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子《相信未来》的全诗
海子《相信未来》的全诗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郭路生)
我在火山里游泳,去死海里纵火。
人们不断地犯罪,却不认罪,反之则不断地为自己的罪行找着荒唐的借口。
你在鲨鱼的齿缝里挣扎,我在食人树的藤蔓上为你不屈的死亡,开花。
被图钉钉在相框里的蝶总对我说,它们才是真正的耶稣,只是它们不懂救赎。
你可以摸遍我全身的二百零六块骨头,但你永远也摸不透我的心。
我在鲸的肚皮里,因此你别想找到我。
身负罪孽又不知悔改的人,等着吧,等着吧将会有几十秃鹫啄空你的眼睛,几百蚂蚁搬走你的鼻子,几千苍蝇叫聋你的耳朵,几万蜜蜂蛰烂你的心。
转动伞柄,一起跳舞吧,在城市翻搅的脏器里跳一支弗朗明哥,台风这就过去,一首咏叹调的时长。
你也在为我不屈的死亡而欢呼吗。
她正唱着歌 天真带笑 不知躲藏的欢乐 被运往毒气室 细菌实验室 屠宰场。最后你在漫天的骨灰里接住了她 红裙的一角
我种的树 永远开不出你觉得好看的花 和 你认为能吃的果。但你又要我不停地种树 等到我的树开花结果了再把它们裁掉。
穿孔的肺 神经 胃。你吸烟 饮酒 吞毒。你呻吟 痛 孤独 苦。那都是 自残 自虐 自杀。
你告诉我,你的脑子里装着森林,长颈鹿,飞鸟,我太羡慕你了,于是好奇地剖开你的脑壳,嘿,大骗子,我可又被你骗了,你的脑子里,只有模模糊糊的血,鲜红一片。
我在明灭的灯火里,守望你若隐若现的身躯。
我在火山里游泳,去死海里纵火。
猫长出了象鼻子,象生气了,抢走了猫耳朵,猫用新鼻子呼出一个马戏团,象有了新耳朵却什么也听不到了。
他们的脸皮被撕破了,你从这些怪物的怀抱里逃开。嘿,他们可都是你说过最爱的人。
我是深海的旅人,与珊瑚礁亲吻,与蝴蝶鱼嬉戏,这里的环境永久黑暗,不见光明,不过,海底的居民都有一双比日光更明亮的眼睛,它们不透露,你们找不见,有一种光明看似虚无,却胜于切实存在。
作者:贾义镇
四月,染指忧伤
躲在季节的背后
我,不言不语
冷风
掀起折叠的心绪
咳嗽
撕裂了梦乡的月色
四月,我是只
折翼的鸟
把心事
写在每一片绿叶上
或是,每一缕路过的风
都不醉不归
箴言,溺毙在沙哑的情歌声里
我用中药喂养
一枚桃花
药引,是倒春寒
还是四月的阳光?
不敢和桃花对视
怕她蕊中的一滴露
跌破我眼底的柔波
呼吸困难,语不成句
喉咙一阵紧似一阵,呓语
挣扎成一声声
撕心裂肺的咳嗽
他们说:不沾烟酒
不染尘世
拒绝养料、空气和水分
可我,该拿什么养活自己?
作者:月惜梅影
鞋
春夏秋冬,或形而上,或形而下
在每一个季节里,都有你穿梭的身影
大步流星,我裸露的心
每一次都能听到你磨损的阵痛
在无踪无影的岁月里,我的生命
被你渡量的无于论比
我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
被你延伸的弯弯曲曲
在生活的浪花里,我的幸福
就藏在你那汗津津的后跟
作者:刘育祥
走在盲道上
走在盲道上
我把心伪装成很平静的样子
顺着风,打一个喷嚏
也许,这一天的心情都很好
走在盲道上
和盲人大叔迎面相遇
四目相视一笑
他是听声,我是看影
走在盲道上
有一种内疚的感觉
心里的酸味和树梢一起摆动
用手语遮掩模糊的视线
走在盲道上
想生活的幸福,人生的辉煌
走在盲道上
想盲人大叔的一生
该如何区分白天和黑夜
长和短的距离
走在盲道上
我无法把心伪装成很平静的样子
作者:刘育祥
中国诗,诗中国
丘树宏近作
中国诗,是一个个美妙的方块———
一会儿象形,象形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会儿会意,会意出一幅幅生动的遐想;
一会儿假借,假借出一段段无限的空间。
一个个美妙的方块啊,铺成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组成了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垒成了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筑成了雄伟绵延的万里长城。
中国诗,是一节节分行的文字———
一会儿齐整,如同一支支列阵的队伍;
一会儿错落,如同一座座起伏的山峦;
一会儿跌宕,如同一排排滔天的波澜。
这一节节分行的文字啊,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变迁,见证过人世间的风霜雨雪,叙述着千姿百态的故事人文。
中国诗是风,古朴粗犷,野趣纯真;
中国风是雅,空灵精致,庙堂高清;
中国风是颂,黄钟大吕,铜牙铁板。
从诗经、骈文到乐府,从《楚辞》、《离骚》到《天问》,诗的精灵,几乎与这个古老的民族一同命名。
自从屈原在端午时节,飘进汨罗江上下而求索,中国诗,就在华夏的时空走向辉煌和经典。
那唐诗的悠扬韵律,流淌成了长江、黄河,流淌出李太白的豪放浪漫,流淌出杜工部的旷世悲情;
那宋词的铿锵平仄,敲打出了黄山、泰山,敲打出易安居士的婉约流转,敲打出了苏东坡的羽扇纶巾。
而百年来胡适之徐志摩,激荡起摧枯拉朽的风潮,更使中国诗,开始了从古老走向现代的新拐点;
更让诗中国,开始了从自我融汇世界的新征程。
第二篇:《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青华中学高二语文组 王旭
寒假中阅读了《海子诗全编》一书,感受颇深,现就海子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谈谈阅读感受。
这首诗写于诗人自杀前的****年一月十三日(诗人自杀于三月二十六日),当我们将它作为一首绝命诗来观照的时候,死亡的映照使得诗歌本身的光芒如此地可疑,所以看到了更多的读出痛苦乃至绝望的赏析文字,这几乎彻底地颠覆了我们在第一次阅读的感觉。于是阳光成了另一种阴影,温暖成了另一种凄冷,而晴朗成了另一种黯淡。但是重读的时候,依然不想否定自己最初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死亡对常人来说,是一种最绝望的结局,但是对诗人来说,却可能成为最为幸福的归宿。在中国诗人顾城的想象里,死亡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情景了,在《墓床》里,他写到:“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面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青翠的松林在风里送来微微的涛声,竟让诗人生出异想,这下面应该是一片无垠的,湛蓝的大海吧,然而即使是大海,也应该是水池一般的没有那些炫耀的浪花,安详而平和,一如亘古如斯的生命的本源。而送“我”走的是下午的阳光,下午的阳光自然不是朝阳初升的锐气更不是正午阳光的骄气,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着温馨又从容的大度气息。而生命的彼岸竟就是这样的平和而又美妙。另外一个自杀的诗人戈麦也写到:“我将沉入最深的海底,涛声阵阵,海风送爽。”他们并没有因为看到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束而赋予它太多的阴冷气息,恰恰相反,死亡显示出了比活着本身更为独特的一种魅力。这正如泰戈尔所说:“死之流泉,使生之止水跳跃。”在泰戈尔看来,生命本身只是静止的水泊,正是由于死亡流泉的加入,生命的止水才有了生动的浪花,有了灵动的色彩。由此看来,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实现和完成,生命之乐章正是因为死亡的加入而更加悠远动听。死亡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极高境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弘一大师圆寂时的偈语:“问余所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里所展示出来的人生的彼岸世界和顾城戈麦们的死亡其实有着同样的意味,安静而不冷寂,温暖而不灼热。一如天空与大海的蓝,一种高贵,一种清澈,一种安详,一种诗性和神性。
我想只有领会到死亡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不同意味,我们才应该重新打量海子这首绝命诗,才不会过份地执着于于死亡的阴冷之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应该是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字眼。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里的“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则是虚景,这神来的一笔只是诗人的想象。因为,只有“面朝大海”,辽阔之中未免让人感觉到一种视线无处栖落的虚空。因此,“春暖花开”是对这种空白的一种填补,这种填补使得画面虚实相生,开阔而又丰富,同时又有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因此,这两句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如王维的“雪中芭蕉”一样,不是自然的风景,但是内心的景观而已,因为面对大海的时候必然是背对着大地,又如何能看到花开的美丽景色呢?我认为,这里的感觉是正确的,无垠的大海,娇媚的鲜花,从色彩上这种参差的对照,从状态上这种动静的组合,再加上一切都笼罩在温馨的春光里,这极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明媚和晴朗之感。但是,这里的“花开”并非完全是诗人为了画面的圆满融合而臆造的景致,这里的“花开”其实是诗人诗化了他看到的大海的景象。试想,当灿烂的阳光笼罩着大海,那一朵朵温柔地开放的波浪是不是就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们可以是耀眼的银白色,可以是灿烂的金黄色,还可以是妩媚的桔红色。而且,当高天上的流云也将自己的身姿映在大海上的时候,天空的花朵,海上的花朵交相辉映,是不是能让人感觉到这里是天国的花园?曾国藩有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著名的诗人聂鲁达也说:“在我荒凉的大地上,海是最后的玫瑰。”伟大的诗人在心灵上是相通的,他们在大地上看到了无限的荒凉,却在大海中看到了盛放的花朵。当然,这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指一种心灵渴望抵达的世界。是一种一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它表达了生命的底蕴,或者说,它就是生命本身,生命就其本性而言不是冲动的,因为此时的内心使自我消解在晴朗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里,与天地同在,与宇宙同在。因此,生命恬静,安详而又圆满。
在诗的开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的笔下,“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便是幸福了。这种幸福是如此的纯净,让人不禁想起他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灵魂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阳光和雨水一样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显然,海子为自己的“幸福”的“明天”所设计的生活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如此的容易实现。因为这里的幸福生活并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海子所求的只是一种洗刷了喧闹、浮躁的清洁的内心。这正如很多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但是谁又能带回一轮皎洁的月亮呢?人亦都可以在东篱之下把酒折菊,但是谁又能看到那一片悠然的南山呢?其实这里的明月南山,本来就在诗人心中,因而才能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明月相随,与南山对视,故明月南山皆为虚实两境,是眼中之实景,更是心中之情境。所以王国维才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唯有这般宁静的心境才能抵达幸福即静穆的心境。而一旦有意为之,幸福便又沦为表象和形式了。诗人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似坚决,其实犹豫不决。否则海子为何要将自己的幸福交付于“明天”,一个可以无限向后推延的时间呢?显然,这里的“明天”首先表现了“今天”的诗人还是不“幸福”的,这并不是他无法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是他无法拥有他渴求的那种静穆的心境。而“明天”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幸福感的渴求,他迫切地希望这种心境在明天就可以获得,所以这里的“明天”在诗人的心中是无限地切近而又无限地遥远。
然而事实上,海子对于东方诗人的气质其实是深恶痛绝的,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于自己的趣味之中,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而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该抛弃一切趣味,全然关注存在本身。”海子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对于自己的诗歌有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诗对于他,并不只是一种隐秘的故事或心情的吞吞吐吐的倾诉,更不是某种意志或思想的合唱,写诗对于他是一种极为神圣和庄严的事业,是对自己的灵魂的自赎和众生的灵魂的拯救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他是主动地背负起他年青的生命难以承受的十字架。海子有三个梦想: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诗歌王国中的太阳(或者是王者)之梦,理想世界中的远方之梦。这里的田园在海子不是陶渊明式的趣味,而是一种存在的理想或者说理想的存在。这种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里的“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种理想绝不是仅仅是个人获得的愉悦,更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理想本身有着博爱的光芒,也更因此,它只能“生活在别处”,永远在远方。而“远方”又是什么呢?在诗人的笔下,“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人的清醒之处也正是诗人的悲哀之处,别人在远方看的是诱惑与传说所簇拥的风景,因为他们从未抵达而且从未尝试抵达,于是就成了幸福的有梦的人;而诗人却在远方看到了一无所有和比远方更远的冷风。诗人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中说“我的事业就是太阳的事业,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他把自己视作是诗歌中的“王”,他有着拯救一切的勇气,不只是要赎救自己,更要拯救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冷清的秋天里,“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已经丧失。” 这是一个把生命的一切包括勇敢、热情、痛苦、绝望都交付出来的诗人,这是一个独自一人与尘世对峙的诗人,他拥有的只有诗歌。诗人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是人的归宿,对诗人来说,诗歌便是他的房子。一所房子与整个尘世的对峙未免让人感觉到悲壮,但是一旦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作为背景,一切都将要改观。因为这样的一个明媚的背景,诗的世界与尘世的世界有了抗衡的力量。当然,这种抗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调和,或者就是诗人的朋友西川所言的“与世界一团和气”吧。因为诗人与尘世的人们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些人们可以拥有尘世的幸福,而对诗人来说,一间诗歌的小房子就足够了。诗人说:“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生存、爱情;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之所以受难,是因为他的诗歌、王位、太阳是无法帮助他完成流浪、生存和爱情。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受难的夜色之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王位和太阳。
海德格尔认为:“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 几乎每个字都浸透着海子生命的火花,一首一尾两个问号更是透露着他对所追求的理想的怀疑和迷茫。其实这是一个喜欢春天的诗人,因为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他是渴望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诗歌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开始,能有这样的一次真正的复活。而这种开始和复活正是因为死亡的介入对诗人才成为了一种事实。对诗人来说,因为死亡的来临,他真正地拥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而对我们,这些依然在尘世里的人来说,我们失落了一个深爱我们的伟大的朋友,失落了一个天国的声音,失落了一种清洁的精神。
但是,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这种失落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拥有。
2012年2
第三篇:海子的诗
读“《以梦为马》”走近海子的梦
姓名:拂晓
摘 要 海子是当代著名青年诗人,他的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秉承“创作中国大诗”的信念,孜孜不倦的创作。这首《以梦为马》就是海子表达理想的优秀篇章,梦为梦想,以梦为马,不仅是自己还是祖国都要拥有梦想并坚持梦想,以梦为马,飞跃向前。篇幅虽小,却语言凝练,运用了大量修辞,使文章精妙,美的意象令人神往其中。最后,作者又用理智的思维说自己会失败,但是这种追求梦,以梦为马的过程必将永恒,生生不息。
关键字 短暂 信念 以梦为马 凝练 修辞 理智 生生不息
前言
海子虽然是农村人,但天生的敏感与睿智再加上努力使他成为了著名诗人,他的独特的艺术思维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这首《以梦为马》天马行空,却给人无限的遐想。悲壮的语言使读者深深震撼,作者那种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使我们折服,走近这首诗,去体味,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一、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查湾村,是当代著名青年诗人。海子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对于世界的敏感再加上他自身的聪明和努力,步入大学后很快他的诗歌天赋崭露头角,1982开始诗歌创作,而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这短短的七年之间,他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有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以梦为马》、《麦地》。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①他的思想受到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神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他又特别认同凡高那种为艺术疯狂的气质。
二、《以梦为马》写作背景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这首抒情诗《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这时,正是海子写作大诗《太阳·七部书》的中期。因此,此时海子的写作状态是充满激情的,②海子说“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而这首诗就与他的理想构成被此印证的关系。
三、作品抒发的感情
1、对于祖国的热爱
作品中抒发了对于祖国的爱,“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我”将保护这祖国的火种不灭,尽管别人都要来灭掉这火种,我也要孤独的承受这责任,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为了祖国“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为了祖国“我也愿将牢底坐穿”表现了海子的爱国之心的彻底性,不管让“我”做什么,“我”都会心甘情愿,为了自己的祖国,坚决坚持自己的信念。
2、对于理想的坚持
以梦为马,驾着这匹马,海子要驰骋于这个世上,去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无法享受物质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理想的高洁之士,还有“小丑”一类的见风使舵的势力者,为了理想,无论是和高尚者还是卑鄙者在一起,我都会坚持梦想,不改初衷。孤独和痛苦抛诸脑后,执着的行走在理想的路上,和“所有以梦为马”的人一起去追求理想。
四、写作风格:作品中的“悲观”气息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我必将失败”这几句诗中“死亡”“埋葬”“失败”都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词语,但是海子却能够将这些词语转化为悲壮气氛的铺垫者。由于人性固有的悲剧性本质,海子的那种“以梦为马”的追求是必然不能实现的,然而他并不悲哀,即使肉身死亡,被埋葬,也不绝望,因为他坚信自己追求梦的实现,坚定的保护祖国的行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终,“我”不会孤独,不会白白死去,梦想最终会被千千万万的人实现。悲观但不绝望,能够看到希望但又非常理智这就是海子的思想,这些共同构成了海子诗“悲壮但不凄凉”的风格。
五、诗歌所追求的意境
海子作为具有巨大抱负的天才诗人,从某种角度上他所追求的所谓的“大诗”,正是要试图实现人类在精神维度上的自由生存。实现人性、神性、与人所固有的兽性之间的调和,实现海德格尔式的“天地人神”的最高和谐状态。海子的这首诗以高度的艺术化方式表现复杂深刻的人生理想,悲惨失败的结局,但不绝望,“诗歌本身必将胜利”这里所营造的诗的意境,不知不觉进入了崇高,激 2 烈的境界,作者阐述自己的梦的马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复杂深刻的感情。
六、诗歌语言美
1、修辞的运用
首先,名字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以梦为马”把梦直接比喻为马,这是比喻修辞格中的“暗喻”没有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梦作为马。“烈士”和“小丑”是借代,指高尚者和卑鄙的人。“万人”和“一人”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以突出我信念的坚决,不怕千难万阻。“火”“开花落英”是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八个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使得本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其他修辞格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修辞现象的高度密集出现,使诗歌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使这首小诗充满了节奏感。在微妙的词语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意象的美
首先,作者将梦比喻为马,以马代替梦,马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马有优劣之分,千里马夸张的说可以日行千里,在这里的马是抽象的马,但是它是绝对速度的象征,比喻梦之翱翔。下面“以梦为土的敦煌”梦又幻化成敦煌的土,这梦(土)形成了敦煌的瑰丽的建筑和灿烂的文化。最后“名字叫‘马’的龙”,马又再次出现,龙的意象在中国有“龙的传人”之说,寓意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的子孙,显然,作者将梦(马)和中华民族的文明联系起来,以梦为马,不止我要骑上它,中华民族也要骑上梦的马,飞跃前进。将梦写成如此多的意象,运用了比喻中博喻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梦可触可感,是如此的美,梦的力量是如此的大,从而深深受到感染。
“火”的意象在文中象征“希望”“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梦是梦想,肯能明天就会实现,也可能永远只是梦,希望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实现的,此火(希望)被万人觊觎,我独自擎起,脑海中情不自觉浮现出一个少年举着火把行走在茫茫的黑夜中,这种想象震撼了我的每一个毛孔,我的心似乎跟着火苗跳跃。这火又是光明,照亮我的人生,还给祖国的角角落落带去文明。
可以说在海子的很多的诗里面“太阳”的意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太阳·七部书》。太阳的意象在海子看来是神性的代表,在《以梦为马》中,自己的名字 是太阳,自己的一生是太阳,当然,如果不去理解会以为海子在发疯,尼采曾经说过“我是太阳”但是后来他疯了,海子也把自己比喻为太阳,但是他这颗太阳并不是万物的中心,而是具有万丈光芒,给别人光和热的甘于奉献的太阳。这种光芒似乎也照到了我们,我们感受诗歌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海子那颗无私奉献,孜孜不倦的心。
七、以梦为马——海子的使命
1987年,海子23岁的生命已经饱经沧桑,他用如此彻底和彻悟的眼光打量一切,打量我们所拥有的“寒冷的骨骼”一般的历史与文明:“祖国的语言”,这是他赖以依存的精神与生命的根基:“梁山城寨”是他一生注定的处境,一个命定的反抗者,独行侠与流放者“以梦为土的敦煌”,这是人类一切文化与艺术的尸骨——他们的总体与总和。这三者是“囚禁”海子的灯盏与光辉所在。为这永恒的光明所吸引,“我”要飞蛾扑火,体验生命中最壮丽的燃烧与毁灭。他说他的使命“祖国的语言”经过他之手,将获得一种新生。他将肩负使命,创造出美丽的篇章,去做一个像太阳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结语
年轻却饱经风霜的海子,③将自己的理想谱成歌,诗歌语言优美,主旨深刻,不愧为佳作,海子的诗给人的启示是无限的,只有反复品读,才能品出海子的良苦用心。“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八个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宣示了梦的重要性,也是在召唤所有以梦为马的人,在气势昂扬的文字中,作者说出自己的使命“使祖国语言获得新生“。睿智的海子知道自己这种飞蛾扑火的行为很有可能失败,但是“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诗歌这门艺术是永恒的,追求理想这个过程也是永恒的,即使自己无法完成,那些“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也必将其完成,我们最终会胜利。注释
①秦巴子.《史诗神话的破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第5页 ②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第23页 ③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第98页
参考文献
【1】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3 【3】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M]·下卷 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2005 【4】秦巴子.史诗神话的破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篇: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结构,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未来执着、对生命热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深沉坚定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类型] 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分钟】
背景介绍:食指,原名郭璐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因而取名路生。幼年时经常跟随在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身边,得到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熏陶。1969到1971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文革时期)。代表作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
2.播放《相信未来》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3分钟】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朗诵《相信未来》,欣赏的过程中自己轻声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重音、语速、节奏和语气,体会一下诗歌的情感。” 3.自由朗读,理清诗歌结构 【6分钟】
(1)“对于诗歌,能够有感情的读依赖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下面就让我们各自放开声音读,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语速、节奏、重音、语气,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总共七个小节,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
(3)提问1:“大家一起来说,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3个部分)
提问2:“有谁愿意站起来告诉我,你把诗歌分成了怎样的3个部分,你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4)明确:1——3小节 要相信未来
(前三小节是第一部分,大家同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不回答是都同意?)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形式上也来大致说一下这样的划分,前三小节中每节句后都有“相信未来”。“相信未来”这四个字出现了三次,我们在读得时候语调一样吗?读得时候语气一次要比一次强,一次要比一次更坚定。前三小节写得是我们要相信未来。)
明确:4——6小节 相信未来的原因
(4、5、6这三节又是一部分,我们来看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之所以”——相信未来的原因,读得时候要读出陈述原因时的冷静。)
明确:第7小节 呼吁大家都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它是呼吁大家/所有的人都要相信未来,是一种热烈高亢的呼告。)
3.重点赏析第一部分 【15分钟】(1)找景物(物象)
“那好,我们就先重点地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请同学们先默读前三节,默读的时候在诗歌中找出并标好1、2、3小节中描写了哪些事物。”(明确:描写的事物有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排浪、大海、笔杆、孩子的笔体等词语)
(2)引出意象概念
“我们同学找到的这些词语在诗歌中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叫意象,我们进入高中之后要不断的接触这一个名词。那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理解起来并不难,它就是含有作者情感的景物和物体,像同学们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第一句话来说,用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凄凉的画面,传达出了诗人浓重的思乡情感。在诗歌中,这样的意象往往要表达一些情感。那我们刚才找到的意象又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3)第一小节(分析关键意象,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我们先看第一节的前两句,这两句是什么意思,把这些意象加在一块儿,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引导:蜘蛛网封住了炉台,炉台是干什么的?被蜘蛛网查封了说明了什么?;第二句中“贫困的悲哀”)(明确:物质上的贫穷)
(指导:前三句要读得低沉哀伤)
B “在生活上非常贫困的时候,我们的诗人没有放弃希望,他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用美丽的雪花写呢,用其他的写不行吗?雪花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雪花是美好、纯洁的象征。诗人的信念,在困境之中的信念也是美好的、纯洁的。)
(指导:雪花要重读,表达诗人的相信未来的执着信念)
C 小总结:“第一节就写了在物质生活贫穷的时候,要相信未来。”
(4)第二小节(分析关键意象,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那我们来看第二小节前两句,又讲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紫葡萄”,葡萄紫了;“鲜花”是美好的等)
(明确:精神上的失意)——“„紫葡萄‟要收获了却化作了„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那么美丽的鲜花本来归我所有,结果却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除了第一节物质上的贫困之外,还写了精神上的失意。”
(指导:“诗歌不同意象的对比,优美与落寞对应,读起来要特别注意,读出低沉和固执。”)
B “物质上贫困,他不怕,要相信未来,精神上的失意,他也没有害怕,他用“凝露的枯藤”在当时“凄凉的大地”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如果用“枯藤”写下和用“凝露的枯藤”写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枯藤是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干枯,没有生命,没有希望。那如果在没有生命,没有希望的枯藤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那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有了一缕的希望)
小总结:“在绝境之中都有希望,都没有放弃对信念的追求,诗人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诗人相信未来的情感是多么的执着与坚定。”
(指导:在最后一句中,我们要重读,振起相信未来的情绪。)
(5)第三小节(感悟比喻修辞的艺术效果,体会情感,指导诵读)
A “第三节作者在写相信未来的时候,用了一个艺术手法,用„手指‟、用„手掌‟、还用„曙光‟,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了„相信未来‟。”
用的“手指”不是我们这样的手指(老师做手势),作者把它比喻成了什么?(——明确:涌向天边的排浪)。排浪有什么特点?(——明确:气势磅礴)
作者把“手掌”比喻成了“托住太阳的大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一下大海的面积感与体积感。
“像排浪一样的手指,像托住太阳的大海一样的手掌,用这样的手指和手掌写下了相信未来,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明确:更加的坚定。用了排浪、大海这些宏阔鲜明、气势磅礴的意象,表明诗人对未来的坚定。指导:读起来应该激昂高亢,语速稍快)
B 提问:“如果想要表达未来的执着,那我用成人的笔体,用正楷来写„相信未来‟不是更好吗?这样更能表现对未来的坚定吧。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来写呢?”
(明确:孩子的笔体体现了诗人愿望的美好纯真,我的信念既坚定又无邪,像孩子一样,在困境之中,永远充满着希望。)
(指导:这一句话读起来要带有一种稍稍激昂、坚定的情感。)
(板书——左边:1-3节 面对困境,相信未来。右边:低沉,坚定。)(6)诵读第一部分
再次指导:前两节写到了贫困与失意,我们读得时候语调要深沉,三个相信未来语调要一个比一个强。
“让我们大家一块儿有感情的把这3小节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尽可能放慢,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读得非常好。”
5.简单分析第二部分 【3分钟】
提问:“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作者相信未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回答,提示接下去一句)
明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一起回答)
提问:“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未来人们的眼睛为什么能够让我相信呢?” 明确: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一起回答)提问:“她有这样的睫毛,她有这样的瞳孔,她能够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那同学们再用第六小节中的一两句话告诉我,未来的人们会对我怎么样?”
明确: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一起回答)
讲解小总结:“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就是我坚定的相信未来的原因,尽管现在的我以及我们有可能会受到别人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但我坚定在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我公正的评定”
(板书:左边:4-6节 相信的原因。右边:冷静。)6.第三部分 【2分钟】
“食指所相信的未来确实实现了,历史也给了他公正的评判,但是就像最后一节一样,他呼吁的那种情感,他的号召与提倡依然不变。我们要相信未来,更要相信自己,我们应该呼应食指的这种呼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自己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齐读
(板书——左边:7节 直抒胸臆 右边:激昂)7.感悟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艺术效果【2分钟】
提问:“诗歌的内容我们大致理解了,刚才我们发现,整首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一下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反复的手法。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8.再次诵读诗歌【6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再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应该怎样读,大家先酝酿一下情绪,待会儿我请同学来为我们朗诵一下。”;“有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有谁愿意再来尝试一下。”(准备请2位同学朗诵)9.小结【1分钟】
(板书:圈划,连接左边和右边。)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在文化大革命那样黑暗的时代,在无人能够看到未来的时期,食指仍然坚定的相信未来,并且他所相信的这个未来已经实现了,历史也给他客观公正的评定,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困难、困境和食指比较起来应该是小得多的多。我们所认为的困难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我们的命运有多么坎坷,我们的生活有多么曲折,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像食指那样永远做一个光明的歌者——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相信,我们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
[布置作业] 【1分钟】
1.根据鉴赏《相信未来》的手法,自习食指的另外一首诗歌《热爱生命》。2.相信未来,体现出作者对未来的一种自信,食指相信自己最终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公正热情客观的评定。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树立自信心。请以表格形式记录自己尝试成功地点滴小事。一周后分享由自信和实力带来的成功喜悦
第五篇: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三、学习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字音:灰烬(jìn)摇曳(yè)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自学引导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二)交流展示
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明确: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三)互动探究
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四)精讲点拨
1.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曙光”比作“笔杆”,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是漂亮的笔杆。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3.分析诗歌的表现形式。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矫正反馈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备选词语:诉说 笼罩 叹息 倾泻 寄予 依偎 蜷缩 查封 缠绕 留给 湮没 交织)⑴当蜘蛛网无情地__了我的炉台 ⑵当灰烬的余烟__着贫困的悲哀 ⑶当我的鲜花__在别人的情怀 ⑷是__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2.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答案:1.查封 叹息 依偎 寄予
2.B(“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不妥,应为: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3.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六)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两节诗歌,完成1、2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1.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2.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 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
答案: 1.D(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2.(略)师生活动
诗歌鉴赏 知人论事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1~3节 展示自我 思想逐层深入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韵律渐趋高昂
六、感悟反思
七、资料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详见必修一读本)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5)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从本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固执、相信未来。
(6)相对于前两节,第三节内容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光明、有力量的),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7)总结前三段: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学生分析为主)
(1)概括这三节内容: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2)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最后一节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4、有感情地诵读。
三、本诗歌阅读方法总结。
1、要紧密联系写作背景。
2、注意意象的选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