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2: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第一篇: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采访稿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总面积为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居住着汉、回、藏等10个民族。目前全县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处,文化广场4处,文管会一处,建有乡镇文化站3个,农民文化书屋20处,县文化馆现有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墓群,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流顺红堡子城堡、侯家寺、石旗崖遗址、吊坪遗址、庄子园遗址、园尼遗址、大庙台遗址、鸣鹤城遗址、尕路田大房子)。

临潭县是古洮州的中心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并独具特色。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系。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有效保护、发展,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文物保护、基层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县上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一是2004年,公布了全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与竞技五大类38项,其中,万人扯绳、洮州花儿、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洮砚雕刻技艺、洮绣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将“万人拔河(扯绳)”和“洮砚雕刻技艺”、“新城花儿会”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并申报新城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为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三是2008年,成功申报临潭县为“全国拔河之乡”。四是整理出版了《临潭县民俗文化大观》、《洮州花儿集锦》、《冶力关景点汇萃》。五是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2008年,对“洮绣”、“新城花儿会”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卓著的人员9人申报为“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

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是先后投入了1千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图书、文化综合业务楼、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各类民俗藏品800多件套。二是完成了3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2008年完成了总投资51万元的17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三是今年,政府还将投入120万元,建设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城关、新城、冶力关文化广场4处。

3、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强化宏观管理体制,结合省州扫黄打非活动,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二是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继续严把外地演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审核关,严防敲诈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对新开设的文化经营户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办理各种证照,合法经营。

4、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是对临潭县城关镇寺裸村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和挖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追回了被盗文物7件(酱釉白底瓷碗、酱釉白底瓷小盘、青釉压花白底瓷小碗、定窑印花芦雁水单纹白瓷碗2个、黑釉盘2个),并对原墓葬地进行了封存和派专人看管。二是将流顺侯家寺和古战尕路田大房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积极开展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四是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九甸峡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的各类古墓352座,各类文物2600多件套,并积极申报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并在1月13日北京“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会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8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五是从今年开始,我县还将借助旅游示范县、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维修并开放包括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群、流顺红堡子、侯家寺等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寺庙多处。

5、群众文化异彩纷呈。一是近年来,县上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对传统节日、民族饮食、民居、江淮遗风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把民间剪纸、冶力关根雕、万人拔河、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六月六花儿会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推向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价值达36万元的流动舞台车一辆,解决临潭县冶力关艺术团下乡演出困难的问题,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三是连续成功举办了临潭县十一届莲花山“花儿”歌手大奖赛。四是选送的具有江淮洮州遣风的国画作品《红盖头》、歌曲《我爱冶力关》荣获省文化厅铜奖,舞蹈《扎西雪》荣获省文化厅银奖;

第二篇: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问题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A. 男

B. 女

问题2:您的年龄段是()单选题;

A.18岁以下

B.18~30岁之间

C.30~50岁之间

D.50~70岁之间

E.70岁以上

问题3:您的文化程度是()单选题

A. 初中及初中以下

B. 中专或高中

C. 专科或本科

D. 本科以上

问题4:您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单选题

A. 毫不知情

B. 略懂皮毛

C. 了如指掌

问题5:在日常生活中,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多选题

A. 课本知识)(B. 课外书籍

C. 亲戚朋友

D. 各种媒体及活动

E. 其他

问题6:您对中华传统哪些方面较感兴趣?()多选题

A. 古代文学艺术

B. 古代自然科学

C. 古代思想文化

D. 古代建筑

E. 传统节日

F. 民间风俗

G. 传统服饰

H. 传统饮食文化

问题7: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为传承中华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单选题

A. 非常愿意

B. 无能为力

C. 无所谓,不是很重要

问题8:您认为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如何()单选题

A. 仍保留其巨大的影响力占重要地位

B. 部分已被世俗所掩埋

C. 完全被摒弃了

问题9:您认为传统文化受冲击的原因是什么?()单选题

A. 科技发展

B. 国家不重视,宣传部够

C. 外来文化入侵

D. 网络文化的冲击

E.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F. 人民的爱国情操不够

问题10: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选题

A. 国家应该重视,大力宣传

B. 从小学开始,将儒家道家等古代优秀思想道德文化融入课内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发展

C. 将中华传统文化设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

D. 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消化、吸收、创新,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彩

E. 无所谓,顺其自然

F.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摒弃

G. 其他

第三篇:关于本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本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学号:201023005姓名:马莉 所在地区:苏州

苏州城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受命建筑苏州城。伍子胥在吴中大地“相土尝水,相天发地”终于建筑出了一个新的都城——苏州城。苏州城建于2500前的春秋古城。建成至今,旧城未有大的变动,城址也未曾位移。据统计,与苏州同期建成的古城有140多座,至今幸存的有6座,而依然坐落在原地的古 城唯有苏州。

吴语

吴语婉转柔和情意绵长,吴侬软语的典型代表就是苏州话。而被称为“江南明珠”的苏州评弹是吴地的艺术珍宝,被称为是“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是苏州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苏州话简称“评话”苏州人常说的“大书”。它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是运用于苏州方言说讲的曲艺形式。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是弹词和苏州方言的结合,以“说、噱、弹、唱”为主要形式的艺术手段。弹词有说有唱,多是男女双校。一个人用三弦是上手,另一个人用琵琶是下手。

评弹表演多用苏州方言演出,口语色彩比较浓。

园林名胜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它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留

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主要代表了明代的园林风格。它始建于明代,园主王献臣曾经是明朝御史,因受人诬陷,被罢官后回到故乡苏州,在城东建成拙政园。

拙政园园名释义:“拙政”取自西晋时期潘岳写的《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名之膳,此亦拙政之为政也”句。拙政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园

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这里“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代表了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全园结构紧凑,厅堂富丽堂皇。

留园园名释义:留园最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园主徐泰时修筑了东西两园。东园就是现在的留园,西园也就是现在的西园寺。到了清代,吴县东山刘蓉峰买下了东园的旧址,改建为“寒碧山庄”。因为园主姓刘,百姓称为“刘家花园”。清代光绪年间,为官的盛康买下了“寒碧山庄”,并改名为“留园”。盛康在修筑花园的时候曾发现了一块据说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题为“长留天地间”的石碑,于是将园订为留园。

网师园

网师园是最早南宋万卷堂故址,明清时期经历数位园主修建而成。网师园小而精致,被誉为苏州私家园林的典范。

网师园园名释义:“网”,即捕鱼之网,“师”即捕鱼之人。园名取自渔隐之意,表达了园主的追求心性自由,自在适意,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

沧浪亭

沧浪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建于北宋时期,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最古老的园林。在苏州园林之中,沧浪亭称为典型的“城市山林”。

沧浪亭园名释义:命名取自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絪,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用“沧浪”命名,表现出园主想要归隐,超脱的心境。

狮子林

狮子林又名五松堂,与拙政园隔街相望,是元代天如禅师为了纪念老师中峰和尚建造的。因为园内以众多形状怪异的假山著名,因而有“假山王国”之称,更因为园中的假山多像狮子,而且中峰和尚原来住在天目山狮子岩,所以命名为狮子林。

我身边的古色古香

平江路

从家里步行五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路。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从600年前保留下来的,雨滴打在青石板上,持一柄折伞,踏在路上,款款而行,那么你便是古代走出来的女子了。

翰尔园

经历了六百年的时光的洗礼,它依然伫立在这里,斑驳的墙上留下来的年代的痕迹,为了更好的保护这里的一砖一瓦,维修人员几经商讨,仅仅修去了四厘米,就保住了这里的围墙。现在这里是一座茶馆,坐在这安宁的享受着茗香,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或者听听这古刹的回想,都会让人恍惚觉得是置身于几百年前,穿越了时空。

长廊

大门

修葺的围墙

山塘街

这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所以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至今已

有一千一百余年。据传说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

山塘街堪称江南水乡街巷的典范。它的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街后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装载货物的船只和游船画舫款款而过。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是热闹繁华的商业区;西段从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渐近郊外,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这次修复并向公众开放的是从渡僧桥到新民桥一段。这一段是山塘街东段繁华的商区。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道、水道、民居、建筑进行了修复,还从别处移建过来一座古戏台、几处会馆。以后将逐步推进,对山塘街进行全面的修复。如果重游新修复的这一段山塘街,一定会感到兴味盎然。

首先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园林和历史的风貌。新移建的雕花楼古戏台,画栋雕梁,华美古朴。苏州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戏曲文化十分繁荣,昆曲已被联合国授予“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在通贵桥之南的玉涵堂则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江南豪宅和园林,它有四路三进,六千多平方米。其主人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故而亦称“阁老厅”。安泰龙社是清末山塘街上的民间救火组织,这里陈列有当年救火员用过的钢盔帽、救火斧、火警钟、木水龙等实物。

这次重点整修了石驳岸、石码头,配置了游艇画舫,游人可以乘船倘佯,在桨声里领略江南水乡特有的情味。此外,如在山塘街上漫步,石艺斋的精美石雕、江南衣馆的服饰刺绣、吴拓斋的拓碑技艺、朱文茜的黄泥捏像以及蓝印花布、苏扇、文房四宝等使人目不暇接,整个街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吴文化的氤氲气息。

苏州是一个美食王国,现在山塘街两旁店铺林立,也可说是美食一条街。五芳斋的点心、黄天源的糕团、采芝斋的糖食全都是苏州的名牌

这里有好多记录古老苏州人的生活,还有某某工作室,剪纸室,因为不让拍照所以只能拍外面的景色和建筑。

苏州人过去的生活尽在苏州画院

第四篇: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调查报告

班级:10旅游管理1班

姓名:廖颂畅

学号:2010121813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1月28日-2月18日

调查地点: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调查对象:当地居民

调查方法: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

调查人:廖颂畅

二、调查报告

(一)前言梅州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梅州的文化在不等程度上被削弱,而人们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这份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对梅州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梅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程度,探究梅州文化的去从。

(二)关键词: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三)我们眼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现状

调查中,89%的当地居民都听说过或参加过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对于梅州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这些称号,同学们都普遍认可。另外,有87%的同学认为客家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

(1)客家山歌:虽然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近30%的同学认为它——腐朽老旧,难以理解。认为它缺乏时代感的稍次。据调查统计,80%的家庭中,有参加与客家山歌有关类活动,但这80%的家庭中参加的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戏剧——客家山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2)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对于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只是个人品质,还没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但是在分性别统计中发现,女生有相当部分认为:客家妇女的勤劳与朴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流传,必须要更加注意性别间的接受差异。

(3)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4)梅县围屋: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三、客家传统文化的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也在生活方式上;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对于梅州当下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客家文化的未来,大部分人持保守的态度,“比较乐观”和“很难说”占到很大比例。调查显示,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要发扬,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和政策,必须要要个人提高意识。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客家传统文化,同学们意见很多,比如:

(1)扩大社会影响力,大力发展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产业及传统节日文化消费品以及精神生活方式。

(2)媒体应起到积极宣传作用,多创作与客家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作品。

(3)教育引导,在中小学开展包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的传承性。

四、总结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而客家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客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客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思考,从而使梅州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五篇: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外国语学院 2011级商务英语1班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2]“科学发展观”新华网 2008.07.02

下载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戏剧文化是载体,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模式,也是理念通俗化的途径;宗教文化是人类的信仰,是信念的依托,也是......

    保护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加快,“经济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似乎社会上的一切都能和经济扯上关系,人们重利益轻文化的观念越来越严重,导致我们中华民族一些优......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小编整理)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自动化1301 黄梓径 201321095037 摘要:土掌房 传统文化 保护 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土掌房 1、基本介绍 土掌房冬暖夏凉......

    发展与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63中队的高梓恒 女:我是光夏,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秋意已......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袁崇方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 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合集5篇]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综合调研组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境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民族文化资源面临......

    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5篇模版)

    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必然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