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风的光的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表
课题名称
第四课 黄河风光——PowerPoint 2003的图片制作和放映
姓 名
胡晓宇
年级
八年级
单位
许家沟乡一中
课前准备
在百度上搜索黄河风光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以及幻灯片切换效果和放映方式的设置等,为今后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学生实用性非常强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是操作性很强的知识,所介绍的一些有关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本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出一种求知的冲动。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要在社会中勇于表现自己,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创新意识,要学会创新,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对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 2003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网格和参考线的应用。
2.掌握图片的特殊效果的设置。
3.掌握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放映方式。
4.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方式。
5.掌握演示文稿循环播放。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会使用网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辨别、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的决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对幻灯片中的图片进行插入和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教学难点
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放映方式的设置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教师介绍: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短片,也给大家带来一个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要求大家做一次我的家乡的宣传员。
学生听取教师介绍
提出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新
课
讲
授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短片,让学生感受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演示文稿功能和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以后有什么感想?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是怎样制作的呢?想不想自己亲手动手制作呢?(侯答)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通过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
课
讲
授
新课讲授
活动一:制作黄河风光幻灯片
任务一:自主探究(提问)
1.如何使插入的多个图片排列整齐
2.如何打开“网格和参考线”对话框?
3.如何应用网格和参考线?(补问)
4.如何在屏幕上拖出多条绘图参考线?(补问)
探究结束后,让学生先尝试在电脑上练习活动一的步骤,并对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练习后,教师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机向学生演示解疑。
教师答疑后,学生再进行练习。
任务二
教师演示制作第一张幻灯片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介绍:如果我们想要对多个图片或文字进行相同格式的设置,那么我们就要用到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格式刷
教师演示格式刷的使用
引导学生指出别人的不足(评价)
活动二: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让学生先尝试在电脑上练习活动二的步骤,并对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练习后,教师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机向学生解疑。(提问)
教师答疑后,学生再进行练习。
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学习,可以尝试多种切换方式找到更好的效果,以使自己的幻灯片切换效果更加丰富。
活动三:让演示文稿自动循环播放
教师介绍:如果我们看完第一遍想再看一遍的时候,让幻灯片能不能自己进行自动循环播放呢?答案是“能”(补问)
教师演示:利用教师机展示活动三的演示操作步骤。
观看后,教师介绍:通过刚才的设置,现在演示文稿就能够进行循环播放了,那么大家都学会了吗?下面就给大家时间练习一下。(补问)
学生机演示作品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提问,并观看教师答疑演示。
学生练习
学生观看
学生练习
学生听讲
观看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制作过程中的不足
学生提问,并观看教师答疑演示。
学生练习
学生听老师介绍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如何拖出多条参考线。
(评价)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
教师演示操作更直接
让同学间互相找不足,有助于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操作。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的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好的学习
学习他人的优点
自我检测
课本自我检测1-2题
学生练习
针对第二题,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根据能力完成
教师总结
教师小结: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设置切换效果和放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你的作品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是我吗今后学习以及向别人展示使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希望大家课下能够多多练习。
听取教师小结(评价)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教学,通过学生出现的问题,我有如下感受:
1、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去探索,教师给予其指导,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想法,侧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
3、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会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尽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自己要进行创新教学,更要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第二篇:保卫黄河 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学号:1214014331
班级:音乐学院1203班
姓名:马毓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保卫黄河》 教学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保卫黄河》了解《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并且深刻的分析该曲的旋律特点,体裁风格等。
教学目标: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材分析:《保卫黄河》这首歌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步扩大的音型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使整首歌曲充满了力量,形象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炮,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而英勇奋战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背景,建立轮唱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表现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分析了解该作品的体裁风格,和旋律特点。
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加深刻的对该歌曲进行分析与欣赏。
(二)掌握法:熟练的掌握音乐是如何表达情绪的,即让学生重点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几个音乐要素:音乐的力度、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音色、音乐的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1)首先组织教学,表达师生问候语。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音乐欣赏课)
(2)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气势磅礴的黄河图片,并加以介绍黄河的一些相关知识。师:(首先咱们来观看一组关于黄河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说说你们所了解的黄河是怎样的 ?
(3)介绍《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保卫黄河》的课题。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河大合唱》的曲词作者以及这首歌曲的相关背景)
二、新课教学:欣赏歌曲让学生听记旋律,感受这首歌振奋人心的音调,同时播放《保卫黄河》的合唱视频。其次分析该歌曲的体裁和旋律特点等表现形式。
最后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引导学生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能比较有深度地去把握音乐作品,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歌唱乐曲的活动中接受一次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着的伟大艺术魅力,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师:(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欣赏,同学们请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以及体裁是什么)
三、教师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告诫他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过来之不易,那是用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四、布置作业:课下与其他同学合作多人分声部来轮唱这首歌曲并巩固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再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四篇:《黄河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
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
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五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寿光市建桥学校 李会云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通过百度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
3.增强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二、课前准备
学生分成 “地形环境组”、“黄河历史组”“黄河故事组”、“黄河诗词组”、“黄河现状组” “保卫黄河组”六个小组,分别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或者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参加讨论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三、活动过程
(一)导课 这节课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二、展示活动目标
学生读活动目标。
三、各小组依次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一)“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 地理组代表利用网络展示搜索成果(地理环境、流域慨况)(1)黄河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ka)拉山北麓(lu)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九曲黄河: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
沿岸风光:阿尼玛卿峰、鄂陵湖、古宗列盆地、孟达天池、仙女湖、鸟梁素海、滩地牧场、日月山、黄河晚照——壮观、美丽、迷人。
(二)“黄河历史组”的代表展示网络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
110万年以前,蓝田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细石器文化:如陕西的大荔人、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器时代: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青铜器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黄帝、炎帝: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皇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皇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
(三)黄河故事组展示网络搜集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等等。
李闯王渡黄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架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四)黄河诗词组展示网络搜集的诗词。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教师:黄河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她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谁知道和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诗词等。
成语:(1)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2)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负石赴河、河不出图、问鼎中原、鱼烂河决、波澜壮阔、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五)“黄河现状组” 展示网络搜集的黄河触目惊心的现状。(利用网络展示水断流、水污染、流失图片资料)
1、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2、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3、黄河污染。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的白沫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气„„„
4、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5、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六)保卫黄河组讲治理黄河措施。
1、为拯救黄河,政府专门成立了治黄河水利委员会。
2、兰州市人民政府为保障黄河水质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3、兰州市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保障了黄河下游的水质安全。如何治理黄河?
同学们讨论然后发言。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