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论文
摘要:面对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图片、故事、材料多,小问题也不少,这与往日的教材相比,有很大差别,为此许多思品教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每节课让学生掌握哪些东西。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不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改下的人教版,陕教版教材,都已躬身领教过了,而且深有感触:要想上好新课改下的思品课,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并非易事,但是如若掌握好教学的尺度和方法,收获还是大大的。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品德 教育风格
面对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图片、故事、材料多,小问题也不少,这与往日的教材相比,有很大差别,为此许多思品教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每节课让学生掌握哪些东西,甚至不知怎么教了。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不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改下的人教版,陕教版教材,都已躬身领教过了,而且深有感触:要想上好新课改下的思品课,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并非易事,但是如若掌握好教学的尺度和方法,收获还是大大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好的教育风格
作为初中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其兴趣爱好一般是由其主观意识决定的,具体地说,就是不管所学的科目重要不重要,有的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他就爱学这一科,正如古语所云:“亲其师,信其道”吗,生性善良、老实、厚道,从来不会跟人斤斤计较,做起事来又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我,自从任教以来,更是恪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精讲巧练,力求做到把每一个问题给学生分析透彻、明白,让他们最终心服口服。尤其在接手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后,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把课上的许多空间留给学生,我就在其中演好“导”角,引导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去“演”,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且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与生活实际真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这也更加证明了教师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好的教育风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教师不能只为考试而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将来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要抛弃那种上思品课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思想,要给学生分清什么是主观问题,什么是客观知识,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是哪位教师,如果忽略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能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去体会、感受新课程改革,就会产生教学形式与教学思想脱节,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上把别人的教学设计进行情景再现,创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只是为教学表演而摆设的“花瓶”。尤其作为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一些曾经成功的体验,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成功体验,有的恰好与新课程理念有不吻合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教师就应放下架子,不争面子,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实践,真正让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合拍,而不是嘴里倡导新课程,行动沿用老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也是老教师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最佳途径,更是老教师在新课程中进行创新的关键和基础所在。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教师只有通过问题研讨、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与同行共同探讨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活动,才能从教学实际中改变教学行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好新课改下的思品课。
四、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式的有效教学方法来教学。比如情境教学法等等,在平时教学中,我就习惯用活动法,让学生课前多搜集典型人物和事例,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又给他们以充足的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结果教学效果很好。
五、建议加强新课程培训
提高教师适应和实践新课程的能力,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系统学习的条件。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上好新课改下的思品课,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魅力,更能吸引学生,使其不仅愿意学,更乐意学,学完还不白学。我仅就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地总结了一下,还望同仁不吝赐教,希望我们广大的思品教师乘着新课改的东风,破浪前行,披荆斩棘,创新不已!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课堂舞台,转变自己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享受学习的乐趣,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 引导平等 合作 教学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门课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师要改革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改革“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为载体,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教师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予以理解、宽容。同时需要教师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过于单一,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课堂应是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原野,教师必须精心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信息与信息沟通的人文环境,让每个学生要说、敢说、会说,对于学生的积极思维认真引导和保护。教师要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或讨论或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小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获得进步。例如,阅读小资料:几名矿工被困在矿井内,与世隔绝几十天竟生存下来。设计问题:你能尊重自己的生命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引发同学们去观察去思索,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欣赏表演,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积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才能。
每节课开始前的五分钟,我都把讲台让给学生,七年级时同学们利用它讲身边的新鲜事,讲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刚开始,同学们对我的安排很不适应,常常出现冷场僵局,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参与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同学们对课前这五分钟时间都非常重视,每次都要精心准备,非常投入地去表现。五分钟时间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成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起点。八年级时,同学们主要利用它以小品或节目主持的方式“以案说法”;九年级时,同学们利用它发布新闻时事,关心社会动态、分析时政热点,关注国家大事,为中考时政考试奠定基础。“活动课是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在活动课上,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演讲比赛、课堂辩论等,比如讲《世界文化之旅》时,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上台以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将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国家庆祝新年的习俗介绍给同学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在八年级关于“上网的利与弊”,九年级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携带手机”的辩论会上,同学们准备充分,大胆的辩驳,准确的例证,精彩的评析,令我深受启发:学生确实像一座“富矿”,等待我们教师去挖掘提炼。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1.备课时,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要认真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等等。因此,要面对中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现实人生的思考,切实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着力开发教学活动的空间,挖掘和利用多种资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教学情境。比如,讲“家是温馨的港湾——不忘父母之恩”时,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组成的一对夫妇,要赡养扶助多少老人……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身上有多么沉重的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和探究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
2.授课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新课标理念代替传统的教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将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授课后,教师要不断地去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不断地与同行交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进行整合,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第三篇:新课改下音乐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音乐课
莘县实验小学赵先华
摘要: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兴趣,情景,体验,情感
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新课改则突出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的“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充分挖掘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想象,创新和感知、鉴赏的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索、学习实践,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歌唱的兴趣,正面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力求全面提升素质。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上音乐课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审美教育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情趣使音乐课丰富多彩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花蛤蟆》(山东民歌)歌曲教学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用山东方言朗诵的歌词,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模仿学习,加上打击乐器蛙鸣筒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情趣,在自觉地,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感官认识
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计算机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
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我们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呦呦,我要发芽~~~~~~~~~~~”老师抑扬顿挫,有声无声的声音,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配上常用的手势语言:拍手,拍腿,跺脚等,不但烘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而且仿佛进入了春雨沙沙的真实情感世界里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歌曲情景,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学生在课堂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总之只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我们就能上好音乐课了。参考文献:《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周刊》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之
我见
《全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及备考。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写好作文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喜悦。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
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笔者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粉笔”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笔者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抓住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好的写作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前提下,只有教师及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让学生学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笔者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2.2 让学生学会联想。
什么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即写作材料)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海,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讲到学习刻苦,不由得想起匡衡凿壁偷光;议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感人事迹一件件涌上心头;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及其《谈骨气》浮现眼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自觉地由口中吟出,仿佛又看到了那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那长须飘飘、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的闻一多;如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则回响耳边;要论亲情,难忘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自己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抚拍。文章的内容不只是记人叙事,还得写景状物。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也得借助联想。通过联想,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或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相似处,再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的形式把这种联系、相似表达出来。《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描写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众多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变化着的云的不同姿态。对云的姿态的准确描绘,也得益于作者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联想。
笔者深信,只要勤于实践,努力挖掘,大胆创新,坚持不懈,作文教学一成会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话,深有感触:假如通过奇迹能够使一百年前的人复活,那么这个人一定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取代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手摇电话和卫星通讯的是光缆传播,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他还惊奇的发现,有一个地方和一百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学校和教室。学生代表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都对我们提出了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优化教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教学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就高。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做教师很苦,很累,而且教师的许多投入,付出还不被学生,家长,社会认可。但是我们却很少考虑老师的这些投入和付出是培养了“花朵”,还是扼杀了“幼苗”。说到底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即要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就是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引导,把学生放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训育上。
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基本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总称为非语言交流。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应具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知道本节课学生已学过了哪些知识,哪些是新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还要预知本节知识的难点,特别要知晓此知识为何难,难在何处,针对某些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缺陷而进行创新性的题目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涉及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的诸要素中,教师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仪器一样,都是为了让主体(学生)更好地认识客体(客观世界)而起媒介作用的媒体,只是教师是诸多媒体中的主导。甚至还把教师比喻成在学生和知识之间牵线的“红娘”,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迟早要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淡出。刚看到这种说法时,心里很不舒服,也不服气,教师只是“媒体”,只是“红娘,教师崇高的地位哪里去了?但细细品味,发现这种比喻其实很贴切。“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受现代三大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正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教学中如果合作目的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问题难易,均开展小组讨论充分,优秀者的想法替代其他成员的意见……合作学习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各自承担不同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然后互换交流、且一段时间后后,合作对象也要重新调整,以扩大不同学生理解和交流。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平等参与,共同分享,使不同背景的人和谐相处。每个学生、师生都应是积极参与者,愿意交流自己的收获、问题、感受和体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交和学的全过程,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重视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要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目的,教师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个性发展。如学习内容上可在深度上分出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材料,授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知识呈现方式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口述、板书、电视、录像、多媒体等取不同的空间授课,课内、课外、实地观察、社会调查,查询资料等;作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主的情况,寻找自己合适的作业。课堂教学的成功是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有一种成就感,而不是统一全部接受知识完成教学的既定的要求。
不少课堂上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数量,而忽略了问题的思维含量。这显然是对对话的误识。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考在想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这不仅有语言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构一咱多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对话网络。师生间、生生间散发互动的气息,涌动着个性的灵动,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边讲边问是教学过程的发展跌宕起伏,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灵活性,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方法,均应给与解释与讲述,不能认为备课中没有准备这些问题避而不讲。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的问题都解决,而是要促使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表现教学的机智。特别在现今的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充分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转换,诱导,暗示,幽默,冷却等策略,形成导而不灌,练而不乱,启而适时,诱而多变的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无止境,探索不止!.