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塔山瑶乡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情况汇报
关于塔山瑶乡文化保护与发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考察指导瑶乡文化,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领导关心和关注瑶乡文化发展,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就塔山瑶乡的群众文化状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塔山瑶乡文化的基本情况
历史的发展为塔山瑶乡遗留了许多民族文化古迹,也凸显了瑶族人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瑶族人们形成了自己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塔山瑶族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的编织、刺绣、雕刻等瑶族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工艺品精致美观。在众多的瑶族文化中,以瑶族歌舞最为普遍和突出。瑶族人民生活在大山岭中,劳动之余,唱歌跳舞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瑶歌是瑶族人民最常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千百年来,塔山瑶乡的人们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对话”,每逢探亲访友、生日、讨亲、乔迁等红喜事,或者遇到生疏来客必对歌,他们经常进行对歌比赛,比谁的嗓音好、谁的反应快、谁的歌词多、谁的表演美。“瑶族谈笑”是他们开展对歌活动的一种表现空间,并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几年,原生态的瑶歌清唱,又以崭新的面貌走上舞台,参加我市的文艺演出与比赛。瑶乡的另一艺术奇葩——长鼓舞,是塔山瑶族舞蹈的代表作,它舞姿娇健、刚柔相济,动作惟妙惟肖,情意盎然,充分显示了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在重大的庆祝活动常会看到瑶乡人民即兴表演长鼓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加快,电视、网络已走进瑶乡,塔山瑶族乡文化站也于去年建成,内设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培训室等即将免费开放,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的自娱自乐变得丰富多彩。
二、塔山瑶乡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多样性,瑶族文化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瑶歌、长鼓舞、刺绣、竹编、武术、剪纸、雕刻、民间婚嫁、祖传风药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是具有独特性,瑶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并在瑶族自己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 “大棕节”、“三月三”、“盘王节”等。其中,以“盘王节”最为隆重。“盘王节”以政府操办和瑶胞筹办两种形式举办。政府操办的盘王节,多以根据瑶族艺术改编而来的文艺节目表演为主。瑶胞自办的盘王节较为传统,按照当地的宗教仪式进行的,有上刀山下火海、行盘王礼、唱还愿歌、跳长鼓舞等内容。盘王节当日,瑶乡人们家家出动,人人参与,鼓号齐响,场面壮观,热闹非凡,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市只存在于塔山瑶乡。
三是具有可塑性,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与历史民俗研究价值。我市文艺作者根据瑶族文化与瑶乡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小品、小戏、曲艺、舞蹈、版画、剪纸等,有不少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演出、展出。如:曲艺《瑶族谈笑》、舞
蹈《瑶妹洗月》、小品《一篮土鸡蛋》、小戏《塔山青青》、版画《三月三》等均在省级以上获奖。
三、塔山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在现代化给瑶族人民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瑶族文化逐渐淡没和隐退,漂亮的瑶服换上了流行服饰;独特的瑶语变成了通用的汉语;木楼草房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洋房”……挖掘和保护塔山瑶族文化迫在眉睫。近几年我们在保护与传承瑶族文化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摸清家底进行保护。我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塔山瑶族乡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针对性地对瑶族谈笑、瑶族刺绣、瑶族祖传风药、盘王节等项目进行调查采编,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与实物,做好申报国家、省、市的非遗保护项目工作。通过文字记录、摄影、摄像等普查手段,全面搜集瑶歌的资料,并将搜集到资料进行分类、登记、整理和归档,建立比较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目前,收集整理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4个,有些瑶族文化项目已经编印成书或制成录像片。至今,编印瑶歌方面的资料约有4册,教材1本、歌谱1册、瑶译汉的歌词1册、瑶歌清唱录音带1盘。
二是举办活动进行宣传。借助瑶族盘王节的平台,通过高档次的策划,大力宣传,广泛推介,使之形成亮点,提高瑶歌的知名度、影响力。为增进友谊、激励年轻瑶族歌手传承民族文化,每年我市的瑶民与邻县的瑶民都会轮流举办瑶歌对唱比赛和盘王节,并对活动全程进行拍摄和录像,有的被作为专题
片在电视台播放。近年正积极筹拍《瑶族坐堂歌》的电视专题片,以更生动的宣传瑶族文化。
三是加大投入进行传承。尽力为瑶族文化的传承活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为提高瑶族文艺青年的素质,壮大瑶族文化传承队伍,更好的繁荣民族文化,我市的文化专干经常下村辅导业务知识,并每年举办一次培训,请当地有影响的瑶族文艺人员对瑶族文化的传承人进行讲课。今年正在积极争取筹建塔山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便于瑶乡人民了解和交流自己的民族文化,使瑶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篇: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 文 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性等特质。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口,文化遗址保护正遭遇着空前考验,本文从文化遗址的点、线、面即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三个层次论述了作者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关键字:文化遗址 城市发展 保护层次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我国现正处于建国以来国力的增强最为迅速的阶段,各大中小城市无不大兴土木,城市的规划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等成了城市规划发展、资源整合的典型模式,也成了展现一个城市的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城市竞争客观形势及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引导下,必然导致旧城区、旧街道及旧宅的改造重建甚至拆毁。在面对新旧矛盾冲突时,由于我国文物保护体系的的不健全,受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偏少,造成了大量的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消失。而有些地方政府受政绩因素的驱动,在城市规划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损毁古代文化遗址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文化遗址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的遗迹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对后人研究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又担当着城市名片的功能,它们向外界展示着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历史长河中璀璨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几次民族浩劫对文化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果那些无法避免,那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在破坏。现在保护文化遗址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相互促进,如何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如何更完整、更专业的保护好文化遗迹也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特别是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合理的加强文化遗址的抗灾害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1982年颁布的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经形成。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8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中已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仅有16处,占11.6%,目前正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有46处,占1/3,两项合计不足45%,严重不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保护规划编制严重滞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亟须加强[1]。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我觉得这个方针涵盖了文物保护的几个重点所在,精辟准确,也应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
遗址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范围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所谓点就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历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的名称;所谓线,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所谓面,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2]。
一、在点的保护方面是要扩大分级的范围,对现有遗址及传统民宅加强保护力,面对文化遗址,新建筑必须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对古建筑进行巩固及改造,提高其实用性,改善居住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对对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的保护虽然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为的破坏还是屡见不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谓“危旧房改造”中造成遗址损毁;二是在所谓“旧城改造”中以面盖点,导致了传统民宅的拆毁破坏;三是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不当,波及了文物古迹;四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文化遗产毁坏
[3]。例如,“‘南京市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市清代住宅’的牌子悬挂在老宅门口,外墙底部的石条高及人肩,红色的‘拆’字被刷在上面。此处民居在2007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的文化遗产拆毁之多、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自1980年以来,已经被拆毁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文物点160个,约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1/6”。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政绩,擅自改变管理体制,把文化遗址交由公司承包管理,采取掠夺式经营,导致破坏事件发生。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管理,细化城市规划开发项目管理细节,对涉及文物保护的特殊项目应特殊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要完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为民众的文物保护监督功能提供一个敞开的窗口。
二、在线的保护方面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对现有传统街区合理开发利用,对特色街区应以修缮巩固为主,历史建筑重建为辅,提高城市文化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美国学者威廉·怀特曾说过:“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又说“街道是留下记忆的空间”。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的城市
街道生活„„街道应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街道生活是城市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体现。保护现有的近代特色街道和恢复历史上某种风格的街道,应成为城市发展中实现文化遗址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极端方式都是我们应该摒弃和反思的,一种是对近代老街道、特色街区大拆大建,一味追求高层现代建筑;另一种是不顾历史渊源、地方特色而牵强地模仿宋街、明清街甚至汉街、唐街等,只是追求形似,劳民伤财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文化传统街道在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美术、建筑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代表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浙江的乌镇等,但是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当地特色街道值得保留、利用。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时不能意识到这点,对老街道进行商品房开发,导致大批古宅、道路、水井、古树被破坏。针对现状可以认为,对该保护的街区不能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其保护整治是不能以追求利润作为开发目的的。有些城市在开发时,虽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制定了相应保护规划,但在运行过程中开发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还是导致保护区面目全非,没有真正实现保护的目的。正确的作法是应该由政府主导,以保留古民宅群原风原貌为指导方向,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按规划实施。历史文物保护区内整治不可大拆大建,要采取逐步改善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以“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按“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运作,渐进改善”的方式,作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4]。
在恢复历史特色街道时,要有据可循,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事件,充分收集史料文献,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不能一味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仿古造古,哗众取宠,而且切忌“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现象的发生。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所谓古街,致使文化遗址保护和商业开发误入歧途。有些地方政府觉得维护历史传统建筑费时费力,见效慢出不了“政绩”,所以出现了大批用现代材料、色调花哨的仿古建筑群,大批小镇、老街、民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同时,同一座城市中其它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却惨遭破坏。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楼阁、庙宇等得以重建时,现存文化遗址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完全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实际上是文化的无知。
三、在面的保护方面,应维持城市的文化风格统一性,做到统一规划、有序进行,在城市建设格局方面加强创新,既能有效地保存城市文化面貌,又不阻碍现代化经济建设。
现在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带来大量的建设,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而整体保护是古城风貌保护的主要原则,大量的古迹应受到重视,构成环境的建筑物须严格保护其外部传统风貌,古城内一切新的建设必须在高度、色彩和形式上协调。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交通流量的增加,是对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的传统风貌的主要威胁之一。开辟新的发展区成了当务之急,新区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旧城外另辟新城,如苏州、平遥古城的发展方式;另一种则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外环呈辐射发展,欧洲许多历史性城镇就是依据这种模式发展的。但建立新城时还要兼顾旧城区的改造,旧城区大多因缺少资金而呈衰败面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在对南阳、商丘、绍兴等地在调查中发现,古城区内居民对全盘保护古城持怀疑甚至有敌对的态度,东京大学铃木充教授认为这种情绪在日本也存在,要改善旧城的居住质量,这在华盛顿宪章中被列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古城内的城市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迁出,小型的无污染街道工业可允许保留鼓励发展与传统或旅游有关的手工业,建设与历史文化相宜的旅游和文化娱乐设施。
在保护城市整体面貌时,要注意近期、中期、远期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期阶段,主要是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防止人为破坏,包括严格控旧城内的新项目建设,对占用文物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行搬迁,合理加固整修岌岌可危的文物古迹。中期,调整老城内的用地结构,结合新区建设,控制老城内的人口容量。远期,各项文物古迹全面整修,有些已不存在的古迹可视需要重新恢复,居住区的改建全面完成,老城内的旅游设施得到很好的建设[5]。
现在国内有很多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以保护城市文化遗址,传统风貌为主旨,协调现代化发展与保护旧城的矛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辩证统一,是居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gb/cityherald/2006-12/05/content_1050983.htm
[2]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年18卷6期.9-13页.[3]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31卷5期.9-23页.[4]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城市规划汇刊.1991年1期.28-34页.[5]王景慧.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第三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
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 黄建安
指导教师 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
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 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第四篇: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范文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还面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冲击。有效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
文化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和个人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够,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认为文化资源保护与追求经济效益是矛盾的,片面强调政府的保护资金投入,忽视甚至不考虑经济效益,导致文化资源保护处于政府单一投入的境地,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种认为经济发展大于一切,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文化资源保护甚至破坏文化资源。事实上,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代表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资源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学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思想观念。对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从业者而言,应进一步明确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利用的关系,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妥善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摆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位置,找准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找到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的切入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利用的双赢。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种专业划分格局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相对单一,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协调推进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整合相关专业,创新课程设置,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保障。
为文化企业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应树立开放包容的观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体系和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文化资源的保有单位和个人将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仅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弘扬,而且可以通过相关收益为文化资源保护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当前,特别应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文化资源保护领域实现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投入的对接,在经费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资源利用、权益分享等方面有序推进,大力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有效转化,在有效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