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化 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浅析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浅析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网络化 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
【论文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 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 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 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学困生辅导计划
化隆一中 李建文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总有这样的感受,上课时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时,始终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有个别学生每一小步都跟不上节奏。而且当他们碰到问题时,不懂得该如何求助。结果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揭开“学困生”这个“结”。怎样认识“学困生”?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让“学困生”一同前行呢?本文就从信息技术“学困生”的成因作深入探究,并提出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有效性策略。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学困生”的认识
信息技术“学困生”是指一个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信息技术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学生。
扫描一:“学困生”自身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弱,经常遇到学业上的失败,导致对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
(2)从众心理。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同学帮助,甚至同学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满足固有的思维模式,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人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敢去设想、去探索、去克服困难。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上课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另外,教师不恰当的提高教学要求,超过了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厌学心理。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性策略
策略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尊重学生人格是热爱学生的重要表现之一。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头脑中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好生、差生的概念,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更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原动力不仅仅是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其实,这种爱也会有反馈、有回报。记得,在学习《电子邮件》一课时,主要是收发电子邮件,在我收到的学生邮件中,有的同学说:“天气越来越凉了,你要注意保暖,我们小组为你挑选了几款漂亮的秋装,老师你喜欢吗?”有的同学说:“国庆节放假我们去旅游吧,你看我们地方都选好了。”字里行间都透露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总之,唤起学困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信心,建立情感合作的基石,鼓励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其前提是尊重、信任、热爱每一个学困生,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策略二: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这一策略的正确实施,势必有利于新课标中“关注全体学生”教育理念的落实。“更
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关注学习中的“学困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对于“学困生”,教学目标不要太高,容量也要相应减少。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让“学困生”乐于学且学得会。
如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课前根据学生基础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底依次为A、B、C层。课堂中除了分层辅导外,还设计和布置了分层练习。
1)在网页中加入文字并作相应的修饰; 2)图片、水平线的插入并作相应的修饰; 3)文件、图片超链接的设置; 4)表格线的设置;
以上练习题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而是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学困生(C层)要求完成第1—5题,完成后可继续完成下面的题;B层要求完成第1—9题;A层要求完成第1—12题。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布置了1—5题,这些任务主要涉及基本网页制作的操作,操作相对简单但任务又比较完整,学生只要完成这些操作,就能制作出一个相对实用的网页,保障全体学生能体会初步的成就感。通过分层实践,不但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给学困生发展也提供了空间,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
策略三:利用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乐趣
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强调一个“乐”字,突出一个“玩”字。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困生尤甚。利用计算机游戏和网络对孩子的强大吸引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组织电脑绘画比赛,使不爱动手的“女困生”也愿积极参加,感受电脑的乐趣;组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比赛,使爱玩电脑游戏的“男困生”在玩中得到好成绩,培养自信。又如设计任务时多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学生往往会在一节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上课到下课还一直流连忘返本节课的知识。我还记得八年级下《能工巧匠》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利用ACDSEE软件处理图片。我利用学生午休时间,每组五个人为集体,拍集体照。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先自学书本内容,然后通过闯关游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一关:把自己从集体照中裁剪出来;第二关:调节自己的照片(亮度、曝光度、色彩等);第三关:给自己的照片取名;第四关:给自己的照片添加艺术效果。本课一直围绕着学生们自己的照片进行教学设计,每位同学为了让自己更漂亮,都非常认真的学习,同时课堂中从始到终笑声四溢,学困生们当然也乐在其中,谁不想自己漂亮呢!记得下课后,有个学困生过来跟我说:老师,看看我的照片,我自己处理的。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个作品。作为教师,有什么比学生的进步更能感到高兴的呢。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开心,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分析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及“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最大努力,正视差异,注重过程,深入心灵,全力去开发“学困生”精神世界的宝藏,找准促其进步的突破口,因势导利,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将会更加和谐有趣有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满园春色。
第四篇: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
梅山镇船冲中心小学 赵兴琼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实践操作过程,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能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总结为以下九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情境,激发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探究情境,以知激情。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教师的点、评、导、引),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依据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通过“连接点”和“分化点”的作用进行“同化”建构成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建构就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学生求知欲的满足,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毅力,以达到情感的整体效应。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端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要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又能够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教师便在第一种解法的静态画面上,将表示1、2、3、4分钟甲、乙两人各行走路程的线段游离出来,在画面上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游离线段的联系。“哪些线段之间相互有关系,用鼠标能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动态画面有情有境,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在加上教师情声并茂的设疑,行动语言的暗示、肯定、点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顿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愉快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小学生可塑性大,模拟性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在情境中通过实验主动探索,融入情境中模仿投入,经历学习,另一方面凭借直观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从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内容时,教材出现两个例题来说明加减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教材,用小动物生动活泼的形象,创设它们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模仿与体验,领悟计算的顺序。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海洋动物园参观,海豚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先游来4只站在了起跑线上,后又游来了3只,没等发令枪响就有2只游走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再给一次机会”,有的说“犯规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应该退出比赛”。综合大家的意见“再给一次机会”,教师在主机上操作鼠标,点击画面,没想到这两只又犯规了,一致建议2只海豚退出比赛。两只海豚离开比赛场地,使同学们不仅领悟了计算顺序,而且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在任何时候赢得游戏的最后胜利,违反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参观完海洋动物园,老师和同学们来到花果山,听小猴子搬西瓜的故事“先在瓜地里摘了4个,拿不下摔坏了一个,它又去摘了2个,小猴子弄不清它有几个瓜了?”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急忙到瓜地里为小猴子帮忙,亲自操作演示,利用键盘输入算式,讲明计算顺序。这样通过计算机设置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亲临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感知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可以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提高数学课教学效率”是一个大课题。要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使数学教学具有高质、高速、高量的特点。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很容易实现。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把我们常见的一些人民币做成一段影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可以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至少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就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数字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八、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密度,激发热情。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巩固练习时,要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解,或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一题一题地讲解的话,这样所用的时间就很长,使教学容量大大地降低,而且学生在练习时会觉得很枯燥、无味,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可以把这四题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在开始练习时,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俩是好朋友。有一天,小公鸡要到小鸭子家去做客,在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公鸡解决困难吗?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个个都积极举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四道练习。不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增加教学的容量。
九、运用信息技术,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到课中时感觉较疲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一道“阿凡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围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讨论,思考其他情况。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地解决了该题。
十、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生活,密切联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一课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轻松地完成任务。新知前,以讲故事形式再配上精彩的画面,把学生很快带入学习情境,尔后出现例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同时,教师轻轻点击键盘,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条件、问题的线段图,再配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要求苹果树的棵数,就是用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减去苹果树比总棵数少的棵数。在学生解答完此题后,教师再击键盘,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20棵”,再出示相应的线段图,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作了解答。接着,又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和梨树总数的2倍”,同样出现相应的线段图,让学生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画面上依次出现的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因为每道题后都配有醒目的线段图,学生思路十分清晰,顺利找到了三道题在计算方法的异同,较好地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和作业,使这堂课的新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师生,突出了师生、生生互动,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自由、自主、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也是新课改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57-01
1.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信息技术能够将以往难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静态、平面的知识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高中阶段,三角函数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了,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块内容时,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也费劲。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的图像,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图像的周期变换、振幅变换、相位变换,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图像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定积分方法和极限思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很抽象的内容,在学习曲边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随着参数n的变化矩形面积的变化。最后,信息技术能够多角度呈现教学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上,普通的立体几何模型职能让学生观察表面,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让教师向学生更直观地展示立体几何的内部关系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2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在高总数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极大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在更加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高中阶段教师在黑板上为学生讲述典型案例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抄写例题,既费时间,学生也在教师抄写例题时还容易跑神。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利用powerpoint或者几何画板展示例题,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课堂容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1.3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得高中数学课堂实现了新概念、新数学。高中数学的思维性更强,难度也更大,需要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因为高中数学的很多公式都需要自己验证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数学实验走进了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多媒体来体验并验证公式定理的发现。比如在概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操作多媒体开展一个探究活动。
2.影响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因素
2.1学科特点和技术的限制。数学这门学科属于逻辑科学,对数学的认知是一个有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为追求形象、具体,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高中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课时较少、学习内容比较多,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会较为费时。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会涉及到很多符号、公式,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自己输入公式比较费时。
2.2教师因素。教师是影响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因素,因为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不使用信息技术则取决于教师,此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理论水平等等无一不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学生因素。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两者之间既息息相关又相互制约。在信息化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化的进程。如果学生自身不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光靠教师在课堂上教的一点东西,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无法进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4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社会经济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想整合的现实基础,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对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又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相整合的场地,所以,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3.促进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3.1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新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已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便于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更好地整合,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
3.2学校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还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更好地学习机会。学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相整合的方法,还要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竞争的平台,比如可以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竞赛和以PPT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学教学竞赛,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让教师在和谐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3.3学校、社会要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去,不仅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学校本身的支持,有稳固的社会经济和政策以及学校双方的支持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于高中数学教学,让其更好地为高中数学服务,让教师乐教、易教,学生乐学。
4.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相整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高中数学本身的难度就比较大,加上其本身很强的逻辑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更别说理解和掌握了。动态、具象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学习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学生更加理解、掌握。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数学学科本身、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理论水平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李保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
[2]文玉婵,周莹.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的因素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03)
[3]栗亚东.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现代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