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札记随笔
昨天一天也沒有往[曰记]里写东西。今天想写。也不知写什么是好。找不到主题和中心思想。也就无从下笔。实际上有很多的题材去写。问题在于你对题材的构思是否稳妥。所以到现在为止也不知从何下笔。写一篇自已看好的文章。
网友们写的作品大多都是儿女情长的作品。內容上都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及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糸。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一种矛盾。一种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人们无法逃避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是在矛盾中生活的。网友们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着矛盾色彩。它反映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现象。沒有人。就沒有社会。沒有爱情。就沒有家庭。婚姻只有在法律面前。才有它的决定意义。除此之外。爱情和家庭都属于人的本身行为。网友们的作品都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映了自己的現实主义的美好向往和对丑恶現象的鞭挞
网络让人们对人生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彼此相近。相互交流和沟通。使大家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丰富着中国的民族文化。让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上。能闪燿着自已的光芒。这个世界在变。让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光彩四溢。这个世界从历史开始就充满着与生命不可调合的矛盾。也就是这种矛盾。使我们今天的人和我们的先人都在思想。思维。爱情。意识形态和感情上让这个人类社会变得有声有色。惊天动地。我们沒有理由哀叹自己的人生苦短。我们也沒有理由指责社会的好坏。因为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存在一个质量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高。就沒有低。沒有男。就沒有女。好和坏是这个社会的自然现象。不管从物理和化学等方面去研究整个宇宙天体。对立统一始终是物质社会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要想读慬这个物貭世界。首先要读懂自已。因为人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份。也是这个地球生命的组成部份。我认为。质量决定着人的一生。就象商品的质量决定一个商人的诚信。而这种诚信也决定了一个商人的命运。包括那些生产资本的人。
第二篇:教育教学随笔札记
教育随笔札记
1、淡冬瓦子的意外
1、刘冬雨中推车
2、唐贝贝数轴法表示罗马政治与法律(生成性资源)
3、班主任随笔------感恩杨亚茹该父母的信
4、弘德服务队反思集
5、新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演员到导演
6、从教书匠到教育家----人人可以成为教育家
7、质疑—教育的本真
8、尊重重视与教育----记住没一个学生的姓名
9、鼓励教育的力量---张沙沙与宫维维的故事
10、从近代救国于辱为任到现代救民主张(对贪腐的默认与接受、怨怼)
11、十年前的分段分解学生讲课尝试与杜校长的扼杀12、13、14、学生从展示中学会整合学会取舍学会表达---人的潜能不可想象 竞争教育从不平等教育开始 不要成为国家的负担 市场经济下人的社会地位有经济实力与学识地位决定
致人民公仆---有的人
有的人在开创历史;有的人在毁灭历史; 有的人在人民一边,有的人在人民币一边; 有的人粉饰太平,有的人扫荡邪恶; 有的人抬棺前进,有的人跑官上进; 有人献身人民,有的人献身人民币; 人民恨贪官,贪官爱人民币; 有的人被排挤,有的人排挤别人。。
最深刻的记忆及感受
故事1
上学期,学校说要把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当成一部教育性的片子拿去其他学校比赛(较)。当然,这个任务当然是非我们班老大——班主任莫属了,可惜,由于我们的不努力,这节课上砸了,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低着头等待着老师的严厉批评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老师竟然出现了另一种状态!
顿时的教室,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楚,我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深思......原来,一直认为很倔强很幽默的老师,是不会被困难压倒的,他就像个严格而又和蔼的父亲,呵护着我们,却没想到,他也是一个有着慈父般的心一样的老师。
哎!真是恨铁不成钢呐,这些“懂事”的孩子们,竟是如此的调皮,如此的个性真是那你们没办法呀!其实,不是老师没办法,是老师心太软他怕我们失去现在活泼的天性,他怕我们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更怕我们失去了天性的自由。老班一直坚持“任”性化管理,可是没想的事。“我们”会得寸进尺,会如此的顽皮,使这个班级 更是没有了规矩。老班这次真的难过了,他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得不到回报而愤怒,对我们这些孩子所失望啊!故事2
元旦喽!学校组织会议,说要各班在各班教室庆元旦。同学们高兴的不得了,进元旦那几日同学们就没怎么安心上过课。都讨论着元旦做一些怎样才能有意义的事,老班更是为元旦的准备而高兴,大量筹集资金。为我们过元旦。
节日那天晚上,同学们吃、喝、玩、乐、聊、唱。样样都过足了瘾,呵呵,真够疯狂的。
在看看老班,在教室里坐着,大声的唱歌,卖力的鼓掌,真是返回到了两小无猜的年龄。看着老班快乐而又可爱的笑脸,我笑了,老班真是一个大小人,在他的眼中流露出了对我们这群淘气包的喜爱和期望,他是多么的用心啊。瞧,在他的指挥和带动下,同学们玩得 多开心,多幸福啊!如果说我们是最活泼的一族。那就是老班在帮助指引我们走向成功,如果我们是一群死气沉沉的呆子,那么我们会坚定的说一句,绝对不是老班带出来的学生,因为,老班喜欢充满生机,带有活力,快乐向上的我们,老班,你说对吧!
那次的元旦,是我过的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次,那天,我们班是最幸福,最快乐的班级!故事3 这是刚开学的第四周,在其中的某节晚自习中,准确地说是班会课,老班让我们写不遵守纪律的人名单,叫做“无记名投票。”当然,筛选出来的总是那几个爱捣乱的老班一冲动,便对他们说:“你们明天可以不到学校了。”当然,很多同学都赞同这一点,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所以,一直没人敢开口提建议,所以这件事一直延续到了放学,同学们都交了,刘下了那几个顽固分子和老班在讨论事情的状况。当然我也留下来了,因为我是锁门的,留下来是必然事件,听着那些对老班翻嘴的话,还有那些所谓“冤枉”的解释。我听得耳根都在发痒,哼,你们有什么权利说你们是被冤枉的,看着他们拍着桌子对老班所说的话,我真的无语了。老班当时一定很尴尬,很不是滋味,一心想帮组他们改好的老班,却被他们反过来指责,心果真不是滋味。看着老班无奈的眼神,真是无法想象他当时的感受,真是教学难,难于上青天呐!老班,加油吧!风雨过后总是有阳光的。
故事4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为什么不愉快的事总会发生在老班身上。
上晚自习时,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玩打火机,被老班看见了,由于那几天学校比较紧,每天都会有老师或领导检查,所以当时是老班和另一个老师发现他的小动作,为了顾全大局,出于无奈,老班打了那个男生,也因为他的倔脾气吧!于是他便对老班大打出手,这可丢大了老班的面子。
可是没想到老班竟然没有动他,没有任何的怨气。还给那个男生道了歉,唉!如今的学生真是宝,犯了错误改不了,老班好心教他好。却换无情难受了,喂,同学,能不能不要那么的无理,“顾全大局,感谢师恩”这几个字难道不懂吗?真是的,狗咬吕洞宾___不识好人心呐!哎,真是太难为老班了,他一定很失望,想放弃那个学生,换做我是老班,我也受不了!还是用一首小诗来表达一下老班的感受吧!
老
班的 歌
老班心胸真是广,快乐纯真没烦恼。
学生出事总操心,可惜不懂老班心。
真是恨铁不成钢,爱莫能助真是急。
还是知足能常乐。
老班努力吧!没有比决心更坚定的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班,冲吧!
故事5 英语课上,老师在讲周报,同学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鸡犬不宁。英语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急躁。而且眼里容不下半粒沙的人。所以,要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英语老师开始上“政治”课了。同学们不耐烦的说:“老师你赶紧讲题呀!别说了,”随后,又恢复了”乱“的原状。
唉!我这个小小的英语课代表,一言不发,但是还是想为老师抱不平啊。课我哪敢开口呀!都是些得罪同学的事儿。
老师是用心良苦,可同学们却不理解,或许 们真的与英语老师之间有“代沟“,她真的很想让同学们跟着她的思路走,学好英语,可是同学们确实耳边风,想听就听,不想听就自由散漫,唉!无奈啊!
第三篇:学期札记杂文随笔
今天在清理手机照片的时候看到了大一时候拍的照片,忽的感慨万千。
大一的我们,真是稚嫩啊:穿着土气的衣服,留着朴实的发型,素面朝天。再看如今的她们,红唇艳抹,精心妆容,换上了飘逸的长裙,踩上了细长的高跟鞋……只有我,还是如此粗糙,咳,这个暂且不提。
时间真快,马上我就要成为大三的老学姐了。回忆这两年的时光,发觉自己还真做了不少事,比如写了很多文字,读完了若干本书,看了几部喜欢的电影,过了四六级,学会了拍照的技巧与后期处理,和朋友一起做公众号,在微博上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在网课中了解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跟室友学到不少生活上的技能,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玩了很多游戏,养了一对花枝鼠,还去了不少地方旅行,见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课余生活也算丰富多彩了。
最近也确立了新的目标――练习小篆,不过想想年初时立下的flag貌似给搁置了,《史记》读到第三卷就没再去图书馆了,唐诗好久都没背过了,瘦十斤的心愿也……(捂脸)
大的目标是考研吧,我的目标是四川大学。不过我也知道以自己现在的水平……很不现实。下学期的计划是:过计算机二级,自学部分考研教材内容,六级刷分。嗯这样想还是会有压力的。
这一学期我的学习态度其实并不怎么端正,基本都是考前临时抱佛脚,于是考语言学概论的时候我第一次尝到了被佛踹一脚的滋味,好在老师大发慈悲,渡我此劫,分数给得还是蛮高的。
有时觉得,自己很像一株小草,寂静生长,朴实无华,却又每天都在成长、积累。
我会变得更加好的。为我自己。
第四篇:旅行札记杂文随笔
一、爬山札记
我老了,爬起山来慢了。
山很高,路蜿蜒,崎岖。可有凉亭,也有石凳。我就坐在石凳上休息下来。
前边有两个年轻人,一高一矮,跑着,跳着,仿佛这艰涩的山路是平地。他们说说笑笑,时不时唱一句两句他们喜欢的歌曲。
我很羡慕他们。虽然我只能看见他们跃动的背影,看见他们黝黑的头发,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长着一张英俊的脸,有着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脸庞也一定像一轮朗朗的月。可我的脸上已是一片沟壑,眼睛灰暗,还在一天天地变小。
时间啊,一寸一寸,一尺一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几十年过去,身后留下一条漫漫长路。可看前边,路还很长,也很亮堂,一派辉煌的样子。
年轻人仍在向上走着,我和他们的距离也就更远了。我想测量测量和他们的距离,用目测,足有一百多米吧。我又想,这是爬山的距离,人生的距离呢?那又如何测量呢?年轻人也许只有20多岁,和我差着一个甲字,反过来,我和他们也是差着一个甲字。
山风吹来,很冷。我的脸上似有几把小刀在刻。我突然地醒悟了,这小刀不就一把时间的雕刀吗?一刀一刀,在我的脸上雕刻着岁月沧桑的纹络、日月游移的印记。这纹络和印记就是我人生走过的长路。
小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母亲就催着起炕;星星满天了,母亲又催着上炕去睡觉。长大了,我也这样管教着自己的孩子们。活到现在,父母离世多年,孩子们也不用再去管教。身悠闲了,心悠闲了,可是,我老了。
忽然,接到文友马生星发来的的短讯:今年郑州全国苗木对接会上,山东省荷泽市王有才老总76岁,记者问,王老76岁还搞苗木?您缺钱吗?王有才是这样回答的:一,我不老,刚刚76岁,姜子牙80岁才辅佐周文王打天下,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五百年保唐僧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看看大宁的李老师,像八十多岁的人吗?电脑,微信,QQ应用得心应手,思绪敏捷,延长文联主席高红艳是这样写他的:
白发谁家翁?李白下凡尘。
敏捷诗既成,娇健步如风;
才华自纵横,冠盖满诸城。
话别踏征程,佳期再相逢。
马生星竟然说我不老。和荷泽的王有才,当然比他年长几岁,也越过了姜子牙的年龄,和孙悟空、白素珍自然不能去比。那就不老吧,不老就得赶上新时代,紧追时代跑,不然就要被年轻人摔在后面,不老也得老。我急忙站起身来,抖抖精神向上走去
山路还长。那两个年轻人已站在山顶的凉亭上了。他们向着山下呼喊,也许是向着我呼喊。我站起身来,再向上,向着年轻人的目标,再去攀。步履蹒跚,老了,慢了,但山顶的绮丽吸引着我,我仍在攀,在爬,向着那有风光的山顶……
二、游文安驿古镇
戊戌盛夏,时值党庆华诞,吾等一行赴延川梁家河学习参观。返程,见路边有一小镇,牌楼高耸,绿树庇荫,古风纯朴,遂下车入内。镇口向西即一窄街,路面青石铺砌,窑洞错落毗连,商铺饭店皆在窑洞内开张。拣一饭店进去,木桌木凳,粗瓷大碗,黄煎大饼,食之淳香。
饭后沿街西行,有明湖如镜,古城威严,属隋时所建。登高而望,参差错落,屋舍俨然;远山高处有烽台,半崖建古庙数座。进民居小院,院墙石片垒砌,窑门竹帘半卷,庭院绿草如毡,石磨石碾,茅草凉亭,古色古香。街巷逼仄,长街不长,宽街不宽,却都通连。在此游走,远离世俗,古风熏染,浮燥全无,心净胸畅,遂便想在此多逗留几日。
走下一高陡台阶,去石砌窑洞大厅问一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尚有房否?笑而答曰:皆已订出,已无空房。有机无缘,甚觉遗憾。
又过延川县城,忽大雨倾盆。车在雨中驰行半小时后,骤然而止,路面竟无一滴雨迹。此行所见有今有古,路面有起有伏,天气有晴有雨,一天圆满,心中大悦。
第五篇:读红札记的杂文随笔
《红楼梦》一向被认为是以“宝黛恋”为主线,所以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也就是毫无疑问的主角,其他的人尽管同样写得有声有色,可他们一般都被认为是配角,最多也就是联合主演什么的。但最近一段时间,再次读《红楼梦》,我却对以前的想法有了一些怀疑。我觉得或许王熙凤和贾宝玉才是这部大书中真正的主角,而其他人物都不过是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这两个人物而设置的“配角”。
《红楼梦》中贾府几个关键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我们来看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相关部分的描写。首先见到的是史老太君,而文中关于她只有简单地一句:“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通过贾母介绍了大舅母、二舅母以及李纨,但都没有细致地描写。接着是贾母让人去叫贾氏三姐妹,而林黛玉看到的三姐妹也不过是:“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到底是什么样的妆饰,根本就没有描写,而三人也只是和林黛玉见了面,再没有太多的描写。然后就在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唠家常时,王熙凤出现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王熙凤一出场就非同一般,她人还没到,笑声已经有了。“笑声道”,是说话带着笑声,还是用笑声在说话?我们不一定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这种性格的人确实该这么写。而这个性格也在贾母的介绍中得到了体现,一个“风辣子”,看似贬实际却表现出了贾母对她的喜爱,同时也为她的快言快语做了一个注脚。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按道理她过来后的行动应该是非常迅速的,可偏偏林黛玉却看了她一个仔细:穿着上,从头到下;容貌上,从脸到身都写到了。当然了,这也符合人物心理,因为有前面异于别人的表现,所以就会特别留意。
接下来要拜见舅舅们,可舅舅们都没有见到。那么该出场的就是贾宝玉了,而在他出场前,先有王夫人的铺垫,然后是林黛玉的疑问,最后再吃过饭后,贾宝玉出场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两个人出场的第一句都一样:一语未了。只不过王熙凤是她在笑语,而其他人则屏声静气;而贾宝玉是自己没有说什么,可丫鬟们在笑着报告。在这里,是不是恰好表达了作者心目中,这两个人是同一路人,只不过他们是两个极端?有意思的是贾宝玉的头饰上有龙,而王熙凤的头饰上是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当然,更加需要我们留意的应该是这两个人见到林黛玉后的表现,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抄录在一起做个对比。先是王熙凤: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下面是贾宝玉在林黛玉眼里的表演: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王熙凤是完全的世故,笑与哭之间好像没有任何界限,想要表现出哪种来就表现那种,完全根据当时她心目中“主子”的意愿;在和林黛玉拉家常,同时也在处理家事、安排工作。而贾宝玉是纯粹的天真,当然也可以说是完全的被溺爱孩子的形象,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怎么想也就怎么做。世人怎么看,我才不在乎。
在接下来的第十二回到十五回,这四回文章可以看成是专门为表现王熙凤的各种“才干”而做的,当然最突出的是计杀贾瑞、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而第十七回却实在是想表现贾宝玉的才干,当然作为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贾宝玉在这一回的表现也确实值得夸奖一下。就在一切都那么顺水顺风的时候,却来了一个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这回说的是王夫人让贾环抄经,贾环拿腔作势,喜欢他的彩霞只好暗中提醒他,可他却不能体会这份真情。恰巧贾宝玉回来,王夫人溺爱,再加上贾宝玉讨好巴结彩霞,让贾环心生恶念,把灯油撒在了贾宝玉脸上。慌了神的王夫人在教训贾环时,被王熙凤提醒,说是赵姨娘也有责任,当然使赵姨娘受到了王夫人的责骂。这就引出了马道婆在收到赵姨娘的“定金”后,做法陷害这姐弟二人。结果
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众人越发慌了,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
就在姐弟俩眼看着不行时,那两个和尚道人出现了,对着通灵宝玉说了一段话,结果在这通灵宝玉的照料下,姐弟俩恢复了健康。
当然,这里他们姐弟同时发作可以看成是恶人陷害,有其必然性。而后面的情节中,有贾宝玉被严父暴打,同时也有王熙凤遭醉夫追杀;有贾宝玉接受别人的小物件,就有王熙凤盯防贾琏随身的小玩意。姐弟俩就像是跷跷板两端的两个人,这个要起来,那个就相应地下去;又如同音乐里的复调,有背离也有照应。说实话,看不出其他的人物之间有这种关系。
正常情况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是人物的结尾安排了,尽管除了现在流行本的结局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结局。但可惜的是,曹雪芹最后到底要给王熙凤和贾宝玉怎么样一个结局,我们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其实,把王熙凤和贾宝玉作为一件事物的两面,在《红楼梦》中是有过说明的。这段文字出现在第二回,贾雨村在听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先说到了贾宝玉,说到了七八岁的贾宝玉那句有名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注重事功的冷子兴总结说:“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从而引出了贾雨村的一大段“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的大论,并引出了甄宝玉的性情。接下来冷子兴继续介绍荣国府,说到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这个嫁到贾府的王熙凤。“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尽管这里没有明说,但这些通过他人的口说出来的人物介绍不也该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下吗?
既然说《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宝玉才是真正的主角,那么薛、林、史及李纨、三春、妙玉等等的人物呢?其实这些人中,薛宝钗、贾探春、史湘云应该算是王熙凤一类的人物;而林黛玉、妙玉、贾惜春是贾宝玉一类的人物。只不过由于年龄以及身份的不同,她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当然,这个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或许曹雪芹根本就没有这么想过。好在《红楼梦》作为一本书,它的存在就如同我们生活中实际的一座山,你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从山底到山顶爬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非要说我这次的感觉就是客观的,就是有充分证据证明是正确的,而前人或者以前自己的感觉就是错的。山永远是那座山,心情却总是变化着的心情。西方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淌过同一条河”,他是在说尽管河还是那条河,可由于时间的不同,水流过后就再也遇不到了。在生活中,就算是一本书,它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可读它的人却在一天天地变化。那么作为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本书,其实也是不同的自己在读,读出来不同的感觉当然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