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岳麓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
用心
爱心
专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 书 设 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 路 设 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历史七年级上岳麓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教案.
历史七年级上岳麓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简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烧制陶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并有了原始艺术;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历史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培
养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③让学生查找有关网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习服务,既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导致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多媒体演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的图片。【新课教学】
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
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牛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①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教师简单介绍这种房屋的构造)。
学生读图后讨论:河姆渡人修建的这种房屋叫什么房屋?为什么要这么修建呢?然后教师点评。
②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教师可出示出土的骨耜和水稻粒的图片,说明骨耜的构造和用途,重点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③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
④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让学生对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有个直观印象。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
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
①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②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③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 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
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 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七、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
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提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耕图》中的自然景观,学生就会找出树木、河流、土地等;然后观察图中的半坡人分别在做什么,学生会发现半坡人有的在放火焚烧树林,有的在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再观察出土的农具有些什么,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的形状结构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与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才会有这种不同。
八、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 时间:距今6000多年 地点:长江流域
2、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烧制黑陶、饲养家畜、建房定居等
二、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遗址 时间:距今5000多年
地点:黄河流域
2、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饲养家畜、纺织麻布、半地穴式房屋、有了原始艺术等
三、氏族
第三篇:【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达标检测 岳麓版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哪一种()A.打制石器
C.青铜剑
B.磨制石器
D.铁斧
3.下图是小刚同学参观河姆渡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文物证明了()
A.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这里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C.河姆渡原始居民已饲养家畜 D.人们开始用骨骼制作工具 4.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A.打猎 B.耕地 C.捕鱼 D.采集
5.“曩(音nǎnɡ,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最符合()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6.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1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下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为这一论断提供证据的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8.下列远古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一个生活在距今5 000多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从事劳动 B.穿着麻布衣服,吃上了粟米饭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用漂亮的彩陶盛装东西
10.下列有关氏族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 B.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C.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 D.氏族成员之间贫富不均
二、非选择题
11.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
一、图二文物分别与哪个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有关?(2)解读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和技能。请观察文物完成推论: ①图一:文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二:文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图
三、图四两座房屋建筑的样式名称。(4)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5)居住在这两种房屋的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1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下图),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如果主办方还想在每个展区增加一个部分,“寻觅”中国原始人类的足迹,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补充完整吧!
(1)在“东方足迹”展区展示一幅原始人类的分布图,让参观者“寻觅”中国生活在采猎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
_____________。同时展区会展出他们生活的大致场景是:
____________。
(2)在“寻觅之旅”展区会播放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3D模拟视频影像,请你感受自己在这两块土地上的“寻觅”,你能找到的原始农耕的主要代表有:
_________________。展区展示这些遗址上出土的著名文物有:
____。
(3)在“低碳行动”展区,主持人请你与原始人类一起体验他们的“低碳生活”,这些项目可能会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故选C。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设置的时间背景为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其使用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故B正确。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件黑陶上面有猪纹图案,证明当时人们已饲养猪等家畜。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观察图片可知图为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它的主要用途是耕地。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由“穿井而饮,耕田而食”,可知处于农耕时 代,答案选C。河姆渡居民处于原始农耕时代,河姆渡人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多了。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水稻。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已有5 000多年。这里出土了一些菜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虽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但仍普遍使用打制石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子,所以C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不符,故选C。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氏族内,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拓展延伸】氏族的发展阶段
我国氏族社会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大阶段,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和早期大汶口人为母系氏族,大汶口人中、晚期为父系氏族。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解答第(1)(2)题的关键是能正确识读图
一、图二的文物。图一展现的是水稻粒,图二展现的是粟的朽粒,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图三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四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居住房屋样式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回答第(3)(4)题,第(5)题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归纳总结。答案:(1)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
(2)①水稻粒;解读:说明河姆渡人已经种植水稻。②粟的朽粒;解读:说明半坡人已种植粟。(3)图三:干栏式房屋;图四:半地穴式房屋。
(4)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人已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言之有理即可)(5)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转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拓展延伸】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制作陶器。不同点:生活区域不同;房屋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12.【解析】本题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巧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第(1)题,弄清采猎时期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我国原始社会按生产资料获取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牧业两大阶 段。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产资料主要获取方式的时期,为原始采猎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即可。第(2)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原始农耕”,明确“主要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引入了时下流行的“低碳”概念,即节能环保,围绕这个主题,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组织答案即可。答案:(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打制石器、使用火、采摘和狩猎的情景等。
(2)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村落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村落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石耜、石铲、石刀等磨制石器和丰富的陶器生活用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粒、黑陶、骨耜等。(3)例如:将石块打制成锋利的石器或磨制成石器,人工取火烧烤食物,自己制作装饰品,自己动手耕作庄稼,动手制作陶器等。
第四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4.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课本动脑筋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三、知识网络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课程导入】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神农氏 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如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从“引言” 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新课内容】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图画说明)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这些骨耜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粗的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图上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图画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
动脑筋: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图画说明)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图画说明)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 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图画说明)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3、大汶口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