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的现在在哪里美文
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我们能够抓住的,往往不过是这样一个个“此刻”而己。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然而,我们的“此刻”却常常在惶惶然中悄然流逝了。
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一座古代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
有一天,一位过路者不解其意,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你如此受人膜拜呢?”
神像不屑地说:“你连这都不懂啊!我只有一直向前看,才能规划未来;我只有一直向后看,才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一张脸向前看,一张脸朝后看,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那个路人依然很困惑,继续问神像:“你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过去和未来,那你的现在在哪里?”
一句追问,神像就轰然倒塌了。“你的现在在哪里?”这句他无法解答的追问,让他承受不起。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
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是文士的雅趣;“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失俗世生活中的佳味。只是,当下的我们却没有足够的闲暇去细细玩味。我个人造诣还欠缺很多,比如棋道,比如书画,不敢妄谈,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为此,我仅选出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物件,比如一生相伴的酒,比如日日常品的茶,比如宛若天籁的琴,与大家一起玩味分享,看一看古人的生活方式能否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让我们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第二篇:你16岁喜欢的人,现在在哪里?情感美文
16岁我喜欢一个这样的男孩
他并不帅气,却迷人,喜欢篮球,喜欢音乐
颓然却阳光,一直喜欢着,一直看着他,喜欢他的拥抱,很暖
喜欢听他唱歌,很柔
喜欢看他打球,很帅
喜欢呆在他的身边,很安心
那时的自己很傻,很单纯,不会打扮,不知道要减肥,看着他表白失败,看着他转学离开,看着他离开我的视线
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他给我挡风的夜晚,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我扑进了他的怀里,暖暖的那时的自己,只会听着他爱的歌,看着他喜欢的风景,其实我知道,那歌是他的她爱听的,那些风景也是他想陪她看的不是没有喜欢我的人,不是没有被追求,我的眼里却只有他,都是他,原来这才是爱情,只是他不知道,这是我一个人的爱情,只属于我一个人的,这辈子他也不会有幸知道,认识他好多年了,失去联络好多年了,知道他身边有个她,不知道他们是多相爱,不知道他们是多幸福,也不知道他们是多美好,就像他永远不知道我曾那么的喜欢他,可是啊,我却永远记得那份属于我的喜欢,纯纯的,我16岁的暗恋,我的,一个人的,没发芽的爱情
第三篇:你在哪里情感美文
当我一个人在黑夜中无助的哭泣,我在想,你在哪里?
当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海边,看着沙滩上并排的脚印,我在想,你在哪里?
当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观看着别人的幸福喜悦,我在想,你在哪里?
当我一个人在操场上不知疲惫的奔跑,我在想,你在哪里?
当我一个人在公交上扶着冰冷的把手,我在想,你在哪里?
当我一个人伫立在寒冷的冰雪中,我在想,你在哪里?
渐渐地……我学会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擦干眼泪,面带微笑,继续坚强的向前走……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倾听大海的潮汐,原来左脚右脚也同样是并排的脚印,只是他们刻画的是一种孤独的美……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同人群一起分享快乐与忧伤,跟着他们随着剧情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动……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同星星一起赛跑,想象着他们正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奔跑、跳动……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随遇而安,没有座位,至少还有一个扶手的依靠……
一个人的时候,我学会了照顾自己,天冷了就加几件衣服,下雨之前就带好伞……
可是,我还是会想,你在哪里?
因为,我需要你!
需要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忧伤……
需要你一起创造生活,建造婚姻的殿堂……
我需要你,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一个宽厚的肩膀……
我在想,你在哪里?
第四篇:周总理,你在哪里
【课题】 周总理,你在哪里
执笔:高敏华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中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活动过程】
一、预习·反馈·导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你在哪里呵()沉甸甸()心脏()肮脏().....
zhēng途()谷suì()gōu火()松tāo()
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
2.选词填空。
(1)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________。(停息、休息、停留)
(2)你可知道,我们________你,——你的人民________你!(想念、思念)
(3)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________(呼喊、呼唤)
3.直接抒情是抒情诗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往往不借助于形象的描绘使感情直接描绘宣泄出来。这首诗中哪几节是诗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的相隔,叫做“连续反复”;有其他语句相隔,叫做“间隔反复”。作用都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某种感情。从这首诗中找出两类反复的两个例子。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5.《周总理,你在哪里》通过一声声的深情呼唤,感染了当时的亿万人,今天读来依然如此,请大声地深情地把全诗读几遍,然后说说这声声呼唤好在哪里?
二、合作·提炼·探究
活动二:朗读指导
三、巩固·交流·反思
活动三:学写小诗
1.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6周年,请你模仿《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的诗节写一节诗,或者自己独立创作一首抒情诗,来表达对这位...
伟人的哀思和敬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
留言。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是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
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
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陈毅
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
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
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
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
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
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理何如?他没有后,当
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丁衣服做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的没
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的没有也就越像一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的撕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22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一生将一座物
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
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
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节选自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
(1)文中说“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通读全文,文章中的“大有”“大无”各有什么含义?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3)文中说周恩来的一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撼”具体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
种遗憾的?
活动四:自我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我的收获是
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第五篇:少年你在哪里
少年你在哪里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时光流逝,岁月安好。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伟人。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星宿般,在黑暗的社会中闪现光辉。而最近热播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就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中杰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先驱与伟人们少年时期在法国求学之时艰苦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故事。
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一个个曾经在历史书上发光的中国的英杰们,青年时期,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结交了伟大的革命情谊,同时奋力抗争着腐败社会政府的黑暗面。跟为可贵的是,在面临着生活艰难困苦和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依然为了革命的梦想,成为了革命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大笔墨描写的邓希贤(邓小平)所经历的所决定的给人以很大的激励。同时,这少年的形象俨然深印于心。怀揣一腔救国济世的热诚,和两名同乡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然而,社会的残酷打破了最初的幻想。很快,他们就因为拖欠住宿费被停学,生存也陷入窘迫。就在这之后,面临着生存与尊严的选择,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挺着坚硬笔直的脊梁放弃了扮小丑的职业。
这一场景,让人不禁眼眶一热。虽然前途茫茫,心路茫茫,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在举目无亲,人情淡漠的异国他乡讲骨气。这对年仅16岁的孩子需要多大勇气。!这势不可挡的勇气,就来源于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爱国深情。否则,生存的欲望会战胜一切!
在法兰西艰难的五年岁月中,邓希贤从一名求知若渴的学子到一名坚强的职业革命家;从接受革命真理到主动参加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的“拒款斗争”再到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他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旅欧共青团”执委的重担……这,就是令人欣喜的、充满暴发力的成长!
再看剧中革命友人之间的交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激情,应有的生活啊。如此一帮志同道合之人,相互搀扶,相互激励,相互进取。一起面对生活的困苦,一起面对社会的黑暗,一起承担时代的责任,一起踏上革命道路。这才是生命中的至交。
反观现在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极大的改善了。但是,难以遇见青春桀骜,单纯倔强的少年了。难以拥有丹心相照,伯牙子期般的少年之交了。这是让人心痛的。
代替了激昂风发的讨论交流的,是游戏玩耍的呼朋引伴;代替了穿街走巷的思想宣传的,是无聊空虚的马路闲逛;代替了奋笔疾书的文章攥稿的,是慵懒腐朽的虚晃度日。
没有了尖锐的思想,没有了果敢的判断,没有了强健的体魄,没有了单纯的笑容,没有了倔傲的骨气。剩下了空疲的心灵,剩下了迷茫的眼神,剩下了注定哀叹荒芜的人生。
青春里应该遇见的少年,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