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安格的雪样年华》读后感
这是一篇让你能在微笑中想要流泪,感伤中体察温暖的现代医疗文,也是一本关注特殊病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叫一个安格的孩子的故事,或许,故事本身是虚构的,但却赤裸裸的反映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它是一部我永远也不想要去看结局的作品,看完之后,你会发觉,其实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你认为痛不欲生的挫折与痛苦与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境遇比起来实在太微不足道,因为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之痛,而健康才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东西。
安格,这个像天使一样美丽善良的男孩儿,他的这个名字的谐音是angel,因为他的母亲吴子桐希望他能像天使一样降落在这个人间,像天使一般善良美好。即便她如此虔诚如此渴求所有神灵能眷顾这个小孩健康的成长,可是天使却并没有履行它的好生之德,安格两岁时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此后的14年,病情反复,于是频繁地流走在医院中……
他13岁那年,乐观开朗的安格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女孩夏荷依,那个时候的夏荷依,从初中开始,她身上就贴满了各种古怪的标签,同学们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她,那种审视的目光就好像认定她有罪后再用宽宏大量等待她的无罪辩护。可是荷依不会为自己辩护,她只是在各种夹缝中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僻,成绩也一滑到底……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夏荷依萌生出轻生的想法。那时候的安格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少年,我看着他的时候,就好像注视着初生的太阳。”在那种情况下遇到他,就像是平静寒冷的冰湖忽然遇到火山喷发,他所呈现出的一切对荷依而言都可以用新奇来形容。在一次生物课上,就是他把显微镜推给荷依,这一刻才让荷依意识到人体内部是一片多么绚烂的花海,从而萌生出想要学医的憧憬。”那个时候的他带着荷依去种树,并告诉她,每一棵苍天大树都是从极端幼小、脆弱的状态成长起来的。那个时候的他教会荷依学会笑,带她走出了生活中的最低谷,他告诉她“微笑,就是唇角的轻轻上扬。”后来他们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后来,荷依发现这个看似世界上最美好的男孩儿却是从小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善良,其实人性的背叛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俯拾皆是。
在那一年,安格第一次骨髓配型成功。你能够想象,当时安格全家人的那种激动和兴奋吗?重生的机会,真的就降临在了安格身上。死亡,可以离安格远去了。但是,人性的自私,最终毁了一个孩子所有的梦想。那个人——没有来。安格的妈妈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哭着跪下去求那家人,都无法打动他们,安格哭了,哭得惊天动地。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妈妈,那样低下地去求对方的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后来,安格变了,他决绝地折磨自己,拒绝父母的关怀,冷漠地对待一切,犹如没有生气的木偶。
看到这里,我甚至认为安格年少气盛不懂事,无理取闹,不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不懂得父母为他的付出,可是后来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安格说:“不想把家里的那点钱,都给医院做福利事业,不想自己的生命,还在被人怜悯地给予,不想爸爸妈妈一生耽误,耽误给他这个废人。他们还年轻,他们可以生小弟弟,那种特别可爱特别健康的小弟弟,一生都不会让他们伤心……看到这里,我的内心紧紧揪成一团,其实这个看似冷漠、不招人待见的安格其实内心比任何一个同龄孩子更成熟,更懂得爱与怜惜。
阿莱死了,他也是血液上的问题。荷依,我开始担心,开始害怕。如果我死了,会不会也是那个样子,七窍流血?你说,可能是因为见到了亲人。那么荷依,我想,如果我死后,你来看我,我一定也能感觉得到。
不安终究成为事实,望爷说了,只有换骨髓。荷依,我想活下去,我真的舍不得去死,还有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来不及去做。我才十三岁啊,为什么让我承受这些?荷依,我还想去看看我们一起种下的桉树,我想看着它长高,几层楼那么高。
还好,望爷说已经找到配型的骨髓,不日就可以进行手术。可是,要把自己活下去的希望,交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真的可以么?
悲剧仍旧没有立场地继续着,打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16岁的安格,第三次配型也被毁约。而这时的安格,已经活不过三个月……
第二篇:《虫样年华》读后感
虫样年华,虫一般的生存吗?胆小,懦弱,短暂,无所作为吗?
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很无趣吗?你在等着一个让你一夜成名,一夜致富的机会吗?
所以在此之前。你向别人伸手请求帮助都是合理的吗?包括当一名啃老族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啊?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里,导演塑造出来的主角金光是个无法承受挫折的人,被网友拒绝后便想轻生,将相亲失败的缘由都怪在父母头上。金光的朋友大壮也是同一类人,拿了父亲的老本,总是想在一瞬间翻倍赚回来,最后却什么都赔了进去,父亲一夜白了头
不可否认,社会上的确有这一类人的存在。他们是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下的逃避者,不愿面对各种挫折,活着自己的世界,保护着自己的梦,不想让它碎在大家的不理解里。电影《虫样年华》告诉了我们青年人该如何让自己进入社会,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主角金光“二十七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暴食,四肢无力,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分任性,八面玲珑,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他折射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青年人的现状,要求过高,自身的能力却不足,仍然在啃老。他自己确实是不想这样,希望自己能改变现状,但是由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过分溺爱,从而养成了习惯使得他成了一个懒惰,希望天上掉金子,掉姑娘的人。后来因为小麦和他父亲的病让他改变了自己,肯从低级做起,当一个普通的超市职工。他最终开始懂事起来,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生存的顺序。
我很庆幸,现在的我还是个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也很担心我是一个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庆幸的是我还能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只是进入社会后,不知道我的这份拼搏是否还能它存在的空间和意义,是否也会被这个社会唾弃,我是否也会成为像金光那样的人——二十多岁了,还要让父母亲担心。
所以我应该从现在就为我的未来负责,不能不为了学分,为了不挂科而学习,这样的我与当年高中为了应付高考的我没有差别。大学的这几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这里不应该只学到专业知识,而是人生的道理,在这几年里,我想我应该要学着做一个不与社会脱节的人,活着,又能同时为自己的梦想拼搏着。
第三篇:《苦乐年华话教师》读后感:为教师“减负”?
《苦乐年华话教师》读后感:为教师
“减负”?
《苦乐年华话教师》读后感:为教师“减负”?
当今社会为学生减负的春风,可以说已经吹进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最近看了一本《苦乐年华话教师》一书后,我想问谁来为教师“减负”呢?
在平常人的眼里,教师这一职业,似乎是很轻松的事情,有令人羡慕的收入、有令人羡慕的寒假、暑假……这些只是教师仅有的光彩,有谁曾了解过教师职业背后的苦乐与辛酸呢?听听高三史金霞老师的声音。为了赶校车早上四点起床,以五分钟的速度完成穿衣,天还没亮陪着学生晨练,六点组织学生早
读,中午十二点多查学生的午休,为了让学生下午上课不迟到,两点十分在宿舍楼里,一个楼道又一个楼道的呐喊呼唤:“起床了,起床了。”晚上看着学生晚自习。十点多查完学生的就寝,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这忙碌的一天当中还有最重要的上课、批改学生作业、处理班级事务等等。对于学生来讲,一生只有一次高三,咬咬牙撑过去,可是对于教高三的老师来说,这样辛苦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什么时候才能让这些老师享受一下教师“减负”的春风呢?
都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也是老师的拐杖啊!“减负”的口号,响恻云菲,而高考的“独木桥”毅然坚固,毫不动摇。又要减负,又要成绩,而教育的指挥棒却没有改变,教师用什么样的奇招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让他的学生能走上教育的“独木桥”,挤上名校的末班车呢?书中这样写到:眼看着青春就像脑袋上的头发一样,根根飘落,而
我们教师依然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着,直到粉笔染白了双鬓,可能仍然在继续填补着一张张表格,追逐着一份份试卷,一次次考试的夹缝中疲惫无奈地忙碌着。再看看真实的写照:生病的老师晚上挂盐水。白天手背上贴着胶布、一晃一晃的照样上课、批作业。
年级组长小姜老师三十来岁,因为工作太类了,体重每年以十三斤的速度在递减着。一个有点名气的女教师,给老家生病的孩子打电话,孩子哭了,她也哭了。哭够了,毅然走上讲台。为了教好学生,她放弃了抚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为了上好的幼儿园、小学,幼小的孩子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检测。为了进好的中学,从小学起,孩子们就开始埋头苦读,小学、中学下来,学生的文化程度是提高了,可是学生的视力却变的越来越低,孩子天真的笑声也很少听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整天逼学生认真学习的教书匠。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茅盾、痛苦、挣扎时时鞭笞
着自己,可有谁来为教师的身心减负呢?
看看人们更羡慕的私立学校老师的遭遇:毕业不久的英语老师小张,初来乍到,不知道私立学校学生的厉害,课堂上发现学生刘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千金)与后面同学肆无忌惮的讲话,小张不点名的提醒了多次,一点效果也没有,于是点刘某的名批评,谁知横行霸道的刘某以恶言把小张老师羞恶出了教室,事后学校竟然因为刘某“高干”爸爸一个电话,事情就不了了之。其实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同事班里的一个学生,回家作业、课堂作业总做不好,一天放学了,留孩子下来让他把作业补好了回家,谁知孩子的家长跑来牵着孩子就走了,冲着孩子说:“怕她干吗?”听了这事别提有多气愤,这个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树了个多么恶劣的榜样,残忍的践踏了辛辛苦苦教育自己孩子老师的尊严。真想问一句:“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这话你懂吗?含辛
茹苦、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的教师,谁来为他们的心灵减负呢?
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我就决定把教师做为我终身的职业,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心声更是其他老师们的心声。一辈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温暖别人的老师,请为他们实实在在的减减负吧!
第四篇:歧路年华 读后感
美好的年华,不应走上错误的道路
事事皆因钱引起,悲催祸端路走偏。价值取舍应有度,何以至此入囹囵!
《歧路年华》书中每个案例,不仅有作案经过,案情实录,员工的演变过程,还配有“刨根问底”和“对策点睛”栏目,便于职工阅读理解,对管理者也大有益处,让我们青年员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深受启发教育,体现了作者良苦用心!我认认真真通读了全书,有的案例甚至阅读了好几遍,一边阅读,一边思索......我为他们作案时的胆大妄为和贪污挪用的巨款感到震惊!为他们给农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感到愤恨!也为他们年纪轻轻就锒铛入狱感到惋惜!
读《歧路年华》补钙、洗心、明目、醒脑。她犹如一面镜子,不但,照出了犯罪分子丑恶心灵和龌龊行为,也照进我们灵魂深处,让我们见恶思愤,反复镜鉴;她是一座长鸣钟,时刻警示着人们要提高警惕,远离罪恶;更是一针强心针、清醒剂,让人明白拥有什么样心理才是健康,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刻牢记“违规就是风险,合规就是效益”理念和“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教诲!驰骋书海,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丑剧恶剧冲击着我的视野,撞击着我的心灵,令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想到最多是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怎样教训,作为员工应当怎么做,作为领导应该怎么抓,从而,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效果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行工作者,虽然接触的都是银行的基本业务,但也要时时处处注意遵纪守法,懂规矩,知敬畏,勤努力,争上游。
青年兴则农行兴,青年强则农行强。农业银行40岁以下青年员工有近20万人,这是推动农行事业蓬勃发展生力军和突击队,是农行事业希望和未来,但个别青年也是案件高发人群。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年轻人,是摆在农行管理层各级领导面前新课题新考验,要想预防整治员工违反案件高发态势,必须先弄清楚犯罪原因和动机,然后,对症下药,精准实策才是:
一、“三观”扭曲,导致人生航向跑偏
书中这些年轻人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利益度多元化大环境下,信仰和信念发生了退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种种诱惑面前心理失衡,私欲膨胀,最后突破法律防线,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偏离了人生航向。
二、心存侥幸,导致以身试法
年轻人交友不慎,或不良嗜好投机心理或经商办企业等原因到处需要钱,而自己又整天接触钱,难免有侥幸心理,利用工作之便,偷摸挪用一下,等钱回来还上就是了,人不知鬼不觉,还能从中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道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东窗事发那一天,后悔莫及,铁窗内的痛哭流涕,声声忏悔,说什么都晚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后悔药的!
三、错位权利观,导致权力成谋私工具
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给你搞腐败的。书中那些腐败分子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手中的权利当成个人谋求私利追求腐败手段和工具,没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自觉接受制度约束,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丧失理想信念,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
四、逃避监督,导致走向腐败
党员领导干部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历来就是不法分子拉拢腐蚀的对象;由于自由度比较大,思想和行为往往不易掌控;由于是管人的人,难以听到部属和群众的意见。个人主义膨胀,滥用权力,逃避监督,最终走向腐败。
五、制度落实不到位,给犯罪造成可乘之机
农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经济命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还是比较周密健全的,执行起来也是比较严格的。但书中案例都是银行内部职工作案,俗话说,外贼好当,家贼难防啊,老虎还有打盹时候。同事在一起混长了,混熟了,信任代替制度,询问代替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不彻底,监督缺失,思想麻痹松懈等等,也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让他们打开一个个方便之门,进入地狱之门!
我认为,我们青年员工要做到旗下几点,高筑防火墙,一定会有效抑制案件高发态势。
一、强化思想教育,构建“不想违”的思想防线 银行是金融风险高危行业,员工每天跟钱打交道,要经受纷繁复杂外部环境和各种诱惑考验。这就需要发挥党建线优势。一是广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要因人而异,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内部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机结合、理论教育与外训教育相结合。通过坐下来观看警示教育片,阅读警示教育书籍画册,请进来作报告,走出去参观监狱或现身说法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正反激励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合规操作理念。二是通过谈心谈话和家访解决员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三是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在员工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面临问题,积极进行思想疏导,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让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他们才会珍惜自己工作岗位,珍惜眼前幸福生活,自觉立足岗位发展自己,创造美好未来,打心里不愿做违规违纪的事情。
二、强化工作管理,构建“不能违”的制度防线
制度生命在于执行,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流程管理。一是合理设置岗位分工。不相容业务分离、不兼容岗位不兼任、重要岗位定期轮换。二是利用现场授权、远程授权和后督制约,使柜员业务合规操作,使制度成为“不能违”的红线。三是发挥“大当家和二当家”作用。“大当家”是网点党支部书记、负责人,“一岗双责”,“二当家”是集党支部“纪检委员”、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和内勤“大法官”的运营主管,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真正把营业场所看紧、盯牢、管住,强化监督履职。发现问题要共同研究解决。
三、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构建“不敢违”震慑防线 打苗头,发挥风险信息报告中心和风险处置指挥两个中心作用,进而,发挥基础层面风控闸口的作用,最好把案件预防下来,消灭在萌芽状态。强监管,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从严追究检查人员应发现未发现、应报告为报告问题责任。实整改,对内外部监督检查发现违规违纪问题,要严格按照“三个到位”标准整改。严处理,按照“三个重点追究”原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按照“三个必须移送”原则处理各类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震慑各种非份之想和贪婪之念。
我相信,只要通过这些,就能杜绝职务犯罪发生。把全面从严治党、合规经营、标本兼治、安全运行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才能营造风清气正、干净担当的良好内部经营环境
解放路支行 李晶晶
第五篇:《似水年华》读后感
题记: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的东西,不管是落叶、虫尸或鸟羽,都化成了石头,累积成河床。假如我能将我的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那么,我的痛苦和渴望就能了结,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这是第二次看《似水年华》。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画面,熟悉的话语,一年前的回忆,感觉又通通那么强烈地浮现在眼前,不可抑制。安静,温暖,伴随着昏暗的灯光,每周六的深夜,在完成那一大堆关系着高考的作业后,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融化自己。英是个独特的女子,当她走下黑色的小车,踏在乌镇冰凉的小巷上时,就注定了一场刻骨的迷茫。现代与古朴的撞击,心灵交汇的震撼。阳光照耀,映射出夹杂在空气中尘土,打在书院的屋子里。英抽出了那本厚厚的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的书,就这样,四目相对。忘却,空白,颤动!她抽出的不是书,而是一段永恒的爱恋。一个永远不会重复去一个地方的英,却莫名地打破了自己的生活。第二次到乌镇——桥头,白色衣服的文和黑色衣服的英,遇见了。缘分吗?长长的巷子,文拉起她的手,在时间与空间中奔跑,希望能冲脱一切,冲脱那隔着的山与水。第三次,在那间二傻说住着经常搬走人的房子的走廊,回头,微笑,心跳不止。“我知道你会来的。”“我知道你知道。”一个瞬间,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坚定,一个忘却。一段纠扯不清的感情,是爱还是习惯,还是习惯的爱?十几年的习惯,瞬间产生的爱,你选择什么?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开始,而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却结束了。台北的婚纱店里,英换上芙送给她的婚纱。芙问:“一个女人什么时候最幸福?”“不知道。”“是当她穿上婚纱的时候,心里最爱的男人就站在她的近旁。” ……终于,还是选择了。也许是两年后吧,当文和英再次相见,都已经明白。在台北,有那个坚实的雄,会为她在黄昏前拉好窗帘,打开灯:会让她每次旅行回家时看到一束白色的花:会为她忍着眼泪切洋葱。包容,习惯,依赖,眷恋。在乌镇,有每天偷吃酒酿的默默,有永远奔跑着的默默,有对着复读机说“文哥,我喜欢你”的默默,有醉倒哭倒在台阶上的默默,有执著着等待答案的默默。等等等等……等什么?没有人能说得上。齐叔等了一辈子,在书院的门口期待。也许,等到后面,连自己要等什么都忘了,只是一种习惯。有时候,就是还活在过去,不愿醒来。因为过去的美好能够支撑一辈子。劲说是女人让男人学会成长。英和默默也说:爱上一个男人,是会让女人成长的,可是,让彼此成长的两个人却往往不能在一起。等到一切变得太沉重/无奈选择了放弃/看年华似水流/仿佛生命也跟着流走。似水年华,年华似水。有些东西只能用来回忆,只能是一种证明,对逝去的青春的回忆,对曾经的爱情的证明。沉醉在黄昏里,水乡。逢缘双桥,爱情之塔,蓝印花布,姑嫂饼,还有那墙壁石版上的刻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就像那句:黄昏是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候,是白天与黑夜短暂的交替,那种令人迷恋而又绝望的美。令人陶醉。一个个破碎的片段,在我脑海中不断地闪现。那绕人心扉的旋律一遍遍地在脑海中响起。黄磊说,看过《似水年华》的人,年纪小一点的会幻想,有一点年纪的就开始回忆。总以为自己会幻想很多,对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可是现在发现,自己是在回忆。回忆一年前的许多,人和事。是自己老了吗?我对自己说,是因为经历,因为选择,因为放弃,所以在长大。这一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换了个地方,从一个南方小城来到这个中庸的城市。依然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似水年华》,依然是在卸下一天的忙碌之后静静享受。可是,心境却不能用“依然”来形容。但是,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年,第一次看《似水年华》,我花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看这部只有23集的电视剧。我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一年后的今天,我在一个美丽的校园,等待着樱花的绽放。静静地生活。不会忘记那句美丽的话:情书一定要寄,一定要邮票,要邮戳,要放进邮筒的瞬间。还有聂鲁达的诗: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我们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清晰如一盏灯,单纯如一扇门。在我的记忆深处,日子就像墙角那一张蛛网在乌镇晃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