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时间:2019-05-14 05:2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第一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目 《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 黄建安

指导教师 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

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 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旅管1班 毕业论文

[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第二篇: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3] 叶鸿声,郗延红.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建设,2004:23-24.[4] 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3:4-6.

第三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四篇:徽文化

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入现代门槛前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徽州介于万山丛中,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子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福,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存下来。

从一些出土的遗址、墓葬的器物看,最早生活在古徽州土地上的苗越先民,其农耕和手工业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秦时,徽州就设置黟、歙二县,山越民族“依山阴险,不纳王租”、“勇捍尚武”、“断发文身”“火耕水耨”,被称作“蛮越”。孙吴对徽州山越族征服战争之后,经过他们辛勤劳动,不断推动着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公元208年徽州始立新都郡,置六县。黟、歙等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地理条件的内在统一性与行政区域的一律性实现了重合,中断了山越民族经济文化独立发展的过程,为中原士族徙入后汉越文化的同化提供了先在条件。

由于中原战乱频繁,西汉时期起就有中原土族南迁,他们或在徽州为官而留

连忘返,或迷恋徽州大好河山而以徽州为家,或看中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入徽定居。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有两次中原衣冠大规模南迁,入徽先后达75个姓氏。这些中原士族在徽州“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支派有谱,源流难以混淆,主仆攸分,冠裳不容倒置,逐步形成了典型的徽州宗族制度。他们的徙入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在长期的与山越共处、融合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徽州的经济结构,促成了徽州告别半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俗益向文雅“。徽州风气为之一开。在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长期融合、同化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浓厚徽州特色的新质文化:保旱乡土、严宗族、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仪礼……表明徽州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南宋时期,封建政权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第三次中原衣冠大规模徙入徽州。在已形成的徽州文化的厚实基础之上,徽文化再次焕发勃毂生机,直至明清全面繁荣。崛起于宋,兴盛于明清的徽商,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交,徽商经济是徽州地域文化派生在以盐商为龙头的徽商深厚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的徽州文化,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的文化特征。

通过对这一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汇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徽州区域范围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历史上总人口充期量百万人,然期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徽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具地理区域上的个性;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山水、土地环境的个别性。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

徽州文化也有由徽州本土再向外扩展的问题。徽州文化不仅包括本土的诸文化,更包括由本土而移出于外、同时还保存着自身顽强的同一性的文化。如徽商,它就是徽州人出游外地的经商之帮。徽商虽然离徽州本土走四方,聚居全国各地,但他们总不忘宗族,不失乡谊,修谱收宗,建会馆、聚同乡,同祀朱子等,文化上保持顽强的同一性,构成独特的移民现象。再如徽剧,它也主要是由侨居、寓居于外地,主要是扬州、苏州的徽州人倡兴、扶持、鼓动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现象。其他还有如徽州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徽派刻书、徽派篆刻等,也多与移民问题有关。

二、徽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价值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

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 中心问题。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

(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第五篇: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与保护分析

目录

1.凰古城的基本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人文概况

2.凰古城开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发展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凤凰古城开发发展与保护的策略

3.1 合理利用资源

3.2 控制人口数量,缓解旅游环境承载压力 3.3理清古民居产权, 加强政府管理 3.4 实施整体保护

3.5大力宣传,加大保护力度增强游客保护意识 4.结语

一、凤凰古城的基本概况

地理概况:

凤凰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地理位置可概括为:“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古城建于清康熙年间,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人文概况:

湘西凤凰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湘西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湘西凤凰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湘西凤凰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凰山城依偎着沱江,群山环抱,关隘雄奇。这里的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澄清,峰岭相摩、河溪萦回,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翠绿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河畔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可谓天人合一。

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二、凤凰古城开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开发发展现状:

在古城整治过程中, 凤凰县首先抓好了规划修编, 主动聘请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修编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同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04 年 2 月 28 曰通过。凤凰古城保护工作已有法可依。近年, 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上, 完成了城区自来水改造和路灯改造工程, 实现了广播、电视、通讯、供电线路全部入地,恢复了拉毫段南方长城 3.4 km,投资 1 900万元实施古城区污水处理工程;投资 1 100 万元修复东门至南门至西门的城墙城楼, 完成了南门休闲广场、彩色音乐喷泉及兰桥建设。凤凰县还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县建设,沿公路构筑起了绿色长廊和经济林带, 逐步实现走近凤凰,古城风貌扑面;进入凤凰,古城意境迷人的意境。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过度商业化现象,且商业业态单一:沿着古街游览, 发现古街两旁原来的居民小楼几乎都改作小商店, 大多卖一些本地特产和零售杂货, 古朴的小巷里商业气息非常浓厚。不仅如此, 大部分的当地居民也以个体商户的身份参与进古城的商业化现象里来, 绝大部分是卖一些自己的手工艺品, 摊位沿着屋檐下、墙根角一路向下, 热热闹闹。过度商业化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凤凰, 丽江的大研古镇受商业的冲击愈发严重。笔者认为, 从古城传统文化保护这个角度来看, 当传统文化成为交易商品, 过度商业化对古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只能是弊大于利。2.原生态资源的破坏:

原生态资源是指天然的环境与本土原生的文化, 而非强加于该文化的外来因素或被该文化所汲取的外来因素, 原生态资源具有两层涵义, 即原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自然性、民间性、独特性、稳定传承性等特点凤凰地处边疆, 有着水洁风清的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由于古城旅游业的发展, 大量游客的进入,对自然的原生态资源造成了破坏,甚至威胁到生态平衡。比如游客将废弃物丢到沱江中,甚至向江中吐痰, 部分居民为追求眼前利益随意扩大营业门面, 破坏了古城原有的完整性。

3.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

根据近10 年的统计, 每年游客少则 l8 万人次,多则50 万人次,平均30 多万人次, 主要的旅游宾馆、饭店有富丽华大酒店、南华宾馆, 金叶宾馆、古城宾馆,总床位数仅有 1 500 多个。宾馆床位数远不能足旅游高峰期的需要, 导致许多游客玩在凤凰,住在吉首;同时, 古城内和各景点间还以摩托三轮车作交通工具, 旅游娱乐设施和旅游商品开发还十分有限,旅游购物场所规模小且分散, 这些问题导致古城的实际旅游收入大打折扣, 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古城更新过快:

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更新过快。由于传统民居环境质量较差、卫生设施不便等因素, 居民也迫切希望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来到凤凰不难发现,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绝大部分当地居民将祖传的老屋拆掉重修或者擅自加建改建作为家庭旅馆, 这不仅严重破坏民居原本风貌、住宅格局, 而且建筑形态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住宅穿插于古巷之间。这一次前往凤凰, 发现沱江两岸民居外面都被搭上了脚手架, 有工人正在作业。一打听才得知, 当地政府希望凤凰的夜景更加美丽, 小镇的夜间轮廓线更加清晰, 于是江边民居家家户户都在安装夜间照明景观灯。乡土建筑一时间/脱贫致富, 纷纷披上了时尚的外衣。

5.古民居产权不清:

古民居作为文物的一种, 从文物实体的角度看, 国家是无权对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实体(古民居)进行维修的。凤凰居民作为中国古民居的代表, 正承受着产权问题带来的灾难。近年, 随着旅游规模的日渐扩大, 一些古民居被列入文物保护区, 由于产权不清, 文物保护单位只用不管, 造成部分居民对古民居的过渡使用, 弃落荒废、破旧不堪, 严重影响了古城风貌, 不利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6.旅游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居民与游客保护意识淡薄:

凤凰古城内任居住有居民,作为保护主体的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居民对古城文化历史价值认识不高,在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下,广大的居民生起了盖洋楼、拆旧民居的观念,一些文化预产有所破坏。而来当地旅游的游客也没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乱扔垃圾、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政府也没有大力进行保护宣传导致很多旅游资源招到破坏。

三、凤凰古城开发发展与保护的策略

1.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有限的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 所以才能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和旅游欲望。凤凰景色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任何旅游地都有着自己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饱和和超载会对旅游地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不能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资源。应合理利用资源,不能过度的商业化,着眼于其长远发展。

2.控制人口数量,缓解旅游环境承载压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某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如环境美学价值的减损、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等,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等几个方面, 如果游客数量长时间超过其旅游承载力, 将加速古城的衰老进程。因为凤凰古城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所以应增加一些旅游接待设施,改善凤凰古城的交通条件,让一些游客去古城旁边城市居住来缓解古城的环境承载压力。凤凰古城现已成为国家风景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但是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公共设施的落后, 制约着古城的旅游承载力及进一步发展, 因此, 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修缮各种必要的设施。同时,做好营销宣传工作, 引导游客流合理分配。应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宣传,高峰期分流游客,使古城的游客量旺季合理、淡季不淡,保证古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理清古民居产权, 加强政府管理:

古民居是凤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 不仅给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经济效益, 而且构成了城市特有的魅力。但如果民居的产权关系不理清,将不利于古民居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开发, 使旅游资源缺乏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对待古民居的产权问题, 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一为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古民居经济价值。通过优化文物生产要素的配置, 实现等价交换。这样使交易双方都达到满意效果,既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文物保护不力问题, 也避免了以后产权不清可能生出的事端, 具体操作可采用货币收购或土地置换的方式。其二为政府管理, 随着凤凰旅游规模的日渐扩大, 为了更好地做好古民居的保护, 有关部门应明确要求将古民居纳入强制性保护的范畴, 明确报批程序及责任单位。一些民居保护改造有别于一般的改造工程,其实施方案必须在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多方论证, 慎重决策。古民居若没有居民生活于其中, 是没有开发价值的, 对于一些失修已久、产权归属不清的古民居,政府应该明确国家的所有权, 鼓励个人购买, 但买方必须按照政府的房屋保护和修缮方案,承担起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责任,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古民居的用途, 国家拥有古民居完整的所有权。

4.实施整体保护:

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民俗文化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整体保护原则就是不能将各个部分孤立起来, 不仅要保护各个文化单元,还要保护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内一切能反映其特性的相关信息。凤凰古城的沱江、南长城、东门城楼、沈从文故居等景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景点的不足会影响其整体,应实施整体保护措施。如沱江旁边现在现代酒吧等的兴起对凤凰古城的整体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大力宣传,加强居民保护意识和游客的保护意识:

首先,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提高保护意识有利益第一向持续发展进行转变。积极引导各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为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并对旅游保护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当地居民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引导游客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其次,当地居民应意识到古城文化历史的价值,从自己的意识、生活、生产等各方面来着手改变,培养出一种保护理念积极参与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去。最后,来此的游客应该爱护公工财产,保护好旅游资源不对旅游资源进行破坏。在当地导游指导下正确进行游玩。

四、结语

凤凰古城是一个结合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当然好的资源并不是永远不变,如果没有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将会对古城的文化价值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前凤凰古城旅游开发中现在任存在一些不足,当地政府没有太过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当地居民也没有很好的保护意识,游客也没有很好的保护意识。只认识到当前利益而没有对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所以在今后的开发中发展中应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完善政府的保护政策,加大保护宣传教育,使古城的发展与保护相互结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下载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 文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

    中国的旅游文化保护

    中国的旅游文化保护 摘要;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在世界遗产保......

    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摘要:通过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 阐明了凤凰古城在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大全]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材料歙县旅游委员会歙县自依靠徽文化及徽文化遗存,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以来,探索了各种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现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

    徽文化报告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院部:信息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一)班姓名:李华阳学号:212006031023指导教师:秦然然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精)

    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以福建畲族地区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兰林 [摘要 ]民族旅游以其独特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民族旅游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提......

    论雷波县旅游开发与彝族文化保护

    论雷波县旅游开发与彝族文化保护 在祖国大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具有得天独厚、绚丽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具有总量大、品位高、垄断性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