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浅谈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摘要: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拯救和保护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扩大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设立的永久性基地和自然资源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科研、生产、文教、卫生、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保护区发展需要协调多方面发展因素,怎样才能保证保护区发展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生境,是当前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就铁岗-石岩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切入思考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生态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对于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深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契合广东省、深圳市关于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政策、法规,同时鉴于铁岗-石岩水库地区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区系成分复杂、古老,植被类型多样,同时是深圳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在该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然而在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重难点需要思考。
铁岗-石岩水库
1如何保证铁岗-石岩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与恢复工程?
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
(1)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
(2)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
按照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在充分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做到依法保护、以法治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对农民经营、养殖等活动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奖优罚劣,禁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范围。
(4)加强联防联管
加强保护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区周边治安巡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维护保护区及社区的治安秩序,制止乱捕滥猎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
(5)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加强保护区资源恢复工作
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8)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保护管理、巡逻检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必要的办公设施,为保护管理创造强有力的物质条件。
(9)建立资源保护网络体系
为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实行管理处-保护管理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配备专门人员从事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以管理处为决策领导机构,管理站为分支机构,管护点为基层管护单位,形成覆盖全保护区的保护网络体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10)分区施策
核心区的保护管理。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最重要区域,是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方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该区严格禁止开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活动,在该区内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遵循自然保护的有关规定。核心区也可以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但也只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取任何试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其自然状态产生破坏。对进入核心区人员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经批准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人员。
缓冲区的保护管理。缓冲区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直接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某些试验性的或生产性的研究,但不得破坏其生态环境,如种群复壮试验。缓冲区也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人员。
实验区的保护管理。在保护区统一规划下,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招引等试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社区共管等活动。
(11)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力求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保护管理经验。
2.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保护区规划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区自身发展与保护珍惜生物资源的关系?
(1)保护优先原则
重点突出保护区生态建设,在保护和建设资金上给予倾斜。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充分考虑保护区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保护区内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重点,进行合理布局;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按需建设、有的放矢。
(3)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变化,对保护区进行全面规划,安排各项工程建设。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设项目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自然生物资源为代价,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协调好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3.如何处理保护区自身发展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遵守科学规划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周边社区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
(2)与周边社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区社经济共同发展。
(3)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应关心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护区的保护工程、社区共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尽可能兼顾群众利益。
(4)以绿色旅游为主,崇尚自然,充分发挥本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4.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在全面保护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有限度地、审慎地开展集观光、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融旅游、科学研究、考察及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活动,借以宣传、普及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知识,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1)遵守保护优先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试验活动的开展。
(2)景点规划必须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景观及优良的淡水水体为前提,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3)以绿色旅游为主,科学合理规划旅游发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4)生态与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以保护区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旅游,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
5.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物种保存的基因库,而且是鸟类迁徙、越冬的必经之地,在同一区域内其它湿地受到较严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尤显其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使保护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保护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积极处理好保护区发展与周边社区建设的关系,自身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更一步推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Wang Fude, Liao Ke.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roductsbased on [J].Journal of Beijing lzhzjj.com/dafayulecheng gnksguyhl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9)
[2] Yang Junping.A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AHP method--Taking sndqbsm.com/yingfengguojiyulecheng/gnksguyhlGeles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d cave [J].based forum,2009(1)
[3] Liu Jian.Journal, in tourism resources rbxsi.com/zhongyuanyulecheng plann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J].2001 in Chongqing teachers' College, 20(9)
[4] Zheng Jing.Cultural variability impact on drxfda.com/bailefangyulecheng/ gnksguyhl China's cult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 [J].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9
第二篇:6千年古镇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千年古镇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江苏省千灯镇、安徽省三河镇、江西省临河镇、上海市朱家角镇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在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 千灯镇:明确旅游发展定位,确立了“保护古镇,传承文化,开发旅游,促进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以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古镇保护。
三河镇:统筹规划,科学决策,依托古镇资源,合理选择与古镇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城镇功能,推进古镇可持续发展。
临江镇:坚持文化传承与发展经济并重,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确保古镇保护与开发有序进行。
朱家角镇:高起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古镇功能,让古镇居民享受现代文明,让古镇真正“活”起来。
千灯镇: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古镇保护
■ 柳宏
江苏省千灯镇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镇,位于昆山市区东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昆南地区小集镇之中心,素有“金千灯”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千灯镇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千灯的古镇保护、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千灯镇党委、政府确立了“保护古镇、传承文化、开发旅游、促进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坚持 “保护、开发、利用”并举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古镇是千灯悠久历史的缩影和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保护好古镇不仅是优化千灯人文环境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1.弘扬优势和特色,明确文化旅游发展定位
千灯镇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物阜民丰,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故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所孕育和积淀的良渚文化、戏曲文化、先贤文化、水乡文化及宗教文化交相辉映,成就了千灯古镇的灵魂和精髓。亭林墓、少卿山、秦峰塔、延福寺、石板街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水巷、河埠、古桥、廊坊、庭院则构成了千灯镇特色独具的旅游资源,凸现了千灯镇发展旅游的优势和特色。依托这种特色和优势,千灯镇确立了“以古镇保护为基础,以文化展示为内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思路,力求立足于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周边的古镇形成错位发展、实现差别竞争。
2.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
为提高全镇干部群众对保护古镇重要性的认识,支持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镇党委政府把
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列为重点工作,将古镇保护放在与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同等
重要的位置,加大力度进行推进,取得显著效果,古镇保护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2002年,千灯镇请东南大学编制了《昆山市千灯古镇保护整治规划》,确立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乡风貌景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构建江南特色古镇”的发展目标,并对古镇保护的内容、范围、保护方式及开发时序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明确以石板街为主的历史街区8.4公顷为核心保护区。为提高保护及修缮水平,近几年,还先后聘请东南大学、苏州市规划研究院分别编制了《顾炎武墓保护规划》和《千灯古镇石板街修复详规》。结合镇区区划调整,又聘请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编制了《千灯镇旅游发展规划》和《千灯古镇旅游策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和构建以古镇为龙头的旅游大格局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古镇修缮保护
为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旅游精品,自2002年至今,千灯镇加大投入,用于古镇保护修缮和历史风貌恢复,实施了一系列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恢复了一系列文化景点,古镇旅游景区的游览框架基本形成。
对古镇明清传统建筑进行抢救修缮,按照古镇保护整治规划,整修恢复了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余氏典当行、李宅千灯馆等一批传统建筑,配合传统建筑修缮,恢复建设了秦望山、烽火台等历史遗迹,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园林式景点——顾园。围绕宗教文化展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重新调整了秦峰塔园区的总体布局,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延福寺大雄宝殿、南山门、偏殿和僧舍的重建。为能切实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展现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在修缮过程中,专门聘请古建筑专家进行设计论证,并选用有传统建筑维修经验的施工队伍承担修缮工作,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使传统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切实保护。
为能较完整恢复和再现千灯古镇历史风貌,体现出千灯以古以文见长的古镇特色,自2002年起,通过收购、置换、搬迁等方式,累计用于动迁资金达1000多万元,先后拆除古镇内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筑约一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00多户,拆迁居民住宅7000多平方米。为使古镇区内建筑风貌更趋于协调,对千灯老饭店、千灯供销社的建筑立面进行了仿古包装,并启动了石板街沿街建筑修缮工程。此外还先后拆建了古镇区种福桥、凝熏桥和恒升桥等古桥,建成了长600米的千灯浦河东临水长廊,并对沿千灯浦部分损坏驳岸用旧石材进行了整修加固,对流经古镇区的蒋泾湾等河道进行了彻底清淤,古镇历史风貌逐步展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千灯古镇的魅力不仅来自古朴的水乡风貌,更来自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千灯镇始终坚持把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特色的展示作为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建筑修缮、景点建设、风貌整治和展馆布置中尽可能突出对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的追求,努力做到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在开发弘扬文化,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景点。
二、古镇未来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千灯古镇已初步形成了以水乡风貌为背景,以文化展示为特色,以石板街为轴线,贯穿六大景区,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揽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日俱增,日渐成为昆山旅游的新亮点。按照“合理规划、梯次开发,留有余地,持续发展”的思路,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力度,对古镇风貌进行全面整治,修复和建设一批新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不断丰富古镇旅游内涵、完善古镇旅游功能,提升古镇旅游品位,并在完善古镇旅游区的基础上,加快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放大特色、做大差异,形成以古镇旅游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延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1.加大古镇保护力度,完善古镇旅游区
按照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将着力构建以“一带四区”为主体的古镇旅游格局,“一带四区”即:一条千灯浦水上游览观光带和古镇民俗区、水乡市肆区、千灯曲艺区、亭林文化区四大特色功能区。
深化古镇旅游区内涵。以深化文化内涵、展示文化亮点、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游览内容为重点,实施秦峰艺术中心、千灯馆、千灯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及书场弄老房修复、古香花桥恢复等10项文化旅游建设工程,完成典当行、顾园和顾居的布馆工作,更深入地挖掘千灯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树立千灯古镇自身独具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实施古镇风貌全面整治。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与整治力度,对古镇风貌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是对古镇内以石板街为主轴线的沿街沿河建筑立面进行修缮,恢复明清老街历史风貌,对千灯浦东沿长廓房屋及进入景区的主要街道尚书路进行仿古立面包装。同时规划实施古镇老街的三线入地、雨污分流工程,进一步优化古镇区旅游环境。
加强古镇管理。研究制定《千灯古镇景区管理办法》,明确古镇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划管理、建设实施的具体规定,规范景区内建筑修缮、翻建,摆摊设点及商业经营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旅游环境,提升千灯文化旅游形象。
2.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区,打造旅游新亮点
依托占地25000亩的张大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品牌效应,加快区内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农业休闲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丰富千灯的旅游产品组合,形成以“亭林故里、戏曲故乡”为品牌,以古镇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延伸,点、线、面相结合,古风今韵,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使有两千多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千灯镇,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寻贤访古、探幽揽胜、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第三篇: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双赢”
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坚持综合施治强化利益导向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3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宁德市委、市政府坚持在越位赶超、跨越发展中找准人口计生工作的位置,不断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努力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人口与发展“双赢”。
一、坚持思路带动,在探索出路上强化导向。长期以来,宁德市人口压力大,人口控制工作任务重。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宁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将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市上下逐步形成“越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计生利益导向越要先行”的共识,把计划生育工作同解决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重点帮助解决计生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经济发展问题。在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做法,大力帮扶农村计生户,让农村计生户特
别是计生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率先富裕起来,逐步探索出“少生奔小康、小康促计生”的计生“三结合”工作模式,初步建立以政策性奖励扶助为主体,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多种形式优惠帮扶活动为补充的计生利益导向规范运作体系。
二、坚持政策推动,在完善机制上强化导向。一是率先实行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在全面落实法定计生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早在2001年,宁德市财政就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全市农村计生“二女户”发展生产的贷款贴息,得到省里的充分肯定。宁德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到计生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起市财政在每年100万元贷款贴息基础上再增加50万元,同时各县(市、区)相应配套投入共150万元,全市计生小额贷款贴息规模达到每年300万元。2011年起市、县两级财政各增加50万元,全市计生小额贷款贴息规模增加到400万元。到今年全市已累计发放贴息款约3300多万元(市级财政累计下拨贴息款1450万元),落实小额贴息贷款5.34亿元,53520户计生户得到贴息贷款的帮扶,产生经济效益1.53亿元。今年仅屏南县500名接受计生小额贴贷帮扶的计生困难户平均年增收1625元,高于当地总体增收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2008年以来,每年在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结对帮扶计生户活动。四年来,市直63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各县(市、区)5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累计结对帮扶计生户5万多户,落实结对帮扶资金达1247.2万元,并从技术、生产资料、信
2息等各方面帮助计生户发展生产。三是深入实施计生户子女“成才工程”。2009年以来,进一步落实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生二女户子女中考加分政策,仅今年全市就有3591名农村独生子女户、计生二女户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其中612名考生因享受加分政策被高中录取。各县(市、区)出台计生助学措施,给予上大学或是高中的计生户子女普遍发放助学金。四是大力实行“幸福工程—救助计生贫困母亲行动”。目前已覆盖全市81.2%的乡(镇、街道),累计投入资金2175.24万元,救助计生贫困母亲4334户。五是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生户医疗补助制度。目前全市享受新农合计生优惠的对象达11.3716万人。六是全面展开“生育关怀行动”。对“生育关怀行动年”各项目标任务做出全面部署,全市各县(市、区)已筹集生育关怀行动资金1052万元,其中财政安排落实477.3万元。七是倾力推动新农保向计生倾斜。福鼎、福安两市(县)作为去年先期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县(市),目前计生家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他县(区)今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农保计生倾斜政策,今年各县(市、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计生补助金额达211.70万元,发放率100%。其中全省第一批试点县(市)的福鼎市采取补“入口”方式,每户每年补助2400元,投保15年,60岁后每月可领667元养老金,福鼎市新农保计生倾斜工作成果被省人口计生委转发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市)的福安市采取补“出口”方式,60岁后最高每月可领500元养老金。福鼎市、福安市显著提高计生家庭新农
保缴费补贴和养老金两方面标准的做法,成为宁德其他县(区)的榜样。
三、坚持合力联动,在创新载体上强化导向。2011年5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在计生利益导向中的联动作用,制定了具体要求,促进全市计生利益导向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市本级财政从2011年起将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按全市总人口的人均4.5元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立足长远,舍得投入。目前,全市九个县(市、区)财政经费投入平均超过人均46元以上。同时,我们还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基层干部群众实践中创造的计生帮扶有效形式和载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计生利益导向工作。屏南县用活各项农村普惠政策,强化计生优惠倾斜,有力推动计生与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其经验做法在今年全国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古田县开展“三送融情”活动,在育妇结婚、孩子满月、育妇落实节育措施时,登门祝贺慰问,用真诚和关爱感动群众;蕉城区城南镇贵岐村10户独生子女户在宁德市和蕉城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多方协调下,通过法律渠道,领到增加1个人份的征地补偿费(户均7380元),使省《人口计生条例》中的关于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时增加1人份额的规定得到了落实,并迅速在全市推广;柘荣县由县财政全额补助农村计生二女家庭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自交费部分,目前已共投入56
4万多元; 2004年至今,福安市连续举办八届“二女春苗班”,全力资助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农村计生“二女户”子女完成初中学业;福鼎市创办“女子成才就业班”,依托福鼎市职业中专面向农村困难计生“二女户”初中毕业女孩招生,减免学杂费、给予生活补助,并安排就业;寿宁县设立计划生育奖励基金专户和生育关怀专户,共筹集计划生育奖励资金168.9万元、生育关怀资金345.42万元;霞浦县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特困病灾户实行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今年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月200元;周宁县发动在外经商的乡贤和企业家成立“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关爱女孩”等基金,加大对农村计生家庭女孩求学、生活的帮扶力度。
我市计生利益导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市相比以及离广大计生家庭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先进市的经验和做法,围绕进一步提升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成效,广覆盖、高层次地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目标,下更大的气力、采取更多的举措,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建设更加优美、和谐、幸福的宁德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四篇:发展油茶产业 实现互利双赢
发展油茶产业 实现互利双赢
——排市镇红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案例
红山村是排市镇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山村,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95户,1453人,其中党员29人,分布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山塘中,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水稻维持基本的生活。由于该村山高路远,土地贫脊,物产资源溃乏,与其它村贫富差距较大,村民生活相当困难,外迁户较多。村级集体经济空壳,仅靠万余元的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2008年排市籍上海老板明春桃与人合资在排市镇创办三元实业公司,主要从事油茶产业化经营。油茶种植在排市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原后山乡各村,由于信息闭塞,油茶这一全身都是宝的高效经济作物在红山村等村处于粗放小面积种植、自产自用状态。红山村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宜油茶种植。要想富,就种油茶树。村党支部经过多方洽谈论证,决定引进三元公司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为此村里多次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宣传发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决定由村委会将1000亩宜林荒山和600亩老油茶林以平均每亩25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后,再由村统一租赁给三元公司40年,由三元公司进行开发改造。按照协议三元公司每年上交村集体租金1.6万元。为了保证三元公司的生产发展,村党支部安排专人协调处理有关事务,帮助指导油茶生产,公司长期安排30余名村民就业。2010年三元公司投资80万元改造老油茶林600亩,新开发种植油茶500亩,目前油茶长势喜人。三元公司的引进,即解决了红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又解决了公司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问题,可谓互利双赢。
第五篇:关爱员工实现双赢
关爱员工实现双赢
推动创建“共建共享”的和谐研究院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作模式随时都面临挑战进而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劳资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以及用工制度的多样化,导致深圳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效益、分配利益、职业生涯、福利待遇和思想压力等各个方面出现差异,员工的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集碰撞,新的思想状况不断出现。
一、工作压力源。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特性,如工作超载、工作欠载、工作条件尚不完善、项目进度偏紧等;员工在组织机构中的角色,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个人职责、无法参与决策等;组织变革,如并购、重组、裁员等使许多员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事业发展等,这都将引起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深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研究院的生产经营任务逐步加重,各种业务指标、财务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个人,员工倍感市场的压力,员工对市场竞争产生恐惧感和厌倦感,在心理上,极易产生焦虑、烦躁和悲观等情绪。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现出:工作懒散、与同事关系紧张、工作效率低下等等。
二、生活压力源。员工在正确参与并处理工作与家庭生
活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因此对现状和未来缺乏自信,担心因自己处理不好而出现偏差,对日常工作产生迷茫甚至抵触情绪。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由于晋升迟缓、缺乏工作安全感、抱负受挫等导致压力;人际关系方面,与上司、同事、下属关系紧张,不善于授权等;尤其是我院青年员工人数较多,面临阶段性生活压力问题:单身员工面临父母“催婚”的压力,买不起房子和车子的压力;结婚员工面临供房贷、孩子上学、赡养双方父母等多方面压力等等。各方面压力骤增,容易影响员工工作和生活状态。
三、社会压力源。每位员工都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社会压力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财务问题、住房问题等等。新的问题必须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传统的单向灌输与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研究院新的发展形势。近年来,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党委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优势,从关爱员工,着力缓解员工压力着手,努力搭建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运用沟通协调、示范引导和关怀服务等方法让员工全面融入研究院发展,大力营造健康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组织建设,以工会为载体,搭建领导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
举措一:搭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平台。研究院领导班子经常就员工提出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福利待遇的改善问题与他们进行专门的沟通与疏导,适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沟通为员工解决了思想包袱,解决了他们科研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后顾之忧,为员工释放压力、解决困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举措二:寓教于乐,以高雅文明的活动吸引员工。在缓解员工压力的同时,引领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拓宽视野,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我们针对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型带给员工的双重压力,经过精心把脉和策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兴趣活动小组,比如篮球、乒乓球、足球活动小组,营造出了一种轻松、高雅、健康的休闲娱乐氛围,使得员工的压力得以缓解和释放,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进而增强了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举措三:特别的关怀给努力工作的女员工。促进女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女员工在企业发展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关爱女员工身心健康和维护女员工的特殊利益入手,积极为女员工办实事,开展有益于女员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女员工的文化生活。
二是抓制度建设,为关爱员工提供机制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关爱员工,实现“共建共享”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1)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主动规范劳动关系。比如研究院工会成立后,就员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福利待遇开展了平等协商,较好地解决了员工办理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最关心的问题,维护了员工的经济权益。(2)建立民主管理机制,落实职代会基本职权,拓展民主管理新途径。在一年一次的职代会上,院长向员工代表通报研究院上年经营情况和下步发展的规划,积极组织员工代表就研究院发展和员工权益提交提案和合理化建议。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行民主恳谈会等符合研究院自身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我院党委书记、院长还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员工座谈会,了解一线员工的思想问题与工作中的困难,及时做好思想工作。为方便员工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我们还将设置院长电子信箱,鼓励员工诉说心里话和反映诉求,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及时反映员工的意愿和要求。员工民主管理机制的有效运作,较好地维护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既激发了员工投身企业建设发展的巨大劳动热情,又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3)建立员工生活帮扶保障机制,切实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创造安全卫生的工
作环境,让员工工作安心。对新上岗的员工,组织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对正式员工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开放健身中心,为员工提供锻炼身心的场所。二是开展工会送温暖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家的阳光。当员工或家庭逢喜事或者遭遇天灾时,研究院都及时发放贺金或者补助,并在员工中开展“献爱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
三是抓文化建设,为关爱员工营造和谐氛围。企业文化建设是团结凝聚员工的有效手段。围绕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院做到提升员工素质和开展健康活动并举,努力营造和谐的共建氛围。(1)开展系统的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研究院建立了针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基层员工等几个层次的职业培训机制,同时,我们还将开辟学习园地,开办网上图书室,引导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们还非常注重员工的岗位培训,重点提高一线员工的技术技能和生存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岗上培训、知识讲座、演讲会、研究院内刊、研究院内网和劳动竞赛等方式,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2)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组织员工开展知识比赛、体育比赛、歌舞比赛,举办联欢会、生日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研究院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关爱员工,实现双赢,促进创建“共建共享”的和谐研究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