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案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远古居民的成就,感受远古先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学习方法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重点难点
重点: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 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自主学习】
半坡聚落 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1)原始农耕: 让学生运用考古方法自主探究半坡人以粟为主食,引导学生知道南稻北粟的差异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
根据半坡氏族使用的磨制石器石刀、石锄、石耜冠、石铲、石斧,得出新石器时代的概念。(2)原始畜牧业: 以证据证明半坡人的原始畜牧业中会饲养狗,学生通过分析知道半坡人养狗主要为了打猎,继而推出半坡人在进行原始农耕的同时也保留的渔猎生活。(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出示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和纺轮,说明半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建筑业: 通过对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分析,再次证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方法来进行证据收集,推导、判定,自主探究半坡人的农耕生活,较全面地依靠自主探究去感受半坡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聚落
(1)原始农耕: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河姆渡人饮食的部分,提问:河姆渡人在当时以什么为主食?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食。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讲述河姆渡人为什么以稻为主食。
(设计意图:以考古学常用的方法实证史实,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讲授把考古和实证方法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以后自主探究。)
设置情境,请同学根据出示的图片选择工具种植水稻。
(设计意图:通过对工具的比较,知道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特征,使学生了解只有工具的发展,生产能力才能提高,社会才能进步。)(2)原始畜牧业: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艺术形象创作讲述河姆渡人饲养家畜。
(设计意图:以考古学常用的方法实证史实,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讲授把考古和实证方法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以后自主探究。)(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出示河姆渡出土的扁圆陶纺轮、鱼塑、扁腹釜、人首塑说明河姆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建筑业: 河姆渡人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要求河姆渡人必须在离耕地很近的地方定居。
教师:河姆渡人住什么样的房子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答案。河姆渡人为什么要把房子建成这样呢?请结合地理知识来回答。
学生:属长江流域,古时靠近大海,潮湿温热,这样有利于通风防潮。
通过阅读材料和对干栏式房屋的观察,使学生知道自然条件影响远古居民的建筑形制和结构。
模拟河姆渡人在干栏式房屋中的场景,引出干栏式房屋下部可养牲畜。讲述河姆渡遗址——水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人工具的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大汶口聚落
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活动】想象、口述
让学生想象半坡人或者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经小组讨论后请两名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可以掌握一定的考古成果,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运用想象力和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进行对考古成果的整合,进而描述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深入了解农耕文明的产。)
学生通过上述想象进一步概括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讲授】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合作探究:概括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种植庄稼 喂养家畜纺织穿衣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装饰爱美 建造房屋 定居生活 农业使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广泛地使用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学会了制作陶器和饲养牲畜,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世界的其它地方也有与我们过着相似生活的人,比如:美洲也有农耕生活。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由此而产生了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深化农耕文明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活动6【练习】课后练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复习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运用表格归纳对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初一新生对于原始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的的概念及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关系等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生产
距今时间:
地点: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生产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生活状况:
距今时间:
地点: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生活状况:
二、构建知识框架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制衣
距今时间:约七千年
地点: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原始农业:最早种植水稻
生产
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
原始手工业:制陶、乐器、玉器
定居生活
生活状况
挖掘水井
干栏式房屋
距今时间:约五六千年
地点:黄河流域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普及、耒耜耕地、石刀收割
原始农业:最早种植粟
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
生产
原始手工业:彩陶、纺线、织布、定居生活
生活状况
半地穴式房屋
食物种类丰富
三、教师总结
1、从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比山顶洞人有极大进步,他们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出现并成为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和粟等遗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并且学会了建造房屋。之所以他们房屋的建筑样式不同,主要是根据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所决定的。
3、文字雏形在半坡原始居民出现
板书设计:
距今时间 坐落地点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畜牧业 生活状况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涉及了我国南北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两个典型母系氏族阶段,再现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远古时期是非常陌生并且难于理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当的补充一些资料,再配以一些生动的图片加以注释和说明,应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从上课的过程和课后反馈来看,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取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即先展示主题脉络,让学生自己阅读书籍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实际效果也非常明显。
本节课在教学中还侧重于分析、比较。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原始农业的出现,房屋的建造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总体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能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
第三篇: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案
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烧制陶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并有了原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让学生查找有关网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习服务,既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教学难点:导致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教学】
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
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牛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①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②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③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④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①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②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③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第四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4.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课本动脑筋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范文]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一、半坡聚落
时间:距今约6000多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特点:
1、半地穴式房屋
2、种植粟
3、饲养猪狗等家畜
4、使用磨制石器,而且多为农具
5、陶器为主要生活用具
二、河姆渡聚落
时间:距今7000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特点:
1、干栏式房屋
2、种植水稻
3、饲养猪狗水牛
4、磨制石器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大汶口 特点:
1、农耕文明
2、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新课学习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结合书本,讲解“聚落”和“氏族”的概念,让学生对于第2课要学习的人类有总体认识。
(3)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展示历史图片:思考半坡的半地穴房屋和 什么地理环境向对应? 学生:比较干燥,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比如现在陕北的窑洞,也是类似的情况(5)展示半坡出土的猪牙齿化石,让学生思考,从图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学生:牙齿比较平,没有野猪的尖,说明开始驯养野猪,成为家猪 教师:这些反映出当时半坡人类已经开始养殖业。
(6)展示粟和陶器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又反映了什么?
(7)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8)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