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学习过程]
一、导入: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阅读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__的国家。
2、河姆渡居民距今约__________年,使用__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__。住着__________式的房子,过着__________生活,他们饲养__________,会制造__________
3、半坡居民距今约_________年,普遍使用_________石器,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人居住在_________式的房子里,会制造彩陶,还学会了纺织。
三、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人类应该如何改进?(教师引出:农耕)
过渡:农耕需要工具,我们看他们使用的工具。(投影)
2、观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比较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一步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进行比较,说明其进步性。过渡:除了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也不同。(投影)
3、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了哪些大的进步? 过渡:除了这些居民还有其他的,我们来看图。
4、观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观察、第2页 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动脑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过渡:图上的大汶口居民是怎么回事?
6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生活的内容,讨论: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比以前有了哪些巨大的进步,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7、总结讨论: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
四、总结:课件中的图表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不是处于黄河流域的一处遗址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3.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4.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畜牧业的国家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7.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
8.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9、《历史新课堂》
第二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4.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课本动脑筋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三、知识网络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课程导入】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神农氏 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如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从“引言” 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新课内容】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图画说明)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这些骨耜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粗的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图上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图画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
动脑筋: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图画说明)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图画说明)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 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图画说明)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3、大汶口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四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讲授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板书设计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7、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第五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标内容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简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烧制陶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并有了原始艺术;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历史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③让学生查找有关网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习服务,既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导致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村
2、时间 约6000多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耜(sì){耜:古代跟犁上的铧相似的东西。}
4.农作物 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粒
5.定居生活
(1)干栏式房屋(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
(2)学会了打井
(3)原始饲养业 猪、狗、水牛(4)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哪些东西能说明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学会了打井、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都说明了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二、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2、时间 约5000多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石斧、石锄、石耜冠、石铲、石刀。
石刀蔬菜的国家。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4、农耕作物 粟和蔬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布纹陶钵、人面鱼纹陶盆、人面陶塑、陶鸟头塑像
6、主要家畜:猪、狗 也有少量的牛、马、羊、鸡
7、住房:半穴居房屋 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8、会美化生活 半坡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号和装饰等
◆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教材7页的课中题)★半坡人有的在放火烧树林,有的在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收割。
◆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河姆渡人的房屋,以木桩为基础,在木桩上架设横梁,再在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主任,下面堆放杂物。这种房屋适应了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七、知识巩固
1、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水稻、粟和蔬菜
2、姆渡人的原始农业生活,比北京 人和生活有了哪些进步?
(1)工具 北京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石斧、石锄、石耜冠、石铲、石刀
磨制石器
(2)生产 北京人:猎取动物 采集植物
河姆渡人:用耒耜耕地
(3)生活:北京人:赤身露体、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山
洞里
河姆渡人:住上了干栏式的房子 过定居
生活 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
方便干净 还饲养了家畜 会
制造陶器 并能制作简单的玉
器和原始乐器
八、作业:略
九、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
时间:距今6000多年 地点:长江流域
2、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烧制黑陶、饲养家畜、建房定居等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