退化(当然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书中解释到是建立有秩序的组织,最标志性成果就是--建立帝国;一个帝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首先是需要强大的武力,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男人因为强壮的肌肉而获得武力优势,女人因为缺乏肌肉而处于弱势,由此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主导权从女权至上(靠生育能力获得的优势)转为男权至上(靠武力获得优势),社会形态从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建立帝国的第二条件是需要流氓理论或者叫攻击理论,谁的攻击性越强谁就可能获得优势,而攻击性强恰恰是男性DNA里的基因,建立帝国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因此在需要攻击力强的基因要求之外还需要一种基因能力--合作精神,而男人比女人更善于合作;随着人类帝国的扩张,人类正进入一个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的时代,文化多元是从地缘角度来看,非洲文化、亚洲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大洋洲文化下还有无数细分的文化;但从地球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只有一种文明--人类文明;因为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尤其是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原来因为地理分割开的南美洲安第斯文明、非洲的廷克巴图文明、欧洲的丹吉尔文明、大洋洲岛屿文明全部为打破、侵略、融合了,从此全球进入天下一家的文明时代,如果再谈文明差异的话,只有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差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最大的收益是让人类完成了时间和空间上融合统一,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人类融合呢?那就是三种全球秩序,第一种叫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心灵上的宗教秩序;其中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是最完整、最有效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钱的力量”!那为什么金钱拥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原因就在于“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制度带来两大原则:1、万物皆可换--把土地转为他人对你的忠诚,把正义转为健康,把暴力转为知识;2、万众相信--有了金钱,可以使任意两个人合作各种计划;读到此时候,我联想起另一个观点就是“协助交换是人类大脑进化中最精彩的一次飞跃”,一个两岁的婴儿和同类的黑猩猩之间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交换获得收益,而黑猩猩永远只在索取,正因为人类大脑天然拥有了利益交换的意识,所以金钱这个工具在人类发展史被必然被演化出来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人类是残忍的,只是偶然主宰了地球,因为有了认知有了集体想象,所以人类得以从动物之中脱颖而出,由于农业革命,人类得以大规模繁衍,在这过程中塑造适合的生存环境,有些物种因此遭殃,因为科学革命,人类越来越复杂,生活的巨轮越来越难以控制难以理解。

人类是残忍的,可是如果不是人类,狮子口中的.羔羊,弱肉强食的丛林,难道就不残忍吗?人类是残忍的,可是人类幸福吗?历史上种种的苦难与无聊的厮杀,苦苦思索也不知为何。

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有些角度真的很新奇,就比如说不仅仅要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如果从其他动物呢?是人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绑架了人类呢?书里说了好多对于人类来说难解的问题,困惑。

这世界上应该没人知道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快乐到底是生理功能还是内心感受,似乎每一种说法都有可以理解的地方,然而似乎每一种推到最后都让人觉得没有意义。这世界上没有真理,但是我们却一直苦苦寻找,人的生命也完全没有意义~

最终我觉得还是佛教更加超脱,无需追求快乐,无需追求良好的主观感受,无需追逐意义。存在的一切只是存在的一切,没有好坏,没有贵贱,没有快乐和痛苦,也没有意义之说。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人类简史》;这本书开场就给我一个震撼,那就是其实人类发展史上分别存在着:东非直立智人、欧洲尼安德特人,亚洲鲁道夫人、印尼索罗人这几大类人群 (年代从220万到100万年前),其中从智力和体力最强大的是尼安德特人,但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智人用了十万年灭绝了其他几类人种,最终统治了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主要是智人的后来(在DNA中以智人为主,杂交着少量其他人种)!那么为什么是智人获得最后胜利呢?因为智人提前完成了认知革命,迅速从一个普通物种完成了智慧物种的飞跃(人类发展至今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10万年前开始、农业革命--1.2万年前开始、科学革命 --5前开始);那么什么是认知革命呢?认知革命就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当一个智人捕猎者看到“河边有个狮子”他能把这个图面转为一种抽象概念去传递给其他族人,族人们能理解他想表述“河边有一个狮子”概念后一起与他合作捕猎,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其实认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语言沟通;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用语言沟通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来赢得生存;最有趣的是,人类在完成语言沟通中使用最多是进行“八卦”,这种八卦能力传递了大量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从而把个体的.人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比如说同学会),而团体如果加上某种共同约束力就成为组织了(同学一起开公司,有了投资人和股东),那么这种共同约束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虚构故事”或者叫“集体想象”--这在现代企业组织里就叫做(品牌故事或者愿景规划);智人社会能进化到部落就是通过八卦,而部落进化到原始王国就是靠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虚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所有现代组织的构建基础就是靠沟通和把沟通升级而来,但在书中还带出一个所有组织的规模限制--150人,这不由得想到罗辑思维也讲到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不能超过150人,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代表靠人际关系的管理会僵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机械化的流程所约束;

当人类完成认知革命后继续生活了近两百万年,但在1.2万年突然发生了全然改革,就是从采集和狩猎食物改成操纵动植物的生命--驯化,这就是农业革命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种植(对植物),畜牧(对动物);但书中谈到最颠覆的观点就是,人类以为驯化动植物让自己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比如小麦、养羊等,但真实可能是处于演化弱势群体的小麦、羊反过来通过驯化了人类而获得生存并逐步灭绝其他物种;人类引以为豪的农业革命是一种进步,有可能是一个自然的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个阴谋;仔细思考一下,狩猎时代的人类更强壮、更敏捷、生存能力更强大、活动范围更广大,好像今天的猎豹;但农耕时代的人类更辛苦、更笨拙、生存能力脆弱、活动范围更狭小,好像今天的蚂蚁;因为人类被农作物、蓄养的动物束缚在某种状态中,某片区域中!在农耕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总量和寿命并不比狩猎社会的人数多,寿命长;也许,农业革命恰恰使人类弱化、退化(当然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

古人说,月亮上住着嫦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溜达了半天,他会告诉你:不但没有嫦娥姐姐,连风都没有。那年是1969。

1969年,神州大地发生了什么。大家在搞运动,文斗武斗,巧克力豆。

这教、那教,各种教,教教有神又有经,来凑一桌麻将,猜猜谁会赢?

你是唯物主义,不信这一套。什么都不信,精神会不会更空虚寂寞冷?

忘记上面的胡说八道,以下是本书精华内容的摘录:

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虚构的故事,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自然界的秩序是稳定不变的,就算人类不再相信世界上有重力,重力也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但相反的是,想象所构建出来的秩序总有一夕崩溃的风险,因为这些秩序背后靠的都是虚构的故事,只要人们不再相信,一切就风云变色。

这三种全球秩序:

1、经济上的货币秩序;

2、政治上的帝国秩序;

3、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从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全球单一文化,应该是人类历史无法避免的结果。

历史的铁则: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混沌系统分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二级混沌,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就永远无法准确预测。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7

本书由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写。开篇先介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并在其中穿插进科属种,人种类别等常识的简要讲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在作者的叙述中,人并非像现在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是生物界的主宰。相反,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供给导致史前人类不仅肌肉退化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200万年)史前人类只能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尴尬位置。好在用肌肉萎缩换来的大脑也不是那么没用,比如史前人会利用工具将狮子、鬣狗啃食之后留下来的骨架捡起来,用石头砸碎,吸食里面的骨髓。当然仅仅凭这点小聪明是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抗衡的,人类进化选择下来的大脑看上去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人的社交性和可塑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大脑发挥了其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类包括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多个人种,只有智人作为唯一人种幸存下来。智人在约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在约7万年前开始迁移至世界各地。关于智人吃鸡的原因其中有两种理论主张,一是“混种繁衍理论”,即杂交水稻,二是,替代理论,即胜者为王。第二种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符合政治界需要,即使有部分研究表明部分地区的人的DNA里某一非智人史前人基因较多,也无法替前一理论做出充分证明。

在这一设想下,智人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才会使得他们能够笑到最后。首先要说的是语言,不同于动物单纯发出信息提示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其灵活性、详述性,其社交八卦作用,以及其虚构事物的作用。灵活性、详述性,是说在描述事物时,人不仅能把事物主体告知对方,还能顺带描述一下那里风景如何,几头老虎,我们要怎样骗开那些笨老虎等等。社交八卦作用,在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大家一起吐槽过对面山头的丑原始丫头,我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大家也会离她远一些,离你近一些。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我觉得前两章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语言的虚构事物作用。虚构事物不单单是谎言,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相信的谎言。放在现在来看,所有的政权,公司,道德,法律,等一切没有自然实体又能将大家汇聚制约起来的事物,都是人们编织的“谎言”。史前人类固然没有我们这般聪明,但是编故事的虚构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而这也促使了智人的认知革命。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这种虚构能力,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事实真相撒谎,虚构者本人也对自己的虚构坚信不疑。这种虚构往往会汇聚起来更多的人,增加团队凝聚力,比如信仰共同神明的两方,当有外来人侵略同样信仰的人时,另一方往往会为了这种虚构的信仰而去战斗。这种虚构也推动了贸易,同样信仰的人往往会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放心与你做买卖,一来二往也促进了知识交流,加快了行为的创新。在今天,人们为了虚构出来的“国家”概念会不惜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可见这种虚构在当时的强大合作力。正是这一特性,使智人团体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团体有更强的战斗力,正是这一特性,使历史开始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人类开始成为“一种特别的动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8

20xx年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作者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作者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作者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者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9

1、地球文明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遵守特定的规范。就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几千年来,不同的文化都处于流转变化之中,历史的大趋势是规模小而简单的文化逐渐融入规模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中,世界大型文化的种类逐渐减少。就像中国一样,随着从大秦以来疆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成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已经很难区分纯正的汉人文化或满人文化。

这就是文化演化的大趋势。公元前1万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到公元前2,只剩下几百个,最多不超过两三千个。到公元1450年,文明数量锐减。接下来的300年间,亚非世界吞噬了整个地球。15,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153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16,欧洲人登上澳大利亚大陆。

亚非世界花了几百年时间吞噬了全世界,这个过程永远无法回头。今天,几乎全球人类接受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整个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国家,但受到国际公认);使用同样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采用同样的法律体体系(人权和国际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接受同样的'科学体系(专家们对物理、生物学、医学等所有学科的观点几乎相同)。

2、纯正的文化不再存在

文化融合是帝国吞噬世界文明的结果。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具有两个最基本特征:

(1)帝国统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独立的领土,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帝国的疆域可灵活调整,几乎可以无限扩张。帝国不需要改变基本框架和认同,就能纳入更多的国家和领土。

大秦帝国和蒙古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帝国案例。

帝国并非永世太平,帝国也会面临崩溃瓦解,就像大秦帝国命数并不长久,蒙古帝国也在辉煌之后很快消失。但是,帝国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已经融合的文明会恢复其纯正和独立,也不意味着帝国子民会恢复曾经的独立。

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帝国的崩溃,新的帝国代替了曾经的帝国,谁也回不到从前了。

好莱坞电影中,印第安人骑着高头大马和欧洲人作战,大无畏地保护着祖先的传统。然而,在印第安人祖先那里,根本就没有马,马是在17、18世纪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或者,意大利人吃着经由西班牙传入的墨西哥的西红柿做的意大利面,印度人吃在墨西哥的辣椒,中国人穿着满人的旗袍。回到大秦帝国,皇帝也不知道土豆、玉米、西红柿、胡萝卜等无数我们饭桌上的美食来自哪里。

想做个吃着纯正中华美食的汉人,其实是不可能的。想要恢复纯正的中华文明,也无从谈起。剥离欧美传入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我们看到还有满清留下的文化侵袭,比如,普通话、旗袍、宫殿、习俗等,如果把这些再剥离,我看到的还有蒙古帝国的痕迹,继续剥离,你看到印度传入的佛教,再剥离······以此类推,到哪里才算是纯正的中华文明呢?

以前九斤老太的各种对新事物的抱怨,都会在历史大潮中被淹没,留下的只有融合和演化。演化是个不知目的地的过程,未来是什么样子,科学家说不出来,王大树更不知道。

既然再也回不到从前,不如就接受融合和改变吧。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

《人类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和未来。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我们如何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到现代的农业社会,以及科学和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赫拉利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他强调了农业革命对我们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他还讨论了我们对科技和自然的依赖,以及我们如何陷入了一种“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在书中,赫拉利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都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科技的态度,并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人类对食物的追求如何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扩张,以及这种扩张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环境。这种转变对人类的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分化。

书中还提到了现代社会的许多其他问题,如全球化和数字化等。赫拉利认为,这些变革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和公平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人类简史》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历史和未来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无论我们是学生、教师还是普通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启示。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1

《人类简史》这本书用不到500页的篇幅写出的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一整部“人类史”。

这在某些专业历史学家看来,恐怕已经很难说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了。而且由于缺乏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这本书恐怕连“宏观世界史”都算不上。可是,如果不是历史,它又能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写历史涵盖这样宏大的时间跨度,最终却浓缩到并不厚重的一本书中,写到这个份儿上,更像是离开了传统意义上“历史”的范畴,而走向了“哲学”——这个“哲学”不只是“历史哲学”,它同时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系统的史事在这里隐而不见,流出笔端的都是一些被用来说明某种历史法则、人生道理的史事片段或现象。如果作者能真心关切人类的命运,并且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和理论修炼,这种写作就能达到一种胜境,它的产物也就不再是那种我们所习见的历史作品,而有可能是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人类由远古时期走向智人大获全胜的认知革命,就像人类后来由迁徙游牧转向定居耕种的农业革命一样,都是开工没有回头箭、只能向前却无法倒退的进程。类似地,赫拉利对当下基因工程学“改良”人类的种种做法的尖刻抨击,也在基于他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分析基础上,充分显示了他的“爱人”情怀。

在最后对当下“人类”“历史”的分析和预测中,作者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长生命”旗号来改造人类基因的科学活动,恰切地比作追求长生不老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和创造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两种传说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他看来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首先,在当今贫富差距已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这种只有一小撮富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永生大法必然严重加剧社会不公;

其次,如果人类真的被升级为另一个物种,实际上是升级为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化人”,那么随之发生的就只能是人类的本质乃至“人”的定义的根本改变,就只能是智人历史的终幕。

从某种范式来看,或许人类与历史的关系的确有其悲哀之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并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2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赫拉利写的一本人类发展历程的历史著作,讲的是人类如何经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这三大变革,从远古人类走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的能够创造生命的“神”过程。

赫拉利通过这本书,描述了他观察人类发展的独特视角,告诉了读者许多知识点,并试图通过这本书,引起读者思考人生。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认同中文版序的作者的说法,赫拉利将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这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了我新的认知:

1、吃东西的时候要尽可能多样性,并每一种都不能吃的`太多,这样对个人身体有利,我们常说的不挑食就是这个意思。

2、要理解人的欲望,很多东西都是人自己的感觉,比如他说,现代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爱人快乐,就给他买大房子,让他出国旅游,而古代的法老为了让心爱的王后开心,就给她造个大金字塔。

3、要保持好奇心。作者认为到了近代欧洲人比亚洲能发展的更好,就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他们认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未知的东西需要探索,所以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尽管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远比西方的麦哲伦和哥伦布早得多,船也大得多。

4、国家和民族都是想象,是统治者为了更大范围的合作而编的故事。这一点直接颠覆了我以前所了解的世界观,但赫拉利说的又非常有道理,让你不得不信服。

5、要正视历史,人类的进步和扩张,总是伴随着其它动物甚至其它人种的灭绝,这里没有什么温情可言,也无对错可言。本书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反驳了许多大型动物的灭绝比如猛犸象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观点,其实历史最好就是事实,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6、最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了现代技术革命可能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包括当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等。

总之,本书作为罗胖的《得到》上的镇殿之宝,信息量巨大,许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本绝对值得一看的好书。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3

首先这是一本能引人思考的好书。

读这本书,最好有一些历史和宗教的背景知识,读起来会有更多共鸣。从我的角度,作者讲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智人并没有比其他人种或者动物高贵或者特殊,我们只是遵循进化规律产生的产物,第二,我们社会进化过程中所笃信的上帝,君权神授,马克思主义或者经济学原理,都是人类自身想象出来的产物,它们都有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稳定的一面,同时作者告诉我们,并非只有它们不可,如果我是一个中世纪的人,信仰上帝还是信儒家,只取决于我出生在哪里,第三,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消耗过多资源的同时,会造成边际效应,市场经济的痛点在于它的短视,无法对长期市场所发生的事情做合理预测,尤其是当大众掌握投票权的时候,这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第四,对于人类的'未来,基因改造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对改造人已经在中国诞生,这种改造能否让人类生物到达一种新的进化速度,能否适应更严酷的环境,我们拭目以待。

对我的启发:对于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风气和习惯,想一想它的来源,它是不是还适应当前社会,下一个生产关系模式又会诞生在什么国家,是什么样的模式,以什么事情为契机?从这本书发散出去,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做,有趣的题目可以想。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4

每晚睡觉之前都会读上一会儿书,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姑且不管好坏,至少这是一种能让我快速入眠的方式。读上大概45分钟左右,眼睛就已经不听使唤了!

最近在读《人类简史》,本书又给我打开了知识认知上的又一扇门。我一直认为,所读的书不见得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怎样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很多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认知这个世界,人类的过往,经历,以至于未来,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初拿到《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第一感觉上———“厚”,太厚了。而且粗略一翻,每一页文字都非常多,很少插图。便知道,这两本书肯定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看!但是从这两本书的思维导图让我感受到,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将会用这两本书为我开启认知的一扇大门,这两本书将会为我构造多么宏大的人类认知观!

看书的速度实在是比较慢的!最近刚看到,有关智人的历史,内容太多;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数10万年前的智人,由于没有掌握火,不能煮熟食,而且食物短缺,能够为智人提供能量的高热量的甜食,少之又少,那时候唯有熟透了的水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当一个智人女子在空旷的大草原上搜寻实物,发现一颗已经熟透了的苹果树,那么这个时候,她的第一选择肯定会先吃,吃到吃不下为止,因为如果被其他的大型动物发现,那么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这种对高热量甜食的喜爱,乃至于吃到吃不下的习惯,恐怕已经深深刻入了我们人类的DNA当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无法抗拒甜食的原因,肥胖也成为现代社会特别严重的健康问题!

但是,数十万年前的`智人却没有肥胖这样的健康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他们为了躲避大型猎物的追杀,必须让自己跑的更快,更灵活;也比如他们因为食物短缺,不会固定的进一种类型的食物,而是多种杂食,也就不会因为食物不均衡而引起健康问题;也比如他们在生存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搬迁,如果因为肥胖等健康问题导致行动缓慢,那么这部分人注定会被部落遗弃;等等!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就注定了我们的健康会出问题,这是DNA遗传无法控制的!

我们现代人能够控制的东西太多,食物方面,可以做到针对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会因为我们身体需要各种元素而进食各种不同的食物,对甜食的喜爱也是深深的刻入了我们人类的DNA;现代人也不用躲避大型动物的残害,也不用把自己锻炼得异常灵活去跟其他捕食者竞争;现代医疗的发达,也不会让我们因为一些小疾病而被家人或者社会遗弃。总之,现代社会的安逸,确实让我们在某方面已经比不上我们的祖先:智人;DNA的遗传变异也在慢慢发生!但是,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我们也在不断的意识到种种问题;

关于,现代人的很多喜好,也许我们并未意识到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很多行为都是从我们远古的祖先:智人身上遗留下来的,这样的行为或者喜好,都是刻入了我们的DNA的。

读书,确实让我认识到了以前毫无意识的一些事情、行为或者习惯!也许下次,有人问题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甜食,我就可以回答他:这是我们远古祖先:智人遗留在我们DNA里面的!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观看!以上均为个人拙见,同有《人类简史》的爱好者,欢迎你们留言讨论!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5

花了两天时间拜读了最近超热的一本书《人类简史》。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时我是比较排斥的,用这么薄的一本书来描述人类的历史,有点异想天开。看完书之后,我路转粉了,不由得为作者宏大的思维所拜服。

这本书整体来说,是紧紧抓住了一点,就是“趋势”。

人类由动物发展为上帝,一共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趋势浪潮:

第一次趋势是“认识革命”,使得人从食物链的最底层走向了最高层。

第二次趋势是“农业革命”,使得人口极大的提升,占领了全世界。

第三次趋势是“科技革命”,正是我们现在所在经历的这个时代。

这里想着重谈一下科技革命的时代,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书中指出,科技革命时代的趋势是资本和科技的循环,资本投入科技,产生超额产出之后,再循环投入科技,从而产生了指数级爆炸式的增长速度。这个循环成立的'关键就是不断涌现的科技发现,500年来,科技也从来都没有辜负过我们。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列举了现今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我细细一数,居然发现一大半是科技公司。我也看到了身边很多的例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因为这个已经不是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刚需。

书中还提到了银行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社会关系中,如果A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然后拿着计划向B去借钱,B是不会借的。但在科技革命的时代里这个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资本的高速循环,推动整个社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未来的乐观心理,在这种乐观心理的驱动下,B就有可能借钱给A,无数的机会就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社会也因此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个角色B往往就是银行。作为一名银行科技员工,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使命和责任感,原来我们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是可以和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而且这个基础的使命也能给职业发展以指引。

听说目前《人类简史》这本书的阅读主力是创业者们,因为创业本质上就是一个追赶趋势的过程,而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晰的理清这一点。我觉得对趋势的了解对每个人都是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一部分解答为何而工作这个关键的命题,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得到成长。

第五篇: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程理论学习心得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程理论学习心得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

关于认知结构的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试图通过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图式一词来描述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被内化的动作,它最初源于先天的遗传。比如婴儿生下来就有吸吮图式,2岁以前的儿童通过感知觉与动作的协调,逐渐形成各种感觉——运动图式。以后逐渐形成表象图式、直观思维图式,以至到一定年龄阶段,形成运算思维图式。

而奥苏贝尔提出了与皮亚杰稍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概念。他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其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变量也可相应地分为一般的(长期的)和特殊的(短期的)。前者指学生在某一学科内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特征. 这些特征影响他在这一学科中未来的一般学习成绩; 后者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相对小的知识单元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对这一新的学习发生影响并有直接关系的概念和命题的内容和组织特征。

那么,何谓迁移?一般心理学教科书都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这一定义并不能概括全部迁移现象,他忽略了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因为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心理学也看作学习的迁移。于是,我们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生学好中文有助于学好英文,学好英文有助于学好法语等。上面所说的前一种迁移,可称为顺向迁移;后一种迁移,可称为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依此,凡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及其特征的概念是针对其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即迁移)而提出的。他概括了认知结构的几个特征,他认为认知结构的第一个特征关于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时,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认知结构的第二个特征涉及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认知结构的第三个特征是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特征也被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二、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内涵

奥苏贝尔认为,当用他的认知结构的观点重新考察迁移时,会发现原先的迁移模式在有意义学习中仍然适用,顺向的迁移仍然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但是,先前的学习指什么?它如何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伯尔对此作了新的解释,这是同传统的解释根本不同的。他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与迁移中,我们所说的过去经验的特征,不是指前后两个学习课题在刺激和反应方面的相似程度,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诸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等。在学习一个课题时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另外一个课题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而且,他认为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一个课题”和课题“另一个课题 ”的学习。学习“一个课题”是学习“另一个课题”的准备和前提,学习“另一个课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一个课题”的联系中学习。因此,在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很少有像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意义的迁移。这里,学习迁移所指的范围更广,而且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派生类属学习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因此,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同时,奥苏贝尔通过设计组织者(也称“ 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所谓“ 组织者”(o r g a n i z e 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的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e x p o s i t o r y)“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C o mp a r a t i v e)“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奥苏贝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用有意义的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陈述性的“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 组织者”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一般有助于学习与保持。研究表明,“组织者”的效果对言语和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更为明显。

为了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比较性的“组织者”,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例如,奥苏贝尔和约瑟夫(M.Y o u s s e l f)利用比较性“ 组织者”

促进了对虽相似但有矛盾的材料的学习。他们在实验中将被试分成两个等组,实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它指出了佛教与基督教的异同。该组在学习禅宗佛教材料之前,又学习另一个比较佛教与禅宗佛教异同的“组织者”。控制组在学习第一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历史材料,在学习第二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传统性材料。结果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更好。

另外,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也可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例如,奥苏贝尔和他的合作者在 1 9 6 1 年研究了原有的知识的巩固性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研究中让被试先学习基督教知识,经过测验将被试的成绩分成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然后将这些被试分成三个等组:第一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第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陈述性“组织者”;第三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有关佛教历史和传记的材料。在实验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进行了保持测验。结果表明,不论在哪一组,凡原先的基督教知识掌握较好的被试,在学习佛教知识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的保持成绩均较优。

三、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材料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奥苏贝尔指出,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材料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何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呢?这需要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其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生我们的教材要体现鲜明的直观性,而对于高中生、大学生我们的教材则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对于生疏的内容,无论各个年龄层的初学者,直观性、鲜明性都是第一性的。

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如果教师的教学或教科书不能使学生做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不良后果,如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着本质上相同的概念,从而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

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要注意两个方面:(1)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容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如有些老师安排很多学习内容却过于分散,迫使学生强行记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和关系,结果学习效果很差。(2)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注重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注意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有一点不得不提,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判断有些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比如有些学生学习英文不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他的中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原本就差,这种能力不自觉迁移到英文学习上。还是引用奥苏贝尔的名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下载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之人类认知结构-苏华东-2001490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1 茨威格很会讲述一个故事,在他的笔下,《人类群星闪耀时》只怕是最经典的著作。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十几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每一个事件被茨威格记述后......

    人类不变的追求 读书笔记

    人类不变的追求--------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题记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或者说自亚当造出人以后,民主自由就从没有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不管是在原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篇1作者是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了解这本书的开始是中学时期(七年级下册)的出自这本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充满文学气息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文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瞬间之火,点亮永恒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感 梁启超先生曾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时代变迁总能掀起狂风巨浪,在风口浪尖之上往往就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