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时间:2019-05-12 20: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一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第二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目 《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 黄建安

指导教师 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

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 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第三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四篇: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材料

歙县旅游委员会

歙县自依靠徽文化及徽文化遗存,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以来,探索了各种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现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实现国有化整体开发经营为抓手,以现有县旅游发展公司为国有投资市场主体,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多元投资、项目集聚,文旅结合、突出特色,强化营销、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实施景区开发权和经营权分离,融资整体开发旅游资源,目标成本管理景区。

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情况

歙县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徽派建筑“三绝”(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匠心独运的水口、栉比连云的甲第、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剧、徽菜蜚声中外。以歙砚、徽墨、徽雕、剪纸为代表等传统技术与香茶、贡菊、枇杷、柑橘、徽梨等系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很好的适应现代人类消费需求,迎合现代旅游观念,是现代人生活居住、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在“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重点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加快徽州古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和新安江山水画廊等一批文化旅游结合的新业态项目建设,做大徽墨、歙砚、徽派“三雕”、徽派盆景和徽派艺术品产业,开发徽剧及黄梅戏演艺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区。

一是积极配合我县文化部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使大量的民间艺术依托旅游载体,焕发生机。徽州家族文化、徽派盆景、徽州婚嫁风俗、跳钟馗、叠罗汉等特色文化艺术开始融进旅游景区,形成了棠樾-牌坊群景区、雄村景区、许村景区等一批以人文历史为背景,以徽州民俗文化为肌理的文旅相结合精品景区。特别是以徽州牌坊文化、徽派盆景为主题的景区鲍家花园埤坊群景区,以徽州婚嫁风俗为主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以徽派建筑“三绝”(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为主导的古城景区等倍受游客青睐。下一步还将利用徽州古城景区的古戏台开展徽戏表演,绣球楼开展抛绣球等等游客体验和互动节目。

二是充分发挥“非遗”项目(现有国家级3项,省级8项,市级22项,县级101项)优势,鼓励现有“非遗”传承人,在行知中学等地建立徽墨传习所、歙砚传习基地,创办了歙砚博物馆,成立了歙砚协会,强化监管和行业自律指导引导,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依托徽墨、歙砚、茶叶、盆景制作等“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繁荣旅游工艺品消费市场,发展壮大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目前,徽州艺术品大市场已建成,歙砚名家村、徽墨歙砚纪念馆等项目正在筹备当中。

三是设立了“百佳摄影点”组建摄影协会,以最佳摄影点带动旅游、文化、生态结合,推动、提升旅游业发展。建立了许村、新安江山水画廊、搁船尖、石潭等写生、摄影基地。本月在石潭举办了互动性很强的“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车赏花游”文化旅游活动,有效启动我县旅游新业态。

四是结合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特点、功能和品

位,因地制宜打造文旅结合型、乡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摄影采风型、观光生态型古村落,将单体古民居地开辟为居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如竹山书院现已辟为雄村历史、古代私塾和曹氏家族陈列馆,众多文化旅游资源重现昔日风采。

五是做好古村落古建筑开发保护。旅游利用价值高,开发条件优越的南部城镇群古村落古建筑是近期继续开发利用的重点;沿新安江的古村落古建筑,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其综合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不断提高,是近中期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区域;其他地方的古村落,由于其本身的价值相对较低,而且开发条件一般,因此,将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适当搬迁,或者在原址改造,强化其旅游利用功能。

六是做好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保护。民俗活动都是祖辈留给歙县人民的宝贵财富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我县注重保护好徽墨、歙砚制作工艺,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雕”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商品与工艺旅游资源;开发好以绵戏、叠罗汉、打秋千、板凳龙、徽州童鼓、舞草龙、舞鲤鱼、花灯舞、跳钟馗三潭枇杷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徽州盆景艺术节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与现代节庆旅游资源。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景点建设筹资渠道少,开发景点面临资金缺乏的制约。现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开发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本身投资收益性差,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吸引投资上有难度。

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景点和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没有充分融合,存在“很有说头,也有看头,就是没有玩头”,“只见人流,不见人留”的尴尬

局面。目前,我县与旅游相关的饭店、宾馆、中介组织、娱乐场所等要素,在数量上、档次上、布局上,还适应不了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三是文化产业功能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没有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利用、转化工作做好,也是导致歙县旅游内涵不足,吸引力不强,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的绝大部分人员都不是旅游专业的,导游、管理、营销等方面都面临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实施旅游行业质量提升,面临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徽州古城景区,从目前来说,还不具备承载“景区城市双带动型”的功能,景区内旅游元素很多,但散、乱、小,形势上有了一定的统一,但内涵中却缺乏真正的统一。许多问题还在不断扯皮;许多力量还不能形成合力;许多项目的实施还存在许多人为或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又如棠樾、雄村、许村、昌溪等景区,依然停留在单纯观光休闲,向养生“复合型”景区转变,需要转变的观念还有很多,需要齐心协力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再如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雄村景区、徽州古城景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目前依然依赖于原有的旅游资源,缺乏创新,借梯登高的信心不足,市场营销缺乏新卖点,新型的旅游业态不够,在资源与市场结合上没有真正做好文章。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加

大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采取“边建设,边待客”的做法,将吃、住、行、游、娱、购等设施的建设,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

二是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制定出台鼓励文化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交通等方面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要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集资金体制。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的领导和指导。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体系,营造浓厚的发展旅游氛围。抓紧选招人才,加强对服务员、导游员、讲解员、驾驶员“四员”培训,建立一支优秀的旅游人才队伍。

四是强力推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的继续举办,通过木雕、砖雕、石雕、竹雕、歙砚、徽墨制作等“徽州六绝”项目的展示,把文化品位真正贯穿到歙县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去。

五是继续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抓住市里对旅游商品开发设专项基金的机会,努力进入重点扶持的20家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去,按全市三分之一的比例,抢占骨干企业的份额,使歙县的特色旅游商品,真正能让游客“看得见、买得起、带的动、送得出”。

六是抓住机遇,加紧与相关外地企业的对接与沟通,同时,还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渠道,探听对歙县有利的信息,主动出击,加大旅游招商的力度,在构建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上做好文章、做大文章。

第五篇: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 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共识,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人员的频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击在所难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规模扩大而增强,如果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甚至摈弃当地珍贵的文化特色,忽视当地旅游资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1.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

“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明显的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由于开发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乡村,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人为地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仅使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继承都会出现问题。

2.淳朴民风受到冲击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示范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对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御和净化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段甚至是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农村文化生态偏离轨道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农村整体历史文化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有些是农民集资办旅游,有些农民企业家开发旅游,他用他的审美观来开发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这是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陷入简单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误区,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人们是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乡村文化比较深入的异质化感受,从而不虚此行。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本来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乡村旅游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孙家正同志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亟需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主张对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农村是农耕文明最基本单元,广大农村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所谓“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既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文化悲剧,乡村旅游开发要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文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组织

在当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时肢解了农村的公共组织,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投资商、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应当高度珍惜并全力保护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发展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理念,融入公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乡村旅游渐成规模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逐步转型,逐步实现市场调节,这时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成立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职能。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保护。

2.做好文化普查,分类分层实施保护

农村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价值大小不一,实施农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进行文化普查。随着旅游开发,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没有摸清家底,重视不够,势必会措手不及,而农村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所以,进行农村文化现状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形态的不同,实施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传身授,那些多数已经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可谓是“活的图书馆”,对它们的保护关键是保证代代有传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值得借鉴。

3.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从工业文明当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的自然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

科学规划需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农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须组成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组织,由相关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保护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构成,组建乡村文化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在议事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过专家指导、舆论监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文化保护。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氛围环境需要有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有关对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农民认识自身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并在公众当中广为传播和展示。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除了包括旅行社、饭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收入增加,在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提高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2003-2005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下载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徽文化

    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目录 1. 凰古城的基本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人文概况 2. 凰古城开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发展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凤凰古......

    2010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5篇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专题调研报告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平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中部,离太原108公里,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人口49万。平......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 文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

    中国的旅游文化保护

    中国的旅游文化保护 摘要;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在世界遗产保......

    徽文化报告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院部:信息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一)班姓名:李华阳学号:212006031023指导教师:秦然然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摘要:通过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 阐明了凤凰古城在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范文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