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时间:2019-05-12 20: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凤凰的发展与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第一篇: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边陲,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全县37万人口,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等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

所以说凤凰的旅游资源发达,其主要是古城游和苗寨游,所以凤凰的发展前景在于结合其自身优势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和古城休闲游。凤凰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的县城,它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他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它素朴而迷人的风情。沈从文大师笔下的凤凰八绝:1.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2.沙湾的吊脚楼。3.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4.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的文昌阁小学。5.黄丝桥古城。6.文庙、三王庙、武侯祠、文昌阁、笔架城等人文景点多种多样。7.黄永玉题字的理发店,师傅有推拿的绝活,专治落枕。8.古戏台是当地画家的聚会地。湘西古城开发时可以着重从这以上八个方面,打造特色古城湘西游。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凤凰旅游开发必须实施有效“整合”,利用整体的力量和联合的优势,加快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建成以山、水、城、郡为特色,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凤凰——张家界——沅陵旅游金三角,拓展凤凰旅游市场。

由于近年来凤凰旅游的过度开发和游客的日益增多,现如今凤凰旅游的承载力明显不够,垃圾随处可见,夜晚酒吧等各色休闲场所噪音污染严重,为了配合其发展需要,保护势在必行。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凤凰的旅游优势在于民族特色强,保护好民族文化需做二,到,尊重民族特色,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建成民族特色游模式。做好古城保护,凤凰的另一旅游特色就是其古朴,保护古建筑和古街道做好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政府应加大对古城的古朴街道和重要的古建筑的保护,使其保持好古色古香。

控制游客数量,凤凰由于近年来旅游持续升温,游客已超负荷,克制游客势

在必行,控制休闲场所的噪音,凤凰作为休闲旅游其休闲模式已定。噪音严重的影响

了游客的休息所以应划时间开放,让游客能满意的休息。

做好旅游管理,禁止当地人当街拉客,保护好古城卫生,维护好古城形象,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四,五,

第二篇:发展与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

栗昊

2014年2月7日 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第三篇:保护与发展

保护与发展、西藏文化提升、发展服务业、建 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等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 在拉萨市建设西藏民俗风情园的相关背景和必 要性。

规划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借鉴 和 SWOT 分析法来确定风情园的发展思路。通过关注周边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差异定 位和联合发展,借助拉萨知名景区旅游发展带 动自身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通过整合西藏自 治区各地区的特色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地运用 实物再现、动态展示、重组等方法,打造特色 旅游项目及产品,与其他各旅游区共享客源,共同提升拉萨市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形象。通 过与娘热民俗风情园等具有竞争力的自然观光 类、文化观光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不同类型 景区的竞合分析,以寻求差异化和比附式的定 位方式,打造区别于周边垄断性资源的特色,并充分利用布达拉宫等资源的带动效应与自身 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完善拉萨市的旅游空间格 局、功能及产品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规划从科学合理地 开发西藏民俗资源的角度,从促进拉萨市旅游 业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以及配合拉萨打造国际 著名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角度,依托拉萨 市次角林沟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围 绕藏文化,突出 “历史为脉,文化为魂,生态 为本” 的主题,以 “延续藏族文化,展现藏族 风情” 为表达方式,主打 “雪域圣樽” 的主题 形象,确立了与拉萨市定位国际旅游城市发展 目标相匹配的规划导向,将其作为带动拉萨旅 游新一轮发展的 “引擎动力” 区、西藏旅游的 “窗口” 地区、西藏非季节性旅游的著名品牌、拉萨市现代服务业集中示范区以及西藏自治 区、市政府接待基地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打造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民俗风情园,填补该地 区缺乏专业强、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型文化 体验区的空白,成为境内外游客深刻了解、阅 读、欣赏西藏文化精华的重要的体验式窗口。结合基地特征打造以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康体 为主导方向,集展示藏族文化、体验藏族民 俗、感受雪域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藏文化体验 旅游区。规划强调挖掘藏文化底蕴,完善拓展 会议、科教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功能与 休闲度假、特色产业等功能的完美结合,力求

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打造西藏自治区品牌型的 休闲胜地和拉萨市旅游 “新地标”,从而成为 拉萨市定位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

1.2 基于 GIS 分析与地脉特征的空

第四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五篇: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 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关键词: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 保护方法 丽江古城的价值

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

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居民的大量外迁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以后古镇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内地价和房屋出租价格暴涨,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居民在高消费的压力下迁离古镇,并且把房屋出租给别人赚取租金。房屋的承租者绝大部分为外地人,他们到丽江古镇来主要是为了经商,经营项目基本集中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业和客栈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丽江古城中的纪念品也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有数据显示,现在古镇的商铺

[2]

[1]多达1306家,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保护古镇水资源的意识,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丽江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衰落。3 丽江古城的保护

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建房布街的不拘一格、建筑结构的灵动活泼和文化风貌的独树一帜。因此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应该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

有形的建筑从狭义上去理解即是对传统建筑的街区进行复原和修复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而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对旧建筑和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无形的文化方面则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古城的街巷格局的保护

古城街道、小巷现有的历史风貌,如保持古城那种“曲径通幽,不求平直”的自然风貌,不应在古城再建“东大街”那样一马平川,直来直去有违古城传统格局和审美趣味的新路。如何在古城建设“城市广场”,也应在突出当地特色和与古城传统整体格局相吻合的前提下思考,避免如一些大中小城市现在流行的那种“城市广场”的模式。如果要开辟城市广场,最好在古城之外。3.2 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

要保持古城民居的现有格局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修建装修,应接受统一的古城城建和历史文化专家组的审核认可。要保证培植一片速生林或者保留一片天然森林,用来专门供应古城的民居建房用料,当然内部的一些装饰可以采用仿木料的现代建筑材料。内部装饰要做到与传统审美观相适合但又有现代的舒适感。

3.3 历史文化旧址、建筑和遗物的保护

丽江古城有不少历史文化旧址和建筑,应该加强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古老的深宅大院,有些是“茶马古道”上著名藏客的住宅,有些是过去一些家族的祠堂等。在这些祠堂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湖南凤凰古城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当地有不少古老的当地家族祠堂、名人古居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有些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比如大作家沈从文故居等。这些古宅大院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从参观这些宅院中看到了本地的独特建筑文化和人文景观。我认为,每一座古城镇里的历史遗产景观,已经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不应随意地改建甚至拆迁,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原则。3.4 古城周围环境的保护

其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体的建筑物和城市格局、民众生活、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也应该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比如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的玉龙雪山,以及作为古城水源地的黑龙潭及其周围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古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城市建筑美学和丽江的传统城乡格局的角度看,古城周围应该留下比较多的田园和原野,各种建筑物也要尽量与古城的风格相协调。在进行新城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建设时,我认为也要尽量突出当地特色,避免雷同于昆明、大理、迪庆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建设居民小区的城市规划上,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从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上、街道格局乃至街道的取名等,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使古城周围的居民社区也成为丽江古城区、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3.5 “原住民”的保护

[3] 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丽江县、宁蒗县纳西族、摩梭人和彝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现状评估”课题组的调查, 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 户5001 人迁出古城。即13 年间, 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1987至1999年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1990年最高达293户1165人,最低的1999年也有68 户193 人。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丽江古城的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照此推算,再过26年时间,丽江古城中的居民将全部迁离古城,古城中将无人居住而成为一个“空城”、“死城”。大批纳西族的聚居使古城成了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汇聚与集中点,而随着自发、分散和缓慢地外迁,文化大量的失落,消亡。即便孤立、零星的存在部分,也迅速地被现代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淹没。古城本地居民迁走后,房屋依然存在,但房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却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即出售;另一部分居民则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即出租;也有少数房屋是闲置或无人居住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居住的结果,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所置换。而这种“外来文化”与古城的传统风格、历史风貌格格不入,反差极大,逐步使古城丧失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要采取措施留住古城的居民,我认为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古城居民从旅游中获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产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心甘情愿地居住在古城中。目前丽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把更多的“原住民”留在古城,以后可想更多的方法实现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的目标。3.6 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

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那鲜活地延续至今的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完全不失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民宅结构。假如丽江古城没有了那些白发的纳西老乐手,那众多身着本族服装的纳西妇女,那古城人纵情谈笑时使用的纳西语和一年四季令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以及充满古城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即使古城内有很多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物,活水滔滔长流,那也不是世界所瞩目的“活着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古城的民众生活和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呼吁保护有形的古建筑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多地珍视和保护那些虽还存活在民间但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的无形的文化,应采取更多的方式,在学校传授乡土知识和纳西语课程,在电视台、电台开设纳西语节目频道等方式来保护住上述民俗文化。应鼓励、保持和恢复古城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各种民间的文学艺术组织展开活动。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失的危险。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母语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种没有了灵魂的文化是不会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它总归要逐渐消逝,比如很难想象没有了汉语的汉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保护和传承母语,是丽江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4 丽江古城发展的想法

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绚丽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应该是去极力地促成、保住而不是等到必须拿着放大镜去在一个单一文化模式中去寻觅民族文化残留物而得出一个“民族文化尚存在”的“科学结论”的那一天。当代的文化趋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如果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不是靠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发展的省份,可能其负面影响还不大,但对西部省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保护正在趋向衰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要务。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纳西语的传承,充满本地民俗情趣和民族文化个性的各种礼仪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丽江古城长久保持它的吸引力的重要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阳.丽江古城现状与发展研究.[3] 吴晓敏,车震宇.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2013(11)

下载凤凰的发展与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凤凰的发展与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著作权(版权-文学艺术作品自然科学社......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目录 1. 凰古城的基本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人文概况 2. 凰古城开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发展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凤凰古......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 文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问题1: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A. 男B. 女问题2:您的年龄段是( )单选题;A.18岁以下B. 18~30岁之间C.30~50岁之间D.50~70岁之间E.70岁以上问题3:您的文化程度是(......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课件) 山西省太原市57中 要瑞娥(03000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5篇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学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 黄建安 指导教师 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