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0: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

第一篇:《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

对于物质分子大小的测量,利用现代技术,像离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分子。但是,这毕竟离中学物理太远,高中物理课本中新设置的“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学生分组实验,设计思想十分巧妙,它用宏观量的测量来估测微观量的数值,不仅弥补了这一遗憾,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有利于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假设、理清实验的设计思想,把握住关键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下面是我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创设物理情景,弄清楚学生实验的设计思想。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在于它的巧妙构思,但分子毕竟太渺小,显得很抽象,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宏观世界建立微观物理模型,让他们提出各种假设、类比,有一同学提出的“把一筐的乒乓球倒入水中,在水面上散开形成的图形模拟油酸在水面形成的油膜”,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的猜想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从不追求其严密的逻辑性,及时地给予肯定。

这时,我看时机成熟,便把从网上下载的如图所示的课件,展示给同学看。实际上油酸的化学分子式是C17H33COOH,它的一个分子可以设想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C17H33,它不受水的吸引;另一部分是COOH,它对水有很强的亲合力。经过酒精稀释的油酸滴在水面上形成近似圆形的油膜,酒精溶于水并挥发后,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纯油酸层,其中C17H33冒出水面,而COOH部分在水中。估算油酸分子的最大长度只需求出这层油膜的厚度即可。最后再展示我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排布图的照片。这样,学生建立起来的物质分子的物理模型具体又形象。

这一实验的另一巧妙构思,是利用酒精稀释油酸,将其配制成1:200的油酸溶液,降低了单位体积内的油酸分子含量,再取其中一滴,两次缩小,减少了油酸的含量,使一滴油酸形成的薄膜面积减小到几百平方厘米,达到中学实验室可测水平。最终把微观量与宏观量联系起来,实现了通过测定宏观量来估测微观量的目的。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还能接受,但在课堂练习中,要求计算出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油酸的体积,正确率仅为62.6%,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运算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弊病。

其次,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实施实验方案。理清了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了认识,并不意味着实验一定能成功,操作中还需注意一系列问题,否则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分组实验的教学。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上很有特色。

实验中,用注射器吸入适量配制成1:200的酒精油酸溶液,向量筒中滴n滴酒精油酸溶液为1ml,以求出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的体积。这一步骤,一方面针筒要缓慢推动,掌握好力度,另一方面又要细心计数滴数。但实际操作中,“缓慢”二字对部分同学来说实在太难,要么推不动,要么用力太大,液滴成串流出,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决不在他们面前做示范,心想真要让他们好好动一动手。果然,几个来回,动作要领已被同学们掌握。

这一实验的另一步骤是:用边长约为30-40cm的浅盘倒入约2cm深的水。待盆中水静止后。再小心弹撒爽身粉粉末,我细心地观察同学们弹撒粉末是否均匀,厚薄是否适宜。看着他们使用注射器吸入酒精油酸溶液,然后小心翼翼地控制力度仅使一滴油酸滴入粉末中心处。然而,滴入酒精油酸溶液后形成油酸薄膜的形状出现了异常情况,油酸薄膜的形状呈放射星状,一直裂开到盘子的边缘,一组、两组,怎么会连续这么多组出现同一状况呢?由于我准备实验非常的顺利,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不知所措,但很快我就冷静下来,“同学们,咱们来分析一下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听到我的提议,全班先是静默,一会儿就议论开了,“窗户没有关掉,风会扰动油膜稳定。”实验前,我提醒关掉电扇,创造一个风定水静的环境。但从窗户吹进的风,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建议,立即被大家采纳,一扇扇的窗户马上关掉。“老师,刚才撒放爽身粉时,我发现爽身粉结成块,会不会是变质了?”“粉层过厚、不均匀,可能也会造成影响?”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作为后勤部长的我,只好更换爽身粉,并吩咐实验时爽身粉要轻轻地均匀地撒放,粉层不可过厚,并鼓励他们从头再来。这时我也意识到造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撒放爽身粉的粉层过厚、且不均匀。

重做实验时,盘的边缘倒出水后所残留的油酸,会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油酸层,影响油滴的扩散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先用脱脂棉醮少量酒精擦干净,再用清水冲洗,以保持盘子的清洁。这一细节的和盘托出,是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新一轮的实验又开始了,看着同学往浅盘中注入清水,耐心等待水面平静,再在盘中央洒上爽身粉,片刻之后,爽身粉在水面上即扩散为均匀的爽身粉薄层,当一同学小心地将注射器中的酒精油酸溶液滴入粉末中心时,我屏住呼吸观察,油酸薄膜的液面扩散又收缩到稳定,在水面上形成近似圆形的油膜。看,他们成功了!另一同学迅速将有机玻璃板轻轻盖到浅盘上,小心地用水彩笔在板上描绘出油酸薄膜的轮廓图。看着这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同学们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说明一下,新一轮实验的一个细节,爽身粉洒在盘中央,会在水面上扩散为均匀的薄层,也是一同学的“经验”之谈,并在全班推广的。其中道理我也是课后才弄清楚,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第一,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大于油酸;第二,粉粒之间的相互排斥。另外,由于前次实验中油酸的残留,会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油酸层,若将粉散在水面上,而不是前面所述加在水面中央让其扩散,则整个粉层上会有残留油酸间隙,影响了后来实验中的油滴扩散效果。

最后一点,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态度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中,最后为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阶段,即把有机玻璃板盖在坐标纸上,求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根据计算出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油酸的体积V,再算出油酸薄膜厚度L=V/S,为油酸分子的大小。这里的每一步,都不可避免存在着实验误差。我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忠于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经过不懈地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实验,得出了正确结论。看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我想,此实验定会让他们回味长久,从内心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不屈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尽管“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已经过去几天了,实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具有挑战性,我通过上网查资料,做实验,又弄清楚了好几个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当针头*水面很近,油酸未滴下时,会发现针尖下方的粉层已被排开,是由于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油酸滴下之前,用嘴轻轻把粉层吹开,再滴油酸,油滴扩散效果比较好”等等。看来,被这一探究实验深深吸引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自己教学反思《《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有感》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复习教学案(自编)

(三)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复习教学案

北京 蔡雨翔 2013.05 教学要求

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2.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 3.学会间接测量微观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实验原理

利用油酸的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V/S计算出油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二.实验器材

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浅盘、痱子粉(或石膏粉),注射器,量筒,玻璃板,彩笔,铅笔,坐标纸.三.实验步骤

1.测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

用注射器取出事先按一定比例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缓缓推动活塞使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如x mL)时的滴数n,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V′=x mL.再根据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比η,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n体积V=V′η.2.形成油膜

在浅盘中倒入约2 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一会儿就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形状不规则的油酸薄膜.3.测油酸薄膜的面积

待油酸薄膜稳定后,将玻璃板平放在浅盘上,然后用彩笔将油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油膜的格数,算出油膜的面积S(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为单位,数轮廓内正方形个数时,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4.估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

根据测出的一滴油酸酒精溶液里油酸分子的体积V和油酸薄膜的面积S,可求出油膜的厚度L,则L可看作油酸分子的直径, 即d.d=L=V/S 四.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注意方盘是否干净,否则油膜难以形成。(2)方盘中的水应保持平衡,痱子粉应均匀浮在水面上

(3)向水面滴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

(4)向水面只能滴一滴油酸溶液, 应选用出口特别细的注射器或滴管,最好使用滴下100滴以上溶液才有1 mL体积的滴管.(5)计算分子直径时,注意滴加的不是纯油酸,而是酒精油酸溶液,应用一滴溶液的体积乘以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 同步训练:

例1: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时要满足的理想化的条件是()

A.把在水面上尽可能充分散开的油膜视为单分子油膜 B.把形成单分子油膜的分子看作紧密排列的球形分子 C.将油膜视为单分子油膜,但需考虑分子间隙 D.将单分子视为立方体模型

例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将油酸溶于酒4精,其浓度为每10 mL溶液中有6 mL油酸.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有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的轮廓,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 cm,试求:

2(1)油酸膜的面积是多少 cm?(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多少?(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膜分子的直径.例3:下面是某同学在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在水盘中洒上痱子粉后,用滴管把一滴油酸滴入水盘中 B.滴入油酸时注射针头离水面约10cm高

C.向水盘中加水时一直加到水平面接近水盘边缘

D.水盘中加入水后立即洒上痱子粉,并立即滴上油酸酒精溶液

课后作业:

21.某油剂的密度为8×10kg/m,取这种油剂0.8g滴在水面上,最后形成的油膜最大的面积约为()

-1024210242A.10m B.10m C.10cm D.10cm 2.在粗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

A.取油酸1.00 mL注入250 mL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 mL的刻度线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的酒精溶液.B.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中,记录滴入溶液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0 mL为止,共滴了100 滴.C.在水盘内注入蒸馏水,静置后用滴管吸取油酸的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层油膜.22D.测得油膜面积为3.60×10cm.利用数据可求得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_______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A.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B.将一滴酒精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画在玻璃板上

C.用浅盘装入约2 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D.用公式d=V/s,求出薄膜厚度,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E.根据酒精油酸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F.用注射器或滴管把事先配制好的酒精油酸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 4.利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器材有:浓度为0.05%(体积分数)的油酸酒精

2溶液,最小刻度为0.1ml的量筒,盛有适量清水的45×50cm浅盘,痱子粉,橡皮头滴管,玻璃板,彩笔,坐标纸.(1)下面是实验步骤,请填写所缺的步骤C.A.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 ml 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N B.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浅盘内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从低处向水面中央一滴一滴地滴入,直到油酸薄膜有足够大的面积又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2)用已给的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单个油酸分子的大小________(单位:cm)5.某同学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实验中,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A.油酸未完全散开 B.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

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 D.求每滴体积时,1 mL的溶液的滴数误多记了10滴 6.(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两个前提假设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若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n,一滴溶液的体积为V,实验中描绘出的油酸薄膜的面积为S,则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7.利用单分子油膜法可以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已知体积为V的一滴油在水面上散开形成的面积为S,求这种油分子的直径的表达式;如果这种油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再写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表达式.同步训练解答:

例1:解析:依据(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实验方法可知:将体积为V的油膜液滴滴在水平面上,形成面积为S的油膜,则可以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V/S,显然,是将油酸分子视为球状模型,且将油膜视为单分子油膜.而公式d=V/S中,并没有将分子间隙所占体积除外,显然是把单分子油膜的分子看作紧密排列的球形分子.故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AB.22例2解析:(1)根据图形,数得格子数为129个,那么油膜面积是S=129×1cm=129cm(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1 mL溶液中有75滴,1滴溶液的体积是1/75mL,又已知每4 4-610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1/75 mL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是:V=6×1/75×10mL=8×10mL.-6-10(3)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V/S=8×10/129cm≈6.2×10 m.2-6-10答案:(1)129cm

(2)8×10mL(3)6.2×10m 例3解析:选项A中向水盘中加入油酸是不正确的,而应加入1:200的油酸酒精溶液,向水盘中加入溶液时注射针头离液面为1cm左右,太高会使溶液外溅,所以B选项错,向水盘中加水时应当使液面接近水盘的边缘,这样当描画油酸膜轮廓时,玻璃板与油酸膜离得近,描画得会比较准确,所以C选项正确,画油酸膜轮廓时应当等到液面平静后向水盘中洒痱子粉、滴溶液,所以D选项错.课后作业解答:

23-31.解析:由题目给出的条件,已知密度ρ=8×10kg/m,质量M=0.8×10kg,则该油

-323-63滴体积:V=m/ρ =0.8×10/8×10m=10m 当将油滴滴在水面上面积最大时,即所形成的油膜为单分子层,则由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方法,可得油膜面积: S=V/d 式中d为

-10-10分子直径——即油膜厚度.因为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m,d=10m.得-6-10242S=10/10m=10m.答案:B

-52.解析:1滴油酸的酒精溶液中所含油酸的体积V=1/250×1/100mL=4×10mL,油膜可看

-5-62-4-9-9作单分子薄膜,d=V/S=4×10×10/3.6×10×10m=1.1×10m.答案:1.1×10

3.答案:FCBAED或CFBAED 4.解析:本题考查油膜法测油酸分子直径的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1)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3(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1/Ncm n滴油酸酒精溶液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1/N n3×0.05%cm 所以单个油酸分子的大小为V/S=n×0.05%/NS.答案:(1)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2)n0.05%/NS 5.解析:由d=V/S可知,测得的直径明显偏大的原因可能是将V测大了,也可能是将S测小了,如A、C项均将S测小了,D项将V测小了,而B项油酸中酒精未挥发之前,油膜面积大,测量值应小些,综上所述,A、C正确,B、D错误.答案:AC 6.解析: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是假设油酸中的分子紧密排列的,且分子看作小球,油膜中的分子排列成一层.油膜的厚度等于分子直径.一滴溶液中含有的纯油酸体积为nV,由纯油酸体积等于薄膜体积即可解得分子直径为nV/S.答案:(1)①把油酸分子看成一个挨一个的小球 ②水面上油酸薄膜分子为单分子排列(2)nV/S

337.答案:d=V/S NA=6MS/πρV

第三篇: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塔前中心小学叶小琴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要教出数学的味道,教出思维的品质,教出智慧的力量,却并不简单。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立足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二是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三是关注学习活动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一、优化教材,深究内容——激思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当教材提供的资源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时,就要求教师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游离于教材,而是基于教材,依据教学目标合理的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高效的实施教学。在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开头就选择转转盘引出可能性有大小的方式,接着用超市摸球游戏引入三个层次的教学,将活动中、成语中、游戏中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设计成练习,逐步丰富了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了用分数表示各种时间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二、活动贯穿始终——激趣

整节课在活动中开始,又在活动中结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可能性的知识,领悟做学问的方法,享受学数学的乐趣。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不仅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事例,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如扑克牌、砸金蛋、摸球,剪刀、石头、布等),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展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对事件发生随机性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1、总体感觉自己语言过于平淡,没有层次感,在表述方面还很欠缺,很多重要的点没能恰当的表述清楚;不能很好的调动和引导学生;

2、幻灯片设计还不够完整,有些答案应该事后附上去,其实当时也三因为多媒体没能共享到我已经设计好的PPT。

就是因为这些欠缺我才能进一步成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改善不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功的。

第四篇: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1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2

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较落实到位的。但课堂气氛以及老师调动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师生之间能感觉到一种热烈的交流。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3

本课题我曾教学达8次之多,因为要参加市教研会赛课活动,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试上、反思、修改,到最后决定。期间,有许多困惑与茫然,对领导、专家、老师的建议难以取舍。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说感谢团队,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现对本课最后一次执教作以下反思: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备课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由“狄青百钱定军心”故事导入,通过教材例1教学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往布袋中放球,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例2摸扑克牌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幸运大转盘”、“小小设计”活动进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节课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处。

二、教学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

由于是赛课(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学预案正常进行即可,所以尽管下面几百人听课,我也无暇顾及,完全进入了状态。借班自然少不了课前沟通,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并播放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幻灯片,相互了解,并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通过让学生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用它们说一句话,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激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时抛100枚铜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新知时,通过猜球、摸牌等活动认识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然后通过幸运大转盘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接下来的“小小设计”活动(按要求在盘子中放棋子),学生积极思考、操作、交流、汇报,体会到有很多种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应开头,为学生释疑解惑。课堂小结简明扼要,板书完善适时、适当。总体看,教学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幸运大转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明红色区域为什么是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体会两种极端可能时,由猜想——发现——逐一逼近,学生感到非常开心,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参与,各有各的放法,逐一汇报,达成一致结论,体会到数学多元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风趣幽默,又要简洁精炼。尽管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都进行了精心预设,过渡连贯、流畅、自然。但总感觉到临时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够灵活、多样,态势语言也显得稍有欠缺,语调单一,语速还是有点快。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师,必须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必须关注一些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智慧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4

本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原来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猜想、观察、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11月份,我试教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课后数学科组围在一起进行了评课,各位老师都分别提出了优点作为鼓励,也很诚恳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思考的不足之处。本以为试教完这节课,我会轻松许多,可是恰恰相反,心里闷闷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反思自己,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对数学本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解,感觉自己理解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过于肤浅。例如:(1)例题的呈现,我原本是设计了让第一行学生拍掌传球而没在电脑上呈现,结果一开始学生都没能数清几个男几个女就结束了。邝主任听了就提建议把在电脑上呈现情景让同学们数一数几个男几个女,这样清淅明了。(2)例题中,我把男女人数设计了6:2,原本想着让学生从例题中分析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体会当游戏不公平的时候怎样修改。经试教发现这样的设计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应该把难度进行分散,因此把设计修改为例题是4男4女,公平的,然后再从“做一做“的练习中体现不公平情况。这样修改后,经试教,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判断一个游戏公平的知识点理解得很好,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练习设计上,考虑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成生活中的游戏,例如引导学生设计“转盘实验”,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经课后检测反馈,学生掌握得相当好。回顾一节课,反思优点如下:

1、层层深入设置环节,环环相扣、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分散解决了难点。

以复习旧知唤醒经验,用可能性相等的知识与新知识自然衔接,同时又可与本课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新课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探究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人发言,教师板书,小组交流,对比发现,自主小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突出了重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重点(3)如果不公平,怎样修改会变成公平。突破了难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难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紧接着安排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巩固新知。最后总结全课,从总结中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较好。

2、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中取素材,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我设计了“拍掌传球”“抽奖活动”“设计实验”等情景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活动,学习感受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本课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既有修改也有补充。如例练习一,设计让学生摸数字卡片、让学生设计实验等,不仅让学生想、听、说、读、写,还让学生设计规则,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变静为动。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的更加有趣。

4、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从例题到练习设计,都是让学生猜想、讨论、分析、汇报、评价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馈,学生在学得轻松、愉快的同时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效果非常好。

第五篇:《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1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2

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较落实到位的。但课堂气氛以及老师调动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师生之间能感觉到一种热烈的交流。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3

本课题我曾教学达8次之多,因为要参加市教研会赛课活动,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试上、反思、修改,到最后决定。期间,有许多困惑与茫然,对领导、专家、老师的建议难以取舍。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说感谢团队,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现对本课最后一次执教作以下反思: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备课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

学习心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由“狄青百钱定军心”故事导入,通过教材例1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往布袋中放球,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例2摸扑克牌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幸运大转盘”、“小小设计”活动进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节课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处。

二、教学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

由于是赛课(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学预案正常进行即可,所以尽管下面几百人听课,我也无暇顾及,完全进入了状态。借班自然少不了课前沟通,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并播放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幻灯片,相互了解,并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通过让学生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用它们说一句话,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激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时抛100枚铜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新知时,通过猜球、摸牌等活动认识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然后通过幸运大转盘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接下来的“小小设计”活动(按要求在盘子中放棋子),学生积极思考、操作、交流、汇报,体会到有很多种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应开头,为学生释疑解惑。课堂小结简明扼要,板书完善适时、适当。总体看,教学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幸运大转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明红色区域为什么是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体会两种极端可能时,由猜想——发现——逐一逼近,学生感到非常开心,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参与,各有各的放法,逐一汇报,达成一致结论,体会到数学多元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风趣幽默,又要简洁精炼。尽管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都进行了精心预设,过渡连贯、流畅、自然。但总感觉到临时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够灵活、多样,态势语言也显得稍有欠缺,语调单一,语速还是有点快。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师,必须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必须关注一些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智慧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4

本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原来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猜想、观察、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11月份,我试教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课后数学科组围在一起进行了评课,各位老师都分别提出了优点作为鼓励,也很诚恳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思考的不足之处。本以为试教完这节课,我会轻松许多,可是恰恰相反,心里闷闷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反思自己,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对数学本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解,感觉自己理解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过于肤浅。例如:(1)例题的呈现,我原本是设计了让第一行学生拍掌传球而没在电脑上呈现,结果一开始学生都没能数清几个男几个女就结束了。邝主任听了就提建议把在电脑上呈现情景让同学们数一数几个男几个女,这样清淅明了。(2)例题中,我把男女人数设计了6:2,原本想着让学生从例题中分析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体会当游戏不公平的时候怎样修改。经试教发现这样的设计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应该把难度进行分散,因此把设计修改为例题是4男4女,公平的,然后再从“做一做“的练习中体现不公平情况。这样修改后,经试教,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判断一个游戏公平的知识点理解得很好,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练习设计上,考虑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成生活中的游戏,例如引导学生设计“转盘实验”,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经课后检测反馈,学生掌握得相当好。回顾一节课,反思优点如下:

1、层层深入设置环节,环环相扣、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分散解决了难点。

以复习旧知唤醒经验,用可能性相等的知识与新知识自然衔接,同时又可与本课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新课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探究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人发言,教师板书,小组交流,对比发现,自主小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突出了重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重点(3)如果不公平,怎样修改会变成公平。突破了难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难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紧接着安排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巩固新知。最后总结全课,从总结中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较好。

2、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中取素材,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我设计了“拍掌传球”“抽奖活动”“设计实验”等情景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活动,学习感受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本课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既有修改也有补充。如例练习一,设计让学生摸数字卡片、让学生设计实验等,不仅让学生想、听、说、读、写,还让学生设计规则,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变静为动。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的更加有趣。

4、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从例题到练习设计,都是让学生猜想、讨论、分析、汇报、评价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馈,学生在学得轻松、愉快的同时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效果非常好。

下载《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四点: 1、重视创设......

    数学用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案例]:比较4/5和7/15的大小师:你能用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生1:用通分的方法。4/5=12/15、因为12/15>7/15、所以4/5>7/15。生2:化成小数来比较。4/5=0.8、7/15≈0.47、......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实验附小 数学组 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经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课的学习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让学生亲......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教学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教学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的教学知识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

    四年级数学《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学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三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口算除......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复习了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了2道一元二次方程后,将配方法推广到一般化,进而解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的解,即求根公式就得到......

    《用四舍法试商》的教学反思

    用四舍法试商笔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书写和计算方法已经掌握,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