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肇庆附属学校校本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课前预习】
1、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2、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课堂小练】
1、我国很早就出现原始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国家。
2、(A)上图1是______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上图2是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3.下面哪些发现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发现了纺轮,证明已会纺线、织布、制衣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5.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7.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磨制石锄 骨制箭头 纺轮 刻有符号的陶片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二、课前预习:请你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我国远古时代你所喜欢的一个传说故事。
第 1 页
第二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预习导学】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生活年代和地域:距今约_______年,生活在______流域。
2.生产和生活情况:已使用,种植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 家。住着______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经挖掘水井。会制造陶器,还会制作 简单的 和原始。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发现地点和距今年代:位于今天的__ 村,距今约________年。2.生活区域:生活在 流域
3.生产和生活情况:普遍使用 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住在__________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________,上面绘有 图案、刻画符号。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大汶口遗址位于________省,距今约_______年。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陶器有了______陶和_______陶。
【合作探究】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能力提升】
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自测自评】
1.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下列最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除了浏览西安古城墙、秦始皇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5.右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它 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过着()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生活不稳定 D.与外地交换食品
6.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在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学习感言】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给老师。
自学检测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 ;生活位置 流域;使用 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 ;生活位置: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 石器;半坡居民种植。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三、合作探究
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10-12页“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第四篇: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D 2 D 3 C 4 C 5 B 6 B 7 A 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⑷没有文字记载。
第五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2.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出现的社会变化。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半坡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先民们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实践法 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农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集体讨论法 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原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比较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异同。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 ①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② 原始居民的生活 ③ 问口原始居民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重难点,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更美观更有创意的新板书。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