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10: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篇: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法趋势。

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熟悉检测任务、现场调查、制定检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本地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颁布《环境检测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活动职责是:(1)环境质量监测(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性监测(4)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

3、研究性监测;其中特定目的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放射性监测等。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有气象部门、卫生部门、资源部门等。

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物的特点:毒性、扩散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时,须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大、现代已有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为了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1、与一定时期经济水平、环境保护要求相关;

2、与环境污染物与破坏状况相适应;

3、仪器普及程度的提高;

4、借鉴国际标准和其它国家的相关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照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包括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生物造成的污染。

水污染检测的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正确监测分析方法应遵循: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我国对各类水体中不同污染物质的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方法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B层次方法为统一方法,是已经过多个单位时间验证,但尚欠成熟的方法,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为上升为国家标准方法创造条件;C层次方法为等效方法,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与A、B层次方法具有可比性,或者是一些先进的新方法,但必须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验证。

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有:(1)化学分析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3)分光光度法(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5)电化学法(6)离子色谱法等

测定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有:(1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2)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一般过程:明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布点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方法和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在制定监测方案前收集有关区域的资料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温、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水量、蒸发量及历史水情,河流宽度、深度等。(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分布、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及农田灌溉情况等、(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分布和重点税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等。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分为,考虑代表性、可控制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2)有大量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断面;(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开辟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在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对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消减三个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霍或工业区以前的位子,避开各种污水流入出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排污口500--1000米之间)。流经特殊区域的河段上也应该设置控制断面。

(4)消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的河段上。

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1)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2)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库)面积、湖内形成环流的水团数及湖(库)河流数等因素酌情确定;(3)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在污染物主要输送线路上设置控制断面。

采样点确定: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米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米时,在近左、右案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米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足0.5米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米时,只在水面下0.5米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米时,在水面下0.5米和河底上0.5米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米时,在水面下0.5米处、河底上0.5米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在制订监测方案时,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查明用水情况、废水的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排污去向和排放量,车间、工厂或地区的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是否排入江、河、湖、海,流经区域是否有渗坑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法,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实施计划等。

水样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冷藏或冷冻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2)调节PH值(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水样的预处理: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前,需要进行预处理。水样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的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消解处理。消解处理的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消解后的水样应该清澈、透明、物沉淀。消解水样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干式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当水样中的欲测组分含量低于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时,就必须进行样品的富集或浓缩;当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富集与分离过程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分离交换、共沉淀、层析等,要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水样的物理指标: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固体物、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色度、浊度、透明度、悬浮物都是水质的外观指标。纯水无色透明,天然水中含有泥土、有机物、无机矿物、浮游生物等往往呈现一定颜色。水的颜色分为表色和真色。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浊度是反应水中的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1、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2、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包括.......3、PH和酸度、碱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PH表示水的酸碱性强弱,而酸度或碱度是水中所含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3、溶解氧(DO)表示溶解于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的总量。

碘量法测水样中的DO:DO(mg/L)=c*V*8*1000/V水

c表示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浓度

V表示硫代硫酸钠标准液体积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大气系: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其厚度达1000~1400千米,其中,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地表约10千米内的空气层(对流层)。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急性作用是指人体受到污染空气侵袭后,在短时间内即表现出不适或中毒症状的现象。慢性作用是指6人体在含低浓度污染物的空气长期作用下产生的慢性危害。

空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是由于自然现象造成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人为源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有工业企业排放废气、交通运输工具排放废气、室内空气污染源。

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他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完全不同,多为气溶胶,具有颗粒小、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大等特点。

粒子状态污染物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或固体颗粒,粒径多为0.01~100um,是一个复杂的非均相体系。将较粗的、靠重力即可较快沉降到地面上的颗粒物称为降尘,其粒径一般大于100um,粒径小于100um的颗粒物则称为总悬浮颗粒。

PM10指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部,在肺泡内积累,并可通过血液循环输往全身,对人体危害大。

空气污染检测方案的制订:首先要根据检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点,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法,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进度、安排计划和对监测结果报告的要求等。

监测目的:(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3)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调研及资料收集:(1)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2)气象资料(3)地形资料(4)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情况(5)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监测站点和采样点布设的原则:(1)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2)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3)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度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度以上的自由空间;(4)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5)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6)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7)对于手工间歇采样,其采样口离地面高度应为1.5~15米,对于自动监测采样,其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为3~15米,对于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测点,其采样口离地面高度应为2~5米(8)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点周围半径300~500米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米以上,无法按满足手工间歇采样和自动监测采样的高度要求设置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15~25米内选取(9)在建筑物上安装监测仪时,监测仪器的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米(10)当某监测点需设置多个采样口时,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干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米,若使用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装置进行监测,与其他采样口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2米(12)污染监测点的具体设置原则根据监测目的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针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测点,采样口距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得超过20米。

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其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等在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个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各功能去采样点数量不要求平区,在污染源集中地多设采样点。

2、网络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网格中心。网格大小根据污染源程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力条件等确定,若主导风向明显,下风向设采样点应多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常采用这种方法。

3、同心圆布点法:多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作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若干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上采样点,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采样点。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子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区域作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区的顶角角度一般为45度,也可以更大一些,但不超过90度。采样点设在扇形区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扇形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度。

采样频率是指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是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二者要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方法灵敏度等因素确定。

空气样品采集方法:

1、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对于瞬时瞬时浓度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能较快地测知结果。此方法包括注射器采样、塑料袋采样、采气管采样、真空瓶采样。

2、富集(浓缩)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比较低,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富集采样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此方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法及自然积集法等。

溶液吸收法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1)与被采集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2)污染物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时间的要求(3)污染物被吸收液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4)吸收液毒性小、价格低、易于购买,最好能回收利用。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国内外广泛采用滤膜捕集——重量法。原理为用采样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TSP。

TSP(mg/m3)=m/q*t

m——阻留在滤膜上的总悬浮颗粒质量 mg q——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流量

m3/min

t——采样时间

min 降水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在降雨过程中从空气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的主要组成,以及某些污染组分的性质和含量,为分析和控制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降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我国规定,对于常规监测,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布设三个采样点,50万以下的城市布设两个采样点。采样点的位置要兼顾城区、农村或清洁对照区,要考虑区域的环境特点,如地形、地貌、气象和工业分布等,应避开局部污染源,四周无遮挡雨、雪的高大树木或建筑。

降水监测采样方法:(1)每次降水开始,立即将清洁的采样器放置在预定的采样点支架上,采样全过程水样。如遇连续数天降水,每天上午8点,连续采集24小时为一次样(2)采样器应高于基础面1.2米以上(3)样品采集后,应贴上标签,标上编号,记住采样地点、日期、采样起止时间、降雨量等。

降水组分测定:I级测点为:pH、电导率、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氟离子、氯离子,及有机酸等。

污染源监测:空气污染源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又分为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源指烟道及排气筒等。无组织排放源指设在露天环境中的无组织排放设施或无组织排放的车间、工棚等。

固定污染源监测目的:检查排放的废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评价净化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的性能和运行情况,为空气质量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

监测要求:进行监测时,要求生产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对因生产过程引起排放情况变化的污染源,应根据其变化特点和周期进行系统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它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形状可分为固体废物和泥状废物,按危害状况可分为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等。

危险废物的定义: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鉴别一种废物是否为危险废物:

1、是否引起或严重导致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率增加;

2、是否引起各种疾病增加;

3、是否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

4、在储存、运输、处理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危害。

危险废物的特性:

1、急性毒性;

2、易燃性;

3、腐蚀性;

4、反应性;5放射性;6侵出毒性。

卫生保健机构废物处理:

1、首先应分类收集和贮存。病理性、传染性废物需要与其他废物分开。危险性大的废物可以先进行高压蒸汽消毒。

2、各类废物应装在专用的、防潮的、有一定强度的袋或容器中,并以颜色、符号标记病理性、传染性废物。

3、不论在医院内或医院外,应用专用运输工具并严格消毒。

4、病理性废物和传染性废物的首选处置方法是焚烧,其他类废物可以通过焚烧火其他方法处置。

5、整个过程须严格监督、监测和管理。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环境监测管理师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主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其核心内容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其有以下五个质量特征: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监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5、可比性,在监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管理原则:

1、实用原则:监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实用;监测手段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准确、可靠、实用。

2、经济原则:确定监测技术路线和技术装备,要经过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环境监测的档案文件内容应包括:(1)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购置和验收记录;(2)流量标准的传递和追溯记录文件;(3)气体标准的传递和追溯记录文件;(4)监测仪器的多点线性校准表格;(5)运行监测仪器零点和跨度漂移的例行检查报表;(6)监测仪器的审核数据报告;(7)运行监测仪器的例行检查记录;(8)监测子站和仪器设施的预防性维护文件;(9)仪器设备检修登记卡。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定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其内容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贮存、运输、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第二篇:环境监测·但德忠 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环境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因生产活动而排放于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可以现场直接进行分析,具有时间短、局部性、单个污染物质分析的特点

环境监测主要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的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既包括化学污染也包括物理污染,既包括直接污染也包括间接污染。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是密切相关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环境分析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先驱之一,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环境监测的内容比环境分析更广更深刻。

(2)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客观、全面、及时、准确的反应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源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寻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

2、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答:按目的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目的是掌握环境质量的状况和污染物来源,评价控制措施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特定目的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3、何谓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为什么要开展优先监测?试述在环境监测中开展优先监测的意义。

答:(1)优先污染物:潜在危险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有成熟监测方法、样品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确定为优先监测目标,这些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2)世界上已知的化学物质有数千万种,而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达10多万种。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但由于对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限制,所以进行优先监测。

(3)意义略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答: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可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做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一类有毒有机物。

5、何谓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它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有何意义?简述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特点。答:(1)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在一定时期内,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和途径。(2)意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决定着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制约着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影响着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技术路线特点:1稳定性与变动性,稳定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技术路线一经确定就保持其相对稳定。变动性指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和监测技术的发展,技术路线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和完善。2技术手段和途径的多样性3目标任务与手段途径的最佳适配性。

6、什么叫环境标准?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答:(1)环境标准: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保护中的各项工作所制定的各项技术规范和要求。(2)三级六类:三级:国家环境标准(GB)国家环境行业标准(HJ)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答:环境质量标准是对某个范围内环境质量好坏的评定,排放标准是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影响环境的因素还包括当地工业生产状况、气候条件、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等.所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质量标准没有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是对整体环境进行评定,排放标准是对影

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限定.8、制定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答: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2)科学性、政策性原则

(3)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科技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4)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原则(5)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原则

(6)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原则(7)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8)便于实施与监督的原则

9、什么是水污染?是分析水体污染的类型和影响。

答:(1)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理化特征、生物特征或放射性等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和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0、名词解释:

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定时水样: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采集的独立水样,且每个样品单独测定。

等比例混合水样:在某一时段内,在统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根据废水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多个水样,于同一容器中混匀后得到的样品。

等时混合水样:在某一时段内,在统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采集等体积的多个水样,于同一容器中混匀后得到的样品。

流量比例混合水样:依靠自动连续采样器采样,按废水流量变化设定程序,使采样器按比例连续采集混合的水样。

等时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按照流量的大小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经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单独水样:

11、水样在分析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通过对水样的预处理可以获得欲测组分适于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2)预处理包括消解、分离和富集

消解:1湿法消解(硝酸消解法、硝酸-硫酸消解法)2干式灰化法3微波消解4紫外光消解 分离和富集:1顶空、气提、蒸馏2萃取3吸附法4离子交换法5冷冻浓缩法

12、现有一废水样品,经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欲测定这些组分的含量,试设计一个预处理。答:汞,铜,铅要用原子吸收测。酚用液相色谱测。

13、何谓水的真色和表色?水的色度通常指什么?浊度和色度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分别是由水中的何种物质造成的。答:(1)真色:去除悬浮物后水样呈现的颜色 表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2)水的色度通常指水的真色

(3)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浊度与色度虽然都是水的光学性质,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色度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水中不溶解物质引起的.14、何谓水的余氯和需氯量?他们的测定有何意义

答:余氯是指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需氯量是指水的加氯消毒处理时用于消灭细菌和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所需要的氯量

意义:氯化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可使含酚的水产生氯酚,还可以生成有机氯化合物,对人体十分有害,并可因存在化合氯而对某些水生物产生有害作用。

15、溶解氧的测定有何环境意义?碘量法和膜电极法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1)溶解于水中分子态氧成为溶解氧,水中DO含量与大气压、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大气压下降、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使DO降低 清洁水DO接近饱和 大量藻类时DO>饱和

收到有机物质、无机还原物质DO<饱和甚至趋近于0。生物死亡(2)清洁水可用碘量法

受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用氧电极法

16、说明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答:高锰酸盐指数主要用来测低浓度的COD,用于自来水、深井水的检测,这类水的COD很低<5mg.l,用铬法无法测到准确的数值。

高浓度的COD大多用铬法检测。

17、试比较COD、BOD、TOC、TOD以及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COD化学需氧量:水样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消耗氧化剂的量,用氧的mg/L表示。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的量称为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它是以水样在一定的温度(如20℃)下,在密闭容器中,保存一定时间后溶解氧所减少的量(mg/L)来表示的。

TOC总有机碳:水中的有机物质的含量,以有机物中的主要元素一碳的量来表示,称为总有机碳。在950℃的高温

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气化燃烧,生成CO2,通过红外线分析仪,测定其生成的CO2之量,即可知总有机碳量。TOD总需氧量:总需氧量的测定,是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于900℃下将有机物燃烧氧化所消耗氧的量,该测定结果比COD更接近理论需氧量。TOD用仪器测定只需约3min可得结果,所以,有分析速度快、方法简便,干扰小、精度高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8、测定Cr6+和总Cr方法 答:Cr6+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总Cr 先用KMnO4氧化成Cr6+再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19、名词解释

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煤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其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被称为空气污染。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1g/cm3)的圆球的直径

沉降: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不同,分散相粒子在力场(重力场或离心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定向运动。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PM10 总悬浮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20、空气中的污染物有哪几种形态? 答:分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 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21、大气中污染物分布有何特点 答:具有时间、空间变化大的特点

一次污染物:早晚高 中午低 二次污染物:早晚低 中午高

22、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判别危险固体废物的依据

答:(1)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至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危险固体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2)判断依据:1引起或严重导致死亡率增加2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3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在处理、储存、运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显示的或潜在的危害

23、危险废物的检测包括哪些内容

答: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以及其他毒性

浸出毒性:浸出毒性是指固态的危险废物遇水浸沥,其中有害的物质迁移转化,污染环境,浸出的有害物质的毒性称为浸出毒性

24、何谓生活垃圾,简述生活垃圾的来源和分类。

答:(1)生活垃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来源:生活垃圾、零散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3)分类:可燃性垃圾、有机物垃圾、无机物垃圾。

25、什么叫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有何特性和危害?

答:(1)垃圾渗滤液:垃圾本身所带的水分以及降水等与垃圾接触而渗出来的溶液。

(2)特性: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的成分2浓度可变性,取决于填埋时间3组成的特殊性,监测项目有很大不同

(3)危害:1侵占地表2破坏环境3疾病4土壤和水体5大气中细小的固体废物都会随风飞扬,加重大气的污染

26、什么叫噪声,环境噪声有哪些?

答:(1)噪声:从心理学角度,凡是使人烦恼,讨厌,让人感觉到刺激,不需要的声音都可以称作噪声 杂乱无章、极不协调、为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叫噪声

(2)环境噪声:1按机理分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早上、电磁噪声2按来源分类: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3按噪声随时间变化: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

27、名词解释 等效连续声级: 噪声污染级: 昼夜等效声级: 感觉噪声级:

28、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

答: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可比性

29、什么是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答:准确度: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以误差来表示 精密度:准确程度,也就是容许误差的大小,容许误差大的精密度低,容许误差小的精密度高 灵敏度:待测物浓度或质量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量信号的变化量。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监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值

测定下限:在满足分析误差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的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30、正态分布有何特点 答:单峰性、对称性、抵偿性

第三篇:环境监测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各种成分。

目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2.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答:从环境监测的对象考虑,环境监测内容可以分为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分类:按监测目的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以及研究性监测。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3.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答: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技术法。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追溯性: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7.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3级划分及三类的能区?(P24)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又划分三类地区。一类区:如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寨。三类区: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8.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低浓度多组分分析;实时在线监测技术;污染物状态形态分析;环境中间物分析;污染物环境行为分析。

9.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二章

1.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原则。(P34)

原则:①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方法:1.用于鉴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 ①原子吸收法,可测量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②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用于各种水及底质、生物样品中的元素的同时测定;④电化学法;⑤离子色谱法;⑥化学分析法;⑦其他方法如化学法等。2.用于鉴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①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②气象色谱-质谱法(GC-MS);③其他方法,如分光光度法、化学法等。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制定监测方案时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目的,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因为评价完整河流水系,所以监测断面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采样点的布设:因河宽小于50m,所以只设一条中泓重线,在垂线上,水深小于等于5m时,只在水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小于1m,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在水面下0.5m及河宽上0.5m设;水深大于10m,在水面下0.5m,水深1/2处及河底上0点处设采样点。3.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原因: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污)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共存组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分析测定,故需预处理。

(2)内容:预处理包括悬浮物的去除、水样的消解、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4.监控断面和采样点的设计原则。(地面水)(p37)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的处设置监测断面。

①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②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③饮用水源地;

④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与干流混合处;

⑤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出入口;

⑥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5.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步骤。(地面水,地下水)(P37)

①基础资料的收集(a水文、地质气象资料b工业布局等c水体状况d历年资料)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若地下水则为采样点的布设)

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④采样和监测技术的选择

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6.水样预处理的原则和方法?(P51)

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方法:I.水样消解:当测定含有有机物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要进行消解处理。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水样消解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和干式分解法(干灰化法)。

II.富集与分离:当水样中欲测组分含量低于方法的测定下限时,就必须进行富集或浓集,当有共存干扰组分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气提、顶空、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层析等。

7.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原理及优点?(p67)k 原理:获得能量的核外电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十分不稳定,在极短时间(10-8s)便跃迁至基态或其他更低的能级上,同时释放出多余能量,这样的能量是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的。由于原子在被激发后其外层电子可有不同的跃迁,所以对于指定元素的原子产生一系列不同波长的特征元素线,这些谱线按一定顺序排列,并保持稳定的强度比,称为此元素的特征谱线。优点:灵敏度高、精密度高、基体干扰少、线性范围宽、可做多种元素同时分析。装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进样器、分光器、控制和检测系统。

8.测镉的三种方法和原理(p73—p78)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原理:将含被测元素溶液通过原子系统喷成细雾,随载气进入火焰,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当空心阴极灯辐射出待测元素特征波长光通过火焰时,因被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常用的火焰是空气-乙炔焰。

②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在强碱性介质中,镉离子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红色螯合物,于518nm处测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③阳极溶出伏安法:

10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将含待测元素的溶液通过原子化系统喷成细雾,随载气进入火焰,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当空心阴极灯辐射出待测元素特征波长光通过火焰时,被其吸收,在一定条件下,特征波长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从而与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C有定量关系。即:A = K’× C

流程:水样的预处理 → 配制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液)→ 调节仪器参数→ 试剂空白值的测定→ 水样的测定 → 读数 → 计算。

11.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1)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分子吸收光谱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故只要测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分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有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器及放大装置以及指示、记录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它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3)用分光光度法监测时,往往将被测物质转化成有色物质;原子吸收光谱法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样品溶液通过原子化系统喷成细雾,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

(4)常用火焰是空气-乙炔火焰

12.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怎样消除干扰?(1)可用采样容器直接采集,水样需充满采样容器,宜在现场测定,方法有碘量法和氧电极法。(2)氧电极法利用产生的与氧浓度成正比的扩散电流来求出水样中的溶解氧。碘量法利用Na2S2O3滴定释放出的碘计算出溶解氧含量。(3)碘量法测定DO准确,简便;水中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亚硝酸盐、Fe³﹢等会干扰溶解氧的测定。氧电极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盐水中DO的测定,不受色度。浊度等影响,快速简便,可用于现场和连续自动测定,但水中Cl、SO2、H2S、NH3、Br2、I2等会干扰测定。

13.简述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答 选择原则应遵循: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14.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的污染物按

其性质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三例,并说明各类在何处采样?

答本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分为二类。k 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含有此类有害污染物质的污水,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其最高答应排放浓度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放射性β 第二类污染物,指其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排出口取样,其最高答应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答应排水定额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15.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总铬? 在酸性溶液中,首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量的亚硝酸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显色剂,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于540nm处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在测定过程中,首先用铬标准溶液配制标准系列,将预处理后水样与标准系列于相同条件下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用标准曲线法求出水样中总铬含量。

16.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

(2)有大量废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的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的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出,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地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17.水污染监测方案:采样时间和频率工业废水企业自控监测频率应根据生产周期和生产特点确定 生活污水:城市管网污水,可在一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从总排放口分别采集一次,等比例混合水样后确定,每次进行一昼夜,每四小时采样检测一次。

18.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k

19.水样消解的要求;适用体系能使样品完全分解消解过程不得使待测组分因挥发型物质或沉淀造成损失消解过程不得引入待测组分或者其他干扰物质④适用高氯酸消解时不得向含有有机物质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⑤消解过程平稳升温不得过猛。

20.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又叫测汞仪,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汞转化为二价汞,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室温下通入空气或氮气将其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量对其特征波长(253.7NM)的光的吸光度,与汞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定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要点:水样预处理,空白样品制备,绘制标准曲线,水样测定

21.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一)原理:相同之处:都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基态汞原子蒸汽,根据一定测量条件下光强与汞浓度成正比进行测定。

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253.75nm的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光强度,进而确定汞浓度。冷原荧光光谱法则是测定吸收池中的汞原子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光强,进而确定汞浓度。

(二)仪器:相同之处: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结构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激发池,光电倍增管与吸收池在一条直线上。冷原则荧光光谱法的测定仪器的光电倍增管必须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22.定量分析的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不能消除背景吸收的影响)

23.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之处?两种方法各有和优缺点。答: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优点:①试样用量少,液体几微升,固体几mg②原子化效率100%③基态原子在停留时间长,约为10-1s故灵敏度高。缺点:精密度较差,操作也较复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优点:准确度高(Er<1%)应用广泛,缺点:①雾化效率低(5~10%)故原子化效率也低;②基态原子在停留时间短(10-4s),故灵敏度低,检出限高;③副反应较多,不仅使气态原子数目减少且会产生各种干扰效应。

24.采集水样注意事项:(1)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采样器,pH、电导率、溶解氧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另外,采样时还需要同步测定水文参数和气象参数。(2)采样时必须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每个样品都应贴上标签(填写采样点编号、采样时间和日期、测定项目等)要塞紧瓶塞,必要时还要密封。

25.离子色普法的原理:分析阴离子时,分析柱填充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抑制柱填充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洗提液用氢氧化钠稀释或碳酸钠_碳酸氢钠溶液。当将水样注入洗提液并流经分离柱时,基于不同阴离子对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在不同时间随洗提液进入抑制柱,转换成高电导型酸,而洗提液被中和,转换为低电导的水或碳酸,使水样中的阴离子得以依次进去电导测量装置测定,根据电导峰的峰高,与混合标准溶液相应阴离子的峰高比较,即可求知水样中各阴离子的浓度。

26.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某些高价阳离子及氢离子能与氟离子络合而干扰测定,在碱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氟离子浓度的十分之一时也有干扰,常采用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的方法加以消除。它是一种含有强电解质、络合物、pH缓冲剂溶液,其作用是消除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差异,使二者离子活度系数保持一致,络合干扰离子,使络合态的氟离子释放出来,缓冲pH的变化,保持溶液有合适的pH范围。27.采样记录的内容:被测污染物的名称和编号,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采样流量和采样体积,采样时的温度、大气压和天气情况,采样仪器和所用吸收液,采样者、审核姓名。第三章

1.空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站(点)布设方法(空气污染采样的分级方法)(P153)k

①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②网格布点法: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③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④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2.空气污染监测采样站(点)布设的原则和要求。(P152)

①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的高,中,低三个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②在污染物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的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③工业较密集的地域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④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

⑤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量一致或标准较低,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⑥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3.用溶液吸收法富集空气污染物的吸收液选择原则?(P159)

①与被采集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

②污染物质被吸收液吸收以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所需时间的要求。

③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

④吸收液毒性小,价格低,易于够买,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6.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有什么区别,各适用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 ①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监测分析要求,可用直接采样法;当空气的污染物浓度比较低(10-9—10-6)需采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

②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取决于吸收速率和气样和吸收液的基础面积,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可提高吸收效率;选用结构适宜的吸收管也可。

7.在环境监测中,标准气体有何作用?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作业)

静态配气法:把一定量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到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冲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根据所加入的原料或者原料气的量和容器的容积,即可计算出所配标准器的浓度。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对活泼性较差且用量不大的标准器,用该方法配置较为简便。缺点:有些气体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长时间与容器壁接触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容器壁也有吸附作用,故会造成配制气体浓度不准确或其浓度随放置时间而变化,特别是配制低浓度标准气,常引起较大误差。动态配气法:使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体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的进入混合器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两股气流地流量比即稀释倍数,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标准气的浓度。优点:能提供大量标准器,而且可通过调节原料气和稀释气的流量比获得所需浓度的标准气,尤其适用于配制低浓度的标准气。缺点:设备复杂,不是和配置高浓度标准气。

8.简述甲醛缓冲溶液(或四氯汞盐)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SO2的原理?(作业)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分为两种操作方法。

9.怎样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为提高准确度,应注意控制哪些因素?

用抽气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TSP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化学组分分析。采样器在试用期间,每月应将标准孔口流量校准器串接在采样器前,模拟采样状态下,进行不同采样流量值的检验。依据孔口校准器的标准流量曲线值标定采样器的流量曲线,以便由采样器的压差值直接得知采气流量

10.空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原始由于自然现象造成的,人为源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2)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黑烟)(3)室内空气污染源

11.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颗粒中包含苯并芘等高致癌物质,有毒重金属,多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他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

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k 第五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及保存方法?(P278)前处理: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在测定之前,往往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土壤样品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主要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溶剂:有机溶剂,水和酸。保存方法:对需要保存的土壤样品,要依据欲分析组分性质选择保存方法。风干土样存放于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的样品库内,保存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在保存期内,应定期检查样品存储状况,防止霉变,鼠害和土壤标签脱落等。用于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性组分的新鲜土样,将其放在玻璃瓶中,置于低于4℃的冰箱内存放,保存半个月。2.采样点的布设方法 k

(1)对角线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废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2)梅花形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3)棋盘式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全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地块

(4)蛇形布点法,这种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与的地块。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5)放射状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网格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

3.土样采样的时间和频率;必测项目一年测一次,其他项目3-5测一次

4.土壤样品加工处理的目的:除去非土部分,使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的组成,有利于样品较长时间的保存,防止发霉、变质,通过磨碎、混合,使分析时称取的样品具有较高代表性。5.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密闭分解法、微波炉加热分解法等。分解法的作用是破坏土壤的矿物质晶格和有机质,使待测元素进入样品溶液中。

6.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为哪几类?

标准分级: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7.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为哪几类?有何不同?

土壤质量的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土壤污染事故监测:需要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污染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确定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保护土壤生态环境。④土壤背景值的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9.根据土壤污染监测目的,怎样确定采样深度?为什么需要多点采集混合土样?

如果只是一般地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于种植一般浓度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1~20cm耕作层土壤;对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约0~1.5m左右,共分四层。只有多点采集才能测出有代表性、有效的数据。

10.怎样加工制备风干土壤样品?不同监测项目对土壤样品的粒度要求有何不同?

答:①在风干室将潮湿土样倒在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并拣出沸石,沙砾及植物残体。②风干土样全部通过0.84mm孔径尼龙筛,用于土壤PH,土壤交换量项目测定。以上土样的一半通过0.25mm孔径尼龙筛,用于农药、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量项目。以上土样的一半全通过0.149mm孔径尼龙筛,用于元素分析。

11.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根据监测项目的性质选择预处理方法? 答:目的: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测定前,往往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分解法:用于元素的测定。

提取法: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12.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处理土壤样品有何优点?应注意什么问题?k

答:优点:①破坏除去土壤中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态。

注意:在消解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如果温度过高,消解样品时间短将样品溶液蒸干,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13.怎样用玻璃电极法测定土壤样品的pH?测定过程注意哪些问题?

称取过1mm筛的土样10g于烧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mL,轻轻摇动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min,使水和土样混合均匀,放置30min,用PH计测定上部浑浊液的PH。注意事项:长时间不用的玻璃电极要在水中浸泡24小时使之活化,将温度传感器插入上部清夜中,尽量避免与泥浆接触,每次读数稳定后才能记下PH值,每测完一次要用水将玻璃电极表面冲洗干净。

14.测定土壤可溶性盐分有何意义?简述测定方法和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意义:土壤水溶性盐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一个障碍因素。分析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阴、阳离子含量,和由此确定的盐分类型和含量,可以判断土壤的盐渍化状况和盐分动态,以作为盐碱土分类和利用改良的依据。方法:重量法、电导法、比重计法,还有阴阳离子总合计算法等

16.注意:吸取待测液的数量,应依盐分的多少而定,如果含盐量>0.5%则吸取25mL,含盐量<0.5%则吸取50mL或100mL。保持盐分量在0.02~0.2g之间,过多则因某些盐类吸水,不宜称至恒重,过少误差太大。2蒸干时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因沸腾使溶液遭到损失,特别当接近蒸干时更应注意,在水浴上蒸干就可避免这种现象。由于盐分在空气中容易吸水,故应在相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冷却、称重。加过氧化氢去除有机质时,只要达到使残渣湿润即可。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过氧化氢分解时泡沫过多,使盐分溅失,因而,必须少量多次地反复处理,直到残渣完全变白为止。但溶液中有铁存在而出现黄色氧化铁时,不可误认为是有机质的颜色。简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样中铅、镉的原理,可用哪几种定量方法? 原理: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通过100目的土样,使待测元素全部进入试液,加入硝酸镧溶液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定容。测定。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

15.简述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铬的原理,为什么需要使用富燃型(还原型)空气-乙炔火焰? 原理:将浸出液经过氧化处理后,直接喷人火焰,在空气一乙炔火焰中形成的铬基态原子对

357.9nm或其他的共振线产生吸收。将浸出液的吸光度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浸出液中铬的含量。

16.试比较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和新银盐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砷的原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原理:称取过0.149mm孔径筛的土样,用硫酸—硝酸—高氯酸体系消解,使各种形态存在的砷转化为可溶态离子进入溶液。在碘化钾和氯化亚锡存在下,将溶液中的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三价砷被锌与酸反应生成的新生态氢还原为气态砷化氢,被吸收与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银—三乙醇胺—三氯甲烷吸收液中,生成红色胶体银,用分光光度计与150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新银盐法不需要了解)

17.怎样用气象色谱法对土壤样品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异构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用丙酮—石油醚提取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和滴滴涕,经硫酸净化处理后,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根据色谱保留时间进行两种物质异构体的定性分析,根据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各组分的定量分析。

18.有一地势平坦的田块,由于用废水灌溉,土壤被铅、汞和苯并芘污染设计一个监测方案,包括布设监测点、采集土样、土样制备和预处理,以及选择分析测定方法。测定方法:使用对角线布点法在田块对角线上布上五个等分采样点。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将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样,以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袋。将采集到的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再取风干样品100-200g于有机玻璃板上,用木棒、木棍再次压碎,经反复处理使其全部通过2mm孔径筛,混匀后贮于广口玻璃瓶内。新鲜土样用索氏提取器提取法提取苯并芘,另取风干土样以酸分解法消解,提取铅汞。以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汞,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铅,以萃取层析-分光光度法测苯并芘。第六章

1.生物监测方法主要有生态监测(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生物测试(毒性测试,致突变测试 等)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第九章

1.监测空气污染的子站监测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及日照 量等气象参数,另一类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臭氧,总烃,甲烷,非甲烷烃等污染参数。一类监测点测定温度,湿度,大气压,风向,风速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优先监测污染物: 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周报和日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级别、首要的污染物水质污染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主要类型。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6 选择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的原则:①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②方法成熟;③抗干扰能力好;④操作简便。对污染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分离测定法、干法和理论计算法。8 河流检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水样预处理的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

和环境无影响。吸附法按照吸附机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或有机物;多孔性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用于吸附有机物。11 离子交换法根据官能团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殊离子交换树脂。12 共沉淀法分为: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浊度是反映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测定浊度的方法有目视比浊度法,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k金属测定中常用仪器分析方法:①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p)②极谱分析法(阳极溶出伏安法)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16 镉属剧毒金属,可在人体的肝、肾等组织中蓄积,造成脏器组织损伤,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镉的浓度不能超过0.005mg/L。测定镉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极谱分析法电解池中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滴汞电极(负极),二是汞池电极(正极)或饱和甘汞电极(S.C.E)。极谱分析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19 测定水中碱度的方法有:酸碱指示剂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测定水的PH值的方法有:玻璃电极法、比色法。玻璃电极法(电位法)测定pH值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22 使用PH计的条件:①玻璃电极在使用之前必须在水中浸泡足够的时间,使之形成一层很薄的膨胀的硅酸层;②标液对体系进行标定。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①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②污染源类型;③时空分布特点有关。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富集(浓缩)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污染物进行浓缩。阿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填充柱阻留法:吸附型、分配型、反应型。28 富集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扩散(或渗透)法或自然沉降法等。k空气污染物监测多用动力采样法,其采样器多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k 30 采样记录的内容有:被测污染物的名称及编号;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采样流量和采样体积;采样时的温度、大气压力和天气情况;采样仪器和所用的吸收液;采样者、审核者姓名。k 31 测定空气中甲醛常用的方法有: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乙醛丙酮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自然降尘量,颗粒物中化学组分含量等。33 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内容包括:废气排放量,污染物质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kg/h)。

含湿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冷凝法、干湿球法等。

烟道排放组分包括主要气体组分(N2、O2、CO2、H2O)和微量有害气体组分。测定这些组分的目的是考察燃料燃烧情况和为烟尘测定提供计算烟气密度、分子量等参数的数据。

静态配气常用的方法有:注射器配气法、配气瓶配气法、塑料袋配气法及高压钢瓶配气法。44 渗沥水的特性:①成分的不稳定性;②浓度的可变性;③组成的特殊性;④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目的:①土壤质量现状监测;②土壤污染事故监测;③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④土壤背景值调查。

土壤监测方法包括:土壤样品预处理和分析测定方法两部分。分析测定方法常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分光光度法(SP)、原子荧光法、气相色谱法(GC)、电化学分析法及化学分析法等。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分解法、微波炉分解法。k

土壤中金属化合物铅、镉的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环境噪声的来源:①交通噪声;②工厂噪声;③建筑施工噪声;④社会生活噪声。50 响度(N)的单位叫“宋(sone)”,1sone的定义为声压级为40dB,频率1000Hz,且来自听者正前方的平面波形的强度。响度级(LN)单位叫“方(phon)”,定义1000Hz纯音声压级的分贝值为响度级的数值,响度级每改变10phon,响度加倍或减半。

计权声级通用的有A、B、C和D计权声级。A声级55dB以下;B声级55dB-85dB;C是模仿高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D频率专用于飞机噪声的测量。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

蒸馏器可分为:玻璃蒸馏器、金属蒸馏器、石英蒸馏器和亚沸蒸馏器。

金属蒸馏器只适用于清洗容器和配制一般试液;去离子水适于配制痕量金属分析用的试液,不适于配制有机分析试液。

一级试剂用于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试剂常用于配制定量分析中的普通试液。三级试剂只能用于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中试液和清洁液等。

通常,较稳定的试剂,其10-3mol/L溶液可贮存一个月以上,10-4mol/L溶液只能贮存一周,而10-5mol/L溶液需当日配制。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k

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k 57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k

狄克逊(Dixon)检测法: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离群值。

环境计量包括:环境化学计量和环境物理计量。

均匀是标准物质(RM)第一位和最根本要求,是保证标准物质具有空间一致性的前提。均匀性的检验可分为:分装前的检验和分装后的检验。稳定性检验采用跟踪检验的方法。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铅、镉原理: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分解法,彻底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全部进入试液中,然后将试液注入石墨炉中,经过预先设定的干燥、灰化、原子化等升温程序是共存基体成分蒸发除去,同时在原子化阶段的高温下铅、镉化合物接力为基态原子,基态原子蒸汽对相应的空心灯发射特征谱线产生选择吸收,在特定情况下测定铅、镉的吸光度。

第四篇: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本办法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1第一条编辑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1]》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2第二条编辑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3第三条编辑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4第四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5第五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6第六条编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7第七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发布。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8第八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9第九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10第十条编辑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

11第十一条编辑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4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12第十二条编辑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13第十三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14第十四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15第十五条编辑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16第十六条编辑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17第十七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

18第十八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19第十九条编辑

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第二十条编辑

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第二十一条编辑

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22第二十二条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23第二十三条编辑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环境监测

硫酸盐化速率 是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演变为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速度。

总碳氢化合物常以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称为总烃(THC),另一种是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称为非甲烷烃(NMHC)

VOCs 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的有机物

总氧化剂 是空气中除氧以外的那些显示有氧化性质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

光化学氧化剂 是指除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二者的关系为: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0.269×氮氧化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用抽气动力抽一定的空气通过恒重的滤膜,称量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变化,并根据采样体积,可计算TSP的浓度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综合水样 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各个瞬间水样混合后得到

酸度 水中所含的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碱度

COD 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MG/L

BOD在溶解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TOC 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高锰酸盐指数 以KMNO4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

凯氏氮 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浊度 反映水中的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水体自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 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下载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环境监测”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纺织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和......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系) 考试时间:6、14 本复习提纲答案来自于道客巴巴 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 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考试标准答案 整理人:曹艳魏来 2016.5.28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1环境监测类型 按照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对象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例行监测) 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复习课一、听写 沉寂 盘问 口哨 埋伏 凝神 烧毁 维护 壮烈 牺牲 谢意 沉浸 深情 凯旋 征衣 凝固 阿姨 精通 经济 贡献 圣坛 罪恶......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重点 班级 姓名 课文复习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

    环境监测合同

    合同编号: 保密文件 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合同书 项目名称: 委 托 方(甲方): 受 托 方(乙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甲方(委托方): 乙方(受托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环境监测1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2.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