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时间:2019-05-12 22: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第一篇: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课件)

山西省太原市57中 要瑞娥(03000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的变化特点。

(2)通过探讨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3)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游者、文物工作者、市民、经商者、政府官员等,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谋划策。(2)通过欣赏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3)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二、教材分析

在晋教版地理教材中,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这节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聚落的发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世界地理部分《居民》中的下列标准:举例说出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等。

晋教版教材的文字部分非常精练,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晋教版教材是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的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尤其突出了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功能。

聚落的发展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学习,应结合实际,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本节应把重点放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

活动系统紧扣教材,“积极参与”,就如何保护平遥古城,让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探究”,让学生收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资料,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重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城市聚落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水城威尼斯”“土家竹楼”“福建土楼”“平遥乔家大院”“北京四合院”“上海的现代化建筑”等的景观图片,同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导入。

一处处的传统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匠心的种种现代聚落更闪烁着人类的科技之光。同学们,你知道目前聚落的发展特点吗?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在历史中遨游,在山水中呼吸!

[合作交流,分析探究]

一、聚落的发展

1.屏幕展示课本图6.6“聚落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即使进行归纳。

村落的形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因此形成了村落。最初的村落规模很小,房屋也比较简陋。村落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了很大进步。村落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质量也有了改观,村落多依河而建,而且多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城市的形成——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村落逐渐成为周围村落商品买卖的集聚地,当这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建筑物高度越高。

2.屏幕展示城市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景观图片,同时展示课本图6.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6.8“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图6.9“上海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完成读图要求。

(1)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3)近百年来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小结。

(1)图中反映出1800~2002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到47.2%。城市人口从哪里来?只能从农村人口转化,所以资料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高。

(2)图中反映出1950~1996年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数量的变化,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由72个增加到326个,说明世界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图中反映出1911~2000年上海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这是世界上的大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3.过渡: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猛增长,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屏幕同时展示课本图6.10“城市的环境污染”(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展示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的景观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小结。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1)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破坏性恶劣影响。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城市居民做饭或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2)水污染是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城市工业废液和居民生活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3)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4)垃圾污染是指城市固体垃圾等废弃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达到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程度。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炉渣、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如灰、土、砖瓦等。5.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一些传统的聚落遭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课件)

山西省太原市57中 要瑞娥(030009)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或县城、乡村,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等。(3)你的家乡有世界文化遗产吗?

山西的平遥古城、大同云岗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

(4)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聚落和民居。

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互相介绍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外国和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各自的各称。然后把各组的记录收集起来宣读,使大家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3.屏幕展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师生共同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下面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古城面积仅3平方千米,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纳河岸:巴黎的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城区缓缓流过的塞纳河,他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两岸的发展速度相同,这种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巴黎起源于塞纳河,城市的主要建筑大都集中在塞纳河沿岸,因此,塞纳河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白天游览塞纳河,四周风景如画,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名胜一一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桥梁也一座座扑面而来,使人目不暇接。夜游塞纳河则别有一番情趣,岸上灯光闪烁、熠熠生辉,河中风清水澄、优雅宁静。

4.屏幕展示“信息传递”:水上古城在缓缓下沉,抢救威尼斯工程将启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抢救威尼斯古城刻不容缓?了解一些传统聚落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类为抢救这些传统聚落而采取的措施。

5.过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平遥古城就是这样一座杰出的城市。请同学们就如何珍惜和保护这座古城,发表你的观点。完成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下面是课堂活动的一个实例。

将全班同学分成七组,分别赋予平遥城建局领导、文物工作者、经商者、房地产开发商、中外游客、平遥老百姓、政府官员的角色。学生陈述观点:

“城建局领导”:对古城要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可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以方便居民生活。

“文物工作者”:这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么多的人住在里边,会对古城造成破坏,应让居民迁出古城。

“房地产开发商”: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古城也变得非常拥挤,干脆拆掉算了,建造上高楼,可以解决多少人的住房问题呀。

“经商者”:古城有这么多的中外游客,真是大好的商机,我们在古城墙上为公司做一个大广告牌吧。

“中外游客”:保护古城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游客来到平遥,就是要体味古城的民居特色,领略古城的魅力,在历史中遨游,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古城。

“平遥老百姓”:我们已经在古城里住了几十年了,对古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古城是我们平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政府官员”:我们既要加大保护古城的力度,也要利用古城发展旅游,为地方人民造福。

教师总结: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根据刚才的讨论,大家一定有更好的建议,同学们可以写信给平遥城建局,把你们的建议告诉他们,为平遥的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6.屏幕展示鲁先圣《品位》一文中的一段,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英国伦敦有好多短街小巷,这些年虽然城市发展很快,但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持着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扩建街道,也要在保护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进行。走在这些短街小巷里,你除了能找到那些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你会发现许多巷口、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很有特色的小牌匾,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在这里居住,或经常在这条短巷散步思考。伦敦人说,在纪念的这些人中,有一些并不是十分有名的。比如一位叫杰克的画家,他在那所小院子里画了一辈子画,直到去世也没有成名,但伦敦人认为,即使这样也很有意义。院门口的牌匾上写道:这是一位为艺术而奉献了一生的画家,请游客不要惊动他。

法国的巴黎也是这样,很多地方都挂着纪念牌匾,告诉你哪一位历史名人在这里生活过。走在大街上,你感觉你正与那些名人并街散步,你走进了历史。无意间,你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是一个低级趣味的民族。?/P> 6.阅读材料,就北京四合院“拆”还是“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例如: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可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有的四合院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搭上了各式各色的小房子、小棚子,干什么的都有,拥挤不堪,使四合院变成了危房。另外,市政设施的落后又给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例如,厕所是公共的;自来水只进院子不进屋;电线在房顶上飞;下排水不畅等。

[教学后记,总结反思]

晋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了教师很大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基于教材,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篇:高中地理聚落教案

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 二〇一三年十月

聚 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

()

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

()

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 读图答题: 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

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 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 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 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作业布置:整理笔记,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课后反思:

审核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5、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6、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

篇三: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

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 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

【板书】

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篇四:聚落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教案 1 2 3 作者简介:李庆龙,男,1973年2月生,大专学历,中教二级。1993年8月——2001年8月从事小学教学及管理工作,先后获得过镇级“优秀教师”,镇级“先进工作者”和旗级“优秀教导主任”称号,本人的教案及教学设计先后四次获奈曼旗教体局教研室表彰。2001年9月-现在,从事中学管理及地理课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乐学易记能理解应用的地理教学方法——巧编诗歌法,深受学生好评。于2004年12月被奈曼旗教体局选拔为“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能手”。2005年3月26被旗教体局选定为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师的评委。4 篇五: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精选)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2.3.维。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第三篇:发展与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

栗昊

2014年2月7日 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第四篇: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及措施。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歌赏景,歌曲或图片中展示了哪些事物,比一比谁记住的最多。有山、有水、有房子、有庄稼,同学们描述的这些事物,组合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乡村景观图,人们在这里集中的居住、生产、生活,这就形成了聚落。小到几十人的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都是聚落。[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先来了解学习目标(教师指出重难点),从目标一中我们了解到,聚落有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讲述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我秀我家乡)

1、师:先让我们辨认以下景观分别属于哪种聚落?(生答,师指出村庄和集镇)同学们辨认的非常准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从哪些方面区分的吗?(生答)

承转:乡村小而优美,城市大而便利,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呢?(可小组进行)

2、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不难看出,乡村优美,城市方便,尤其是城市,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生说)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呢?请同学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生答)

总结:这些建议都很不错,看来城市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承转:不过有的生活在乡村的同学可能很得意:我们乡村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可能也会发展为城市,城市也可能会继续发展,也可能会产生这些城市问题,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人类的活动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就会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如不注意,就会使聚落停止发展甚至消失。如:以前水草肥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如今很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草原严重沙化,绿色草地已很少见。一些地区人们已无法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很多地方成了无人村。再有,光辉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兴盛一时的古楼兰王国已经成为一个传说,我们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只有合理的改造自然,协调好人地关系,聚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我们以传统民居为例,一起来探究古人是怎样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二、特色民居(我家有特色)

1、师:这是老师制作的世界上某地区传统民居的模型,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他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吗?提示:双层、竹木结构。(生答)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你认为老师的这个模型,可能位于哪个地区?(生答)对,这就是东南亚的高架屋,它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承转:同学们能否根据刚才的分析,思考: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可能是怎样的形态?(师提示,生答)

总结:同学们真是智慧超群呐!平顶、厚墙、小窗,这就是位于热带沙漠地区的北非民居,极好的适应了当地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承转:这两种民居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你会连吗?

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爱我家乡)

1、承转:以上这些特色民居都是祖先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聚落,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安徽西递宏村、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法国塞纳河岸等(介绍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总结:这些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值得我们参观考察。今年十一的时候,老师本打算去旅游的,但却发现中国有的文化遗产地出台了这样的举措,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生答)

师:这种做法避免了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环,除了这种做法,同学们还能想到别的办法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吗?(小组讨论,回答)

总结:老师很欣慰,大家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老师也相信,世界因为有我们会变得更美好![课堂总结] [智慧星选拔赛] [课后延伸]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传统民居极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制作一个模型吧!

第五篇:《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地理 廖肖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主要形式、形成及发展

2、举例说出聚落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二、重点

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难点

1、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课时:1

五、教学过程

引入:周杰伦歌曲《稻香》(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轻易就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共鸣,让学生主动讲出歌曲传递的思想

城市人在生活工作中受到挫折,回到农村故乡寻找遗失的美好回忆,以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展示城市、乡村的景观图(让学生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感性的认识)

你争我辩:乡村PK城市(四个学习小组代表乡村,四个代表城市,讨论后组长汇总意见,写到黑板上,胜方均加5分)

过渡:通过辩论我们都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都统称为聚落。讲解: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settlement),根据规模的大小划分为乡村和城市。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town),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city)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由于城市和乡村生活水平、环境存在的差异,大量农村人口会选择到城市工作,人口大量聚集导致城市涌现不少问题,如大气污染、交通阻塞、住房拥挤、生活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图片)。面对种种问题,回归农村又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潮流。

播放视频(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新闻:大学生回乡创业,明星进深山当农民,赵本山农村题材大戏,网上流行潮爆农村大叔视频)

过渡: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世界各地的民居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呈现不同的风格。

探究活动:学案P30“合作探究”1,课本P53活动2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小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转承: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举例,展示图片

转折:但是部分文化遗产以前不受重视,破环严重,难以弥补,我们应如何保护? 讲解:保护措施

反思:

本节重点之一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这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深有体会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所涉及的,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所以如果单凭老师展示图片、口头叙述未免有所缺漏,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半学生支持城市,一半支持乡村,把支持的理由写到黑板上,几分钟下来黑板写得满满的,换言之两者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方的优势也就是另一方的劣势,讨论非常的充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居民都向往城市生活,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定性思维,但现在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回流乡村的趋势,所以我播放了一个有趣的视频,让学生多接触时下的流行话题。

但本节的不足之处是,虽然辩论时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但在课堂组织方面需要更精心的准备,比赛的评价机制也应更科学合理一些。

下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与发展[5篇范文]

    保护与发展、 西藏文化提升、 发展服务业、 建 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等不同角度, 分析论证了 在拉萨市建设西藏民俗风情园的相关背景和必 要性。规划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传统的乡村聚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中......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王敏霞 指导教师:高志刚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

    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边陲,是一个九......

    空气污染与保护教案

    空气污染与保护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

    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共五篇)

    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和分布特点,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2、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案(共5篇)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